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篇一

家鄉的饢

王宇飛

我的老家在新疆,那是一個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的好地方。自然地,這裏也有着許多特別的民族風俗。其中帶給我最深印象的,便是“饢”了。

饢就是一種圓形的厚麪餅,是維吾爾族人們的主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堪稱新疆這一塊全民級的食物了。

我曾經仔細近距離觀察過外公做饢的過程。外公先是將早已準備齊全的發酵麪糰伴着少許鹽與羊油一起和勻,揉成“面坯”,接着在面坯表面均勻地撒上芝麻,然後再放到家裏特製的饢坑上烤了起來。才剛開始烤不久,就有一股子油香味從坑上飄出來,饞得我不停咽口水,恨不得饢在一瞬間就烤好。過了近十五分鐘,饢才完完全全地烤熟烤透。一個大大的圓麪餅冒着騰騰熱氣端上飯桌,我循味一瞅,只見那張饢表面一片金黃,邊緣的隆起則是微微焦黃,面上嵌着一粒粒白色的芝麻。我看見這饢觀感極佳,便拿起饢,朝着邊上咬了一大口。入口最先是一陣頗有嚼勁的感覺,接着便是不斷湧上味蕾的香美味道,真是長得好看,吃起來又香啊!

雖然饢並非由維吾爾族發明,但卻是維吾爾族將它發揚光大的。光是饢的種類便有好幾個分支,窩窩饢、油饢、甜饢、肉饢……最大的饢有近半米的直徑,最小的卻只有茶杯口那麼大,像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一般。

維吾爾族人對於饢也是很有一套風俗習慣的。在維吾爾族裏,除了小孩子,幾乎人人都有一手烤饢的技藝。走在老家邊上的十月街中,兩旁走個幾步就能見到一個賣饢的維吾爾族人,這也算是新疆獨一無二的風景了。若是要在家裏迎接客人,那麼維吾爾族人便會做很多饢,然後把烤好的饢一張張地疊成塔狀,放在桌子中間,既讓客人享享口福,又讓客人開開眼界。維吾爾族將饢視作生命的一部分,聽外婆説過,維吾爾族人有兩句格言:“饢是信仰,無饢遭殃。”“可以一日無菜,不可以一日無饢。”從這就能看出維吾爾族人民對於饢究竟有多麼重視了。

自然,維吾爾族在饢這方面也有許多規矩。比如不能把饢渣丟到腳底下、不能浪費饢、殘餘的饢渣要放到高處給鳥兒吃……更有意思的是,每當維吾爾族人結婚之時,新郎和新娘都要吃帶鹽水的饢,這是象徵着有福同享、白頭偕老。

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但這裏講到的只有饢文化,因為它不僅是新疆的一種風俗,更是維吾爾以及整個新疆繁榮而質樸的象徵!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篇二

隨州美食名片--炸三鮮

龔運翔

我的家鄉隨州是個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的好地方,我愛我的家鄉。

每年到了臘月,家家户户灌香腸、薰臘肉、蒸饃饃……在這麼多美食中,作文我最喜愛的就是隨州炸三鮮。過年的時候一頓不見它,我就吃不下飯。

三鮮據説是古時候皇帝來到江南,就用這“三鮮”來伺候。康熙皇帝還有將“三鮮先進太后,朕再用。”的佳話流傳民間。歷史記載:“四月節,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此時氣候温暖趨熱,新鮮果蔬紛紛上市,民間俗以“嚐鮮”為主,諺曰:“立夏嘗三鮮”。

三鮮名如其物,是由三種主要食組成,新鮮豆油皮、上等新鮮豬肉、新鮮的油條。我的奶奶每次來做三鮮,我都要搶着幫忙。首先把豬肉、油條切碎,再加上一些香葱、白蓮藕、生薑等,與其他調味料和在一起做餡,再用豆油皮將餡包裹起來做成方形的薄餅,最後將薄餅放進油鍋裏炸熟即可。三鮮可清蒸,可下火鍋,可小炒,隨食隨取,美味方便。在煮湯時,放上幾片味道別提多香了。真好吃啊!鮮嫩多汁,可真不負它響噹噹的名號呀!不但我覺得好吃,就連外地的親戚也讚不絕口地説:“真美味呀!”是啊,這熱氣騰騰的三鮮不僅吃着香,聞着也香。吸一口,沁人心脾。不一會兒,盤子就空了,甚至連七零八碎的小肉塊也沒有了,我吵着讓爸爸再來一盤。

爸爸把三鮮放進火鍋裏,我就拿着筷子守在一旁。三鮮在鍋中跳起舞來,還往上冒着熱氣,一聞就讓人垂涎三尺。我撈出一塊肉趕緊咬上一口,肉的香味和藕的清香搭配在一起,味美湯鮮。

三鮮在往年是很難吃到的,一來是製作起來十分麻煩,二來是過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只能逢年過節用來奢侈。現在,隨着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三鮮的製作成本並不高了,但是他還是帶着濃濃的年味,成為了最有人氣的菜,也成了我們隨州人炫耀的資本,三鮮成為隨州名片當之無愧!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篇三

早堂面

劉斯琪

武漢素有“早餐天堂”之美譽,可是在我的心裏,早已將這一美名頒給我的老家沙市,沙市的早堂面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絕大多數沙市人,每個美好的清晨一定是從一碗早堂面開始的,小概率會選擇牛肉米粉。每個人心裏都認為:只有吃了這一碗美味的面,喝了這一碗美味的湯,這一天才能元氣滿滿、充滿力量,已經成為大家的一種習慣。

早堂面名字有些奇特,但看了它的來歷,才會發現,真的非常貼切。早在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沙市被迫對日本開埠,碼頭開始熱鬧起來,大量工人出現在沙市碼頭,當地一位麪館老闆發現,這裏的碼頭工人因從事繁重的體力勞作都喜歡吃油水厚重的食物這一特點,精心製作了一種油厚碼肥、湯鮮味美、份量十足的湯麪。由於碼頭工人們多在凌晨時分到麪館吃麪後上工,早代表着用餐時間,堂代表着用餐地點(沙市方言堂屋表示客廳),“早堂面”的稱呼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現在的早堂面,適應了現代人的口味早已沒有那麼油膩,但是還是保留着一貫的鮮美。將活鱔魚、老母雞、五花肉、豬大骨和為防止魚刺掉落而被裹起來的鯽魚,一起熬製好幾個小時,隨着青煙裊裊升起,一鍋滿懷肉食精華的高湯,就熬成了。面煮好後,過涼水放在碗裏,加入高湯,再擺上滷肉薄片、手撕雞絲、油炸鱔魚骨,最後撒一把小葱,一碗端上來,就足以讓吃貨們垂涎三尺。

挑一筷子起來,麪條口感筋道,沾染上高湯的濃郁香氣,再喝上一口湯,雞、魚、豬各種風味完美融合,幸福得簡直快要落淚。各式配菜也各有特點:豬肉片精瘦、雞肉絲鮮美、鱔魚骨酥脆,互為補充又無法替代,面和湯的完美搭配讓我覺得排多久的隊都是值得的,也同時明白了為什麼沙市人過早一定要來一碗早堂面。

早堂面不僅僅是我心目中最喜愛的過早,還是我對於老家的一種記憶、一份思念。我的腦海深處一直保留着,一個小女孩牽着外婆的手穿過彎彎繞繞的小巷,蹦蹦跳跳地走向紅星路的嚮明麪館……這一份食物的記憶,也許是一種對故鄉的牽掛,牽動我的胃,也牽動我的心。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篇四

沒有三鮮不成席

張毅恆

黃陂三鮮是黃陂非常著名的一道菜,關於它有兩種民間説法,第一種是一對夫妻開了一家賣魚丸魚糕之類的小店,但生意不是很好,但是得到了一名流浪廚師的指點,把魚丸、肉丸和肉糕合燒,又標上了“黃陂三鮮”的名字後,名氣大增並傳遍荊楚,成了湖北菜的扛鼎之作。第二種是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黃陂後,當地百姓將魚丸、肉丸、魚糕合燒來招待起義軍。

關於其做法可謂極其繁瑣,媽媽回憶道:在她小時候一到過年每家每户都做黃皮三鮮,當時家家都把大門門檻給卸下來,兩端擱在兩個長板凳上,再拿來殺好的年豬身上上好的肉和放完水的魚塘裏的魚的魚肉,放在門板上事先準備好的案板上,拿出提前磨得澄亮的菜刀,先及其細緻地將魚皮魚骨和魚肉分離,再有節奏地在肉上反覆的剁直至剁成細膩的肉蓉狀,這是為了讓肉口感更加細膩,這道工序要將近一天,由此可見黃陂三鮮的工序之繁瑣,每到過年,一進村,就可以聽到鏗鏘有力而又歡快的剁肉聲音,看到家家户户架起竹製大蒸籠在烹製三鮮蒸汽繚繞,聞到三鮮的獨特香味……讓人止步不前。

説完了做,再該説説味道了。

“黃陂三鮮”中的三鮮究竟是哪三鮮?是肉丸、魚丸與肉糕。一眼望去那肉糕的方正,表皮的金黃,與魚丸的圓滑白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簡直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

看看那肉糕的白滑,肉糕裏肥肉的晶瑩,與那來自自然的鮮香味,立馬勾起了人們的食慾。在那肉糕的細膩中隱藏着魚肉的爽滑,在魚肉的爽滑裏又藴含了豬肉的多汁……

吃完了肉糕,再來品嚐魚丸,魚丸講究的是Q彈爽口,絕不能拖泥帶水,好的魚丸一口咬下,那富有韌勁的魚肉在嘴裏“大放光彩”,那鮮味每時每刻都刺激着味蕾,令鮮香在口中肆意,令人回味無窮……

那肉丸也不甘拜下風。因為肉丸是炸過的,所以那汁水被牢牢鎖在裏面。在口中稍加咀嚼,那豬肉的多汁便迴盪在口齒之間……

雖然黃陂三鮮很好買,但是現在純手工製作的越來越少了,換來的則是工廠的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為了讓“沒有三鮮不成席,三鮮不鮮不算好”的黃陂三鮮流傳下去,我們要堅守祖宗傳下來的文化,不能因現代科技化而忘掉他們!

仿寫課文臘八粥寫一種美食作文500字 篇五

醃臘肉

李梓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用二十四節氣來記錄春夏秋冬的變化。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習俗,與這二十四節氣有着密切的關係。吃也成了這些習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立春吃春捲,冬至吃餃子,小寒喝臘八粥。

在兩湖地區冬至這天有個獨特的習俗--醃臘肉。醃臘肉的習俗最早起源於公元前,客家先民從中原以南遷徙過來。那個時候是沒有冰箱的,食物放在外面容易腐爛,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用鹽來醃肉,這樣可以延長肉的保鮮時間,過年殺的豬即使過完年以後,仍然有豬肉吃。我們家每年冬至這天也會醃臘肉。圖片醃臘肉,肉的口感往往和肉的品質息息相關,所以肉的選擇至關重要,必須要選用上好的土豬肉。這些土豬肉又必須選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這樣的食材,才可以做出美味。冬至這天買回來的食材,被外婆帶進了廚房,她告訴我買來的五花肉是不用洗的,洗了更容易滋生細菌,直接切條就可以了。之後,外婆從櫃子裏拿出了鹽、花椒和八角,將這些材料放入鍋中翻炒3分鐘過後,椒香味佈滿了廚房,香氣撲鼻而來的。然後將炒好的香料均勻的塗抹在豬肉上,過十幾分鍾後加入高度白酒。外婆用它嫻熟的手法,將準備醃製的豬肉盤成了圓圓的放進了沙缸內,然後用塑料袋蓋住肉,用大米壓在了肉上,第一部總算完成了。圖片經過五到七天的醃製,終於可以揭開她神祕的面紗了,將琥珀色的臘肉拿出用鈎子穿好,再經過五天左右,晾乾後就能吃了。

可是臘肉在製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人吃多了容易得癌症,所以臘肉再好也要謹慎食用啊!

雖然臘肉的醃製並不是很健康,但這一點也不影響這種習俗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地方特色美食,更是寄託着遠方遊子對家鄉的思念。每年我們家也會給遠在外地的大舅爺寄去臘肉。他總是會説,這才是家的味道。我想這應該就是習俗代代相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