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莊子》寓言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莊子》寓言故事【精品多篇】

盜亦有道 篇一

轉眼又去數年,也到了莊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牀前,泣語道:“偉哉造化!又將把您變成什麼呢?將送您到何處去呢?化您成鼠肝嗎?化您成蟲臂嗎?”莊子道:“父母於子,令去東西南北,子唯命是從。陰陽於人,不啻於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聽,我則是忤逆不順之人也,有什麼可責怪它的呢?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樣善待我死也。弟子該為我高興才是啊!”

弟子聽了,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莊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為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為此也!”莊子坦然微笑,説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莊子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螻蟻、老鼠,何必這樣偏心呢?”

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貢獻 篇二

文學貢獻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哲學貢獻

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至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衞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脱。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寓言故事 篇三

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選自《莊子·逍搖遊》

【譯文】

堯帝想把帝位讓給許由。

許由固辭不受,説:“您身居帝位,掌管天下。如今天下已經治理好了,反而讓我來代替您,難道你會去空負治國有方的聲名嗎?所謂聲名,不過是虛浮的東西而已,我不追求這些。您看,鷦鷯築巢,佔據的僅是浩翰林海中的一樹一枝;偃鼠飲水,不過喝滿一肚子水而已。天下對我是毫無用處的,我看您還是算了吧。即使一個廚師不做祭祀的飯菜,而尸祝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去替代廚師烹調啊。”

【題旨】充分相信羣眾,不要包辦代替。

《莊子》寓言故事 篇四

譯文: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説:“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羣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説:“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説:“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羣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

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

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視權貴如腐鼠 篇五

出自《莊子·齊物論》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這便稱之為物我合一吧。

《莊子》寓言故事 篇六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遊》

譯文:

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

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裏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説:“他還想飛到哪裏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寓意:

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

《莊子》故事兩則 篇七

一、重點內容梳理

1、人物形象

惠子:利慾薰心,最新功名利祿,對朋友薄情寡義,心胸狹窄,見利忘義。

莊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心胸曠達,機智幽默。

2、鵷鶵比喻高潔之士 鴟比喻最新功名利祿,猜忌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祿

梧桐、練實、醴泉比喻高潔的志趣

3、莊子講鵷鶵的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既表明自己清高自守、淡泊名利的立場和志趣,又辛辣地諷刺了醉心功名利祿,無端猜忌他人的醜態。

4、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5、這則故事很有趣味性,它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故事發展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三,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

6、莊子是一個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人,這與《五柳先生傳》中哪句話相吻合?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7、概括孟子與莊子形象的不同點 孟子:積極入世 莊子:消極避世

8、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欣賞他哪方面的才能?

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破鞋,具有淡泊、高雅的情趣,他機智幽默,擅於想象,深思擅辯,擅長美譽説理,文詞富有浪漫色彩,富有個性。

9、請寫出一兩個你知道的莊子的故事 莊生夢蝶 妻子死,鼓盆而歌

10、談談莊子為什麼會自覺地遠離仕途?

在莊子眼裏,做官只能壓抑人性,讓人表面風光而扼殺人的活力,即“死為留骨而貴”,所謂富貴,無非腐肉,是高潔如鵷鶵之士應該主動放棄。

《莊子》故事兩則 篇八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一文我們不能用莊子與惠子誰對誰錯來判斷,莊子對於外界的認識,常帶着觀賞的態度。他把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客觀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莊子以其藝術家的風貌,在認知態度上偏於美學上的鑑賞;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在認知態度上着重知識論的判斷。兩種對立思路,一個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來欣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認為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認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認知世界的結果也就不同。我想説:“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莊子到底説了些什麼。”

莊子的歷史評價 篇九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司馬遷(漢):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萬古高風一子休,南華妙道幾時修。誰能造入公牆裏,如上江邊望月樓。”

白居易(唐):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中一致,鸞鳳終較勝蛇蟲。(《讀(莊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詩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庭下早知閒木索,坐間遙想御絲桐。飄然一往何時得,俯仰塵沙欲作翁。(《題蒙城清燕堂》)

蘇軾(宋):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何為數論量,死生反大事?乃知無言者,莫得窺其際。身沒名不傳,此中有高士。(《讀(莊子)》)

金聖歎(清):認定為“天下奇書。”

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

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着莊子的烙印。”

李澤厚:“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

胡文英: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莊子獨見》)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種色彩形容《莊子》的話,我看《莊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種温度形容莊子的話,《莊子》的温度比論語要低。説得有點玄妙,卻沒有跳出儒道相爭的泥潭。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篇十

莊子騎着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着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髮。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隻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繫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説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卧。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説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説:“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遊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莊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願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