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祝福》教案【多篇】

欄目: 節日賀詞祝詞 / 發佈於: / 人氣:2.03W

《祝福》教案【多篇】

《祝福》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把握小説的情節結構,理解倒敍手法的運用。

2.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

3.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環境的作用。

重點、難點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

2.把握環境描寫的巨大作用,體會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繫

教學方法:講讀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分析探討主人公的命運。

探討:(1)祥林嫂幾次不幸遭遇都發生在什麼時間

教師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賣改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祥林嫂真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2)是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從死因來探尋悲劇命運)。

教師概括:死於貧窮,祥林嫂是個乞丐;死於悲傷,祥林嫂失去了愛子;死於恐懼,她憚於死後的酷刑;死於絕望,她認識到雖然捐過門檻也無法贖回生前罪孽;死於孤獨,她的周圍只有冷漠。

教師總結歸納: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禮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體説來,是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權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認為“敗壞風俗”,是夫權的影響;而她這“恥辱”到“陰司”還洗不掉,是神權的控制;魯四老爺對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權。

二、歸納總結祥林嫂形象的社會意義:

1.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關鍵的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它能造成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惡。

2.祥林嫂的悲劇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這樣的勞動婦女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祥林嫂淪為乞丐,是不是她不願勞動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幹,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她淪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剝奪了參與祭祀的資格,來自精神的重擊使她喪失了以往的勞動能力。

祥林嫂的不幸,有的來自人禍,有的來自天災。第一個丈夫的亡故應屬天災。沒有從一而終是婆婆所逼,她曾做過拼死抵抗。……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祥的清白無辜,她對自己的死不承擔任何責任。那麼,誰應為她的死負責呢?首先,許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過失的人物,如魯四、四嬸、婆婆、柳媽等,沒有一個可以承擔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責任!但誰是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審視魯四老爺等活動在祥林嫂周圍的的人物,她們無一不是在這一觀念的支配下行動的。例如魯四老爺,他有三次“皺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魯鎮時,他“討厭她是一個寡婦”,所以皺了眉,他也許是嫌她沒有立即自裁,隨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測祥可能是“逃”出來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同情,反而嫌棄,只能説明他恪守禮教的頑固;這位老爺第三次皺眉發生在祥二進魯鎮時,這次,他不只是和四嬸嘀咕,而且暗中叮囑不可讓“敗壞風俗”的祥林嫂參與祭祀,成為日後在精神上徹底擊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魯鎮的眾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賣而撞傷的額頭視為“恥辱的記號”,把她的悲哀“咀嚼鑑賞”成渣滓後,再行“唾棄”,他們的立場仍是禮教的立場。

三、作業:課後練習二

祝福教案 篇二

一、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點

1、 瞭解小説三要素及小説情節結構

2、 瞭解小説中任務描寫的幾種方式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概括小説情節的能力

2、着重體會魯迅小説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滲透點

要注意領悟魯迅先生冷峻的敍述之中所藴涵的強烈的愛憎之情

二、 重、難點

着重認識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繫

三、 課時安排

2課時

四、 學生活動設計

1、 第一課時,讓學生理清小説結構,畫出集中描寫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覆誦讀,體味這些看似冷峻的描寫中所藴涵的深情。

2、 第二課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任務形象,把握小説主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 導入  新課——回憶魯迅先生的作品

關於《吶喊》和《彷徨》

2、 學生快速閲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分析結構特點

(1)序幕  寫祝福景象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再寫祝福景象

3、 請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變化,並深入挖掘其社會根源。

初到魯鎮,情形如何?

再到魯鎮,情況怎樣?

臨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請學生依據以上分析討論,概述“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的深刻含義。

善良能幹——包辦婚姻——被賣——再嫁——社會的根源

二、總結與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與哪些人有關?究竟誰是真正的劊子手?

三、作業 佈置

思考:究竟誰是殺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劊子手?

四、板書設計

情節特點:倒敍

人物命運:祥林嫂善良能幹,卻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 導入  新課

引入魯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認真研讀故事的結局,分角色朗讀對話,找出議論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卻最終傷害——自責和自我解剖——憤激

3、 有人説,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衞老婆子和柳媽是幫兇,你怎樣看?

分小組討論,然後選擇發言。

4、 師生共同研讀文中深刻的語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總結與引申

1、 封建壓迫的體現(四權)

2、 對比電影和小説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區別

三、作業 佈置

閲讀魯迅小説《離婚》,注意比較愛姑和祥林嫂的命運,看看有何深刻含義?

四、板書設計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倫理制度,舊的文化觀念。

解救辦法:摧毀舊制度,否定舊文化。

[1]

《祝福》教案 篇三

(課前)【板書:祝福魯迅】

1.到今年,魯迅先生已經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被廣泛地傳播着、閲讀着。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名言,魯迅先生説: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良知,表現出一個偉人的博愛與悲憫情懷。

2.今天,我們讀小説《祝福》,就能讀出這種濃烈的情懷來。

3.小説篇幅較長,將近一萬字。課前組織同學們做了認真預習,要求同學們標記段落序號、通讀整篇小説、做點個性批註,並完成自學案。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預習的效果。

4.大家通讀並初步研究了這篇小説,那麼小説的基本情節是怎樣的呢,哪位同學來講一講?(一位學生説完後,老師予以明確)

同學們看看,從情節設置上可以看出:這篇小説的敍述方式有何特點?--倒敍!此外,這篇小説的情節結構還有個特點,即前有序幕,(和同學一起講)後有尾聲。

小説講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慘遭遇:她從一個二十六七歲的青年婦女,變成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街頭乞丐,而且只四十來歲,就悲慘死去,在寒冬、在人們的祝福聲中。

其人生變化之大,之慘,讓人震驚,令人悲傷。

5.正如作者在文中寫道的那樣: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説無過於她的了。

不過,大家注意到沒有。小説中也有這樣一些表述: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似乎魯鎮一切照舊。

小説中一方面強調祥林嫂的變化之大,一方面又強調魯鎮的未曾改變。那麼,這“變”和“不變”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內涵和意藴呢?

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變”與“不變”來閲讀和探究小説,進而瞭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説主旨。

6.先來看小説是如何寫“變化”的。

小説圍繞祥林嫂寫了哪些變化?請在文中找出來,並分析這些變化説明了什麼?

請同學們整理一下自己的預習成果,等下參與分享。【板書:變】

師生討論中……[如果需要封建禮教方面的“補充資料”,點擊“超級鏈接”]

【板書:人生的境遇外在表現精神狀態】

這一次次變化實際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毀滅、一步步被這個社會吞噬的過程,作者以極其沉重的筆墨向我們描述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是什麼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在這一系列巨大“變化”的背後,有什麼東西是從來“未曾改變”過的?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探究一下“魯鎮從未改變的東西”。(3分鐘)

【板書:不變】

師生討論中……[如果需要封建禮教方面的“補充資料”,點擊“超級鏈接”]

【板書:國民劣根性封建禮教封建思想】

1924年,即中華民國13年。然而,民主和科學的光芒卻沒有照進魯鎮,更沒有改變魯鎮。這裏一切照舊,以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為核心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強大。正是這些“不變”的東西,像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死死扼住了祥林嫂命運的喉嚨,把她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8.解讀到這裏,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應該非常清楚了,同學們能不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一下,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師生討論中……

【老師明確】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是一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最終被舊社會所吞噬的苦命人。

9.作為革命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的魯迅先生,以小説的形式為我們展示出了舊中國農村婦女的悲苦命運,深刻地揭露出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正如許壽堂先生説的: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這樣説: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痛苦。

魯迅先生創作這篇小説就是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點“超級鏈接”)

魯迅先生在滿清生活長達30年,對封建專制統治深惡痛絕,於是嚮往革命,為革命鼓與呼,1911年終於迎來的辛亥革命的勝利;但現實卻令他很失望,甚至絕望,有“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中”的大寂寞。但他沒有放棄,面對濃黑的夜,他荷戟獨彷徨,上下而求索。

魯迅通過小説,揭露出社會的弊病和人性的弊端,為的就是“引起療救的注意”,啟發人們去改造中國、改良人性,以期國人能夠“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事實上,魯迅先生所揭示的一些病苦至今也沒有完全療救好。今天的社會,依然需要魯迅先生的批判,需要“德先生”的民主,和“賽先生”的科學,以及美好的人性。如此,社會才能和諧,人生才能美好。真誠地祝福各位。下課,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