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沁園春長沙賞析(精選8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3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沁園春長沙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沁園春長沙賞析》相關的範文。

沁園春長沙賞析(精選8篇)

篇1:沁園春長沙賞析

這首詞寫於1926年秋(作者手書此詞稱“一九二六年作”,見《毛主席詩詞墨跡續編》,似系筆誤。1926年秋作者在上海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未去過長沙),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情采飛揚,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全詞上片即目寫景,下片回憶往事。發端“獨立寒秋”三句,點明時地,時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筆平平,語氣舒緩,實為下文蓄勢。以“看”字領起的幾句,是一組完整的領字長句,一氣呵成,文勢陡急,吐露出作者對眼前江山美景的極度傾倒。眾多的排比句和對偶句使景物描寫富有層次感:山是紅的,水是碧的,色彩對比;山上的樹,如朝霞一般的絢爛,江中的船,又如同羣馬奔馳喧鬧,動靜互襯;仰觀鷹飛,俯看魚遊,視角轉換,呈現出一幅色彩繽紛、生機勃發的活動着的湘江秋景圖。於是作者不禁發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由衷讚歎。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類,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發展,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情景!從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九辯》)起,悲秋成了中國古代詩人墨客筆下的恆久主題;雖也有個別頌秋贊秋之作,如劉禹錫《始聞秋風》“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指秋風)扶病上高台”,感謝秋風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詩歌中已屬鳳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氣魄,自然不能也無須與這裏的“萬類霜天競自由”來比較。作者後來的詠秋詞“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採桑子·重陽》),都反映出作者對壯闊寥遠、自由矯健、勁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愛好。這句對秋景的禮讚,已使詞情趨於高昂。然而,百尺竿頭再翻進一層,突發一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全詞遂達於高潮。

“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悠悠時空、茫茫大地,涵蓋人類歷史、現實鬥爭的大問題,正體現了本篇的中心思想。這裏凝結着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毛澤東從1921年夏天起,就積極獻身於建黨和各種革命羣眾運動。1924年冬他返回湖南,在韶山等地組織“雪恥會”等,展開了一系列組織羣眾宣傳羣眾的革命活動。1926年秋,湖南督軍趙恆惕密令逮捕毛澤東,毛澤東機警地離開韶山,取道長沙,南下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這首詞即作於暫留長沙期間。

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不是以遊賞者的閒適心境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帶着為民族爭自由、為人民求解放的強烈使命感,才不期然而然地尋找到與大自然的契合之點。“獨立寒秋”的“獨”,“悵寥廓”的“悵”,都在此詞樂觀、熱烈、絢麗的基調之上,不免抹上一筆獨立絕行棖觸無端的迷茫冷雋之色,並非單一的感情更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深沉感受。特別是“誰主沉浮”一問,不啻抓住了當時革命鬥爭全局中的根本問題:中國的命運究竟由誰來主宰?本篇似有問無答,實際上是有答案的。日後作者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用文學語言作出的回答,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則是理論的答案了。其實,此詞的下片也是一種回答。

下片是寫年輕“百侶”的羣體活動;但又專寫其在長沙的行跡,以貼切本地風光,使全詞的取材即繪景和敍事兩者又復統一,緊緊集中在詞題“長沙”上。

對長沙,對橘子洲,毛澤東有着太多的追憶。他曾在省立第一師範求學和進行革命活動長達5年之久,以後又多次居留長沙。在嶽麓山下,他發起成立新民學會,與蔡和森、何叔衡、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同學少年”或“書生”一起,立誓為國家民族服務。他在長沙主編過《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組織平民夜校和文化書社,“指點江山”,評論時政,寫下了篇篇激昂慷慨的宏文華章。袁世凱準備稱帝,他所任命的湘督湯薌銘積極擁戴,毛澤東四處印發小冊子,加以揭露抨擊;張敬堯督湘,他又領導“驅張運動”,把這些反動軍閥看得如同糞土一般。詞中“恰”字以下的又一組領字長句,就是對這些活動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篇2:沁園春 長沙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追憶往事,而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闋貫串起來。從上闋的“誰主沉浮”引出了下闋的“糞土當年萬户侯”和“到中流擊水”的豪情壯志,突出了同學少年的崢嶸歲月,這就含蓄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是需要這樣胸懷崇高理想、敢於英勇奮鬥的熱血青年來肩負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闋雖着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着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歎,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雖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峯,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説,《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篇3:沁園春 長沙 賞析

沁園春 長沙 賞析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註釋】

①沁園春:詞牌名,由東漢的沁水公主園得名。

②橘子洲:在長沙附近的湘江中。

③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④同學少年:毛澤東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⑤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長。

⑥遒(qiú):強勁有力。

⑦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山勢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尋常。稠:多。

⑧悵寥廓: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

⑨擊水:這裏指游泳。

⑩淺底:清澈的水底。

【譯文】

在深秋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着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座山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滿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

闊的天空裏飛,魚在清澈的水裏遊,萬物都在秋光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着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

回到過去,我和我的朋友,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裏漫遊。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

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達官貴人,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大家是否記得,當年我們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駛而來的小船?

【賞析一】

在我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

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

特別是本詩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急流勇進。

【賞析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的這句詩描述了中國傳統文人對秋的態度,所謂“怨女懷春,處士悲秋”,在古典詩文裏,“秋”常常用來傳達離別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羈旅的痛苦,年華易逝的感傷……寫秋而寫得色*彩絢爛,朝氣蓬勃的,古往今來,寥寥可數,其中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一闕,氣象闊大,境界高遠,堪稱絕唱。

同是寫秋,為什麼毛澤東筆下的秋景能獨標高格,獨領風騷?答曰:時也,地也,人也。

我們先來看看詩人寫作的地理環境。

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全長八百多公里。沿江兩岸風景秀麗,尤以橘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水光瀲灩,沙鷗翔集;秋至,柚黃桔紅,一片清香。更兼地勢開闊,四面環水,西望嶽麓山,東臨長沙城。在上個世紀初,環境污染還不嚴重,那時漫步橘子洲頭,極目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的'景象,應該基本是寫實的。景能生情,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人得江山之助,故能逸興橫飛,豪情滿懷。

中國的讀書人,自古有登山臨水的傳統。只因登山臨水,遊目騁懷,能極大限度地拓展我們的視野,從而使我們可以超越芸芸眾生、茫茫塵世,超越狹小的個人空間,昂首天地,將生命人格與精神情感,伸張於無限寥廓的宇宙。所以司馬遷寫《史記》,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飽覽祖國壯麗山川,其文才能汪洋恣肆,瑰麗雄偉,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曾在湘江漫步,在橘子洲頭遠眺的詩人何其多矣,為何只有毛澤東能寫出氣勢磅礴的《沁園春 長沙》?須知湘江不只是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壯麗,它也有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嫵媚;它不只有百舸爭流的豪放,也有漁舟唱晚的婉約;它不只有弄潮兒中流擊水的英姿,也有采蓮女無端隔水拋蓮子的旖旎風光,浪漫故事呀。

自古有非常之人,乃作非常之語,乃成非常之事。毛澤東一生是非功過,且留待後人評説,但他無疑是一位英才傑出之士。少年毛澤東還蝸居偏僻的韶山沖時,已露崢嶸頭角,已見志向高遠。父親為他安排的人生,是去學徒經商,將來作一個精明的買賣人。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小小的毛澤東,此時已從書中朦朦朧朧瞭解到外面的世界,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已開始閃耀着理想的光輝,已開始燃燒起了奮鬥的激*情,他哪裏甘願接受父親的安排呢?經過頑強的鬥爭,他終於爭取到機會,走出了荒蠻的山溝。他十六歲寫下的《離鄉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雖是稚子口角,已見出非凡的胸襟抱負。到長沙後,毛澤東眼界大為開闊,他博覽羣書,接觸時事,漸漸明確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理想。故以詩言志,發為聲口,自然立意高遠,氣象宏偉,而不屑為賦新詞強説愁,不屑鴛鴦蝴蝶,雪月風花,作呢呢兒女子語。毛澤東所有的詩詞中,寫到愁的只有五處,其中只有贈給楊開慧的一首《虞美人》:“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鈎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真正寫得纏綿婉轉,流露出少年初戀的情懷。其它四首詩中的愁,迥異於傳統文人的愁緒,《五古 挽易昌陶》:“愁殺芳年友”,並不是無端的閒愁,而是對友人英年早逝的痛惜;《七古 送縱宇一郎東行》:“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送別友人,雖有傷別之情,但更多的是對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期許,令人想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西江月 秋收起義》:“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愁哪裏是愁!分明是一種對艱難時局的憂患意識,一種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另一首送別楊開慧的詞《賀新郎》:“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侶,”英雄亦有多情日,寫出與愛侶的分別的依依不捨,但這種情感瞬即被另一種更偉大的情感所代替,“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象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在作者的心裏,為共同的理想而奮鬥,才是愛情的真諦。

在歷史學家看來,時勢造英雄,英雄推動時勢。五四時期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這時代為毛澤東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毛澤東,沒有辜負這個時代,他把自己的生命力,淋漓盡致地張揚到了一個極致。偉大的時代的潮流與偉大的英雄人物風雲際會,共同譜寫了一首雄偉壯麗的交響曲,而《沁園春 長沙》,不愧是這首交響曲中一個激越高亢的音符!

篇4:沁園春·長沙賞析

《沁園春·長沙》一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賞析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歷史角度

在中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説:“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繫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書法鑑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於1954年,是毛澤東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毛澤東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後的豐碑。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毛澤東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沖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脱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豔美灑脱,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餘,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風度翩翩,慢步緩行於湘江之岸,卻胸懷大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字字潤美,飛逸奇雄,驂鸞跨鶴,飄飄欲飛。此幅作品園筆兼用方筆,藏鋒為主,兼施露鋒,結體用筆瀟灑古淡,極盡江左風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處處含蓄,耐人尋味。佈局疏密有致,有行無列,行間緊密,幾與字間空白相當,結體用筆內柔外剛,“標拔志氣,輔藻情靈”。全幅一百多字,筆試和墨色隨着書情而變化,時而高昂,時而舒緩,使整幅書作氣韻貫通又結構完美。

景物描繪角度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藝術角度

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説:“繁採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謝榛説:“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內容

上闋:“今日之遊”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下闋:“昔日之遊”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羣體發生的關係,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

思想層面

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着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篇5:《沁園春·長沙》賞析

《沁園春·長沙》賞析

在我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詩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急流勇進。 朗讀:氣勢應該很足 注意停頓和押韻 。

上闋的景物是由遠即近,由高到低,由靜即動。其中又包含了描寫顏色的詞語,使整個秋景多姿多彩。幾個動詞的運用,如:“擊”,“翔”,“競”寫出了警務的生機勃勃,十分有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上闋看似描寫如畫的秋景,實際上寫景中隱隱透着一種豪邁的氣勢。前幾句中已有暗示:“看萬山紅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實際上是指出了生機蓬勃。上闋以激揚的筆調寫景,實則是凸顯作者的磅礴氣勢和其志存高遠。而最後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 ”更是將情感提高到了一個極致。一個問大地,實際上問的'是天下的勞苦大眾,聲討的是軍閥統治的黑暗。從而能看出毛澤東當時的志存高遠。

本詞上下兩闋,各有側重,但又緊密聯繫,渾然一體。上闋寫景,句句有情,在描寫象徵長城、大河、高山、高原時,傾注着讚美祖國。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鬥爭生活的回憶,抒發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説:“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生意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繫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這首詞上半闋着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

篇6:《沁園春·長沙》賞析

上闋攬景興懷。“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起句“獨立”二字劈空而來,視見其筆力的遒勁,而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地。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鬱豪邁之氣。

以下七句,詞人凝時空於一“看”字,以視野所歎來寫湘江的秋景,使得這七句連貫直下,一氣呵成。前六句寫遠山、近水、飛鷹、游魚,描繪出一幅繽紛絢爛的湘江秋景圖。遠眺嶽麓山一帶羣峯,楓林美景盡收眼底,一個“紅遍”,一個“盡染”,潑墨淋漓,氣韻酣暢。流丹的楓葉,如染的層林,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作者從容寫來,一振大方家數。然後即遺山光而專江色,“漫江碧透”與“萬山紅遍”交相輝映,一紅一綠,色彩更為絢麗明豔。在明澈如鏡的江面上,更有數不清的帆蹤檣影,作者以“爭流”二字,既有動感,又增盎然奮進之趣。

寫景至此,可謂備矣。

但詞人卻未就此收住。仰望長空,俯察大江。“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二句從《詩經早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化來,自然貼切,全無斧鑿之跡。“擊”與“翔”全取動勢,又為下句作了鋪墊。至此,詞人刷色已到盡處,這便自然有了“萬類霜天競自由”這句高度精闢、凝鍊的詩句,詩人濃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於目。

秋天,萬物凋零的季節,自然景觀有明顯的情緒性。宋玉《九辯》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代歐陽修《秋聲賦》對秋天這種蕭瑟景象作了極力的渲染,“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意蕭條,山川寂寥。”他們所表現的這種“傷秋”“悲秋”的意緒,數千年來已成了文人創作的一種指定情緒。但毛澤東在此卻一洗古代“傷秋”之士的那種哀傷歎息的悲酸之態,而是以生動的描寫把讀者帶進一個新的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走筆至此,已近上闋歇處,作者筆鋒陡轉,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並化景為情。“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緒噴湧而出,雖為問句,實際上是作者肯定回答。這一問,排空而下,沒有萬鈞筆力難作此等豪邁慷慨之語。“誰主沉浮”就是誰掌握領導權。詞人雖未作答,但關切之情卻已昭然。

詞至下闋,寫景轉入對往事的回憶,以“曾”和“憶”來追憶。舊地重遊,往事歷歷,怎不激起作者無限的感觸!想當年,作者在長沙第一師範學習和工作時,曾與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創立了“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深入工礦、農村,積極領導工農運動。那是怎樣的歲月啊!“崢嶸歲月稠”正是昔日戰鬥生活的高度藝術概括。“百侶”照應上闋的“獨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個“恰”字領起,這也是對昔日的戰友和戰鬥生活的追憶。前四句狀其風貌,那是一羣才華橫溢、熱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精神面貌。後三句由人及事對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進一步地刻畫。橘子洲頭,愛晚亭下,他們指點江山,慷慨陳詞,寫出了一篇篇抨擊黑暗制度,宣傳革命真理的戰鬥篇章,他們以豪邁的氣概,視軍閥、官僚如糞土。作者在這裏既是追憶往事,又是對上闕“誰主沉浮”問句作進一步地回答。正是這些有着“糞土當年萬户侯”豪邁氣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樑,他們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據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最終必定戰勝和代替一切腐朽勢力而主宰着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接着,作者繼續以飽滿有力的筆調狀寫胸中奔騰激盪的詩情,“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戰友,在盛夏水漲高的湘江中游泳,堅持不懈,直到隆冬季節,以此來錘鍊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於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這一句既寫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勵之意。“遏”字,乃傳神之筆,擲地可作金石聲。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好似聽到了他們自豪的壯語!“中流擊水”,並不僅僅寫青年人玩水的興致,此中活現出大風暴裏海燕們的慷慨意氣,英武精神。全詞就此收住,言猶盡而意無窮。讀罷,但覺尺幅之中浩瀚之氣玩索不盡。

全詞上闋主寫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絢麗明豔的秋色圖與作者昂揚激越的情調和樂觀精神融為一體;下闋主寫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壯志凌雲、氣蓋山河的青年恰似搏擊長空的雄鷹。而這一切又都是緊緊圍繞“誰主沉浮”這根紅線,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加以表現的。全篇格調雄渾,氣象磅礴,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手筆之沉雄,足以顯示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放的氣概。

篇7:《沁園春·長沙》賞析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註釋

(1)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後人感歎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説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陵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裏,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説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嶽麓山。南北長約11裏,東西最寬處約一里。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遊覽勝地。

注:以上三句是説:在寒秋季節,獨立在橘子洲頭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5)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峯。

(6)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7)漫江:滿江。漫:滿,遍。

(8)舸(gě):大船。這裏泛指船隻。

(9)爭流:爭着行駛。

(10)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裏飛,魚在清澈的水裏遊。擊,搏擊。這裏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裏形容魚遊得輕快自由。

(11)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12)悵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裏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liáo kuò):廣遠空闊,這裏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13)蒼茫:曠遠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裏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着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注:這句問話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16)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裏指同學(也指戰友)。

(17)崢嶸(zhēng róng)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山勢高峻,這裏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稠:多。

(18)恰:適逢,正趕上。

(19)同學少年:毛主席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1918年毛主席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20)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

(21)書生意氣:書生:讀書人,這裏指青年學生。意氣:意志和氣概。

(22)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有力。方:正。揮斥方遒,是説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注:這兩句是説,同學們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23)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醜惡的現象,讚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善良的。

(24)糞土當年萬户侯:意思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户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食邑萬户,享有萬户農民的賦税。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户,指侯爵封地內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税,服勞役。

(25)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6)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羣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裏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着振興光復的心志。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説:“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並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讚歎。)這裏指游泳。

(27)遏(è):阻止。

〔長沙〕作者的青年時代,大部分時間在長沙學習和進行革命活動。詞中所説的“百侶”和“同學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海洋山,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的一個狹長的小島,西面靠近著名的風景區嶽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淺底〕指清澈可見底的水下。《水經注·湘水》引《湘中記》:“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眾多動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環境中爭着自由地活動。

〔寥廓〕廣遠空闊。這裏用來描寫宇宙之大。西漢司馬相如《大人賦》:“上寥廓而無天。”

〔誰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着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這句問話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揮斥方遒(qiú求)〕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揮斥方遒,是説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羣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着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峯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裏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裏輕快地遊着,萬物都在秋光中爭着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着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裏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篇8:《沁園春·長沙》賞析

“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術語,它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這裏的“意”指的是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這裏的“象”指的是作為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這首詞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

這首詞的意象美突出表現在景物的選取上,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以上闋“看”字所總領的幾句詞為例,有山上的“層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鷹,有水底的游魚。而從景物的狀態看,有靜態的火紅的楓林,有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作者從遠望到近觀,從仰視到俯瞰,天長地闊,山紅水綠,“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於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傷秋”“歎秋”等詩文就正是由他們特定的“意”所決定的。譬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將“意”立在“斷腸人在天涯”,所選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杜甫的《登高》將“意”立在“萬里悲秋”“艱難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離不開那“哀猿”“落木”等。毛澤東的立意積極向上,昂揚奮進,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競相向上、生機勃勃的景物了,如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

這首詞的意象美還表現在意象的表達上。意象的.選擇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達則更應別具匠心。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應是客觀的白描,而應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康德語),作者為了給選取的客觀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氣,很注重意象的表達,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的一組意象羣,其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範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豔鮮明,令人感到可愛。詩人除了表現山紅水綠的靜景的優美外,還着意描寫事物動態的壯美,“百舸爭流”中的“爭”字,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由於“擊”“翔”這兩個富有創造性和表現力的動詞的運用,準確而生動地刻畫出了在萬里長空中鷹飛的矯健和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遊的歡愉自在,如果把“擊”“翔”換作“飛”“遊”,就

表達不出雄鷹展翅飛翔時矯健有力的姿態,表達不出魚游水中那輕快自在的情趣。詩人在“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用一個“竟”字,則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

這首詞的意象美表現在意象的組合上。詩詞中的意境內涵不僅包藴在一個個意象之中,更體現在意象的組合關係之中。詩人們寫詩,往往將一個個單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規律,組成有機的、有時空距離的、有層次的畫面,使其產生連貫、對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讀者展示絢麗多彩的生活圖景,傳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詩人們常用多種方式來實現意象的組合,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主要採用並置式和輻射式兩種方式。

詩詞意象的並置,如同電影鏡頭的蒙太奇組接,主要將單個的意象以並列的形式相互並置在一起,從而形成全詞整體的“復象美”,亦即組合美。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的一組意象羣,從整體上看都是並列關係,詩人以並置的手法將意象組合在一起,並且注意動靜搭配,遠近結合,從而構成一幅色彩絢麗的“湘江秋色圖”。又如詞的下闋中所回憶的往昔生活,也是兩兩並置,突出了年輕的革命者奮發向上、敢作敢為的精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氣勃勃的“少年學子圖”。

詩詞意象的輻射,即在羣體意象中以一意象為中心並由此向四周“輻射”而形成一個意象羣。仍以上闋“看”字所總領的七句為例,“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意象則是在中心意象“萬類霜天”的輻射下形成的,下闋中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兩個並置的複合意象也是在“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的輻射下形成的。而從全詞看,中心意象應該是“獨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則是在這一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在這裏,胸懷博大的看風景人也便成了“風景”,這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偉人圖”呵!

由於選取物象典型,表達意象生動,組合意象巧妙,創造出了高遠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壯闊的畫面,使得這首詞具有很強的審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