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西方行政學説史試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試卷考卷 / 發佈於: / 人氣:2.44W

西方行政學説史試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西方行政學説史 篇一

1,什麼是法約爾跳板?

“法約爾跳板”原理:即執行等級路線與保持行動迅速相結合的方法。這一原理旨在保持命令統一的情況下,迅速而及時地解決一般事務,從而使組織最上層得以專注於一些重大問題。 2,什麼是政治行政二分法

古德諾明確指出,在所有的政府體制中,都存在着兩種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國家意志的表達和國家意志的執行,這兩種功能分別稱之為“政治”與“行政”。古德諾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貢獻,並是不在於他提出了這個“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麼新意,而是在於他通過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進一步闡釋第一次澄清了由這種“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種誤解:認為一種政府功能只存在於一種政府機構之中;在於他第一次指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分權原則的極端形式不能作為任何具體政治組織的基礎。因為這一原則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機構,每一機構只限於行使一種被分開的政府功能。然而,實際政治的需要卻要求國家意志的表達與執行之間協調一致。”很明顯,古德諾在此表現出的興趣,主要已不是在於政治與行政的“分離”,而是在於二者的“協調”。 3,什麼是組織平衡論組織平衡論(存續論) (1)組織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在於使組織成員獲得一種貢獻與滿足之間的平衡。

•貢獻:指組織成員為實現組織目標所做的工作或付出的代價; •組織成員的滿足:來自於組織為成員提供的誘因,即能夠滿足成員的個人動機或需要的東西;

•貢獻與誘因這二者要達到平衡,組織就可以生存和發展,否則就會衰弱或消亡。

(2)誘因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 經濟的與非經濟的(3)組織的平衡是不穩定的:

• 外部環境惡化造成誘因來源不足;

• 組織成員的需求標準總在慢慢提高,由此破壞平衡;• 組織必須通過不斷地發展壯大來增加組織所掌握的誘因;4,什麼是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原理:無論政府工作量增加、減少甚至無事可做,政府機構及人員的數量總是按同一速度增長,官僚機構及官僚按“經濟人”模式行事(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升官、高薪、輕鬆的工作,各種附加的權力,這可以通過擴大機構的規模及增加人員來實現

主要內容: a、凡行政首長與主管都有一種特殊的癖好,即增加下屬人員與機構,以顯示自己的權勢,每年約以5%-6%的速度發展,從而導致機構臃腫、人浮於事

b、行政首長與主管對所增加的下屬,都喜歡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

c、行政首長與主管採用委員會制決定問題,凡事關重大的問題,決議時間較短

d、凡採用委員會制決定問題,委員人數越多,效率就越低

e、行政效率越低的機關,越注重機關外觀的裝飾、豪華f、行政效率越低的機關,行政首長和主管越會人為地“製造工作”,並且越會提前花掉預算金,以便來年增加預算。 5,什麼是彼得定律?彼得原理:基於人事晉升制度的缺點和行政首長的偏心,專愛提升阿諛依附的人員,從而導致行政組織人員才能遞減法則和反才能病態。 6,什麼是企業家理論?

奧斯本認為,所謂政府,它“是我們用來作出公共決策的一種機制”,他不贊成歷史上曾有過的一種“把政府視作一種不得不忍受的邪惡”的錯誤觀點。在他看來,政府可以向我們大家提供有益服務的方式。政府是我們解決共同問題的方式。他認為,對於一切文明社會來説,政府都必不可少,他對政府充滿信心。

奧斯本所提的企業家政府的本質含義指的是公營部門的機構, 不斷地以新的方式運用其資源來提高其效率和效能。這一概念,實際上是試圖把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來,使政府這類公共組織能象私人企業那樣,合理利用資源,注重投入產出,提高行政效率。

7,什麼是政府失敗説?所謂“政府的失敗”,是指政府的活動並不總是像應該的那樣“有效”或像理論上所説的能夠做到的那樣“有效”。布坎南認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執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這種政策不能確保資源的最佳配置。

布坎南認為,導致政府機構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競爭機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

3、政府機構自我膨脹。

8,西方行政學説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1、提出與創立時期:1887-1918代表人物著作及觀點:威爾遜:行政學創始人,《行政學研究》,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學科;古德諾:美行政學家,《政治與行政》,對政治與行政的分離理論作了進一步發揮;泰勒:美管理學者,《科學管理原理》,倡導科學管理;法約爾:法管理學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則)

2、西方行政學的正統時期:1919-1941年這一時期的行政學家繼承了早期行政學的基本信念,認為“真正的民主與真正的效率是統一的”,經濟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準則。此時期將官僚制度及其組織和管理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力圖通過對行政現象的科學分析,發現行政管理的原則和規律,並嘗試着為行政學確立一個基本的理論模式和學科體系。代表人物、著作與觀點:德社科學家韋伯,官僚制理論的奠基人,〈論官僚制〉;美行政學家懷特:撰寫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行政學導論〉;美古利克:從分工與整合、全體與部分關係入手提出了分工的侷限性和工作協調的重要性,對公共行政作綜合研究,提出了一體化行政思想;英厄威爾:對行政管理的原則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概括,與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學論文集〉;美國女政治哲學家福萊特:創立了動態管理理論,為正統行政學向行為主義行政學的過渡架設了橋樑。

3、轉變與批評時期:1941-1959二戰及以後各國行政管理(體制、權力、職能)隨社會、經濟等變革而發生了根本變化,正統行政學的理論原則和基本觀點無法適應變革,受到懷疑和批評。主要代表人物和觀點:美巴納德:最早運用系統觀點對行政組織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並建立了一套系統的行政組織學説;美西蒙:對正統行政學的行政原則進行猛烈抨擊,率先將行為主義研究方法和決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種較為完整的決策理論體系;美行政學者沃爾多:對行政學的歷史發展和內容範圍進行了全面探討並對西方行政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行政理論家帕金森:對官僚組織的弊病進行了精闢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美麥格雷戈:對人事管理的傳統觀點 — X 理論進行了總結與批評並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新觀點— Y 理論;

美林德布羅姆:以漸進調適的觀點對行政決策的過程、方法進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漸進決策模式。

4、應用與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技術的發展對行政科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行政學擺脱了對政治學的過分依賴,由純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成為一門融合多學科理論方法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學科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這一時期行政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表現在:A、應用學科‘政策分析’的興起。(以幫助政府解決如何改進政策制定質量和怎樣提高政策執行效果等實際政策問題為宗旨)。B、行政生態學的興起和發展。代表性人物:以德羅爾:現代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推動政策科學突破性發展;美彼得:對官僚組織的特徵作了進一步分析,提出“彼得原理”;美里格斯:借用生態學方法研究行政系統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生態系統的模擬來研究行政生態系統。

5、挑戰與創新時期:20世紀70年代挑戰:70年代,眾多的社會政治問題使公眾喪失對政府的信心,現實對行政學理論提出挑戰。人們紛紛提出所謂的“新模式”以取代“舊的傳統理論” (如:美青年學者:“新公共行政學”運動;英學者:提出重視行政道德規範和社會需要的“社區服務模式”)。此時行政學更加註重政府行政的社會和政治

意義。創新:系統論、控制論等管理實踐中廣泛且成功的應用為西方行政學的進一步創新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等新的管理學派相繼誕生,且目標管理理論、權變學説在政府行政管理實踐中得到直接應用,為創新提供現實可能性。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裏克森:美新公共行政學者,對傳統公共行政學理論進行全面反思與批判,用新方法、新視角研究公共行政;美管理學家菲德勒:將權變管理理論應用於領導科學領域並提出著名的權變領導模式;美學者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理論。

6、總結與探索時期:20世紀80年代80年代:西方行政學作為一門學科與專業的地位雖已完全得到鞏固,但仍缺乏一個公認的、明確的中心和體系。此時期行政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對本學科的歷史發展進行回顧和反思;企業家政府理論的興起;政策科學的繁榮;併成為政治學與行政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公共選擇理論影響深遠;公眾參與、政府間關係(尤其是中央與地方關係)、行政文化 和行政環境等方面的研究也進一步為理論界所重視。代表人物:美政策分析家奎羅:系統闡述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布坎南:以經濟學方法探討政府行政問題;美學者奧斯本/蓋布勒等:倡導用‘企業家精神’來克服政府官僚主義,為政府改革開出了十種藥方。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羅森布魯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觀 9,威爾遜認為行政學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關於行政學研究的目標與任務

目標有二個:(1) 弄清楚政府能夠適當且成功地承擔的是什麼任務

— 即:明確政府的職能和任務範圍,明確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 — 強調“適當性”: 凡公共事務該由政府管理,政府承擔其他社會組織所不能承擔的,即為“適當”;若政府承擔一切,或該管而不管,即為“不適當”

(2) 弄清楚政府怎樣才能夠以儘可能高的效率和儘可能少的金錢或人力上的消耗來 完成這些專門任務。

— 即:用什麼方式、什麼方法進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完成任務。這應該是行

政學各部門的具體研究內容。 — 特別強調:行政學研究不能僅限於“純粹技術細節的那種單調內容之上”,而應

對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開展研究,使行政學理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形成較

高深的理論。

行政管理學的目的:總結行政管理經驗,加強其理論性——把行政方法從經驗實踐的混

亂和浪費中拯救出來,並使它們深深植要於穩定的原理之上。 10,古德諾認為政治和行政如何進行協調?

古德諾在指出了政治與行政必須取得某種協調之後,着重探討了如何取得這種協調:

(1)這種協調的基礎便是政治必須對行政取得某種形式的控制。 (2)協調不僅取決於政治對行政的適度控制問題,而且還取決於行政權力的必要集中問題。

(3)美國走向政治與行政協調的獨特道路-----法外調節。美國政府體制得以順利運行所必不可少的“適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權”全來自於一種法定體制外的調節功能---政黨。

(4)美國加強民主與效率協調的主攻方向---政府體制的改革。 11,泰羅科學管理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什麼是管理的五要素?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1)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2)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在於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3)實行標準化原理;

(4)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

(5)工人和僱主兩方面都必須來一次“精神革命”;

(6)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法為

科學工作法;

(7)實行職能工長制;

(8)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

管理定義為這五個要素正是法約爾最主要的貢獻之一。計劃:根據情況預測來制定工作計劃

組織:確立企業在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的結構。

指揮:運用領導藝術以推動組織業務,減少無效耗費的功能。協調:使事情和行動都有合適的比例,使方法適應於目的。控制:對各項工作能否按計劃進行隨時作出反應。 12,什麼是官僚制?人類社會的三種組織類型是什麼?

科層制,又稱官僚制,是指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專業化綜合化的設層分職能的行政組織制度。這種組織能有效地完成組織與管理工作,完成組織目標。合法合理的等級制與職能制相結合,是這一組織的基本框架。 科層制組織的特點

1、層級結構中的每一個職位都是構成一個完整的組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有明確的分工制度,每一職位都有相應的法定權力

3、各種工作決定有一定的記錄在案的法定公式

4、行政權與立法權分離,行政人員只是具有管理專長的管理者,而非立法者

5、每一層級的行政人員必須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經過特殊的訓練

6、人員的選拔通過公開競爭考試進行

7、每一職位都必須規定明確的職責範圍

8、職位不屬私人所有

1、超凡權威與神祕化組織( 個人魅力型正當統治)超凡魅力: 來源於別人的崇拜和追隨;神祕化組織(chrismatic): 這種組織行使權威的基礎是基於統治者個人的人格, 它以對個人的崇拜迷信為基礎;統治者個人的人格特徵: 超自然/ 超人的力量或品質, 因而具有人格魅力, 如宗教先知, 智者, 戰爭英雄, 救世主, 政治領袖。2.傳統權威與傳統型組織傳統型權威: 基於傳統習慣或世襲得來;兩種形式: 世襲制與封建制;3. 法定權威與合理化—合法化組織(法理型)法定權威: 由理性和法律規定的權力;合理—合法化組織: 即以理性和法律規定為基礎行使權威( 統治) 的組織;在該組織中:–權威的基礎是組織內部邏輯一致的各種法律規則以及得到法律授權的管理人員所發佈的命令,人們對權威的服從是由於依法建立的等級體系,是對組織規則的服從,與領導者個人的品質,能力,學識關係不大。不依賴於與個人有關的身份或屬性,是一種非人格的權威統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係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受組織規則的約束; 13,古裏克認為政府在社會中的作用是什麼?(1) 關於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 政府是任性、堅強且自私的人們能夠協作共生的手段” ; 當基於自身利益且由市場所支配的私人行為被證明是不適當的時候,政府活動的必要性就產生了。

(2)關於政府工作的目的:

對過度的自由行為施加必要的控制;提供(公私)合作的社區服務; 表現對弱者的公平的人類同情心(促進社會公平); (3)關於政府的工作方式:

不應單方面發揮作用,而應與私人部門合作,尤其是在制定計劃上;政府制定的計劃指標不能絕對化,要留有餘地,有彈性;(4)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防止政府膨脹:

u 政府機構的日益膨脹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市場失敗會導致政府增長;

– 熱心公益者、政府官僚、政治家也致力於推動預算增長;u 應該限制國家(政府)的作用

– 未來變化無常,政府同樣不能確切地瞭解未來;

– 政府中的領導者可能缺乏智慧、經驗、知識和高尚品質;– 缺乏行政技能與方法;

– 綜合行動要涉及到眾多變量;

– 行政集權體制缺乏開發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有序方法;u 但是政府的作用不應受到固定限制;(5)重新劃分和配置政府內部職能

14,何謂西蒙的價值命題與事實命題?事實與價值的區分 A、理論的區分:

–價值命題是關於偏好的表達,應然問題,規範性陳述,;

–事實命題是關於客觀世界上可觀察的事物及其運作方式的陳述,是然問題,描述性陳述; B、實踐的辨別

–之一:手段與目的的區別;

–之二:可供選擇的行為與行為的後果的區別;

C、以事實與價值的區分來區分政策問題與行政問題,從而界定行政學的研究對象與範圍;

–政策問題:價值因素居重; –行政問題:事實居重;

15,什麼是逆境及其應付逆境的政策原則?

含義:德羅爾認為,所謂“逆境”,它是指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難以消除的各種社會緊張狀態。逆境產生的原因:逆境可能是統治機制中內生的,即政治制度本身特徵中固有的;也可能是外生的,與政治制度以外的乃至超社會的現象有關,即是由所考察的社會及其範圍之外的各種因素造成的。” 應付逆境的政策原則

A.社會改造原則(核心是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 B.達到臨界質量的原則 C.有選擇的激進主義原則

D.準備承擔風險同時避免萬一的原則 E.產出價值優先原則

F.積極性強制干預的原則

16,什麼是行政生態學和裏格斯的三大行政模式?

行政生態學是以生態學理論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與其周圍環境的一門科學。它主要研究各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傳統等因素對公共行政的影響以及公共行政對該國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影響

三大行政模式:

1、融合型行政模式(Fused Model)是農業社會的行政生態 其特徵是:經濟基礎是農業生產力,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務;官僚的職位重於行政政策;政治與經濟不分,權力來源於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自成特殊的階級;政府與民眾較少溝通;行政活動以地域或土地為基礎,行政的主要問題是維持行政的一致和統一

2、衍射型行政模式(Diffracted Model)是工業社會的行政生態其特徵是:經濟基礎是美國式的自由經濟或蘇聯式的管制經濟;民眾有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政府與民眾關係密切;行政風範體現平等主義、成就導向和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溝通渠道發達;行政的主要問題是謀求專業化基礎上的協調和統一

3、稜柱型行政模式(Prismatic Model)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行政生態特徵:既具有融合型的一些特徵,又具有衍射型的一些特徵,具體説就是政府的制度、法規不能起到約束和規範作用,形式上雖已拋棄了傳統社會中的行政特性,實際上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呈現異質的行政制度、行政風範和行政行為;傳統結構與現代結構重疊出17,新公共行政學的主要理論主張是什麼? 課本

18,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思想來源是什麼?

1、民主公民權理論

2、社區與公民社會的理論

3、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 4、後現代公共行政

19,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領導者與企業領導者的行為動機不同。企業領導者的行為冬季是獲取利潤;而政府領導者的行為動機則是再次被選上連任。 第二,政府與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方式不同。企業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其顧客,它往往是通過其顧客自由挑選勾連其商品和勞務來掙得收入的;而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則來自其納税人,政府是通過徵税取得其主要收入的。奧斯本説:“這就是為什麼廣大公眾的注意力如此強烈集中在政府服務的成本上的原因,從而不斷地產生要求實施控制的慾望——規定官僚們在每個項目上花多少錢,一次來避免官僚們可能浪費,濫用或者侵吞廣大納税人的錢。”

第三,政府與企業的動力不同。政府的動力往往來自於種種壟斷,而企業的動力則通常來自於競爭。

第四,政府部門與企業組織對其成員的考核標準不同。政府部門對其成員進行考核的一條最根本的標準是看其是否能討好當選的政客;而企業組織對其過程原進行考核的根本標準則是看其是否能夠出產品或獲得利潤。奧斯本指出:“由於政客們傾向於受到利益集團的駕馭,政府的管理者與他們私營企業中的通航不一樣,必須在每一個關係會考慮到利益集團的因素。”

第五,政府僱員與企業僱員對風險和報酬的看法不同。對此,奧斯本引用福特基金會的盧·温尼克的話解釋説:“在政府中,一切激勵因素是以不犯錯誤為定向。你取得了九十九個成功也沒有人注意,但只要犯一個錯誤你就完蛋了。公司企業激勵僱員的標準手段在這種政府中效果不佳。”

此外,奧斯本認為政府與企業“還有許多其他的不同。政府是民主的和開放式的,所以它的行動比公司企業緩慢,而公司企業的經理們可以關起門來迅速作出決定。政府的基本使命是‘辦好事’,而不是掙錢,所以企業中的成本小以計算到了公營部門就變成了道德的絕對準則。政府必須常常替每個人平等服務,不管這個人制度的能力和對服務的需要如何,於是政府也就做不到公司企業那樣的市場效率。” 20,為什麼要推行漸進決策模式?

採用漸進決策的原因

林德布洛姆不僅提出了漸進決策的基本原則,而且還進一步分析了推行漸進決策的原因。在他看來,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進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採用漸進分析,是因為決策與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術和現行計劃的制約,它們決定着決策必然成為漸進過程,他分別從上述這三個方面對推行漸進決策的原因做了分析。

(1)決策的漸進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決定的(現實的政治如此)。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政治上所推行的是一種多黨制,政府決策必然要受到多個黨派的影響,必然成為各個黨派折衷調和的產物,或者説,決策主體是多元的。然而,各個政黨和政治領袖對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總是朝着一個統一的目標逐漸前進。各個政黨之間雖然也有矛盾和鬥爭,但是由於其階級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一般來説,不會因為政黨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而導致政治的劇烈變化。因此,林德布洛姆斷言,西方國家所推行的實質上是一種漸進的政治,各個政黨在競選時僅僅對每項政策提出漸進的修改;政黨自身的政策也是漸進地改變的。與此相一致,政府的決策過程必然地是一個漸進的決策過程。

(2)決策的漸進性也是由技術上的困難造成的。在他看來,任何一項決策的作出必然要與時間、信息等因素相關,而決策的正確程度則直接受制於決策者的決策備選方案及其後果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決策者對決策備選方案及其後果瞭解的越深入,有足夠的時間和智慧或其他手段瞭解所有的決策備選方案,洞悉每一項決策備選方案的後果,或者説,決策者在技術上不可能對決策的所有備選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徹,決策正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然而,決策者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智慧或者其他手段瞭解所有的備選方案。洞悉每一項決策備選方案的後果,或者説,決策者在技術上不可能對決策的所有備選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徹的瞭解。因此,林德布洛姆認為,決策者不可能等到對決策的每一個備選方案及其後果都深入、透徹地瞭解後再做決策,而必須在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就做決策,然後邊執行邊修正。這就是他所謂決策過程中的“修修補補”。

(3)決策的漸進性是由現行計劃的連續性所決定的。在他看來,任何一項新的決策都不得不考慮原有決策的影響,因為原來決策已造成了一個既成事實——這就是現行計劃。而現行計劃可能已經投下了巨大的資本和精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鉅變,否則便會帶來一系列組織結構、心理傾向、行為習慣的振盪和財政困難。因此,林德布洛姆指出,為了保證現行計劃的連續性,決策過程也只能是漸進的

西方行政學説史試題及答案 篇二

西方行政學説史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並將其號碼填在題幹後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30分) 1.被西方國家稱為“第四權力機關”的是( C ) A.利益集團 B.政黨 C.公共輿論 D.工會 2.行政學脱胎於( A ) A.政治學 B.法學 C.管理學 D.政治經濟學 3.泰羅的科學管理( C ) A.注重人際互動的影響 B.注重為社會服務的道德觀念

C.注重對效率標準的追求 D.注重外在因素對組織的影響

4、在保持命令統一的前提下,迅速而及時地解決一般事務,從而使組織最上層專注於重大問題,這是法約爾的( B ) A.線性組織理論 B.“跳板”理論 C.參謀理論 D.管理職能理論 5.在官僚制中,意味着行政管理由傳統的“人治”轉向現代的“法治”的是( B ) A.組織的嚴密性 B.管理的非人格化 C.技術的高效率 D.統治的知識化 6.傳統型統治最為普遍的形式是( C ) A.長老制 B.貴族制 C.世襲制 D.禪讓制 7.古立克認為,理想政府的首席行政官應該( B ) A.提出計劃 B.主持計劃 C.實施計劃 D.監督計劃 8.以下屬於古典時期行政學説的是( D ) A.西蒙的行政決策理論 B.麥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論

C.凱登的行政理論 D.古立克的行政組織理論

9、在4P理論中,古立克在進行協調努力時傾向於強調的是( A ) A.目的 B.過程 C.人員 D.地點 10.在福萊特看來,羣體過程的核心就是( B ) A.互利 B.創造 C.調和 D.滲透 11.霍桑實驗共分為( D ) A.二個階段 B.三個階段 C.四個階段 D.五個階段 12.巴納德把自己的主要貢獻歸結為“動態性”概念和( B ) A.“複合性”概念 B.“結構性”概念 C.“行為性”概念 D.“綜合性”概念

13、西蒙對決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他提出的一種新的決策人的模式上,他把這一模式稱為( B ) A.“經濟人”模式 B.“滿意人”模式 C.“心理人”模式 D.“社會人”模式

14、在稜柱社會中,由於同時來自國外和國內的壓力而導致的變革被稱為( C ) A.外生型變革 B.內生型變革 C.共生型變革 D.綜合型變革 15.艾米泰?埃佐尼把漸進模式和理性模式結合起來,創立了( C ) A.非根本性決策模式 B.根本性決策模式 C.綜視決策模式 D.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16.威爾達夫斯基對公共行政學最主要的貢獻是他的( A ) A.行政預算研究 B.行政決策研究 C.行政組織研究 D.行政溝通研究

17、在沃爾多看來,古典學派推崇民主的“美國使命”的思想,實現這一思想的前提是建立一個( D ) A.公平的政府 B.法治的政府 C.集權的政府 D.高效率的政府 18.系統權變行政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C ) A.西蒙 B.布坎南 C.卡斯特 D.泰羅 19.在政治市場中,決定人們相互交換關係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是( A ) A.個人的利益 B.國家的利益 C.利益集團的利益 D.社會的利益 20.以下與泰羅傳播的企業管理理念相悖的是( D ) A.效率 B.管理職能專業化 C.勞資雙方的合作 D.員工之間的溝通 21.根據法約爾的線性組織理論,一個工長管理的工人數應為( D ) A.4—6人 B.7—9人 C.5—7人 D.2—5人 22.在韋伯看來,現代社會組織的主要表現形式是( B ) A.傳統型統治 B.法理型統治 C.個人魅力型統治 D.權威型統治 23.個人魅力型權威是( B ) A.以制度為取向 B.以人格為取向 C.以血緣為取向 D.以價值為取向 24.裏格斯為分析發展中國家的行政系統而提出的模型是( A ) A.融合的—稜柱的—衍射的模型 B.融合的—衍射的—稜柱的模型

C.稜柱的—融合的—衍射的模型 D.衍射的—融合的—稜柱的模型

25、古立克認為,行政部門要融合成一個整體就必須進行理性地分工和( A ) A.有機地結合 B.合理地授權 C.明確職責 D.有效地監督 26.福萊特把領導分為三類:個人領導、功能領導和( C ) A.集體領導 B.職能領導 C.職位領導 D.權威領導 27.巴納德認為,組織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 D ) A.正式組織 B.非正式組織 C.混合性組織 D.複合性正式組織 28.西蒙將組織的決策過程分為程序性決策和( A ) A.非程序性決策 B.靜態性決策 C.動態性決策 D.結構性決策 29.根據裏格斯的理論,下列國家中屬於稜柱型行政的國家是( A ) A.泰國 B.美國 C.古代中國 D.英國

30、切斯特?巴納德是新古典時期的一位重要的組織理論家,他的一本名聞遐邇的著作是( D ) A.《政治與行政》 B.《行政研究》 C.《經濟與社會》 D.《經理人員的職能》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昆斯伯裏侯爵式”的管理採取單一的 直線 指揮,其特點是中央集權。 2.在法約爾的14條管理原則中, 等級制度 原則是其管理理論的核心。

3、古立克提出的“由下而上”的作法,強調了“ 同一性 的原則”,但是它忽視了控制和協調的必要性。

4、福萊特認為,解決社會衝突主要有三個途徑,即一方佔據上風,互相妥協和

整合 。 5.霍桑研究指企業中除了正式組織之外,還存在着 非正式組織 。

6、在巴納德看來,組織的存在取決於協作系統平衡的維持,這種平衡有兩個條件:一是組織的有效性,二是組織的 效力 。

7、西蒙將決策前提分成兩大類:價值前提 和事實前提。

8、行政生態學、比較行政學和發展行政學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的行政學家 裏格斯 。 9.麥格雷戈對“X理論”的批判是以馬斯洛發明的人的 需求(要)層次論 為依據的。

10、卡斯特認為,從結構層次看,可以把管理系統分為作業分系統、協調 分系統和戰略分系統等三個層次。

三、簡答題(用簡明文字回答下列問題,不要求展開分析。每小題5分,共25分) 1.威爾遜認為公共輿論監督應具有哪些特徵?

應具有社會權威性;

應具有相對獨立性; 應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適當性。

2、簡述傳統型統治的組織機構的基本特徵。

未將私人領域和官方領域截然兩分。

官吏的管理和技術才能並不重要,忠誠第一。

在任務的機能劃分和指揮等級上與傳統型、法理型統治類似。 3.在凱登看來,原有行政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①公共事務迅速膨脹; ②政府官員的行政功能已經改變;

③政府組織的存在由來已久; ④大量的政府組織沒有競爭對象;

⑤行政改革的對象是保守、僵化的大型組織; ⑥今天改革的難度已遠遠超過以前。 4.簡述裏格斯國家行政生態的五個要素。

①經濟要素 ②社會要素 ③溝通網 ④符號系統 ⑤政治構架 5.布坎南認為政府機構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①政府機構工作低效率的原因在於 ②缺乏競爭性壓力;

③沒有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 ④缺乏監督信息。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CORB:代表着行政管理人員應該執行的七項重要功能,即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協調、彙報、預算。

2、整體學説:指對一個整體的瞭解僅僅靠對其組成部分的分析是不行的,整體的利益實際上來自互相滲透和綜合思想、行動及感情的羣體過程。

3、程序性決策:決策刺激(問題)重複出現,組織(決策者)已確立起一種對付這一狀況的確立的程序。

4、衍射型行政:是指與現代工業化社會相適應,政府職能明確,有着分工極細的行政機構,彼此各司其職、互不混雜,講求行政的效率與科學性的行政類型。

5、社會心理分系統:社會關係中的個人構成組織中的社會心理學分系統,它是組織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相互關係的總和。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法約爾管理組織理論的特點和貢獻。

特徵:法約爾試圖給管理規定特有的概念範圍,並把它作為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

在法約爾理論中,組織與管理密切相關

法約爾的14條管理原則更似於一種論述組織的有效形式和維持的理論。

法約爾的管理理論只考察了組織的內在因素,缺乏具體性。

貢獻:管理是可以應用於各種形式團體活動的一套獨立的知識——管理的普遍性。

能夠應用於所有各種工作的第一個全面和綜合的管理理論。

在學院和大學中開設管理課程的思想。 2.試述林德布洛姆分支方法的特徵。

在林德布洛姆看來,行政決策實際包含了以下五個特徵:

(1)它是“漸進的”。因為目標總是採取小的,而不是大幅度“突飛猛進”的步驟去實現的。

(2)它是“不全面的”。即既然決策者掌握的人力物力總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全面考慮可選方案以及各方案產生的價值因素。

(3)分支方法要求運用“連續比較”。政策制定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要在可資選擇的較小的範圍內,通過一連串小的比較環節一次次地不斷加以制定和修正。

(4)實際的決策不過是要從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達到“滿足”標準,而不是要從中獲得“最佳方案”。

(5)進行折衷的政治藝術是決策方法的一個主要部分。

《西方行政學説史》讀後感 篇三

《西方行政學説史》讀後感

通過本教材的學習,我更深入的掌握了西方行政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更加系統瞭解各個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學説,更深一層地瞭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變及其影響,並從行政理論的變革和歷史作用中得到啟示,加深對行政活動規律的認識,把握西方行政學的發展趨勢。我認為,通過該書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對行政管理活動規律的認識,從而縱向地把握行政管理科學;另一方面,對於建立中國特色的行政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借鑑意義。通過理解並掌握西方行政學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行政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行政學説,把握西方行政史的整體概貌的基礎上逐漸學會運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借鑑西方行政學的學術理論,為我國政府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議,能夠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丁煌從西方行政學的提出開始,按照發展的時間順序將西方行政學分為“提出與創立時期”、“正統時期”、“批評與轉變時期”、“應用與發展時期”、“挑戰與創新時期”和“總結與探索時期”,也就是從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發展歷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學包含於政治學之中。1865—1968年,德國學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學”一詞。1887年威爾遜在《行政學研究》一文中首次將“行政”與“政治”分離,將“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那麼,一個明顯的問題——為何要將政治與行政分離?按照西方傳統對於權力劃分的體系,國家權力被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方面。其實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礎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訂、執行、監督三個相互聯繫而又彼此獨立的系統進行權力劃分。也就説,大前提就是國家權力的運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社會的組織規則是個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權力。那麼權力獨攬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方面的權力的制衡。這種行政生態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時候如果社會的組織規則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麼也就不會存在權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開始提出這一觀點,就是想首先請讀者明晰為何西方的理論在中國社會現實中南轅北轍、變形走樣的根本原因。也請諸位讀者在閲讀本書中理論的過程中仔細思考其中差異,切勿生硬套入中國現實。

行政學的肇始便是將這三分轉變為“政治—行政”二分。依威爾遜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帶普遍性的事項’方面的國家活動,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則是‘國家在個別和細微事項方面的活動’。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動範圍,而行政管理則是技術性職員的事情。”也就是説,政治是在處理國家權力及主體間的關係,而行政則是在執行這種關係意志(國家意志)的結果。那麼在這種分割方法之下,政體的核心構建就是圍繞行政權力而構建。所謂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實際上就是行政一權的分割。這樣的假設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中社會輿論掌握行政權力者重視有加而對其他的部門視而不見的根本回應。無論是“委託立法”還是“司法權力的先天不足”都是這個根源的表象而已。那麼也就回應了,無論人們如何費盡心機的進行權力分割,權力總是向行政權集中的現象。

因此,行政就是對國家的管理。此處的國家包含政府也包括其他的正式組織。“管理” 暑期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精選讀書筆記影視劇點評書評舞台藝術點評讀後感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因此“管理”更多的是出現在存在競爭的經濟領域。因此,最初行政學所引入的“科學管理”“一般管理”等都是最先從經濟領域發端的。由此可見,布坎南並不是首次將經濟學視角帶入行政學的人。但是二者的根本卻別在於,最初的行政學更多的是將視角放在了提高政府效率上,並不是完整的在審視行政學。而布坎南以及今天從經濟學角度觀察行政學的學者卻是從政府自身的角度出發來研究行政。否定了政府的完全公利性,承認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突破了原有人們的認知,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行政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