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全國各省市春節習俗一覽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全國各省市春節習俗一覽精品多篇

貼春聯習俗由來 篇一

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着喜慶吉祥。説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在古書《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謂”,其中的意思也很明瞭,所謂的桃符就早時人們用來驅鬼辟邪之物。

關於桃符還有一個傳説。傳説中,在古代有個無比兇殘的怪獸,其厲害至極,沒有人能降服。後來,在深山中有兩位專治妖魔鬼怪的神仙,用桃樹枝降服了這個妖怪。於是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據説只要在門上懸掛桃枝,上面刻上兩位神仙的名字,任何妖怪都不能上前。這種桃枝也就是所謂的桃符,還是鎮鬼靈符。就這樣人們便延續了這種風俗習慣!

桃符開始演變成春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根據史書記載,後蜀主孟昶曾經讓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張遜寫完後,蜀主一看有點不對稱,於是提筆寫了一句,中國最早的一幅春聯就誕生了。可是在這個時代的文獻中,並沒有出現春聯的字眼,人們依然把這種事物稱為桃符。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稱作為桃符,而且相當流行。

隨着紙的廣泛運用,人們將桃木板換成了紅色的紙,紙相比於桃木板來説要輕便許多。隨着時間的推移,直到明朝第一次出現春聯一詞。根據記載,據説明太祖朱元璋曾規定,家家户户都要貼上一副春聯,朱元璋還要親自審查。於是,家家户户都貼上的春聯。據説朱元璋在一次審查中,發現一户屠夫家沒有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貼春聯,於是便在門前寫了一句話。百姓們看着對聯非常驚歎,於是貼春聯這一習俗便流傳至今。

春聯又稱為對聯,有着祝福的寓意,很多有學識的人們,也會比拼對對子,看誰更有才華。隨着歷史的發展,春聯的文化日漸成熟。在古代春聯是春節的賀詞,現如今春聯已經不僅是賀詞這麼簡單,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從習俗到傳統,時間就是見證。

世界各地華人過春節的習俗 篇二

▲新加坡華人多,年節氣氛濃厚,彩虹燈籠高高掛景象相當應景

農曆春節腳步將近,家家户户已開始採買年貨,準備與家人團聚。除中國大陸、港澳等地,散居在海外的華人約莫有3,000萬,分佈在世界各地120個國家和地區,然而在這重要節日,他們又是如何度過春節呢?特別挑選出五大異國,來比較看看跟過年習俗有什麼不一樣吧!

▲馬來西亞馬六甲有眾多華人。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人口構成跟新加坡類似,過年習俗卻有些許差異,又以怡保、馬六甲、檳城等城市最多華人,馬來西亞華人較為傳統,相當重視農曆新年。一般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過年。除夕全家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大年七年級要吃素,且人們一般會接受如馬來族和印度族同胞的拜年,八年級以後才到親戚朋友家拜年。

九年級、初四以後開始有各種戲曲表演。首都吉隆坡還要舉行團拜活動。有意思的是,馬來西亞華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__徒,他們也會湊熱鬧過春節。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美國舊金山是華人在海外第一多的非亞洲城市,年節活動多元精彩。

美國

美國有為數眾多的華人居住,2003年紐約將春節納入公共節日。每到農曆春節,紐約帝國大廈1327只彩燈就會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紐約華人每年春節會舉行「新年花車遊行」,並表演舞龍舞獅,結合迪斯尼等卡通人物,讓紐約農曆新年增添中西合璧的氣息。

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中國城是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聚集地,活動自然盛大而多元,春節期間,在灣區會舉辦新年花車大遊行,據説每年約有數十萬人來到舊金山市區觀賞新年遊行。

在唐人街上會見到金髮碧眼的美國人穿上中國賀年服飾,在街上一起歡慶春節,相當有趣。此刻前往的遊客,常會懷疑自己不是身處遙遠的美國。

中國部分地區的春節過年風俗 篇三

春節習俗之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户,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各地春節習俗之天津

全國各省市春節習俗 篇四

北京

趕廟會是北京過年的一大習俗。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八年級至十六)、“東嶽廟”(七年級至十五)、“白雲觀”(七年級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江蘇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如南京的夫子廟燈會、高淳的跳五猖、大馬燈、打水滸,還有梵剎聽鍾。在蘇州,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東北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守歲又稱“熬年”,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

江西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正門口擺上食物“送佛”,食物必須有六大葷(豬頭、豬腳、生畜、魚、米糕和豆腐),中午鳴放鞭炮吃中午飯(以米粉為主)。中飯過後,又將在門口“祭祖”,食物和上午相差不多,家中老小手持香火四方朝拜完後,準備年夜飯。年夜飯必須有魚(象徵年年有餘)、生畜、雞蛋(圓圓滿滿)、餃子、米糕和米酒。年夜飯過後,家人開始洗澡,以除去過去一年的塵土。

湖南

湖南人過年,要先從除夕説起了,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得是。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七年級再吃,這是象徵着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除夕晚上零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金元寶模型放在門外。而在在湘潭一帶古老而樸素的過年習俗。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户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山東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古以“齊魯之邦”著稱天下。以孔孟之學聞達四海,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尊老敬祖,勤勞智慧的山東人民,把祭祀祖先、祈求豐年、年節世俗、風土人情、娛樂慶祝巧妙地集為一體,獨具齊魯文化特點、鄉土氣息濃郁的山東春節習俗。餃子是山東人過年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在曲阜,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也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着了,預示着來年好運。串親、拜年更是體現了山東過年習俗的一種尊老愛幼文化。而在山東嶗山一帶,扭秧歌、跑旱船、舞、踩高蹺……一些過年的傳統習俗更是必不可少。

浙江

開門炮:七年級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在樂清,七年級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八年級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九年級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鬆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

安徽

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着中央台的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年七年級清早起牀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慄、茶葉、雞蛋、長壽麪,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七年級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閒七年級朝”的説法。

廣東

在廣州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裏,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七年級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吃團年飯,潮汕人稱之“圍爐”。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湖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 一句話把湖北過年的習俗味道可以説概括的淋漓精緻,盡顯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四川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七年級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醃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七年級至九年級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麪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孃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

雲南

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裏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大門上貼的是春樹和大象的圖案,由家中年紀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貼。一邊貼一邊唱“春回大地百福生,萬物更新千祥臨;户對青山六畜旺,門含田疇五穀增;豐衣足食家和順,國泰民安享太平”這樣的民歌。貼好大門的“歌聯”,接着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後貼花草樹木……“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

陝西

陝西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在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户均短几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麪”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衞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裏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淨淨。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福建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説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

河北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河北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而在張家口,一進入臘月,人們就該盤算着這年的大年該怎麼過了。各家先是開始清掃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趕緊剃頭理髮,因為在這裏有正月不能理髮的禁忌。接下來,就是做豆腐、壓粉條,動幹鍋炸麻花,蒸年糕、蒸饅頭,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一到正月,尤其是七年級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賴飯”,即不好的飯,天天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着來年天天有好飯吃。而在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着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在河南等地都有着這樣一個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七年級兒,撅着屁股亂作揖兒。”人們置辦年事兒就是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這首過年謠可以説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廣西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七年級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八年級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 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七年級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

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海南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着“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説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彙報。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乾淨,香爐也要打掃乾淨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內蒙

內蒙古過年需要祭祀火神,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乾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裏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裏。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温”,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乾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淨後,用草香或白食獻祭。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裏。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説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粧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新疆

新疆過年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麪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麪糰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西藏

藏族人民所過新年節日,與漢族春節大有不同。一進入農曆12月,家家户户就開始做新年的儲備。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髮辮。如男子留長髮過年,女子不洗梳髮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粧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囱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澳門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八年級叫作”開年"。

香港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八年級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台灣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尾牙。每個月的七年級、十五或者八年級、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世界各地過春節習俗 篇五

日本

日本人以前是過兩個新年的,即元旦和春節,同我國現在的情況相似。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夕,日本人也有守歲的風俗,人們一邊吃麪條,一邊觀看電視台為新年編排的節目,男女歌星獨唱比賽最受歡迎。午夜時分,寺廟香煙繚繞,鐘聲齊鳴,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

英國

在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瓶中有酒,櫃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菲律賓:紀念民族英雄?菲律賓以民族英雄何賽·黎薩爾就義的日子,即公曆12月30日作為“元旦”。元旦時人們用長青樹到處搭起彩色牌樓,組成樂隊沿街遊行,翩翩起舞,鞭炮聲不絕於耳,呈現出一派熱鬧歡騰的氣氛,家家户户以茶點、果品、瓜子等奉客。各種節日活動要持續一週。

柬埔寨:堆沙丘祝豐收

柬埔寨以釋迦牟尼誕生日為紀元,每年佛曆五月,公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為新年。新年期間各寺院都掛起佛教的五色旗幟,人們身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地到寺院朝拜,並在長老指點下在寺院周圍築起五個或七個沙丘,預祝五穀滿倉。

祕魯

據説祕魯人過年要吃12顆葡萄穿黃褲衩哦!

葡萄在祕魯被人視為新年吉物,其原因是祕魯人新年有吃葡萄許願的習俗。祕魯人還認為,穿着黃褲衩進入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裏將會萬事如意。另外,祕魯人過新年徹夜喝酒、跳舞不在話下,燒紙偶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活動。在這一年裏你對誰有怨氣,就把他做成紙偶,用棍棒把他打爛最後燒掉,消除內心的怨恨,把不痛快的事留在舊年,開開心心走進新年。

印度

印度的新年更是獨特,被人稱為“痛哭新年”、“禁食新年”。在有的地區,新年家家户户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表達人們對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慨歎。而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年。新年早上,人們提着小燈,拿着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

德國

德國人一向比較嚴謹,然而他們的新年習俗卻很有趣。當新年鐘聲響起前,很多人會爬到椅子上,待鐘聲響起後,又立刻跳下來跑到椅子背後,以示甩去災禍。在德國農村還流傳着新年爬樹的風俗,據説爬得越高運氣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會被譽為“新年英雄”。此外,他們還會在錢夾裏放幾片魚鱗,預示財源滾滾。

壓歲錢習俗由來 篇六

1、過年發壓歲錢是一種習俗,壓歲錢即“守歲錢”。

2、除夕夜吃完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平安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大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隨着時間漸漸流逝,壓歲錢不再是壓祟驅邪,而是讓孩子們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