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3W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種模式”藴藏着對“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深刻洞見,是總書記給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要完整把握生產力量變和質變關係、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着力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產力發展是連續性與跳躍性的統一

生產力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而這種發展是連續性與跳躍性的統一。生產力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而量變和質變本身就是辯證統一的。在生產力質變中,既包括舊的生產力在量上的衰退,也包括新的生產力在量上的增加;在生產力量變中,也會出現階段性和局部性的生產力質變,不能把生產力的量變和質變分割開來理解。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要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改進生產資料,特別是逐步更新生產工具。此外,還要循序漸進地完善生產組織方式,創新管理模式,讓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以更為優化的方式組合搭配起來。

新質生產力不會在一夜之間成長起來。實際上,新質生產力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基礎之上,是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演化迭代過程中逐漸發軔的。把握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與跳躍性的統一,要求我們既不盲目追求技術先進性,也不否定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等不同類型的創新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在生產實踐中凸顯勞動者的主體地位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也是決定性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勞動者為中心,在生產實踐中凸顯勞動者的主體地位。

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過程中以機器替代人力就成為一種趨勢,同時這也成為生產方式演進的重要特點之一。隨着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控制系統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工具得到普遍運用,勞動力使用得到了很大節省,企業生產成本顯著降低。但要認識到,社會主義生產不僅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值、獲取利潤,還明確對應保障勞動者就業、提高人民福祉、維護社會穩定等目標,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生產領域的重要體現。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把運用先進技術同維護勞動者權益結合起來,把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同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結合起來,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

不僅如此,在推動生產力躍升的同時提高勞動者收入報酬水平,還能夠擴大有效消費需求,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擴大內需戰略結合起來,使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產品、新產能得到有效釋放。為此,要健全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運用更為先進的生產資料改造傳統產業

近年來,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迅猛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出於在短時間內形成產業集羣、彰顯產業高度、謀求“閃亮”政績等目的,不惜採用低地價、低税收、高補貼、高負債等招商引資手段,盲目發展所謂“先進產業”“高端產業”,強行淘汰所謂“傳統產業”“落後產業”,這不僅引發經濟和產業問題,也造成負面社會影響。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深刻理解產業發展規律。從產業發展的生命週期來看,從來就沒有所謂“夕陽產業”,至於某些產品隨着經濟發展而被淘汰,這是正常的經濟規律和現象。任何產業的轉型升級,都是在應對新的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研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運轉新模式而實現的。傳統產業往往能夠通過運用新的生產工具、使用更為優質的勞動對象而實現效率提升和業態轉換。譬如,在推進數字產業化的同時,可以實施“產業數字化”,讓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嫁接而產生新質生產力,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再例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本身就是財富,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既能夠使得綠色資源富集的地區實現較快發展,也可以避免過度工業化、環境污染和能源資源枯竭。因此,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主動地運用更為先進的生產資料來改造傳統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調整優化生產關係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不僅僅發軔於生產要素本身的質量提高,還來源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新型生產關係的確立可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把握。

從微觀來看,大規模定製化的生產組織模式正在成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主流生產方式。在數字經濟和智能化生產的時代背景下,為了響應消費者更為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企業必須推動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朝着大規模定製化的方向轉變。這就要求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新的組合搭配,以利於這種定製化生產的順利展開。這意味着小微企業、科創企業、知識密集型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必須加快塑造大中小企業和諧共生的產業生態和發展環境。

從中觀上來看,應推動不同所有制類型的經濟主體的協同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一,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在推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發揮着不同作用。一方面,應發揮公有制經濟體量大、穩定性高、抗風險能力強的特點,鼓勵作為行業龍頭的國有企業承擔起產業鏈鏈主、鏈長的角色,整合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優勢資源,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開展技術攻關和集成創新,為產業提供共性技術和核心資源。另一方面,應發揮非公經濟觸角廣泛、靈活性強、市場需求反應快的特點,積極鼓勵多種所有制企業開展市場競爭,積極配合產業鏈主的整體規劃和協作要求,研發、製造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推動消費升級,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宏觀上來看,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有效市場必須與有為政府相互配合。政府通過實施宏觀經濟治理,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收入政策、科技政策等多種政策手段,讓各種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城鄉之間以及國內外充分流動起來,尋求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最佳組合方式,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以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