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音樂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W

音樂教學反思【多篇】

音樂的教學反思 篇一

一、這堂課的教學思路和設計理信念

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春天,聆聽大自然帶來的美妙聲音,並讓學生能用歡快、活潑地聲音演唱歌曲,從而讓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第一個環節我從網上查尋了各種素材,並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我從聽《春天在哪裏》的歌聲中進入音樂教室,營造一個輕鬆的'音樂氛圍,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從而引入新課《春天舉行音樂會》,在教唱新歌時我通過初聽讓學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情感和內容;

第二個環節有節奏地念歌詞,通過接龍遊戲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節奏和他們的聲音特點;

第三個環節教師的範唱和表演,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

第四個環節學生學唱,先讓他們跟着音樂哼唱,再填上歌詞,老師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一一的解決,要求學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

第五個環節是歌曲的表演,讓學生自己創編動作進行表演;還採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請個別同學表演。最後在《春天舉行音樂會》的音樂中結束這堂課。

二、談談對這節課的反思這節課上下來,通過組裏的評課及我個人的感覺,談以下幾點:

成功之處:

1、課堂形式多樣,不單一。

有視頻地播放、集體律動、打擊樂器地伴奏、還有角色扮演等等,很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受學生的喜歡。

2、每個環節安排清晰,過渡自然。

既是發聲的練習又是巧妙地引入,這個效果不錯。

3、教師與學生一起律動表演、範唱。

低段學生要在老師的引領下才能更深入地去感知、模仿,我在這節課裏能與學生一起去感受去表演、去範唱,我想不管表演得怎樣、唱得怎樣,至少比不好不表演效果好得多。

存在的問題:

1、課堂內容需要整合。

把後面一個環節念節奏可與前面聆聽聲音時結合在一起。聆聽春天的各種聲音後,可直接出示裏面的聲音節奏,叫學生按照節奏來拍打,來念,不用在教唱歌曲時再來念節奏,難點可以直接解決,把兩塊內容整合在一起,使課堂結構更嚴謹。

2、教唱歌曲這個環節分得太細碎。

在學生學唱歌曲時,不用一句一句來唱,一段一段來教,分得太細碎了,其實把難點句單獨練習一下就可以了,特別是第二部分教唱時有後十六分節奏及八分何止符等,本來節奏就很緊湊了速度也很快了,不用叫學生分角色來唱甚至唱時站起來,學生都反應不過來了,導致了不好地效果,有點亂。

3、打擊樂器沒有很好地運用。

前面聆聽春天的聲音時用了打擊樂效果不錯,那後面叫學生表演時可配上打擊樂器,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調動,可更好地輔助歌曲地表現,也能前後呼應。

4、學生學唱歌曲地積極性沒很好地調動。老師地情緒不要動盪或急躁,學生在分角色時有點亂沒合上,我可能表現出急躁地模樣,這樣學生地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老師要適時發現學生的變化,適當調動學生學唱地積極性。以上是我的課後反思,通過這次活動,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課難上,上一堂好課更加難,要多花功夫,多鑽研,多思考,多注意細節,儘量做到面面俱到。

音樂教學反思 篇二

我在網上看到過金彩雲教師講到的“識譜集中教學法”,我覺得很有道理。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學都是把識譜隨課文分散教學的,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在國小階段基本完成簡譜識譜任務,在國中階段基本完成五線譜識譜任務。事實上,這個任務遠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這種過分分散的識譜教學法違反了記憶規律。音樂課不是每一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課都只學識譜資料,很難及時組織複習。學生往往是學了後面忘前面,缺少連續性,形不成系統,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識譜教學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按目前課程的編排體系組織教學,學生不可能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獲得初步的識譜本事。國小學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無法獨立視唱簡譜。

集中識譜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幫忙我們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選擇。所謂“集中識譜教學法”,即縮短戰線,集中一點打殲滅戰,把原先需要用整個國小、國中階段來學習的識譜資料集中安排到國小二年級或三年級、國中一年級,用二到三個學期學完。這樣,一方面學習資料緊湊,能夠克服識記方面的困難;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提前掌握簡單的獨立視唱技能,使他們學得進取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到國小或國中畢業時,他們就基本上具備了應有的識譜技能,能夠比較熟練地聽唱和視唱簡單的曲譜了。

當然,運用“集中識譜教學法”,必須由專職音樂教師或識譜本事較強的教師任教。同時,音樂教材要按“集中識譜法”的要求重新編寫,在時間分配上也要適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為過分集中會使難度增大,學生理解不了。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一改以前依*灌輸,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傳承式教學取而帶之的是一種綜合知識的運用和注重創造性思維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音樂識譜教學中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進取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走入音樂中去尋找,探索和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挖掘自我的潛力,培養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本事。

音樂教學反思 篇三

國小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是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三是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又提高了審美能力。

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教學中,為了避免音樂課教學中單一傳受知識、枯燥無味的教唱等,老師用聽音樂的方式步步深入導引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思維隨着“真善美”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又充分採用激勵性學習方法,使教學環環相扣,緊湊而不散亂,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較為科學合理,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通過觀察發現、感受到生活的美,並覺得學習也是一種樂趣。

音樂教學反思 篇四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教學反思(精選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教學反思 篇五

回想自己的教學經歷,我經常會追求這樣的效果:

課堂安靜,學生能很好的跟着教師的思路,配合教師,但實際情況往往不能另人滿意。上課時會對“不聽話”、“不配合”的學生感到心情煩躁,失雲教學的樂感。有時真的很想好好的訓斥一番,但反過來想想,部分學生都會帶着一種喜悦、興奮的心情上音樂課,大多想將自己所有的學習壓力和煩惱盡情宣泄在音樂課上。如何協調好課堂紀律與教師正常傳授學生音樂知識兩都關係,值得做老師的好好分析,我認為離不開兩點。

首先,每個教師必須清楚認識到學生畢竟是孩子,我們要象對待成人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讓他們達到成人的標準,那他們就失去了活潑的天性,但同樣不能對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鬧。這個度,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累教學經驗。教師要善於發現、引導、鼓勵表揚,在開開心心、自由自在中,順利地與教師協作,完成課堂任務。

其次,教師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要作到善於應變、音樂課的教學壓力相對較小,這就不必趕進度,而是要針對不同班的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安排。課堂紀律稍好的班級可採用多講授一些知識的方式,有較多思維活躍的班級,則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相對調整,可採用少講、多討論、多探索、多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想學生剛剛由於亂了堂被訓斥,那麼無論()教師播放多動聽的音樂再也打動不了學生的心靈。什麼是好的音樂課,始終是音樂教師不斷思索的一個問題。面對多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課件和一些教學資料的使用已不再是夢想,現在最需要的是在教師之間互相探索、互相研究、互相討論的教學過程中,少走彎路,少上些課堂教學中不和諧的音符,多一點開心,多一點快樂。

總之,如何更好的瞭解學生,如何更好的讓學生了解音樂,使學生更好的在音樂中健康成長、增長智慧、弘揚個性、完善視野,如何更好的做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人,是我們每位教師不斷探索與總結的重要任務。

音樂教學反思 篇六

《瑤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樂曲。1951年劉鐵山根據瑤族傳統歌舞鼓樂的音樂素材創作《瑤族長鼓舞歌》,1952年初在北京上演。同年茅沅據此改編為管絃樂《瑤族舞曲》。全曲為加引子的復三部曲式。樂曲生動地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優美的旋律生動地描寫了瑤族青年男女在節日夜晚身着盛裝於月下翩翩起舞的歡樂場面。。歌曲《瑤山樂》是由《瑤族舞曲》的主題旋律填詞而成的,歌曲的第二段歌詞為空白,需由學生自己填唱,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學唱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體驗歌曲優雅高貴的旋律和輕盈明快的節奏,感受歌曲表達的歡樂情緒,感知3/4拍起伏流暢的旋律特點,並進行歌曲的創作活動。歌曲中的跳進和級進是本課所需掌握的知識點。

通過欣賞樂曲《瑤族舞曲》、學唱歌曲《瑤山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可創造性,學會舉一反三。瑤山樂這首歌曲學生非常喜歡,唱的`時候老師啟發他們加入律動效果非常好,唱熟歌曲和歌譜之後再用口風琴來演奏,學生彈的也不錯。

瑤族舞曲教學反思4

在節奏活動《瑤族舞曲》中,我分別設計了四份音符和八份音符兩種節奏,分別用拍手和跺腳表示。如下圖:表示四份音符的跺腳節奏,表示八份音符的拍手節奏。“太陽”符號和“月亮”符號分別代表跺腳和拍手的節奏動作。

從實際的教學活動看,形象性圖譜與符號性圖譜有時是難以嚴格區分開來的,相互交融的情況會經常存在。小班的幼兒,將符號轉換為相應動作的能力不如中、大班的幼兒,所以在設計圖譜時,教師可直接採用形象化的符號。如將上圖中的“太陽”換成“腳丫”圖案,“月亮”換成“手掌”的圖案,給幼兒以更直觀的印象,使幼兒一看就明白“腳丫”就是跺腳,“手掌”就是拍手。再如,在打擊樂活動中,就可以直接用樂器的形象讓幼兒一目瞭然哪一個地方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特別在輪奏或多聲部演奏中運用更廣,也更有效。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幼兒能自然地遷移學習經驗,在教師使用的各種符號與相應的動作要求之間建立某種聯繫,對符號的知覺能力加強,反應速度變快。

音樂是流動的音符,音樂欣賞要求幼兒要認真地傾聽,而幼兒期又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所以,音樂欣賞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自我控制的能力。利用一些客觀的事物(如音樂圖譜中的線條、色塊、圖形等)作為輔助材料記錄聲音、音樂情緒或旋律進行感受,可以幫助幼兒延長注意的時間,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性質,以最終達到能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表現。由此可見,在圖譜的設計中要儘量關注其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

音樂教學反思 篇七

核心提示:這是一堂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音樂課,以“地球的災難、手拉手,地球地球、美麗的地球村、心中的地球村”四個教學情境的設計,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災難,是學生真切地意識到地球環境受到的嚴重破壞,為後面的教學做好。。。

這是一堂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音樂課,以“地球的災難、手拉手,地球地球、美麗的地球村、心中的地球村”四個教學情境的設計,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災難,是學生真切地意識到地球環境受到的嚴重破壞,為後面的教學做好情感鋪墊。接着,通過“想、説、念、聽、奏、唱”這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的唱歌教學,以表達學生保護地球的強烈願望。然後,通過聽賞《天鵝》,讓學生把心中嚮往的美麗的地球畫下來作為課外拓展。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地球的災難”時,我讓學生觀看電影《後天》的片段,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了地球將毀滅時的恐懼,然後與學生交流,面對這些局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難道在此等待災難的到來嗎?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為後面的教學做好情感鋪墊。

而《手拉手,地球村》這首演唱曲目是一首二聲部的歌曲,二聲部合唱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的確是一個難點,教學中我採用“聽”——整體感受、“奏”——加強對二聲部旋律的音程感、“唱”——熟悉旋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二聲部的教學還是不和諧,導致後兩個教學環節放在了第二課時,沒能完成事先的設計。説真的,湘版教材中二聲部的歌曲特別多,由於農村孩子音樂基礎差,完成此類教學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我真的很鬱悶。

音樂教學反思 篇八

新課改反思(一)——音樂教育理念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以審美為核心”,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提供學科綜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的重心正從單純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播,轉向注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形成,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

原大綱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強調按音樂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新《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它淡化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單一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音樂課應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中學生和國小生正處富於想象的年齡,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是我們音樂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愛迪生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在他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悦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通過審美實踐,純潔和豐富情感、美化心靈、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主動提問,這些方式都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他們通過作品中所表現的讚美和歌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同一部音樂作品,識譜的人可以欣賞;不識譜的人也可以欣賞;本國的人可以欣賞;外國的人也可以欣賞。它可以超越種族、語言、信仰的界限,與人類的心靈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情感,從而去激發他熱愛音樂的情境。

二、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

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學過程與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從教學過程講是“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角度將是“重學會、學好,輕會學、好學”。而新《課標》站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角度,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音樂本質來看,他具有愉悦性特點。人們通過聽覺產生一種“審美情趣判斷”。他是審美經驗積澱的心理反映,是一種美感的享受。因此人們需要音樂,他是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國小音樂教育教學過程的趣味化和遊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因此音樂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音樂教學情境。讓學生帶着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參與音樂教學,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愉悦,使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

1、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2、模仿: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並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