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佛家靜心語錄【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15K

佛家靜心語錄【精品多篇】

佛家靜心語錄 篇一

1、尋佛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2、覺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佛國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禪靜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聖佛曰:笑着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6、澄境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7、梵淨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8、梵音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樂園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10、淨土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1、禮佛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2、心塵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3、四季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沙門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15、過客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説∶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過堂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佛説∶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靜心佛曰。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幻滅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21、佛曰:不可説,不可説,一説即是錯。

感歎人生的佛教靜心語錄(熱門 篇二

1、人生在世,歸納而言,就是與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

2、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故為人應“慎言語以養其德”。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説。聰明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説後才回想。

3、天下事無絕對難易,為之,難者亦易;不為,易者亦難。世間人無全然優劣,識之,劣者亦優;不識,優者亦劣。

4、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麼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故:“對淵博之友,如讀奇書異志;對風雅之友,如讀明人詩文;對幽默之友,如讀傳奇小説;對謹慎之友,如讀聖賢經傳。”財富並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卻是永久的財富。

5、人處在現代的社會,要給人利“用”,才是有用的人,不要做個沒有用的人,不計得失,無嫉妒心各守各的本分安心工作,把自己融和在大眾裏平等相處,才是做人處事之道。

6、人在世間上,最難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盤住我們的心房,哪能快樂自主?如果對心愛的東西能夠割捨,對違逆能夠接受,進而做到無愛無憎,就如《心經》雲:“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那可就真正有功夫了。

7、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志;因為有大願心、有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力量的來源要靠發心,我們常説鼓勵會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會增加力量,對未來有希望會增加力量,從事有興趣的事會有力量。學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禪悦裏體會力量。

8、人的潛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裏,需要開發才能顯現出來。開發潛能,首先要肯定生命的價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

9、人能以待死者之心待生人,則其取材也必寬;人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舊,則其責備也必恕。

10、“晝坐當惜陰,夜坐當惜燈;遇言當惜口,遇事當惜心。”閒時要珍惜忙的一刻,忙時要珍惜閒的一刻。

11、積存儲蓄金錢,並不一定是我們的,但如果拿來種福田則享用不盡,能捨才會有所得,肯佈施必定會得到很多。金錢抓得太緊不會用是吝嗇;太浪費不知節制也是不當,當賺則賺,當捨得舍,有來有去用得適當,是最好的人生觀。

12、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痴或邪見,只要不執著,就有辦法化解。

13、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聞其聲,故為人應“慎言語以養其德”。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説。聰明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説後才回想。

14、人活了數十載,往往做人不得其分,處事不得其法。儘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若我們只知理論,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勞無功。

15、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16、人生的旅途,不怕跑得慢,就怕原地站;人生的事業,不怕不如人,就怕志不立。

17、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壞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是讓團體產生共識,能讓上下打成一片。

18、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光的;當我們口出讚歎,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讚美是發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愛在對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發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裏,那對耳朵是發光的。只要發自內心,凡夫眾生都可以有一個發光的人生。

19、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20、少看少聽眼目明,少言少論耳根靜,少思少慮絕緣慮,少執少求心態平,少爭少鬥少機心……少食少醉少病心,養生之道少為貴,少去雜心留凡心。

佛家靜心語錄 篇三

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 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 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荊

12)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 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閒是非之口。

15) 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 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 “我欲”是貧窮的標誌。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19)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 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 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感歎人生的佛教靜心語錄(經典 篇四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3、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唸,口唸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唸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4、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5、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

6、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7、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8、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9、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10、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11、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12、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13、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慾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14、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15、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16、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着淨,卻生淨妄。

17、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18、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19、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20、世人外迷着相,內迷着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