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多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一

01詩歌篇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報國寸心堅似鐵。——陸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需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游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韋應物

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02句子篇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孟子,“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的霍去病,“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都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民族、國家危難之際勇於擔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古至今,無論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的范仲淹,還是“一槍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都懂得愛國是“作為一個臣民必備的素養”的道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蘇武的英雄氣節譜寫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正氣歌。青山依舊,綠水依然,秋還是那樣寒。走在秋風中的我終於讀懂了何為“忠誠”,何為“英雄”。

03人物篇

周瑜:歷史長河中的不滅星光

特徵:堅守信念為國捐軀

評價1:談笑間,羽扇輕搖,破敵百萬;沙場上,徵袍染紅,血戰南郡。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忠誠與智慧的真正含義。

評價2:國家危難,他力排眾議,強據曹魏,盡顯名士風采;赤壁陣前,他泰然自若,拔劍相迎,破百萬曹軍。他短暫的一生確如高山般讓人仰止!

評價3:權力的巔峯,他觸手可及;忠誠的信條,他永生不忘。他火燒赤壁,血戰南郡,以自己短暫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業。一顆忠心,東吳元老,他深謀遠慮,助吳天下三分。何謂賢謀,何謂良帥,何謂能臣,公瑾是也。

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羅英魂

特徵:濁世清蓮

評價1:“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在有些人看來,處世不必過於認真,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浮沉。然而他寧可投江而死,也不願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塵埃。

評價2: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他本可以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國土,於悲憤交加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讓人歎惋?

評價3:是他,使內外交困的楚國一度出現國富民強、諸侯威震的局面;是他,雖屢遭疏遠流放,赤子之心卻始終不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無能為力,他縱身一躍汨羅江,以身來殉美政理想!

李時珍:用堅持譜寫中華傳奇

特徵:醫學泰斗

評價1: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你就是以這樣謙遜的姿態和輝煌的成就為中華歷史寫下一部傳奇!

評價2:一介農夫,懷揣着執着上路,走進大山,風雨兼程,親嘗百種藥草,揮就一部影響世界的不朽醫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綱目》一起刻入歷史的記憶。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二

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孟子,“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的霍去病,“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都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民族、國家危難之際勇於擔當。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勾踐選擇卧薪嚐膽,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他們為崇高理想、正義事業盡心竭力地奮鬥,正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不負我心的獨立精神

我們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之語中感悟了“謫仙人”的凜然決心。他曾名縱一時,貴妃磨墨,力士脱靴,卻終究不願為權貴所傾,卑躬屈膝,出賣自己心靈,“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專心於自己的夢想,依賴於自己的本心。

不屈不撓的堅守精神

陶淵明東籬採菊,堅守一份自適;李太白醉酒狂歌,堅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堅守一份關懷;正是他們執着而頑強地堅守傳統、歷史、文化、人格、良知,中華民族才得以血脈相傳、生生不息。

優秀的道德品質

中華經典古文中承載着“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倫理觀,品質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審美與審醜的過程中,使靈魂受到盪滌與洗禮,塑造完美的人格,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尾生抱柱、曾子殺彘,留給我們一個個重誠守諾的典範;廉頗負荊請罪,顧全大局,與藺相如冰釋前嫌,團結一心,傳下知錯能改的佳話。

深刻的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關注心靈,因此在他們的文章中顯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尋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滿哲思的佳作。莊子《逍遙遊》中“無所待”之後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拘無束、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體現的正是道家哲學的本質內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極度的誇張描繪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誡人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觀地看待問題不做井底之蛙。《鄒忌諷齊王納諫》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由遠及近,由小到大,層層深入,強調了類比聯繫、迂迴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借一次半途而返的遊覽生髮開去,點明“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闡述了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蘇軾在《赤壁賦》中由水與月的消長盈虛之變生髮出人生須臾、宇宙無窮的感慨,更由此闡明世間萬物“變”與“不變”的哲理,傳達一種曠達自適的處世哲學。這些樸素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內容,既能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意識形態,更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凝重的歷史反思

中國古代史學著作浩如煙海,體現了凝重的歷史反思。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節選自《史記》的《完璧歸趙》和《鴻門宴》,讓我們瞭解到在歷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宮賦》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為驕奢腐化不體恤民意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勿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的警告。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並借古諷今“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歐陽修借五代後唐莊宗先盛後衰,先成後敗的歷史事實,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論斷,精闢透徹,發人深省。蘇軾的《教戰守策》認為當今之嚴重危險,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天下雖平,不敢忘戰”,居安思危,能逸能勞,方可以御不測之患,因而主張平時教民習戰講兵。這些文章無不體現古代歷史學家樸素的歷史唯物觀,他們借古諷今,警示後代應以史為鑑,君明臣賢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擁戴,綿延歷史。

高雅的審美情趣

中華民族對美有獨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學大師們在一篇篇精美絕倫的文字中為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審美情趣。《歸去來兮辭》表現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飲酒、賦詩的詩情畫意中流淌着曠達和超然的情懷之美;《項脊軒志》滿載着歸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細膩真摯的親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飽含着骨肉分離字字血淚的至愛親情之美;《石鐘山記》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愛情忠貞之美;《陌上桑》讚頌不為權勢所屈敢於鬥爭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這些空靈而豐富、至真而至純的審美情趣,無不體現出深沉的。美學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