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現代農業市場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2K

現代農業市場分析報告【精品多篇】

農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篇一

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着農產品集中分散和價格形成功能,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是農產品流通鏈條的中心環節。XX市農產品批發交易總額占城市農產品消費總額80%以上,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充分發揮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對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豐富市民生活、繁榮城鄉流通,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

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擴張,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推行“菜籃子”工程時期。經過持續多年的投入,基本形成了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的農產品批發體系和產區、銷區和集散地市場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企業自主經營、政府適度調節、流通有序、渠道多樣的農產品流通網絡。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以糧油、蔬菜、肉類、水產、果品、幹雜、家禽、花木等產品批發零售為主,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及周邊,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分佈於二三圈層區(市)縣。

農產品批發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

1、市場交易日趨繁榮活躍。市商務局重點跟蹤的農產品市場中,至20xx年9月,龍泉聚和果蔬交易中心成交額53.50億元,其中批發額53.1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0.5%、0.6%;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成交額達42.97億元,其中批發額41.7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6.1%、6.4%;XX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成交額達22.07億元,其中批發額21.41億元,分別同比增加6.8%、6.9%;XX市果品有限公司成交額達15.54億元,其中批發額 14.82億元,分別同比增加47.9%、46.0%;鑫豐市場投資成交額達7.03億元,其中批發額6.29億元,分別同比增加19.1%、24.1%;三聯家禽批發市場成交額達28.45億元,其中批發額26.5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475.2%、467.0%;高店子花卉市場成交額達 4.61億元,其中批發額2.94億元,分別同比增加8.0%、0.7%。

2、一批億元龍頭市場快速崛起。至20xx年底,全市交易額上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9個,分別是成都龍泉聚合(國際)果蔬交易中心、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XX市農副產品批發中心、XX市蔬菜批發市場、XX市果品有限公司、XX市鑫豐糧食市場、四川三聯家禽批發市場、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場和青石橋農貿市場。9家市場總營業面積38.25萬平方米,經營攤位數6294個,從業人員12371人,20xx年總交易額180億元,20xx年交易額達203.09億元,同比增長12.8%。目前,納入市商務局重點跟蹤的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11個。

3、市場輻射區域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品種日益豐富,經營的農產品主要來源於四川省內、西南和西北地區,通過 “南菜北運”、“西菜東運”,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等市場經營的農產品不僅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還遠銷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提高了市場的外向度。

4、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合作社+農户”的產業化合作、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直銷基地農產品等新型農商發展模式正成為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選擇。農民通過以土地租賃、入股、種植技術管理等多種方式與農產品銷售企業合作,有力地帶動了農產品種植向信息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既繁榮了市場,又活躍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市場的發展壯大,吸收轉化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並有效帶動了餐飲、交通運輸、包裝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壯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創造就業崗位已達1.3萬餘個,僅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一家,吸納農民工就業達20xx餘人,帶動周邊農民人均增收20xx元。

5、檢驗檢測和信息提供等服務能力得到增強。隨着農產品全面走向市場和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求的提高,加之政府加大了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備檢測設備和信息化設備的支持,全市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質量檢驗檢測室。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全了協議准入制度、經銷商管理制度、索證索票制度、購銷台帳制度、不合格農產品退市制度。一批市場還加入了全國性的信息網,設立了電子屏幕、建立了電子化信息管理平台、開通了全國客服電話,實現電子化管理、網絡化辦公,農產品市場的交易方式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

6、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處於功能變革完善過渡時期。當前,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瓶頸制約日益凸顯,主要反映為市場數量多、規模小、檔次低、基礎設施陳舊,市場功能不完善,特別是許多市場人流物流不暢、環境衞生條件差,分級、篩選、包裝、冷藏保鮮、加工配送、檢驗檢測、質量監控、信息服務等環節跟不上,嚴重影響了市場競爭能力,已不能適應現代農產品流通需要。按照中心城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簡稱“中調戰略”)、《XX市食用農產品市場規劃》和《XX市現代農業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兩個規劃”)、《XX市xx政府關於同意整合XX市食用農產品市場規劃和XX市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規劃項目的批覆》(成府函[20xx]17號)要求,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進入全面升級改造時期。遵循“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扶優汰劣”原則,全市調整後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共39個,將對不符合兩個規劃的已建、在建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適當調整,今後在繞城高速內不再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繞城高速內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部外遷。在推進39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中,重點發展5個年交易額20億元以上的區域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中心),其中年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上的1個。

二、行業龍頭的主要做法

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報告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報告

順應“中調戰略”和構建現代農產品流通網絡需要,我市部分農產品市場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率先加快了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通過整合優勢資源、股份制改造、加大市場建設投入,加快硬件、軟件上水平等有效舉措提升市場功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

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位於XX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民營獨資企業四川聚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xx年投資3億元人民幣興建。公司圍繞“買全國,賣全國,建設國際化的現代綜合農產品物流中心”定位,已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商務部“雙百市場”和“綠色市場”、“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國農產品綜合批發五十強市場”、“全國蔬菜批發十強市場”,是目前西部最大、功能最全、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大型果蔬交易中心。在經營農業產業化事業過程中,聚和公司走出了一條區域農產品物流“大進大出”的路子,對增加農民自主就業,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高起點定位市場,高水平規劃建設。瞄準“建設西部現代農產品交易中心、國際一流的冷鏈生鮮公共物流中心、東盟農產品中西部集散中心、西部最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及農產品價格指數發佈信息中心、西部最大的農產品拍賣及期貨交易中心”發展目標,根據農產品物流中心發展的需要,聚和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機制,大力整合西部地區資源,科學規劃產業佈局,高標準、高水平地構建中國一流的“XX市農產品交易中心”。目前,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已建成一期佔地325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蔬菜交易區7.8萬平方米、水果交易區2.3萬平方米、特色精品展示交易廳1.1萬平方米、商務中心0.8萬平方米、綜合樓1.5萬平方米,8000噸德國、荷蘭先進技術設備的氣調保鮮冷藏庫,8噸/小時光電加工分選線以及電子結算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檢驗檢疫中心和安全監控中心。二期項目工程佔地300畝,包括5萬噸綜合保鮮冷藏庫、標準化淨菜加工配送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等項目,計劃投資4億元,即將組織實施,整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預計年交易額可突破150億元人民幣,促進就業5000人,將成為四川乃至中西部地區“買全國、賣全國”的重要交易平台和國際化的現代綜合農產品物流中心。

2、高效集散區域果蔬,強勁輻射國內國際。遵循“功能齊全、經營安全、信息快捷”的物流理念,憑藉集農產品展示交易、氣調保鮮、物流配送、分選加工、電子商務、基地建設、無公害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等多功能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先進功能配套設施,聚和以場地設施租賃、交易管理、信息服務、氣調保鮮、光電分選和第三方物流為主要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大流通、大商貿,取得了良好經濟社會效益。20xx年實現交易量達320萬噸,交易額達70億元,繳納税收400多萬元,吸納農民工就業20xx餘人,所銷售農產品輻射四川、甘肅、陝西、新疆、內蒙古、黑龍江、江蘇、雲南、貴州、青海等20餘個省市。出口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水果、蔬菜 2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40多萬美元。物流中心現日均吞吐量達8500噸,日車流量達1700輛次,日人流量1.6萬人次,日交易額達1900萬元,銷售品種達100餘種,極大地推動了西部農產品的快速流通,提升了農產品從生產、儲藏、運輸到銷售環節的附加值。整個項目全部投運後,預計年物流量將達 600萬噸,物流價值達100億元。

3、高標準建設種植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秉承“建市場帶產業,讓果蔬動起來,讓農民富起來”的企業宗旨,公司以“市場+合作社+農户”的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在四川省內組建了10餘個標準化種植基地,覆蓋面積6000餘畝,種植農户3000餘户,數百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已通過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註冊成為出口創匯基地,獲得國家認監委認可的gap(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標誌。公司對基地的土壤、種植、用藥、採收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全程監控,實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管理、統一抽樣檢測、統一品牌包裝”的“五統一”基地開發建設模式,使優質果率從50%提高到80%,社員每畝農資投入降低10%以上,每畝生產成本投入減少300元—500元,平均每斤水果銷售價格提高0.5元左右, 社員每畝果樹收入增加約1000元,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動農產品種植業朝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商户直銷基地農產品已經成為聚和市場交易的主流,除聚和的四川基地外,市場內商户在雲南孟臘的辣椒、四季豆、紅椒、南瓜種植基地,在緬甸、越南的南瓜種植基地,在海南的青椒、茄子、豇豆種植基地等基地農產品通過聚和集散,暢銷四川、陝西、湖北、銀川、重慶、西藏等地。

(二)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前身為原成都火車南站批發市場,公司註冊資本9000萬元,XX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城鄉商貿物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各持51%和 49%的股份,根據城市發展需要,20xx年底整體搬遷至XX縣白家鎮。公司搬遷後,圍繞“當好XX市‘菜籃子工程’標杆,打造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定位,已發展成為以蔬菜、肉類、淡水魚、肉製品批發為龍頭和以糧油副食、海產品批發為輔助的XX市最大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先後獲得商務部“雙百市場”、農業部“定點市場”、全國農產品綜合批發“五十強市場”稱號,是XX市蔬菜供應的“第一菜籃子”、XX市最大規模的“一站式採購”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20xx年,市場實現成交量104萬噸,佔成都中心城區蔬菜批發採購量的60%,同比增長49.59%;實現成交額56億元,同比增長23.73%,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保障成都“菜籃子”供應、促進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起到了較好的帶動示範作用。

1、擴充功能,加快向優質產品集散地轉變。圍繞“打造國內領先的高水平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目標,搬遷後的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從擴充功能,提升硬件設施入手,規劃佔地面積525畝,淨用地402畝,計劃投資4.5億元,規劃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固定檔位20xx餘個,場內道路面積8.5萬平方米,停車場6萬平方米,車位1800個。已建成的一期蔬菜、肉類、海水產、糧油副食四大批發交易區建築面積8.5萬平方米,市場穩定商户3000餘家,帶動生產基地建設100餘個。正抓緊規劃二期集休閒觀光和消費體驗為一體的全新海鮮城、水產及凍品經營項目、加工配送中心(中央大廚房)、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集商務酒店、餐飲娛樂、信息諮詢、金融服務等配套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商業中心。

2、提升業態,率先實現肉類質量安全可追溯。公司投資1000萬元,引入四川省內首套國內領先的肉類滑軌交易、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通過rfid、ic卡身份驗證、溯源芯片捆綁等技術,率先建成XX市肉類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試點批發市場,實現了市場肉類軌道式經營、電子化結算、程序化管理、信息化追溯。市場已入住白條豬供應商37家,定點資質的屠宰企業21家,長期經營商18家,日均白條豬肉滑軌交易量達1000-1200頭,是四川省最大最規範的生豬白條批發市場。同時,市場積極為市民提供“放心肉”供應,場內生鮮分割配送商户已達70餘家,日分銷生鮮白條豬700-800頭,企業在與5家XX市標準化菜市實現對接的同時,還開設“成農批”品牌放心肉專賣店18家,日均銷量達2600公斤,白條豬生鮮分割配送覆蓋了整個中心城區。

3、突出特色,努力擴大優勢品種的區域交易和輻射。圍繞做大做強以食用菌為代表的優勢交易品種,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大食用菌集散中心,公司專門開設了食用菌專銷街。採取生產合作、承包經營、統購包銷等方式,已與XX市95%以上的食用菌主產區生產基地建立了產銷對接,搭建起了XX市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平台和外銷口岸。目前市場食用菌專銷街區食用菌日均交易量已達100餘噸,僅金針菇和香菇兩個主要品種日均交易量達40噸。淡水魚日均交易量已達200餘噸,佔XX市場份額的50%以上。市場食用菌除供給XX市及省內各二級城市外,40%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烏魯木齊、拉薩等地,市場輻射達20多個省(市、自治區)。

4、升級服務,着力打造高水平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司先後投入240餘萬元,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肉類、蔬菜、水果、食用菌現場檢測室,配備了16名專業檢測人員,投入年運行費用110萬元,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僅今年上半年,檢測蔬菜、豬肉、魚肉、醃製品等品種達23859批次,按程序處理不合格品種216批次。從20xx年9月起,市場所有收費均實現ic卡繳費,在行業內率先建成了以中央結算為主導的電子化信息管理平台。市場陸續實行了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27類商品市場準入制度和商品備案制度,開展了電子化備案,區別管理備案商品數量已達10719個,建成了較完善的“檢測-准入-監管-追溯”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20xx 年10月,公司集信息、檢測、監控、結算、客服和辦公為一體的標準化客户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並與深圳農產品總公司網絡對接,實現電子化管理、網絡化辦公,開通了400全國客服電話,利用深圳農產品公司構建的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體系,為市場商家提供全方位貼心、周到的服務。

5、着眼高端,堅持走專、精、深、特發展道路。圍繞做專、做精、做深、做好特色“菜籃子工程”,公司正計劃充分發揮深蓉兩大國有股東的優勢,突出基地與市場兩個重點,加快打造農產品網上交易平台,與成都商物投(集團)公司的標準化零售終端網絡對接,推進全過程食品安全追溯,帶動區域農業產業化經營,保障成都及周邊地區蔬菜快捷、低價、安全供應。同時,有效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着力培育拳頭交易品種,做好特色“菜籃子工程”,促進成都及四川優勢農產品外銷。結合下步城區青石橋海鮮市場遷入,加快建設冷鏈物流倉儲,構建城南凍品交易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淡水魚交易中心和特色火鍋配料專業街。依託毗鄰空港優勢建設體驗式海鮮城,培育高檔乾貨產品集散銷售專區,大力發展肉類、海鮮、淡水魚和蔬菜批發配送業務,做精做深“菜籃子工程”,有效滿足成都及周邊地區多元化需求。

三、深化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五點建議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已取得了以點帶面、示範推進的明顯成效,但農產品批發市場業態提升、功能擴張、管理升級等任務還很艱鉅,結合調查情況,建議如下。

1、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管促工作聯動機制建設。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管理和促進工作涉及部門多,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協同服務、聯合執法的整體合力發揮還不夠充分。建議在堅持目前屬地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成立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管理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一名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市商務、規劃、建設、國土、財政、工商、房管、城管、林業與園林、衞生、物價、質監、公安等部門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組織工作,加大協調力度,共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發展工作。

2、加快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改造升級。把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快落實“兩個規劃”,根據各區(市)縣經濟發展的階段、批發市場自身現狀及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在改造和加強市場硬件設施的同時,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市場的服務和輻射能力。

3、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和提升的政策支持。

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報告各類報告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搬遷改造予以更大支持。在對區域內輻射能力強、服務面廣、對周圍其它小市場有帶動和影響作用的大型市場予以投資傾斜的同時,通過設立項目建設扶助資金、實行項目貸款利息補貼等方式,引導、扶持、鼓勵市場組織進行資本積累,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加快搬遷改造,提檔升級步伐。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税收予以減免和規範。農產品流通市場在社會功能上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市場建設用地面積較大,但很大一部分土地被食品安全檢測中心、信息發佈中心、污水處理站、道路、停車場和綠化帶等非營利性輔助設施佔用,且很多市場主要以棚區為主,建議税務部門適當減免企業非盈利性土地部分的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房產税。另外,市場內商户的税費一般由市場方代繳,國家規定基地直銷免繳税費,但基地直銷與收購轉銷沒有明確的區分,很容易造成部分轉銷商户渾水摸魚,避繳税費,市場方反映壓力較大,希望税務部門制定農產品流通市場包税制度,進一步規範商企繳税行為。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能源費用給予優惠。農產品批發市場冷藏庫、水產、淨菜業務水電需求巨大。目前市場的水、電以商業標準繳納,企業反映經營成本很大,希望將農產品批發市場水、電納入農用標準,減輕壓力。

4、加快提升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目前,市場方自檢發現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只能通過信息公示、規勸退市等方式避免問題蔬菜流入銷售市場,並向農業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由於市場自設的檢測機構不能出具法定的檢測報告,工商部門無法對問題蔬菜進行處理,無法對銷售者進行處罰。另一方面,具有法定資質的檢測中心出據檢測報告的週期較長,程序較複雜,無法及時為工商部門提供及時處理問題產品的依據。建議加快建立健全以市農業質量監測中心為龍頭、區(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為骨幹、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為基礎的市、區(市縣)、街道(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通過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聯合執法監督室、推廣快檢技術、加強市場自檢結果複核等措施,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工作。

5、積極開拓多元化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部門協同服務作用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優勢產品為載體,鼓勵企業積極創品牌、創名牌,打造市場品牌新形象,吸引來自國內外的採購,提高市場競爭力。引導“龍頭企業”同農民形成合理的利益關係,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科學的種養殖技術,促進產品加工逐步由粗向深、細、精轉化,促使產品增值。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團體營銷和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户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組織化、協作化程度,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市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加快內外市場聯動,積極開展產地與銷地市場間合作,採取直銷、代理、委託等銷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電子信息網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力促全市農產品更大循環、更大流通、更大繁榮,不斷提高成都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篇二

為摸清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瞭解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傾聽企業的政策需求和建議,農產品加工局今年首次開展了全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狀況問卷調查工作。在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管理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調查共收到10922家企業上報的有效樣本。在此基礎上,農產品加工局完成了1項全國總報告和17項地區分報告,全面分析了全國及部分重點地區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及轉型發展趨勢等內容。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特點

當前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已進入轉型關鍵時期。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建國初期至1992年之前為滯緩階段。這一時期成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較少,經歷幾十年的優勝劣汰後,當前仍在生產經營的企業數量佔比僅為2.9%。1992年至20xx年為興起階段。由於不斷化改革影響,該階段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並呈現企業數量逐年快速遞增的趨勢,這10年中登記註冊的企業佔總數的21.4%。20xx年至20xx年為高速階段。受居民食品消費社會化供應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響,此階段新建企業呈爆發式增長,登記註冊的企業佔總數的66.5%。由於企業增長快,競爭激勵,從20xx年起小麥制粉、玉米澱粉等部分子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初顯。20xx年至今為轉型階段。受成本增加、產能過剩、投資放緩等因素影響,新建企業增速明顯放慢,現存企業加快了設備、技術的改造升級步伐。調查結果表明,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主要呈現以下階段性特點:

(一)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平均創企時間為11年。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型企業數量的佔比僅為2.4%。根據調查分析,“最常見”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是主營業務收入在20xx萬元至1億元之間,從業人數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業。從企業創建年限看,糧食酒加工企業的“資歷最老”,平均年齡為14.3歲,其次是煙草、乳製品、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海水水產品等行業,企業平均年齡分別為13.4、12.8、12.6和12.4歲;薯類製品、雜糧雜豆製品、羊產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業是最為年輕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0.0、9.9、9.8和9.4歲。

(二)總體技術水平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強。調查顯示,多數企業的綜合技術水平不高。有13.1%的企業認為自身技術水平在國內佔優勢地位,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仍佔優勢地位僅有4.4%,下降了8.7個百分點。從加工裝備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的關鍵生產設備絕大部分是國內品牌,但使用效果明顯低於原裝進口品牌的;企業自主研發或者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發的設備使用效果較好,近年來的安裝率也在上升。從技術連結關係看,62.5%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單位建立連結關係,其中,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聘請兼職技術顧問;科企共建研發中心也是較常見的技術連結方式,研發中心設在企業和設在科研單位設置的分別為22.6%和11.4%;企業委託科研單位開發新產品的佔比為18.8%,直接購買科研單位技術專利的佔比為9.3%。 從合作效果看,認為科研單位對本企業有較大幫助或者非常有幫助的達到33.3%,其中共建研發中心並設在科研單位的效果最好。

(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複建設、產品同質化嚴重,是我國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子行業的競爭現狀。為應對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漲壓力,近年來企業紛紛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調整。以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調整方向的企業佔比最多,32.8%的企業近年來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結構調整上,部分企業走得更遠,完全嘗試新行業。剛剛嘗試進入新行業的佔6.5%,已成功轉型到新行業的約佔2.3%。

(四)加快產業鏈延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愈來愈重視向上下游延伸發展。一方面,企業重視原料的供應能力建設。當前56.3%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了原料種養殖基地,未來3年有37.3%的企業將加強原料基地建設;除自建基地外,企業還加強農資供應合作,約56.6%的企業向農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種生產資料,其中種子是供應比例最高的生產資料,29.2%的企業給上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供應過種子,化肥、種苗、農藥的供應比例分別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業拓寬了服務業經營項目。種植基地觀光旅遊是最常見的休閒服務,在有種養殖基地的企業中,20.3%的企業開發了休閒農業項目,工業旅遊、產品體驗店等也發展迅速,13.8%的企業開展了工廠參觀旅遊,13.8%的企業有產品體驗店。

(五)“互聯網+”前景廣闊,但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網絡銷售火爆增長影響,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重視利用互聯網開展銷售業務。當前,47.5%的企業已開展了某種形式的電商銷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開展了電商業務,是微型企業的1.9倍。已開展電商業務的企業中,自建電商銷售部門的佔比為53.8%,在阿里、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台有自營店的佔34.6%;由經銷商在電商平台代理銷售的佔46.8%。在尚未開展電商銷售的企業中,超過半數正在籌劃開展相關業務。與互聯網銷售業務增長迅速形成對比的是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較低,採用了ERP系統(即企業資源計劃管理軟件,是一種面向製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集成一體化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來經營管理企業的佔比僅為18.8%。

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對“三農”發展貢獻突出。調查結果顯示,81.3%的加工企業與農户或者農民合作社簽訂了長期訂單;88.9%的加工企業只從國內購買農產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業僱傭本地員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與“三農”發展天然緊密聯繫,為農產品穩定銷售提供了有力保障,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因素

目前,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着創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漲、融資困難、招工不足和副產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約因素。

一是企業產品研發能力不足。過半數(53.9%)的企業沒有研發中心,導致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跳出當前低端模仿、同質競爭的必由之路。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存在不少難點。46.33%的企業受缺乏技術人員困擾,44.3%的企業認為創新費用太高,缺乏市場和信息技術,對新產品、新技術需求不明確也是企業常見的創新難點。

二是普遍面臨成本上漲壓力。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近3年來成本上升壓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為原料成本,選擇的比例分別為77.6%和74.2%。52.5%√本站★√的企業在財務費用(含利息、融資擔保等)上感受到壓力,46.3%的企業認為銷售費用較重。此外,23%的企業在環保成本上感覺有壓力。環保成本壓力較高的有豬、牛、羊、禽、其他肉產品加工,蛋品加工,乳製品加工,以及薯類製品加工等行業,感壓比例在30-40%之間;

環保壓力較小的有茶葉、蜂產品、中藥、稻穀製品等行業,感壓比例在10-15%之間。

三是企業資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較大。70.1%的企業存在資金缺口,大部分企業同時缺少長期資金和流動資金。長期資金的缺口率約為22.8%,即全部企業平均有22.8%的長期資金需求無法滿足;流動資金缺口更為嚴重,缺口率為31.5%。食用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用工荒比較敏感,經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業佔比為37.8%,技術工、普通工和銷售人員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節性用工多。分行業看,糧食加工與製造行業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產生的招工缺口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產品加工行業對應聘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業的季節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加工副產物,但能夠較充分利用副產物的企業佔比僅為20.2%。認為副產物價值沒有充分開發,還有較大挖掘空間的企業佔比為25.3%,將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佔比為26.3%,還有約5.7%的企業完全將副產物作為廢棄物處理。分行業看,乳製品、蜂產品、茶葉等加工行業沒有副產物的企業比例較高,分別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麥製品、稻穀製品等行業將加工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比例較高,均在35%以上;果蔬製品、水產製品行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情況不好,10.4%的蔬菜製品企業、9.1%的乾果/堅果製品企業、7.3%的水果製品企業,以及10.7%的淡水水產品企業和8.9%的海水水產品企業將副產物廢棄。

三、對策建議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處在新階段的背景下,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要特徵是規模偏小、技術落後,應加快兼併重組和轉型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進入轉型發展關鍵階段,政府應加強引導,一方面加強質量監管,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改變小微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小、散、亂,衞生狀況堪憂的現狀;另一方面應幫助企業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加快設備升級、技術創新,通過融資政策扶持企業加強科研投入,通過促進科企對接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二,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促進產銷對接。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最重視的問題是銷售渠道。70.6%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認為企業近期的發展制約因素是銷售;73.1%的企業長期發展關注重點是市場拓展;74.8%的企業重視管理層的市場推廣能力培訓;62.5%的企業認為人才儲備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銷售團隊的能力不足;70.7%的企業認為行業協會提供的市場信息服務最有價值;76.3%的企業已開展或籌劃開展電商業務。為幫助解決企業困難,應積極扶持產品品質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擴大產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地方特色產品、地方老字號產品等的宣傳推薦力度。政府還應重視電商銷售對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作用,積極組織電商平台與企業對接,加強電商業務的培訓和推廣。

第三,加強政策研究制定、減少資金和用工缺口。流動資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易患的“季節病”。國家應鼓勵各級各類金融機構深入研究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收購、生產銷售、資金回籠的時間特點,建立符合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特點的融資政策。解決用工困難方面,應當積極探索季節用工穩定機制,將原料基地建設與工廠用工等相結合,吸納農產品採收後的賦閒勞動力,還要加快技術升級,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

第四,鼓勵原料基地建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原料基地未來將成為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設對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是企業提高產品品質、保障原料供應、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應鼓勵企業建設種養殖基地,扶持企業開發利用基地從事休閒農業經營,從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支持副產物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

對企業綜合利用秸稈、稻殼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產物綜合利用設施裝備投入實行政策性獎補;對企業綜合利用技術設施裝備改造升級貸款基準利息給予一定的補貼;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綜合利用設備裝備免徵關税和進口環節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副產物遞次利用、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實現增值增效,資源化利用、綠色化發展。

農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篇三

一、基本縣情

xx縣位於x、x、x三省交界,是一個革命老區縣,共和國將軍縣,同時又是一個貧困縣,人口大縣,農牧業大縣。全縣人口103萬人,轄27個鄉鎮,876個行政村,行政區域面積4215平方公里。xx縣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綠色生態示範縣,國家商品糧重點縣,全國品牌茶生產基地,全省生豬養殖重點縣,全省大豆產業化、肉牛養殖重點縣。20xx年,全縣出產糧食50萬噸,棉花1000噸,花生5500噸,蔬菜34萬噸,水果20xx噸,水產品7000噸,中藥材3000噸,木材20萬立方米,楠竹50萬根。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狀

全縣現有涉農市場16個。從分佈上看,城關地區佔有12個,27個鄉鎮僅佔4個;從類型上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僅2個(均在城關),農貿市場14個;從建市時間看,近10年新的僅2個,10年前建的14個,其中有9個繫上世紀80年代所建,規模、硬件設施等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發展需要。

(二)存在問題

1、現有市場數量不足。xx縣人口大縣和農牧業大縣,現有16個涉農市場遠不能滿足本地人民羣眾日常消費購買需要,更不可能承擔起農產品外銷的重任,直接導致農產品買難、賣難,產品腐爛、變質,“有品無市”傷農。

2、現有市場質量不高。前面説過,全縣16個涉農市場有14個是10年前所建,其中9個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市場陳舊殘破,嚴重老化,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市場硬件設施,都已不適應時代貿易需求。同時,16個市場中,純菜市場佔了8個,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僅佔50%。

3、現有市場佈局不合理。xx縣轄有農村鄉鎮26個,而分佈在鄉鎮的農貿市場只有4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沒有一個,絕大部分農民銷售產品只能以街為市,佔路為市,既影響農村集鎮的市容市貌和交通,更嚴重導致農產品不能適時、保鮮銷售,農民增產不增收,挫傷農民種養積極性。

4、新建市場有計無力。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設應當屬半公益性質的建設。如果市場運作進行建設,投資者靠收取租賃費恐怕猴年馬月都無法收回投資,此類項目招商引資根本無人問津。而xx又是國家級貧困縣,縣財政充其量只能是“保吃飯”財政甚或吃飯都難保,鄉鎮政府保運轉經費都存在缺口,靠當地政府投資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也只能是幻想。

三、國家和地方的扶持情況

xx縣是國扶縣,當然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點扶持。但單就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建設來看,xx還未享受到國家的相關扶持政策。xx省出台了《市場體系建設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其中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有對口扶持政策,我們縣積極申報相關項目,得到了關心支持,近10年新建的童家嶺菜市和伍市農貿綜合市場共爭取到16萬元資金支持。

四、今後扶貧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議

xx縣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具有現實需求和優勢。一是農業出產優勢。xx是一個農牧業大縣,農業出產品種豐富,出產量大,糧食、茶葉、蔬菜、藥材、木材、生豬、山羊、肉牛、水產等都形成了規模基地種養。二是地理優勢。xx地處湘、鄂、贛三省交匯處,歷來是邊界貿易的重地。境內交通運輸便捷,106國道穿境而過,現已開建的杭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京珠高速在xx開設出口,到省會長沙只需90分鐘,到古城岳陽只需60分鐘。我們認為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設步伐,是解決農民買難賣難、促使農民增產又增收的重要途徑,懇請國家對此項建設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一)在一個時期內,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建設。

(二)長期支持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

(三)對貧困地區農產品交易税費進行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