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縣農業局關於農業工作情況彙報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25W

農業工作情況彙報

縣農業局關於農業工作情況彙報

株洲縣農業局

2018年1月24日

今年以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及省市農村工作精神,圍繞縣委、政府工作中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築牢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力推進脱貧攻堅,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2017年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一)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一是糧食生產穩中有增。今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4.34萬畝,比去年增加0.81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52.03萬畝,比去年增加0.81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5.37萬噸,比去年增產1.34萬噸。其中水稻總產24.66萬噸,比去年增產1.33萬噸,畝產達到474公斤。二是菜、果、茶產業整體提質。今年蔬菜種植面積為13.6萬畝,總產量28.2萬噸,總產值7.05億元,其中商品菜種植面積8.26萬畝,總產量22.64萬噸,總產值5.75億元,建成1000畝南洲、田園、宏暢等5個蔬菜基地。水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4.11萬噸。柑橘、梨、桃、李、葡萄、西甜瓜面積形成規模。蛋白桑、蠶桑、花卉苗木等經作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三是農業產業化規模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0家,規模以上25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2家。總產值16.7億元,固定資產83360萬元,銷售收入16.2億元,利税23900萬元,建立基地面積68萬畝,帶動農户11萬多户。有休閒農莊和農家樂71家,規模以上休閒農莊有1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五星級1家、省四星級2家、市五星級2家。全年接待近48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7533萬元,創造利潤1698.5萬元,帶動7000多農户,解決2100户農民就業。四是招商引資保持勢頭。全年申報中央財政資金項目3個,共計申請中央財政資金2280萬元。申報省級財政各類項目共計25個,比2016年增加1個,申報省級財政農業專項目資金合計1169.6萬元,同比2016年增加156.6萬元。策劃包裝固定資金投資項目、社會民生、生態環保類等項目4個,本年度落地項目1個,項目總投資27912萬元。

(二)監管治理整體推進。一是農產品質量監管有力。堅持日常監管與執法整治相結合,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常態化。農產品例行檢測範圍已擴大到全縣8個鎮的農貿市場、22個主要農產品基地,檢測範圍已覆蓋全縣85%的面積。全年共抽檢蔬菜、水果,經農殘快速檢測合格17000批次,合格率達99.8%。成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小組開展了春季農資專項執法檢查,保障了種子、農藥、肥料的安全使用。新建立13家種養殖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並已通過株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基地認證,“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累計達到59個。二是金屬污染治理全面鋪開。全面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第三方治理模式及第三方監理模式,由湖南雙紅農科生態工程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進行修復治理。在淥口鎮、南洲鎮、龍潭鎮磚橋村開展VIP+n修復技術模式標準化示範片建設,對重金屬污染耕地土壤、農產品、灌溉水等監測採樣工作,全年共採取2170個樣品,其中土壤880個、農產品880個、農業投入品160個、灌溉水250個。三是耕地修復有效實施。在淥口鎮和南洲鎮的17個村進行休耕,休耕面積1.01萬畝,完成深翻耕面積0.84萬畝,落實配套資金20萬元,用於各休耕村的排灌溝渠、田埂、機耕道等農田基礎設施和農田的維護、修整,確保其在休耕後完好無損,能在休耕結束後迅速恢復生產。

(三)服務發展成效明顯。一是農技推廣擴面提質。全縣共遴選技術指導員55名,技術指導實行包村聯户,聯繫10户科技示範户,組織示範户培訓及現場觀摩不少於4期,下村下户不少8次。科學培育科技示範户550户,覆蓋8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發放物化補貼人平260元左右,輻射帶動周邊農户1.1萬户。健全了南洲鎮水稻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和龍船鎮再生稻+油菜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選送25名技術員參加省級培訓,創建了1所省級五星級農技站淥口鎮農技站。國家級五星級農技站1所即南洲鎮農技站。二是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按照縣委、縣政府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縣財政安排3000萬元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用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全年完成縣級美麗鄉村建設村8個、人居環境整治村10個、新農村示範片1個。縣內各鎮主幹道常態保潔工作得到有效鞏固和提升。新建大型沼氣項目4個、中小型沼氣池4個,新建户用沼氣池20個。三是脱貧攻堅開花結果。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目前為止,全縣有自主發展產業貧困户291户,1004人,農業經濟組織137家,幫扶户數2081户,6270人,重點產業幫扶户數238户,640人,合計產業發展户數2528户,7716人,貧困户人均受益達1000元左右。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農業局作為朱亭鎮龍鳳村縣幫扶工作隊成員單位之一,開展了“一進二訪”、“三走訪三簽字”和結對幫扶“五個一”活動。與龍鳳村48户貧困户185人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看望慰問貧困户、困難黨員、五保户、殘疾人共166户。發放慰問救濟金87200元,發放物資摺合人民幣105705元。籌措扶貧資金327.5萬元,新成立龍鳳村種養合作社和新益合作社,帶動周邊十幾個村150多人勞動就業,其中精準扶貧51户,90人,人均增收6000元。引進福建商家養殖鰻魚項目,該項目完成後可安排貧困户200人就業。光伏發電項目每年5萬元分紅,協議25年。四是徵地拆卓有成效。截止12月底,已簽訂協議15户,完成目標任務80%以上。

 

(四)黨建工作全面加強。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每季度上一次黨課,季度確定一個討論專題,組織黨員幹部圍繞專題開展討論,交流心得體會。認真做好局基層黨組織按期換屆工作,合併了下屬兩個黨支部。開展“黨員進社區”,落實好“八個一”活動。落實一崗雙責,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從嚴治黨全面加強。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持續增收難。由於宏觀經濟對工資性增收帶來了壓力,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吸納就業能力減弱,低技能農民工省內外就業難度增大。土地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體系和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功能力較弱。

(二)農業產業化提升難。一方面,產品深度加工欠缺,產品附加值不高。目前農產品開發利用水平仍然處於初加工階段,“原料農業”特徵較為明顯,精深轉化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利益聯接機制仍不完善。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户利益聯接機制不健全、農業企業與金融部門融資磋商機制不完善,已成為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

(三)糧食穩產增收難。農業基礎條件依然薄弱,農業生產面臨來自自然災害等各方面的挑戰加劇。種糧的比較效益不斷下降,糧農種糧積極性不高,導致部分水田“雙改單”;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項目實施難度大,時間長,工作非常細緻繁瑣,並且每個辦點的技術人員需要入户到田,面臨諸多困難

(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難。農業科技的轉化率不高,業科技投入資金不足,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市場化投入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且流失嚴重。

三、2018年工作建議

(一)加快糧食產能建設一是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圍繞“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產穩產糧田”的目標和要求,整合農業開發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測土配方補助資金、節水改造投資、新增糧食產能規劃投資等各部門涉農投資,集中力量開展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配套電網等建設,建成標準農田3萬畝。二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強力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工作。從抓好採樣送檢工作、開展試點展示、推廣低鎘品種水稻、落實修復治理六項技術措施等四個方面入手,切實降低我縣耕地重金屬“鎘”的含量。同時,繼續開展土壤肥力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監測等各項工作,為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打好基礎。三是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把糧食高產創建作為穩定糧食生產的重點內容之一,按照“縣辦萬畝、鄉辦千畝、村辦百畝”的要求,在示範區內按規定應用高產良種,落實高產配套技術,推廣機械化耕作,努力提升示範片增產效果,擴大示範效應。

(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一是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複合種植。擴大雙季稻—綠肥和水稻—油菜種植面積,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民降本增收。二是在金屬污染耕地治理結構調整區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工作。根據我縣種植結構現狀、農時季節氣候條件、市場容量、產業現狀以及農民可接受程度,引導經營主體和農户改種棉花、苧麻、蠶桑、花卉苗木等非食用性經濟作物,以及經檢驗檢測符合食用要求的西甜瓜、符合飼料要求的蛋白桑,完成1.5萬畝種植結構調整任務。

(三)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種植大户、農民合作社、涉農行業協會、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向他們流轉、政策向他們傾斜、資金向他們流入、人才向他們聚集。

二是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户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通過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結構,實施優化佈局,釋放規模效應。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提檔。通過以龍頭帶基地、以加工帶流通、以合作社帶社員的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休閒農業與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四是強化項目引領。科學設計項目實施方案,抓好重點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大項目、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補齊短板,推動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轉型升級。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一是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指導督促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生產加工,建立健全田間生產檔案,力爭2018年全縣水稻、蔬菜、水果、茶葉等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80%以上。二是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落實扶持政策,推進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等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傾斜,着力打造3-5個農產品知名品牌,通過品牌戰略帶動效益和競爭力。建立農產品品牌紅黑榜,加大監督檢查和信息公開力度。三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加強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監管,建好經銷台賬,重點加強水稻、蔬菜、水果基地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監管,指導農户嚴格規範使用農藥,建立農藥使用檔案。擴大檢測範圍,加強對各大超市、農貿市場、蔬菜基地等地的農產品抽檢,開展專項檢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四是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啟動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堅持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五)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體系,建立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育對象和初、中、高“三級貫通”證書等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着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二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利用,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發展工廠化育秧、設施化生產、機械化作業,推廣集成技術、節能環保的循環農業模式的生態農業技術。三是提升鄉鎮農技站服務手段。抓好鄉鎮農技站條件建設,力爭2016年全面完成鄉鎮農技站設施建設和軟件系統完善。抓好星級創建工作,提升鄉鎮農技站服務效能。四是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互聯網+農業”試點。立足實際,積極探索最有效、最經濟實用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爭取在全縣形成“縣有農業信息中心,鄉鎮有農業信息站,村級有信息社”的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五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培訓、科研設備更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提高土壤耕層腐殖質含量、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以及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等方面,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