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精品多篇

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一

俗話説:“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者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習的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説:“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關注學生,就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就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着不少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濃,那麼我們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何培養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呢?我們又如何關注學生自身發展的不足,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學習目標,給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樹立形象。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學生的口裏聽到一句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説的。”所以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草稿演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

三、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當我們偶爾坐在某個學生座位上與學生們討論問題時,學生們表現得特別積極。我們覺得有些奇怪,便問他們為什麼。有的學生説老師一坐在他們的位子上,就覺得老師不再是他們的老師,而像他們的同學了;有的學生説老師坐在那兒,覺得離老師更近了,不怕老師了;還有的學生説覺得老師像他們的朋友,那樣上課不緊張聽了學生們的話,我們猛然意識到:原來我們跟學生之間竟有着如此多的隔閡,幸好它現在已經消融,否則,真不知與一些學生之間的“冷戰”何時結束呢?由此看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影響還真不小呢!

四、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一)教學生聽課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聽課要與教師同步思維,與教師思路相同的地方及時肯定,不同的地方及時調節。聽課中遇到的疑難用鉛筆打下各種符號,表示各類問題。例如,沒有聽懂的問題,似懂非懂的問題以及聯想到的有關問題等等,課後再思考或生生之間討論或向老師請教。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學生的接受情況,要特別注

重心理換位。把自己置於學生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從而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處理教材的最佳方案。

(二)教學生記筆記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的幫助和督促,比如:課上記筆記的習慣。“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中學教材裏基礎性的知識較多,學生要注重識記、積累。學生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有好的收穫,就會有成功的體驗,就會有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和聽課筆記的習慣,把教材中最精華的知識和聽課中的思維成果記錄下來。其具體措施如下:

1、記提綱。教師講課的提綱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在實踐中體會而列出的,它反映了授課內容的知識結構、系統和重點。同時,它對學生理解、掌握新課的知識體系及複習起“橋粱”作用。

2、記異處。所謂異處,就是多於課本的內容。教師講課時除了對授課內容或詳或略做恰當的處理外,往往還會做一些適當的補充。補充的內容有例題、方法以及對疑難問題的解析等,這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擴大知識範圍、啟迪思維等很有幫助。所以要求學生將這些補充的內容記錄下來,並進行歸納整理,從而使所學知識更系統、更豐富。

3、記問題。所謂問題,就是記下課堂上沒有聽懂的知識點或自己的某些思維觀點等,以便課後與同學或教師討論交流,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或觀點。

4、記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記下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對學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大有益處。此外,對自己或其他同學的好方法也要及時記下來,這對學生自己而言一是肯定自己,二是增強學習信心,三是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動起來,動眼、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參與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老師的自身素養和教學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四)採用活潑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比較單一的,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形式也是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的一個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同桌討論、前後位討論、分小組討論、班內討論交流等。無論哪種形式的討論,都有一個前提,即每個學生都必須認真地聽,積極地想,否則,自己將無話可説,又怎麼能進行“討論”呢?從這種意義上來講,“討論”本身就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即使討論並沒能解決問題,對學生來説也是有益無害的,因為他們明確了問題所在,在聽課時就會以更飽滿的熱情來關注這個問題直到問題的解決。那麼,學生主動探討問題的習慣就會在長期的探討中慢慢形成。

五、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自學,是學生能獨立掌握知識、運用如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對他們終身的發展將會有着很大的捉進作用。為此,在教學進程中.教師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關鍵是閲讀能力。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是課本,

養成閲讀教材的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基本功。相同的教材,採用不同的方法閲讀,收穫是不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預習的方法,閲讀是要做到邊讀邊思考,邊作記號,領會了再讀下去。對重要的內容要重複讀,對難點內容還要展開討論,對於例題,閲讀時一定要注意解題思路和技巧。

六、教學生會質疑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常提出問題的學生就是善於思考,富有創見的學生。教會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一個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興趣,啟發學生弄清各種概念的內在聯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關鍵的地方設疑,引導學生找錯、辨錯、改錯,對學生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參與討論,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思維。對經常提出問題的學生應及時表揚,對提出有創建性問題的`學生要鼓勵,充分肯定其積極思考的精神,對回答問題時出錯的學生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

七、教學生會總結

總結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教學中,每當講完一個概念,講完一道習題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學完一個章節,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讓學生在學習了一個知識點後理清思路,將知識點納入知識系統。若學生的歸類、總結有不完善之處,教師應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提示,讓學生矯正,得出正確結論。在教學實踐中,長期注重多層次、多角度教給學生總結的方法,學生就會積累成一種學習經驗,這就是學法。

八、主動強化階段複習的好習慣

複習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階段,對加強知識鞏固、促進知識系統化、提升知識的應用水平、促進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九、給每個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品嚐成功,藉此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悦,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與力量。”可現實中,品嚐到成功的學生其實是不多的。對大多數的中等生和後進生而言,學習太累了。因此,部分學生就“知難而退”,個別學生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讓學生品嚐成功是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劑良藥,這藥是甜的,是每個學生都願意“吃”的。當他們品嚐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到那份喜悦時,就會激起更濃厚的興趣,激起他們為下一次成功而努力拼搏的慾望,這種想成功併為之而努力的做法不正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一種表現嗎?

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上幾方面的嘗試,通過不斷地探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了他們的思維,激發了求知慾望,使學生愛學、樂學,成績大幅度提高,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聆聽窗外的聲音,感受心靈的搏動,“良好學習習慣”是一支永遠彈奏不完的美妙樂曲,需要你我共同攜手譜出新時代更加輝煌的人生樂章!

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二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呢?我有以下幾點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鬆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 激發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平時多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説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劉永勝教授總結的:“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的行字歌訣,就能幫助學生增強自學的自信心。特別對於學困生,學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發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託進行鍼對性的個案研究,並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的個案研究,既是對學生的終生髮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三

習慣是什麼?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關。所以俗話説:“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但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學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例如:

1、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

2、沒有養成記事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

3、家庭沒有制定出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導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6、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總是希望老師、家長能告訴他怎麼做等等。

以上這些不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要我們老師、家長平時對學生能做到嚴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我想學生以上這些不良學習習慣是會逐步克服掉的。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結合自己一些實踐體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

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在學期初的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裏打牌或打麻將,這樣,除了極個別自制力非常強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裏,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過度的關心孩子的情況,不要陪着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當然,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更不能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要從整體去把控孩子,外鬆內緊。

二、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成。

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制定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會精力充沛。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了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那麼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己都會比較自覺地坐在自己的書桌上開始看書做作業了;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比如一位學生的時間表是這樣安排的:

早晨:6:00起牀(穿衣服10分鐘;涮牙洗臉10分鐘;吃早點15分鐘;家裏讀15分鐘早讀)7:00去上學

中午:12:00——12:30吃午飯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學

下午:4:30——5:00放學後,孩子自由活動一下

5:00——6:00吃晚飯和飯後看電視時間

6:00——8:00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

8:00——8:30看書

9:00孩子上牀睡覺

説明:作息時間表是按學校上課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時間安排的作息表,雙休日不包括在內。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學習和做作業,

中午看電視,

下午2:00——3:00練毛筆字;

3:00——4:30;寫一篇日記。

4:30——6:00孩子自由活動;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去培訓班學習

下午休息,父子倆人去書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練毛筆字和寫一篇短日記,然後自由活動。(以上只作為參照,每個孩子都不同,但在制定方案的時候要保持能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目的)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説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比教他知識更重要。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時,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佈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着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孩子上國小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佈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儘量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督促孩子在空餘的時間裏做自我檢查;例如數學,要求孩子看一看計算是否準確,單位換算有沒有錯誤,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對不對,訓練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看了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習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習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