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仰望自薦書(精選多篇)

欄目: 求職自薦信 / 發佈於: / 人氣:1.19W

目錄

仰望自薦書(精選多篇)
第一篇:仰望天堂第二篇:永遠的仰望第三篇:仰望天門山第四篇:仰望紅巖第五篇:仰望神聖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仰望天堂

仰望天堂

走進西藏,

也許會發現理想

走進西藏

也許能看見天堂

——李娜《走進西藏》

我對西藏的最初映象是一首首或遼闊、或激越、或神祕的歌兒,像是最著名的《青藏高原》,還有朱哲琴的《拉薩謠》、,烏蘭託婭的《我要去西藏》,鄭鈞的《回到拉薩》等等。各種流派的歌手用各種唱腔唱着西藏,可他們對西藏的感情都是熱烈而崇敬的。在歌裏,我彷彿看見了雪山和和雄鷹、草原和犛牛,寺廟和信徒以及一切世上最純淨的事物和殊勝的景緻。西藏在歌裏是天堂,在畫裏是天堂,在人的心中也是天堂。在我的心中,西藏一直是一方難以言喻的土地,既然要來,便要在這神奇的土地上找到一些有關生命的意義,不管她將帶給我什麼,我都會欣然接受,用心觸碰。

一、進藏。

進藏的路很不容易。道路崎嶇、高山連綿、氣候惡劣,可以想象600多年前文成公主的進藏之旅是多麼的艱難和雄壯。告別人煙阜盛的長安,隊伍浩浩蕩蕩、依依不捨地走了三年終於到達吐蕃這荒蠻之地,這途中有多少的艱辛和淚水。而現在多虧了有了一條用築路工人的血肉造出的青藏鐵路,才使得現在我們出入青藏高原的路途變得順暢和安全。出發時已是午夜,登上乾淨寬敞的青藏線專列,隱約傳來旅客們熟睡的聲音,列車上的每一位旅客都準備了充足的行李,也準備了更加飽滿的情緒,他們或許是聽了某個高亢遼闊的歌兒,或者是從電視上看了西藏的風景,或者是親朋好友的口口相傳,亦或者是對宗教的虔誠和探索,大家懷着對雪域高原的種種無限美好的期望,甘願乘坐40多個小時的火車,從天南海北奔赴到聖地。這條長長的,橫貫大半個中國的鐵路承載了太多人的願望,期盼與重生。

列車過了格爾木便正式進入青藏高原了,高原反應的症狀明顯起來,經歷一夜的輾轉反側,好不容易才入睡。醒來時已是早上八點多,睜開惺忪的眼睛,覺得陽光刺眼。向車窗外望去,不禁怔住,羣山,積雪,陽光,白雲,藍天,犛牛,野馬,穿着髒舊氆氌的藏民,瑪尼堆和迎風飄揚的經幡,夢想中高原的一切都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呆呆的坐在那裏,聽着車輪行進的節奏,大腦完全清空。。我的心與天地一樣變得開闊,眼睛變得純淨明亮。列車緩緩地駛過長江源、凍土區,翻過海拔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以後海拔開始下降,藏北草原的旖旎風光出現在眼前。

二、微笑。

在到達藏北當雄站的時候,對面緩緩駛來了一列火車,一個藏族小姑娘趴在窗前好奇地向我們張望,她的面龐秀美可愛,眼神純淨明亮,她衝我淡淡的微笑着,看見我向她微笑招手,她既興奮又害羞,向我微微抬了一下她黝黑的小手。向我們微笑和招手的,還有年老的藏族婦人,充滿朝氣的藏族小夥,他們每個人都有着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皮膚和臉頰上一抹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紅。他們的笑容真摯純

淨,充滿了驚喜和好奇。我漸漸明白這條鐵路對於藏族人民的意義,她溝通了高原與外界的聯繫,使許多藏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或許很多藏民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火車漸漸地開走,我依依不捨地作別了那些最美的笑容,望着窗外一望無際的高原風光,心中始終迴盪着温馨和喜悦。

不知不覺已經是下午,漸漸地,曲折寧靜的拉薩河出現在視野裏。拉薩到了。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山也不再有,海也不再有了。---聖經啟示錄

三、聖城。

火車到達拉薩是在晚上7點50。在站台上我好好地舒展了一下疲憊的身子,呼吸到了最最純淨的空氣,身子一下子通透起來。向西方望去, 高原的夕陽依舊是那麼的強烈,白雲大朵大朵地飄蕩在純藍色的天空中。當地的接待人員送上潔白的哈達,大巴車平穩地行駛在拉薩城中,這裏不像內地的很多城市擁擠而焦躁,拉薩的街道很是寬敞,車不多,人也少。陽光白雲遠處的羣山淡然地普照飄蕩屹立着。即便是在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城中拉薩依舊保持着一種悠閒寧靜與世無爭的姿態。這是一片佛光庇佑,人心虔誠的城市。

天色漸晚,夕陽黯淡下去隱沒在天邊,為天際留下一抹紫色的的光亮。突然,車上的遊客驚呼了起來,大家齊刷刷的向遠處望去——在遠處高高的紅山上,布達拉宮映襯着壯麗的晚霞,像一位沉靜的王,俯視着他的子民們。

四、納木錯。

在到達拉薩的第二天清晨,我們一行人登上了去納木錯的汽車。導遊告訴我們,去納木錯來回大概需要10個小時的車程,這必將是一段艱辛的旅程。 汽車向北緩緩行駛在蜿蜒的青藏公路上,繞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跨過了一條又一條河,夏季的西藏最是奇特,遠處的山坡上植物茂密,鮮花盛開,而山頂上卻堆積着長年不化的積雪,每座山都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有着珍稀的植物和藥材。不遠處就是青藏鐵路,兩條路並肩而行,我想兩邊的旅客在這荒原上都不會感到寂寞吧。沿路上瑪尼堆無數,經幡在風中飛舞,詭異的經文透着藏民對生死輪迴的敬畏。導遊向我們介紹着有關沿路羣山與河流的傳説,並指引我們向遠處望去,念青唐古拉山巨大巍峨的山峯出現在我們眼前,之前所有的山在他的面前都相形見絀。陽光把山頂的積雪映成了金色,像一位雄壯的勇士安坐在那裏守護着他的戀人和愛情。在西藏古老神話裏,納木錯和念青唐古拉雪峯不僅是著名的神山聖湖而且還是生死相依的戀人。相傳納木錯是念青唐古拉山神的明妃,他們彼此相伴已有七千萬年。滄海桑田,時至今日,念青唐古拉因納木錯的襯托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納木錯因為念青唐古拉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

導遊告訴我們,近些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山上的積雪也融化得快,雨季來得早了,這對青藏高原來説是件好事,雨水豐沛牧草和莊稼也長得好,牛羊能吃到更多更好的牧草,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肥。在去納木錯的途中一直是藍天,白雲,綠樹生機勃勃的景象。直到離納木錯還有約1個小時的路程時,竟下起雨來。

納木錯景區外各種車輛排起了長隊,由於昨夜下了一場雪,道路濕滑,汽車只能勉強通行。

小心翼翼地過了大雪覆蓋,蒼茫寒冷的念青唐古拉山,汽車直轉向下往納木錯奔去。眼前漸漸出現了青色的植物,嫩黃色的油菜花和那永遠湛藍的天空。我的心急切地尋找着納木錯的蹤影,突然,車窗外隱約跳出了一方藍色的寬闊湖面,掩映在羣山之中。如此殊勝的景緻想必就是納木錯了。

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納木錯是藏傳佛教聖地,與色林錯,羊卓雍錯和瑪旁雍錯共尊為四大威猛湖,每年都吸引着無數藏傳佛教信徒不遠萬里前來轉湖朝聖。每位朝聖者都會向碧藍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祈求靈魂的超脱。納木錯湖邊瑪尼堆無數,五彩的經幡掛滿了周圍的羣山。下車正值中午,頭皮被強烈的陽光照得很痛,有遊客騎着由當地藏民牽引着的馬和犛牛走向湖面。走近湖面,有微風吹過,人頓時清爽起來。納木錯如海一般廣闊,如天空一般純淨,這裏擁有世界上所有的藍色,最最純淨的藍色。此刻,遙望遠處雲霧繚繞,高大雄偉的念青唐古拉山,看見飛鳥暢快地掠過湖面和羣山。在一望無際的湖面和連綿無盡的羣山面前,我被深深地震撼,完全被大自然同化,心靈變得純淨無瑕仿若虔誠的信徒,或許只有在西藏才能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踏着湖邊的石子,彎下腰掬起一捧湖水,將臉浸在水裏,清涼,新鮮,這裏是與世隔絕的藏北高原,這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我是多麼的榮幸,能夠帶着疲憊,佈滿塵土的肉身來到這裏,讓這藍色的神聖天地將我洗禮,從此,我的心中留下了一方純淨,靜謐,神聖的湖水,時時刻刻地觀照着我的心。

五、布達拉宮和大昭寺。

由於正(請你支持)值旅遊旺季,布達拉宮的門票很是難買,黑市上一張一百多的門票已經被炒到了八百或更多。布達拉宮是整個西藏旅遊的中心和重點,無論如何是要去的。一路上看見了無數成羣結隊的藏民,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都手搖轉經筒,嘴裏念着經文,導遊説這些藏民有的是千里迢迢趕來,每天都會繞着拉薩老城區轉三圈。西藏是全民信教地區,隨處可見奢華的寺廟和虔誠信徒們,藏民的眼睛如同天空一樣純淨,他們的心也堅定無瑕,他們性格耿直,從不會轉彎抹角,一如西藏的陽光,強烈得不論照在哪裏都是明暗分明。

繞了大半個拉薩城,終於接到了通知,10點半進布宮。

布達拉宮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由松贊干布為迎接文成公主而建,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從東門進入布達拉宮外面的花園,聽見有當地人唱着旋律輕快,詞語簡單的民歌並有修房子發出的叮叮噹噹的聲音。此時,

我突然想起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那個大雪的晚上他邁着堅定卻輕快的步伐推開這扇東門,去八廓街與情人約會,不顧雪上留下的腳印內心歡喜。我跟隨着倉央嘉措和每一位尊貴的達賴喇嘛的腳步拾級而上,向着布達拉宮的頂端走去。

布達拉宮內的紅木階梯狹窄陡峭,扶手早被撫摸得無比光滑,階梯上鋪了紅毯。宮內很是昏暗,無數的酥油燈明亮而熱烈得燃燒着,香氣瀰漫。有面目嚴肅穿着紅衣的喇嘛在掛滿唐卡和經文的屋子裏穿梭,有的喇嘛低聲念着神祕的經文,那低沉的聲音仿若一片沉靜的海洋。有的喇嘛閉目盤腿坐在隔間裏守護着這裏千萬座鍍金尊貴的佛像,也有三三兩兩的喇嘛圍坐在一起喝茶談天。喇嘛們的笑容真誠質樸,透過笑容能看見他們心中最純粹的快樂。他們兀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對我們這些吵鬧的遊客毫不在意。我們與喇嘛們分屬於不同的世界,在喇嘛們的眼中,我們浮躁而粗魯,只會追求一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徒勞且浪費生命,永遠不可能像他們那樣心如止水地坐在那裏喝茶唸經,去尋找靈魂的歸宿和擺脱輪迴的困擾。在布達拉宮裏,每位遊客都小心翼翼,既是因為敬畏這裏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也是被這裏輝煌美麗的各種建築和文物震撼,除六世達賴喇嘛外,五世至十三世達賴喇嘛等八位的靈塔則全部安放在布達拉宮的紅宮裏。其中要數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靈塔最為雄偉壯觀。布達拉宮裏有着數不清的佛像,每座佛像都尊貴無價,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徒來到這裏供養佛像,在佛像前不停地磕等身長頭。

我脱離了導遊的隊伍,懷着既忐忑又寧靜的心倚在欄杆上,仰望頭上純淨的藍天,仔細端詳着這座偉大而神奇的宮殿,誦經的聲音隱隱約約傳來,酥油和藏香的氣味愈加濃厚。此時的布達拉宮是多麼的安靜慈祥,像一艘巨大的船航行在平靜廣闊的海面上。我想是我們打擾了布達拉宮以及他的喇嘛和信徒們。不知走過了多少殿室,看過也拜過了多少法力無邊的佛祖們,也該知足了,也該離開了。站在佛法的中心,我是無知且矇昧的,宇宙的哲學離我如此之近我卻難以感知,但是我的心是崇敬的,我相信有一天我會帶着我的智慧和喜悦回到這裏。

在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餐廳吃午飯,從窗口望見布達拉宮的側影,那樣的恢弘和堅定。或許,就算滄海化為桑田,桑田再變為滄海,布達拉宮依舊會佇立在那裏,懷着無數祈願和終極理想,亙古不變。

下午來到大昭寺,寺外遊客和當地人熙熙攘攘。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説法。在藏族人心中,宇宙的中心就是這裏。寺外煨桑的煙霧朦朧了著名的“雙鹿護法輪”,相傳釋迦摩尼第一次佈道傳教時沒有一個聽眾,只有這兩隻鹿在一旁靜靜地聆聽。有無數磕等身長頭的人聚集在寺門口。大昭寺內供奉了無數的佛像,最著名的是由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在昏暗的寺內,唯有這尊佛前供奉着無數的鮮花,錢幣,酥油燈,金碧輝煌。我去的時候,寺內的僧人正在給佛像刷金粉,負責這項任務的僧人表情嚴肅恭敬,刷金時任何細微之處都很是認真仔細。人們在佛前虔誠地許下各自的心願,沒有人會説這是迷信,因為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奮和恭敬。

八廓街環繞着大昭寺,街道上商鋪林立,藏式貨品琳琅滿目,有大小不一的轉經筒,尼泊爾和印度的首飾和手工藝品。在轉角處,一個叫“瑪吉

阿米”的精緻酒館吸引了無數遊客,這就是倉央嘉措與情人約會的地方。現在成了拉薩著名的景點。

六、林芝。

去往林芝大概要十個小時的車程,辛苦但是一路上幾乎都是美景。林芝被稱作“西藏江南”。確實如此,在去林芝的路上,感受與先前大有不同,一路上植物茂密蒼翠,土地肥沃,雅魯藏布江穿流而過。導遊説,但凡思想開化的林芝人都生活得很好,每年花三個月的時間上山採集各種珍稀藥材,而且不用愁銷路,因此生活很是富足安逸。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林芝像是一個美麗活潑的姑娘,她的每一個景色都在向人們訴説着生命最熱烈的本質。莊稼靜靜地在寬闊的河谷平原上生長,飛鳥肆無忌憚地翱翔在蒼翠的山峯之間,田間的犛牛搖晃着尾巴慢悠悠地吃草,滿臉土塵笑容明媚的藏族孩子拿着新鮮的花束在河岸邊奔跑,這裏沒有寒冷和荒涼,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由於林芝的氣候温和,雨水豐沛,農作物產量高,自古就是達賴喇嘛的領地(班禪的領地位於氣候條件相對惡劣的日喀則),若是在布達拉宮裏的達賴喇嘛想吃新鮮的蔬菜,只要快馬加鞭八個小時便可從林芝運來。林芝的蔬菜水果口味純正,最難忘的要數林芝的西瓜,西瓜都是從瓜地裏直接採摘而來,帶着冰涼的地氣,在強烈的太陽光下咬一大口下去滿口清涼的汁液,人頓時清爽起來。人們很難想到在西藏竟會有如此一個富饒多產的神奇之地,她安靜地守在西藏的東南部,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夜晚宿於林芝地區的首府八一鎮,一個安靜的小鎮。街道寬闊車輛稀少,各類設施很是齊全。望着窗外夜色朦朧的羣山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夢中,一個金碧輝煌的佛祖的臉緩緩向我轉來,寧靜且安詳。

七、回到拉薩。

從奇異的夢中醒來,準備離開八一鎮回到拉薩。林芝似乎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化不開的霧氣纏繞在山頂,空氣中瀰漫着微涼的水珠。路上看到了一隊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區來的藏民,他們一行11人沿着川藏公路磕等身長頭,行進了四個月,前往拉薩。領頭的是一位中年人,他的額頭上因為長期磕頭磨出了一個圓圓的痂疤,這是值得尊敬的信徒。我們一行人將自己的食物和錢都給予了他,他略帶羞澀地微笑着,不停地向我們感謝,他謙卑善良,笑容是那樣的真誠,我們衷心的祝願佛祖能夠一直保佑他,滿足他今生和來世的願望。

汽車上播放着李娜的《走進西藏》,高亢嘹亮的嗓音又把每個人的心喚醒了:此次西藏之行,你找到理想、看見天堂了嗎?我想我應該像信徒一樣堅定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我想我也看到了天堂,西藏像是一朵盛開的蓮花,一塵不染,我相信,這裏就是天堂。

夕陽在天邊燃燒着,汽車行駛在拉薩河邊,遠遠地看見宏偉的布達拉宮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這是對布達拉宮最後的巡禮。紅山是那樣的高,布達拉宮是那樣的堅定,高高的土地和堅定的理想,西藏的象徵便是如此。

旅行即將結束。在拉薩火車站裏,我突然出現了一種錯覺,即將踏上的是歸程還是出程?我的心早已有一部分永遠地留給了西藏,那便是對理想的堅持。這是生命的核心和意義,我將把它深深植根於青藏高原。是西藏讓我徹底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讓我觸摸到了心靈深處柔軟而純潔的淨土。

我不得已要去那浮華紛亂的世界中,不知何時能歸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屬於自己內心深處最美好的世界。

西藏,讓我再仰望你吧!仰望佛光庇佑的土地,仰望連綿的雪山,仰望壯闊的河流,仰望亙古不變的布達拉宮??仰望你,就是仰望天堂。

中文與傳媒系11級漢語言文學2班黃雪妍

第二篇:永遠的仰望

永遠的仰望

劉創

【題記】13年了,一直有一種感情深深地折磨着我,無數次拿起筆又無數次放下,太濃的情緒太多的往事讓我無從表達。一個夜晚,我仰望星空,沐浴在熠熠星輝裏,彷彿在和母親進行對話,星空成為我精神的皈依,靈魂的救贖之所。那一刻,我的內心變得寧靜。

仰望星空,總有莫名的温馨棲息於心中。

原以為世事滄桑滾滾紅塵,已讓我的視野蒼茫一片,心靈已被砥礪得堅硬如石。夜深人靜的時候,當我沐浴在熠熠星輝裏,深情地仰望,我的視線總是浸泡着淚水。我知道,母親已經融入了深邃、神祕而聖潔的天空,母親慈祥的星光如浪潮拍打着我的內心,心靈深處是恆久的柔軟與疼痛。

母親的靈堂是她的教友佈置的。母親生病後開始信仰基督教,和那些教友互稱姊妹。我坐在母親的身邊,握住她的手。母親的手依然粗糙,而我早已習慣了的那種温暖,此刻正漸漸退去,一直涼到我的心底。母親的那些姊妹很驚慌,連忙拉開我,説母親正在去天堂的路上,凡人的手是不可接觸的。他們的祈禱綿綿不絕,我一陣一陣心慌,母親,我們的手就這樣鬆開了嗎?

母親一生忙碌,忙碌得沒有空閒去信或者不信什麼,只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她那與生俱來的仁慈之心、悲憫情懷,總是在有意無意地灌溉給我。記得小時候,母親長年照顧村裏的一個叫三元的瘋婆婆,常常給她洗澡,就是走親戚還不忘為她找一些舊衣服來。乞討者也常常可以在我家吃到熱飯熱菜,有一個寒夜,母親還把一對乞討的母女留宿在家裏。這些年,我已習慣把慈悲和母親聯繫在一起,一想到,便覺得自己沐浴在慈愛的光芒裏,內心安靜而充滿温暖的力量。

對於母親的勤勞,我早習以為常,如同面對日出日落。母親對生活的要求很低,有飯吃,房子不漏雨,世道太平,就是天大的幸福。在我的記憶中,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沒見過她有過片刻的停歇,像一個永動儀那樣不停地擺動。母親是在驚嚇與辛勞中長大的。那個時候鬧“游擊隊”,外公家原本家境不錯,一個晚上,“游擊隊”突然闖進來要外公交多少多少銀元,外公拿不出那麼多,被捆住雙手在橫樑上吊了三天三晚,渾身打得皮開肉綻,不到一個月便去世了,而外婆也因此精神失常。七八歲的母親,就開始像一個大人那樣操持家務,她的童年沒有遊戲,沒有書本,甚至沒有笑聲,除了勞作還是勞作。也許在母親的思維中,人生本來就應該這樣。我常常想,當某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而習慣最終必然凝鍊成為一種品質。

記得一個冬夜,就着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我在抄課文,母親在紡紗線,隨着紡車輪吱呀吱呀的轉動,母親左手的棉條捻出的紗線時長時短,那一刻很安寧很恬靜。母親這樣紡着紡着,突然説起“過老東”的事來。那也是一個冬夜,老東來了,外婆一家人也就慌亂地收拾了一些值錢的東西,加入逃命的人羣,只留下母親和瞎眼的老奶奶守屋。説到這裏,母親的聲音有些顫抖——眼看“老東”黑壓壓的一片朝這邊開過來了,她倆連滾帶爬躲在屋後水塘邊的荊棘叢裏,幸好水塘邊上有隻木船,母親把船劃到水塘中間,她和瞎眼老奶奶趴在船艙裏,身上再蓋些柴草,整個晚上又冷又嚇,魂飛魄散。雖躲過一劫,但已凍得奄奄一息。那時候年紀尚小,對於母親講的這段經歷,不能感同身受。當時只是覺得母親稱日本鬼子為“老東”很是奇怪,看到母親説完這些,臉變得煞白的,就什麼也不敢追問了。而母親説的“游擊隊”,

我卻問過多次,至今也沒搞清楚是教科書上説的革命者,還是土匪,抑或兩者兼而有之。

父親説是共產黨趕走了老東,消滅了土匪,所以母親很感激共產黨。家裏有我和父親兩個黨員,母親很自豪。我曾對她開玩笑説,您一輩子都在做好事,您比黨員還黨員呢。母親歎息,共產黨裏都像我這種人,那還叫共產黨?

兒時的我發現母親經常望着星空發呆。記得一個星光燦爛的夏夜,母親難得放下手中的活,和我在院子里納涼。母親輕輕地撫摸着我的頭,望着滿天星斗,輕輕地對我説,瞧那些星,都是好人去世後變的。母親對神祕的星空深懷敬畏之心,她若有所思的樣子凝固在我的記憶裏,總讓我覺得她內心有好多話沒説出來。我想,那一定是她有關星空的遐想,有關生與死的思考。無論在**的還是荒謬的抑或安寧的時代裏生活,母親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仰望星空。

母親的心臟病越來越嚴重,但不管父親怎麼勸説、阻擾,每週都要堅持去教堂禱告,有一次甚至昏倒在路上。父親只好打電話向我求助。父親和我是母親一生中最信賴的兩個人,這種信賴不僅僅是因為我和父親的黨員身份以及不可割捨的親情,或許更多的是源於母親對對讀書人很敬重。母親沒進過學堂門,不識字。父親讀過幾年私塾,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又是村裏的幹部,在母親的眼裏,父親就是她的一片天,永遠都是對的。自從我外出讀書開始,在母親心中,我就慢慢取代了父親主心骨的位置,後來對我的信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我滿懷信心和母親交談,認可並支持她的信仰,可母親對我要她不去教堂禱告的建議,一口回絕了。母親語氣始終平靜而堅定,讓我驚歎於她內心深處的變化。

陪母親去過一次鄉村教堂。教堂離我家十多里路,就在鄉村公路旁,似乎是由一間廢棄的農舍改造的,很簡陋,教堂的佈置也很奇怪,除十字架等之外,還有些佛教的東西,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教堂裏擠滿了人,大多是一些婦女和老人。母親去得晚,就虔誠地跪在最後一排,她雙手捧着那本有些破損的《聖經》,雙眼微閉,唸唸有詞,安詳而寧靜。從教堂出來,我問母親祈禱什麼,她説那是説給耶穌聽的,説不得的。

選擇與文字打交道,對我來説,意味着長年累月耐心地在雜亂的文體裏跋涉,寫作的靈感不是飛來之物,是對內心的凝視。我第一次發表作品寫的是“母親從心窩裏長出來的手”,而我,又何嘗不是從母親的心窩裏長出來的呢?母親重病之後再也不能勞作了,有時候,我伏案抄抄寫寫,母親就坐在身邊望着我,什麼也不説。而我卻感覺母親在撫摸着我的頭,我的肩,我也在母親的心窩裏慢慢融化。

我十六歲離開父母外出求學工作。但至今我感覺世界的中心仍然是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村莊。這不僅是因為在過去的那些歲月裏,我的每一行詩歌都浸潤着鄉村的綠色,我無數次夢見老屋後面的那片青翠的竹林,竹林的沙沙聲響與四季鳥鳴,還有那些喚我乳名的鄉音。更重要的是因為,母親的墓地就在家鄉的河邊,我曾在那條幹乾淨淨的小河游泳、划船,陪母親在河灘上打柴種花生,看母親汗流浹背地鋤草,看母親開心地笑而露出白白的牙齒。如果要想象天堂的美好和怡然,在我大腦中必然會呈現故鄉這些越來越清晰的印記。這些都是母親給予的,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似乎比天堂更虛幻,卻又更為真實。我會寫下一些讚美詩,像種子一樣把它拋撒在母親安眠的河畔,它們將長成大樹,我和我的子孫們會時常在它的蔭涼下交談。

每次見到母親,她都是很幸福很滿足地笑着,即便是在母親最後的那些日子,也總能在母親因中風面癱且毫無表情的臉上找到開心的笑意。母親在昏迷中等待了兩天,最終還是沒有等到我作最後的告別。當我滿懷悔恨地來到母親身邊,慈祥的母親靜靜地躺在那裏,那本破舊的《聖經》放在枕邊,窗外的陽光彷彿聖母的光輝映照在母親的臉上,她那充滿慈愛的臉上依然有一絲淡淡的笑容。那個瞬間,母親把微笑和冰冷的手留給我,她所有的呼吸,所有的脈搏,所有期待,甚至所有的歎息,都被化着一片光芒,投射在天空撒滿白玉蘭花瓣的美好空間裏。

康德説過,在這個世上有兩樣東西深深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在我眼裏,慈愛而勤儉的母親為奉獻而來為付出而來,一生不圖回報不知索取。她帶着一顆善良而純樸的心,以從未有過的舒坦和愉悦微笑着離去,自在、輕盈地飛向了她的星空,她的天堂。

那是我永遠的仰望。

劉創2014年清明節前 於冬竹居

第三篇:仰望天門山

[瀟湘風情]系列

仰 望 天 門 山

如皋蔣文祥

天門山是張家界海拔最高的山,主峯1518.6米 ,它以發育較齊全的巖溶地貌區別於武陵源的砂巖峯林景觀,是一座四周絕壁的台形孤山。因自然奇觀天門洞而得名,為湘西第一神山,被譽為“張家界之魂”。

據導遊向我們介紹,天門山古稱嵩梁山,又名雲夢山,是張家界最早載入史冊的名山。它於1992年7月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頂部峭壁忽然洞開,玄朗如門,吳帝孫休視為吉兆,天門洞開之説流傳天下,嵩梁山自此更名天門山。

“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無山山獨尊。”三百年前,就有詩人盛讚天門山作為羣山之首的王者氣概。1999年12月,張家界舉辦的“穿越天門”——“99世界特技飛行大賽”在這裏舉行,世界頂級的飛行表演師,駕機從天門洞中穿越,當時由中央電視台同步直播,全世界約有8億人觀看實況直播,引起極大轟動。從此天門山更是名揚海外。

到了天門山,不能不看天門洞。

導遊説,天門洞在湘西人民心中,就是一道通天的門户,經過天門洞,就可以直達天庭。通往天門洞的這條公路也因為是唯一通道而得名“通天大道”。

山路彎彎,盤旋而上。導遊告訴我們,這條順着山勢修建的通天大道,剛好有九十九個彎,暗合了“天有九重,雲有九霄”之意。通天大道全長10.77公里,但就這麼短的距離,海拔卻從200米急劇提升到1300米,大道兩側壁立千仞,空谷幽深,180度的急彎一個又一個,蜿蜒迂迴,層層疊疊,“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

九百九十九級台階的上天梯,是通達天門的途徑,也是許願祈福的靈地。攀登上天梯,既是鍛鍊意志,挑戰自我的過程,也是感悟人生、脱俗超凡和豁達心胸的過程。上天梯兩側五個休息平台分別命名為“如意”、“青雲”、“長生”、“琴瑟”、“有餘”,寓意“福、祿、壽、喜、財”五福臨門的生活祈求和人生願望。我們一路攀登一路祈福,許下對自己和親朋好友的美好祝願。歷經艱辛,登上第九百九十九級台階,跨過那寓意“一步登天、心想事成”的“天門檻”之後,你會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一種擺脱塵世煩惱、胸襟豁然開朗的心靈頓悟。這也許就是境由心造的緣故吧?!

天門洞終年氤氲蒸騰,景象變幻莫測,時有團團雲霧自洞中吐納翻湧,時有道道霞光透洞而出,瑰麗神奇,宛如幻境,似藴藏天地無窮玄機。據地方誌記載:“玄古之時,有土人見霞光自雲夢出,紫氣騰繞,盈於洞開,溢於天合,以為祥瑞,肅而伏地以拜之。”

千百年來,“天門洞開、野拂藏寶、鬼谷顯影、天門湧水”四大難解之謎,更為這裏增添了靈異奇趣。導遊在這裏故意賣了個關子。

據導遊介紹,天門洞的形成,有地質學家認為是“漏斗”溶蝕作用的結果。天門洞東側地形微向西傾,西側地形微向東傾,向斜的核部正對天門洞道。東西兩壁為兩條走向320度左右節理所切,同時有一條走向40度的節理在天門洞處與其相交。洞頂的兩處巖溶漏斗也對巖溶過程起了重要作用。雨水落下後,地表水順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動,一部分湧入土中的水,順着地層的層間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彙集下流,長期不斷的溶蝕過程使局部崩塌,最終使兩組溶洞併為一體,形成天門洞。但也有人對此產生異議:天門洞若照此理形成,為什

麼洞的底座是一塊巨大的平台,這些巖石能平展展地“崩”出洞外嗎?所以,“天門洞開”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天門洞門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 ,南北對開於千尋素壁之上,扶搖而通天。洞北面頂部邊緣,有倒垂的龍頭竹,因為它的根像龍頭。而葉又像鳳尾,因此也叫鳳尾竹。東側是高約200多米的溝槽,有泉水從上面飄散,落下點點梅花雨。導遊説,誰要是能張口接下48滴梅花雨,便可羽化成仙。我們一行沒一個人能夠接到48滴梅花雨,所以我們都是凡人。

我們一路跟着導遊,一路聽她講解。相傳闖王李自成部將野拂,當年帶了一百多人馬和一些金銀財寶,僱九條木船逆水而上祕密潛入張家界境內,神不知鬼不覺上了天門山。野拂這次出家,並非真正要“立地成佛”,而是“拔劍登壇”,“枕戈待旦”,準備有朝一日“掃平寰宇”、“恢復中原”。但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四面楚歌,野拂終於憂患成疾,含恨而逝。臨死前,他將帶來的財寶全部散藏於天門山中幾個祕密去處。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盜、神祕僧人、虔誠香客都藉故上天門朝拜,實際上是為窺視地形尋找寶藏,但都無一不是空手而歸。因此,“野拂藏寶”究在何處?始終是個謎。

導遊指着遠處300米開外的百丈絕壁上的一個洞説,那就是鬼谷洞。是個倒梯形的山洞,洞口有樹,並有瀑布向洞外飛灑,飄渺如煙。相傳戰國名士鬼谷子曾在洞中面壁學《易》,潛心練功,創立聞名天下的“鬼穀神功”。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縱橫術的創始人,其主要著作《捭闔策》被稱為奇書,是研究從政治、外交上運用縱橫捭闔手段搞垮對方的學問。史界評説,一部戰國史就是從鬼谷洞演繹出去的,足見鬼谷子其人了得。從古到今,闖蕩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沒有探出個名堂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天門山南麓赤松村有位退伍軍人李光玉,曾先後六次縋索下洞考察,一次他用相機偶爾拍到鬼谷子面壁學《易》的側面頭像,五官輪廊清晰可辨,與流傳甚廣的鬼谷子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鬼谷子的影像如此惟妙惟肖,是偶然還是巧合?“鬼谷顯影”成為天門山的又一個難解之謎。

在天門山山頂,我們看到一個方圓約半畝,深一兩丈的天池,池裏無水,長滿樹木花草。導遊告訴我們,説不準哪天這裏就會突然湧出一股泉水,溢出天池,從山頂飛下萬丈絕壁,形成壯麗奇特的瀑布景觀。瀑布一般先急後緩,漸漸而成細流,時間一般約十五分鐘,有時長達半小時。飛瀑時,嘯聲如雷,十里之外都能聽到,人們奔走相告,爭睹奇觀。

關於“天門湧水”,地質學家的解釋是一種自然溶泉湧水現象。從地質特徵來看,由於天門洞處於一個向斜的核部,加之兩邊的地形都比洞頂地面高,洞頂有兩個巖溶漏斗,終年有細流不斷湧出。降雨時地表水順兩邊山坡流向漏斗,暴雨時地表水由於夾泥沙較多,可能一時將漏斗底部堵塞而發生積水現象,以至有一個滲入、淤積、疏流的過程。一旦疏流,各方面彙集而來的地表水,包括巖溶漏斗中的積水和向斜翼部滲入的地下水都將從洞頂傾瀉而出,於是這洞頂湧水的奇觀就發生了。但當地人説,天門湧水大多是在五荒六月大旱時發生,有時甚至是在正午驕陽似火的時候發生。更為神祕的説法是,天門湧水的年份總與發生重大歷史事件或自然災害的年份吻合。所以,“天門湧水”之謎至今還是無人破解。

導遊告訴我們,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獨特的喀斯特巖溶砂林地貌,使天門山頂的台地猶如天然盆景,錯落差參成完整的原始空中花園。它是集神奇獨特的地質地貌、變幻萬千的氣象景觀、歷史悠久的遠古文化、別具創意的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

在珙桐灣,導遊指着一片珙桐林向我們介紹説,珙桐被稱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極其珍貴的樹種。尤其是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巔,成羣落分佈更是罕見。但在天門山,人們發現了規模很大的珙桐羣落,這片珙桐有100多株,所以這裏又叫珙桐灣。珙桐是多年生木本花卉,通常在春末夏初的時節開花,花呈白色,柱頭上略帶一點兒紫紅,很像鴿子的頭和嘴,花身有兩片又大又長的苞片,像是一對翅膀。整個花朵的形狀就像一隻放飛的鴿子,

因而外國人親切的地稱它為“中國鴿子花”。難怪《歌唱張家界》歌詞中有“滿山的鴿子花,張開那可愛的翅膀??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以觀光遊覽為主線,深層挖掘了文化內涵,完整體現了湘西第一神山“神奇”、“神祕”、“神聖”的大氛圍和主格調。許多文化泰斗、影視名人、商界精英都曾慕名到此。

導遊還給我們講了李娜與天門山的故事。1997年,以一曲《青藏高原》而紅極一時的青年歌手李娜,專程到天門山遊覽,並於山頂築屋小住。雄奇神祕的天門山,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絃。李娜感受到天籟、音樂、三界、佛光一齊向她襲來,令她頓時萌生了虔心向佛的念頭。一個月後,李娜傾情演唱了她的助手專門為她量身定做的高三個半八度的歌曲《天門山》。唱完從容下山,祕密剃度受戒,毅然遁跡空門、枯守青燈,法號釋昌聖。從此,我們再也聽不到李娜那天籟般甜美純淨的歌聲。

回到山下,再回首,仰望天門,我似乎心有所悟。

腦海,忽然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那首《望天門山》絕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時興之所至,步其韻竟然也口占一絕:“嵩樑中斷天門開,人流如潮到頂回。自然奇觀天門洞,中外遊客接踵來。”

耳畔,彷彿聽到了青年歌手李娜遁跡空門前的那首《天門山》絕唱:“走近你,為那亙古不變的誓言;走近你,為那遙遠如初的夢幻。是什麼讓我的心如此安寧,我終於看見了天門山?? ”

第四篇:仰望紅巖

仰望紅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當代中國,山清水秀,經濟發達,擁有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和異彩紛呈的文化成果,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國泰民安的景象。歷數往事,我又想起了那些長眠於地下的這一切的締造者。聽,那是他們鏗鏘有力的誓言:“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

——題記 《紅巖》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鬥爭,特別是獄中鬥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説。主要描寫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獄中黨與反動派不屈不饒的鬥爭和反動派的垂死掙扎。小説用排比、比喻、襯托、對比等描寫與修辭手法把革命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堅韌不拔,反動派的泯滅人性、冥頑不化表現得惟妙惟肖,真切動人。激人奮進。

仰望紅巖,我看到了一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在“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山城重慶,地下工作殺機四伏,獄中鬥爭更是困難重重。李敬原等同志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周旋,巧妙地擺脱敵人的糾纏,一絲不苟地完成上級交給自己的任務。許雲峯等獄中黨組織成員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忍受着刑傷與疾病帶給自己的傷痛,強迫自己嚥下發黴的硬飯粒,並通過絕食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敵人迫害政治犯的的陰謀,堅持獄中鬥爭,還與地下黨取得聯繫。可敬的革命戰士們,儘管前途坎坷,希望渺茫。但他們仍牢記自己解放全中國的神聖使命,不管環境多麼困難,形勢多麼惡劣,他們都堅決與敵人鬥爭,兢兢業業 1

工作,從不叫一聲苦。現如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們應該時刻謹記當年的歷史,謹記先烈們英勇的鬥爭,繼承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偉大的精神遺產,併發揚光大。

仰望紅巖,我看到了一種犧牲自我的勇氣。死亡,任何人都不願看到它,接觸它。可要革命,要與敵人戰鬥,就會有犧牲,有死亡。不管是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還是在白色恐怖的山城,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着地下黨。他們隨時可能在大街上的某個角落突然被捕,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被暗殺。但面對死亡與苦難,他們從未退縮: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對黨的機密守口如瓶;許雲峯得知自己即將被處決時,抖擻精神,為同志們挖好突圍的地道,然後鎮定自若走向刑場。也許奮鬥半生卻難逃一死,但是他們為了黨的安全和人民的信任,為了全中國的和平解放,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前仆後繼地工作,在以極大的意志力忍受嚴刑拷打後,義無反顧地走上刑場。這些無畏的戰士,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他們毅然用生命保衞黨,保衞至死不渝的信仰!

仰望紅巖,我看到了一種團結互助的情誼。在暗無天日的大牢中,整日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革命志士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我看到:渣滓洞難友共同擔負撫育失去雙親的“監獄之花”的責任;白公館同志通力合作,建立圖書館,共同放哨、學習,始終未被敵人發現。不管是戴着滿身刑具的重犯,還是百病纏身的老同志都齊心協力,共同縱情高歌革命的讚歌,相互鼓勵,同生共死,抗擊敵人。敵人的那一次次響起的嘹亮的歌聲,激越的吶喊,令敵人聞風喪膽。每一位被捕

的戰友,都在集體的力量中,為了全中國的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而正是這股力量,使歌聲,口號穿透厚厚的牢牆,死亡的陰影。凝聚每一個的心,變成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鋭不可當!

仰望紅巖,我看到了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放下享樂的生活,毅然投身於革命,被捕後都毫不動搖,甚至用生命捍衞信仰。其實不止劉思揚,還有千千萬萬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信仰的感召下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中,敵人們也許不明白,他們準備了許多駭人聽聞的刑罰,有着優秀的國外心理專家。但他們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卻依然不能動搖政治犯們的精神分毫。為什麼?因為敵人不懂,那些看似瘦弱的人們心中,有着至死不渝的信仰,那是對國家的熱愛,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責任。這種信仰彷彿燈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是他們不求萬貫家財,不求青史留名,以國家、人民為己任;這種信仰使他們堅守痛苦,甘受折磨,即使萬刃加身都不屈服;這種信仰使他們堅持信念,視死如歸。最終在信仰的力量的支持下,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粉碎敵人的陰謀,最終取得勝利。是的,這些堅強無畏的戰士們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雖然,許雲峯、江姐等同志被敵人提前殺害,但敵人最後的瘋狂無法阻擋解放勝利的腳步.渣滓洞戰友率先越獄,為白公館行動創造時機;白公館志士捨生取義,英勇鬥敵。一些同志倒在了敵人的槍炮下,但更多的同志突出重圍,迎來了歌樂山晨曦!

無怨無悔的犧牲,激動人心的勝利,已漸行漸遠。但我們仍無法忘懷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血染紅巖,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戰士默

默工作,堅韌不拔;血染紅巖,才有今日的幸福生活。血染紅巖,無數人用生命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紅巖》《紅巖》讓我明白,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紅巖》讓我明白要與他人團結友愛,顧全大局;《紅巖》讓我明白,要堅守信念,堅信無論眼前有多少黑暗,光明與希望終會到來。

解放,這是一個動人心絃的詞,因為它播撒光明,創造幸福;解放,這又是一個飽含辛酸的詞,因為,無數人為之付出了寶貴生命。我們至今仍然緬懷他們,今天幸福生活的締造者,時刻聆聽他們無所畏懼的誓言——“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

第五篇:仰望神聖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同志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站在這裏,我的心裏充滿了莊嚴和神聖,置身於全市紀檢監察幹部中,我感受到了正義,感受到了紀檢監察幹部視若神聖的八個字:忠誠、擔當、為民、奉獻! 我只是一名剛剛加入紀檢監察隊伍的新兵,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裏,我卻感受到了紀檢監察隊伍所承擔的神聖職責和這支隊伍的浩然正氣。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讀到了神聖的力量!

微雨池塘現,好風襟袖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情懷。此時此刻,我想到了一個人,一個平凡卻偉大的人,他是“鐵包公”,秉公執紀不怕得罪人;他是“工作狂”,身體不適依舊堅守崗位;別人送來2斤冬筍他都原物退回。廉潔自律是他一生的追求,打鐵自身硬是對他最好的詮釋。他就是已故安徽省休寧縣第二紀工委書記張天龍。 秉公執紀,不怕得罪人,是張天龍多年紀檢監察工作的真實寫照。他之所以敢於黑下臉來得罪人,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是因為其自身過硬,能夠動真碰硬。正人先正己。幹紀檢監察工作,在盯着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盯着你。只有自身過硬,才不會畏首畏尾,縮手縮腳。只有自己乾淨做人,一身正氣,才有底氣執紀問責。多年來,張天龍甘於清貧,嚴格約束自己及家人,嚴守廉潔關,努力將自己淬鍊成鋼。紀檢監察幹部並不具備天然的“免疫力”,張天龍的“硬

氣”來源於不斷增強的黨性修養和以身作則的責任擔當。如今,他已離開我們,但反腐倡廉仍任重道遠,廣大紀檢監察幹部要以張天龍為榜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恪盡職守,做一個敢於碰硬的反腐勇士。

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工作者,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還要有忠誠、擔當、為民、奉獻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追求。

忠誠,是我們黨對黨員的根本政治要求,是黨的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政治保證。共產黨員必須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人,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基本政治素養,始終保持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政治品格。

擔當,是領導幹部一種高尚的政治品格,一種必備的履職能力,一種過硬的工作作風,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習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當代中國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領導幹部必須勇於擔當、敢於擔當、善於擔當,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

為民,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裏裝着羣眾,凡事想着羣眾,工作依靠

羣眾,一切為了羣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為羣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奉獻,“奉獻”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努力地用這份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大家的無私奉獻編織出祖國偉大事業的美麗藍圖。

現在,祖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特殊時期,經濟越發展,我們就越需要一支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黨員幹部隊伍。而我們紀檢監察部門責任重大、任務艱鉅,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一起站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為黨旗增輝,為國徽添彩,這也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推薦其他精彩文章:

仰望陽光

仰望母親

仰望高山

仰望天空的貓讀後感

仰望黨旗(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