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3多篇)2023年林長制工作總結、工作彙報、經驗材料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82W

(3多篇)2023年林長制工作總結、工作彙報、經驗材料

2023年林長制工作總結、工作彙報、經驗材料彙編(32篇)

目 錄

阿克蘇“林長制”到“林長治”… 1

黔西南紮實推進林長制工作顯成效 4

昌吉州林長制工作亮點掃描 7

全力打造呼倫貝爾市林長制“牙克石模式” 9

淳化縣林長制織密織牢生態保護網 11

大姚縣“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 13

德昌縣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 14

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以推深做實林長制保障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 16

杭後旗全面推行林長制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20

後旗全面推行林長制描繪生態文明新畫卷 22

西藏自治區林長制工作亮點掃描 25

解碼林長制推行的做法、成效和意義 28

涼山州唱響林長制“協奏曲” 31

林長制讓美麗嘉興那一抹“綠”更濃 33

定西市安定區全面落實林長制工作走筆 35

綿陽市以“123”工作法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 37

天津市大力推進林長制一線見聞 40

雅安市推行林長制工作見成效 45

全面落實林長制繪就綠美柴桑新畫卷 49

焦作市推深做實林長制一線觀察 51

沙海鎮林長制助推生態產業富民 54

看武寧縣長水村如何做活林長制 56

山區小縣的林長制實踐 59

山陽林長制由全面建立轉向全面見效 63

普洱市林長制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 64

上饒市深入實施林長制護綠生金 67

大同市新榮區深推林長制 68

本溪市持續推進林長制工作紀實 70

平武縣建立三級林長制體系 74

新餘市打造“林長制”綠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 77

平涼市深入推進林長制工作走筆 80

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長制發生的喜人變化 82

阿克蘇“林長制”到“林長治”

初秋的阿克蘇,天高地闊、繁花似錦、瓜果飄香。行走在地區各地,處處呈現的是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美景,一幅栩栩如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塔河兩岸徐徐展開。

近年來,地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林長制由“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實現了“林長制”到“林長治”轉變,也使得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百姓得實惠。

一、“山有人管”到“樹有人護”

立秋後柯坪縣氣温依然炎熱,對於春季新栽苗木和正處於生長旺盛期的樹木來説,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很可能會影響苗木的成活率。

每天一大早,護林員阿不來提• 買買提都會準時出現在柯坪縣308省道兩側

的生態林中,對輸水管網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滴灌工作正常進行。

“這些樹就像我的生命一樣,看着它們能好好生長,我就很開心。”阿不來提• 買買提説,自他負責管護800畝林區後,每天他都要查看樹木生長狀況。

在他的管護下,林區樹木生長茂盛,周邊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他決定在管轄林區建屋紮根。

樹木有人管、長勢好,得益於地區全面推行林長制。自地區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已有4333名地縣鄉村四級林長、副林長堅守在各個林區,精心呵護樹木的生長,守護着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綠色屏障。

2021年全疆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地區率先在全疆建立起地、縣、鄉、村四級林長體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將森林管護責任落實到人頭、地塊,各級林長堅持常態化巡查檢查,從此結束了生態保護責任模糊、“誰管誰都不管”等問題。

青山有人管,綠樹有人護,短短几年的時間,地區做到讓每一片森林都有責任人,每一位林長都有“責任田”,生態得到持續好轉。統計顯示,2022年, 地區19名地級林長分別到責任林區開展調研和巡林,地縣鄉村四級林長共開展巡林4萬餘次,温宿縣被評為全國林長制工作激勵的8個市縣之一。

如今,地區各地一塊塊矗立的林長公示牌成了鄉鎮村最醒目的標誌,它不僅表明了林區有了“新主人”,也意味着每一棵樹、每一片綠都得到保護。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撲、責有人擔的全面參與林長制工作格局已形成。

二、“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

實施林長制,抓“護綠”、保存量是關鍵。這幾年,地區嚴格執行有害生物災害防控和火災綜合防控措施,持續在護綠和植綠上下功夫,實現林長制由“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讓大美阿克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這幾天,在阿瓦提縣,塔里木河上游胡楊林撫育更新工程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改建胡楊林防火道路,並對胡楊林進行無人機播種、打藥等工作。

塔里木河上游胡楊林撫育更新工程項目,是阿瓦提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7個子項目中的重大項目之一。目前,該項目一期建設內容均已完工,二期建設已完成總工程的70%,預計年底完工,項目內容涉及病蟲害生物防治、樹林補植和改建防火道路等。

讓植被恢復、讓大地增綠,是推進林長制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地區各地在各級林長的統籌指揮下,不斷在“林”字上精準發力,在“長”字上履職盡責,在“制”字上探索創新,持續通過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繪就最美生態文明畫卷,寫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底色。

河水清清、滿目蒼翠,森林面積在增加、草原生態持續在好轉。接續實施“五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造林480.5萬畝;186個村莊得到綠化美化;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組組數據背後是林長制結出的累累碩果。

三、“綠水青山”到“村美民富”

哪裏有綠水青山,哪裏就是發展高地。聚焦用綠,地區堅持創新引領,通過四級林長抓林果,壯大綠色動能,做到“綠水青山”到“村美民富”的蜕變,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時下,正是核桃等特色林果的採收期,走進地區各地,大片大片的果園裏, 處處是果農們忙碌採摘的身影,隨着一箱箱果品裝車外運,果農們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

8月14日,走進温宿縣柯柯牙鎮綠化新村,果農們正忙着採摘葡萄上市銷售,看着一串串色澤鮮紅的紅提葡萄掛滿枝頭,果農們是喜在臉上、甜在心裏。

“每畝葡萄按3噸掛果算,畝均收入就有1.5萬元左右。今年,我家的葡萄收入上百萬元不成問題。”種植户馬志剛對他家的500多畝紅提葡萄增收充滿信心。

葡萄豐產,果農增收,是地區全面推行林長制給廣大果農們帶來的實惠。

今年,地區持續聚焦用綠,把推進林果優質高效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建成以核桃、紅棗、蘋果、香梨、杏、葡萄為主,桃、杏李、新梅、櫻桃等時令鮮果為補充的產業佈局,實現林果適度規模化經營,提升了鄉村“顏值”,更助推了林果特色產業發展,讓果農們盡享生態建設紅利。

目前,林果種植面積450萬畝,2022年果品總產259.64萬噸、產值182.05億元,林果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69元,佔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25%。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特色林果成為果農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幸福果”。

黔西南紮實推進林長制工作顯成效

仲夏時節,走進冊亨縣巧馬鎮,山清水秀,林木葱鬱、氣温和韻。鬱鬱葱葱的青山,層層疊疊,隨地勢高低而蜿蜒起伏,曲折靈動,猶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一場大雨過後,蒼翠欲滴的青山沉浸在淡淡的霧靄中,顯得格外清新靜謐。

莽莽羣山高低起伏,生態護林員韋正貴徒步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巡山。 一年365天、一片500餘畝的山林,韋正貴的腳步在這裏重複走了近四年。

“巡山護林,可不是隨便走走就了事,除了要細心觀察,還要做好山林周邊老鄉的防火宣傳思想工作。”

一身迷彩服、一根巡山棍、一把鐮刀、一個揹簍,就是韋正貴一天十幾個小時工作的裝備。多年的巡山工作,韋正貴總結了一套經驗:巡護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看是否有火情、空曠地方是否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要聽是否有人説話、是否有砍樹和挖藥材的聲音,一旦發現要及時上報和處置;每年的春節、清明節等節日,當地村民都有上山祭祀燒紙放鞭炮的習俗。此時,就得提前帶領護林員進村入户,宣傳林業防火常識,對田間、墳頭等重點區域進行蹲點防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韋正貴深知,護林員守護的不僅僅是一片林子、幾棵樹,更是守護着村民們致富的“聚寶盆”。

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冊亨縣因地制宜,成為黔西南州甚至貴州省的林業大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37%。如今,在冊亨縣,像韋正貴一樣的護林員就有4679人,巡山護林,他們用行動和汗水守護青山綠水,為林業經濟助力脱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駕護航”,見證着青山綠水轉換成金山銀山。

近年來,黔西南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紮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聚焦主戰略、主定位,加快建設“康養勝地、人文興義”,大力弘揚“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創新工作機制,用好用活林長制,實現青山常在,資源全面保護,全州林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以責任落實為抓手,提升各級林長履職盡責能力

制定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建立健全“黨政同責、分級負責、部門聯動、羣眾參與”的森林管護新機制,構建“督促協調在州、責任落實在縣、組

織實施在鄉、保護髮展在村”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責任區域。截至目前,全州四級林長共3633名,其中州級林長15名、縣級林長217名、鄉鎮級林長1228名、村級林長2173名,有生態護林員21613人,實現了州、縣、鄉、村四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建設,實現了全域林長制組織責任體系網格化。

二、以體系建設為依託,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

加強林業、公檢法司等力量聯動,探索實施“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 “林長+小林長”機制,加大打擊涉林違法犯罪力度。持續開展“森林督查”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森林違法案件。完善全州森林草原防火監測系統、語音提示系統等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度涉林行政案件137起,完成2021 年度涉林刑事案件43起移送工作,查處執行率和移送率均為100%。

三、以優化結構為目標,提升森林擴面提質增效成色

科學實施國土綠化,因地制宜規劃造林方式,積極拓展造林用地空間,有序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綠色工程實施。同時,優化森林結構,大力推進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低質低效林改造力度,培育良種和鄉土珍貴樹種苗木,不斷提升森林質量。截至目前,全州完成森林低改21.08萬畝、森林撫育20.8萬畝。以林業產業為載體,提升森林資源永續利用效果。大力發展林茶、林藥、林菌、林蜂、林禽等林業特色產業,並依託優質森林資源發展集觀光、休閒、養生、體驗等特色旅遊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產業,提高森林綜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州累計利用林地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27.4萬畝,產值59.27億元。其中,林下種植利用林地面積為48.5萬畝,實現產值28.58億元; 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34.48萬畝,實現產值10.28億元;林產品採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51.23萬畝,實現產值7.73億元。

此外,黔西南州全面築牢綠色服務,對全州古樹名木資源開展普查,建立信息檔案和數據庫;按照屬地保護管理的原則,對古樹名木實施掛牌管理,與基層羣眾分別簽訂管護合同;完成“貴州喀斯特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兜蘭遷地保護與繁育”項目等。

通過持續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中心公園建設,黔西南州着力提升望謨

(冊亨)北盤江國家濕地公園等6個大型綜合公園綠地整體水平,進一步擴大綠地面積,國土綠化實現新的跨越,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州森林面積達1542 萬畝,森林蓄積量達48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1.17%。

圍繞“康養勝地、人文興義”城市定位,黔西南州各地正持續發揮生態資

源優勢,大力推動森林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一體發展,並推進森林資源、景觀資源、康復療養等融合。目前,全州有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6個、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4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個,省級森林城市2個、森林鄉鎮44個、森林村寨138個和森林人家718家,全州森林景觀利用面積達93.19萬畝。

昌吉州林長制工作亮點掃描

7月26日,瑪納斯縣平原林場,一棵千年古榆挺然而立,林間處處五彩斑斕,林下經濟生機盎然。

平原林場是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擁有林地面積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森林蓄積量達到4.6萬立方米。國家重點公益林1050畝、天然林400餘畝、林木良種基地面積3298畝。

瑪納斯縣平原林場副場長買買提庫爾班• 阿力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平

原林場聚焦“五綠”,通過實行林長“責任網格”管理體系、開展全民義務植

樹、野生動植物保護巡查、發展林下養殖經濟、組織森林滅火演練等措施,全面推進林長制,真正實現“林長治”。

2023年,平原林場各級林長巡林24次,共同守護兩個片區兩個網格,退化林修復960畝,發現火災隱患、有害生物危害等問題21個,已全部現場整改,十多年來未發生一起破壞野生動植物行為案件。

平原林場的天然林鬱鬱葱葱,一大羣紅嘴雁在這裏進食,蒲公英、田旋花、螞蚱、蛐蛐、青尺蠖。這些平時不起眼的野菜、小蟲都是紅嘴雁眼中的美食。

“我在天然林裏放養了1000多隻紅嘴雁,林下養殖推動了林業立體循環經濟發展,促進了生態綠色林業的良性發展。”平原林場職工王永福説。

近年來,平原林場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全方位拓寬“用綠途徑”,激活綠色能量,成為昌吉州“五綠”並進、抓實林長制的縮影。

2020年,昌吉州率先在全疆推行林長制。3年來,昌吉州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在“林”上精準發力,在“長”上履職盡責,在“制”上探索創新,進一步激活了林業發展“整盤棋”。

林長制的全面推行,構建起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草資源保護髮展長效機制。長期困擾林草工作的長遠發展、統籌協調等問題迎刃而解。

有了重視、責任和督導,各級林長意願強烈,如何共繪藍圖?“五綠”指出了路徑。

一、“管綠”有力

全面完成州、縣、鄉、村四級林長組織架構搭建,將全州林草資源全部納入林長制管理,共設置各級林長1902名,共劃分林長制網格803個,其中行政村

網格445個、管護人員451人、社區網格166個、管護人員134人、公益林等網格183個、管護人員498人。全州共有管護站(農業服務中心)99個、管護員1036 人,劃定責任片區,明確林長職責,健全組織體系。

二、“護綠”有效

創新推出“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組織開展聯合巡查,強化各類案件查處和督辦力度,推動從制度化實施向法治化保障轉變;社區試點推行“黨建+網格+林長”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林長制工作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建立黨委(黨支部)上下貫通、橫向覆蓋體系。

三、“增綠”有質

鄉、村林長科學規劃佈局,以村莊、道路、農田為重點,抓造林整地、灌溉、苗木、機械等關鍵要素,選用鄉土耐旱樹種,落實節水灌溉措施,進一步提高林木成活率、保存率,不斷推進增綠由“量”到“質”轉變。木壘河生態綠化工程、石瑪大橋綠化工程等一批區域性、示範性林業“精品工程”引領昌吉林業騰飛。

四、“用綠”有計

堅持以林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和獨特地理地緣優勢,緊抓“精果和興特色”兩大關鍵點,立足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戰略,積極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助力“林業增效、林農增收”。如今,全州從事林果業生產農民2.24萬人,林果業人均純收入達到7099元。

五、“活綠”有策

把林長制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培育林草業發展新動能, 依託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生態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着力提升林草業綜合效益,助推鄉村振興,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啟動林長制工作以來,昌吉州造林面積持續增加,綠化景觀更加美麗,林園管護更加精細,森林利用更加高效。舉目庭州,處處樹木葱蘢,綠意盎然,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綠色已然成為昌吉州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

全力打造呼倫貝爾市林長制“牙克石模式”

翠色慾流,一碧萬頃,呼倫貝爾牙克石市素有“中國森林工業之都”“冰雪之鄉”的美譽。在呼倫貝爾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中,牙克石市創新升級推進“林長+”工作機制和模式,上下協同,因地制宜,爭當呼倫貝爾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為全市林長制工作發展貢獻了“牙克石智慧”。

一、強化領導+部門聯動,責任全面落實

為強化林長責任落實,協調解決林長制工作有關問題,增加信息資源利用效率和林長制工作透明度,壓實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保護髮展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目標責任,2021年,牙克石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牙克石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方案》,以各鎮、林場、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為單位劃分了7大責任區域,全面建立了市、鎮、村三級林長制體系。

常態化整治違法佔用林地行為。為了更好地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解決因森林公安轉隸導致的行政執法弱化問題,牙克石市創新林長履職方式,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市長、副林長擔任林長制辦公室主任,由林草局局長擔任林長辦副主任,同時明確3至5名專職人員,負責林長制辦公室具體工作事項。該機制運行後,林長制工作不斷推深走實,有力遏制了破壞森林草原資源違法行為的發生。

建立工作制度和巡查清單。因地制宜制定了《牙克石市林長會議制度》等6 項工作制度,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制定了林長巡查清單,落實林長“三單”合一巡林巡草巡濕督查工作機制。市級林長帶頭多次研究部署、督導調研林草濕重點工作,各級林長深入開展巡林、調研,組織協調解決保護林草濕資源,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2023年以來,發佈總林長令1 期,市、鎮兩級林長巡查142次。

二、“林長+檢察長”,資源保護再強化

深入運行“林長+檢察長”機制,在保護森林、草原、濕地、保護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方面加強協作配合,全面強化森林草原行政執法與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銜接。

2022年,牙克石市人民檢察院以“訴訟幫助者”身份支持林草主管部門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不僅使林草主管部門得到了生態修復費用,破解了破壞生態環境類案件無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難題,且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起到了懲戒作用。

為充分發揮生態修復司法保護功能,積極服務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 增強檢察公益訴訟實效,呼倫貝爾市人民檢察院、牙克石市人民檢察院與牙克石市林業和草原局合作建設1500畝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項目,總投資450萬元。牙克石市人民檢察院與牙克石林場合作建設735畝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項目,總投資111萬元。生態修復基地作為補栽補種集中區域,責成有破壞林地等違法行為當事人補栽補種或繳納生態恢復賠償金,真正讓“補植復綠”成為違法責任人的懲戒和補償方式,真正實現“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青山、教育一批羣眾”的共贏局面。近年來,牙克石市通過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公益訴訟案件,受損公益生態用地得到有效修復,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切實得到加強。牙克石市立足林區林情、檢情的有益嘗試,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的認可,其中一起案件入選了2022年全區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三、“林長+河長”,護林治河兩同步

牙克石市林長制辦公室全面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協同推進林長制各項工作。全市林長製成員單位建立了林長制交流平台,對涉及林長制相關信息和事項,採取定期通報、文件抄送、走訪座談等形式,及時告知和反饋相關部門抓好落實,在林長制工作推進中,結合自身職能,提前介入、及時指導、靠前服務,統籌解決推行林長制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

2023年5月12日,牙克石市人民檢察院、牙克石市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農牧局召開座談會,就《關於建立生態檢查保護協作機制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換意見。會議明確了各單位主要職責,建立了檢察監督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的長效機制。

同時,積極探索“林長+”合作模式。市林長制辦公室與河長制辦公室聯合召開座談會,就建立“林長+河長”聯動機制進行了深入協商,進一步加強河長、林長制辦公室及其成員單位的協作配合,動員和整合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護林、巡河工作,創新護林治河新模式。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在全面推行林長制的道路上,呼倫貝爾牙克石市將持續深入探索推進,確保林草資源守得住、目標任務落得實,把綠水青山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建設美麗呼倫貝爾,守住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貢獻“牙克石智慧”。

淳化縣林長制織密織牢生態保護網

盛夏時節,走進山城淳化,穿行於城鄉大地,一幅幅“林城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依”的美麗新畫卷,令人賞心悦目。

淳化是林業大縣,生態建設是當地一張靚麗名片。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兩山”理念,以構建“四大體系”、建立“四項機制”、突出“四綠融合”、聚焦“示範先行”的“444+1”治林理念, 全面構建縣鎮村三級林長制責任體系,全面織牢縱橫結合的生態淳化保護網。

一、構建“四大體系”夯責任

搭建組織體系,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總林長的領導機構,形成了縣級總林長負總責、縣級林長抓督促、鎮村林長抓落實的組織體系。構建責任體系,科學劃定主要區域129個,設立林長公示牌165個,形成了林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生動局面。建立工作體系,推進縣鎮村林長制辦公室實現全覆蓋,推廣鎮級林長季初安排、辦公室季中督導、鎮級林長月度提醒、村級林長月末彙報“四個一”工作體系,讓林長制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幹。優化考核體系,將林長制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納入黨政領導幹部考核,作為獎懲和使用的重要參考。

二、建立“四項機制”強推動

建立發令機制,採取總林長令打響青山保衞戰,抓實抓好林業工程、古樹名木保護等工作。建立協作機制,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會商、公益訴訟、聯合督辦“四項推進”機制,推行“林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公安局長”“四長”協作機制,嚴厲打擊亂佔、亂捕、亂砍等違法行為。建立巡林機制,量化縣、鎮、村三級林長巡林標準,明確縣級林長巡林“五看”要求,2022年以來累計巡林2 萬餘次,其中縣級總林長巡林13次。建立督查機制,制定督查制度,明確督查對象、內容、方式和程序,先後解決森林防火、資源保護、生物防治等問題59 個。

突出“四綠融合”護青山。以“增綠”夯實根基,承辦陝西林業“科技活動周”暨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爭取林業項目7個,謀劃儲備固溝保塬、生態修復等林業項目21個。以“護綠”守牢底線,更新升級視頻監測系統、森林防火設備,構建護林員全天候巡邏、設立瞭望塔、重點時間專人值守“三道防線”。以“用綠”活化資源,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核桃、花椒等雜果經濟林2.6萬畝,發展林下養殖3萬羽,促進林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

“活綠”賦能添力,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兑現國有公益林、集體公益林共26.94萬畝、資金420萬元,更好發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聚焦“示範先行”創亮點

全力開展基層林長提升年示範創建活動,以省級森林旅遊示範縣創建為統攬,堅持鎮級“四上牆、四入檔”、村級“兩上牆、兩入檔”標準,全力推進首批2個示範鎮、4個示範村建設,探索建立“五套台賬”,全方位、多維度、寬領域開展宣傳教育,全市林長制工作現場會在淳化召開,成功創建省級森林旅遊示範縣,積極爭取示範鎮村,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林長制工作水平,奮力打造了淳化示範樣板。

大姚縣“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

大姚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惠民,推進“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

一、織密黨政同責“一張網”,構建林長制“長治”機制

按照“黨政同責,劃區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全面落實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林長制,壓實12個鄉(鎮)、129個村(社區)的林長工作責任, 將“林長制”考核內容納入全縣“大比拼”考評體系。設立林長公示牌142塊, 推動形成一個目標抓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股合力幹到底的工作格局。

二、構建上下聯動“一盤棋”,提升林長制“長治”質效

落實網格一對一巡護。目前,縣級林長巡林108次、鄉(鎮)、村級林長巡林1092人(次),開展林長培訓700餘人(次)、林長制相關內容宣傳65次。完成大姚縣金沙江干熱河谷(滇西)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退化林修復4萬畝、橫斷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封山育林)2.2萬畝,低效林改造(核桃復壯) 1萬畝,實施義務植樹110萬株、農村四旁植樹200萬株。建設州級核桃提質增效科技推廣示範基地1個、縣級核桃提質增效科技推廣示範基地1個、花椒提質增效示範基地10個,“大姚花椒”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創建省級森林鄉村20個、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個,成功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兩山綠色生態能源品質”案例入選全國“兩山銀行”建設十大優秀案例。

三、繃緊資源管護“一根弦”,形成林長制“長治”格局

嚴格實行“一村組一專員”“一網格至少1名護林員”治理模式,在全縣範圍內劃定網格責任區1557個,落實村級專管員1557名,護林員1228名,築牢林區“防火牆”。全面推行“林長+警長”工作機制,以林區“警長制”促進林區“長久治”。全縣設立一級森林警長2名、二級森林警長12名,無人機125架次開展森林防火重點部位巡查管控。全縣森林資源違法問題圖斑數從2020年的39 個下降至2021年的28個,涉林案件從2020年116件下降至2021年103件,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成效明顯。

德昌縣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

2022年以來,德昌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綠色發展,着力構建森林資源保護髮展和安全責任體系,真抓實幹、踔厲奮發,持續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高位推動,強化帶頭示範

德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林長制工作,成立了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德昌縣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德昌縣林長製成員單位協作制度(試行)》等制度,明確了“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林長制工作原則,全面建立縣、鄉、村、組“四級林長四級治理”責任體系。認真落實林長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召開林長會議,全面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州林長制工作最新決策部署,壓實縣鄉林長工作責任,嚴格督查考核。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認真履行林長職責,開展巡林督查,協調解決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保護和森林草原防火、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等重點問題,為縣、鄉、村、組四級林長履職做出示範。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履職效能

印發了《德昌縣林長制運行規則(試行)》《德昌縣林長制巡林工作制度

(試行)》《德昌縣林長制信息制度(試行)》《德昌縣林長制工作督查制度

(試行)》《德昌縣林長制工作考核辦法(試行)》等制度。安裝80塊林長公示牌,向社會公佈“林長”名單、管護範圍、職責和聯繫方式,接受羣眾監督和舉報。強化林長巡林制度,精細劃分622個森林草原資源責任網格,共900餘人實行網格化管理。對各級林長巡林次數、巡林方式、巡林信息反饋等作出具體規定。通過發佈縣林長令、下發工作清單等方式,督促各級林長按時巡林、及時解決巡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2023年,發佈縣級林長令2次,全縣各級林長巡林45664次,發現問題525個,整改完成525個,整改率100%。

三、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監督考核

建立問題台賬,實行銷號管理,各級林長每次巡林完成後,填寫巡林記錄本,對發現的問題未能當場解決處理的,由縣林長辦負責轉交相關責任單位辦理,確保問題解決到位。各級林長巡林全部使用“巡林手機”APP,如實記錄巡林及發現問題處理等情況。縣委目標績效管理辦公室把林長制工作納入半年和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同時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加強對林長和林長制會議成員單位履職盡責的督察,對履職不認真、不到位的提出檢察建議督

促整改,督察結果作為林長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四、發揮林長辦作用,做好服務保障

縣林長制辦公室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主動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用好用活林長制這個新的平台和抓手,加強組織協調、溝通對接,與各部門協同配合,共同解決好林長制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做好全縣各級林長巡林巡護、森林資源保護髮展和安全工作。適時發佈縣級林長令,常態化收集林長巡林時發現的問題,並針對整改不到位情況適時下發督辦函,監督問題整改。組織開展各級林長、護林員信息化培訓,提升林長“巡林手機”APP使用水平。不定期組織開展督查,並實時通報,確保下達的林長、護林員巡林巡護任務全部完成。

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以推深做實林長制保障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和推進林草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我省立足生態區位重要、生態環境脆弱、缺林少綠的省情實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部署要求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精神,充分發揮林長制的引領作用,通過構建林長制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着力推動增綠、護綠、用綠、活綠工作,推進林草重點工作提質量、上水平,為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一、深刻認識全面推行林長制的重大意義,以高度的責任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全面推行林長制,旨在明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省各地深刻認識全面推行林長制的重大意義,始終堅持高站位謀劃、高起點推動落實。全面推行林長制是“國之大者”。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 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在全國部署推動林長制工作。全面推行林長制是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舉措。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省級雙總林長,審定出台我省《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的實施意見》,持續高位推動林長制工作。全面推行林長制是“省之要者”。我省作為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組成部分,林草資源在全省生態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林長制對加快林草事業發展,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專題研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審定《中共甘肅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以林長製為抓手推進“擴綠”“治沙”等工作。全面推行林長制是“民之盼者”。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羣眾對乾淨水質、清新空氣、優質環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對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抬頭見藍的美好生活期望更高。全省各級林長強化責任擔當,認真履職盡責,省市縣三級林長今年已開展巡林調研4246次,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以實實在在的林草建設成效滿足羣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

二、加快構建林長制“三大體系”,靠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髮展林草資源

主體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時指出,建立健全黨政領導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林長的森林草原保護髮展責任。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全省各地齊抓共管、整體推進,初步構建起上下銜接、系統完備的組織體系,權責清晰、職責明確的責任體系,保障有力、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一是全面構建組織體系。省市縣鄉四級均設置總林長和林長,村級設立林長和副林長。目前全省共設立五級林長66422名。其中,省級10名、市級154名、縣級1704名、鄉級16695名、村級47859名。設置林長制公示牌18773塊。在省市縣三級設立林長辦,結合鄉鎮標準化林業站建設設置鄉鎮林長辦。

二是全面構建責任體系。將林長履職情況納入市州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經濟社會發展實績指標體系,將林長制工作納入市縣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省領導小組14個成員單位對照職責分工,發揮職能優勢,協同推進林長制工作。省林長辦出台《甘肅省林長制工作考核辦法》,根據考核結果落實督查激勵政策措施。

三是全面構建制度體系。發揮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信息報送公開、工作督查、部門協作等配套制度作用,探索建立林長制季調度制度和資源清單、責任清單、問題清單、工作提示單、督辦函的“四單一函”制度,初步建成林長制智慧信息系統管理平台,推行“林長+生態護林員+草管員+公益林管護員” 的“一長三員”網格化管理,林長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三、着力推動“四綠工作”,以林長制引領和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全省各地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着力推動“四綠”工作。

一是着力推動科學“增綠”。準確把握“科學綠化”和“大規模推進”兩個關鍵詞,堅持以水定綠,適地適綠,大力發展節水林草。積極爭取落實2023 年各類林草建設資金81.48億元,爭取國家下達2023年國土綠化任務1246萬畝, 連續兩年任務量居全國第二位。完成“十四五”防沙治沙745.5萬畝,佔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的88.75%。

二是着力推動嚴格“護綠”。開展打擊毀林毀草專項行動,推行草原森林

濕地休養生息。2022年全省森林督查違法案件數量較上年度下降37%。推進國家公園“天地空”一體化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初步建成甘肅智慧林草管理平台,開展自然保護地明察暗訪,提升保護監管水平。推進森林草原火災防滅一體,有效防控林業草原有害生物災害,確保資源安全。

三是着力推動高效“用綠”。發揮森林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寶庫作用,將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持續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探索開展林業碳匯交易工作,拓寬林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因地制宜發展林草產業,全省經濟林果和林下經濟產值超過700億元。開展核桃、花椒、油橄欖三年倍增行動,2023年新建基地7.23萬畝、完成提質增效39.47萬畝。

四是着力推動改革“活綠”。深化林草綜合改革,破解林草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省3個國有林場被中國林場協會授予2023年度全國“十佳林場”榮譽稱號。省林草局與省農發行、省農信社簽訂協議,為全省“十四五”林草發展提供貸款授信450億元。推動組建甘肅建投林草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探索林草投融資新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壓縮33項林草行政許可辦理時限,為全省發展提供用林用草服務。

四、持續推深做實林長制,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甘肅作出林草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我省林草濕地資源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55%,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34處,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林草行業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主力軍作用。新時代新徵程上,林草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發展階段。要以推深做實林長製為有效抓手,搶抓政策機遇,持續推進林草高質量發展。

一是發揮林長制制度優勢構建長效治理機制。牢牢牽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持續健全完善林長制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強化督查力度,將林長制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點工作督查範疇,將林長制和林草生態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真正做到以“制”明“責”,以“制”促“治”。

二是搶抓“三北”工程攻堅戰戰略構築北方生態屏障。用好我省70個縣納入“三北”工程區和53個縣進入兩大標誌性戰役的機遇,制定出台《甘肅省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和“三北”六期工程規劃,統籌推進隴南、甘南等地國土綠化,構築一道北方綠色生態安

全屏障。

三是搶抓黃河國家戰略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係, 聯繫微信32311699,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支撐高水平保護。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5+1”工作體系,健全完善林草法規制度體系,依法保護全省林草資源安全穩定。

四是搶抓“雙碳”機遇提升林草固碳質效。發揮種草種樹作為增加碳匯最直接、最有效途徑的重要作用,用好我省68個縣和2個單位納入國家儲備林建設範圍、82個縣進入國家“雙重”規劃範圍的政策機遇,大力開展國家儲備林等林草生態建設,科學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開展林草碳匯交易,實現隴原增綠、林草增效、羣眾增收。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藍圖,對加強林草生態建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賦予林草行業新使命新任務。全省各級林草部門將充分發揮林長制的引領作用,紮實推進林草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甘肅貢獻林草力量。

杭後旗全面推行林長制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生態文明領域的又一制度創新。近年來,杭錦後旗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基調,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責任體系和制度體系,把全面推行林長製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進一步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一、“林長+”協作工作機制,助力林業高質量發展

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杭錦後旗聚焦“管綠、增綠、護綠、用綠”任務,持續放大林長制輻射帶動效應,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林長制+”的協同工作機制,在各級林長領導下形成協同發展、齊抓共管、運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推動全旗造林質量和管護水平不斷提升。

以二道橋鎮工作成效為例,該鎮黨委、政府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之路, 及時召開領導班子會議和鎮、村兩級林長會議,將秋冬季植樹造林納入林長制工作考核,採取“鎮、村林長+黨員義務護林員”的聯動管護模式,由106名鎮、村林長和252名黨員義務護林員“包保”新植通道綠化帶樹木,明確具體任務要求,公開責任人、責任區、工作任務、監督電話,實現逐棵明確、責任到人,杜絕重栽植輕管護現象發生,確保新栽樹木成活率,力爭“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綠一片”,保證生態綠化工作全面落實。

二道橋鎮的林長制落地見效是杭錦後旗全面推進林長制的一個縮影。全旗9 個鎮1個農場圍繞各自資源優勢和鎮村實際,積極探索好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鎮、村兩級“林長+檢察長”“林長+生態護林員+義務護林員+ 監督員+防滅火隊”“林長+河長”“林長+警長”等機制,協同推動林長制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的深度轉變。截至目前,全旗森林覆蓋率達5.23%,綠化面積16.7萬畝,其中經濟林面積3.58萬畝,有效帶動1.32萬人增收,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二、多措並舉,讓林長制產生好效果

讓好制度產生好效果,狠抓落實是關鍵。杭錦後旗立足當前林業工作實際, 圍繞“林”的主題,明確“長”的責任,建立“制”的保障,積極推動建立旗、鎮、村三級林長制管理體系,多措並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責任模糊問題,紮實推進林長制工作的落實。

一是壓實“管綠”責任。建立林長制組織、制度、目標、責任“四大體系”,

將全旗林地劃分為109個網格,落實護林員1057名;設立三級林長,建立檔案管理、信息公示、巡林、信息通報、警示督辦、會議、工作考核7項制度,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林長網。同時,選聘了114名護林員,建立了林長制巡護信息系統平台,對全旗護林員實行網格化和常態化管林護林。向社會公告林長名單,在重點區域顯著位置設立林長公示牌,接受社會監督。常態化開展巡林工作,推動責任區域工作落實和問題整改,真正做到守林有責、守林盡責。

二是聚力“增綠”會戰。先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螞蟻森林等林業生態項目,累計完成治沙造林16.7萬畝、補植補造5.9萬畝、村屯綠化437個、通道綠化372公里,沙海湖國家沙漠公園、屠申澤省級濕地公園獲批設立,2個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31個村獲評“自治區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

三是築牢“護綠”屏障。全旗9個鎮1個農場,根據各自轄區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分佈特點和保護髮展需要,探索建立“一長三員一隊”(即“林長+生態護林員+義務護林員+監督員+防滅火隊”)林長制全域覆蓋網格化管理體系,以村為單位劃分為責任區域、網格,積極發揮指揮上報、巡查防護、宣傳勸導、防滅火災等作用,將森林資源保護責任落實到“田間地塊”,做到“前面有人巡、中間有人盯、後方有人管、效果有人問”。

四是增強“用綠”“活綠”實效。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推廣“西農”模式,建成高效經濟林產業園15個,累計栽植經濟林5300畝; 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户”經營模式,推進東風林場萬畝林地與沙海前進萬畝梨園整合發展,打造杭錦後旗現代林業公園;建成冷鏈保鮮庫14萬立方米,持續舉辦“梨花節”文旅活動,全旗經濟林產值達到6000萬元。目前,全旗有3萬畝經濟林,是全市最大的經濟林種植旗縣。

後旗全面推行林長制描繪生態文明新畫卷

9月的烏拉特後旗草木青翠,葳蕤成蔭。站在西補隆林場瞭望塔遠眺,鬱鬱葱葱的樹木猶如一道道綠色屏障守護着烏拉特後旗。

烏拉特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土地面積2.5萬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積2649萬畝,森林面積74萬畝,濕地面積7萬畝。境內有巴音温都爾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陰山山脈,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屬於我國北方防沙帶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區、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回想林長制工作啟動前,個別地方屬地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違法侵佔林地草地、破壞森林草原資源等現象時有發生,僅靠林草部門管理力不從心。後來建立起上下銜接、職責明確的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逐步形成了保障有力、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在林草資源的保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烏拉特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林長辦主任蘇俊説。

一、黨政同責部門聯動

“林長制工作剛啟動時,個別成員單位重視程度不夠、工作職責不清晰、林長制辦公室力量薄弱。特別是在圖斑整改中,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出現了整改慢、整改難的問題。”烏拉特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烏力吉德力格爾介紹説。

烏拉特後旗旗委、旗政府迅速謀劃部署,建立起以旗委書記、旗長為林長的三級林長組織體系,明確了林長責任區域。旗林長先後簽發“林長令”6個, 推動林草具體工作的解決和落實。旗林長制辦公室編制印發了《烏拉特後旗林長制工作資料彙編》《烏拉特後旗林長巡查手冊》,發放到各級林長以及蘇木鎮、嘎查村和林場,進一步壓實了三級林長責任,推動林長制十一項制度落地落實。蘇木鎮、嘎查村設置林長公示牌54塊,將管護區域的資源清單和工作職責向全社會公示,接受羣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旗林長辦牽頭,旗委督查室、旗檢察院、旗農牧和科技局、旗財政局等多部門開展禁牧休牧與草畜平衡聯合檢查,重點針對合同簽訂、獎補資金兑現、禁牧休牧及蘇木鎮履職情況進行檢查,旗委、旗政府對發現問題統籌協調解決。全面構建起以黨政領導負責製為核心,黨政同責,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擔當,層層壓實責任,落實發展目標,從而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烏拉特後旗政府副旗長楊續説。

二、以“林”為綱系統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生命共同體。烏拉特後旗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打造陰山南麓沿山“生態長廊”。嚴格執行草原保護、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有序拆除草原網圍欄,統籌解決人、畜、草矛盾。統籌實施100萬畝草原生態保護修復、50萬畝沙漠綜合治理、20萬畝低質低效林綜合治理、30萬畝自然保護地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以“林”為綱,因地制宜做好林與山、林與水、林與田、林與湖、林與草、林與沙的統籌文章,增進羣眾的生態福祉。

三、以“制”為本統籌管理

烏拉特後旗依託林長制,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森林草原濕地資源保護髮展機制。在林草資源保護、沙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森林草原防火等方面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管理體系。旗級林長、副林長帶頭巡林,現場辦公指導工作,各級林長主動做好轄區內的具體工作,推動林草生態保護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同時,旗委、政府將林長制工作納入綜合績效考核範疇,將林草保護和發展作為林長制工作考核的硬指標,以考評指揮棒壓實工作責任。

“西補隆林場建於1974年,2016年國有林場改革後,更名為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轄區總面積11.7萬畝,其中灌木林地5.52萬畝、喬木林地0.12萬畝、其他林地0.53萬畝、沙地等其他土地5.53萬畝。我們設置林長1人,副林長2人, 配備專職護林員10名。林長制工作啟動以來,我們嚴格按照資源清單,明確管理責任,增強管護意識,真正做到了守林有責、守林盡責。”提起管護中心的資源情況,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主任杜永軍如數家珍,這與林長制工作建立的管理體系密不可分。

林長制工作機制的建立,破解了跨部門協作體系不健全、“小馬拉大車” 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構建了林草管理的制度平台,上傳下達、左右問責、考核評價、激勵問責,皆有所依。

四、以“治”為落腳點長效推進

巴音前達門蘇木地處巴音温都爾沙漠邊緣,土地沙化嚴重,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2021年,蘇木鎮全面落實林長制工作要求,對於轄區內的9個嘎查村全部由蘇木鎮副林長包片,點對點地開展工作。結合當地的資源分佈情況,重點在巴音查幹嘎查和巴音哈少嘎查開展梭梭接種肉蓯蓉項目。“去年旗裏鼓勵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產業,我們嘎查累計完成接種7000畝,2024年春季即可採收,

每畝收益達600元。”巴音查幹嘎查林長寶玉高興地説。

去年,烏拉特後旗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整合興邊富民、植被恢復、草原獎補結餘等多部門資金,在山後3個蘇木鎮鼓勵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產業。旗政府制定出台了《烏拉特後旗經濟林產業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烏拉特後旗梭梭接種肉蓯蓉實施方案》。各蘇木鎮積極響應,迅速落實,結合地區資源優勢開展梭梭種植和肉蓯蓉接種工作。截至目前,新種植梭梭面積已達到15萬畝,完成肉蓯蓉接種7萬畝。同步開展了白刺接種鎖陽試點工作,通過發展沙產業經濟,探索出了一條綠化荒漠、造福羣眾的新途徑,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沙產業新路子,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目標。

烏拉特後旗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共同構建“守護一方綠色”的堅強堡壘,進一步推動了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祖國北疆的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作出了積極貢獻。

西藏自治區林長制工作亮點掃描

入秋時節,雅魯藏布江兩岸的楊樹林和柳樹林褪綠披黃、層林盡染,目光所及皆是美景。西藏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守護好雪域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意義重大。

一直以來,我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林長制,以“林長制”促“林長治”,繪就美麗綠色生態“新畫卷”。

一、根植林草,推動林長制全面見效

組織植樹造林、監督森林草地的合理利用、防火防蟲全區已劃定各級林長的責任區域,自治區、市地、縣區、鄉鎮級林長分別按每年、每半年、每季度、每兩月的頻次至少開展1次巡林,村級林長原則上每月不少於1次,防火期根據工作需要,加密督導檢查和巡林頻次。

全面推行林長制,“林長”是關鍵。目前,全區已建成由黨委、人大、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林長的五級林長組織體系,共設五級林長35185名。在副總林長直接包聯到縣的基礎上,劃定各級林長直接責任區,逐級明確監管領導和管護人員,從根本上解決了林草資源保護髮展的內生動力、長遠發展、統籌協調問題。

在制度保障體系方面,我區出台《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 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出台《西藏自治區林長工作制度(試行)》,建立長效機制;開展市地林長制工作督查,優化細化考核指標,強化林長責任意識,規範林草資源監管和服務。同時,我區不斷創新“林長+”協作機制,落實落細“林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形成公正司法與嚴格執法的良性互動。今年,我區公安部門受理涉林草刑事案件24起,檢察機關處理涉林草公益訴訟線索3條;積極推動建立“林長+森林草原防滅火”等協作機制。

二、綠化國土,提升林草“含綠量”

每年夏天,在拉薩河兩岸的南北山綠化現場,工人們頂着炎炎烈日,揮鍬剷土、平整踩實、提水澆灌,積極參與植樹造林。

南北山綠化是拉薩重要的生態工程。2023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成效顯著,苗木成活率達85%以上,帶動勞務180萬人次,實現羣眾增收4.5億元。

一直以來,我區厚植綠色發展“新底色”,各級林長堅持將國土綠化作為

提升資源總量、築牢綠色發展根基的重要內容,推動林草資源由“綠起來”走向“活起來”“好起來”。

2023年,全區營造林任務120萬畝,通過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雙重”營造林項目等,截至目前,已完成營造林83萬畝,剩餘37萬畝封山育林任務計劃12月前完成;營造林完成圖斑上報65萬畝,超額完成1萬畝;種草改良任務606.16萬畝,已完成614.29萬畝,超額完成8.13萬畝;穩步推進種草改良任務落地上圖工作;完成西藏首單林草碳匯交易,交易草原碳匯量5萬噸、交易金額130萬元;集成草原黑土灘治理先進技術,在拉薩、那曲、阿里等地創新開展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試驗示範項目,取得顯著成效。

三、防沙治沙,實現“綠進沙退”歷史性轉變

位於山南市扎囊縣境內的桑耶鎮,靠近雅江河畔。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多年以前,這裏土地沙化嚴重,植被稀少,生態環境非常脆弱。

從小生活在桑耶鎮的索朗次仁,今年57歲,他對風沙有着深刻的記憶。他告訴記者:“在我小時候,整個村莊都看不到幾棵樹,只記得漫天的風沙吹到了家門口。”

一直以來,我區積極採取多種措施防治土地沙化。通過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加快高原林草植被恢復,遏制沙化土地蔓延擴展;實施《西藏自治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制定節水措施,採用多種高效節水灌溉方式,促進沙區生態環境改善;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落實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對沙區開發利用行為的監管;以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重點,落實《西藏自治區關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帶動全區沙化土地治理。

2021年以來,我區落實各方面有關防沙治沙項目投資9.7億元,採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48萬畝,佔“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任務的59%。新建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1處,封禁保護面積12 萬畝。據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我區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2.24萬公頃。

四、防火防蟲,堅守林草發展生態安全底線

扎囊縣扎若村的達娃平措是今年剛上任的森林管護人員。每天,他的任務就是巡護草木、澆水灌溉、查看網圍欄。“要是有樹苗生病了就及時上報,沒

有成活的樹苗也及時進行補種補栽。”達娃平措説。

今年以來,我區堅持高位推動,壓實各級防火責任,深化源頭治理,強化預警監測,嚴守林草發展生態安全底線、紅線、高壓線。

2023年,我區常態化開展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開展“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優化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火管理制度,投資1.24億元完善基層火災防控基礎建設;制定《西藏自治區“護鬆2023” 行動方案》,積極組織開展“護鬆”行動,有效堵截外來物種,維護全區生態安全;落實松材線蟲病秋季普查工作,繼續保持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疫情零發生;開展草原鼠蟲害治理320萬畝,嚴格落實綠色防治;完成林草濕荒外來入侵物種和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外業工作。

與此同時,我區着力打通林草保護髮展“最後一公里”。每年對基層林草工作人員和生態護林員集中培訓兩次以上,提升基層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完善全國生態護林員聯動管理系統人員信息,錄入率達93.8%。目前,全區共有林業站管理機構32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685個、生態護林員20.9萬名,確保林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如今,我區的每一片樹林都有“林長”,每一片綠色都有人守護。天藍、地綠、水清的高原生態將成為美麗西藏的靚麗底色。

解碼林長制推行的做法、成效和意義

日前,2022年林長制激勵結果公佈,河北省承德市、浙江省長興縣等8個市縣受國務院激勵表彰,安排中央財政林業改革發展資金給予每個市2000萬元、每個縣1000萬元的支持獎勵。北京市密雲區、天津市薊州區等23個市縣獲國家林草局通報表揚。

林長制實施成效如何?給林草工作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記者對這些林長制先進典型地區進行了探訪。

一、建章立制,織密林草資源保護網

吃完早飯,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阿都呼都格村黨支部書記唐湘君背上包,跨上摩托車,開始行使他作為村級林長的一項職責——巡林。“林長責任大着呢,不僅要巡山護林,宣傳防火、草原森林病蟲害防治、防盜採等都要管,仔細巡查,及時上報,容不得一點馬虎。”唐湘君説。

為了更好保護林草資源,博州建立“林長+管護所(站)+管護員”的管理模式,將全州的林地、草原、林果、園林綠地以及濕地、荒漠等資源,逐級細化責任網格,並確定管護員,做到管護區域、管護面積、管護責任、管護質量“四明確”。目前,全州林長責任網格和管護員的管護網格實現了全覆蓋。

博州林長制工作辦公室工程師蓋偉良給出了一組數據:林長制工作啟動以來,博州森林覆蓋率由9.50%提升到9.6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3.03%提升到43.62%,沙化治理面積由年度完成16.43萬畝增加到26.65萬畝,濕地保護率由

52%增加到53%,生態保護成效全面提升。

國家林草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劉克勇介紹,林草系統負責管理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生態系統和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超過100億畝,佔陸域國土面積的70%以上。2022年6月,我國如期實現了全面建立林長制的目標,構建起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長效機制,各地均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林長,全國共有各級林長近120萬名。各地制定了林長會議、信息公開、部門協作、工作督查4項制度,創新實施了總林長令、“林長+”等配套制度,不斷織密林草資源保護網。

前陣子,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天曌山國家森林公園國有林場護林員趙思孔在巡林時,發現林場多處馬尾松樹上爬滿松毛蟲,便迅速把情況報告給了林長張子錦。松毛蟲害對森林資源破壞極大,消息上報後直達區林長制辦公室,技

術人員立即趕到現場確認,隨後馬上對病害區域開展無公害“飛防”治理,3000 畝馬尾松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林長制打通“最後一公里”。國家林草局出台《鄉村護林(草)員管理辦法》,大力開展林業工作站標準化建設,強化基層林業站和生態護林員培訓管理。衞星遙感影像、“互聯網+”等高新技術賦能,林長制責任體系、國土綠化、資源保護等數據全部建檔入網,林草資源實現了精準化、智能化管理。

二、林長制引領,推動林草重點工作提質量、上水平

三湘大地,萬物並秀,草木葳蕤。

今年春天,湖南省合計造林402.17萬畝。叢叢新綠,見證湖南林長制的喜人成效。岳陽縣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森林撫育、生態廊道建設等項目工程4.26萬畝,完成義務植樹140萬株,建設岳陽市森林最美鄉村6個,古樹名木掛牌保護率達到100%。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鳳凰山,這裏是鳳陽縣縣級總林長朱林的聯繫點。朱林和5名縣級副總林長、18個縣級林長會議成員單位共同組成領導小組,大力推進鳳凰山礦山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工程累計完成造林綠化2150畝,栽植青桐、烏桕、三角楓等鄉土樹種25萬餘株。

發揮林長制“指揮棒”作用,滁州市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創新“互聯網+義務植樹”,一體化推進城鄉綠化。2022年,滁州市完成營造林34.2萬畝,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31平方米,居安徽省首位各個林長制先進典型地區,以林長製為引領,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數量質量並重、增量存量並舉, 共同鋪展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漫步在南河邊狹長的濕地公園,成片的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搖曳生姿。“這些水生植物就像‘生物淨化器’,既改善了水質,又美化了環境。”作為南河國家濕地公園片區的林長,廣元市利州區萬緣街道萬緣社區黨委書記李元樑每週都會巡查,對這裏的一草一木瞭如指掌。

為改善濕地公園生態系統,廣元市、區兩級協同聯動,採取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優化植被環境,還設置了鳥禽核心保育區。“珍稀鳥類對生態環境要求高,我在這裏拍到了瀕危物種——壽帶鳥,長尾飄逸可漂亮啦!”攝影愛好者李現浩興奮地告訴記者。目前,南河國家濕地公園有高等維管植物452種,有領雀嘴鵯、小白鷺等高等脊椎動物208種。

為了讓林長制引領推動林草重點工作再上新台階,國家林草局組織實施林

長制督查考核,聚焦林草資源保護髮展重點,分別對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等生態保護髮展目標和林草重點工作進行任期和年度考核。國家、省、市、縣四級林長制督查考核體系的構建,充分調動和激發各地保護髮展林草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用綠活綠,推動生態美百姓富

護綠、增綠,更要用綠、活綠。林長制先進典型地區精準護綠、穩步增綠、有效用綠,帶動產業發展,釋放生態紅利,走出了一條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的生態發展之路。

獲批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市,林票、林業碳票、基層林業執法“一帶三”模式等創新做法得到推廣福建省三明市把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林長制年度工作重點,強化政策、資金、金融、科技、用林等要素保障,加快“青山綠”向“青山富”轉變。

三明市共有9家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24家省級龍頭企業,2022年實現規上林產加工產值958億元。大力發展林藥、林菌及沙縣小吃配料等林下經濟,做強花卉苗木、油茶等特色富民產業,帶動從業林農户均增收2萬元以上。

滁州市、縣兩級注資30多億元,組建各類林業投融資平台11個,將136萬畝國有林資源注入。全市持續推進薄殼山核桃、麻櫟等林特產業發展,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2783個。“通過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麻櫟樹成了我們的‘搖錢樹’。”滁州市昌春木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昌春介紹,合作社吸納了1.2萬户農民,重點經營麻櫟人工林30萬畝,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蠶和林產化工等產業,年產值超過10億元。

林長制全面推行以來,浙江省長興縣鄉、村兩級林長,建立3600人的苗木經紀人隊伍,培養百餘名網紅帶貨達人,2022年花木產業年銷售額突破19億元, 全年創造森林旅遊收入近15億元。小浦鎮投入4.5億元,打造森林休閒體驗地, 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300餘萬元。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保障高品質生態產品供給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加廣大林農收入的迫切需要,要實現綠富雙贏,推動生態美、百姓富相統一。”劉克勇説,全面推動林長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相統一,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

涼山州唱響林長制“協奏曲”

今年以來,涼山州以全面推行林長製為契機,推深做實林長履職、部門協作、源頭治理、督查考核、社會參與監督、跨區域協作等創新試點工作,着力在森林草原資源保護、發展和安全上同向發力,努力實現林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轉變,不斷提升林草治理效能。

一、創新林長履職方式,引導社會參與監督

西昌市積極推進“林長+項目長+專班”模式,齊頭並進推動瀘山森林火災災後植被恢復建設,累計完成植被恢復4萬餘畝,實現瀘山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復綠;會東縣大力實施“林長+國儲林建設”,獲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四川分行授信貸款9.87億元,其中5.87億元貸款資金已發放到位,切實走出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具有會東特色、經濟生態共生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今年以來,涼山積極創新林長履職方式,亮點頻出。

為進一步促進各級林長精準履職盡責,提升履職實效,涼山建立了州林長指令發佈抓總、林長會議協調推進、林長巡林解決問題、林長聯繫強化落實等制度措施,全面實施“林長+”創新試點,協調解決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有關問題。

如何充分發揮社會大眾和組織在生態資源保護管理等方面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創新社會參與監督機制,讓各級社會組織參與到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推動形成全民參與的強大合力?

通過探索,涼山取得實效。

在昭覺縣,積極推行“專家林長”,選派40名林草專家林長,定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和管理指導,積極幫助林農解決在林草病蟲害防治、經營管理、森林撫育和消除火災隱患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強化了當地森林草原經營管理水平。

在普格縣,林長辦以“林長制知識進校園”為主題開展宣傳活動,選出10 名國小生代表作為該縣“小林長”,極大鼓舞了學生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二、積極探索多方協作,凝聚管護工作合力

向外拓展,凝聚合力,是涼山林長制的發力方向之一。

涼山以省級林長制創新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建立鹽源縣與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跨區域協作工作機制,奮力打造鹽寧林長制跨區域協作示範基地,並簽署了《麗江市、涼山州共同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暨瀘沽湖保護開發合作框

架協議》,將兩縣毗鄰的九個鄉鎮和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瀘沽湖納入協作重點,探索建立“鹽寧九鄉——湖協同護綠”跨區域協作新模式,不斷深化兩地“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發揮區塊網格和村級“一長三員”精準化全覆蓋巡護作用,聯合打擊破壞林草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實現毗鄰地區林草資源保護和發展有效銜接。

與此同時,按照“權責清晰、便於管理、全域覆蓋”的原則,涼山健全“州、縣、鄉、村+區塊網格”責任體系,統籌“一村一輔警”、護林護草員、村監委等力量,設立“一長三員”工作機制,並在村以下劃定區塊網格1.4萬個,落實網格管理員1.4萬人、專兼職護林護草員2萬餘名,不斷強化森林草原資源源頭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林有人護、責有人擔”。

涼山還圍繞野生動植物保護、林草行政執法等林長制重點工作,切實發揮部門協作力量。其中,普格縣林長辦聯合縣人大、縣政協印發《關於加強人大、政協對林長制監督的通知》,選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林長制特邀監督員,聚焦全縣林長制重點工作任務,督查督導工作落實情況,築牢生態保護底線;甘洛縣林長辦聯合縣法院、檢察院、公安、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市場監管、林草部門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協作制度,適時採取召開聯絡員會議、聯合督查、聯合執法、信息共享交流等協作方式,共同維護野生動植物安全;布拖縣林長辦聯合縣法院、檢察院、公安建立“林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深化“行刑”聯接,建立信息共享、協作辦案、聯合督辦等聯席制度,為全面推行林長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林長制讓美麗嘉興那一抹“綠”更濃

林草興則生態興,一語道出森林和草原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兩年多來, 林長制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旨在保護髮展森林等生態資源,壓實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幹部責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前天,市委書記、市總林長陳偉主持召開2023年市級總林長會議,聽取全市林業重點工作開展情況,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全市林長制工作。乍一聽,林長制似乎和我們關係不“密切”。一馬平川的嘉興,沃野良田多見,向來是魚米之鄉、“浙北糧倉”,先天自然條件決定了這裏少有古木參天、蒼翠掩映的壯美山野。目前全市森林面積76萬畝,資源總量小、佔全省比重少。

轉念想,林長制對嘉興意義很重大。放眼當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開窗見綠、出門見林”的生態需求日益增長,如何推動綠色發展、迴應羣眾呼聲?林長制就是有力抓手。要加快推動林長制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跨越,更好地守綠護林、植綠造林、興綠活林、愛綠管林,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嘉興增光添綠。

一、立制,全面壓實“綠責”

林長制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由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林長,其他負責同志擔任副林長,實行分區(片)負責。去年以來,嘉興全面建立林長制,設立市、縣、鎮、村四級林長2000多名,其中11位市領導任市級林長;制定以濕地公園、美麗鄉村、生態廊道等為主責任區域的林長聯繫點方案,印發林長制市級會議、部門協作等五項制度,層層壓實了四級林長保護髮展林草等生態資源的責任,確保“林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今年以來,嘉興市委、市政府簽發2023年1號、2號總林長令,對切實做好當前森林防火工作、推進林長履職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一聲令下,全員行動。四級林長在組織巡林督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科學除治外來有害生物等方面積極主動作為、切實履職盡責,將責任區內資源保護相關目標任務完成好、做到位。

二、見效,處處湧現“綠意”

沒有連綿起伏的山,少了原生態的森林,嘉興就靠着後天努力,勤勤懇懇植樹造林,在城市中見縫插綠、增花添彩,推進國土綠化擴面提質。在桐鄉,京杭大運河兩側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通過生態廊道工程,河道沿線1200畝土地完成綠化質量提升,實現樹種更多、景觀更美。去年以來,城市城鎮、公路

鐵路、河湖海岸、農田鄉村等“四大森林”建設如火如荼,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和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深入實施,全民義務植樹掀起熱潮全市新增和改造提升綠化面積達1.95萬畝,相當於1800多個標準足球場。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紮實推進系統治理修復。嘉興地勢平坦、河湖縱橫,濕地資源豐富。隨着林長制的全面推進,全市濕地的保護建設提升也順勢邁出了新步伐,平原水鄉生態基底進一步夯實。位於秀洲區的運河灣國家濕地公園水清岸綠,迎面而來的微風沁人心脾。通過實施蓮泗蕩水上游憩項目濕地景觀工程,這裏完成濕地生態修復298畝,堤岸修復1765米,濕地的涵養水源、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得到不斷完善。

三、長治,擦亮生態“綠色”

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形象生動地揭示了全面推行林長制的目的和意義。對嘉興而言,通過這套黨委領導、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全域覆蓋、源頭治理的長效責任體系,新時代嘉興美麗畫卷中,以秀水泱泱為基底的生態“綠色”將更加濃郁飽滿、明亮出彩。

林長制“全面建立”後,如何轉變為“全面見效”?要強化系統觀念、協同發力,構建完善市級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羣眾參與的林長制工作新格局。全市各級林長要根據《浙江省林長履職工作規範》要求,召開林長會議、發佈總林長令、實地巡查、工作督導等。市林長辦負責牽頭抓落實,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謀共建。

強化公眾知曉度、參與度,提升公眾生態環保意識,也是“林長治”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宣傳報道林長製成效和做法,營造“知曉林長制、支持林長制、推動林長制”的濃厚氛圍,也要持續辦好植樹節、濕地日、生態日、愛鳥周等活動,持續興起“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熱潮。

定西市安定區全面落實林長制工作走筆

夏日,走進定西市安定區,青山葱蘢、碧水潺潺。

安定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流域面積367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429毫米,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近年來,安定區以創建省級林長制改革示範區為契機,全面落實“林長制”, 累計實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58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1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努力築牢隴中生態安全屏障。

一、以“長”促治夯實責任

組織植樹造林、監督林地的合理利用、防治林地火災今年52歲的楊永忠, 是安定區白碌鄉錄豐村黨支部副書記,自從擔任村級林長,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白碌鄉地處大山深處,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地表千溝萬壑,常年乾旱少雨,苗木成活率極低。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這些年我們堅持組織護林員、志願者和村民,引進適宜的樹種,採取科學的方法植樹造林。”楊永忠説。

在全鄉20個林長和127個護林員的不懈努力下,白碌鄉從曾經的山荒土瘠變得座座山頭披滿綠裝。近兩年,白碌鄉共完成植樹造林9.8萬株,新增綠化面積860餘畝。

全面推行林長制,“林長”是關鍵。

安定區全面建立林長制責任體系。設立區級“雙總林長”2名、林長15名, 鄉鎮街道“雙總林長”和林長,村級林長和副林長實現全覆蓋,建立由2677名護林員、草管員組成的網格化管理隊伍;劃定區級林長責任區域15個、鄉級林長責任區域306個、村級和護林員責任區域2275個。

自此,安定的每一片樹林都有“林長”,每一片綠色都有人守護。各級林長積極履行職責,推動林長制全面落實。

二、厚植底色綠滿安定

綱舉目張,步履鏗鏘。隨着林長制深入推進,安定區築牢隴中生態安全屏障找到了具體抓手,綠色底藴愈發濃厚。

安定區堅持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堅持“點線面結合、造封改並舉”,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打破鄉鎮、村社界線,整山系、整流域、規模化推進:

——藉助東西部協作,開展幫扶援建造林,把生態造林與產業結構調整、小流域綜合治理、封山育林管護相結合,完成造林綠化7.86萬畝,打造福州林、青島林等一批精品示範工程;

——爭取項目生態工程造林,採取“喬灌草結合、多樹種混交”的方式, 整流域、整山系完成生態造林115萬畝,打造九華溝等萬畝以上的整流域生態造林示範工程;

——全面動員社會力量造林,每年義務植樹150萬株以上,形成了全民發動、全員參與、人人有責、齊抓共管的造林綠化格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截至目前,安定區累計實施“三北”“天保” 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 “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區)”等榮譽稱號。

三、提質增效書寫新篇

遠眺,羣山連綿,萬木爭榮;近觀,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在林長制的驅動下,安定區秉持保護和發展並重理念,堅持生態治理與監督管護並舉、產業發展與羣眾增收互促、生態恢復與經濟效益共贏,成效愈發凸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通過實施荒山造林、封禁保護和生態修復等措施,建成一大批小流域治理精品示範工程,全區10平方公里以上的204條小流域有159條得到階段性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20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採取針闊混交、喬灌草搭配的多樹種混交模式, 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9.2%提升到18%。同時, 形成了森林小氣候,降雨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377毫米增加到407毫米。

林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林草面積、森林蓄積量“雙增長”,分別由20世紀90年代的180萬畝、36萬立方米增加到233.7萬畝、44.54萬立方米,全區種苗質量抽檢合格率95%以上,良種使用率67%以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內。

“安定區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準確把握當前林長制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高質量創建省級林長制改革示範區。

綿陽市以“123”工作法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

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瓜果飄香,草木葳蕤。

近年來,綿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長制改革工作,圍繞“生態美市” 戰略建設,採取“123”工作法,即圍繞“一條主線、兩個重點、三個板塊”,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各項工作,助力綿陽林業重點工作高質量發展。2022年, 綿陽被納入省級首批林長制創新試點市,並在2022年度考核中位列一等次。

一、壓實林長保護髮展森林資源主體責任

眼下,高温還未散去。可走進位於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都貫鄉瓦壺溝村,卻能感受到一絲絲涼意。8時許,瓦壺溝村村林長吳偉在瞭解了本村護林員近一週的巡山護林情況後,帶上林長巡林移動智能終端,開始了他的巡林任務。

“村級林長在巡林時,除了要及時發現、報告森林草原火災隱患、亂佔林地、亂砍濫伐、偷獵盜獵野生動物等情況,還要落實鄉鎮下達的厚朴產業發展和林業宣傳教育等工作任務。”作為最基層的林長,吳偉對林長制的推行成效深有感觸,“林長制推行以來,縣鄉級領導更重視林業工作了,比如,縣林長親自推動,以我村為中心開展‘林長+現代林業園區’試點建設,目前我村已建成厚朴核心基地1.2萬畝、初加工點與精深加工企業3家,以及高端民宿5家,推動厚朴三產融合發展。”

守護綠水青山是生態責任,更是政治責任。隨着林長制全面推行、全域覆蓋,綿陽每一片森林都有了責任人,每一位林長也都有了自己的責任林。

基於這一點,市林業局持續健全林長組織責任體系,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3750人,劃定責任網格3889個,明確網格護林員5152名、監管員1932人;出台《綿陽市林長巡林工作指南》,細化分解各級林長巡、查、報工作任務,建立“三單一函”、“季度通報、周調度”和鄉級林長報告工作制度等,明確縣級林長重點巡林區域33處,全面運行智慧林長管理系統,充分發揮林長會議、林長令等作用,切實壓實各級林長責任,2022年來,全市各級林長主動履職、積極盡責,在巡林過程中解決涉林問題8932個,有效化解了一批涉林突出問題。

二、突出兩個重點,抓好森林草原防滅火、森林資源管護

“進入林區請勿攜帶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防火期,全市各地的護林人員不僅要在責任區域開展巡山護林,還要到各村各户發放森林防火宣傳單,宣傳森林防火知識。

近年來,全市各級林長主動深入責任區域一線,圍繞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重

點工作開展巡林,嚴格落實森林防火長效機制的十八條措施,推動構建了預防森林草原火災和初期火情處早處小的聯動機制,探索推行專業撲火隊“1+6”和半專業撲火隊“1+3”責任體系,舉辦森林草原地方專業撲火隊技能競賽,無腳本模擬森林火情處理,全域實現連續35年無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和連續3年森林草原火災“零發生”,榮獲“全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火災要防,森林資源管護更要嚴。近年來,全市通過各級林長開展常態化巡林,進一步落實了林地源頭管理、過程監督、閉環管理,實時發現、制止並嚴厲打擊了破壞林地資源行為。同時,全市推動建立了“林長+檢察長”“林長

+警長”等協作機制,推進涉林執法信息共享,開展“林劍2022”專項行動,發揮“同步上案”機制作用,強化涉林行政案件與刑事案件銜接、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協同聯動,形成了保護髮展林草資源的強大合力。

三、抓實三個板塊,統籌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土綠化、林業產業發展

“報告縣林長制辦公室,我是西平鎮林長曾俊,今天巡林時我在西平鎮白雀寺村發現了私設捕鳥網的違法行為,當即與村林長一道對捕鳥網進行了拆除,並口頭對行為人進行了批評教育”。西平鎮林長曾俊在負責範圍內發現違法行為後,立即報告了縣林長制辦公室。野生動植物保護是“生態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各級林長開展常態化巡林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各級林長通過常態化巡林,進一步壓實了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責任,並通過“林蜂”“清風”等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完善了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聯席會議制度,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行為。

在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同時,綿陽市還在增綠、用綠上下功夫。積極將國土綠化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新一輪大規模綠化綿州行動、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有機結合,完善綠色安全格局,做到“種活一棵樹、育成一方林、形成一片景”,“十四五”以來全市已完成營造林111.33萬畝。推行“林長+古樹名木保護”,建成古樹小微公園16個,對綿陽14712株古樹名木建立“一樹一檔” 掛牌保護,落實林長管護責任。積極探索“林長+林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各級林長通過巡林指導各地釐清森林生態價值轉換思路,因地制宜持續推進竹、油茶、核桃、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現已建成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2個,森林康養基地50個,花卉博覽園6個,打造了核桃、厚朴、油橄欖等林業知名品牌20個。

落實林長制,守好“責任林”。綿陽市推動“123”工作舉措,不斷使全市

林長制工作從“全面建制”逐步轉向“全面見效”。如今的綿陽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宜人、林農更歡暢,森林生態有了堅實保障,綠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天津市大力推進林長制一線見聞

我市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做好“林”字文章,不斷探索“兩山”理論實施路徑。今年以來,全市已累計造林6000畝,超額完成全年新造林任務目標,年底前還將完成封山育林7萬畝。近日,國家林草局對天津薊州區等23個市縣“林長制”工作予以通報表揚。

2023年,是我市全力推行林長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轉變的重要一年,經過兩年建設,我市以林長制引領林草資源保護髮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林長制實施以來成效如何?對林草工作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日前,記者到我市大力推進林長制一線進行採訪。

一、綱舉目張,7500多名林長守護山林

林長制的核心是責任制。

8月7日一早,寧河區造甲城鎮黨委書記賁永明又一次來到永定新河左岸的綠色生態屏障巡查。作為鄉鎮級林長,他一般每週巡林一次,最近京津冀地區持續強降雨,他巡查的次數多了好幾倍。

“‘林長’這個身份是責任,更是壓力。管好了有激勵,管不好要問責。” 賁永明坦言。

在天津,像賁永明一樣的林長還有很多。“天津建立的是四級林長制,從市委書記、市長到區、鎮、村的主要負責人,由各級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林長。目前,全市共有18位市級林長、290多位區級林長、1900多位鄉鎮級林長、5300 多位村級林長。”市規劃資源局(市林長辦公室)森林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説, 我市通過市級林長髮揮“頭雁”作用,各級林長夯實責任,對林業工作提級管理,以“林長制”促“林長治”。

在全面推行林長制的過程中,我市創新思維、大膽探索,初步形成完整的林業治理體系——針對林長制推行中存在的目標模糊、任務不清、制度不全和保障不足等問題,我市高起點編制了總林長令、協作、會議、巡林、信息、督查、考核共7項林長制工作制度。

林長制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範圍,完成了首次區級林長制考核評估;調整市級林長對口聯繫安排,明確市級林長責任區,公佈市級林長名單。

去年以來,市規劃資源局(市林長辦公室)聯合市檢察院探索建立“林長+ 檢察長”依法治林的協作模式,整合政治、行政和司法資源,優化行政執法與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銜接,推進管林治林長效常治。

得益於林長制的持續推動,全市林草工作參與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 年,我市已簽發了2個總林長令,部署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重點任務; 全市四級林長累計巡林17.6萬人次。

二、嚴管智治智慧,林長平台覆蓋全市

林長制的關鍵在“林長治”。

走進薊州區羅莊子鎮青山村,沿山路拾級而上,穿過一大片濃密樹林後, 眼前赫然出現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幹筆直粗壯,樹冠茂盛蒼翠,令人歎為觀止。這棵油松已經歷670多年風雨,在山頂傲然屹立,見證着村莊的日日夜夜。

樹下醒目的古樹名木保護包保責任公示牌,標註了樹種、編號、等級、樹齡等詳細信息,還有逐級落實包保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日常保護管理的具體工作,確保每一棵古樹名木都得到有效保護。

“我們25個行政村共有53名巡迴護林員,從防火、防病蟲害等角度,長期保護各級樹木,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處理。”薊州區羅莊子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商寶勝説。

在有多年經驗的林業工作者眼中,我市古樹保護的進步顯而易見。 “古樹保護需要數十年如一日地進行,日常管護包括架設支撐、建設圍欄、

修補樹洞、防蟲防火等,還有日常宣傳、定期普查及掛牌、應急保護措施考慮得越細緻,古樹保護得就越好。”薊州區林業勘察設計院副院長高志偉告訴記者,“比如,在日常巡護中發現這棵油松的側枝非常多,如遇大雪積壓可能會折枝,就要根據每根樹枝的承重量,選擇合適的支撐點位加固支撐。”

市規劃資源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保護管理規定,做好樹木健康狀態日常監測及養管工作記錄,每年更新一次古樹名木責任人信息和年度生長狀態照片,做到台賬清、底數明。

經過持續努力,我市古樹名木保護成效顯著,對4639株古樹名木全部登記造冊、建立台賬。去年,完成全市一級二級古樹名木摸排整改工作,進一步改善古樹名木生存環境,還完成了樹齡在80至100年的古樹後備資源普查,全市共有229株古樹納入後備資源庫。

在資源普查、完善機制的同時,我市加強立法保護。去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了《天津市綠化條例》,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內容列入地方法規,使古樹名木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除了制度保證,我市還深度融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搭建智慧林

長平台,提升林長“智治”能力。

“經過近一年建設,近期智慧林長平台完成了系統初驗,投入試點運行。這個平台整合了我市現有森林資源和林長制相關管理工作。系統總平台設在市林長辦,各級林長辦設分平台,通過手機App將全市各級林長納駐平台。”教效同説,智慧林長平台把林長制工作及森林資源管理責任壓實到每人每崗、每山每樹,上級林長通過平台全面掌握下級林長及護林員的巡林護林情況,精準、即時處理各類問題,上下互動,部門聯動。

教效同表示,隨着平台逐步建設,在完成林長制日常管理的核心功能及應用功能外,還將逐步增加火警監測、林業病蟲害預警上報等功能,進一步拓展系統應用範圍,建立數字化林業治理體系。

三、綠色發展“生態飯”才是“長久飯”

林草興則生態興。林長制持續推進,經濟效益與日俱增,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這場持久“生態戰”充分證明了“生態飯”才是“長久飯”。

在武清區北運河畔,沿着林間小道前行,來到津北森林公園。一路上,目之所及,皆是養眼之綠。

“這裏就是最早的三北防護林建設地點。”武清區農業農村委林業科科長李蒙告訴記者。曾經這裏的沙化嚴重,每年春秋大風季節,老百姓房前屋後的沙土有半米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三北工程的建設對我市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森林固態產生了積極效應。現在,這裏綠樹成蔭,公園面積逾1萬畝,種有毛白楊、法桐、國槐等喬木樹種,成為市民生態休閒的優良場所。

按照國家戰略要求,三北工程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3年,三大階段、八期工程。1986年,我市被列入國家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到2020年已實施四期,2021年開始實施三北六期工程,涉及我市西北部的薊州、寶坻、武清、北辰、西青5個區。

在歷史上天津屬於少林地區,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蓋率不足1%。近年來, 依託津西北防沙阻沙林帶、國家儲備林基地、重要生態廊道、郊野公園等生態工程的實施,三北工程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根據2019年生態環境公報, 三北工程區從生物豐富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土地脅迫情況、污染負荷情況等評估得出,生態環境狀況(EI)整體高於全市指數70.23,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良好。

通過三北工程的實施,我市已累計完成造林34.1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2.69萬公頃、飛播造林1.5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7.19%、森林蓄積量

384.97萬立方米,實現大幅提高。“目前,我市三北六期規劃正在編制、實施。根據全國第六次沙漠化監測顯示,我市沙化土地在三北工程區31個鄉鎮無中度、重度沙化土地,半固定沙地已經得到根治。20世紀70年代,天津全年揚沙日數為14.9天,浮塵日數8.8天;到2020年,全市沙塵日數總計僅為2天左右。”市規劃資源局(市林長辦公室)生態處高級工程師孟繼森介紹。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通過紮實推進大力實施林長制,在追求“綠”的過程中,不斷創造“綠”、放大“綠”,使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提升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金山銀山”。

四、綠富雙贏風景也能變“錢景”

綠水青山,是年復一年的堅守換來的。植被多了,環境好了,村民笑了, 天津的“綠色家底”日益豐厚,風景也能變“錢景”。

週末,寧河區綠色生態屏障內的綠屏驛站吸引了不少市民來享受研學、採摘和露營的樂趣。自今年5月,綠屏驛站開放以來,成為我市又一處寶藏遊玩打卡地。

據瞭解,綠色生態屏障寧河段位於永定新河兩岸,建設總投資15.4億元, 總面積17.81平方公里,是綠屏“天”字形骨架的北部門户。綠色生態屏障寧河段分三期建設,以永定新河為軸,沿兩岸依次展開,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經基本完成,近4000畝林地與4000畝水面林水相依,25.6公里堤頂路與26公里林間道蜿蜒穿行。

“經過多年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寧河段呈現出一派水清岸綠、景美宜人的自然風貌。今年,我們引入第三方資本,改造提升綠屏中原有舊廠房,發展文旅產業。綠屏驛站項目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有效盤活閒置資產,實現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同時也和我們造甲城鎮周邊的文旅項目形成互動。”賁永明説。

短短3個月,綠屏驛站已經見到了效益。綠屏驛站負責人楊帆介紹:“目前,綠屏驛站打造了客棧餐飲、特色民宿、房車營地、帳篷營地、生態濕地、生態農業等板塊,僅‘五一’假期,營業收入就達到30萬元,最近幾個週末遊客預約已經排滿了。”

“寧河區綠屏驛站是我市綠屏運營發展的首批試點,這樣的試點今年還在東麗湖、官港森林公園、津南八里灣和西青綠廊萬畝稻田等區域全面推行。”市規劃資源局(市林長辦公室)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管理處四級調研員婁書榮表示,經過5年集中建設和攻堅行動,我市綠色生態屏障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5.1%, 一級管控區森林綠化覆蓋率達到26%以上,“津城”與“濱城”之間生態廊道已經基本形成。

今年,綠屏正在積極騰退更多用地進行復墾複綠植樹造林,同步加大林地養護管理,通過衞星遙感影像等技術,監管分析樹木長勢,提升改造現有質量不高的林地。與此同時,充分發揮綠屏中的林地、基本農田、濕地等生態資源價值,鼓勵各區根據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實際,圍繞生態體驗、鄉村振興、研學康養等,以區域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特色產業運營為亮點,採用“生態+”融合模式,探索生態文明發展新模式,實現綠屏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

雅安市推行林長制工作見成效

仲夏時節,雅州大地生機盎然,綠意正濃。

森林,在自然生態中意義不凡,守護森林是雅安厚植生態本底、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題中應有之義。從2021年起,我市全面推行林長制,讓雅安青山有人管,綠樹有人護。

一、林長制規範樹木管理

“現在大家種樹砍樹都有計劃了,對林業部門的指導也更認可了。”談起村民近年來的變化,雨城區晏場鎮大里村副書記周相明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伐木。

大里村是一個典型的林業村,全村森林覆蓋率96%。在當地,幾乎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以前種樹是沒人幫忙規劃的,想怎麼種就怎麼種,遠遠看着滿山綠,走進樹林才發現這些樹生長情況並不一定好。”周相明説。

林地多是優勢,但要怎樣才能將林地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林長制工作鋪開後,大里村根據自身情況,成立“村級林長工作室”,由村級林長擔任“室長”,村“兩委”班子為成員,制定林長工作室職責、細化“室長”履職流程和任務。

工作室設立後,大里村將“村域”與“林域”管理結合,劃分村級林長制責任區,全面巡查亂砍濫伐、野外用火、森林病蟲害監測、違規使用林地等各類行為,形成自下而上的森林資源治理“最小單元”作戰體系。

有了林長,有了工作室,村裏涉及林業的方方面面都成為村委會會議上討論安排的問題。大里村由此還摸索出了“大里村村級林長制1344工作模式”, 即“1個村級林長工作室”帶領“3支隊伍”,推行“4個1工作方法”,做實“四綠”文章。

其中,“3支隊伍”分別為黨員志願巡護隊、羣眾志願宣傳隊、林業產業服務隊。他們採取問、巡、宣、查、幫、督“六管齊下”的工作措施,嚴格開展森林資源管護等工作。

“我們的林地雖然多,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林木種植技術及政策。現在有了林業生產服務隊定期到造林户、種植户、加工户中傳授林業生產要領,面對面講解發展林業產業的機遇和前景,讓羣眾對各項產業政策和技術規程心中有數。”周相明説。

有了“4個1工作方法”,大里村實現了“一村一規劃”“一村一台賬”“一

村一項目庫”“一村一經營主體”。村裏林業發展目標、建設內容及進度安排有了中、長期規劃;林業相關問題有了統一台賬對照落實整改;圍繞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產業發展、鄉村綠化美化等,組建起村級項目庫;村裏還成立了林業產業公司,形成以村集體為經營主體,統籌轄區林業資源發展和轉化,促進林業資源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大里村的變化,雨城區林業局工作人員感受最深刻。

“林長制讓大里村‘兩委’更加重視林業發展,給村民宣傳了更多有利於林業發展的科學理念。有了‘指揮棒’,林業部門的各項政策落地更實了,也更快了。”雨城區林業局工作人員周平説。

二、三長“同台”合力護林

翻開寶興縣大溪鄉煙溪口村村級林長巡林記錄表,上面詳細記錄了巡林的日期、時段、天氣、責任區域、巡林地點、基本情況、發現的問題等內容。

煙溪口村是大溪鄉萬畝黃柏立體現代產業園區核心區。目前,大溪鄉黃柏種植規模達3萬畝,總價值約6億元,由此帶動600餘户村民實現可持續增收。

“今年黃柏價格不錯,大家幹得正起勁。”順着煙溪口村黨支部書記陳先明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不少村民正忙着剝黃柏皮。“這段時間正值黃柏收割期,在林地裏面幹活的人多,我們每天都要去提醒他們注意森林防滅火,不要在林子裏做飯。”陳先明説。

“作為林長,有沒有擔心過管不住村民,出現村民故意違規用火的情況呢?”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陳先明搖搖頭説:“大家的意識都提高了,不會故意這樣做。再説,真要遇到破壞林地的行為,我們還有警長呢!”

原來,聯繫微信32311699,寶興縣在推行林長制過程中,將林長制工作與正火熱進行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相結合,全縣推行林長制“林長+園長+警長” 工作模式。其中,集體林區域“林長+園長+警長”由鄉級林長、大熊貓國家公園林區園長、林區警長(當地派出所所長)構成;國有林區域“林長+園長+警長”由國有林經營單位林長、大熊貓國家公園林區園長、林區警長(當地派出所所長)構成。

依託“林長+園長+警長”工作機制,寶興縣在全國率先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法治保障中心、大熊貓國家公園法治服務中心,建成“一站式”“集成式”法務區和東河、西河、靈關片區“三大法務中心”,切實解決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難題。

“森林安全了,我們才更有心思去好好經營森林。”陳先明説,煙溪口村的黃柏已具規模,去年更是幫助村裏實現人均收入3萬餘元。目前村裏正在探索林下種植養殖技術,相信這片林能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羣眾保護森林的意識逐漸增強,寶興縣林業案件發生量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2022年1月至今,寶興縣立案林草行政案件僅26起。“林長+園長+警長”工作機制運行以來,寶興縣建立起了信息共享、行刑銜接、聯合執法等協作機制,通過加強聯動配合,構建起“責任明晰、協同高效、打防結合、治理有力”的森林資源保護新格局。

三、山林常綠髮展常新

“老張,準備去林地哇?不要帶火進去哦!”“曉得,曉得。”

兩句招呼聲,打破了山林間的寧靜。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村委會副主任胡太彬開始了新一天的巡林工作。

“森林防滅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禁止亂砍濫伐要講的東西多着嘞。”一邊走,胡太彬一邊説,“這林子裏面有竹筍,有三七,有重樓,還有人在裏面養蜜蜂,我們都靠着這片森林養活,可不能被破壞了。”

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高達80%的森林覆蓋率讓其成為眾多動植物棲息的樂園。由於緊挨着龍蒼溝景區,氣候宜人的發展村成為外地遊客喜愛的避暑地之一。

遊客看重的,正是發展村的綠水青山,發展村由此走上了林旅融合的道路。“其實以前我們村靠的是煤礦和木頭,2009年停止森林採伐,2012年關閉

煤礦,我們全村人都失業了。”胡太彬説。

村子不能這樣沒落下去。得益於旅遊業的發展,一些到龍蒼溝旅遊的遊客想在發展村裏住宿,村裏隨即鼓勵大家改造自己的房間來開旅館。漸漸地,發展村又恢復了活力。

在胡太彬看來,發展村村民和森林之間的故事是一個保護森林得到實惠、實惠促進繼續保護森林、獲得更大發展的故事。

“客人喜歡鳥叫,覺得親近自然,大家慢慢就不再打鳥,甚至在家門前種樹,吸引鳥來。誰家鳥多,誰家遊客也就多。”胡太彬舉例説。

每到夏季,發展村裏總能看見愜意避暑的遊客。2022年,民宿為發展村帶來了1800多萬元的純收入,今年在暑假來臨前,發展村的民宿已經有大半被遊客預訂。

“氧吧驛站”是發展村最早的旅館之一。去年剛翻新過的“氧吧驛站”已經從鄉村小旅館變成了時下最受遊客青睞的民宿。“客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我們也在遊客建議下不斷升級改造,現在我們村裏已經從最開始的8家旅館變成了64家民宿。”胡太彬説。

旅遊一業興帶動村裏百業興。遊客們來到發展村,村裏的土特產、野生蔬菜、蜂蜜等原生態產品銷路走俏。發展村瞄準機遇,以當地資源參與入股分紅的方式與旅遊公司開展合作,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同時,發展村還動員羣眾發展林間種植,通過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效益。

“過去老話説靠山吃山,我們現在也是在靠山吃山。但是,我們不再無止境、無序地向森林索取。”巡林路上,胡太彬又和偶遇的村民講起“發展經”。

全面落實林長制繪就綠美柴桑新畫卷

四季裏的柴桑,春賞百花盛開,草木葳蕤,茶葉飄香;夏遇大美荷花,花開並蒂,好事成雙;秋收胡橋柿子,品嚐甜蜜,好柿成霜;冬觀濕地候鳥,翩翩起舞,引頸長鳴。

全面實施林長制以來,柴桑區進一步建立健全林長制責任制度,以“長” 為核心,履職盡責;以“制”為根本,探索創新,發揮“長”的效能,探索“制”的創新,充分運用管綠、增綠、護綠、用綠等綜合手段,有力促進了全區森林資源保護、利用,描繪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畫卷。

一、盡職盡責護綠,林草也有守護者

柴桑區通過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長制長效機制,落實各級林長巡林工作制度,推動區、鄉、村三級林長知責明責、履職盡責,按照“區建、鄉聘、村用”的方式,組建了一支38人的專職護林員隊伍。

在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大門通遠高速出口區域,有一位皮膚曬得黝黑, 但仍拖着殘疾的身軀堅持每天巡山的護林員,他就是全省林長制“最美護林員”康應忠。由於管護區域內全是生態公益林,每天的車流、人流量很大,巡護任務很重,為了管好山林,他常常早出晚歸,在管護的3600多畝區域山林內進行巡護,重點防火期每天從不缺席,成功制止和處罰了數次違規用火及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破壞古樹名木等行為,守護一方青山綠水。

“柴桑區林長辦實行‘日調度、周通報’,提高護林員工作實效,每2天對巡護達標情況進行通報,對履職不強的護林員實行上門服務,點對點培訓巡護系統,製作專職護林員明白卡,建立森林資源源頭監測體系、林業災害預警體系和以廬山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地保護體系。”柴桑區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段訓鋒向記者介紹,該區邀請鄉土專家,組織林管站長、種植大户開展林業技術種植培訓,建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逐步提高護林員履職能力。

柴桑區建立鄉、村兩級林長制組織網絡,以鄉黨委書記為總林長、鄉長為副林長的林長制組織體系,明確各級林長職責,實行鄉級林長、村級林長密切配合制。組建鄉村聯合執法隊伍,對區域內的野外用火、秸稈焚燒、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管理,村級護林員每日詳細填寫巡林記錄,網格化管理責任範圍全覆蓋,林長制逐漸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轉變。

二、創新舉措用綠,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柴桑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廣泛宣傳林長制,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加強生態發展與林業項目有機結合,讓羣眾樹立環保意識,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確定‘林長+基地’的產業發展思路,實現了林業產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蓬勃發展。”柴桑區新塘鄉黨委書記劉昳表示,該鄉在新形勢下走出了林業發展新路子。九江鑫豐茶葉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成、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合作社,種植茶葉面積近兩千畝,成功帶動當地百餘户社員致富,發展成為當地富民強鄉的支柱產業。金柿淶柿子產業園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户”的發展模式,已形成種植、養殖、垂釣、加工、秸稈處理五大功能區,新引進柿子餅深加工生產線,提升產業園區功能,延長柿子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產業興旺、農民得利、企業發展”的“三贏”局面。林下經濟森林藥材發展勢頭同樣喜人,不少林農利用林中荒地、林下種植靈芝、食用菌、無患子、金銀花等森林藥材,累計完成林下經濟中藥材種植面積2萬餘畝。

制度完善,方可得山水之美。柴桑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始終把“環境立區”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五大戰略”之一,在林長制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持續優化提升林長制管理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林業經濟,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途徑,為打造“三個區域中心”、建設“一個美好家園”貢獻柴桑力量。

焦作市推深做實林長制一線觀察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重要制度創新。今年以來,市林長辦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部署,以保護髮展生態資源為目標,以壓實責任為核心,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三單一函”為手段,持續推深做實林長制,並將其作為統領林業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斷擦亮焦作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一、看組織體系,全市四級林長動起來

9月20日,在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窄門峽谷,新建成的市級林長公示牌,引來幾名“驢友”圍觀。

走近觀察,上面有“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姓名、職責、責任區;有轄區森林資源分佈圖、監督電話;有林長制、林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森林防火等宣傳內容。

“這裏植被好、環境美,是户外運動的好去處。以前發現野生動物受傷、樹木病蟲害等情況,不知道向誰反映,現在好了,打個電話就行了!”我市一位資深“驢友”張先生説。

連日來,在解放區南太行省級森林公園、山陽區黎明腳步公園、高新區大沙河畔市林長辦在各縣(市、區)以及國有焦作林場,共設置36塊林長公示牌。

公示牌“上崗”的同時,新一批市級林長也全面上崗。近日,市林長辦根據市委、市政府領導成員變動情況,公佈調整後的市級林長名錄,並印發《巡林工作提示單》。

市級林長是我市構築“市縣鄉村”四級林長組織體系中的一部分。目前, 村級林長的巡林已趨常態化。

9月21日,中站區龍翔街道桑園村黨支部書記許衞民帶領幾名護林員又去巡林了。該村地處海拔900多米的太行山區,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資源豐富。秋季,作為村級林長的他,防止有人破壞性採摘林果、中藥材是他的職責之一。

該村漫山遍野都是連翹樹。春季,羣眾採摘連翹葉製茶。秋季,羣眾採摘連翹果作為中藥材出售。然而,許衞民在巡林中發現,有人為了採摘連翹果,不惜破壞連翹樹。為了保護連翹樹,不久前,他組織護林員在山林中設置了提示牌。

許衞民只是村級林長的一個代表。2021年年底,我市開啟全面推行林長制大幕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第一總林長、總林長,帶動“市縣鄉村”

四級以及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地等全面建立林長組織體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級林長3425名。

今年以來,市林長辦通過用好“三單一函”、完善考核制度等,持續推動林長履職盡責,真正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二、看制度體系,“林長+公檢法三長”顯身手

9月8日,我市北業林區的綠色林海中,一抹“檢察藍”格外引人注目。 這裏,茂密的人工林一望無際,凝聚着幾代林業人的心血和汗水。守護這

片山林責任重大。當日,為深入推進“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積極構建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順暢銜接、高效發力的運轉體系,市檢察院與市林業局在此開展“林長+檢察長”公益保護暨黨支部聯建活動。跟隨護林員的腳步,走在林間的巡護步道上,檢察幹警和林業幹部深入瞭解護林工作內容與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情況,並開展林區公益保護活動。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成立以來,我市着力健全信息共享、案件線索移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調查協作和檢測鑑定技術支持、聯合專項整治、公益執法林等6項工作機制,凝聚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合力,推進自然保護區智慧保護平台與數字檢察深度融合。

“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已取得顯著成效。中站區檢察院履行公益訴訟監督職責,確保更新造林承諾完成;修武縣檢察院辦理盜挖黃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辦理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據統計,我市累計辦理涉林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35件,發出檢察建議20 餘份,追償林地生態修復費用300餘萬元。全市各縣(市、區)全部設立公益訴訟司法林,將訴訟追繳罰金用於森林資源培育,建設公益訴訟司法林500餘畝。這只是我市“林長+”機制取得的成果之一。今年以來,我市“林長+”機

制進一步健全。

一是形成制度體系。在全省率先與人民法院建立“林長+法院院長”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全面形成了“林長+公檢法三長”工作體系。發揮“林長+警長” “林長+檢察長”“林長+法院院長”“林長+科技特派員+網格管理員+護林員” 等工作機制作用,在森林資源管理、保護等方面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形成推進合力。我市各縣(市、區)也都建立了“林長+”工作機制,亮點頻閃。例如,修武縣掛牌成立縣人民檢察院駐縣林長辦工作聯絡室以後,在依法治林、解決林草濕地等生態資源保護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省級基地。今年7月20日,省級“林長+法院院長”“林長+檢察長” 生態修復基地和宣傳教育基地在國有焦作林場揭牌。兩類“林長+”基地揭牌, 標誌着我市林業生態司法保護進入新階段,為凝聚林業生態保護共識與合力再添新動能。

未來,我市將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創新,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夯實工作基礎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林長制工作規範高效運行,真正實現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轉變。

沙海鎮林長制助推生態產業富民

近年來,杭錦後旗沙海鎮堅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的原則,推動林長制落實落細,在造綠、管綠、守綠、用綠上,持續擴大林長制輻射帶動效應,發展林業新業態,加速實現生態產業富民。

一、整體謀劃佈局

沙海鎮依託“綠滿杭後”行動,投入資金約4000萬元,以原有林木佈局為基礎,以鄉村道路為骨架,以能澆則澆、易灌則灌、澆灌結合、需矮則矮的原則,進行了植樹造林,對全鎮域的林木進行品種改良,結構調整。

以城鄉出入口、人員聚集區和建設園區為重點,大力建設森林公園和各類公共綠地,打造總量適宜、分佈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鄉鎮綠色生態環境,完成造林2300畝,建成由27萬多棵林木組成的“生態走廊”。

二、壓實林長責任

沙海鎮劃定林長責任清單,實行書記、鎮長雙林長、包村領導為鎮級副林長、村黨支部書記為村級林長的三級林長制體系,通過召開林長會議、發佈林長令、簽署“管護責任書”等方式,督促各級林長開展巡林督察,指導責任區域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協調解決森林資源保護髮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實施林長考核體系,圍繞年度重點工作,制定林長制工作管理辦法,增強各級林長、護林員保護髮展林業資源意識,提高林業資源管理水平,促進生態富民,全鎮林業大保護、大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為促進各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制定《鎮級林長制部門協作制度》,從信息溝通、規劃統籌、聯席會商、協調服務、跟蹤問效等方面,進行制度規範,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運行高效的林長制部門聯動機制。

三、強化源頭管理

沙海鎮根據全鎮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分佈特點和保護髮展需要,將全鎮劃分為10個責任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名鎮級副林長,一名責任區林長、一名村級林長及一名專職護林員,形成由鎮級林長、責任區林長、村級林長、專職護林員為主體的“三長一員”保護管理架構,森林資源保護責任落實到田間地塊,切實做到“前面有人巡、中間有人盯、後方有人管、效果有人問”。

四、發揮林業優勢

沙海鎮按照農林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實現林業產業、森林文旅、林下種養、循環經濟融合發展,逐步拓寬羣眾增收渠道,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

“林長+林業產業”。結合前進村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已形成較大規模。目前,共種植蘋果梨、早酥梨、小雜果面積5800畝,全部配套井黃雙灌水利設施,其中進入盛果期的約有2800餘畝,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共投資800萬元,建成集農貿、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果蔬農貿交易市場。2021 年通過招商引資,進一步引進富硒梨種植技術,打造高端梨果產品,提升產品價值。近年來,前進村通過發展“互聯網+農業”線上銷售,發展多種經濟形式, 有效提高了梨果產業經濟效益。

“林長+森林文旅”。以新樂村百年海棠園為起點,以金沙灣旅遊度假村、同拓水產養殖基地、灃達水產養殖合作社、東風林場自然濕地和前進村萬畝梨園為基礎要素,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電商銷售、農家美食為一體,多要素集聚、多主體參與、多業態經營的農林文旅林業公園“林長+林下種養”。以前進村梨園為基礎,以成熟的鄉土種植技術體系為依託,充分利用林下空間, 試養家禽、試種中草藥材,形成樹上摘果、樹下采藥、鍋裏燉雞的種植養殖格局,實現效益最大化。

“林長+循環經濟”。建成食用菌種植棚和智慧食用菌種植方艙,利用梨園周邊種植玉米剩餘的玉米芯和梨園剪枝、清園和品種更新的梨木作為蘑菇和木耳種植菌棒的原材料,種植完的食用菌棒再作為家畜飼料或者林果肥料使用,不僅實現無公害綠色循環,更節省了發展成本,促進了產業發展。

看武寧縣長水村如何做活林長制

前不久,首屆林長制論壇在武寧縣舉辦,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林長辦代表共計300餘人,參觀了長水村“林長+基地”項目點及生態產品價值轉換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新利連連豎起大拇指説:“想不到一個山村靠山‘吃’山,可以做得這麼好。長水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一、護美綠水青山,從“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到“山更青、權更活、民更富”

走進長水村,空氣都是甜的。高山與密林相伴,綠水與深谷相隨。微風拂來,房前屋後綠樹搖曳,山間密林婆娑多姿。這裏被稱為江西林改“第一村”

——在2007年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長水村“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經驗叫響全國。

2017年,隨着武寧縣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構建起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機制,長水村再次按下林業改革快進鍵,把護林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林長有了“責任田”,從而走出了“山更青、權更活、民更富”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禁止在禁火區內吸煙、野炊、燒稻草、燒田坎”長水村專職護林員劉敏的喇叭聲喚醒了新的一天。一個手機大小的巡護終端、一雙解放鞋、一身工作服、一把長柄砍刀,這些是劉敏巡山護林的全部裝備。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從一片林區到另一片林區。“我負責的網格內有山林12萬餘畝,每半個月要基本走完一遍,有時徒步,有時騎電動車。我每天走過的巡山軌跡都能實時記錄,林區情況和發現的問題也能及時通過巡護終端上報林業主管部門。”他拿起巡護終端,打開上面的贛林通巡護系統App進行演示:“你看,綠色地圖中顯示的一串小點,就是我每天的足跡,這是我用腳步丈量出的‘護林地圖’。”

長水村以林長制織密生態保護網,村級林長包片、生態管護員包組巡山護林,細分任務、明確責任。“該村在醒目位置設立林長公示牌,縣、鎮、村林長的姓名、責任區域、工作職責、監督電話等信息一目瞭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羅坪鎮黨委書記、鎮級林長趙鋼介紹,嚴格的督查考核有效解決了森林保護力度不夠、責任不實等問題。

在村口,長水村的17棵千年紅豆杉蒼翠挺拔。“每棵紅豆杉都有專屬樹牌, 上面標着古樹編號,並配有二維碼。我們逐棵樹落實責任人,實現專人專管、

時時保護。”長水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林長盧鹹鋒説,建立林長制後,村裏的黨員自發與紅豆杉建立“一對一”管護責任,樹牌上也新增了村級林長、監管員、護林員、管護人信息。

當地村民牢記家風家訓,也自發參與到綠水青山的保護中來——盧氏家訓寫着“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張氏家訓添加“熱愛自然、保護生態”,餘氏家訓添加“樹木資源、不許濫砍”。在林長制的護航下,長水村森林覆蓋率達93.7%。綠水青山成為該村一塊金字招牌。

二、做大金山銀山,推動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實現價值有效轉化

在長水村佔地400畝的菌類種植基地,樹幹上的小吊籃種着鐵皮石斛,樹下一行行架子上種着多種有機食用菌,有茶樹菇、虎奶菇、鹿茸菇、竹蓀、羊肚菌、灰樹花等。

“我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一年四季都種植菌類,完全仿野生培育,林長、監管員、技術員跟蹤管理,菌類品質有保證,不僅好賣價格也高。”盧鹹鋒説,長水村有村民2300餘人,但前幾年只有300餘人留村。推行林長制後,村裏依託“林長+基地”項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菌菇、蜂蜜、板筍、野生茶等產業,不僅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鄉發展,還陸續吸引了一些外鄉人來投資。2022年, 全村種植菌菇、草藥1000畝以上,養殖蜜蜂8000多箱,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 萬元,人均收入達3.5萬元。

林長制不僅為長水村留住了村民,還帶來了遊客。該村人氣最旺的“紅豆飯莊”位於17棵千年紅豆杉附近,飯莊經營者盧鹹成夫妻倆在家中辦起農家樂,集餐飲、住宿於一體,每天可接待遊客數十人,成為呵護綠水青山的直接受益者。

2017年,在外創業的盧鹹鋒回鄉開辦民宿悦山居,成為長水村旅遊康養產業中的一部分。他的民宿有21座小木屋,所有木屋依樹而建,根據樹木之間的距離定製,沒有砍山坡一棵樹。“民宿綠化用本地麥冬代替草皮,用鳶尾草做裝飾,我們吃的就是生態飯,更要守好這片綠。”盧鹹鋒説,民宿年接待遊客6 萬餘人,收入700萬元,吸納村民68人就業,還幫助村民賣土特產年增收30餘萬元。

為發揮林長制抓總引領作用,2021年5月,武寧縣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長水網點成立。“這是政府搭建的生態權屬交易平台,可將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規模化收儲、專業化整合、精細化評估、市場化運作、產業化運營,實現價值

有效轉化。”趙鋼介紹道。

長水村的林地、荒田、荒地等因此被盤活,2021年村委會控股的村辦企業獲得貸款後,建成千畝生態循環產業園,涵蓋生態果園、蜂蜜園、魚菜共生園、菌草園,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200萬元。

曾經“守着青山吃貧困”的長水村,以林長製為抓手,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興林富民路。

山區小縣的林長制實踐

“現在使用‘林掌’App開展巡林,巡林時長、距離等一目瞭然,發現問題還可以拍照上報,非常方便。”11月21日,旌德縣蔡家橋鎮華川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王宏明笑着對記者説。

作為全省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先行區,旌德縣在全省縣級層面率先推行林長制改革,堅持“五綠”並進,努力實現“不砍樹能致富”。先後獲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生態縣、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一、巡山護林,聯繫微信32311699,保護好森林資源

走進蔡家橋鎮華川村,放眼望去,山巒起伏、層林盡染,農舍房屋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該村林地面積1.6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95%,被譽為“全國林長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

在華川村林長制展館內,翻開一張張發黃的票據和文件,印證着當地林業改革的不懈探索和艱辛歷程。

據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華川村先行一步探索林業改革。1952年, 華川村便發行林權股票,明確股民權利、義務與利益分配方案;1964年制定了林業生產與管護制度,初步構建起林長制管理雛形;2013年到2015年,該村制定村“兩委”幹部分片包山制度,明確護林、防火、造林、管理等責任,當時稱為片長、山長,相當於現在林長的職責。

2017年,安徽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林長制改革,華川村也開啟了片長升級林長的改革。華川村根據轄區範圍內森林資源分佈狀況和地形情況,劃分3個區域,設立村級林長3名,分別由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正副主任擔任,至此村“兩委”幹部又多了一個頭銜——林長。

“當時有不少困惑,林長要幹啥?”王宏明和村“兩委”成員一起商量, 決定從整治山裏盜採盜挖起步。“當時野生映山紅被盜挖現象很普遍,但由於沒有人牽頭制止,難以形成打擊盜採盜挖的長效機制。”王宏明説。當上林長後,王宏明時常帶着熱心村民上山巡護,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

當地還將保護生態環境寫入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嚴禁帶火種進山,不準焚燒秸稈,文明祭祀;嚴禁捕殺、藥殺野生動物和亂挖野生植物。”

一系列管綠、護綠的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4月,花開時節,漫山遍

野,全是映山紅!”王宏明高興地説。

華川村是旌德縣林長制改革的一個縮影。旌德縣林地面積97.7萬畝,森林覆蓋率69.2%,素有“山區小縣、林業大縣”之美譽。旌德縣設立縣、鎮、村三級林長248名,重點圍繞生態保護

修復、建設木本油料林基地、發展森林康養旅遊等目標,建立25個縣直單位參加的林長制聯席會議制度,探索構建管理高效、廣泛參與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着力形成上下聯動、部門聯動的齊抓共管格局,為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旌德縣林業局局長葉軍政表示,通過實施林長制改革,實現了由“單打獨鬥”向“協同作戰”轉變,打破了原先林業部門唱“獨角戲”的狀況,形成了林長牽頭負責、部門協同配合的“大合唱”格局。

二、盤活資源,青山變金山

“當好林長,護好生態,還要盤活林業資源,讓百姓致富。”王宏明開始琢磨怎樣讓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他選準產業方向,決定帶領村民圍繞林業資源用綠、活綠,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林下經濟。

在旌德華川豐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白茶基地,只見山核桃樹下套種了白茶, 企業負責人趙白林正在指導工人做好冬季管護。該企業2016年由華川村引進過來,承包村集體山場1000畝用於營造香榧、山核桃和林下套種白茶。村集體獲得林地使用費並參與分紅。

“得益於各級林長的大力支持,山場流轉、用工等得以快速解決,項目落地只用了26天。”趙百林説,今年白茶收穫6000多斤,帶動附近羣眾就業300多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華川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先後招引多家農林企業進駐,如鴉鵲山白茶生態觀光園、仙古村靈芝基地等。同時,該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着力打造綠色景點,如大溪河漂流皖南天路、北緯三十度界碑等,真正實現了“以綠為寶,點綠成金”。全村現有林業專業合作社1家,家庭農場和家庭林場14家,林業經營大户10户,發展山核桃600畝、白茶1000畝、油茶1500畝、靈芝130畝。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2萬元。

同樣讓村民吃上“生態飯”的還有俞村鎮芳岱村。該村書記江英嬌介紹, 全村山核桃種植面積5000餘畝,是全縣山核桃種植面積最大的村,年產量40萬

斤左右,產值1050萬元。山核桃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旌德縣堅持“向林地要產出、向空間要效益”,編制《林下經濟發展規劃》, 出台《關於加快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扶持發展靈芝、黃精等林下中藥材種植,積極鼓勵發展香榧、油茶等木本糧油特色林業產業,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目前,全縣共發展靈芝、黃精等林下中藥材6.7萬畝, 香榧、油茶特色產業2.6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34.9億元。

“我們引導經營主體把分散的林地整合起來,打破傳統粗放管理,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引導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葉軍政説。目前,全縣各類林業新型經營主體達到415家,註冊家庭林場110家,其中國家林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林業示範社2家,省級龍頭企業17家、省級示範社6家、省級示範家庭林場6家。

三、林權改革,促進羣眾增收

最近,該縣版書鎮版書村五百擔組村民唐少平很開心,她拿到了旌德縣生態資源受益權證,憑藉此紅本子,她家25畝山場今年能獲得3875元收益。

據介紹,五百擔組由於農户多,山場地界難以明確劃定,辦理林權證存在一定困難。2017年為保障馬家溪國家森林公園建設規模,決定將該組黃高峯山場統一納入馬家溪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辦理林權類不動產權證。

“我們給全組46位農户核發生態收益權證,農户收益總面積2050畝。農户享受的權益明確登記在冊,為農户權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版書鎮黨委書記、鎮級林長方明説。

為破解林業發展中的難題,盤活森林資源,不斷釋放改革活力。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實行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到2025年,基本形成權屬清晰、責權利統一、保護嚴格、流轉有序、監管有效的集體林權制度。而旌德縣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2022年5月,該縣出台《旌德縣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啟動改革發展試點建設。堅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推進林權改革,明晰山林權屬,全縣參與林改的集體林地共75.6萬畝,其中確權到户61.2 萬畝,留歸集體經營13.7萬畝。該縣還成立全省首家“兩山銀行”並頒發全國首本生態資源受益權證。在試點的基礎上推行“兩山銀行”至5個鎮10個村,實施股份制經營林地面積1.8萬畝,核發生態資源受益權證2421户,入股農户受益

622.37萬元。

“我們將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充分發揮現有森林資源優勢, 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喚醒沉睡的森林資源資產,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葉軍政説。

山陽林長制由全面建立轉向全面見效

今年以來,山陽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殷殷囑託,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從守護中央水塔、中華民族祖脈的高度,全面推進林長制工作,堅定不移當好秦嶺生態衞士。

一、扛牢衞士職責,健全森林保護機制

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作為“國之大者”,將林長制納入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清單,落實縣級林長20名、鎮級林長40名、村級林長480名,配備護林員1917人、護林民警91人,做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責有人擔”。制定落實《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方案》,縣委常委會研究解決重點問題12個,開展巡林檢查32次,發現整改問題122個。開展“秦嶺生態衞士行動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系列活動,廣泛宣傳《森林法》《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營造人人蔘與森林保護的濃厚氛圍。

二、堅持保護優先,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機制,開展秦嶺“五亂”整治,查處涉林案件41起、亂採亂挖野生植物案件2起,對273株古樹落實“一樹一檔”管護。

開展“護綠、增綠、管綠”專項行動,新增綠化造林15萬畝、義務植樹130 萬株,完成村莊綠化提質改造10個、道路綠化72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68%。優化“人盯人+護林防火”工作機制,開展違法野外用火和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專項整治,查處森林防火履職不力典型案件4起、問責16人,清理病死疫木3.93萬株,實現“無新增疫點”“四降一提升”目標。

三、突出綠色循環,打通“兩山”轉換通道

打好森林保護、開發和利用“組合拳”,選優發展核桃、板栗等林果種植和中藥材等林下經濟,培育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創建市級以上林下經濟合作社示範基地6個,山陽核桃油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用好森林資源,積極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創建國家森林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實施天竺山景區改造提升、色河鋪陸灣康養中心等旅遊康養項目41個,天蓬山寨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探索生態價值核算體系和評估機制,意發牧業被國家認定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推動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化。

普洱市林長制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

這裏享有“綠海明珠”的美譽,有林地面積約4866.46萬畝,森林面積約4530.10萬畝,森林蓄積量3.14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蓋率達68.23%, 居全省第二位,這裏就是普洱。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屏障和北迴歸線上的生態綠洲,普洱市2015年11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先後建成3個國家森林公園、18個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城鄉綠色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普洱市綠色崛起的背後,是“林長制”的加持賦能。

自實施林長制以來,普洱市認真貫徹“兩山”理念,突出發揮森林“四庫” 作用,以“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為抓手,在“綠色指揮棒”下,森林資源穩步提升,人民幸福感進一步增強,林長制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持續築牢普洱綠色生態屏障。

一、賦予新使命注入新動能

普洱市始終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級林長制工作決策部署。不斷提升林長履職效能,創新推行“五級林長體系”和“六級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新模式,打通源頭管護的“最後一公里”,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體系,為森林、草原和濕地資源保護利用標出了底線、劃出了紅線、築牢了防線。研究制定了《責任區林草資源和管理情況清單》《下一級林長履職情況清單》《重要工作提醒清單》等普洱市林長制工作“三張清單”,定期向林長報送責任區林草資源和管理情況清單、縣級林長履職情況清單、重要工作提醒清單,進一步壓緊壓實林長責任,加快林草重點工作任務推進。

在履行“護綠”使命中,全市建立了普洱市“林長+檢察長+森林警長”工作機制以及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村民小組五級林長體系,共設立各級林長16151名,建立市、縣(區)兩級督察體系,對林長制實施情況、林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察、督導,高質高效抓實林長制工作。2023年上半年,完成市級林長巡林12次、縣級林長巡林238次、鄉級林長巡林4928次、

村級林長巡林11066次,市級督察10次,對縣(區)人民政府直達資金支付進度緩慢問題進行了工作提醒,全市森林資源保護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同唱護林曲共守普洱綠

同唱“一台戲”,共譜一首山林守護曲。普洱市注重統籌謀劃,持續完善

部門聯動和協調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質效。各級林長辦緊盯主要問題和重要時段,及時發現問題,適時向本級林長報送重要工作提醒,提請林長在責任區巡林中幫助研究解決,全面推動各項林草工作有序開展。根據森林資源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及時制發《普洱市林長制辦公室關於進一步規範林木採伐管理工作的通知》;印發了《普洱市林長制辦公室關於加強亞洲象保護管理和安全防範工作的通知》,加強亞洲象保護管理;印發了《普洱市林長制辦公室關於加快林草專項轉移支付直達資金撥付進度的通知》,督促縣(區)人民政府加快林草專項資金支付。

“通過林長制‘三張清單’的建立,普洱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進一步壓實了林草資源管護責任,為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提供了機制保障,有效構築起森林資源保護的堅實堡壘,助力林草資源管理取得實效。”普洱市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祁海介紹,在全省率先制發了資源開發利用“黑名單”管理辦法、責任倒查追究辦法,多措並舉全面推進違法案件查處整改,堅決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違規行為,及時跟進執紀問責工作,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呈現出良好態勢,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進一步鞏固。

三、曬“綠色”成績寫生態答卷

“當前的普洱,在‘綠色指揮棒’下,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精準護綠、穩步增綠、有效用綠,促進林草資源保護,帶動產業發展,呈現出釋放生態紅利的大好局面,走出了一條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的生態發展之路。”祁海説,林長制已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

一是森林資源質量穩步提升。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由2020年的每公頃101 立方米增至每公頃105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由3億立方米增至3.14億立方米,全市林地面積、森林面積、天然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均居全省第一。

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全市共建成自然保護地22個420.63萬畝, 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3種,國家II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7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0種,國家II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0種。

三是綠色底色更加亮麗。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各類義務植樹活動90餘次, 完成義務植樹291萬株(含折算植樹),成功申報“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捐資項目1個,發放25萬株綠化苗木,完成造林綠化任務29萬畝。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被列入綠美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全市22個鄉(鎮)、村莊入選2022年雲南省綠美鄉鎮、省級綠美村莊。

四是林草防火成效顯著。全市實行森林草原防火責任網格化管理,各級林長壓緊壓實責任積極巡林調研,不斷加大防火督察及明察暗訪力度,籌措資金完善智慧系統建設。通過人防與技防相結合,2023年全市圓滿完成森林草原防火各項防控目標任務,連續實現37年無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發生的好成績。

碳匯開發釋放紅利。雲景林紙碳匯造林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成為全省首筆林業碳匯質押貸款項目;寧洱縣成為雲南省唯一的全國18個林業碳匯試點縣(市)之一,積極搭建“寧碳惠”交易平台,實現首筆27噸碳匯交易;普洱市成功落地1200萬元“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系雲南省首個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項目。

上饒市深入實施林長制護綠生金

每年4月至7月,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藍冠噪鶥都會如約來到婺源棲息繁育,吸引眾多愛鳥人士前來觀鳥拍攝。近年來,上饒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生態旅遊,探索出一條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的特色路子。去年,上饒林業總產值達555.9億元,其中林下經濟產值達274.7億元、生態旅遊產值達176.1億元。

一、變“掛名制”為“責任制”,全力做好“管綠護山、增綠添彩”文章

據上饒市林業局林長辦負責人劉苗苗介紹,從2018年起,該市全面推行林長責任區負責制,持續開展護綠提質行動,強化護綠、全力增綠、科學用綠。如今,該市已全面建成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林長組織體系,共確定市級林長15名、縣級林長203名、鄉級林長2069名、村級林長3981名。實施林長制五年來,該市森林火災發生率下降了45.8%,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逾95%。

二、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下好產業,林上好風光”

位於德興市花橋鎮的藥博園基地,除了種植中藥材,還積極拓展林下種養殖和休閒旅遊等業務,打造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休閒度假地。近年來,上饒市通過制訂規劃引領、加大投入促進、扶持龍頭帶動、科技創新支撐等措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有力促進油茶、筍竹、森林藥材和森林景觀資源利用等四大主導產業發展,並推廣“林長+基地”“公司+基地+脱貧户”等模式,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目前,該市共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679家,入社林農達13.5 萬户。

三、放大綠色優勢,帶動生態旅遊市場火“出圈”

進入暑期,三清山景區、葛仙山景區以山為媒,引得八方遊客前來觀光打卡,生態遊持續升温;望仙谷景區堅持治污與修復同步,將保護自然資源與發展生態旅遊相結合,從一座落寞的廢棄礦山蝶變成一個熱鬧的文旅小鎮;婺源縣將天然闊葉林十年禁伐升級為長期禁伐,建立健全森林保護長效機制,促進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共生共贏,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旅遊飯。目前,上饒已擁有3個國家5A級景區、34個國家4A級景區、2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9 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在江西率先實現了縣縣擁有4A級景區,成為國內知名的旅遊城市。

大同市新榮區深推林長制

近年來,新榮區緊緊圍繞晉北高原風沙源治理、退化林修復等重點項目, 深入推進林長制工作,聚焦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以林業增綠增彩增效和森林鄉村創建為抓手,拓展“四旁四邊”綠化,全面加強生態修復,加快國土綠化步伐。

新榮區現有林草地面積96.87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24.59%、綠化率42.52%, 轄區內重點林區9處,是全省24個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區)之一,2014年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業生態縣”。

一、構建林長責任體系,壓實“管綠”責任

該區積極落實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構建各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的“林長制”目標責任體系,壓實區、鄉、村三級林長責任,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全區現有區級林長9名、鄉級林長35名、村級林長560名,各級林長累計巡林2100餘人次,護林員實現巡林巡護全覆蓋。實施古樹掛牌保護,全區4株二級古樹簽訂養護責任書,投入20 餘萬元對4株二級古樹名木開展修復保護工作。同時,修訂《林業有害生物入侵應急預案》,不定期對全區林木資源開展外來物種排查清除工作,累計排查林木2.5萬株。

二、開闢林業綠化空間,拓展“增綠”成效

為進一步處理好林地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該區投資230萬元組織編制了

《大同市新榮區林地保護利用發展規劃(2023-2035)》,對全區造林綠化工作提前科學佈局、合理實施,確保造林地塊全部落地上圖。大力開展營造林綠化工程,累計完成風沙源治理人工造林10000畝、三北防護林退化林修復15000畝; 實施道路綠化彩化工程,投資1624萬元對區址長城西街道路兩旁的樹種進行提質改造,綠化彩化面積8293平方米,補植樹種6874株,投資896.72萬元在新榮鎮、花園屯鎮、破魯堡鄉主要路段共綠化面積38635.8平方米。

三、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扛起“護綠”職責

該區持續開展森林督察,完成上級下發的522個圖斑核查工作,共查處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案件15起,責令限期恢復林地原狀15處,收回林地面積1.1409公頃;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嚴格落實各項防火責任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應急處置能力;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與公安、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等部門聯合開展打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5次,檢查人工繁育場

所3處,檢查農(集)貿市場3處,商場、超市各5處,餐飲服務場所18處。

本溪市持續推進林長制工作紀實

日前,本溪市召開林長制暨森林防滅火工作會議,推動林長制工作再上新台階。作為遼寧省首批林長制試點城市,本溪市以“生態立市”為首要發展戰略,立足本溪林業發展實際,不斷推進林長制工作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如今,本溪市的森林蓄積量已提升至593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持續穩定在76%以上, 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一、巡林制度重點解決實際問題

8月7日,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林場,巡林員蘇仁春一邊揮舞着鐮刀砍斷樹枝上的藤蔓,一邊仔細尋找可能引發火災的易燃點。

“受高温天氣影響,夏季是森林火災的高發期。”蘇仁春説,“巡林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防火。”蘇仁春今年50歲,從事護林員工作已經28年,他從學徒幹起,現在獨立負責2400畝林地的巡林工作。

“以前的本溪是衞星上看不見的城市,現在的本溪是讓人看不夠的城市。” 蘇仁春説,“這裏不僅是煤鐵之城,更是天然氧吧。”

正是在本溪市廣大巡林員的呵護下,本溪市的森林蓄積量提升至593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持續穩定在7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巡林制度,是本溪市解決林草資源保護內生動力問題、長遠發展問題、統籌協調問題的基礎。本溪市規定了四級林長巡林頻次,明確巡林前有林長工作提示單、林長責任區域森林資源清單、巡林問題清單,巡林後有督辦函、整改報告,實現巡林工作閉環管理。

2023年3月24日,本溪市市級林長簽發林長1號令《關於開展市、縣區兩級林長巡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林長按照要求巡林。同時印發具有本溪市特色的《本溪市林長巡林手冊》並下發至各縣區,督促各級林長巡林時將工作主體、解決具體問題、照片等信息如實填寫,使巡林工作不再流於形式,2023年本溪市的巡林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巡林制度到底能解決多少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2021年,本溪市、縣兩級林長巡林達150餘次,解決問題50餘個;到了2022年,本溪市、縣兩級林長巡林百餘次,解決問題40餘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全年共巡林2萬餘次,解決問題200餘個。

本溪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各級林長是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角, 巡林中上級林長對下級林長實行隨機抽考,可以提升各級林長履職能力。同時,

由本溪市市級林長、副林長協調解決區林業機構不順問題,各個區還相繼成立林業中心,由市自然資源局分局委託區屬林業管理部門進行林業管理工作,各區屬林業管理部門按照區政府常務會議紀要或區長辦公會議明確的程序履行簽字手續,簽字手續完備後由城區自然分局在林草行政執法法律文書上加蓋公章,對簽字程序未落實到位的不予蓋章。

巡林制度已經成為本溪市森林資源林長制管理的重要模式。

二、智慧管理讓森林資源“可視可管可控”

近年來,為了加強林業管理,本溪市在遼寧省率先創建了智慧管理平台, 將原有的森林防火遠程預警監測、珍貴瀕危物種棲息地視頻監控等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統屬數據信息統籌利用,並且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實現了“一屏統覽、一圖統管”的信息化管控。

“國家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智慧管理平台的負責人林強説。在林強團隊的努力下,本溪市連續14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

自2013年以來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案件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智慧管理平台監測的內容不僅僅是火災,它是由“林長制綜合展示平台” “林長通APP”“林長制後台管理系統”三部分組成,構建的是以林長製為核心,森林防火、森林資源管護等多項業務工作協同開展的“1+N”功能體系。

這個體系以森林資源、森林災害、森林資源管護、古樹名木、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等數據為基礎,運用、研發和集成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實時傳輸監測終端等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型設備形成林業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林業發展新模式。

據介紹,本溪市目前已初步篩選出113個點位建設市域野外監控基礎設施,實現森林資源的實時監測管護。

本溪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林長制智慧管理平台實現了本溪市森林資源“可視可管可控”,實現了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自動預警、生物多樣性實時監測、執法隊伍和護林隊伍智慧管理,以及各項林草業務工作的網絡化便捷化,“建立的是‘人防+技防’管護體系,能夠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管護水平,奠定本溪市生態立市的堅實基礎。”

三、構建科學嚴謹的林長制體系

巡林制度和智慧化平台,創新了本溪市對森林資源的管理手段,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些手段的基礎,仍舊是本溪市構建的科學而嚴謹的林長制體系。

2020年7月,本溪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建立林長制的意見(試行)》,對林長制工作進行了明確部署,明確市級林長職責、市級林長制責任單位職責、市林長辦職責等,從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科學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創新森林資源管理機制等方面落實全市林長制改革主要任務,同時從組織領導、工作機制、考核問責等方面保障了林長制推進落實。按照意見的要求,本溪市以“分級負責”原則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制體系,每一級都有主要領導分別擔任林長和副林長,在此基礎上,設立了“4+1+3”一體化管理模式,“4”即設立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林長,“1”即在自然保護區、各類自然公園、國有林場、國有農場等重要生態區域設立林長,“3” 即技術員、監管員和護林員。

目前,本溪市已建成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林長及護林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共有林長制網格1356個,設立各級林長605名。其中市級林長8名,縣級林長47名,鄉級林長197名,村級林長353名,並建立市級每季度督查、縣(區)級每月督查、護林員每天巡查的監管機制。與此同時,本溪市還在已試行的《本溪市林長制市級會議制度》《本溪市林長制信息公開制度》《本溪市市級林長制協作單位工作制度》《本溪市市級林長制工作督查制度》《本溪市林長巡林工作制度》《本溪市林長制考核辦法》《本溪市林長制辦公室工作制度》七項制度基礎上,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並印發了《本溪市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調整〈本溪市林長制市級會議制度〉等七項制度的通知》,在源頭管理體系中編制各級林長、護林員、監管員和技術員網格化責任清單,設立721塊公示牌向全社會公開責任區域範圍、責任區林長和“一長三員”名單、監督電話等信息。

四、林業資源量與質同步提升

隨着林長制體系的搭建,本溪市在森林資源保護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林長辦和各級林長的作用,從工作部署到進展情況調度均以林長辦文件形式下達至縣區政府,由縣區林長部署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明確具體部門負責完成林草工作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溪市先後印發了《本溪市林草系統落實行政執法專項考核工作方案》《關於印發林草系統集中整治行政執法突出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使用林長制這個“指揮棒”,落實林業執法相關工作,督促各區政府落實執法責任主體及任

務,彌補機構改革後職責不清人力缺失大問題。

目前,本溪市森林質量不斷提高,依託林長制開展的退化林分修復、森林撫育、跡地更新、荒山造林等措施,保持了全市森林資源的穩定增長,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6.31%,穩居全省首位,被省林草局確定為全省唯一林業碳匯試點市級城市。

近年來,本溪市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率先在全省實施全面清查打擊涉礦企業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對全市木材經營加工企業開展執法檢查,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木整治專項行動62次,出動檢疫執法人員315人次,清查木材經營加工企業及交易市場133家。

本溪市森林督查案件自2013年以來整體呈下降趨勢。全市連續14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森林火災起數、過火面積、受害率均降至有數據統計以來歷史最低點,本溪市林草局被國家林草局評選為全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進單位。森林病蟲害成災率嚴格控制在3‰以下,特別是松材線蟲病除治實現疫木除治率100%、疫木安全處理率100%,2023年2月本溪縣成功撤銷松材線蟲病疫區。

本溪市的林長制工作正引起全省、全國的關注: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對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的成效予以督查激勵;同年6月, 本溪市代表遼寧省在國家林草局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推進片區視頻會議上做了典型發言;在2022年度遼寧省林長制落實成效明顯地區評選中,本溪市被評為優秀市,排名第一,並獲省級督查激勵。在2021年、2022年連續兩個年度遼寧省林長制落實成效明顯地區評選中,本溪市均被評為優秀市,排名第一,成功實現兩連冠,並獲省級督查激勵。

平武縣建立三級林長制體系

金秋紅葉好,風爽秋山明。深秋時節,驅車行駛在被稱為“熊貓高速”的九綿高速平武縣城至白馬段,沿途的林海流丹似火,山巒環抱的山坳裏、溝谷中、山脊上,一團團一簇簇紅葉色彩斑斕,讓人彷彿置身大自然的“畫盤”之上。而這樣的自然美景背後,正是平武縣林長制實施多年以來的成效。

以“林”謀興,以“長”統林,以“制”持久。近年來,平武縣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林長制相關決策部署,全面建立管理職責明確、運行機制順暢的縣、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森林草原資源管理長效機制,實現生態改善、綠色發展、安全穩定,切實築牢涪江上游生態屏障,為平武建設全省生態旅遊強縣和暢通活力幸福美麗平武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一、以林謀興繪就生態新畫卷

“我種植了200畝的黃連,今年行情好,已經賣了70多萬元,我們這個林地適合種黃連,現在產業發展非常好,我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連日來, 江油關鎮天鵝村大片黃連依山而種,長勢喜人,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採收黃連,一派豐收景象。作為村裏的黃連種植大户,良好的市場行情讓賴芳國品嚐到了“苦黃連”中的“甜日子”。

無獨有偶,在距離江油關鎮數十公里遠的鎖江羌族鄉黃坪村東西部協作厚朴香菇產業園內,同樣十分忙碌。流水線上,數十名工人正在搶抓時間,對挑揀分類後的香菇進行包裝處理。據統計,截至目前,該香菇產業園已實現年生產菌袋能力達200萬袋,年產香菇10餘萬公斤,僅試運行期內就實現產值超50萬元,為集體經濟創造毛利潤超20萬元。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產業,但背後卻有着共同的邏輯關係——林長制工作。長期以來,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始終是平武產業發展的主線。一組數

據足可説明:作為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平武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7.46%,有野生植物4100餘種、野生動物1900餘種,其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8種,珙桐、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5 種,縣域面積的52.6%被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擁有野生大熊貓335只,是全國擁有野生大熊貓最多的縣。

與得天獨厚的資源相對應的是,平武大力實施綠色發展路徑,從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林下經濟等多方面、多點位發力,逐步構建起生態產業體系。如今,

平通羌族鄉的古梅園農業觀光園、豆叩羌族鄉的禪茶清谷、高村鄉的精品民宿、木皮藏族鄉的生態蜂蜜等,已經成為平武綠色生態的名片。

二、以長統林守好“生態責任田”

“當了林長,責任更重了,植樹造林、樹苗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 這些都是林長要管的事。”喬良是木皮藏族鄉關壩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也是一名村級林長。在他的帶領下,由該村村幹部和村民組成的巡護隊,每個月都會沿着計劃好的路線進山巡護。

為了做好全縣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以及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平武縣全面設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林長,構建起縣級林長-鄉鎮林長-村(社區)林長的組織架構。截至目前,全縣28名縣級林長,165名鄉鎮級林長,全部包林區、包任務、包責任。162個行政村, 按照林區面積、護林任務等安排村級林長162名、監督員162名、護林員1086名, 在每個村級林業單元網格實行村級林長、護林員、監督員“一長兩員”制度,基本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全鏈條、全覆蓋林長制模式。

在具體工作方面,平武創新“三單一函”工作機制,統一制定重點任務清單、重點問題清單、問題整改反饋清單和工作提示(督辦)函,開展林長“清單式”巡林工作,規定縣、鄉、村三級林長每季度集中巡林不得少於1次、3次、12次,日常巡林結合季節、時段涉林工作任務加大頻次。各級林長巡林結合林長制實施運行、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災害防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工作,並在手機“林長APP”填報巡林記錄。

“同時,各級林長巡林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發現非法野外作業、非法捕獵、採礦採砂、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對應林長辦彙總填報問題清單,做到問題可追溯、整改有進度、完成有備案。”平武縣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三、以制持久實現“林長治林常青”

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翠木參差,鬱鬱葱葱,猶如碧墨潑染;《關壩村十二年的“兩山論”踐行和探索事蹟》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自推行林長制以來,平武縣依託三級林長制體系, 逐步探索出“林長+”工作思路,實現治理效能再提升。

在部門聯動方面,建立“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同步上案”協作配合機制,形成聯席會議、聯勤聯動聯防聯控、信息共享、線索雙向移送、

配合調查取證、聯合專項行動等工作合力,完善涉林草案件行刑銜接、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常態化司法護航機制。

在對外合作方面,探索“林長+社會公益組織”鏈接機制,木皮鄉關壩村建成由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社會組織參與的公益保護模式,積極探索村級林長責任建設與公益保護模式有效銜接,協調組建民間公益巡護隊,共同負責區域內森林資源監測和管護工作;高村鄉福壽村建成由桃花源基金會等組織參與的全國首個社會公益型保護地,形成林長、護林員與社會公益組織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管理模式。

在產業發展方面,探索“林長+民宿”發展思路,堅持“農林旅結合,資源變資本”思路,由鄉、村林長牽頭引進社會資本利用農村舊房、宅基地、圈舍等閒置廢棄資源打造精品民宿,有力帶動周邊農户務工和農產品銷售,真正實現林農“靠山吃山”。

在“林長+”的帶動下,平武全縣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用地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草原資源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森林蓄積量已達到5133.32萬立方米,林草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3.5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

2750元。

“從全面推行建立到深入落實見效,林長製為平武生態底色添上更為濃厚靚麗的一筆。”平武縣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平武縣將持續做實用好林長制,不斷加強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保護,實施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修復,維護森林草原資源安全,強化森林草原保護支撐保障等工作,真正實現林長制邁向“林長治、林常青”。

新餘市打造“林長制”綠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

近日,在渝水區水北鎮習家村的林下仿野生石斛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着採摘石斛花,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該石斛基地採取“公司+村集體+脱貧户” 產業化經營模式,年收益30餘萬元,有力推動了產業增效、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2018年8月以來,我市通過實施“林長制”,在保護森林資源、創新林業保護髮展機制、促進林農增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

一、部門聯動保林安

為全面落實“林長制”,我市建立和壓實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制” 管理體系,強化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劃清責任邊界,明細責任內容。將全市的森林資源劃分為348個網格,每個網格聘請1名“林長制”護林員進行巡護, 及時發現森林火災、天然林、古樹名木保護、林業有害生物等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問題苗頭,登錄巡護信息系統可查閲每位護林人員的巡護記錄,各行政村指定村幹部擔任監督員,對護林員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去年以來護林員累計巡林16.7萬餘公里,發現並解決相關問題118個。

為更好地守山護林,我市從2021年開展“黨建+林長制”工作改革,建立“林長制”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五進”工作模式,市縣林業局黨員幹部對接護林員共800餘人次,協調解決問題40餘件,有效推進林業重點工作和“林長制”日常工作上新台階。全市一縣三區護林員巡護率和達標率全面提升,巡護率100%,巡護達標率90%以上。

同時,我市創新實施“林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實施“全天候”監管,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逐步形成紀檢監察監督與行政履職同向發力的林業生態保護新格局,形成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的強大合力。近年來,森林督查問題圖斑大幅減少,今年一季度森林督查變化圖斑數量僅有233 個,同比減少88.3%,其中問題圖斑僅8個。

近年來,全市累計植樹造林10.61萬畝、“森林四化”0.12萬畝、封山育林4.56萬畝。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52.74%,森林活立木蓄積量1091.36萬m3,真正有效地守護了綠水青山。

二、科技力量優生態

“林長制”全面推行以來,我市積極組織開展科技人員下鄉活動,建立“高級工程師+技術人員+基地+企業(農户)”的科技推廣體系,每年舉辦多期林業

技術培訓班,培訓林農500餘次、發放宣傳資料3200餘份;開展“送科技下鄉” 活動10餘次,免費發放造林技術、油茶種植等“良種良法”宣傳資料2600餘份。與江西農大胡冬南教授合作,組織對仙女湖區九龍油茶環割示範基地進行數據收集,監測環割技術對油茶產量提升的相關數據。從根源上解決一線基層人員專業知識缺乏、業務水平不高、履職能力不強等問題。

為保護好濕地,我市組織實施了珠珊鎮沙頭村小微濕地建設項目,開展《濕地保護法》、“世界濕地日”宣傳活動等,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份;對在全市濕地公園內非法捕魚現象進行全面整治。如今,渝水區羅坊鎮東邊村上千只重點鳥類(白鷺)棲息地成為生態觀鳥網紅打卡地。

為保障林農的利益,我市大力開展生態補償工程,以財政引導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體系逐漸展開。全市國家和省級公益林的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提高至21.5元畝,每年下發補償資金1700餘萬元;從2022年4月開始,在全市範圍推動實施野生動物致害責任保險理賠機制工作,保障林農的生產生活及人身安全,實現野生動物保護與保障人民羣眾切身利益雙贏效果。

三、林下經濟助民富

山林豐茂,林下經濟蓬勃發展,帶來意料之外的旅遊熱潮。近年來,鳳凰灣森林樂園、下保森林康養基地等一批林下休閒網紅打卡地如雨後春筍。其中,蘆茅溝香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獲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年均吸引遊客33萬人、帶動農林户650多户,年均增收額達2000元至10000元,實現公司、農户、合作社三贏。

如何讓豐富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2021年底,我市出台《促進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十條措施》,圍繞現有油茶林改造提升、加強油茶品牌建設和暢通油茶銷售渠道等,讓油茶發揮出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在分宜縣鈐山鎮防裏村,四面環山的高產油茶育苗基地裏,油茶良種苗鬱鬱葱葱,長勢喜人。“高產油茶育苗是我們村的特色產業,全村有60多户村民從事育苗,油茶種苗種植面積達到400多畝,年產值上千萬元,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防裏村致富帶頭人歐陽國智高興地説。為破解油茶種植用地難題,我市率先在全省開展林農四旁空用地種植油茶工作。今年春季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積2.35萬畝、油茶改造面積1.35萬畝;全市高產油茶林面積達20餘萬畝, 油茶產值達11.1億元。

在林業經濟帶動下,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實現了“林

業興生態美”“不砍樹也致富”。

平涼市深入推進林長制工作走筆

秋末冬初,平涼大地疊翠流金,美景如畫。

平涼,地處黃河中上游涇渭河流域核心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區域。近年來,當地堅持把推行林長製作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多點發力,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讓平涼的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

一、以“長”促治壓責任

晨曦微露,平涼市崆峒區土谷堆林場頡嶺護林站站長馬雪峯便騎着摩托車往山裏趕。“哪棵樹倒了,哪棵樹病了,哪裏有垃圾我都在巡山日誌上有詳細記錄。”自林長制實施以來,馬雪峯見證了林長制推動“林長治”的點滴變化。

今年,崆峒區完成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人工造林3.71萬畝, 退化林分修復2萬畝;完成項目造林0.8萬畝,栽植山毛桃、山杏88萬餘株,補種修復種草0.13萬畝。

實施林長制,“長”是關鍵、“制”是核心。

平涼市共設立各級林長5078名,劃定責任區域3908個,選聘專兼職林草管護員13112人。

出台配套制度72項,真正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同時,建立林草、公安、檢察院協作聯動機制,協調解決生態資源保護、

行政執法、涉林案件辦理等重點疑難問題。推行林草公安部門聯合加強涉林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工作機制,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案件在全省率先完成“清零”任務。建立森林火情信息報告聯動、會商研判、值班值守、應急響應等工作機制,多部門配合加大森林火警、火情、火災案件查處和野外違規用火打擊力度。

二、全域發力添新綠

10月20日,平涼市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在崆峒區大秦鄉東九村植樹基地進行植樹造林活動,拉開了全市秋季造林綠化工作的序幕。

在莊浪縣趙墩鄉裴堡村植樹現場,廣大幹部羣眾揮鍬剷土、挖坑運苗、培土澆水、播綠添景,精心打造優美、宜居、宜遊的和美鄉村後花園;在崇信縣錦屏鎮杜家溝面山和黃花鄉鐵家溝造林現場,工人們井然有序地開展栽苗、覆土、澆水等工作,大家盡心盡力植新苗,為全面推進林長制貢獻力量;“我們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造林一線,全程跟蹤指導,採取多種措施,嚴格把控整

地質量關、苗木檢疫關、栽植技術關,切實提高造林成活率。”平涼市林草局造林科科長呂陸軍説。

林長制工作開展以來,平涼市積極倡導全域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依託隴中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森林可持續經營等林草重點生態工程,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造林面積持續增加。

今年以來,平涼市建成義務植樹基地52個2.48萬畝,義務植樹602萬株,在提升域內森林覆蓋率的同時有效提高了全民綠化意識。

截至目前,平涼共完成造林綠化6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3.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4.28%,實施街巷道路綠化提升工程1130畝,城區綠化覆蓋度提高至42.98%。積極創建省級森林小鎮25個、國家森林鄉村20個、森林人家98個。

三、產業興旺提質效

“今年蘋果的產量品質相對較高,地頭收購價在每斤4元左右,每畝差不多收入3萬元。”見到靈台縣龍門鄉崾峴村蘋果種植大户孫高峯時,他正在果園裏忙碌着。

“以前種蘋果管理粗放、技術含量低,效益不明顯。”孫高峯説,幾年前, 他按照縣裏提出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的發展路子,及時調整果園栽培模式,如今他的幾十畝果園合理搭配栽植早、中、晚多個品種,並錯時銷售,避免了蘋果滯銷。

這是平涼市依託優質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涼市大力發展“靜寧蘋果”產業鏈,果品年產量達到215萬噸,產值突破110億元,建成了覆蓋生產、加工、銷售、貯藏、運輸全環節的產業鏈體系,年出口鮮果3萬噸以上,靜寧蘋果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 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品牌價值達到161億元。平涼還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生態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累計創建國家森林鄉村20個、省級森林小鎮25個、省級鄉村綠化示範村20個、林(果)旅融合示範點15個、林下經濟示範點10個、森林康養示範點7個。

此外,當地深入實施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新植核桃、花椒經濟林3.18 萬畝、提質增效14.8萬畝。2022年底,全市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面積達30.88萬畝, 實現產值6.49億元。

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長制發生的喜人變化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目的就是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森林和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全面推行林長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必然要求。

我省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2021至2022年,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1070.57萬畝,連續兩年人工造林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堅持把森林撫育作為省級林長制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累計實施完成212萬畝;全國首家頒佈禁牧輪牧休牧條例,從源頭上加強造林成果鞏固;出台濕地保護條例和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與財產損害補償辦法,依法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推動林草防火和防蟲工作實現“雙加強”,森林火災受害率始終控制在0.5‰以下,松材線蟲和美國白蛾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保持“零入侵”。

“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林草局有關林長制的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全省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壓實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的責任,着力構建保障有力、運行有效的林長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凝聚全省各級林長的工作合力,林長制呈現出全面推開、整體見效的良好局面。”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袁同鎖告訴記者。

一、健全組織體系,劃分領導“責任田”

我省堅持黨委領導、黨政同責,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全部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省級雙總林長,7名副省長擔任省級林長,分別負責1到2個市和省直林局林草資源保護髮展;9個省直國有林局設置林局、林場、管護站三級林長,其他國有林單位全部設置林長。截至2022年底, 全省共設置林長3.38萬名,實現了每一片森林草原都有責任人。

二、完善制度體系,構建工作“規範庫”

我省制定出台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方案以及6項林長制配套制度。11市118個縣(市、區)全部出台實施意見和配套制度。制定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協同聯動工作實施方案,建立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聯席會議和河湖林草保護髮展聯動機制,推動林長制從“有名有實”向“有能有效”

轉變。

強化督查激勵,評出績效“示範點”。我省堅持過程督查、結果考核、擇優激勵,省林長辦組織開展林長制綜合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督查考核結果上報省委、省政府,省級總林長分別作出批示。制定印發《山西省林長制激勵措施實施辦法(試行)》,省財政每年拿出1500萬元,評選表彰林長工作成效顯著的5個縣、5個鄉,激勵基層林長幹事創業、履職盡責。

三、解決突出問題,打出落實“組合拳”

各級林長積極謀劃林草工作、聚焦解決突出問題、推動工作落地落實,確保林長工作“建制”之後能“見效”。省級雙總林長通過簽發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確保實現“十四五”森林覆蓋率目標、嚴格保護森林草原資源安全的林長令,進一步壓緊壓實森林草原資源保護責任。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有力抓手,是保護好山西這片生態寶地的必然選擇。袁同鎖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通過林長制改革,讓各級林長根據職責更好地發揮‘抓總綱、解難題、壓責任’的關鍵作用,定期謀劃林草工作,定期開展巡林督查,定期解決困難問題;讓各級林長辦更好地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精深調查研究、精準出謀劃策、精心抓好落實;讓各級林長製成員單位和全社會更好地瞭解林草、關注林草、支持林草,優化林草發展環境、凝聚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形成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合力,通過‘林長制’實現‘林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