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89K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一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根據學校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針對本校特點,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鋼琴音色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以下幾方面。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二

音樂對學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其中藴涵着道德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因而在欣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仔細地聆聽樂曲,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廣泛的時間,空間裏遨遊,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從中找出最佳的答案。

1、如在欣賞課《小狗圓舞曲》中,初聽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再聽時,讓學生按節奏的變化區為樂曲分段,並辨別哪兩個部分基本相似。

2、分段聽時,分析比較兩個主題在旋律進行及節奏上的特點,聯想這兩個主題各描寫了小狗怎樣的形態,並隨着音樂模仿小狗的不同神態,動作;接着分小組討論,可用哪些形式來表現樂曲。

3、於是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創編故事,有的創編小品,有的用繪畫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現樂隊員後出示一條旋律,學生仔細觀察後找出提示中的旋律進行及變奏規律,進行創編樂曲。

4、然後分別視唱改編前後的樂曲,再次體驗旋律,節奏等因索與樂曲情緒的關係。這樣經過在不同層次上的反覆聆聽及親身體驗,合作參與後,使學生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得出音樂的旋律進行及節奏變化與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之間的內在聯繫。

5、最後通過再次合作,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欣賞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實踐能力均有提高;思維及反應能力較前敏捷;自修心增強;研討氣氛形成。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三

最近一段時間,聽了所有音樂老師的課,深有感觸。作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隨着校本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目前在我國“微觀教育領域”已經掀起了一場“案例”研究、學習、撰寫的熱潮,這是一種極好的教育發展的態勢,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將有利於教師專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何撰寫案例,本人談點看法:

一、教學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

從案例的範疇而言,曾有人將“案例”劃分為二種:既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教學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學個案。只是對教學個案沒有加以必要的界定。於是乎,在眾多的案例或許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現不少以為案例來對待。這種現象,是否會對我們開展案例研究產生一種誤導呢?教學個案不是某個教學個體的主觀設計,至少應該是在某個特定的羣體中,諸如一個校級教研組或或者片區教研組教研大組,經過集體研究,用來探究的教學個案,甚或是已經過實踐檢驗,被公認為是具有借鑑或推廣價值的個案,其中一定的區域內或時空中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這樣説,教案並不完全等同於案例。

二、作為案例,從正面進行撰寫無可厚非,這本來就是頗符國情的。但教育與一般的政治宣傳不一樣,教育或教學進程

本身就是一個尋求、發現、追求真理的過程。任何事情如果都從正面加以闡釋、肯定,迴避不當的,那麼與真理處於對立面的謬誤就難以讓人去發現,真理與謬誤就難以區別和比較,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失去了正反兩面的客觀依據。如今年《中國音樂教育》第二期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對當前音樂課堂幾種常見現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來只有“現象”與“思考”兩個內容。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該作者的內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資料”、將“現象”看作一個教學情景故事,然後添上相應的“教學對策或教學策略”,最後將“思考換成”反思“或”教學點評“(當然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從反面角度來撰寫的教學案例,而且應該説這篇案例還是帶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們見到的案例,極大部分都是從正面的、成功實踐的角度來進行撰寫;當然也有從正反兩方面結合着來撰寫,只是很少很;而純從反面來撰寫的幾乎是沒有的。這種現狀對案例的研究和發展似乎並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三、教學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區分、認定

對於如何撰寫案例,我覺得比較典型的案例應該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觀性、啟發性。對於這樣的提法無可厚非,但對於“典型性”來説,我覺得如何區分、認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就好象不同對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態或心情的人,欣賞同一個音樂作品,給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樣。案例的典型性,也應該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區分和認定的。同樣是學生和教師,但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有素質優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對城市的學生和教師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但對於農村的學生和教師來説,可能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就教育規律的提示而言,農村與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區別、認定上,應該也有農村與城市之別。我們大家都是處在農村的學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們的學校學生上,把這一空間表現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學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現有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並撰寫

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實踐的經驗提煉,不可否認其帶有一定的時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教學理論或理念作依據或作指導。許多的學者在談到案例作用時,有一種幾幹部戰士形成共識的説法,認為通過閲讀案例,我們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瞭解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解讀”,而且最終能促進閲讀案例的人反思教學實踐塗思考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其作用概括為三句話:認為案例“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源泉(理由是通過案例學習,可以促進每一個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認為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將接受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擬、角色換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討論、開放性探究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能力建設、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效能);是教學理論的故鄉(推斷:一個典型的案例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上的真理,從眾多的安全中,可以尋找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所帶來的“傳話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説,上述對案例作用的論述是十分精闢,非常獨到的。

可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從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實驗的發生、發展、深入的進程來看,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沒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及指導實踐的理論,所以在一定的範疇內,現存的教育或教

學理論並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導所有的案例撰寫。有句話説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實踐——理論——再實踐”,採用反證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學案例的時空表述能否以課堂教學進程的三步曲來加以劃分

目前,對於撰寫教學案例,從各地撰寫的案例來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數要求,要求也大同小異。字數一般都要求至少2000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幾個要素基本都要具備: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對於背景、主題、細節、評析(點評或反思),這些要素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主題可以單獨進行表述,也可以寄寓於事件的敍述中;至於細節和結果(我理解為是對整個故事的描述及教師採取何種策略,期間教師與學生是怎樣是狀況,及最後帶來怎樣的結局等)也是必須交待清楚的;評析是案例的畫龍點睛的`之處,不可忽視,更應精闢。然而,對於所謂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關於案例定作指導文章那樣描述的撰寫?如背景,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學生等教育環境信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案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説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普通班級還是實驗班級,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我認為,作為一個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哪一個時段——導入展開、總結中的某個時段發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詳加介紹,如此不僅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也可以少費讀者許多時間。<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四

親身經歷了轟轟烈烈的課改,老師們都積極努力的改進自己教學觀念與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的方法多樣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也變濃了。近幾年來,課聽了不少,其中不乏讓人眼睛一亮的優秀課例,可大多數總叫人覺得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怎麼説呢,就是不夠實在,幌子太多,其實自己在上公開課的時候也存在着這樣的誤區,先想的是怎樣才能上出新意不落俗套。靜心下來想一想,新課程的理念沒有錯,是我們的理解太簡單。在這裏談談對某些課堂現狀的一些反思。

在低年級的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只見一個個學生爭相舉起了小手,很正常,因為問題實在是不難,但是老師還是説:小組討論一下,我們再交流。

反思: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裏的協調能力,可是並不是每節課任何環節都需要小組討論,在課堂上也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一聲令下,同學們圍在一起大聲討論起來,似乎很熱鬧,可是隻要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並沒有生生間的互動。這樣的討論有必要嗎?我想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應追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合作該多一些實在,且在小組合作中,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應該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有小主持人,有督促員……讓他們每個人有都有事可做,讓每個孩子的能力都得到發展。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五

近年來隨着教育觀念與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課堂中的使用日漸頻繁,也已經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使用比較多的是教科書、黑板、樂器、圖片等,隨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錄音機、唱片、電影、電視等視覺與聽覺媒體輔助設備,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又將電腦、多媒體等高新技術應用於音樂教學中。

多媒體課件以其畫面豐富、聲形並茂、生動有趣等特點,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通過畫面,圖片,聲音等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生動的,真實的形象,並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僅僅是教學活動中工具和手段,教師必須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出發,不能“畫蛇添足”為了使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我們對待音樂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認真研究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課件,讓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在導入新課中的作用

學生學習音樂的感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已成為老師們的得力助手,它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於一體,化虛為實,創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更真切地感受音樂,開拓思維,展開想象。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一節好的音樂課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所以在講授新課前,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慾望。而且,利用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和恰如其分的畫外音創設課開始的情境,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教學《上學歌》這課時,我製作了清晨鳥語花香,旭日東昇,人聲漸顯的動畫。話外音:太陽公公醒來了,花兒在晨光裏笑了,紅的臉,黃的臉。小朋友們背上書包上學去,小鳥在前面給我們帶路,……一年級孩子對動畫特別感興趣,特別是那鮮豔的畫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們的心絃,課堂興趣倍增。又如在欣賞《星光恰恰恰》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導入:夜漸漸拉下帷幕,一羣可愛的小星星掛在深藍色的天空,眨巴着小眼睛。星星舞會要開始拉,隨着歡快跳躍的音樂,小星星們扭動起來。這羣可愛的小星星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樂曲的美好意境中。

二、多媒體在音樂欣賞課中的作用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鑑賞力和表現力。但是,目前不少國小音樂教師在上國小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往往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小生對音樂欣賞課沒有多少興趣,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埋怨學生的自律能力差。

事實上,國小生在音樂藝術的感受能力方面相對比較弱,加上國小生具有小孩子好動的年齡特點,如果在國小音樂欣賞課上沒加什麼輔助性的素材或教學活動,他們是沒有這個耐性來堅持下去的。一般説來,欣賞課是學生通過聽覺來接受知識信息的。但時間一長,就會造成聽覺疲勞。儘管安靜的聽,我想也是很被動。固然,會出現在國小音樂欣賞課上“死氣沉沉”的局面。音樂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説明它是一種抽象性的東西。按照人的認識規律,人們在理解抽象的東西的時候往往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物來完成。我想,我們不少的音樂教師在上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可能忽視了這一點,以至出現在音樂欣賞課上強迫學生聽音樂的現象。

其實,欣賞音樂就是一種抽象思維的活動過程。而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認識過程的轉化的任務。音樂欣賞是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限於兒童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學生的經驗有限,無法獨立地去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必須依賴於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有的教師千篇一律空口説教,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把視聽結合起來,把美妙的音樂與生動的圖像聯繫在一起,輔以兒童化語言的講解,以直觀的視聽效果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音樂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過去在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時,樂曲的背景知識、曲式結構和旋律特點等的講解與樂曲的欣賞不能同步進行,破壞了學生欣賞音樂的注意力。即使教師介紹一段播放一段,介紹與欣賞同步,但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支解得支離破碎,影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藝術魅力,這種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相悖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就能使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我在課件設置上,簡介樂曲內容時,播放製作好的電腦軟件,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依次出現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的吹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邊快樂嬉戲的情景。事先製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資料也同步顯示在屏幕上,這樣多機並用,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把樂曲欣賞環境變成畫面與聲音交相呼應的寬鬆的學習場景。音樂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大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創設出欣賞的情境,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高潮。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機、投影儀、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體對化解重、難點的作用

音樂教材中的重點要使學生掌握、難點要讓學生理解,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點,而這些重點、難點所在往往抽象難懂,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生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也會喪失學習信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的優勢是直觀形象,它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將教師平時説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重、難點之處應用了形象直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動、靜結合無疑能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學是音樂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欣賞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這首作品是用固定的樂器和音型去表現各個角色的形態、動作和性格特徵。讓學生們理解音樂各要素對音樂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是重難點。在進行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孩子們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音樂中出現的彼得、小鳥、貓、鴨子、狼等動物和分別用來“模擬”表現這些角色的小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圓號等樂器,精心製作出多媒體課件。

首先,介紹以上樂器的音色特點,同時放映小鳥唱歌、小貓爬樹、鴨子戲水等動畫片斷。這樣,既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可通過聲像使孩子們對以上樂器的音色及形狀有初步瞭解,同時培養了同學們音樂欣賞的基本能力。

接着,先聽辨用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再放映出各種樂器圖形和各個角色,讓學生配合進行如下活動:一找,每段音色是什麼樂器演奏的;二想,音樂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是和諧是不和諧,塑造的什麼角色的形象;三做,模仿所扮角色的動作;四説,説説音樂所代表的音樂形象的性格特點。通過以上分段欣賞,用不同方式誘導、啟發孩子們在賞心悦目、輕鬆快樂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解決了難點,突出了重點,找出了規律。加深了他們對音樂形象的理解,體會到音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聲音的色彩在音樂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拓寬了孩子們的音樂聯想力。

由於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往往教授一個簡單的讀譜知識,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容易出現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維阻滯的現象。此時,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在對新鮮事物的嘗試中克服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使他們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願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例如:在音符的認識中,我設計了一個小音符找家的遊戲,讓學生利用鼠標的點擊和拖動來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確小音符便會對學生説謝謝。如果不對,小音符就會滑落原處。學生們被這個遊戲深深吸引了。在遊戲中,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每個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效果很好。通過多媒體,使教學難點由遠及近,由深化淺,變得通俗易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興趣。

四、多媒體在歌曲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引入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通過音響塑造音樂形象,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給音樂課創造出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的聯合體,它集圖像、動畫、文字、聲音於一體,能較好的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將學習材料及輔助材料演繹得聲情並茂、出神入化,處理得形象直觀、生動逼真,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良好動機,營造出和諧、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使音樂形象在兒童的心靈中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在這種美的情景和氛圍中,學生們必然情緒高漲,學習信心倍增,學習效率高自不必言。

多媒體的介入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音樂課的教學方式,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為視聽藝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覺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在《過新年》一課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播放從網絡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歡度佳節的熱鬧場面,陝北的秧歌、舞獅、舞龍,江南的燈會,北國的冰雕等片段,帶給了學生無以倫比的震撼的視聽感受。讓他們從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過幸福生活的喜慶場面。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對各民族的瞭解。此時播放新歌《過新年》,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親切感,同時彌補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掛圖式靜態教學的不足,使課堂充滿動感,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愛音樂的興趣及參與歌唱活動的強烈願望。

五、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音樂以他獨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橋樑。在音樂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形式,營造信息場。多渠道地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不僅能豐富學習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張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如在教國小音樂《小雨沙沙》這課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用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一個嶄新的境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一上課,老師首先出示一幅多媒體課件:(音樂大樓),然後講解;在今天的音樂課堂裏,有一座奇妙的音樂大樓,裏面住着幾個好朋友,他們天天在一起唱歌,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歌曲都是由他們組成的,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今天,這些作曲家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小問題,然後出示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學生甚至又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樣,通過多媒體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慾望。讓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束了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多媒體教學不僅對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一個全新的空間。學生在聲、圖、音、像的多媒體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讓全體學生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地全過程之中,使他們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主動的提高。總之,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將作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六

新課程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成為學生探討新知識過程中的合作者、促進者、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在近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現總結下: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

允許學生從事有意義的獨立學習活動;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想説就説;可嘗試取消舉手點名發言的做法,學生隨時可以站起來。一年級音樂教材中有一課是學唱《跳繩》這首歌,我有一個環節是安排讓個別學生上台來跳繩的,但是學生一聽可以上來跳繩都非常激動,結果有半個班的學生都跑上來了,頓時沒了該有的課堂秩序,這種情況在以往是不被允許的,正想叫他們全部回到座位上坐好,卻忽然接觸到學生們那一雙雙溢着光彩的大眼睛,我的心頓時軟了下來,就讓大家邊唱歌曲邊來跳繩,結果竟然還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反對“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給學生一些行為和言論的“自由”吧!

2、多一些創造,少一些模仿。

教師應該多組織一些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想創造、敢創造,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敢於懷疑書本、教師、他人的觀點,回答問題有新思路、新觀點、説真話、説實話,能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新問題。我聽過一節公開課,內容是欣賞《鴨子拌嘴》,我們知道《鴨子拌嘴》是一曲由民族打擊樂器演奏的樂曲,沒有固定的音高。這個老師在給學生聽完後問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樂曲好聽嗎?”結果有幾個膽子大的同學卻回答“不—好—聽!”我覺得這首樂曲如果沒有經過正確的引導,學生是不太容易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的,那他們説不好聽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這位老師顯然沒有想到會是這種回答,一下子連詞都接不上了,接着惱羞成怒地用生硬的語氣説了句:“這麼好聽的樂曲,怎麼會不好聽,你們有沒有認真在聽?”

那些回答不好聽的同學頓時沒了精神。在後面的教學中,雖然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但是課堂氣氛卻一直調動不起來。很顯然這位老師的回答是欠考慮的,學生也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有新思路、新觀點、説真話、説實話。如果當時老師沒有急着否定學生而是用啟發性的語言對樂曲進行生動的説明,我想學生們一定會口服心服的説《鴨子拌嘴》是一首好聽、有趣的樂曲的。還有,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把自己為歌曲編配的動作教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而現在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或是以小組為單位自行來為歌曲編排動作,最後來比比看誰的動作編的好看、編的新穎。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還活躍了課堂氣氛,真是一舉兩得。

3、多一些開放,少一些封閉。

教學要求遵循教學大綱,但教學內容不拘泥於課本。聯繫社會、生活科技選取素材,學科知識滲透,針對國小生的個性特點我就把這兩首歌曲搬進了課堂,“猴哥,猴歌,你真了不得……”“白龍馬,蹄朝西,馱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異常高漲。

4、多一些討論,少一些講解。

成立自學討論學習小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建立學習責任依存關係,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討論;自學討論活動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使討論經常化;自學討論活動有充足的時間,使討論得到深入;教師和學生都能容忍他人的不同看法,形成民主化討論氛圍。這裏要強調的是,討論必須是有效果、有意義且目的性強的。必須要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標,像一些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花上大把時間拿來討論了。

5、考試形式多樣化。

可嘗試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進行考試,如:編排舞蹈、演奏打擊樂器、為歌曲編配歌詞等等。只要是有創新的、目的明確的都可以得高分。實現教學內容開放。動畫片《西遊記》學生非常愛看,而當中的兩首主題歌學生更是耳熟能詳,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七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本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本課從《賣報歌》出發,引導學生收集和欣賞聶耳的有關作品,使他們感受不同年代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同學們通過欣賞中華民族音樂,能夠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節是探究學習為主的。

首先,老師和同學共同收集關於聶耳的資料,他的代表作及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是一個探究學習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好地理解本課所選擇的音樂作品。其次,在如何演唱才能表達歌曲的感情中,教師根據三段歌詞的含義所描繪的三幅畫,要求學生用恰當的唱法表達三段歌詞所包含的不同情感,也是探究學習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聽、講、看、想能用強弱,描述性的詞語等分析歌曲,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八

這是一首非常優美、具有濃厚侗族風格的歌曲,歌曲教學最大的難點是多處切分音以及二聲部的演唱,而且切分音還以兩種形式出現,所以在教學時,設計了兩個課時,而且把這兩個難點分開教學,期望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少數民族侗族的風光和三大特色,瞭解的侗族的生活以及侗族的風土人情,以激起學生對歌曲的濃厚興趣。然後順勢讓學生來聽聽侗族的歌曲《迷人的火塘》,播放範唱,讓學生對歌曲的各個部分有個整體的印象。然後教師在伴奏音帶的伴奏下,分別範唱第一段歌詞的兩個聲部,讓學生對每一個聲部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然後再分別學唱兩個聲部。由於是復調聲部,如果兩個聲部對自己的聲部都能流暢地唱好,合成時,只要能相互傾聽,一般來説是能唱好的。

在歌曲處理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和學生一起分析歌曲,讓學生自己找出適合本課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緒。這樣學生在進行演唱時就會增強演唱的興趣。也可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使學生印象深刻,便於加強學生的音樂感。同時以學生為主體是讓學生更好的走進音樂課、走進音樂的一個有效手段。找出四個學生領唱,然後根據分好的高低聲部加上老師的伴奏共同表演唱這首歌曲。

也許是這首歌真的激起了學生的唱歌慾望,也許是我首次嘗試領唱的演唱方式吸引了學生,總之這節課上同學們非常的投入。雖然有學生的投入,老師的指導,不過合唱始終是難點,它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時間的花費的,一節課40分鐘,真正花費在二聲部合唱的時間還是有限的,所以學生還是很容易串調,特別是低聲部,把握不住自己的旋律。如果僅靠課堂上的四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這對我們音樂老師的教學也是很大的難題。

最新國小音樂教學反思 篇九

一、主題與背景

課改以來,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大量引用了美術、影視、戲劇等姊妹藝術與非藝術學科內容輔助音樂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更生動也更豐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認地存在濫用、泛用、為形式而用等運用不當的問題,這從根本上忽略了音樂一、主題與背景課改以來,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大量引用了美術、影視、戲劇等姊妹藝術與非藝術學科內容輔助音樂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更生動也更豐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認地存在濫用、泛用、為形式而用等運用不當的問題,這從根本上忽略了音樂教學的“音樂本質”。因此,該如何合理、適當地運用姊妹藝術等學科綜合的內容,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急需反思的問題。

二、案例描述

在一節學唱歌曲《過新年》的公開課上,其中的一個教學目標是學唱歌曲並能歌表演。就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綜合彙報表演”,為了上出新意我特意安排學生分不同的小組進行剪窗花、畫新年、做賀卡、詩朗誦、編兒歌等活動。由於形式多樣豐富,學生興致勃勃、激情高漲。

忽然,我看到有一個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眼睛裏充滿了疑惑。我不動聲色地走了過去,問道:“小朋友,你有什麼事嗎?”小男孩眨了眨大眼睛,皺着眉認真地對我説:“老師,我們是在上音樂課嗎?”“是啊!”我好笑地看着他。“為什麼音樂課會人那麼多人畫畫、剪紙,還有做賀卡的,我覺得這像一節美術課呀!”我半蹲着的身子,因為他天真、樸實的話頓時僵在那裏!

對啊!這是節“音樂課”,怎麼讓我上成美術課了。回過神來,我迅速走到講台邊,對已經準備了好一段時間的學生説:“小朋友們,你們都完成了嗎?如果沒有完成的,請下課再去完成好嗎?”“老師!還沒畫完呢!讓我們再畫一會兒吧!”“老師!等會,兒歌還沒編完!”學生都堅持不懈地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完美無缺。不忍打斷他們,我就焦急地等了一會兒。

過了幾分鐘,他們總算基本完成了。在成果展示的時候,學生個個滿懷欣喜。在音樂聲中,他們有的表演着,有的捧出自己的的作品得意地展示着。“小朋友,老師和同學們都已經欣賞了你的優秀作品,現在請把你的作品等放進去。最後,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歌曲吧!”説着,我就彈起了鋼琴,可很多學生還沉靜在欣賞作品成功的喜悦中,難以回過神來。七零八落地開始表演唱以後,我發現學生裝唱的時候,感情還不夠到位,沒有真正的融入歌曲;表演的時候,很多人的動作不夠協調,也不敢放開地大膽地跳起來。

三、問題討論

以上綜合彙報表演這一課堂環節,雖然教師運用了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各種實踐形式剪窗花、畫新年、做賀卡、詩朗誦、編兒歌等,多樣的形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這樣的綜合教學,並沒有完成本課“學會歌曲《新年好》並能歌表演”這一基本教學目標,導致了教師執教的有失偏頗。從本質上説,該教學環節的內容安排與音樂沒有密切聯繫,脱離了“以音樂為本”的基本原則,脱離了“音樂”這一課堂的“主線”。

新課程提倡各類學科的綜合以後,音樂教學尤其是欣賞教學中出現了音樂與戲劇、音樂與影視、音樂與美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各科綜合的運用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也是課改帶來的新成果。《新課標》同時也指出“在實施中,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若綜合教學佔用過多的時間,引用過多的形式而脱離音樂主線,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會偏離《新課標》,成為我們教學的敗筆。因此在實施綜合教學時,我們必須注意各科運用的“時機”、“程度”和綜合教學的“運用目的”。

《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所設計的音樂課的任何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為音樂“審美教育”這一核心內容“服務”。加教師在具體安排以上歌曲的綜合彙報課時,可以安排成舞蹈編排小組、樂器伴奏小組、合唱演繹小組等與音樂有密切聯繫的教學環節,另外再加入個別非藝術類的教學環節,沒必要用則不用。我認為教師要注意不管綜合教學能引起多大的教學效果,在需要的時候才適時地用;與音樂聯繫不太緊密的環節不能安排太多的時間;教學設計更應該圍繞教學的目標、圍繞音樂的目的進行展開,不能為了使課堂看起來光彩奪目而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