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多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3.11W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多篇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一

1981年7月,我被安排到高郵縣一溝鄉郵電所從事話務員工作。從時間上來看,我的工齡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幾乎同步,因此,40年的電信發展,我基本上是參與者、見證者、親歷者。

我參加工作的時候,一溝郵電所有一台40門的磁石式電話交換機,除了郵電所附近的電話使用電纜傳輸外,距離稍遠的生產大隊及其創辦的工廠,所使用的電話都由單線鐵絲作為電話線,電氣性能差,通話時雜音大。我們在電影裏看到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打電話都是聲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其實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社隊(公社、生產大隊)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對電話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一溝郵電所的人工電話交換機也從40門逐步擴容至50門、55門。電話客户多了,電路質量又不高,因此各類故障也就多了起來。郵電所只有一個線務員老朱,他年齡有點偏大,不少電話故障不能得到及時排除,客户意見較大,電話故障的查修也成了郵電所負責人頭疼的問題。那時,我20歲不到,精力充沛,個人、家庭裏也沒有我多少事情,加上我又喜歡學習、喜歡動手,就跟老朱找了一些磁石式電話機的原理、農村電話業務規程方面的書籍進行閲讀、學習,掌握了電話機的工作原理,再對照書本把那些因故障而拆舊的電話機拆了裝、裝了拆,不久我就能修理磁石式電話機的簡單故障了。

一次,公社辦公室電話出現了故障,線務員老朱又去了10多公里外的公社磚瓦廠查修障礙,郵電所裏沒有會修電話的人了,所長讓我去看看。我懷着忐忑的心情,帶了一把鋼絲鉗和一把螺絲刀跑步去了公社辦公室,我首先拿起電話聽筒,對着送話器吹了吹氣,受話器裏有迴音,基本排除電話機的故障,接着手搖發電機,手上感覺很輕,這是典型的沒有負載,説明是電話線路斷了,拆開靠近地面的接線盒,一眼就看到因為潮濕的原因,電話機與外線的接頭處已經腐蝕脱落,重新接好後電話恢復正常。初戰告捷,我的信心倍增。之後,只要是鎮區的客户電話有故障,我就毫不猶豫地帶上工具前往處理,時間長了,有些客户電話發生故障就直接找到了我,我也慢慢地成了郵電所裏的義務電話維修員。我在電話維修過程中也總結出了經驗:先看電池,由於磁石式電話機是靠乾電池供電,很多時候對方聽不到講話是因為電池沒電了,或者電池接線脱落,更換乾電池或重新接好電池,故障就排除了;再搖發電機,手感重説明電話線路短路,手感輕説明線路斷路,如果確認是外線的問題則交給線務員處理,如果是室內線路短路或者斷路,仔細檢查一下,眼睛就能看到問題,解決起來就很簡單了。

1991年5月,我調到市郵電局辦公室從事文字工作。城裏的電話是供電式自動交換機,電話機是撥號的,比磁石式手搖電話機複雜一些。這時,有親戚或好朋友家裏電話發生故障,我還會去看看,就是判斷故障是外線問題還是電話機問題,方法也很簡單:供電式電話是由交換機供電的,把電話與外線斷開,再用導線將外線兩線頭輕觸短路,如果看到打火,則説明外線完好,是電話機問題,幫助更換電話機排除障礙;如果外線輕觸不打火,則是外線故障,幫助打電話報障礙。後來,有了互聯網,先是通過電話線撥號的,再後來,有了ISDN、ADSL,客户的電話故障從過去的固定電話慢慢過渡到上網故障方面。親朋好友家的上網故障,我仍然是採用判斷是否外線故障的方法,如果外線是好的,但是上不了網,那就幫助卸載並重新安裝撥號軟件;如果問題還不能解決,在徵得同意並備份好重要數據的前提下,重裝系統,經過這麼折騰,有時候故障還真的被排除了。但是,我所花費的時間是大量的,尤其是當電腦屏幕上跳出來英文提示,我只能呆呆地看着。它認識我,我可一點也不認識它。慢慢地,我這個義務維修員不敢接“活兒”了。

近年來,中國電信高郵分公司實施光纖到户,電信機房到客户家的傳輸介質由過去的銅線變成了光纖,有源變成了無源。20年前,一把鋼絲鉗、一把螺絲刀基本可以解決電話通信的所有障礙,電話故障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如今面對光纖卻派不上任何用場。我過去的那套在鐵線、銅線上判斷外線是否有故障的方法也不再適用了,光纖是否斷路、光纖的接續必須藉助專業工具,我沒有;配纖、光交接箱開啟等,均要通過手機APP並得到授權後才行,義務維修員肯定享受不到這些“待遇”。去年7月31日,高郵市最後一部固定電話完成了光纖改造,全市電信客户全部實現了光網化,我這個有着30多年“工齡”的義務維修員被徹底淘汰了。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二

也許是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美好生活的憧憬,自幼我便對電話有着特殊情感。解放初期,江蘇泰興縣城擁有電話的寥寥無幾。為便利城鄉溝通,縣城通往各區公所的通信杆線逐步形成。當時我正讀國小,經常看到一些辛勤勞作的外線工人立杆架線,我打心眼裏敬佩,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外線工,服務電話事業。

1955年,國中畢業的我正趕上縣郵電局招收外線工,我有幸被錄用,從此,每天與杆線打交道,與郵電外線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解放初期,泰興只有30門小總機,老百姓打電話、拍電報要跑到幾十裏外的縣城。那時的電話線路很簡單,除市區和通往口岸、黃橋幾個方向用木杆,其他通往區公所方向的都是毛竹和雜樹杆路,只要在竹梢上綁幾隻白料瓷瓶或在木杆上固定幾個彎腳隔電子,再掛上粗鐵絲便成了電話線路。此種杆路如遇上暴風雨和大雪冰凌,很難保證電話暢通。

1958年在縣政府統一安排下,泰興發展了大批電話用户,那時不僅實現了社社通電話,各企事業單位的電話也應運而生,鄉鎮郵電所也裝上了小總機和營業用電話。苦於資金不足,當時的電話線杆多數是由縣政府發動地方伐竹砍樹代做。為節省通信器材,有的電話用户使用的是一線一地式單線電話,通話質量不高,音質音量特別差,加上各鄉鎮通往縣城的電路少,花費半天時間排隊打不通電話的現象乃是常事。

上世紀60年代實施了載波化,在一條線路上開通單路或三路載波機,口岸、黃橋中心支局還開通12路載波機,相對解決了通信電路緊張的矛盾。然而,十年內亂同樣給通信業的發展帶來極大影響。直到70年代中期農村通信狀況仍很落後,當時縣城通往各鄉鎮的通信線路依舊是明線杆路,一個鄉鎮只有一對實線,一條載波電路,電路緊張,杆線質量差,經常發生通信阻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徵程。1984年,在全國郵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2000年郵電業翻三番的目標,固定電話發展呈急劇提速態勢,電話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工具。

改革開放為農村通信發展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使全縣村鎮通信面貌發生很大改變。原先使用的毛竹、雜樹、劣質方形水泥杆,逐步更換成標準的圓形水泥杆,杆上裝置也由鐵質明線更換成銅芯電纜,電路增多了,老百姓打電話、裝電話難的日子成為了歷史。

“要想奔小康,先把電話裝”,這是上世紀90年代老百姓發家致富的親身體驗和感受。電話,促進了城鄉商貿交流,密切了親朋關係,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必然幫手。先行裝通電話的用户享受到信息化甜頭後,花三四千元初裝費申請安裝電話的用户越來越多,而原先的通信杆線,陳舊的交換制式,已遠遠不能滿足電話大發展的需求,所以更換先進的程控交換設備,大力發展程控電話,成為上世紀末泰興現代化通信的方向。

程控交換機體積小、容量大、耗電少、性能穩定、維護方便,是當時最先進的交換制式,且程控電話具有自動功能,可直接撥打長途電話,深受用户歡迎,程控交換機不斷擴容,程控電話在我市普及使用,為創建“電話小康村”“電話小康鄉鎮”“電話市”創造了條件。

1995年後,進入固定電話大發展的黃金時期,泰興電信依靠鄉鎮大力支持,每年投資數千萬元用於村線工程。從1995年至2002年,泰興電信投入近5億多元,架設水泥杆路2200多公里,布放電纜、光纜一萬多公里,基本上實現了主幹電纜進村,支線電纜到組,達到了一户一線的要求。2002年春,泰興固定電話達到30.48萬户,入户率74.93%,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23.73部。特別是近10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泰興電信又多方籌措資金,在繼續發展固定電話和小靈通的同時,加大寬帶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網絡規模和覆蓋面,2007年全市實現了村村通寬帶,滿足了農村信息化的需求。

為實現童年夢想,在幾十年的話務外線生涯中,我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內亂的考驗,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風雨兼程,我帶領施工隊伍參加蘇北第一家口岸支局自動電話的開通,施工期間吃住在工地,連續6個月不休息,經過半年的艱苦奮鬥,圓滿完成了工程任務;臨退休我站完最後一班崗,完成了全市程控電話開通;我又退而不休,繼續組織施工隊伍,深入農村搞村線工程,立杆架線,布放光纜,為全市2000年創建“電話市”發揮餘熱。2006年我身患重病,手術、化療後,體質有所下降,但仍堅持幫電信企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1世紀是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它的快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變着泰興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電信泰興分公司作為信息事業的領先者,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在以信息化促進泰興經濟發展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我雖退休20多年,可當看到家鄉農民家家户户裝上了電話,部分農户還安裝了寬帶,現代的農民企業家,廣大種植、養殖專業户坐在電腦前,“鼠標輕輕點,信息滾滾來”,通過互聯網推銷自己的農副產品,耳聞目睹信息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時,我這個老外線工為親眼見證改革開放40年來通信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高興和驕傲。當我使用手機與不在身邊的3歲重孫女視頻聊天,目睹廣大電信用户“一機在手,辦事無憂”帶來的方便,我常在睡夢中笑醒。童年夢實現了,我的一生奮鬥值得!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 篇三

母親八十個生日時候,兒孫們聚集在鄉下老家為老人慶壽。這是一座乾淨整潔的四合院,一色的紅磚青瓦牆面上貼着潔亮的瓷磚,院子裏用水泥打了。古韻猶存的廳房檐上雕刻精美的獸頭昂首欲飛,四根粗壯的柱子立在屋檐下,頗具城市氛圍的水泥平房頂架着太陽能熱水器。廳房、側房引樓台階兩側擺放着大大小小几十盆各具特色的花,院裏廊檐兩側的小花園裏,滿是鮮豔的海棠,還有含苞的牡丹,各色月季各展風姿,惹得蜜蜂呀,蝴蝶呀呼朋引伴。兩盆一米多長水泥荷花池格外醒目,碗口大的荷葉浮出水面,幾尾小金魚悠閒地穿梭在荷葉山石間。大門口自來水池子旁的一叢翠竹也快追上房檐了,多麼温馨舒適的院子呀!明亮的廚房裏,電飯煲、電磁爐、電冰箱一樣不少,堂屋裏電視機、電腦、洗衣機應有盡有。惹不是南面大氅棚放着鐵杴、背架、旋耕機、電瓶三輪等農具,我都懷疑這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嗎?恍惚間我的思緒飛到四十年前。

還是眼前的院子,儘管分成前後兩院,依舊顯得空曠。

前院裏兩間稍大的舊土屋,外加一間低矮破舊的廚房,裏外一片漆黑。院子四角長着幾棵果樹,東南角桶粗的蘋果樹,枝繁葉茂掛着青的、紅的、半青半紅的蘋果。東面院牆跟立着一大堆包穀杆、高粱杆,幾www.本站baihuawen本站只雪白的盧航雞在包穀杆前的麥衣堆旁刨着、興奮地‘咕咕咕’叫着,連黃鶯、麻雀都引來了。

後院靠牆長着幾棵大樹,尤其是那棵一人抱的核桃樹遮擋了後院大半陽光,這裏是鳥兒們的樂園,但裏面陰森森的,顯得有點荒涼。大人都出工了,家裏就成了孩子們的世界,寬敞的院子裏粗細不一的果樹成了天然的屏障,我們玩得不亦樂乎。我們姊妹加上鄰居家十幾個孩子,人手扛一根包穀杆,再在帽檐左右插上兩片灰色的包穀葉子,扮做日本鬼子的模樣,一個跟着一個穿梭在廊檐果樹間,模仿電影《李向陽》主題音樂,哼着自編的歌詞‘鬼子進村啦!李向陽到了城北——滴——答答——滴,答——滴,答——’

記得深秋的一個傍晚,在十幾裏外的鎮上讀高中的哥哥放學回家了,他揹着父母請求我們姊妹幾個幫他,買一個軍綠色帆布書包,我知道哥哥的同學大都背這漂亮的軍用綠帆布書包。他説書包買回來,他背上兩年,兩年後他高中畢業我正好上國中就可以背了,等到我高中畢業,二妹接着背,就這樣一個傳一個,自然最後就輪到小妹背了。聽他這麼一説,我心動了,立刻做起了弟弟妹妹的工作,甚至我拿出殺手鐗,拉鈎答應妹妹明天我就約上朋友,偷摘梨院裏最好吃的‘冰糖狗娃兒’給她們吃。

晚飯一如既往還是一鍋酸菜包穀面根根,那包穀面跟跟也還是一如既往的粗糙得扎人,實在不好下嚥,但那也是唯一的晚飯。幫母親做飯時,我們姊妹幾個輪流上陣,祈求母親買個帆布書包給哥哥用,可無論我們怎麼説,母親就是不答應。情急之下我拿出外公的口頭禪,説是哥哥最勤快,每天早起上學前,就掃回來一大背篼填炕的。家裏填炕用的——堆成小山的樹葉,全是哥哥跟着外公,披星戴月地滿坡滿屲掃來的。母親知道我説的是實情,但她也知道軍用書包要花上三塊多錢,在母親眼裏那可是一筆大開支啊,夠一家人一月的花銷呢!

幾個人直嚷嚷到飯熟了,母親還是不鬆口。她叫我們吃飯,我們姊妹硬是剋制着相互監視着誰也不端碗,那怕肚子咕咕地叫喚,口水不聽話地悄悄流出來又咽下去。母親一次次地叫,一次次的催,甚至揚言再不吃就要捱揍。幾個人學哥哥的樣子遠遠走開就是不上當,也不知道吞嚥下多少口水,也不知道母親給灶膛添了幾次麥衣,最後還是小妹禁不住媽媽的誘惑,跟着媽媽上炕吃飯去了。飯桌上她請求爸爸買書包,還把我們的計劃透漏給爸爸,爸媽終於答應買書包了。我們兄妹開心之餘搶着端起了飯碗,至今回想起來,那晚的酸菜包穀面根根竟然格外香甜。

一九七八年一個色彩繽紛的秋天,大隊幹部和一羣村民簇擁着郵遞員和他的自行車,敲鑼打鼓地把一張錄取通知書送到我家。頓時歡聲笑語擠滿了破舊的土屋,那可是村裏第一張恢復大學聯考後的喜報啊!大家誇讚哥哥有志氣為我們村爭了光,也感慨他終於跳出了農門。

跳出農門是那個時期農村每個青年都期盼着的!跳出農門也就等於甩掉了貧窮甩掉了閉塞,起碼再不用餓肚子。《平凡的世界》裏孫少平在源西縣城讀高中時生活的困窘,也許是那時我們這一代農村青年普遍的遭遇吧!

哥哥要去遠方的城市了。母親從生產隊借來幾十斤小麥磨成面,做了一頓臊子面給他送行。再把東借西湊準備好的五十塊錢縫到他內衣口袋裏,哥哥背上父親用幾塊舊木板打訂成的簡陋行李箱,獨自踏上了求學路。

包產到户後,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我那偏僻落後的農村老家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好時期。母親大顯手藝變着花樣做出各式白麪饃饃供一家人盡興吃,過去想起來就饞涎欲滴,只有過年或是重要日子才能吃得上的臊子面,已是家常便飯。聽着父親“過去的財主也沒有這麼好的生活!”的感歎,少不更事的我只是似懂非懂的點頭。原來那也只是好日子的開頭。

“不嘛!不嘛!我就要去!”小外甥的喊叫把我從記憶中喚醒。

“來,我帶你上去。”

我起身走到樓梯旁,拉着小外甥的手來到房頂。

哦!一個變了樣的村子,目之所及要麼是如隔壁家氣派的小洋樓;要麼是一排一排寬敞整齊的平房;唯獨找不見記憶中低矮破舊的土屋,也不見了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的土路。今非昔比故鄉換了模樣!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四

1998年,我離開象牙塔走進了中國電信南京分公司,進入鼓樓電信大樓,全國八大通信樞紐之一。不知不覺,已經走過了整整20個年頭,恰恰是個雙手雙腳並用和打拼的數字。

1998年,是郵電分營,電信業實現政企分開的一年。我進入了當時南京電信通信網絡的技術最前沿,在多媒體數據網管中心工作。雖然説起來多媒體在當時是新興業務,但其實頂多只能叫萌芽而已,視頻點播業務僅僅侷限在展覽館演示,尚未商用。我們的數據專線業務,現在想來,當時的速率低得實在很可憐,簡直是龜速。要麼是電話Modem以64Kbps接入,要麼是ISDN以2B+D接入(真正的信息傳輸速率只有128Kbps)。過了一年多才有了ADSL接入方式,後來,陸續發展到SDH的2M/155M,以太網10M/100M,直到如今的10G、40 G、100G 等多種形式多種速率的接入方式。當時我雖然是網管人員,其實工作內容和種類很多,開電路、修障、放線,幾乎什麼活兒都做。我們的通信聯絡方式,除了固定電話,就是尋呼機。當時,個人通信的發展目標是“5W”,即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能夠與世界上的任何人,進行任何方式的通信。在我們心目中,這目標簡直遙不可及,幾乎就是一個夢想。

1998年,不僅是鼓樓,在各大通信機房裏,滿眼充斥的幾乎都是外國的產品。日本富士通、瑞典愛立信和美國貝爾三家瓜分了交換網;美國思科在寬帶網獨霸天下;日本富士通在傳輸網一枝獨秀。我們這些通信員工,感覺就像被帝國主義國家重重包圍了一樣,心裏很不是滋味。

2002年,南京電信開始大規模上國產設備。幾乎一夜之間,小靈通基站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了起來。這時,我從通信網絡的維護轉崗到了設計和建設領域。作為一名通信網絡建設的“蜘蛛人”,我見證了固定電話網從PSTN到軟交換和IMS;傳輸網從SDH到波分到OTN;移動網從小靈通到2G、3G、4G的演進;城域IP網從IPV4到IPV6的發展;有線寬帶接入網,從ADSL銅纜網接入和局域網LAN接入兩種方式,向 EPON全光網覆蓋全面演進。

其間,國產產品以星火燎原之勢,有如農村包圍城市一般,全面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時至今日,除了思科的集羣路由器CRS在城域IP網的核心有些難以撼動,佔有一席之地外,城域IP網的匯聚和接入層產品也已全部實現國產化。其它各大網絡,包括交換網、無線網、城域傳輸網等,全程全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產設備和線路。

我很喜歡清朝張惠言的《水調歌頭·其五》,感覺這首詞和我有共鳴,感想特別一致:“長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兩枝生綠,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顏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蘭與菊,生意總欣然。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歌罷且更酌,與子繞花間。”這首詞的大意是,我用一個白木柄的長鏟子,把寒冷的,堅硬的凍土地都給鏟破了。我親手勞動種出花草來。三枝兩枝,那麼新鮮的帶着生命的綠色植物,在自己房間書桌的窗前。四面都是美麗的小花,草心千朵,看起來是那麼的美麗。不用和其它名貴的花比,你自己種出來的,你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你就有了自己的春天。可是,花兒就那麼容易種出來嗎?早晨有寒風,黑夜有冷雨,傍晚有煙霧,中間會經受種種的磨難和經歷,但是我們不畏懼和退縮。最後把歌唱完了,再斟一杯酒吧,我們就在花叢之間,再徘徊一下,欣賞那“花顏四面,草心千朵”。20年間,我們用國產設備一路艱辛地走來,建設成了全球最大的通信網絡,我們對張惠言的詞感同身受,我們也是懷着愉悦和成就的心情看着我們精心編織的網絡。

蘇東坡晚年寫了“浮空眼纈散雲霞,無數心花發桃李。” 縱然我年老了,眼睛昏花了,看見浮在空中都是模糊的雲霧,可是,在我的心裏邊有無數的花,桃花李花,在我的心裏邊開放啊。作為一名通信網絡建設者,看到祖國的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無數的通信設備在穩定運行,我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春天,留在了我的心裏。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五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從1998年郵電分營算起,今年又是電信企業公司化運作20年。對於電信企業,今年可謂是“雙喜雙慶”之年。

40年與2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通信行業,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通信技術和手段從“醜小鴨”變為了“白天鵝”,不僅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也同時惠及了億萬人民;而經過20年的市場化運作,電信企業也像是從蹣跚學步的孩子逐漸長大和成熟,成為世界知名的通信運營企業。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及電信重組的偉大成果。作為這場變革的親歷者,回望這個過程,我不禁感慨系之……

這樣一組數據見證着40年和20年來通信的發展與進步:

1992年12月13日,響水縣開通4000門程控電話,至此,鹽城市各縣市(區)全部實現市話程控化;

1995年,響水縣與全市電話號碼同步升到7位,通信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8年12月,郵電分營;

2007年8月18日,江蘇全省固定電話號碼統一升至8位,成為全國第一個告別“7位”電話號碼的省份;

這期間,尋呼機、移動電話、小靈通和寬帶相繼“登台亮相”。

1998年郵電分營前,我任縣局辦公室主任已有10年,工作上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分營時因為種種原因,我被調整到了市場經營部當主任。崗位的變化,讓進入一個陌生領域的我一時感到茫然和無措。但我很快意識到,市場部的設立其實是電信公司化和走向市場化的起點,我能成為這個部門的第一任主任,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是我的幸運。

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後,首要的任務當然是市場的挖掘和拓展。顯然,我得熟悉市場理論,更得研究市場需求和營銷手段。於是,我帶着問題邊學習邊摸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也收穫了經驗和體會。那段期間,我相繼在《郵電企業管理》《人民郵電》報和《江蘇郵電報》等報刊上,發表了關於加強市場部建設以及市場細分等方面的理論文章十餘篇,併為《人民郵電》報組織過一個市場細分的專版,一篇關於市場細分的徵文還獲得省公司二等獎。在我與同事們的共同策劃和努力下,公司業務發展和市場開拓取得了顯著成績,不斷推出的一些發展新舉措,有的曾引起過省、市公司的重視,兄弟公司時常有人來公司考察學習。

其次面臨的問題是業務宣傳。公司市場化運作後,業務宣傳被放到了突出位置。不僅大幅廣告、橫幅標語越來越多地在户外亮相,電視廣告、流動宣傳車、氣膜門等多種宣傳手段和方式,日益被廣泛應用,業務宣傳單頁的策劃、製作和發放,更是常態。在小靈通發展的初始階段,我創作的擬人化傳單《小靈通的自述》,因語言生動活潑且可讀性強,受到客户廣泛好評,引得兄弟公司競相“盜版”,對促進小靈通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層出不窮的新業務,不僅極大滿足了市場和客户的需求,也提高了電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最為令人欣慰的,是電信員工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都有了長足的提升。

電信企業公司化運作的軌跡,從20年來企業內部的機構設置和變遷上,亦可見一斑。記得郵電分營初期,省公司層面上直接與市場有關的部門,只有市場經營部,不久又增設了大客户部,再後來又曾分別設立過政企客户部、家庭客户部、個人客户部以及號百公司、系統集成公司、客户中心……隨着形勢發展和業務規模的需要,現在又有了渠道中心、ICT中心、物聯網運營中心、企業信息化部和發展規劃部,等等。總之,機構的設置和名稱一直在不斷地優化和調整中。透過機構設置和改革,表明電信企業在市場化、專業化經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在紮實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想,如果説改革開放的國策是一股強勁的春風,公司化運行機制則是中國電信這艘大船上的風帆。攜40年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和20年公司化運作的成功經驗,中國電信這艘大船一定能夠揚帆遠航,駛向更為遼闊的海洋,駛向燦爛輝煌的未來!這,不僅將激勵一代代電信人為之不懈追求和努力奉獻,也是作為一名通信老兵的我最大的心願和期盼!

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六

月亮的盛衰是一種變化,人的健康成長是一種變化,祖國的發展也是一種變化。

當我想到我們周圍的變化,我不禁想了很多。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讓我們從食物開始。人們視食物為天堂。然而,據奶奶説,當她年輕的時候,許多人不能吃東西,並且有過幾次饑荒。人們太餓了,他們不得不啃樹皮,挖樹根,有時一天不能吃一頓飯。真的很痛苦。在父親和母親的時代,大多數人已經解決了温飽問題。現在,在我的童年,國家的經濟水平已經大大提高。假日、聚會、生日。下一家餐館。宮保雞丁、燉蘑菇雞、鯽魚湯。注意高營養價值、顏色、香味和味道。想起以前的人,能吃到米飯就不錯了。

轉眼間,世界已步入21世紀,中國也在用新技術向世界展示新“黃龍”的新風采。新一代青少年學習新知識,有新計劃,做新行動,期待新結果,享受新的成功。不管他們在哪裏,他們都離不開“新”這個詞。

隨着時代的發展,舊的瓦礫房屋已經被高樓取代。房子裏的陳設自然發生了變化。平板電視已經被液晶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和其他電器所取代。房子裏的無氟空調使房子冬暖夏涼。手機使交流更加方便;手持計算機體積小,功能大。他們有可以接入互聯網、瞭解世界和與世界聯繫的光纖。數字電視給了我們充分的視覺享受。榨汁機可以讓你隨時享用美味的果汁和奶昔。

更別説戴上它了。在五六十年代,人們的衣服只不過是藍色夾克和綠色軍裝。現在看看各種各樣的面料、款式和圖案,它們舒適、温暖、美麗。

旅行的變化更大。以前是基本的步行。目前,私家車在道路上飛馳,自行車和摩托車隨處可見,步行幾乎完全被取代。公共汽車的使用也很普遍。

所有這些好的變化都歸功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只有當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時,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我們周圍的世界仍在變化。我相信我們祖國的未來會更好。

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七

生於九十年代的我,無法想象父輩們所經歷過的日子,卻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時間流逝,不知不覺,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街上熱鬧非凡,公路上車水馬龍,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中國曆經千辛萬苦,終於走上了繁榮富強、世界文明之路。

三十年前,我的家鄉紅城人民還穿着顏色單調布料粗糙的衣服,人們還吃着不可選擇的供應糧,可如今全變了。以前坑窪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一輛輛“奔馳”“本田”替代了那些破舊的自行車,吸塵器吸走了掃帚,綠色食品割捨了人們對大魚大肉的眷戀,時代在進步,我的家鄉也在進步。

那當初狹窄的街道如今已改建成寬闊繁華的步行街。逛街逛累了,街中心還有長長的休閒椅讓我們歇歇腳;以往過年過節時才能見到的熱鬧景象,現在已不稀奇了。大街上、農貿市場、超市裏,到處都是購物、玩耍的人,好象每天都是過節一樣!

那時的學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舊的土木結構房屋,土牆斑駁脱落,窗户上一塊玻璃都沒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風凜冽刺骨,遇到下雨,雨點從破瓦片上的窟窿裏落下“滴答”的聲音與朗朗的讀書聲湊成了不和諧的曲子……往事不堪回首,自從改革開放後,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泥濘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路的兩旁都種滿了花草樹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孩子們也坐在舒適明亮的教室裏上課,不再有寒冷之憂。

我們的祖國日益富強起來,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九七年香港迴歸,九九年澳門迴歸,零八年黑瞎子島的迴歸使中國成為了陸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在非典、百年不遇的南方罕見雪災和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面前,中華兒女們眾志成城,擊敗了種種困難。體育事業也蒸蒸日上,自從許海峯摘得奧運首枚金牌之後,中華體育健兒自告奮勇,在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是靠着這股力量,中國榮幸地成為了二零零八年奧運會的舉辦國家,中華人民也成為了奧運的主人。同時,也向外國人證明了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隨着科技的不斷提高,神六、神七在世界人民的歡呼聲中,帶着中國人盼望已久的心願升上了天空。

改革開放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幸福,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我堅信,祖國的未來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