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1

杜甫草堂坐落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一進大門,我呆住了,眼前一派生氣,綠的樹,綠的竹,還有一簇簇鮮豔的花,耳邊迴盪着鳥兒婉轉清脆的鳴叫。看,花從裏時而成雙成對地飛出兩隻彩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詩句:“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沿着小路繼續走,兩邊是青青的翠竹和正在拔節的竹筍,恰是一道美景,接着到了草堂舊址,據瞭解杜甫在此住了近四年,留下了240餘首古詩,比如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等著名詩作就是在此寫成的。

來到水檻,站在水檻上。聽着樹梢和竹葉發出的沙沙聲;聞着那竹子淡淡的幽芳;看着水檻下那一泓碧水;摸着,那斑駁的木攔,置身於這靜謐的環境,使我聯想到當年杜甫一定也是經常在此憑欄遠眺,吟詩垂釣。

跟爸爸往前走,便可以看到四層塔狀的“一覽亭”。塔裏都是賣紀念品的,一把把精緻的綸羽扇,一片片銅製的書籤,一雙雙牛骨做的小花鞋,一塊塊奇異的小石頭,真是太精美了!登上“一覽亭”的最頂部,把草堂盡收眼底,橋、湖、花、樹、竹,還有遊人留下的倩影渾然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大型假山造型,那崢嶸的巒峯,險峻的峭壁,深幽的溝壑,飛瀉的清泉,真是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令人叫絕。

然後,來到工部祠,據瞭解得知,杜甫曾是朝廷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取名為工部祠。工部祠古樸、簡潔、莊嚴,內有三尊塑像,正中是杜甫的,左右兩邊分別是陸游和黃庭堅的。在工部祠的院子裏,種有臘梅、桂花、茶花等,為工部祠增添了幾分幽雅。兩棵羅漢松分別在台階下,聽説有兩百多歲了。這兩株參天古鬆如巨傘濃廕庇日,如衞士堅守陣地,十分引人注目。只是未到時候,臘梅還沒開,想必隆冬一到,花朵綻放,冰清玉潔,香氣沁人心脾,詩聖杜甫不也像梅花、蒼松,一生飽經風霜憂國憂民,高風亮節嗎?

最後,欣賞了著名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是夕陽西下了。

一片天,一席風,一抹晚霞,一絲清泉,一座涼亭,一副好心情。

啊,風景怡人的杜甫草堂喲!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2

古代中國的大小城池,都建有鐘樓和鼓樓。鐘樓上掛鐘,鼓樓上放置大鼓。每天黎明時分,人們敲響大鐘,打開城門;每天日落擊鼓,城門關閉。“晨鐘暮鼓”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號。

西安鐘樓坐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點上。公元1384年,朱元璋稱帝時,害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他爭奪王位,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因樓上有一口5噸多重的大鐵鐘,每天早晨擊鐘報時,所以取名“鐘樓”。

鐘樓初建時,地址並不在現在的位置,而在今西大街的廣濟街口,與現在的鼓樓遙相對峙。明城牆建成後,由於城市中心東移,公元1582年,又將鐘樓整體遷移到現在的位置。現在的鐘樓,是中國六大古都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鐘樓。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衡量,西安鐘樓,居全國鐘樓之冠。

鐘樓樓體為磚木結構,從下往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由地面至樓頂總高36米。

基座呈正方形,用青磚砌成,邊長35.5米、高8.6米,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

樓體為木質結構,共兩層,深綠色琉璃瓦,三重檐,每重四個飛檐翹角。樓的四周有迴廊,環繞回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內有木梯可盤旋而上,裏面陳列着許多明清瓷器和古代文物。樓裏樓外雕樑畫棟,貼金彩繪,氣勢恢宏。門扇窗雕精美細緻,突現了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每層的門扇上,都有大量浮雕,上面述説了古代經典的軼聞和典故。

樓上的大圓金頂,高5米,外貼黃金箔,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金光燦爛,金碧輝煌。

在鐘樓的西北角,陳列着一口明代的大古鐘,它有5噸多重,古鐘的邊上鑄有八卦圖案。全國各地的遊人,都可以在這裏擊鼓娛樂,享受旅遊觀光的樂趣。

在鐘樓西北方向大約1000米的位置,古老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峙。鐘樓與鼓樓之間,現已開闢成一個很大的鐘鼓樓廣場,這裏有噴泉、草坪、停車場、美食城,還有西安最大的地下購物廣場——“世紀金花”。來來往往的市民和遊客,不但可以在這裏休閒、購物,還可以在這裏遊覽觀光。

在這裏,我衷心的歡迎全國各地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大哥哥、大姐姐和小朋友們來我們西安觀光和旅遊!到時我可以給你們當個“小嚮導”。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3

時間一直在流逝,時代一直在更改,歷史不斷在更替,只留下一座座遺蹟在風中屹立。供我們欣賞,供我們去追尋歷史的足跡,感受歷史的温存,可是就是這樣的歷史遺蹟人們有時對它也是不加以愛惜,欣賞中卻對它進行了破壞。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會享受生活了。旅遊成為了很好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節假日出行,看風景,訪古蹟,隨之也出現了各式的不文明行為的新聞,近期就有杭州雷峯塔不堪“硬幣之累”再度成為網民熱議話題,全都忽視了遺址玻璃牆外赫然寫着的“保護遺址,請勿拋物”。

拋幣祈福似乎是許多中國遊客的心理,也源於中國從古至今的傳統文化,但祈福的方式有多種,並非要向文物拋幣,當你知道你的行為可能會損壞到文物遺蹟之時,你就不應該繼續這麼做;當你看見玻璃牆外的字,你就應當停止你的行為,你的一個硬幣會讓想拋幣的人拋下下一個硬幣,都覺得無事,可是就是這樣你一個我一個的,硬幣不斷的增多,工作人員清理將不便,遺蹟也將有可能損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在看見“保護遺址”之時,都能反思自身的行為,約束自己,那遺蹟是否會存留的更長久呢?

不只只是拋幣,我們做的損壞遺蹟之事,不文明之事還有很多,比如在長城上刻上“到此一遊”的,將垃圾隨意的扔在遺蹟附近,這樣的因為難道不是不文明的行為嗎?難道不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對文物的不尊敬嗎?

那一座座遺蹟是歷史的見證者,經歷了時間的洗禮,現存於世上的,是我們應該保護的對象,我們面對它們時應該是滿懷敬畏之心的;應當是帶走對歷史的尊重去觀賞;應該是感受他們獨有的温存,而不是做傷害他們的行為,遺蹟也是有生命的,你有沒有想過硬幣打在他們身上,他們也會疼痛,你有沒有聽見,他們因為受傷疼痛哭泣的聲音。

請去愛護他們,感受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帶來的温存,不要讓遺蹟在我們手裏受損,不要讓他們在風中哭泣,留下悲傷的淚水,去懷有敬畏的心,尊重每一個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依然屹立與世上的遺蹟與文明。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4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來到了鼎鼎有名的棠湖公園的薰風塔。剛一走進棠湖公園的大門,就看見遠處薰風塔的塔頂部,真是巍峨聳立。

走進了刻有大紅色的“蔣宛祠”的大門,就看見“蔣宛”正坐在高台上,高台是個長方體,正面上畫着“蔣宛”正在敬拜諸葛亮的場面,諸葛亮則手拿蒲扇,頭戴官帽,身穿官服,正背對蔣宛。蔣宛則一面嚴肅的表情,身着平民的衣服,雙手向上拱,頭往下望,真是一個重要的文明的場面。

高台上的蔣宛則盤腿坐下,左手拿着一個刻有美麗花紋的酒杯,酒杯好似電影“神話”中秦始皇用的。酒杯向着天空,我想;這一定是蔣宛在吟詩、作詩的時候才有的。蔣宛雙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天空,嘴巴旁有兩小撮鬍子。嘴巴張開着,真不知他在説什麼。

“蔣宛”的身後就是薰風塔了。

塔高七層,走上台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薰風塔入口處的對聯:上聯“薰風幾度拂卷書華聯”;下聯是:“浮屠七級倚楠望春色”。這副對聯意境真美。

剛一走上螺旋樓梯,就看見有一位小弟弟正用修正水在薰風塔的樑柱上亂圖亂畫,畫完後,本來乾乾淨淨的漂亮的樑柱頓時難看了,於是我趕忙上前制止。一位胖叔叔迎着面走來,塔上的木板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好象承受不了這位胖叔叔的重量。我剛走一半路程就往塔邊走。從塔上向天邊望去,一塊塊雲彩在眼前慢悠悠地飄拂着,襯托着那火紅的太陽,美麗級了,有種説不出的誘惑力。走上頂部,雲更大了,天更藍了。

我走下了薰風塔,爸爸神祕的對我説:“當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上下振頹舉廢,百業待興。雙流縣東昇鎮政府順應民心,大力發展經濟,為中華,毅然決定在縣城西南隅仿古重修薰風塔並築公園。”爸爸還説:“棠湖佔地200多畝,重建薰風塔首先列入全國總體規劃中,“薰風塔”工程竣工落成後,巋然成全國標誌。”

我再次走下了薰風塔時已經滿頭大汗,可真累啊!古代人的智慧給我了驕傲。薰風塔的故事也不止這一點。誰要是到雙流來一天,誰要是到棠湖公園來一趟,誰要是到薰風塔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一個比故事更珍貴的東西。

尋找歷史的遺蹟國小作文5

每到一個城市,必看的是它的博物館。那些古樸的文物,穿過千年的時光,靜靜地躺在展館裏。博物館中所藏的,是一個城市記憶。目光觸及那些文物時,心中總會生出些別樣的情愫。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故事的!這一枝花簪曾為哪一家姑娘添過顏色?那一把刀劍又曾為哪一位將士增過英姿?然而我們看得見文物,卻看不見歷史。

歷史沒有真相。誰也不能親見歷史,除了我們正在創造的這一段,甚至連現在的這一段,我們都是看不真切的。史學家考古學家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在一步步地接近歷史,因為永遠無法到達。

網上新流行一種文體,叫穿越,大略寫的就是穿越古今的故事。先不論這種文體的優劣,至少這種文體的出現反映了許多人的一個願望,一個一窺歷史的願望。

而那些文物,墓葬,遺址,這種.種遺蹟為一窺歷史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儘管看不真切,至少還能想象。古人喜歡懷古。劉禹錫在建業城外感慨曾經“一片降幡出石頭”,辛棄疾在北固亭上想象當年“坐斷東南戰未休”。今之視昔,亦猶後之視今。今世也終會化作一堆陳跡,供後人憑弔。歷史在這樣不斷前進。大明宮的遺蹟存在着,我們便能想象盛世的輝煌,圓明園的遺蹟存在着,我們便能體會那一場烈火帶來的恥辱。看得見的遺蹟,將看不見的歷史,通過我們的想象,一幕幕地呈現。雖是僅存模糊的舊影,依然震撼人心。

一直想去茂陵。想看看“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想看看那個盛世王朝所留下的遺蹟。對着如陰山如祁連的大漢長平侯之墓冠軍侯之墓,想象當年的鮮衣怒馬羽林郎,想象那個融入河朔草原的輝煌背影,想象“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少年豪情。這種令人熱血沸騰的體驗,會喚醒身上沉眠的漢家魂漢家魄。但也許不用去茂陵,我們也能體會這種感覺。有一些遺蹟是看不見的,它深深地鐫刻在我們心裏。漢匈之戰所留下的尚武精神,一如儒家文化的尚和精神,從一開始就在我們心裏刻下痕跡,成為一個民族的圖騰信仰。

看得見的遺蹟,看不見的遺蹟,在歷史中存活,構成了我們的民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