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象徵【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2K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象徵【多篇】

臘八粥的寓意象徵 篇一

1、祈福

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並祈求來年繼續施恩。

古時幹物稱臘。到年終十二月祭神時,蔬菜水果穀物等全都變成幹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幹物。後來供品由原來的各種幹物,逐漸演變成臘八粥。2、行善積德

舊時,大户人家往往會多多地熬製臘八粥,將臘八粥施捨給窮人、乞丐、孤寡者,在這寒冷的冬天,熱騰騰的臘八粥既可果腹,亦可禦寒,對窮人是一種享受。

而對施捨者來説,也是一種功德。

3、聯絡感情

祭祀完後,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你家送過來,我家送過去,送的人要客氣地説是請對方嚐嚐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興地道謝。

也許這家的臘八粥中多得是豆類,也許那家的臘八粥中多的是穀類,這家是甜的,那家是鹹的,就在互相品嚐臘八粥的過程中,一起分享收穫後的喜悦,加深親友間的感情。

4、古代表皇恩浩蕩

舊時,為了表示皇恩浩蕩,與民同樂。天子要御賜臘八粥給皇子、大臣、侍衞、宮女、百姓,還向寺院發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侶食用,另一方面讓他們分給更多的人。

相傳,雍和宮的臘八粥香飄數裏,周圍的人們都會聞香而來。

5、積福惜福

據説,福壽粥最初源於杭州天寧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飯曬乾,臘八時將這一年的幹剩飯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説吃了可以增福增壽。後來,很多寺廟也在臘八節這天將臘八粥贈予信眾,稱之為福壽粥。

臘八節的來歷 篇二

農曆臘月最重大的月份,其中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 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據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篇三

1、臘八粥

臘八粥,起源於古代臘祭,用來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禮記·郊特牲》:“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臘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產有所不同。

2、臘八蒜

泡臘八蒜,主要流行於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

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類的容器裏,倒入醋,封上口,放置於陰冷處保存。

泡在醋中的蒜會慢慢變綠,最後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3、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是安徽省黟縣臘八節的民間小吃。

明清時期,每年臘月,勤儉創業的徽商都燒製“臘八豆腐”,外出經商時可以吃一年。

臘八豆腐用小黃豆做成豆腐,中間挖洞放入食鹽及配料,在温和太陽下烤曬而成,使鹽分慢慢吸收。

4、臘八面

陝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日人們煮麪敬神,稱“臘八面”。

將豆類和多種蔬菜,以及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木耳等調成湯麪,同麪條同煮,營養豐富,十分美味。

5、臘八豆

臘八豆,是湖南的傳統食品之一,有數百年曆史。

臘八豆以黃豆、花椒、鹽為原料,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醃製,至臘月八日後食用。

成品具有特殊的香味,異常鮮美,深受百姓喜愛。

6、臘八飯

寧夏、河南等地的臘八節習俗是吃臘八飯。

用八種以上的穀物乾果,製作臘八飯,慶祝一年的辛勤勞動碩果,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7、臘八冰

民間有“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的説法。

臘八前一天,人們用鋼盆舀水結冰,到了臘八節將冰脱盆,並敲成碎塊。

據説臘八冰能治百病,大人和孩子都要吃,而且怎樣吃,都不會拉肚子。

8、臘祭

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到了唐宋,此節被蒙上神佛色彩,誦經紀念,相沿成節。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成為臘八節的主要活動,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等。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象徵 篇四

1、祛除疫病迎接祥瑞,以前有赤豆打鬼的風俗,為了應對疫鬼作祟,所以臘月初八會用赤豆熬臘八粥。2、不忘保持保持勤儉節約的美德,又盼望來年豐衣足食。相傳西晉一個青年人好吃懶做,後來痛改前非,每逢臘八都要煮粥。3、對他人來説是恩澤庇佑,對自己來説是功德,佛粥也代表健康好運,大户人家或寺廟會煮粥施捨散發給窮人。

臘八粥的來歷 篇五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人們通常用穀物來祭祀,像大米紅豆黃豆西米小米等都是被人們選取的上好祭祀物品。祭祀結束後,這些祭祀用品就會被人來拿來熬製成粥,給小孩子喝,説這是神靈吃過的物品,對小孩有很大的好處,可以驅邪避兇,保佑小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慢慢的,人們發現喝了這種粥的小孩子確實很健康,於是人們把這種粥就做成家常便飯,這就成了臘八粥了。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每當臘八這天,各大寺廟都會舉行一個大型的舍粥活動,窮苦人們都會拿着碗去喝粥,想一想在以前那種食不裹腹的年代裏面,如果能喝上這麼一碗熱乎乎的粥那是一種多麼幸福的事情呀。

在以前所謂的臘八粥也就是把幾種穀物混合一塊熬成粥就可以了,都説臘八粥一般是由八種穀物熬製而成,可是社會發展到如今,八種穀物已經遠遠不夠了,為了增加粥的口感和營養,現如今的臘八粥用料一般來説會多出很多來,一般都用大米、西米、高粱、紅豆、黃豆、花生、杏仁、黑米、核桃仁、蓮子、葡萄乾外加枸杞,這樣熬製出來的臘八粥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小編還見過有人把果肉放入粥中的做法。

臘八,一個年頭的結尾一個新年的即將開始。這就是臘八!

臘八節的傳説故事 篇六

一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一説,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説,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説,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説,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還有一説,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另有一説是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早先有户農家,就老倆口守着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裏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説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孃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漢梳着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説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裏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牀不起,把小倆口叫到牀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牀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説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小倆口託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裏糧缸米、櫃裏棉花箱裏衣。男人説:“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説:“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裏顆粒無臘八粥材料展示收,家裏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説:“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裏沒火,身上衣單,肚裏沒食,蜷縮在涼炕蓆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着。突然發現炕縫裏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裏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裏。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着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臘八節順口溜 篇七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花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晚上,鬧一宿

大年七年級,扭一扭!

臘八粥的寓意象徵 篇八

寓意一:祭祀八谷星神,慶賀五穀豐登。

古代上至貴族皇室下達平民百姓,叩謝天地、祭祀神靈、祖先,感謝這一年的恩澤庇佑,祈求來年施恩風調雨順、財谷滿倉。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很多地區的農户都會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煮上滿滿一大鍋的臘八粥進行臘祭,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生活的美好願望。

寓意二:鄰里鄉親互贈粥,喝了好人緣。

臘八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煮臘八粥,每家放的乾果食材各不相同,各有風味。招呼朋友到家裏喝一碗熱熱的臘八粥,或者煮好粥送到親朋友鄰家,你家送過來,我家送過去,表達一年的感謝和祝福,是一種很好的聯絡感情的方式。

寓意三:臘八舍粥,行善積德一生好運。

以前大户人家都會在這天在門口支起大鍋,煮上幾鍋雜米粥,撒進豆類乾果,佈施給窮人、乞丐、孤寡老弱病殘的人,臘八粥在寒冬讓人們果腹禦寒,助人做好事功德無量。很多寺廟也在臘八節這天將臘八粥贈予信眾,喝福壽粥健康好運。

寓意四:憶苦思甜,崇尚節儉的生活。

民間有諺語:“吃頓雜合粥,經驗記心頭。”相傳古代有老兩口省吃儉用給兒子留下祖業,而兒子和兒媳婦好吃懶做很快敗光了家業,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至極無米下鍋,幸好有村人合力接濟,小兩口把這些大米、面塊、豆子、棗子等百家食材混在一起煮了一鍋“雜合粥”。這頓粥讓小夫妻感動並振作起來,勤勞耕耘終於在第二年有所收成,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臘八粥的由來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風俗。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脱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