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題研究中期工作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67W

課題研究中期工作報告精品多篇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一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是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課題,課題於20XX年11月批准立項,20XX年11月開始課題研究,計劃於20XX年11月結題。課題實施以來,在xx市和xx區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部門的關心與指導下,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依託教學能手工作站這一平台,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班級學習共同體為載體,紮實開展研究,帶動了學生學習能力與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課題中期實驗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問題探究教學:“問題探究教學”是通過創設有感染力的問題及情境,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裏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引導學生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練習,在嘗試中創新的教學方式。一般包括“學習準備、目標解析、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檢測與評價”六個教學環節和“問講讀議練做”六種基本方法。

提倡做到:

第一,不確定環節用時。

第二,不拘泥環節應用完整。

第三不規定環節順序,可以不完整重複呈現。

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

學習方式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能力,一個是學習關係。

學習方式不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活動結構。因而,學習方式最核心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昇華的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建構方式。如果我們把教學活動或學生的學習僅僅看作是獲取符號知識的活動,那麼接受性學習也許應該是最主要的方式,然而教學活動事實上並不只有獲取符號知識這個單一的目標,如果我們僅僅採取接受性學習這種方式,顯然有問題。因為接受性學習難以滿足師生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實施情況:

(一)開題論證、制定研究目標內容

20XX年11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批准立項,課題組聘請了xx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郭xx老師、xx區教研室副主任李xx老師、xx區教研室數學教研員呂xx、物理教研員董xx老師為指導專家。經過較長時間的醖釀和論證,討論並通過了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制定了為期一年的研究計劃。

1、課題的研究目標

(1)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創設輕鬆和諧的育人環境,結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切實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

(2)以此為契機,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深化我校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熱情,形成一支教學能力水平過硬的教師隊伍。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樂於學習、主動參與、勤於探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培養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題的研究內容

(1)探索各教學環節中自主學習的基本模式。

教學環節包括:自學質疑環節、交流展示環節、互動探究環節、精講點撥環節、矯正反饋環節、遷移應用環節

(2)探索學科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建立班級學習共同體。

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目前採用最多的合作學習樣式就是小組合作,我們計劃在實驗班開展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工作。每個成員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有明確的小組分工和職責,最大限度的發揮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探索探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學習是近些年來人們強調最多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具有四個基本要素:一是問題或主題,二是方法,三是過程,四是條件。我們的研究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使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4)構建多元評價方法

探索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形成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的評價機制,也是實施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學生學習情況時,不僅注意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評價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使每個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學習有關理論,打下研究基礎

2月18日,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了各成員的分工,課題組重點推薦並統一購買了一批教育理論書籍及有關教育專著,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瞭解問題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資料和成功經驗。每位成員都撰寫了讀書筆記並在博客中發表。高武生老師的《學會合作》讀後感、李xx老師的學習《新課程理念與國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施》心得體會、雷xx老師的《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讀後感分別從不同角度深刻地談到了學習有關書籍的體會。通過組織學習,提升了理論水平,為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探討研究方法,確立實施步驟

為了讓我們的課題研究更有針對性、實踐指導性,我們研究組發放了200張學生調查問卷和100張教師調查問卷,並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調查報告,明確了研究方向。同時課題組確定了8個課題實施的實驗班及課題研究計劃,召開了班級學習共同體動員大會,將班級學習共同體作為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載體,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學生培養目標體系。組織專家對課題進行了論證,撰寫了開題報告,並於4月25日在我校召開了課題開題儀式暨工作站揭牌儀式,區教育局副局長劉xx、區教研室副主任李xx出席了會議併為工作站揭牌。

1、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利用現有手段,從圖書、期刊、報紙、網絡上查找與問題探究、學生學習方式有關理論文章,並以此為研究依據開展課題研究。

(2)調查法。通過在師生中發放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的癥結所在,找準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徑。

(3)行動研究法。通過觀摩學習、交流研討、參觀考察等形式到本地和外地學校進行實地調研,總結他人優點,提升自我發展。

(4)案例分析法。根據八個課題研究實驗班提供的具體教學實例,進行分析、反思、評價,不斷完善研究方案,改進教學方法,總結出有效的學生學生學習方式。

2、課題實施步驟:

此項課題研究週期為一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

(2)學習有關理論,瞭解問題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和學生培養目標體系。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1)召開開題會報告會,由專家認定並啟動此課題的研究,完成開題報告。

(2)組織各項相關的教研活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課題的研究探索和實踐,收集各學科教學案例。

(3)及時蒐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定期召開研討會,做好各階段的總結,形成中期報告。

(4)聘請專家進行研究過程中的指導。

(5)研究個體撰寫研究個案、論文及模式。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整理、統計和分析課題資料,彙編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案例及反思),撰寫結題報告。

(2)申請結題。

(四)科學擬定量表,理論結合實踐

目前,我們的課題研究進入第二階段:課堂實踐階段

1、校內公開研討促進老師反思成長

在理論應用於實踐之前,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討論並擬定了比較科學的量表從三方面用於課堂觀察,在我校課題組成員範圍內,進行了課例研究活動。

課例實踐中,我們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操作模式,通過“學習準備、目標解析、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檢測與評價”六個教學環節和“問講讀議練做”六種基本方法進行課題研究。研究中提倡做到:第一,不確定環節用時。第二,不拘泥環節應用完整。第三,不規定環節順序,可以不完整重複呈現。

王xx、張xx、霍xx等老師分別向我們展示了語文、數學、物理等不同學科在學習方式轉變方面的探索和嘗試,課題組成員參與課前準備、課中觀察、課後評課等各個環節。課堂觀察依據量表,各個成員任務明確,觀察仔細。課後評課活動科學規範,討論熱烈,評價中肯,雷xx老師對王xx的授課撰寫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學案例反思,霍xx老師的《摩擦力》教學反思都是對我們的課題應用於實踐的進一步思考。在評課議課中課題組成員的思維得以碰撞,教學實踐水平得到提高。所有的課題研究活動我們都用錄像、攝影、筆記等形式做了詳細記錄,為今後教學及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實踐學習資料。

2、校際同課異構加大輻射帶動

5月14日在xx國中舉辦了“實驗國中共同體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動,我站教師王xx、霍xx和xx國中教師曹維靜、韓xx,就八年級語文和八年級物理作同題異構課展示。工作站的全體成員及共同體學校的代表100餘人參與了聽課評課活動。老師們對這種形式的研討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評課活動進行的非常紮實有效,老師們就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真誠地交流討論,大家都覺得受益匪淺。

3、依託電視媒體增強宣傳力度

20XX年4月,渭南電視台《教育在線》聯手市教育局、xx區教育局推出了一檔新欄目《名師講堂》。工作站成員霍xx、張xx老師參與了節目錄制。錄製前期,課題組全體成員對霍老師和張老師的課進行了研討、磨課,最終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示範課。兩位老師共錄製了五節示範課,於4月28日——6月12日在xx電視台播出。節目播出後,課題組成員對這幾節課的光盤進行了觀摩學習,大家反覆觀看,從自主學習時間的把握、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轉換時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促進了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

二、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20XX年2月高xx的《二氧化碳的製法》教學案例獲市級一等獎,《製取氧氣》(教學實錄)獲市級一等獎。

2、20XX年3月雷xx的教學論文《跳着趣味的舞蹈前行在寫作課上》榮獲第六屆“語文報杯”全國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大賽省級一等獎。

3、20XX年4月,霍xx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掛牌成立。建立了建立了“霍xx教學能手工作站”博客(xxxxxxxxxx),工作站QQ羣(羣號:375110xxx),作為工作站發佈消息、交流溝通、解疑答惑的平台,為成員提供一個温馨的網絡之家。

4、霍XX老師的《壓強》、《液體的壓強》、《氣體的壓強》做為一個知識系列專題分別於4月28日、6月9日、6月12日在xx電視台播出。張xx老師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探索勾股定理》分別於5月1日、5月8日播出。

5、20XX年4月,我校教師肖xx的《紫藤蘿瀑布》、雷xx《人琴俱亡》、姜xx《氧氣的製取》分別榮獲xx區2013年度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教學課件類一、二、三等獎。

6、20XX年6月,課題組指導的張xx、張xx、馬x榮獲2014xx區教學能手稱號。

7、課題組收集了二十餘篇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錄製了十餘節課堂實錄;理化組收集了三十餘件學生自制的學具。

三、對研究內容、研究過程和方法等情況的反思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中,課堂教學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許多優秀的學習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培養。課題實驗班班級學習共同體活動開展富有成效,多種學習方式的應用已初見成果,實驗班學生學科成績在期會考試中有大幅提高。對此我們有如下反思:

1、喚起興趣,發揮學生能動性

既然學生是學習的活動的主體,教學首先要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準備階段教師用學生更感興趣的遊戲進行或故事導入。教師將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就得以喚起,迸發出強烈的探究熱情,從而迅速地進入自主思考階段。

2、自主探究,展示預習體驗

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應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結論性的。例如王xx老師的《黔之驢》教學,教師指導學生看註釋,並用比比看誰瞭解的更多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文言文學習中看註釋,學文言的方法是一種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此又一次得以培養。學生自讀課文,圈畫讀不準的字詞,又是讀書動筆習慣的培養。

自主探究環節,教師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應達到的目標與要求之後,只要引導學生借鑑一些先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摸索和總結出一套適於自己學習的方法,或自學看書、或操作發現、或觀察歸納、或猜想驗證等。學生根據教師提示自主思考,積極發言,認真聆聽同學發言,自主學習、語言表達、學會聽講、創造及發散思維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傾聽、多角度思維的習慣在流淌的聽課當中毫無雕痕地得以培養。

3、合作交流,碰撞思維火花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一種合作探究的環境,課堂氣氛輕鬆,討論問題難度適中,學生討論熱烈,教師及時融入討論當中,予以合理指導,學習激情一直處於高漲狀態。

4、歸納總結,奠定自信的基礎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適時學生反思與回顧,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小結,又是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與回顧。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斷總結經驗,歸納學法,能夠遷移並發現和提出更為複雜的問題,獲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奠定自信的基礎。

總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學、合作學習、及時批註積累等習慣得到了充分培養,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值得借鑑與學習。

研究中我們也在思考,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更適合於那個水平段的學生;對哪個學科的教學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更顯著;“自主、合作、探究”與“自律、自由”如何有效協調,如何提高學生合作中參與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側重,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這都有待於我們今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四、存在問題及努力的方向

經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在:

1、課題組成員基本上都來自教學一線,教學任務繁重,不能保證有效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課題研究,有些研究任務不能如期完成。

2、前期研究形成的文字性成果比較多,但交流發表的較少。

努力方向:

1、及時對課題前期研究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存在的不足,加強自我評價和課題管理,同時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2、積極創造條件,推廣現有的成果與經驗,進一步加強課題組、工作室成員交流與協作,豐富課題手段。進一步加強教育理論修養,加強研究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3、按照研究計劃,有效推進實施,力爭後期獲得更豐富的課題成果。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洶湧而至的波濤,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從。因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中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享樂主義思想有所表現,如怕苦怕累,浪費現象嚴重。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集體主義觀念削弱,個人至上,指責別人多,反省自己少,講索取多,講奉獻少,道德意識有待加強。如沒有責任感、同學間缺乏友愛精神等。這些現象雖然是苗頭傾向,但如任其發展,後果不堪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是到了21世紀,我們仍然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基於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育的研究”的課題。

二、擬解決關鍵問題:

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價值,通過二期課改教材體系與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等途徑,將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培養與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形成具有民族氣派與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成長為“一個生活在和諧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長為21世紀承擔復興民族大業、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棟樑之材。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國內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是設在武漢大學的國家級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為跨學科研究中國文化的機構,涉及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下設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研究室、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與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室等機構,辦有《人文論叢》年刊。它發揮武漢大學文、史、哲、外語、圖書館各學科的傳統優勢,長期以來在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為中心的學術交流和協作關係。並且在中國傳統哲學、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會經濟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和特色。現任中心主任為著名文化史專家馮天瑜教授。國內對“國中語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國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還不多見,這就為本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通過《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育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

2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豐厚的文化積澱,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感情,正好彌補枯燥的標準化考試使學生對語文產生的距離感,彌補我們語文教學的`缺陷,促進完善我們的語文教學。

3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藴。

4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5在二期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對象:本校全體學生。

六、研究內容:

“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應該是“二期課改新理念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二期課改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其次,我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國中語文教材所藴涵的傳統美德(諸如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走近古詩文經典、走近傳統節日、古詩文背誦大賽、寫字比賽、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中學語文教育與傳統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八、課題研究的展開和初步成果

(1)、走進古詩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澱,吸收經典營養。

把走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就成為我們課題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的應試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關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課文,制訂教學方案。

b根據《課程標準》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班級實際補充課外閲讀內容,並制訂“走近古詩文”方案

1)指導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國的文化遺產,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營造勤奮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優秀文化薰陶,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教育口號

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

活動的具體途徑和原則

3)三個原則:

重視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要求;對所背誦的古詩文能達到朦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經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終生受益”的方針指導學生讀經誦典;堅持以學校領讀為主體,以家庭助讀為輔助,以社會力量為推動的三結合模式。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三

自申請課題立項開始,從調查現狀、學習理論、組織研討、教學研究、收集資料到現在,課題研究已經進入中期階段,現將這大半年來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16年1月)

1、針對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確立課題研究的題目和方向。

2、撰寫開題報告,根據指導老師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進一步明確研究對象,提高研究要求和成果標準。

3、瞭解了目前學生課外閲讀現狀: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學生的讀書興趣、閲讀時間、閲讀數量、圖書類型、個人收穫、讀書方法、書籍來源以及家庭藏書情況作了系統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班級大部分孩子由於家庭環境影響,並沒有課外閲讀的習慣,家長更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親子閲讀,孩子們讀的書多是一些簡單的漫畫之類,閲讀時間也比較少,沒有固定的閲讀習慣。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16年5月)

1、學習相關研究理論資料:

學習《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瞭解各個年級段閲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和方法。閲讀《國小語文文本解讀》及各種教育類雜誌上對於國小閲讀方面的資料文章。

2、創設閲讀氛圍:

精心佈置班級圖書角,將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書和同學們帶來的書整整齊齊的擺放好。這些書,都是根據班裏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階段選擇的,內容多種多樣,有童話故事、科學探險、也有和生活貼近的兒童小説等。

3、開展“全班同讀一本書”活動。

本學期我推薦家長朋友們給孩子買《長襪子皮皮》這本書,這本書是這是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倫的童話代表作,書裏寫了一個奇特的小姑娘皮皮的故事,內容想象力豐富,語言風趣,孩子們非常喜歡。除了推薦讀書外,還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閲讀,並鼓勵他們交換圖書,分享讀書心得。

4、教給閲讀方法,制定閲讀計劃。

在大多數孩子已經愛上閲讀後,我讓孩子們為自己制定一個閲讀計劃。每個月的月初,將這個月要看的書列出來,並且寫清楚最少閲讀的頁數,以及閲讀後成功的展示方式,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者辦一份閲讀小報、分享一個閲讀小故事等。

制定好閲讀計劃後,讓孩子們把閲讀計劃貼在要看的書的首頁,每天對照計劃看自己完成了多少,一個月後,全部完成計劃的同學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閲讀計劃實施後,孩子們閲讀的積極性又提高了不少,而且把閲讀計劃也做得越來越有美觀,執行性也很強。

同時,除了最初的朗讀訓練外,在課堂上我們還進行了默讀和快速瀏覽的訓練,讓學生在認真閲讀的同時,學會有選擇性的閲讀,提高閲讀效率。

5、爭取家長的配合,保證閲讀時間。

學生在校閲讀時間畢竟是短暫的,因為有很多的課程和學習任務需要完成,最好的閲讀時間是在家裏,爸爸媽媽也是他們閲讀時的最好夥伴。但是我們學校孩子多數來自農村家庭,家長們文化程度不高,幾乎沒有閲讀的習慣,或者只是忙於生計。為了讓家長行動起來,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我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把閲讀的好處講給他們聽,並舉例告訴他們讓孩子閲讀就是給孩子儲存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我設身處地地從家長的角度考慮,給他們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每天陪讀10分鐘開始,讓家長朋友們堅持和孩子一起親子閲讀,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認字多了,閲讀能力提升了,家長看到了閲讀的好處,再也不用我動員就主動參與到親子閲讀中去了。

6、展示閲讀成果,增強閲讀信心。

為了讓學生看到閲讀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會到閲讀的好處,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閲讀的持續興趣,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閲讀活動,並佈置給學生各種各樣的閲讀任務。為了督促孩子們閲讀,我在班級微信羣裏開展閲讀答題活動,每個禮拜由一個學生負責給大家出題,其他同學通過語音回答,學生們為了在羣裏有良好表現,都格外認真地閲讀。這項活動的開展,獲得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好評。

除此之外,我們每月會舉辦一次閲讀成果展示會,學生們在閲讀過程中辦的小報、閲讀卡以及寫的閲讀感悟都會在閲讀展示會上展示交流,並拍成照片在羣裏向所有家長展示,優秀的閲讀成果還會獲得班級積分獎勵。

這些活動的持續開展,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獲得了閲讀的成就感,班級閲讀氛圍也越來越好了。

7、收集階段性資料,整理研究成果。

在組織學生閲讀的同時,收集學生的閲讀卡和寫作成果,為課題的結題做準備。

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存在的困難:

1、個別學生還沒有對閲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勉強閲讀。

2、進入三年級,學生學習任務加重,還有不少同學參加了課外輔導班,閲讀的時間較少,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

3、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不支持孩子的閲讀。

解決思路:

1、放開讓學生去讀,不加干涉,完全憑興趣去讀,允許一部分同學跟着自己的節奏走。

2、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儘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又時間去閲讀。

3、利用開家長會和網上溝通的機會,根據學生的閲讀需求給家長推薦書目,讓家長積極為孩子購買。讓家長也來參與我們的課題,密切配合我們的工作。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四

——國小高年級男生紀律管理調查研究報告xx年12月至xx年12月,我在全校開展了《國小高年級男生課堂紀律管理的研究》調查問卷及課堂調研活動,發現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教學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已經逐步改變,老師們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尤其重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課堂上出現的是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互教互學的學習場面,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有效的激發,課堂是生動的、積極的,活躍的。

一、在課改中雖然有一些可喜的變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課改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很多課堂表面看起來教學手段多樣,課堂氣氛活躍異常,學生表現的愉悦、快樂,但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使課堂成了少數人活躍的舞台。

2、學生們看似積極的發言,往往沒有經過深入地、安靜的思考,給人以只有温度,沒有深度的感覺;還有的課堂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也就是説,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

3、新課堂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讓學生張揚個性,於是,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兩手平放、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了把小手舉得高高,隨便下位,且伴着“我、我”的聲音,迫不及待地搶答,課堂秩序混亂,學習效果不高。

4、學生不懂得尊重與傾聽,當別人發言時,要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麼隨便插嘴打斷,嘲笑譏諷,言論自由了,良好的品格卻逐漸埋沒了。

5、課堂上高年級男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當老師在提問其他同學時,主張“事不關己”的學生就開始“開小差”,有的擺弄書本、文具,有的交頭接耳地竊竊私語,形散神又散。誠然,新課程倡導構建寬鬆民主的活力課堂,但這種“活”中也需要有新的紀律規則。只講學生的解放而不求對學生的規範,只講自由、輕鬆,而不求嚴格遵紀,是對課程改革的誤解。過於放縱,不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課題研究計劃研究目標:

(1)研究出培養國小生自律能力的操作方案

(2)理論上探索國小生自律與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關係

研究措施:

(1)從個體到集體的原則。國小生只有正確對待自己,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較好地協調個體與集體的關係,養成與他人、社會協調的能力。

(2)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則。國小生是從遵守已有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低年級學生,教師的權威作用很強,而在中年級則又會出現缺乏外在權威約束、自己又不能很好約束的特殊時期,高年級則開始學會了自我約束。應該説整個國小階段都是從他律學會自律的階段。

(3)從學校、家庭到社會的原則。學校和家庭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最主要的地方,學校和家庭中的實踐也是社會實踐問題的基礎。

(4)及時做好資料的積累和整理。

(5)做好課題的總結

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比較寬泛的行動研究方法。

三、已經實施的活動及調查

1、教師對課堂紀律的重視程度

調查統計顯示,65.3%的學生認為班主任經常在課堂上強調要遵守課堂紀律,27.2%認為班主任很少強調,2.7%認為班主任沒有強調, 4.8%的學生對於班主任是否強調遵守課堂紀律表示不知道。

由數據可知,超過60%的國小教師重視課堂紀律,從中反映課堂紀律在國小教師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分析其原因,一方面,這與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有關。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是很難保證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另一方面,説明班級管理制度不完善,學生課堂違紀多,影響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而引起大多數教師的重視。

四、收穫一些學生課堂紀律很差,且屢教不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注意以下一些細節,把握一些教學中的尺度,從而更好掌控課堂紀律,改變並完善一些課堂紀律較差且屢教不改的學生的行為。

1.從學生們有興趣的話題開始講。有興趣是最好的保持課堂紀律的方法。

2.讓學生多講,自己少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不要灌輸式的教學。學生也有思想也想表達,也想交流,也想通過自己與別人的交流來長進,來知道什麼地方是對的,什麼地方是錯的,怎麼錯了,下次應該怎麼辦。

3.試着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教師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學生是會感受到的。

4.不要用敲打講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內的喧鬧聲或提醒學生集中精神。因為硬邦邦的敲打聲冷酷、刺耳,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

5.不要因一點小事就生氣地離開教室。教師的離開會令個別學生幸災樂禍,卻使大部分學生感到冤屈。教師的責任是教育學生,是規範學生行為,而不是丟下學生不管。

6.不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批評學生。吼叫不僅不能增強批評的力度和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教師的無奈、無能。讓學生服氣的不是大嗓門,而是大胸懷大氣度,是透徹感人的説理和親切平和的人文關懷。

7.不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輕易點名批評甚至羞辱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讓學生在同學中被孤立,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從而牴觸老師的教學。

8.不要在學生犯錯誤時動不動就通知家長。一旦將學生所犯的錯誤告知家長,學生的心理底線往往就被衝破了。一般來説,通知家長的頻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9.不要在批評學生時翻舊賬。成長中的學生犯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教師的“賬本”上老是記着他們的缺點和錯誤,並且時不時地翻出來,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10.不要用過激的言辭誇大學生的缺點和錯誤。過分誇大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會讓學生把握不準自己行為的尺度和標準,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矯正意識。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批評才最有説服力。

11.不要用輕蔑的言辭或表情對待學生。老師是學生的精神依靠,老師的態度對學生來説就是一把標尺。輕蔑不僅會傷害學生的感情,而且會使學生產生被拋棄的感覺。

12.不要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能單憑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因為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也多種多樣,不恰當地分等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抑制學生的發展。

13.不要在批評學生時涉及學生的生理缺陷或家庭背景。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14.不要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更不要因工作或生活上不順心而把怨氣遷怒到學生身上。學生不是教師的出氣筒,而是需要教師關心、愛護的對象。

15.不要忽視學生的任何閃光點。學生有進步或有優秀表現時,要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在學生心目中,來自老師的表揚是自我價值的最佳體現,同時也能激勵學生改正缺點。

16.不要遷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小過錯,在教學中要一視同仁。因為品質的培養比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成績好的學生本來就有一種優越感,老師的遷就不僅不利於培養其良好習慣,還容易助長他們的一些不良習氣。

17.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反覆。只有在不斷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中不斷的改進錯誤,呈螺旋式改變趨勢,從而督促學生慢慢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

我們教師在注意以上一些細節的同時,在教學中也要反覆地思考和實踐,不斷地改變方式方法,不斷總結,從而更好進行教學。

五、經驗與問題

本課題難點在於:影響學生動因及其的研究實驗。

人的因素第一,學生能否積極主動、自動,固然與教師的主導由重要的關係,但就其學生個體而言,與他們的動因有關。這些動因涉及多方面,有思想、情緒、興趣、愛好以及家庭、社會背景,尤其是動因關聯着的學生個性有千差萬別,思想心理也是處於動態的,且各個動因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制約,這就為研究和實驗增大難度。

不過,我們有過去實施過省教育廳科研課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準備從下面兩點突破:

1.通過對實驗班學生現有的思想、情趣、愛好、心理、品質及其背景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微機整理、歸納、建檔。

2.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調查、瞭解和分析,選擇其中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個性因素,按課題有關要求,具體運作予以突破。

課題研究實驗的思路和方法

尊重、平等教育也好,師生互動也好,關鍵在於教師,首先和重要的,在實施本課題全過程中,自始自終組織參加研實的教師學習相關的理論,觀摩師生互動的優質課,隨時瞭解所在班級學生思想、行為現狀,使其教學觀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得到超越,理論上得到完善和豐富,學生實際得到不斷了解。

其次,對參加研究的教師進行課題培訓,通過對本課題方案和細則的宣講、解説相關理論和學習,使其瞭解本課題的界定、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及難點的突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使其明確各時段的目的、要求,增強參加研究實驗教師對具體行為自覺性,提高有效性。

第三,具體運作,要求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相配合。

1.課內,各任課教師按本課題對教師具體行為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特點,進行規範;課外,組織學生參加各科興趣活動小組,豐富學生生活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學生生活的興趣和依戀感。

2.在本課題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責任更重大了,內容增多了,組織各種主體班會,廣泛開展興趣小組,實行幹部輪換制,當好生活指導教師,落實《師生對話卡》。

第四,將研究實驗內容,分解為若干微課題和微微課題,劃分若干時段,每個時段重點研實一個微課題或幾個微微課題,有利於目標集中。除了對整個方案擬定出細則外,每個時段都要列出行事曆,這個行事曆包括目的、內容,負責人以及相關要求,使之能更好更具體操作。

第五.每月定期召開兩個會,一是學生信息員座談會,二是參加研實教師小結會。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反映,在教與學方面,師生相互溝通;教師小結會,一是按時段要求和學生反饋信息,不斷修正教師按課題要求的教育教學行為。

六、今後研究方向

1、明確學科規矩與要求,並經常性提醒。數學課有數學課的規矩,英語課有英語課的要求,“先説斷,後不亂”。否則

,就無序。而且對於要求和規矩不能朝令夕改,並要經常性強化、提醒,讓學生形成習慣。

2、教學中做到“心有餘而力要足”。“心有餘”,就是除了教學要管課堂,不能只專注其一,而忽略課堂系統中的其他要素,特別是學生反應情況。要做到“心有餘”,前提是充分備好課。“力要足”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管理上的堅持力要足,不要忽緊忽鬆、虎頭蛇尾。

3、不要吝嗇關愛、喜歡、期望與讚賞的語言,加強正面引導。想讚美就説出來、寫下來,有期望就提出來、遞過去。學生渴望被關愛被喜歡被讚美,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學生的褒獎語言、熱情掌聲、欣賞眼神和期待目光。4、師生共同管理,培養“規則”意識課堂管理光靠教師太勢單力薄,需要學生在提高認識、強化紀律意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集體活動沒有規則是無法有序順暢進行的, “規則”成為了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實現師生共同管理。5、運用豐富的體態語暗示和控制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體態語,舉首投足、面部表情、動作姿態、目光眼神等等都各不一樣。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熟悉自己的體態語,老師的體態語一出現,學生立即知道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配合默契,心照不宣。6、分層次管理,轉化中間分子,控制特殊人物對於違紀學生羣體要注意長期觀察、分析,哪些是“跟班兒”,要心中有數,分而治之,區別對待,努力瓦解同盟,做到“轉化”中間分子,控制“特殊人物”。7、走到學生中間去教學教師只是站在講台上教學,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大,心理距離也大,而教師的影響力也就小了,學生熟悉了你的特點,後面的學生就可胡作非為了:睡覺的、看課外書的、聽音樂的就司空見慣了。8、以任務或課堂練習調控紀律運用經驗總結、案例研究等方法,對研究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全面總結課題實驗經驗,完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結題鑑定並積極進行課題成果推廣工作。課題研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與裝點門面的,課題研究必須來源於學生並服務於學生。本學期一定本着這個原則,潛心研究、服務教學。

課題主持人:

課題組成員: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五

一、選題背景

當代著名書法家沈伊默先生説:“學書亦可養性習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娛”習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的過程。我校學生書寫質量普遍不高,不論日常作業的書寫還是做單元檢測的卷面都存在書寫不認真、不規範的情況。書寫不認真,不但從感觀上不美觀,而且是耐心的表現。反思學生書寫質量差的原因,我認為當前語文、數學、英語等各學科教材容量較大,學生的學習節奏加快,因此,用於書寫訓練的時間不斷壓縮,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只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的狀況。其實,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使學生變得細心,嚴謹,認真,從而受益終生。因此,我校確定了“國小生書寫不良習慣的矯正策略的研究”的實驗課題。

二、理論依據

寫好漢字,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一種體現。讓學生從寫字的初始階段就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我認為:良好的書寫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鍛鍊學生手眼的協調能力。他還是未來社會一個不可缺少的素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從實用的角度,還是從培養綜合素質考慮,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都有作用。良好的書寫習慣的關鍵時期是中國小,學寫字就是學做人。

三、實用價值

《語文新課標》對不同學段的寫字教學提出了不同的階段目標:第一學段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瞭解漢字的基本知識,能把硬筆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優美;第二學段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第三學段,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鑑於以上學生和教師的在寫字教學中的實際狀況,如何指導學生寫字,讓學生對書寫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寫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完成新課標對學生不同學段寫字的目標要求,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寫好每一個字,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重點。寫字教學在培養學生寫字興趣的同時,不僅能更好的增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意識,養成循序漸進的學習態度和持之以恆、勤學苦練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還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書寫不良習慣矯正策略。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對比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及方法

第一階段(20xx.5.1——20xx.5.22)

1、選擇課題、分析現狀,查看相關的資料,(作業、練習等)制定課題方案。

2、開展問卷調查及學生訪談。

第二階段(20xx.6——20xx.8)

1、國小生書寫不良習慣的表現研究。

2、以學習、討論、經驗交流為主要形式,理論結合實踐展開研究。

3、做好個案的收集、整理,並進行分析總結。

4、總結國小生書寫不良習慣的策略方法。

第三階段(20xx.9——20xx.10)

1、彙總各種資料的編輯。

2、進行課題總結完成研究報告。

七、預期效果

1、形成研究論文。

2、撰寫研究案例。

3、彙總成果報告。

4、研究反思。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六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理論探索

1、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每月有計劃地進行陶行知教學思想特別是陶行知原著的學習。

2、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鑑各種教學模式,廣收博錄,為我所用。要通過讀書看報、外出學習,特別要利用網絡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汲取各種教育實踐的營養。

3、更新觀念,開闊眼界,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置於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關注,放到育人的高度來考察(着眼於人的發展,適應於社會的發展),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放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整體改革的環境中來實踐。

4、不斷總結,勤於反思,在反覆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才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

1、提高生活認識水平,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寫作是生活認識水平的反映。我們要從提高生活質量角度來關注作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寫作來反映生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而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深度的發展。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循環,文道結合的良性循環。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作文經歷了一個“物”(客觀事物)到“情”、“識”(觀念情感、認識水平)到“辭”(語言文字)的雙重轉化過程,因此,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去以生活為課堂,去享受人生,熱愛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從文中見“人”。

2、學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內容。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強調作文教學過程成為生活教學的過程,使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內容,要以自我表現、生活寫照、應用、議論文字、説明文字等作文內容將生活的一切作為作文內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間與時代的空間,與學生生活的空間相融。

以文字闡明觀點,是生活的要求,是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們要高年級適當運用論文寫作格局,激發學生主觀意識,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較為清晰地闡明觀點。

3、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用生活激發寫作動機。注重作文教學的時空優勢的利用,計劃作文和隨機作文相結合,抓住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於學生想寫作文時,於生活需要作文時。

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這樣的要求: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內容,寫作是因生活的需要,變作文外在要求為學生內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研究

1、訓練包含“訓”與“練”兩層意義,是“訓”與“練”的統一。國小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訓練,從學生整個人生來説,訓練是一種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述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創設生活條件訓練寫作,教學要研究學生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縮短課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離,訓練學生提高正確表達生活的能力。

2、運用多種訓練手段。

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決不排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語言表達力,使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生活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利用各種有利於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創設作文的生活氛圍,給予機會,激發成功欲。

在閲讀中訓練寫作。閲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更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閲讀實踐的時間佔學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據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閲讀教學,也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寫作為手段促進閲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在學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領悟生活的能力。

課外閲讀應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閲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閲讀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

3、利用現代的寫作技術,開展微機作文的訓練。由於多媒體網絡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反饋交流,電腦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換筆”的技術區別,而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運用技術手段的整體寫作水平。開展國小現代的寫作技術的研究,是國小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未來性體現,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學。

(四)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研究

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要體現在作文指導、作文評講、作文批改三個基本環節上。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統一。

作文指導課要優化結構,總結實現結構優化所需的基本板塊,把生活引進課堂,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思維,學會反思生活,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提煉寫作題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提高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在寫作中激發學生思考生活的意識,融合訓練作文與生活作文相結合,在優化作文訓練“由真到假從假到真”(即從表達生活、表達思想的目的出發,進行訓練作文的強化,最終達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過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達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評講課要立足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髮展的,生活作文的評講應注意發展學生生活的認識力,發展學生對這種生活認識的表達力。

作文批改要堅持學生自主性,解放教師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學生的頭腦、膽略。通過各種途徑,創設環境,使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件樂事,使疑義共析,美文共賞成為學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讓學生完整經歷作文“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表達”的過程。

一、課題的提出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就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4、20xx年秋季啟動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應對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挑戰,是培育創新人才,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性決策。《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教學的表述表明了學生寫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學培養寫作能力的價值。標準中關於作文教學的新理念更多地關注着習作者的生命狀態和精神自由。所以,我們的當代的作文教學也就不僅僅關注寫作知識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尋着一種兒童精神,倡導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寫兒童經歷過的真實生活,讓兒童真實地生活和創造,讓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美好的夢幻和科幻世界。這是對國小生作文教學改革的深層推進,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話、習作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更是對21實世紀作文教學理論體系、操作策略、評價標準的一種整體重建。

5、我校曾進行“國小生自主作文”課題研究,此項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子課題“中國小學科教學創造性策略研究”的子課題。課題組成員在消化先前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大膽實踐,勤于思考,並及時將新課程理念融入我們的課題研究中去,將作文教學研究與新的課程改革研究融為一體,積累了豐富地研究經驗,培養了一支擁有較好的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因此,從生活內容到對生活作文的研究積累來看,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釐定

我們對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釐定: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繫,探索優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提高生活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國小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力克作文虛假空洞現象,使國小畢業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2、通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設計,得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與操作性結論。

“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標是國小生作文的生活化;“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尋找使國小生作文生活化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四、研究的內容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理論探索

1、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每月有計劃地進行陶行知教學思想特別是陶行知原著的學習。

2、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鑑各種教學模式,廣收博錄,為我所用。要通過讀書看報、外出學習,特別要利用網絡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汲取各種教育實踐的營養。

3、更新觀念,開闊眼界,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置於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關注,放到育人的高度來考察(着眼於人的發展,適應於社會的發展),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放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整體改革的環境中來實踐。

4、不斷總結,勤於反思,在反覆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才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

1、提高生活認識水平,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寫作是生活認識水平的反映。我們要從提高生活質量角度來關注作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寫作來反映生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而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深度的發展。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循環,文道結合的良性循環。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作文經歷了一個“物”(客觀事物)到“情”、“識”(觀念情感、認識水平)到“辭”(語言文字)的雙重轉化過程,因此,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去以生活為課堂,去享受人生,熱愛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從文中見“人”。

2、學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內容。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強調作文教學過程成為生活教學的過程,使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內容,要以自我表現、生活寫照、應用、議論文字、説明文字等作文內容將生活的一切作為作文內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間與時代的空間,與學生生活的空間相融。

以文字闡明觀點,是生活的要求,是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們要高年級適當運用論文寫作格局,激發學生主觀意識,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較為清晰地闡明觀點。

3、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用生活激發寫作動機。注重作文教學的時空優勢的利用,計劃作文和隨機作文相結合,抓住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於學生想寫作文時,於生活需要作文時。

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這樣的要求: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內容,寫作是因生活的需要,變作文外在要求為學生內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研究

1、訓練包含“訓”與“練”兩層意義,是“訓”與“練”的統一。國小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訓練,從學生整個人生來説,訓練是一種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述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創設生活條件訓練寫作,教學要研究學生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縮短課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離,訓練學生提高正確表達生活的能力。

2、運用多種訓練手段。

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決不排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語言表達力,使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生活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利用各種有利於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創設作文的生活氛圍,給予機會,激發成功欲。

在閲讀中訓練寫作。閲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更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閲讀實踐的時間佔學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據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閲讀教學,也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寫作為手段促進閲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在學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領悟生活的能力。

課外閲讀應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閲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閲讀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

3、利用現代的寫作技術,開展微機作文的訓練。由於多媒體網絡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反饋交流,電腦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換筆”的技術區別,而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運用技術手段的整體寫作水平。開展國小現代的寫作技術的研究,是國小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未來性體現,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學。

(四)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研究

國小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要體現在作文指導、作文評講、作文批改三個基本環節上。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統一。

作文指導課要優化結構,總結實現結構優化所需的基本板塊,把生活引進課堂,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思維,學會反思生活,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提煉寫作題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提高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在寫作中激發學生思考生活的意識,融合訓練作文與生活作文相結合,在優化作文訓練“由真到假從假到真”(即從表達生活、表達思想的目的出發,進行訓練作文的強化,最終達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過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達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評講課要立足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髮展的,生活作文的'評講應注意發展學生生活的認識力,發展學生對這種生活認識的表達力。

作文批改要堅持學生自主性,解放教師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學生的頭腦、膽略。通過各種途徑,創設環境,使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件樂事,使疑義共析,美文共賞成為學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讓學生完整經歷作文“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表達”的過程。

五、研究的原則

1、創新性原則。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前進,學生也無時無刻不在發展,有發展就有創新,有創新才能不斷前進,與時代俱進。本課題的研究要努力創造出適合時代生活的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

2、主體性原則。生活是學生的生活,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所謂教師的主導,也是通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來體現。要在生活中激發主體參與作文意識,逐步從被動訓練作文的必然王國,走向主動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國。主體性還體現在協作性上,鼓勵啟發學生利用差異相互提高。

3、活動性原則。陶行知説,學生的意義即“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學生人生活動,在人生活動中體悟生活,教學做合一,在寫作實踐中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則。離開了活動性就沒有生活化。

4、整體性原則。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時候,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使作文能力、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和諧發展。在教育中,要處理好德育與作文的關係,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關係,閲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關係,課外閲讀和語文能力的關係,生活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關係,以求整體的合力而不是某個方面的單個力量來促進人的發展。

六、我們的實踐:

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針對性,能在教學實踐中取得成績,我們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照課題方案,在學生中進行了有關作文訓練方面的調查分析。從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學生對作文有着一定的興趣。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文可以培養自己的想象力;二是自己的作文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是在參加競賽中獲過獎;三是在作文時可把自己想説的話通過筆端表達出來,包括自己的喜好或苦惱(這主要反映在高年級學生中);四是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如競賽、考試、升學等。

一切為了孩子的最佳發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課題研究中期總結報告,

2、學生對作文內容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喜歡寫想象作文的學生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喜歡寫動、植物一類的(這與小孩子喜歡小動物及花草有關);再者是喜歡編故事(主要是童話及幻想方面的)。

3、學生對作文課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學生是否喜歡上作文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他們喜歡的是能讓他們在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能傾聽他們內心感受並教給他們如何自主表達的老師(這主要集中在高年級學生中)。

4、學生對作文課的要求。從調查來看,多數學生都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

當然,從調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學方面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⑴、有一小部分學生不喜歡作文。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對作文有畏難情緒,他們總是覺得一到作文就沒話可説;二是即使有內容也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腦中的詞彙實在是不夠用;三是説寫脱節,往往是説的是一套,而到寫時卻又是另一套。

⑵、作文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有部分老師一到作文課總是出個題目,講一下要求,然後就是讓大家寫。要不就是規定了一些格式,讓大家照着去寫。再不就是提供一些範文讓大家仿寫。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文就失去了興趣,對老師佈置的作文抱完成任務的觀念,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寫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學生閲讀面不廣,語言積累不夠。學生平時除了教科書外,所涉及的課外書少,沒有厚實的語言積累,直接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⑷、訓練量不足。部分教師只侷限於完成教科書上所定的幾次習作,而沒能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出發進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性訓練,這勢必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在調查瞭解了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態度等方面的情況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㈠、作文素材的生活化、場景化。

作文教學中貫徹生活化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解決“作文選材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有的是城市的,有的是當地農村的,還有的是外地的,他們與市內的孩子相比,由於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見識固然存在着侷限,但他們生活空間也是很廣闊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市內的孩子無可比擬的。利用這一點,我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步入社會,融入大自然,讓他們去了解工人怎麼做工,農民怎麼種田,觀察日出與日落的變化,觀賞花的生長怒放,欣賞小動物的生活起居,特別是留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為自己的作文積累大量的活生生的素材。比賽、遊戲、表演、音樂、參觀、實驗、考察……這一切都是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素材,我們從本地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踐考慮來選擇作文訓練的素材。

在此基礎上,我們分年級段,構建起作文訓練系列:

(1)低年級段:練説一句完整的話;練説兩句完整的話;練説幾句完整的話;圍繞一個意思練説一段話;練習寫一句和幾句話;練習看單幅圖寫一段話;練習看多幅圖、實驗、活動、電影(視)、聽故事等寫一段話。

我們編寫了《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一(看圖説話與寫話)》一書。並創造性地利用歌訣把低年段國小生作文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①一看題目記心上,記住題目有方向;二看畫面正中央,主人公要細端詳;三看人物幹什麼,神態動作連續想;心理活動要考慮,主人公要重點講;説話用語要恰當,仔細觀察和想象。

②主要人物能導航,次要人物也要講;事件起因交待清,時間地點不能忘。

③ 走出畫面去何方,前後聯繫想一想;開頭結尾説清楚,靜止畫面才變樣。

(2)中年級段:學寫靜物、景物、動植物、活動等;學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裏話等;學習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在練寫片斷時做到記事完整具體,有條理、有中心。

我們正在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二(我們自己的生活插曲)》。

(3)高年級段:進行篇章訓練,學習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詳略、結構等佈局謀篇策略;學習把握要素,分清主次,抓住特點,展開想象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寫好人和事的一般方法,從而逐步達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作文教學所提出的目標。

我們主要是通過閲讀課堂教學平台,抓學生的讀寫結合,來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並着手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三(感悟我們的生活)》。

實踐證明,將作文與學生的生活相連,融入生活,採擷生活,是解決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

㈡、作文訓練的興趣化、情境化。

作文訓練中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情趣,引導學生快樂作文,解決“怕作文”的問題。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上注意採取研究、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再現生活情境,創設愉悦的氛圍,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純文字練習,讓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樂。

首先,我們提倡以“師之樂”引發“生之樂”。實踐證明,教師本身的素質和興趣對國小生進行作文訓練願望的影響非常重要。學生渴望瞭解生活中的一切,積極尋找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問題的答案,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因此,我們要求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重視對本專業語法、修辭、邏輯、文學作品、寫作理論多加鑽研,還要對音樂、美術舞蹈、科技等都有所瞭解和探索。教師有了廣闊、深厚的求知興趣和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可以打開創新的思路,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和滿足兒童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激起學生作文的動機。而且,教師對作文的興趣是孩子們作文的最好榜樣,師生同場作文,互相交流、點評,“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為此,我們要求教師能寫好“下水文”,並曾兩次舉行過教師“下水文”評比,以此來促使教師重視自身興趣與素質的提高。兒童作文天真、單純、稚嫩、淺顯,充滿童真童趣,教師為讀到這充滿童趣的文字而感到無限的樂趣和快慰,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並及時對順暢、自然、優美的兒童語言給以肯定和賞識,使學生在作文中充分放飛心靈和本真,併為追求這一境界而勤奮努力。

其次,我們要求教師在作文訓練中以好的命題來激起兒童快樂作文的需要和慾望。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都深深感到了那些“臨考式”“奉命式”的命題方式的弊端,這些傳統的命題作文教學,往往使兒童處於被動狀態,使兒童感到如同遭遇突然襲擊的統考似的,充滿畏懼、焦慮和不安,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抑制了作文的興趣和願望。因此,我們在作文命題方式上,堅持以兒童為主體,真正立足於兒童的生活。兒童生活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學校生活、課外生活、與同學間的喜怒哀樂、與父母間的親密或誤解以及兒童眼裏的社會、世界……所有這些都被兒童感知、體驗而貯存。因此,我們在出作文題目時,力求使其能幫助兒童打開記憶的大門,撥動兒童的心絃,引發傾吐的需要,燃起作文的熱情。一是命題力求貼近兒童生活,即選擇他們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觸動的、感興趣的、有真情實感的內容;二是命題力求有新意,以滿足兒童好奇、好勝、探索、求成的慾望,使其欣然思之。在方式上力求創新,如將某些條件不同的作文題編成一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或者給出某一範圍,不硬性規定某一題目。甚至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掌握、捕捉、積累材料,選擇表達內容,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驚喜(這大多用於高年級的作文訓練之中)。有時對教材中的作文訓練內容,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改進,以此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調動其習作的積極性;三是某些作文題目可以早出,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如記老師、記春景、描寫一些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等,提前一段時間佈置,讓學生有觀察、組織、思考的階段,從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寫出有個性的內容來。

㈢、作文指導的開放性、互動性。

作文訓練提倡讓學生自主作文,自由表達,説真話,寫真事,抒真情,重視內容,淡化文體,為學生創造自主、自由、自能的作文氛圍。根據作文訓練系列要求,我們通過多種靈活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如高年級學生課外自由寫日記(一般是教師限定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一定數量的日記,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練習,教師則在一段時間後集中批閲),教師選定好的日記讓學生當堂宣讀,這樣既可讓學生自主表達,自由傾吐,又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中年級則引導學生練寫想象作文,如看圖或根據給定的事物編寫童話故事等,適當的時候還舉行想象作文競賽。對此,學生有興趣,積極性高,表達上有激情,訓練效果很好。

一切為了孩子的最佳發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課題研究中期總結報告,

㈣、作文評價的激勵性、開放性。

按照新課標要求,降低訓練的難度,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在評價學生作文時,一是體現激勵性,教師不再只關注作文的文字技巧和形式,更看重作文教學的育人目標,尊重學生特有的表達方式,不以成人的思想、思維、語言去要求學生。不強求學生追求選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深刻、結構是否嚴謹,只要學生作文文句具體順暢、清晰自然、感情真摯、健康有趣,就給予肯定和賞識。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的作文實際上是一種習作,教師更要用一顆摯愛的心,對每一位學生都抱有良好的“期待”,對每個好詞佳句、每一點思維的火花都不吝嗇自己的讚揚,蹲下身來體驗學生的歡樂和憂愁,走進學生的心靈,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激情和表達信心,從而積極而愉快地投入到作文訓練中去;二是體現開放性。每學期,我們都結合學生生活實踐和學習實際,舉行現場作文競賽,彙編了《學生優秀作文選編》,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國小生作文競賽。我們力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有鍛鍊和展示的機會。另外還選擇學生的優秀作文向各級報刊投稿,以此來調動全體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

㈤、作文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

從調查來看,學生喜歡的是能讓他們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基於以上的一些認識,我們在學生的作文訓練中,堅持讓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做到自主選材、自由表達、自能作文。在學生作文的表現形式上,以寫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為主,特別鼓勵學生有創意、有個性的表達。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定期舉行“兒童生活作文”教學研究專題講座,組織開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學研究,並和大連市內兄弟學校結成聯誼校,一道舉行作文教學研究成果交流及會課活動,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七、我們的成果: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了“作文育人”,重視作文與其它學科課程的整合,提出了音樂作文、遊戲作文、實驗作文、活動作文等,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總結研究過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鍛鍊了教師隊伍。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課題組成員更新了觀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全體成員均為市、區級骨幹教師和教學新秀,一年來,在各級評比中有2篇論文獲國家級獎,有10多篇分獲省、市級獎,有10多名教師在省、市、區、校級上研究課或展示課,鍛鍊了一批人,培養了一批人,也帶動了一批人。

2、促進了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提高了作文水平。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了學生讀寫的興趣和能力。一年來,在各級作文競賽中,有20多名學生獲國家級獎,40多名學生獲遼寧省和大連市級獎,另有20多篇學生作文被各級報刊採用。

3、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以育人為目標的作文教學思想,逐步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優化,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4、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學校科研氛圍的形成,為提升辦學品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科研興教、科教興校,已成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標。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重頭戲,我們堅持教科研合一,教師帶着課題進課堂(包括其他課題),將自己所確立的個人研究專題落實在課堂。在學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我們圍繞課題制訂計劃,有目的、分步驟開展專題研究,並將此作為衡量一節課的得失的重要標準,讓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八、我們的反思:

縱觀課題研究狀況,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教師的理論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研究的時間匱乏,有很多作文課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融入課堂。課題研究中部分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做得不夠,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差異較大,難以達到讓每個學生都“樂於表達,説真話、實話、心裏話”的目標。教師對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雖已比較重視,但在鞏固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做得還很不夠。而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深入展開。這也將是我們今後工作中要努力改進的方面。

葉聖陶老先生曾打過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因此,只有讓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了比較豐盈的程度,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和某種靈感的誘發,他們才能產生一種通過文字來傾吐心緒的衝動,從而來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應該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做好。

實踐證明,我們開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學的思路,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的。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 篇七

一、課題簡介

課題由來: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是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具有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改變數學教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嚴重脱節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意義。在國外,從數學課本看起,每一章都是從實際出發,然後解釋數學內容,最後總結實際問題的解決。但是,我們的廣大基層一線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思路大都侷限於“解題方法”、“一題多解”、“考試題解”等,往往忽視了學生實際問題數

學化能力的培養。由此,我們提出了“培養國中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進行研究。

課題界定:我們認為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是指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研究目標:通過研究,構建出實際問題數學化的運行機制,在目標、原則、途徑、策略、評價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礎性理論。通過研究,提高學生兩種能力。一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的能力。

研究內容:一是調查瞭解學生當前實際問題數學化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二是分析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三是探索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有效途徑;四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與教育的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課題研究情況

1、在理論學習中更新教育觀念

我們採用了集體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上網、學習專著、閲讀教育教學類刊物,學習有關問題轉化的教育教學理論,寫好教育隨筆,積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我們課題組看過的理論著作有:(略),撰寫的教育隨筆共14篇,分別是:(略)通過學習,努力從理論層面上引導教師對實驗課題產生背景、科學依據、教育思想、實踐價值全面把握,實現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

2、編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

編制調查問卷,並選擇300個樣本進行調查,瞭解學生當前實際問題數學化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並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構建課題交流平台

進一步完善共營互惠的教學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內涵,積極主動、坦誠無

私地公開自己的教學與思想,在教導處的支持下,積極組織課題組老師參加各種教學觀摩、學習、參觀活動,也邀請其他學校教師參加我們課題組的觀摩活動和研討活動。迄今為止,課題組老師參加或組織的活動有:(略)

三、課題研究成果

1、理論成果

(1)形成“國中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見附件)

(2)我們認為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學習興趣、知識儲備量、認知方式、表徵方式等。

(3)我們初步提出的解決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閃爍、移動、變形等功能,強化感知,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②以生活原理為載體,提煉出數學思想。③探索數學建模訓練,加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4)論文:毛利益老師撰寫論文《提高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幾點做法》並積極投稿。許文英老師撰寫了論文《利用數學建模思想培養國中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見附件)

2、實踐成果

(1)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堂內外,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大的轉變,學生有了較強的數學運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逐漸地學會數學化的方法,並自覺地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繫。

(2)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帶動了課堂教學的優化。在研究實踐中,教師努力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轉變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昇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學生在課堂作業時,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積極地走向課外、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最大限度地開發、挖掘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在促進學生髮展的同時,教師自身的素養也同樣得到了發展。其中毛利益老師和許文英老師被評為市教學能手。

四、課題研究的疑難困惑

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問題需要注意,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課題組個別參研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放得不開,

擔心影響教學質量和升學業績,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充分。

2、課堂教學的情景設計如何走向生活化、課堂練習設計如何走向效率化還有待提高。

3、對課堂中學生評價研究程度不夠。

五、課題研究的後段設想

1、繼續抓好理論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2、切實抓好課題研究的管理,對課題研究狀況不斷進行認真及時的調查診斷。

3、繼續深入系統的開展課題研究,優化教學體系。

4、加強集體備課的力度。每兩週進行一次集體備課,互相探究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教學點滴,解決疑惑,交流經驗。

5、加強聽課、評課,研究教學模式。每學期課題組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不少於10節,並互相評課。每位參研人員依照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對每學期每位教師的課題研究課從環節、過程、師生地位角色、學生學習方式、參與達成狀態、課堂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評課。

6、成果展示要具體:實驗報告、論文、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學生作品和經驗總結等。

7、隨時積累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資料,以免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