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徵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2.36W

目錄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徵文
第一篇: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二篇:關於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三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2)第四篇:2014年寶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五篇:達州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xxxx年,是我市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範市的起始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幫助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範市建設,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情況。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76.3億元,增長11.3%,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3.5個、1.2個百分點(全國7.8%、全省10.1%),高於省定目標(11%)0.3個百分點。但由於受宏觀經濟需求不足、主要支撐產業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低於我市年初計劃目標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10.3億元,增長14.2%,低於年初計劃0.8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5.1億元,增長14.3%,高於年初計劃2.3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產204.8萬噸,增產4.3萬噸,實現九連增。全年接待遊客2605.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3億元、門票收入8.3億元,分別增長14.2%、16.5%、19.7%。

(二)投資、消費、出口完成情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4.2億元,增長21.6%,高於年初計劃0.6個百分點。重點項目對全市投資增長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省市重點項目均實現了計劃新開工項目百分之百開工、計劃竣工項目百分之百竣工,29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4.7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98.6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7.2億元,增長15.4%,低於年初計劃1.1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新增104.4億元,增長18.2%。全市直接融資131.4億元,獲得省級銀行授信800億元。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95億美元,增長22%。出口15.1億美元,居全省第3位。

(三)節能減排完成情況。大力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污染整治工程,我市被列為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首批示範基地,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預計下降3.6%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5.76%;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預計分別削減7%、8%、10%、12%,均控制在省定目標範圍內,我市成為全省四個總量減排試點市之一、唯一一個環境容量研究及運用試點市。

(四)民生保障情況。“十項重點民生工程”圓滿完成。城鎮新增就業8.52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參保率99.4%,居全省首位。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新改擴建幼兒園102所,職教園區一期15棟主體完工。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紮實推進,全民醫保基本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先住院、後結算”服務模式惠及羣眾8.3萬人。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6559套,發放廉租住房租金補貼707.5萬元。建成新型農村社區住宅20143套,入住人口43372人。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xxxx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13元,分別增長11.8%、13.6%,高於年初計劃2.8個和4.6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當前我市仍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結構不優、創新不足、競爭力不強,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和基礎支撐能力有待完善加強,土地、資金、環境等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依然存在,進一步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十分艱鉅。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按照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xxxx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加快轉型、持續發展,在加快信息化進程中持續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設經濟轉型示範市,奮力走在中原經濟區前列。

xxxx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外貿出口增長16%左右;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以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現就主要目標作簡要説明: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主要基於四個方面考慮:一是按照十八大提出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市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初步測算未來8年我市經濟增速必須保持在10%以上。二是從發展實際看,隨着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範市建設全面展開,各項重大戰略舉措穩步實施,全市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三是從支撐因素看,工業、投資有望持續較快增長,農業生產、社會消費、服務業平穩增長,將對經濟增長形成較強拉動。四是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推進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以上。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xxxx年翻一番的目標,以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要求,考慮到目前已出台的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個税起徵點等政策性因素對居民收入的影響已全部釋放,部分行業、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導致城鎮職工和外出務工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速減緩,農民增收空間有限,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面臨一定壓力。綜合考慮兩項指標預期增長11%以上。

三、xxxx年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初步計劃

xxxx年實施市重點項目500個(第一批),總投資2523億元,當年完成投資612億元。

(一)新型城鎮化方面。重點實施項目44個,總投資23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6億元。其中:城鎮基礎設施方面,開工建設世紀路、神州路、中原路、中南路、文匯路等道路,推進迎賓路南延、錦江商業廣場、解放區城際鐵路南水北調城鎮居民安置小區、德瑞苑小區公共租賃住房、xx鐵路電纜工廠棚户區改造等項目建設,完成山陽路、普濟路、南通路等道路大修工程。加快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建設,完成45公里輸水線路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廠搬遷、第二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等項目建設,改造老城區供水管網30公里、燃氣管網50公里,新增供熱面積40萬平方米。新型農村社區方面,開工建設投資100億元的修武周莊新市鎮、投資11.5億元的小徐崗新型農村社區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孟州市長店示範村、總投資2.3億元的沁陽和諧家園新型農村社區等項目。

(二)新型工業化方面。重點實施項目292個,總投資159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88億元。其中:開工建設總投資11.5億元的風神年產800萬條高性能乘用子午胎生產線、總投資25億元的三木表層材料工業園、總投資10億元的佰利聯年產30萬噸富鈦料生產線、總投資11.7億元的河南東辰年產40萬套汽車廂體總成、總投資2.1億元的多氟多年產1000萬盞高亮度led照明燈、總投資1.1億元的河南飛孟年產6700萬克拉多晶立方氮化硼磨料、總投資4.2億元的温縣中維藥業年產5000噸藥用級聚維酮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23億元的大江重工(xx)裝備產業園、總投資25億元的奇瑞汽車年產61萬台發動機、總投資18億元的河南三麗年產500萬kvah硅膠體鉛蓄電池和年產20萬輛電動三輪車、總投資20億元的河南格林沃特年產125萬套汽車尾氣淨化器、總投資30億元的河南納克年產10000噸太陽能電池用晶體硅材料及200mw電池組件、總投資2億元的河南飛孟年產1500萬片金剛石複合片等項目建設。能源保障方面,加快推進總投資51億元的xx電廠上大壓小異地擴建工程、總投資50億元的龍源電廠等項目建設,總投資27億元的xx東區熱電機組項目建成投運。

(三)新型農業現代化方面。重點實施項目58個,總投資16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1億元。其中: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開工建設總投資28億元的豫農生物科技產業園、總投資10億元的河南億騰年產30萬噸速凍熟食加工、總投資6.2億元的xx永坤年產9萬噸懷藥深加工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修武縣伊賽牛肉生產加工基地、總投資5億元的河南樂食匯懷王懷藥系列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標準化養殖方面,開工建設總投資10.5億元的修武伊賽年出欄10萬頭肉牛養殖、總投資2.5億元的孟州市平康年出欄10萬頭生豬養殖等項目。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方面,開工建設總投資1億元的孟香農產品物流中心、總投資1億元的豫台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中心、總投資2億元的河南鑫榮源農業生態科技園等項目。生態水系方面,開發建設北部山區影視湖、龍寺水庫、圓融水庫和新區東湖、靈泉湖等五個水庫,改造老城區白馬門河、普濟河、羣英河、翁澗河、李河和山門河,全面完成引黃入焦總乾渠工程,6月底前黃河水進入大沙河,靈泉湖年底前形成水面1000畝以上。投資12.4億元,開工建設南水北調xx城區段綠化景觀帶工程安置房73.32萬平方米。投資1.7億元,持續推進北部山區生態治理恢復。

(四)交通方面。重點實施項目25個,總投資12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1億元。其中:鐵路網方面,重點抓好鄭焦城際鐵路、鄭州到太原快速鐵路通道xx至晉城段(前期)等項目,鄭焦城際鐵路xx段建設線路68.5公里,xx東站升級改造工程完成投資3億元。公路網方面,重點抓好焦桐高速温縣至鞏義段、武陟至雲台山高速、桃花峪黃河大橋、環城快速通道、迎賓路南延及xx黃河大橋等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3.6億元的s308修武(市界)至xx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總投資9.8億元的鄭常線xx境馬營至小中裏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等項目。新改建農村公路200公里。啟動站南廣場徵遷及南站房建設,加快總投資4.3億元的s308冢沁線xx至沁陽一級公路改建工程等項目建設。

(五)服務業方面。重點實施項目46個,總投資31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億元。其中:建成總投資4845萬元的xx海關(馬村)監管場所,總投資20億元的立天唐人中心、總投資10億元的恆橋新生活服務廣場、總投資1.2億元的神農山風景區旅遊基礎設施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50億元的雲台山大型綜合旅遊開發項目、總投資15億元的河南德眾公共保税中心、總投資20億元的紅星·美凱龍xxhopsca街區建築羣等項目。

(六)社會事業和民生改善方面。重點實施項目35個,總投資9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5億元。其中:加快建設總投資6億元的市第二人民醫院新區醫院、總投資6.9億元的市技師學院職教園區新校區、總投資1.1億元的孟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病房樓等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13億元的國際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投資1.2億元的市全科醫生臨牀培養基地暨市人民醫院病房樓主體工程、市兒童醫院病房樓、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陳家溝太極文化國際交流中心等項目。

四、xxxx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把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擴內需、穩增長、促轉型的全局性和戰略性舉措,爭創城市發展優勢,突出以人為本、統籌城鄉、提質擴容、宜業宜居,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一是加快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強力推進14820城市轉型工程,優化城市形態,把城市組團作為構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抓手,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組團式發展框架,完成各組團規劃編制、審批工作。二是加強城市載體建設。按照現代城市發展理念,加快xx新區、城市組團、產業集聚區和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等城市載體建設。xx新區作為中心城區功能拓展的主導區域,至少開工建設4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或商貿項目,儘快成規模、出形象、聚人氣。推動老城區基礎設施向新城區延伸、新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有效對接。加快組團與中心城市間快速通道建設,引導產業在組團與中心城區間合理佈局,進一步提升組團服務功能和吸納就業能力。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深入開展城市建設三年大提升行動,編制老城區提升規劃,加強公共交通、生態建設、污染防治、水電氣熱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科學化水平,着力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四是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強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促進醫療、教育、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服務跟進配套,20個社區達到入住條件。

(二)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把穩增長與增效益、促轉型結合起來,增強企業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高成長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編制完善《xx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和《xx市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實施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年度行動計劃,在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高新技術、老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提升四個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建設。二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突出企業主體、加強協同創新,力爭新建國家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10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90家。加快研發平台建設,新增國家級研發平台2家、省級研發平台10家、市級研發平台40家,全市研發平台數量達到300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30%培育成科技型企業,並建成研發平台。三是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深化完善“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制、對外公佈制、工作台帳制”等工作機制,着重抓好集羣培育、規劃引領、項目帶動、功能配套、集約節約、機制創新等六項重點工作,支持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產業集羣、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創建一批示範基地,每個產業集聚區至少開工建設2個投資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四城區至少開工建設2個投資10億元以上商貿或工業項目,力爭2個以上產業集聚區列入全省“十強”、“十快”、“十先進”產業集聚區,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0億元。四是推動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術促進企業產品結構調整、擴能增效和節能減排,創建一批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範企業,實現企業核心業務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五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文化旅遊精品工程,加快十大文化旅遊園區建設,重點實施雲台山大型綜合旅遊開發、七賢鎮旅遊服務區等項目,完善文化旅遊產業鏈,積極發展新型業態,推動文化旅遊業擴大規模、提高品質。加快“兩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務區)規劃建設,力爭6月底前全面完成“兩區”發展規劃論證、批覆工作,研究制定高端服務業項目入駐“兩區”優惠政策,為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提供載體。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農村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推進物流業規模化發展,繼續深化物流業與製造業聯動試點工作,推進xx盛通物流基地等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啟動焦西物流園區規劃編制工作。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鼓勵發展連鎖、電子商務、信息諮詢、網購等新型業態。

(三)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加快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抓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推進水電路等農田生產設施建設,加快沁北引黃灌區、蟒河等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工程建設,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新增高標準糧田40萬畝。二是加快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羣培育工程。通過龍頭帶動、專業合作、協作配套、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加快九大農業產業化集羣和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加強奶源基地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建成20家主食便民連鎖店。三是加強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以生物育種為重點,加強小麥、玉米、水稻新品種的選育,通過審定新品種3-5個。推進100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組建育繁推一體化大型種業科技集團,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次,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鄉鎮全覆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主要糧食機械化水平保持在96%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力爭實現動物防疫體系鄉鎮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縣級全覆蓋。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四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户、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3500個以上。五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農業經營收入。積極擴大轉移就業規模,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四)強化投資拉動,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六個一”工作機制,確保年度計劃新開工項目百分之百開工、年度投資計劃百分之百完成、年度計劃竣工項目百分之百竣工。一是堅持目標責任制管理。堅持把重點項目建設納入市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按照《關於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區和重點項目建設的補充意見》規定,嚴格考核獎懲。二是落實“三清四通五辦”項目審批機制。對所有審批項目做到“三清”,即審批表格一次性給清、辦理程序一次性講清、需提交的申請材料及圖紙一次性説清。做到“四通”,即對符合法律規定的項目確保暢通,對前期需協調的項目加強疏通,對需提前介入的項目用足政策靈活變通,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保持溝通。做到“五辦”,即資料齊全馬上辦、資料不全指導辦、緊急項目加班辦、特殊項目跟蹤辦、重大項目快捷辦。三是強化協調服務。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加強服務協調,加快項目建設。四是堅持媒體公示制度。每月對各縣(市)區重點項目投資進度在xx日報等主流媒體排名公示,激發各縣(市)區加快項目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五是堅持和完善觀摩點評活動。每季度組織一次全市性的產業集聚區重點項目集中觀摩點評活動,重點安排觀摩竣工投產項目。通過觀摩找差距,定目標。六是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稽察和管理。出台《xx市重大建設項目稽查辦法》,建立完善招投標監督備案制度,進一步落實項目建設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等各項制度,切實加強稽察工作,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嚴格規範投資行為。同時,繼續完善xx市項目管理信息系統。

(五)強化開放帶動和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動力。一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以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為選擇標準,突出搶抓機遇、承接轉移,盯緊中國和世界500強企業定向招商,加強港澳台和韓國招商,組織好一系列招商洽談活動和投資貿易洽談會,推動裝備製造、現代化工等六大集羣招商,依託廈工產業園、奇瑞發動機、xx兵裝產業園進行產業鏈招商。強化與鄭州、洛陽、濟源以及山西晉城等周邊城市的區域合作。二是擴大對外貿易。加快xx海關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口岸服務體系。一季度建成xx海關監管場所,具備口岸通關能力。全力推進口岸“大通關”建設,深化與青島港、天津港等港口的合作。積極申報xx綜合保税區。爭取引進5家出口型企業,新增出口實績企業10家以上。加快建設國家級皮毛出口基地和河南省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創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培育食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和企業,積極創建“四大懷藥”、果蔬等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示範區。三是優化開放環境。完善招商信息處理和受理服務機制、聯審聯批和代理服務機制,維護外來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四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落實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推進直供電改革試點,落實電廠脱銷電價政策,推進環保收費方式改革,利用價格槓桿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結構調整、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進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以健全醫保、規範醫藥、創新醫療為重點,提高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和實際報銷水平,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推進大病應急救助。加快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行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深化財政、行政審批、事業單位等改革。五是創新要素保障機制。強化資金保障,加強銀企對接,提高“四資”運作水平,擴大資本市場特別是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嚴格落實建設用地標準,優先支持重點項目和重點發展載體建設用地,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探索實施人地掛鈎政策試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完善提升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建設,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引進,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六)強化節能減排,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推進國家首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範基地建設,全面構建“一區兩帶三網多點”林業生態網絡,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羣眾提供宜居舒適生活環境。一是加強資源節約。編制完成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實施高耗能行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工程,重點加強赤泥技術研發和利用以及氟石膏、硫酸渣等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抓好修武縣鉅龍科技有限公司赤泥資源化利用、佰利聯鈦石膏綜合利用等一批重大示範項目建設。二是加強節能降耗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分解落實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實施固定資產投資能源評估制度,嚴格能耗准入門檻,開展列入國家“萬家重點耗能企業活動”的能源審計工作,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完善公共機構能耗定額,深化用能在線監測管理。實施節能改造、節能產品惠民、節能技術產業化示範推廣等重點工程,淘汰落後產能和高耗能設備。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節能宣傳和培訓力度,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三是加強環境治理。實施污染整治工程,強力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環境綜合治理。嚴把環境准入關,切實抓好污染物總量減排工程建設,確保完成省定減排目標。四是加強生態建設。加快城市水系建設,深化北部山區綜合治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和城市綠地系統,力爭完成造林和森林撫育16萬畝。

(七)強化社會事業建設,着力推進民生改善。着力民生民心,繼續集中財力,實施好“十項重點民生工程”,解決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把促進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穩定就業崗位,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培訓幫助就業、援助扶持就業,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二是繼續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做好規劃選址和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開工16191套。健全建設運管管理體系,嚴格規範申請、審核、輪候、分配、退出等程序。三是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持可持續性為重點,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和優撫對象待遇水平。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老年產業園項目建設。全面實現失業保險市級統籌,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四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新建、改擴建100所幼兒園;啟動xx一中二期項目,完成100個農村中國小校舍優化改造項目;推進人民中學二期、山陽區新城國小項目以及新區文苑國小續建項目,啟動建設映湖路國小、豐澤園公辦幼兒園、和誠錦江國小項目。完成xx一中體育館、温縣一中新校區二期等工程,職教園區一期項目竣工交付使用。五是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山陽故城保護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任務,開工建設妙樂寺塔、清真北大寺保護設施項目。開展市羣藝館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國際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六是提高醫療衞生服務水平。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建成已下達投資計劃的縣級衞生監督機構、農村急救體系、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精神病防治機構,啟動市婦幼保健機構、重大疾病防控體系、縣級中醫院項目建設。基本建成市全科醫生臨牀培養基地暨市人民醫院病房樓主體工程、市第四人民醫院綜合樓等項目,加快建設市兒童醫院病房樓、第二人民醫院新區醫院等項目,開展市第三人民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市中醫院異地建設項目建成投用。七是加強社會服務和管理。提高城鄉基層公共管理和服務能力,暢通和規範羣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市場價格監管,規範市場價格秩序,維護羣眾切實利益。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力爭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完善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和應急等管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第二篇:關於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關於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各位代表:

現將我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4年計劃(草案)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2014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4年,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市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三個適宜”的奮鬥目標和市人代會確定的各項任務,開拓創新,真抓實幹,積極化解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努力鞏固和發展良好的局面,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增長速度快,經濟效益好,三大需求旺。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左右,連續15個季度增長速度超過13%,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 增強。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8%,削減水、氣污染物排放0.53和1.5萬噸。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税增長50% 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60,同比提高20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市屬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居民 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3.5%左右。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區域發展日趨協調,支撐條件得到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大災之年糧食總產量仍達到97.5億公斤,為歷史上第二個 高產年。工業經濟快速增長,預計增加值增長17%,機械、醫藥、食品、化工等優勢產業實力進一步提升,全球第1000架erj145支線噴氣客機在哈交付 使用。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黃金週以及哈洽會、制博會、糖酒會等一批大型展會相繼舉辦,會展、旅遊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年旅遊總收入增長 18%。擴權強縣,加大扶持,縣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東北區域“4+3”合作模式得到加強,東北亞區域對俄、對韓經貿科技合作逐步升 級。大頂子山航電樞紐首台機組併網發電,葦亞鐵路全線貫通,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橋、哈大鐵路客運專線、三環路哈阿立交橋等工程開工建設,磨盤山水庫供水二期 工程加快推進,發展的支撐條件進一步改善。

調整改造步伐加快,體制機制不斷創新,開放水平穩步提高。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穩步推進,預計國家批覆資金申請報告的46個工業國債項目累計 完成投資56億元,佔總投資的48.7%,22個項目竣工投產,6個項目完成驗收。哈大齊工業走廊啟動區建設預計完成投資28.5億元,五大工業新區初步 形成園區相互呼應、產業集聚發展的態勢。東輕、哈軸等重點企業改制重組不斷深化,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非工業企業改制重組正在啟動,企業配套 改革進程不斷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取得進展,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8%, 國內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到位資金增長32%。

城鄉居民實惠增多,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預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 增長15%。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 預計分別達到117、182、135和6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全部城鎮居民。城市低保人員20

萬人,月人均補差額115元,實現動態下應保盡保。全面 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11.6萬人納入農村低保,年人均補差351元。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 生活費。投入資金3400萬元,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13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大到所有區、縣(市),參合率達到94.1%。社區衞生服務覆蓋人口達 228萬人,占城區人口的76%。全市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 21億元,新建農村公路3233公里,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66處,新建沼氣池9890個,建成新農村示範住宅200多座,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儘管我市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但一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與同類 城市比經濟發展相對較慢,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相對較低,市場化程度和開放水平不高,發展環境不夠寬鬆,縣域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公 共產品供給能力不足,社會不穩定、不和諧因素還比較多。

二、2014年計劃安排

201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對保持我市經濟發展良好態勢,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並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2014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5%,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市屬外貿進出口總 額增長15%,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增長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4.6%,人口自然增長率 4.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9%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4%,水、氣主要污染物總量分別削減3%和1%。

為實現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圍繞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市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抓好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糧食工程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糧食總產量保持在90億公斤左右。突出“良種繁育、規模飼養、 疫病防治”三大重點,加快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養牛超萬頭、養豬超5萬頭、養禽超50萬隻、養羊超萬隻的專業鄉鎮或養殖合作社。加強農田水利基礎 設施建設,推進龍鳳山、倭肯河、友誼等大型灌區建設,利用大頂子山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旱改水”30萬畝。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增加農機總動力550萬千 瓦以上,機械作業水平提高5個百分點。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以縣域工業園區為依託,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重點支持乳製品、畜禽產品等優勢產業提檔升級,促進加工產業集羣發展。 着力支持國家、省和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改造,抓好已經確定的八大主導產業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培育經營大户、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 類協會為紐帶,推動“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大發展。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122萬人,培訓農民工35萬人。

加快農村公用事業建設。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爭取2014年農村公路建

設計劃1500公里以上。抓好試點村、鎮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間相連的 道路建設,儘快形成鎮村相連、村屯相通的農村道路硬化主骨架。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20處,解決13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加快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示範項 目建設,搞好村屯綠化和生態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村生態環境。

(二)圍繞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整體實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加強自主創新,整合集約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工業增加值增長15%。發展壯大優勢產業。以優勢企業為龍頭,重點產品為依託,培育擁有名牌產品、先進技術、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為支撐的優勢產業。積極引 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把裝備製造業進一步做強,把食品產業進一步做大,把醫藥產業進一步做優,把化工產業進一步做精。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好 4g15發動機、250兆瓦等級燃氣輪機、生物工程產業基地、超大規格特種鋁合金板帶材等一批重大項目,全年重點監控工業投資項目100個,投產達產項目 50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

實施產業科技支撐戰略。以解決支柱產業以及戰略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為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做強一批優勢企業、培育一批經濟增長點、儲 備一批前沿技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力爭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哈獸研獸用生物製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我市,支持哈焊 接研究所優質焊材國家工程中心二次能力建設,哈藥集團現代中藥粉針劑國家工程中心、動物細胞製藥國家工程實驗室,哈軸集團特種軸承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一 工具精密複雜數控刀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優化產業佈局。建設以機電、汽車等為重點的裝備製造業集聚區,壯大醫藥食品集中區,改造提升化工園區,打造高新技術產業板塊,整體提高縣域 工業園區的規模和實力。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嚴格執行園區規劃,做好產業細劃,突出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重點規劃開發區鋁鎂合金工業園、平房航空產業 城,完善呼蘭大學城和地理信息產業基地、香坊出口加工園區建設。加大力度,整合資源,規劃風電產業研發和建設。制定工業佈局導向政策,從土地、税收、資金 等方面支持佈局優化調整,有序推進老企業向專業園區搬遷集聚。

(三)圍繞第三產業壯大規模、提檔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政府引導、開放帶動、市場化促進、產業化發展,培育新興服務業,提升傳統服務業,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5%以上。

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加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發力度,爭取更多國內外銀行在我市設立分行或代表處。推動江海證券在增資擴股基 礎上實現綜合性經營。支持哈商行在省外設立分支機構。謀劃建設羣力金融商務區,制定鼓勵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發揮地方金融的整體合力,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 務。

發展現代物流業。認真落實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制定《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實施意見》。組織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 高層論壇,為製造企業和物流業企業融合、項目對接搭建平台。加快公路總樞紐、新香坊集裝箱節點站、龍運物流園區及糧食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提升物流業的整 體水平。

發展外包服務產業。落實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着力培育服務外包大企業,加快黑龍江動漫與網絡遊戲產業基地和哈爾濱服務外包產業核心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羣,規模化發展。

發展會展旅遊業。提升展會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充分發揮會展搭台,經濟唱戲,通過各種會展窗口,吸引中外客商和遊客,接待國內外遊客增長13% 以上,旅遊總收入增長17%以上。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亞布力旅遊度假區、以勞模主題公園為重點的太陽島風景區西區、龍鳳山風景區、侵華日軍 “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等項目建設,積極開發建設工農業旅遊項目。

加快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和扶持東鵬肉類、尚志寶興農產品、金谷糧食等現代化大型批發市場。鼓勵城市連 鎖經營、超市向農村延伸,支持農村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加快發展社區商業,優化老社區商業佈局,完善新社區商業服務功能。

(四)圍繞強化投資需求拉動,加快推進大項目建設。以大項目建設為牽動,優化投資結構,保持和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全年謀劃億元以上項目150項,10億元以上項目15項,推進重點項目100項。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圍繞優勢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謀劃和建設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與羣眾生活關係密切的大項目,實現建 成投產一批,加快建設一批,新開工一批,前期謀劃一批的良性循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路網改造、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橋、哈大鐵路客運專線、成高 子至賓西鐵路、哈齊城際鐵路、羣力熱電廠、磨盤山水庫供水二期、水源地污染防治、何家溝綜合整治、羣力新區開發、危房棚户區改造等項目,做好哈爾濱西站、 軌道交通一期、三環路西線跨江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適時啟動。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國債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35個以上,10 個項目通過驗收。

拓寬投融資渠道。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千方百計落實配套資金和建設條件,爭取國家和省把更多的項目擺放在我市。探索銀政合作新模式,爭取與開 發銀行再簽署一個額度在200-300億元的合作協議。加大金融和資本運作力度,充分發揮現有融資平台的作用,加快融資改革和創新,擴大專業性融資公司的 領域和規模,提高市場化融資水平,積極謀劃企業上市融資。爭取增量、整合存量、挖掘潛力、促進合作,解決土地瓶頸制約,增加土地收益,為基礎設施大項目籌 措建設資金。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市場化運作,全面開放城市建設投資領域,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參與重大項目建設。

完善項目推進工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大項目建設的意見》,強化項目謀劃生成機制、推進協調機制、監管服務機制和 考核獎懲機制。繼續實行市領導研究大項目推進工作的例會制度,固定資產投資“在地統計、在地考核”制度,完善項目管理系統信息平台。

(五)圍繞進一步擴大開放,在創新招商引資工作、優化進出口結構上實施突破。堅持藉助外力求發展,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逐步形成經濟全球化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老工業基地振興、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以及扶持優勢產業發展等有利政策,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 鞏固日、韓、港澳台等傳統優勢引資市場,有計劃的開拓歐美市場,逐步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設立招商代表處。依託本地優勢產業和資源,積極尋求同世界500強企 業和國內500強企業合作的契機,面向關聯性較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實行產業鏈、價值鏈招商,點對點招商。按市場原則策劃、包裝項目,統籌、合理確定園區 定位,形成以市開發區為主體,各類園區為補充,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內部競爭最小的園區發展格局。完善招商引資責任、激勵和重點項目服務機制。

促進對外貿易增長。強力開拓國際市場,重點扶持有規模、有實力、有品牌的優勢企業,到境外設立貿易公司、建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加快建設 對俄、對韓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全面優化出口結構,實施名牌戰略,重點支持汽車、醫藥、電子產品、電站成套設備、深加工農副產品等 商品出口,擴大生物製藥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落實扶持政策,建立重點出口商品跟蹤制度,制定《哈爾濱 市出口企業獎勵管理辦法》。

(六)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發展的硬性指標,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的各項措施,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加速節能減排關鍵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推廣,着力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鼓勵重點耗能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 快淘汰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等高耗能行業中的落後產能。關停200兆瓦小火電機組,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0 户。加大分散供熱鍋爐聯片併網改造力度,淘汰50台7兆瓦以下燃煤供熱鍋爐。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4%。

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出台《哈爾濱市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建設一批以資源節約型、綜合利用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特色的循環經 濟項目。開發風能、太陽能和地熱等可再生資源,建設依蘭、方正等3個風力發電廠項目,新建、改建3個熱電聯產項目。啟動建設市開發區和利民開發區循環經濟 專業園區,推進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7.8%。

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實施,文昌污水處理三期、延壽污水處理配套管網項目投產運行,雙城、阿 城污水處理項目加快建設,羣力、平房、信義溝、松北松浦、呼蘭、太平中水、污泥處置、文昌配套管網等8個項目開工建設;哈藥、哈高科、省生物一廠、東輕、 華爾、氣化廠等6個工業污染治理項目竣工運行,三精製藥、濟仁藥業、中石油哈石化分公司污水治理項目開工建設。

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政、税收、信貸支持節能減排的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給予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示範工程以及產業化項目最大限度 地支持;加大監控力度,對違法和超標耗能排污單位加大懲治力度,實行嚴打重罰;落實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將節能降耗目標當成各級領導的頭等任務 來抓。

(七)圍繞激發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堅持把改革作為發展的內在動力,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及農村改革為重點,推進各領域的改革,為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提供體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許可行為,提高 審批效能,推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工作深入進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行政機關領導問責暫行辦法,建設法治政府、 責任政府。進一步理順市與區、縣(市)的行政管理體制。繼續深化和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各項改革。

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制定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方案,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優勢產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深化國企改革,加快未改制企業的 改制工作,推進物業供熱、供排水、公交等公益性國有企業改革,對已改制企業進一步明晰產權制度,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全力推進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實施和完

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跟蹤4户企業的試點情況,加大國有股分紅、國有產權轉讓收入收繳力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經營業 績考核體系和國有資產重大損失責任追究制度等。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繼續深化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化解鄉村債務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國有農場改革,落 實國有農場的補助政策,促進國有農場健康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做好國家級發展改革試點鎮的申報落實工作, 穩妥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鈎試點。

(八)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務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取得明顯成效。堅持以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着眼點,採取積極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長效機制。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堅持市場就業與政府幫扶相結合,制定出台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對有勞動能力、有就業願望的零 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實行“託底”式安置,力爭充分就業社區新增5%以上。落實好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和社保補貼,加大小額擔保貸款的發放力度, 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培訓高技能人才7000人,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力爭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20萬人、188萬人、139萬人 和70萬人。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建立城保與農保之相互銜接、順暢貫通間的通道,把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規範化、制度化體系。鞏固城市低 保制度,完善住房、教育、就業、供暖、供水、供電、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開展就學、法律援助、勞動力輸出等 農村救助工作。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發展職業教育,支持民辦教育。改善城鄉醫療服務水平,組織 實施農村鄉鎮衞生院、縣級衞生醫療機構、縣級計生服務站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城鄉基層羣眾文化活動網絡建設,加快鄉鎮文化 站、廣播電視村村通項目建設,推進哈爾濱藝術中心、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設施和省、市博物館等項目建設。推進羣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全面發 展,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提高承辦大型賽事的能力,做好大冬會各項籌備工作。加大市場監管和調控力度,保障市場供應和物價穩定。全力消除社會生活中存在 的安全隱患,切實化解影響全局、帶有苗頭性和傾向性的不穩定因素,努力營造安全保障型生產生活環境。

第三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2)

一、“九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回顧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及農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14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91億元,“九五”期間年均遞增3.7%;糧食總產400萬噸,棉花7.5萬噸,油料4萬噸,瓜菜630萬噸,肉類33.5萬噸,水產品6.6萬噸,水果70萬噸,“九五”年均遞增分別為1.6%、5.3%、5.7%、18.8%、6.7%、9.4%、7.3%。 (二)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種植業內部,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作物播種面積由1995年的7.6:2.4調整到6:4。結構調整已開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調整轉變,全市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糧飼兼用型玉米200萬畝。畜牧業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豬、羊、雞良種率達到60%、80%、30%和90%以上。以農田林網、濟德高速公路兩側林帶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建設和以棗糧間作為主要內容的紅棗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60萬畝,其中經濟林120萬畝、用材林20萬畝、防護林20萬畝;農田林網達650萬畝,農林間作150萬畝,林木蓄積量69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17%。 (三)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九五”期間,水利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億多元,完成土方1.8億立方米,對徒駐河、趙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進行了治理,完成了嚴務水庫、丁東水庫等24個工程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積7.54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69萬畝,全市配套機井達到8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20萬畝,節水灌溉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95,已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灌排體系。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明顯成效,累計改造中低產田270萬畝,開墾各類荒地40多萬畝。 (四)科技興農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大力實施種子工程,主要農作物種子基本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複種指數達到170%,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18處,帶動種養面積140多萬畝,帶動種養農户40餘萬户,園區內引進新品種200多個,推廣應用高新技術40多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8%。農民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獲綠色證書農民2.2萬人,農民技術員1.9萬人,佔農業勞動力的1%和0.9%。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52萬千瓦,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耕、播、收機械化程度達到81.2%、31.7%、34.4%。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日趨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長、中、短期天氣預報,温情、雨情、墒情、災情及農作物苗情監測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氣象服務體系,人工防雹增雨、衞星遙感監測等減災防災技術得到較為普遍地運用。 (五)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九五”期間,全市上下不斷加大改革力度,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狠抓了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經濟組織、基地等建設,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銷售收入過百萬元的龍頭企業20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252萬畝,農户60.5萬户。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131處,農產品外地市場開拓初見成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797個,參加農户36.5萬户,佔農户總數的31.8%。各類農副產品運銷聯合體發展到1萬餘個,運輸大户13.8萬户,農民運銷隊伍達40餘萬人。全市已形成種植業生產基地176處,養殖專業小區323個,養殖專業鄉71個,專業村1303個,養殖大户1.9萬個,養殖場3168個。 (六)農業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九五”期間多種經營總收入年均遞增16%。農民人均純收入2014年達到2491元,“九五”期間年均遞增11.3%。農民負擔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並逐年下降。自1994年實施扶貧開發工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982.8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223個,使33萬人脱貧,慶雲、夏津兩縣於1997年實現整體脱貧,目前全市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農產品品種不夠豐富,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專用產品不足等問題日漸顯露,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後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適應即將加入wto形勢的要求。二是農民收入增長趨緩。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農業發展由資源約束轉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出現了結構性、季節性、地域性過剩,農產品賣難問題日益突出,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導致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產不增收。“九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間下降9.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三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尤其表現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差,農產品加工程度不高成為農業增效的主要障礙之一。四是鄉村兩級社會服務職能弱化,對農民進行產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後銷售服務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實施步驟,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二、“十五”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五”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按照建設城郊型農業的戰略構想,面向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經濟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飛躍。 (二)任務目標 1、繼續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到2014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12億元,年均遞增4%;糧食總產穩定在400萬噸左右,棉花產量保持在20萬噸左右,油料總產量5萬噸,瓜菜產量達到650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55萬噸,年均遞增8.3%,禽蛋總產量達到35萬噸;水產品養殖產量達到10萬噸,年均遞增7.7%。 2、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提高林、牧、漁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使農、林、牧、漁四業產值比例2014年達到40:10:45:5。糧經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調整到4:6,產值比例調整到3:7。糧食作物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擴大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小雜糧面積,2014年專用小麥比例佔小麥總面積的50%左右,小雜糧佔秋糧的30%左右;根據產出效益和市場需求調整好棉花種植面積;進一步加大瓜菜種植規模,重點擴大設施栽培面積,2014年瓜菜總面積達到240萬畝,其中保護地栽培面積150萬畝。在努力擴大畜牧養殖規模的同時,突出特色,優化結構,穩定生豬、蛋雞養殖,加快發展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和優質雞、兔及特種動物養殖,大力發展奶牛飼養和乳品加工。2014年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左右,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林果業要突出紅棗特色優勢,進一步擴大棗糧間作,開發和擴大冬棗種植;積極發展雜果和名優特新果品的生產,加快劣質果園更新改造,大力實施綠色通道工程、農田林網工程和城鄉綠化建設, “十五”末,全市棗糧間作面積達到20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0%以上。水產養殖大力發展名優高效和集約化養殖,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5萬畝。 3、加快科教興農步伐。“十五”期間繼續實施“種子工程”,使全市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複種指數提高到186%,商品代牛、豬、羊、雞等主要畜種全部實現良種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到“十五”末,獲“綠色證書”農民達到10萬人。 4、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2014年農機總動力發展到725.8萬千瓦,農用拖拉機12.9萬台,農用載重汽車4086輛,農用柴油機38.2萬台,大型聯合收割機3000台,農用拖拉機配套機具16.7萬台,機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機械化程度達到85%、55%、55%,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十五”期間淨增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2014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00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佔現有流失面積的38%,其中治理風沙區面積150平方公里,風沙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十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年均遞增7%;農村供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擁有彩色電視機80台以上;農民的營養狀況、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規劃(三)三、對策措施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農業和農村政策,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一是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核心是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二是長期穩定以按勞分配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允許和鼓勵農民以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依法保護農民各種合法經營獲得的收入。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所有制結構。採取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的發展,引導農民進行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聯合,發展合作社、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四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農民負擔要實行“定項限額、總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實施農村税費改革,實行合同管理,堅決杜絕合同外收費,嚴禁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的,立足優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一是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適當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總產,主攻單產,改善品質,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糧飼兼用玉米和優質小雜糧生產;合理調整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經濟作物中,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地調整棉花種植面積,重點發展可紡性強、質量好的棉花品種;擴大瓜菜種植面積,重點擴大設施栽培規模,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二是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要把發展畜牧業放在市場農業的首位,儘快實現種植業為主向農牧並重轉變,穩定發展豬、雞生產,加快發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發展飼料工業,推行規模化飼養,集約化經營,降低養殖成本。林業突出抓好綠色通道、農田林網、棗糧間作、林業產業、森林公園和城鄉綠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設,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水產業要結合荒鹼地綜合開發,進一步擴大養殖面積,加速發展名特優新品種養殖,並調整養殖模式,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積極發展高科技工廠化養殖。三是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農村二、三產業的主力軍,進一步放寬政策,優化環境,把更多的農民推向個體私營經濟主戰場。抓好個體私營園區建設,大力培植玻璃鋼、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產業產品。四是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把農業產品結構調整作為農產品買方市場條件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逐步減少質量差、價格低的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名、特、優、稀、新等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和無污染、無公害、高營養的綠色食品,以適應城鄉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高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名牌戰略,在發揮德州扒雞、西瓜、樂陵小棗等老名牌產品的同時,立足本地實際,不斷開發新產品,創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新名牌。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有計劃、有重點地新建、改建、擴建一批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企業,增強產銷調節能力,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通過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到2014年,每個縣市區培植出1-2個利税過千萬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使全市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1:1以上。二是大力開拓和培育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首先,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激活現有專業批發市場,力爭把夏津棉花、張大莊、平原雞蛋、楊安鎮、臨南蔬菜等市場發展成輻射全國、全省的專業批發市場,逐步在全市形成一個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其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通過發展總經銷、總代理以及招商引資、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網絡營銷等多種方式,擴大農產品外銷,“十五”末農產品出口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0%。第三,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場營銷主體。在充分發揮國合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涉農部門、城鎮下崗職工和鄉村幹部參與農產品流通,大力扶持發展農村的流通合作組織和個體流通組織,走分散生產、聯合銷售的路子,擴大農產品銷路。第四,建立準確、高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加快“金農工程”信息網網絡建設,完善信息收集和發佈制度,引導農民和企業更好地組織農產品生產和運銷。三是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努力培育產業化載體。首先要搞好總量擴張,使其真正成為組織廣大農民闖市場的有效載體。其次要抓好規範提高,對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要通過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檔次和水平;對新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只要條件允許,儘可能一步到位,直接辦成規範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強示範引導,特別在一些剛剛起步的地方,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示範引導作用。 (四)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一是抓好“種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種子公司為龍頭,充分發揮現有組培中心和航天育種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種引進、繁育、試驗推廣、銷售於一體的良種產業化體系。二是加快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科技龍頭的示範帶動作用。搞好市縣鄉三級園區功能的銜接,建立全市範圍內的科技示範園區協作網,發揮示範圍的整體示範作用。三是改革農業科研體制,建立高效開放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事業單位通過各種形式轉製為農業科技企業,鼓勵民營科研機構的發展。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能夠進入農業科技前沿的學科帶頭人。科研選題要着重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集中人力、物力聯合攻關,爭取在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加速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農林牧漁技術推廣站作用。五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發揮農校、農技中學、農廣校、農函大、農民夜校等培訓基地的作用,通過技術講座、科技趕集、辦培訓班、下鄉指導等形式,加大農業技術的普及推廣力度,使60%以上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設,充分利用黃河水,積極攔蓄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重點搞好引黃工程建設,抓好宜井區機井建設,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爭達到宜井區每50畝地一眼井,農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得到明顯緩解。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好乾支流河道和骨幹排水溝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衞新河治理。積極穩妥地進行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羣眾興辦水利和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大力推廣管灌、噴灌、滴灌、微觀等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提高渠系水利用係數。二是抓好以林網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生態建設。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設,加大林地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增強農民植樹積極性,不斷提高林木覆蓋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三是大力發展農機事業。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農業機械,增加農業機械擁有量。積極探索農業機械運營新機制,鼓勵引導羣眾採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賃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機具。進一步增強農機服務功能,提高機械利用率。四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開發水平和效益,把項目區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成為現代化農業示範區。結合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加快生態觀光旅遊農業的開發。 (六)加速小城鎮建設,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 堅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量力而行、重點推進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佈局合理、功能齊全,以中心鎮為主體,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羣體。一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緊密結合當地資源開發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速人口和產業向鄉鎮駐地轉移,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全市重點抓好12箇中心鎮建設,到2014年,中心鎮鎮區人口規模達到3-5萬人,一般鄉鎮駐地人口達到萬人左右。二是選準小城鎮建設的路子。堅持走以貿興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財,吸引農民進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鎮建設同興建工貿小區、個體私營經濟園區和專業批發市場結合起來,吸引農民和外地客商投資建城興城。三是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把中心鎮建設作為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訊、水、電、氣、熱、環保、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聚、輻射和樞紐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鎮建設的配套改革措施。實施小城鎮政府機構改革,增強小城鎮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社區服務等方面的功能。進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實行城鄉户口一體化管理,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起適應小城鎮發展要求的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促進小城鎮建設快速健康發展。 (七)加大扶貧力度,推進小康進程 以貧困村為重點、貧困户為主要扶持對象,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扶貧資金要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審計和監督。二是加強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工作,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三是結合全市經濟發展重點和農村熱點、難點,着力抓好有形物質幫扶與無形物質幫扶結合、扶貧開發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扶持貧困户發展生產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結合、扶貧開發與發展合作經濟結合、扶貧開發與“三下鄉”活動結合、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結合,使貧困村、貧困户在經濟、文化科技、素質等方面整體脱貧。 (八)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健全村民選舉制度,實現民主選舉。健全村民議事制度,實現民主決策。健全村規民約,加強民主管理。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加強民主監督。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把發揚民主與依法辦事結合起來,既保證農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又加強法制教育,堅決打擊違法犯罪分子,保障廣大羣眾正確行使民主權利。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醫療衞生事業,健全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完善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享有初級衞生保健。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下大氣力掃除青壯年文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

第四篇:2014年寶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寶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作者:寶雞市統計局來源:綜合科發佈時間:2014-3-22 10:29:28訪問次數:324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2014年寶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寶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寶雞調查隊

2014年3月22日

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主線,萬眾一心,齊心協力,努力克服金融危機衝擊的不利影響,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十、人口、(感謝訪問本站:)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寶雞市常住人口為373.1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01‰,死亡率為5.84‰,自然增長率為4.17‰。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6元,比上年增長23.6%。農民人均純收入4186元,增長19.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1516元,增長20.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557元,增長17.1%。

第五篇:達州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達州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面對前所未有的的挑戰和考驗,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堅定信心、應對挑戰、爬坡上行、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主動應對和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積極探索符合達州實際的發展之路,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 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測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68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增幅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共同全市經濟較快增長。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8.14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09.03億元,增長21.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5.56億元,增長11.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7%、69.9%和24.4%,分別拉動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6%和65%。其中,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人均gdp11915元,增長13.7%;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上年的29.3:42.1:28.6調整為26.1:45.3:28.6.

房地產開發投資穩定增長。全年

本網向你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德宏州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鄂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東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十堰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興安盟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