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化傳承的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59K

文化傳承的作文【精品多篇】

傳承作文800字 篇一

談及中華文化,我歎其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在一起,剛強而有力量。説那是多個省市自治區組成一隻勃發向上的雄雞。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啊,我會好好珍惜它。

十七年了,在這人生的五分之一的光景,我一直獨愛着它——筆、墨、紙、硯。

記不起是誰發明了這四種神奇的東西,從古至今,他已帶給了人們太多太多的感觸。一個書童擺放好硯台,小心研磨着墨汁,主任乘興歸來,遂落筆成詩,寫下千古絕唱。從小時的“牀前明月光”背到現在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人們用心愛的筆書下萬人傳誦的名篇。我們也都能從字裏行間找尋到書香的氣息。

曾幾何時,羨慕者是人們的雅居。羨慕五柳先生安逸的內心,羨慕杜甫先生憂國憂民的情懷,卻更愛有着墨汁香氣的紙張。它傳遞着親人之間的思念,傳遞着愛人間的私語,傳遞着無數無數的東西。她讓世人的真跡永存,讓有報國願而五報國們的人們一抒自己的心聲。也讓畫家找到了靈感。散落民間的齊白石畫作不勝其數,人們獨愛那對蝦。即使只有墨汁也不乏一番韻味。筆蘸上墨汁,一幅對蝦躍然紙上,活靈活現,西方的油畫也不能與其相媲美。不再厭煩它色澤的單調,只追求神態的沒,作為一個真正單位觀賞者,觀它的美自然能觀之。

記得王羲之嗎?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他用筆尖書寫着傳世佳話。留下的是美文,刻在人麼的心中,他為練習書法洗黑了硯池內的水,用壞了無數根毛筆,最終成為一代大家。有人説毛筆就是他的妻子。不錯,他愛毛筆,愛書法,喜愛一個人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喜歡用各種字體敍寫他的愛。

也許是受王羲之的影響,我開始學期了書法,握着重重的筆,思忖着該如何寫好每一橫每一豎,漸漸地我有了自己的小屋,充溢着墨香,令我每每陶醉其中。書法的精髓我尚未領悟,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也不可能一時參悟,但每次練習都能從中受益。

時光的琴絃彈奏着一曲千古絕唱,文房四寶承載着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滄桑見證了一條巨龍的騰飛,它期待着在燦爛陽光下綻放。

傳承作文500字 篇二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如雍容高貴的京劇、典雅別緻的崑劇、高亢悲涼的梆子戲、婉轉輕柔的越劇。戲曲那悠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唱腔,高貴別緻的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優美的曲調讓人也彷彿置身於其中,不得不佩服戲曲的精妙內涵。但我最喜愛京劇這種藝術形式。

京劇是在北京構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構成的。

1790年,徽戲開始進京。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二黃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十九世紀初年,湖北漢戲藝人李六、王洪貴等所唱漢戲加入了西皮。徽、漢藝人的合作,並且相互影響。從而為京劇的構成奠定了基礎。1840年以後,京劇正式構成。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構成,主角行當也發生新的變化,擁有了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之後逐步代替崑曲數百年來在戲曲舞台上的統治地位,成為流行於全國的大劇種。京劇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的“國粹”。凝聚了我國曆史深厚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所以我們就應傳承歷史文化遺產,使中國的“國粹”傳承下去,讓歷史見證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

傳承 篇三

往者可鑑,來者可追。一脈相承,未來可期!

——題記

75年前,“密蘇里”艦上,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的那一刻,象徵着中華民族艱苦抗戰數十年迎來的圓滿勝利。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時刻,是一個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時刻。它不僅代表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更宣告着中國長期受外敵侵略的歷史正式告終。而每一個偉大時刻的背後,都必有無數仁人志士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回望抗戰時期那段艱苦而崢嶸的歲月,舉國上下,一致共同抗日,築起保家衞國的長城。無國焉有家?而要保家衞國,就要拿起手中的槍桿,浴血奮戰。況且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有骨氣、有血性的民族,故此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亦更是英雄輩出。每當想起楊靖宇、趙一曼等偉大的抗日英雄時,也許無人不會為之震撼,無人不會對他們打心底產生敬佩,更沒有一箇中國人不會因而受到鼓舞,併產生強大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把人比作葉,那麼國家就是參天大樹,扎深根於泥土中,汲取水分養育每一片葉。而作為葉,也必當儘自己所能回報國家。明代的于謙在《立春日感懷》中寫道:“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並最終以對國家的忠心與極強的膽略與謀略,在北京保衞戰中,以劣勢的明朝軍隊,擊退了少數民族的攻擊,最終成功守衞了北京城。他和曾幾何時那個數九寒天中啃草根、吃樹皮、和鬼子們打游擊的楊靖宇將軍其實是一樣的。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心中的這份愛國之心,一直未曾改變!“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誓死報國,忠肝義膽!“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隨風北海,揚子大江頭,天祥忠心向國;憑誰問起,廉頗未老矣,尚能金戈鐵馬!大浪淘沙,千古興亡,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中,便衍生出了我們今天時常銘記的抗戰精神。雖英雄已去,但精神長留。先輩們手中的火種,已經傳到了我們手中,而我們也必將把它發揚光滿分作文網大,讓抗戰精神薪火相傳!

經歷過殘酷戰爭的中國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而爭取和平的最好方法,即是國強。在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那個時代,中國發展的腳步後面,背後也有許多人物不懈的努力與拼搏。“兩彈元勛”鄧稼先,服從國家要求,甘願隱姓埋名,與家庭和外界斷絕聯繫,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完全投入到國家國防事業的建設中,為中國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楊振寧、李政道、屠呦呦等傑出的科學家。他們,雖未身處戰場,但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祖國的繁榮貢獻了一份力量。這,又何嘗不是抗戰精神的一種體現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多少英勇的中國人民,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奔赴抗疫第一線。歷史也許太過遙遠,但我們身邊,亦有英雄存在。在寒冬的十字路口處,在悶熱危險的病房裏,在深夜的長途貨車中……先輩們留下的抗戰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抗戰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再次在危難關頭再次挺起脊樑,迎接曙光!

郁達夫在《懷魯迅》中這樣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偉大人物的出現,其背後也必有偉大的精神。這就是我們所要擁護、愛戴偉大人物的原因。而這樣的精神,正是我們所要學習,傳承的。

往者可鑑,來者可追!如今,抗戰勝利已經走過了75個年頭,抗戰時期的艱苦與輝煌已成為歷史。但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正在於它應當為後人所銘記。現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正走在屬於自己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未來可期!東海的太陽光芒萬丈,西北大漠孤煙升起,南疆早已春色盎然,北國風光無限。慷慨激昂的國歌再次響徹廣闊的中華大地,先輩們留下的抗戰精神永存你我心間!

傳承中國精神作文 篇四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們中國必將以嶄新的姿態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國古詩詞是寶貴的文化瑰寶,如果我們不盡到傳承的責任,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90歲的葉嘉瑩教授為了傳承的責任,仍然在三尺講台上默默地奉獻,她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着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熱愛,儘可能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責任。

由葉嘉瑩,我不由想到了漢字危機——隨着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手寫漢字的能力在不斷下降,智能輸入法的廣泛應用,讓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提筆忘字。流傳了幾千年的漢字出現了危機,漢字危機的時代來臨了。就在人們驚呼漢字危機到來的時候,安徽電視台《漢字英雄》在喧囂中脱穎而出,毅然承擔起傳承中華漢字書寫的偉大使命,之後,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更是以一種非常單純、簡樸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觀眾在電視機前參與,在遊戲中學習知識,領悟漢字之美。

更令人叫絕的是《中國成語大會》,不必説每期節目選手們對中國成語的精彩演繹,也不必説觀眾在每一期節目的欣賞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國成語的悠久歷史,單單是每期節目請來的嘉賓們的評論,就讓觀眾們受益匪淺,著名作家畢淑敏就曾在《中國成語大會》這個節目上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只有準確地把握成語的內在含義,才是繼承和使用成語的最好方法。

我們都是中學生,也許我們沒有機會參加電視裏的活動,但是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認認真真地書寫每一個漢字,可以在讀書看報時仔仔細細分析每一個成語,可以在老師的引領下精心準備每一首古典詩詞……這也是一種力所能及的傳承啊。

現代人越來越痴醉物質的優越感,疏於精神的追求。葉嘉瑩説:“我一生一世都熱愛古典詩詞文化,如果有來生,我還做老師,仍然要教古典詩詞。”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止是葉嘉瑩的責任,不只是某家電視台的責任,它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傳承的作文 篇五

“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我經常這樣和我的詩友講。

我最愛的是和詩友們一起玩飛花令,每次當我要接詩句時,我總是眼睛亮亮的,挺直了腰桿,脱口而出幾句未曾耳聞的詩句,看着他們讚許的目光,我心生喜悦,揚起了微笑。

説起詩詞,我總能想到姥姥,她那種對詩詞的熱情,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那種熱情,總能激勵我、感染我,把那表達情感最真實的詩詞銘刻在我的腦海,這一定就是我傳承下詩詞的原因吧。

“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姥姥每天都和我這樣説。姥姥的一生都固執的愛詩,小時候,我總拉着她的手説:“姥姥,我們去念詩吧。”姥姥“騰”地一下站起來,眼睛放着光説“好”,就急切地拉着我去後花園了。她總是站在園中時不時吟上幾句:“落紅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姥姥每次都會觸景生情,站在那兒良久,回味這幾句詩詞。

時間久了,我也潛移默化地愛上了詩詞。但漸漸地,姥姥的身體卻一日不如一日,但她還依舊顫顫巍巍地拄着拐去後院吟詩賞花,她跟我講:“人可以倒下,但,詩不行。”

姥姥手裏總拿着本小冊子,翻開那發黃的紙,清脆的聲響告訴我它存留的時間,工工整整的字告訴我主人是有多愛惜它。姥姥鄭重其事的把小冊子送給我,攥着我的手腕説:“孩子,這都是我親手寫的詩詞,今天我把它傳給你,你要時刻記住,記住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你……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啊。”

姥姥終究是走了,留下的只有一句話和那一冊親手抄寫的詩集,什麼都沒有改變,詩還在吟着,只不過吟詩的人換成了我,吟着那不知念過多少遍的詩,我總是會想,等我到了姥姥那個年紀時,也會想着用何種方式把詩詞傳承下去,無論是何種方式,我都會眼睛閃着光,挺直了脊背告訴後輩“詩一直是表達情感最重要的方式。”

詩,永遠是沒有任何隔核去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對詩詞的認真的那一份固執,是對詩詞最好的表達。詩詞,傳承着我們家族的血脈、我們的精神,它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別樣的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