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民間傳統四大傳説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端午節民間傳統四大傳説新版多篇

端午節習俗大全 篇一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不吃的東西便是雞蛋。關於端午吃雞蛋的民俗,民間還流傳着一段傳説: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總要溜到民間播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輕則發燒厭食,重則卧牀不起。做母親的對此十分心疼,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代。

女媧得知此事後,便去找瘟神説:“今後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准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説:“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准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着一個小網袋,裏面裝有煮熟的鹹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鍊。“划船運動中的後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鍊,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説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裏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着和諧美滿,寓意着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牀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牀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説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裏讓水沖走。陝西地區的傳説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裏,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豔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麼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麼色就用什麼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遊百病

遊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於陝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遊百病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據説遊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説把百病的根子紮下了,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遊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寺廟。不去那裏心中如今年白過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裏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裏山路。平時忙地裏忙家裏,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裏不管,家裏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家外遊,不圖升官發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着“端午擔”回到孃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孃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可見,扇子承載着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製作精緻的細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則贈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則一把摺紙扇就夠了。

10、驅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間傳説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民謠説:“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驅蟲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頗有講究的。一般來説,小孩子喜歡戴飛禽走獸類的,諸如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老人則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防病健身,也象徵着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到白頭等。最有講究的要數年輕人了,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會親自制作一枚別緻的香囊,在節前送給心上人。

12、洗龍舟水

“洗龍舟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到江裏、河裏洗澡,因為這段時間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龍舟時期,老百姓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掃把

有趕走“掃把星”,驅除厄運的意思。

14、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説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的“保健”有關。據介紹,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衞生月”,端午節藴藏着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端午時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淨化空氣。

15、吃五黃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稱“吃五黃”。現在,雄黃酒因帶有毒性而用黃酒代替。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曆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吃五毒餅 篇二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説這種用彩色絲線縫製、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裏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端午節的習俗 篇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摺疊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鬥百草 篇四

老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裏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端午節的由來字 篇五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包粽子 篇六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