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簡單幼兒古詩三百首3到6歲【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4W

簡單幼兒古詩三百首3到6歲【新版多篇】

精選古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篇一

舟夜書所見

查慎行〔清代〕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譯文

漆黑無月的夜裏,河面上飄着一艘漁船,孤獨的燈光像是一點螢火。

微風輕拂,吹起簇簇細浪,水面上的光點被吹散,如同滿河星光。

註釋

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簇:擁起。

賞析

這首詩好似一幅速寫,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漁火化作滿天星星的片刻,幾筆勾勒,立即捕捉住了這轉瞬即逝的景物。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

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把暗色和亮色聯繫在一起,顯得形象鮮明。

第一句“月黑見漁燈”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沒有出來,天特別黑,不是説月亮是黑的。見(讀xiàn),顯現。孤光,孤單的亮光。螢,螢火蟲,光亮微弱。意思説: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樣黑。只有漁船上一盞圍燈,孤零零閃着螢火蟲一樣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漁燈”。

第二句“孤光一點螢”,寫如豆燈光像江岸邊一點螢火,是意中之象,描寫漁燈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點燈光閃爍着,彷彿是一隻螢火蟲在原野裏發出微弱的光。“孤”表現了環境的寂寞、單調,寄寓着一定的感情 色彩。一種茫然無奈的情感襲上詩人的心頭。

後兩句為動態描寫。不難想象,當詩人見到微風騰起細浪,燈影由一點散作千萬這動人一幕的時候,心情是何等地興奮。

第三句“微微風簇浪”簇,擁簇,簇動。風兒微微吹來,水面擁起細細的波紋,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亂開了,頓時化作滿河的星星,閃爍不定,令人眼花繚亂。這兩句由靜入動,描繪出一個十分生動神奇的畫面。風簇細浪,浪散燈光,燈光化星,層層展開,引人入勝。“簇”字用得準確形象,既寫出了風微,又刻畫了浪動。

第四句“散作滿河星”猶如天外奇峯,劈空而來。那如螢的孤光,剎那間似乎變成萬船燈火,點綴河中,又如風吹雲散,滿天明星,倒映水中,使這靜謐的黑夜,單調的河面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壯觀。風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螢般的燈光攝進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燈光。同時此句的描寫為詩詞增添了畫面感,使枯燥無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麗浪漫帶有一絲絲的安逸寧靜的景象,使詩人流連其中。

詩人細膩的觀察是由上到下,由靜到動的,寫來又是那樣井然有序,明暗互襯,靜動相間,用字傳神,聯想奇特,構成一幅獨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漁火圖,使讀者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悦和滿足。

簡單幼兒古詩三百首3到6歲 篇二

渡漢江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古詩簡介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遊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悦,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着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表達了詩人強自抑制的思鄉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譯/譯文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繫,已經很長時間了。此刻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了美好願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

註釋

漢江:漢水。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被貶嶺南,於神龍二年逃歸洛陽。此詩作於途經漢水時。此詩原題李頻作,誤。

嶺外:指嶺南,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書:信。

來人:指從家鄉來的人。

精選古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篇三

竹石

鄭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縫中。

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註釋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着青山不鬆口一樣。

立根:紮根,生根。

原:原來。

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

磨:折磨,挫折,磨鍊。

擊:打擊。

堅勁:堅強有力。

任:任憑,無論,不管。

爾:你。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詠竹詩。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美立根於破巖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開頭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鬆”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徵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托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後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

“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把竹擬人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在這首詩裏,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説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裏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捲來,竹枝翻迴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着“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麼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説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藴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着較密切的聯繫,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着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着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品質,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精選古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篇四

七步詩

曹植〔兩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譯文

鍋裏煮着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後,留下豆汁來做成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

註釋

持:用來。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過濾。

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説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脱粒後剩下的莖。

釜:鍋。

燃:燃燒

泣:小聲哭

本:原本,本來。

煎:煎熬,這裏指迫 害。

何:何必。

幼兒園必背簡單唐詩大全 篇五

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鳥鳴澗》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4、《送元二使關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6、《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7、《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8、《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9、《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0、《靜夜思》唐。李白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簡單幼兒古詩三百首3到6歲 篇六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

翻譯/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着。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註釋

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