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代詩人杜甫生平資料簡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唐代詩人杜甫生平資料簡介(通用多篇)

杜甫人物生平篇一

摺疊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摺疊年少優遊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3]。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過了4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4]。

摺疊仕途不順

杜甫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上的**、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5]。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www.》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6] 。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衞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摺疊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説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着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摺疊為官時期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脱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摺疊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説:“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説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着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大曆元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摺疊江舟長逝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8]。

· 宋葉少藴《石林詩話》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餘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波浪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9]。

· 宋司馬温公《續詩話》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7]。

·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7]。

·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餘頃年遊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7]。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餘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7]。

· 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雲“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7]。

· 宋許顗《彥周詩話》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雲:“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户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鬱郁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樑間樂府詞雲:“護昔加窮褲,防閒託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雲:“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7]。

杜甫清《全唐詩》

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脱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10]。

陳志歲《江南靖士詩稿·謁杜甫陵園》

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

劉大傑《魯迅談古典文學》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説:“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説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杜甫後人的簡介 篇二

杜甫為“詩聖”,其所流傳的詩集在詩壇上掀起一陣狂潮,影響彌留至今,而關於杜甫後人的子孫綿延也成為大眾所關心的話題。杜甫子孫得以繁衍,至今成為一個很大的家族體系,粗略記載杜甫的後代至今大約分居三省,人數達到上萬人。

歷史記載杜甫留存的兒子有兩個,長子為宗文,次子為宗武。且根據記載得知杜甫後人至今分佈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這三個地區,以江西省城市居多。杜甫的長子宗文這一支系的子孫後代多為福建省杜氏,而其次子宗武這一支系的子孫後代多為江西省居住。

在2009年的時候還發生一起杜甫後人為爭《杜氏族譜》而鬧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後人卻不能很好的相處,為了名利卻和親人對簿公堂,想必杜甫見到如此畫面也會甚感心寒。

事情發生的前後是因為《杜氏族譜》本應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應外借,而保管這本族譜的杜旭昌病重欲觀閲此族譜便讓家人拿來,遂另一支系杜氏後人便要求返還家譜,而此時家譜已由杜旭昌兒子繼承,遂發生法庭之事,而後法院不予支持。

杜甫為歷史著名詩人,是一個在中國深受崇敬的偉人,因而會有很多人冒牌為杜甫後人以此來謀取暴利,而其真正的後人呼籲大家能夠更好的正視“杜甫”這一品牌。

猜你感興趣:

杜甫趣事 篇三

杜甫雖為唐朝著名詩人,但是其在世時自命清高,不願受嗟來之食,對朝廷腐敗之氣甚是鄙視,故其常生活清貧困苦,所以杜甫生前有不少趣事是因為他家中貧困而發生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杜甫趣事吧。

且説杜甫在安史之亂後,聽聞戰亂結束所流露出愉悦之情所作的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成為一首名詩,廣為流傳,而因這首詩所引出的趣事也成為佳話。

原詩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且説杜甫家貧,平日温飽尚成問題,在他棄官離去,隱居在蜀中茅草屋的時日,雖暫得安定,也得好友相助,但依舊窮困潦倒。某日,有客人來訪,在杜甫草堂中欲以詩會友,遂杜甫必須在家中以好酒菜來待客,這可為難了杜夫人,家中困至未有好菜可招待,杜甫見廚房內有酒菜雞蛋和豆腐便心生一法。

杜夫人之後端出三菜一湯,分別是炒韭菜加兩蛋黃、炒韭菜加蛋白、清蒸豆腐渣、韭菜豆腐湯加幾片白色蛋殼。雖很寒酸,但是經由杜甫賦予菜名後卻顯深意。這幾道菜麼,名字分別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於是深得幾位客人的拍手叫好。

於是此時得以流傳,在民間便有不少有才氣之人引用杜甫這件事,延伸了眾多趣事,不得不感歎杜甫的才氣過人啊。

杜牧 篇四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32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