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大興餐飲勤儉節約之風》心得體會2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4W

學習《大興餐飲勤儉節約之風》心得體會1

學習《大興餐飲勤儉節約之風》心得體會2篇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一種精神內核,它約束行為規範,發展優秀品質;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一種感染力量,它激發良好氛圍,樹立清風正氣;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一種思想傳承,它堅定理想信念,發揮模仿作用。為了提升精神力量、營造清廉風氣、傳承優秀理念,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大興勤儉節約之風尤為重要。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着稱,歷來講求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成長壯大、成就偉業的,是靠勤儉節約發展事業、建設國家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我們不斷開拓進取、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與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在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中,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大興勤儉節約之風,我們就能夠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大興勤儉節約之風,能夠起到砥礪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戰勝困難的強大力量。我們要樹立務實的工作作風、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以具體行動和實際效果爭做勤儉節約的先鋒。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堵住思想上的“跑、冒、滴、漏”,堅決糾正和克服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牢固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意識。

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大興勤儉節約之風,讓我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畏艱難,不懈奮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貴在堅持,重在落實。要牢固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讓艱苦奮鬥成為習慣,不斷用創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舉措奮力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要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在各項工作中要貫徹勤儉節約原則。注意每一個節約環節,堵塞每一個浪費漏洞,儘自己所能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一張紙、一分錢,把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變成一種行為習慣。

成由勤儉敗由奢。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大興勤儉節約之風,狠剎奢侈浪費之風,從自身做起,不可“知行不一”,從點滴改起,不可“不拘小節”,讓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成為習慣,成為生活方式,成為工作習慣。

學習《大興餐飲勤儉節約之風》心得體會2

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本期邀請袁隆平院士等三位專家,從居安思危、經濟視角、黨史故事的角度進行探析——。

【居安思危】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

敬天惜糧、勤儉節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但是,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我們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我是研究雜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產糧食,保障糧食安全。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穫,每一粒糧食可以説吸天地日月之精華,附農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員想方設法鑽研怎樣提高水稻產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糧食增產是令人高興的事!但當看到提高產量的糧食卻被白白地浪費掉了,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看看工廠食堂、酒店賓館、學校飯堂,白花花的米飯倒在泔水桶裏,太刺眼了!現在,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率超過10%,大型聚會的浪費更是接近40%.雖然他們是用錢買的,但是沒有糧食的時候,有錢又怎麼樣呢?過去説:兩個金元寶挑不到一個窩窩頭;20世紀60年代,有人拿着當時市面上面值最大的10元錢想要買一斤糧票,但是買不到。有錢也不能填飽肚子啊!

提倡節約不是強制做什麼,也不是要求少吃飯,更不等於缺糧,而是提醒人們銘記“豐年不忘飢苦,富歲當思節約”之誡,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人對飢餓會有深刻的印象,我曾親眼看到有人因為飢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是錐心般的刺痛。在那個困難年代,糧食非常珍貴。因為經歷過飢餓的痛苦,我們這一代人對於糧食格外珍愛。(袁隆平)

【經濟視角】從經濟學視角看餐飲浪費

黨的十八大以來,餐飲浪費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觀。但有些地方餐飲浪費仍觸目驚心,宴請禮儀、酒桌文化等舊俗沉渣泛起,破壞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

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要求每個個體要愛惜有限的財力物力,做到不浪費、不揮霍。但博弈論的“納什均衡”卻揭示了個人“理性選擇”的悖論:人們從利己目的出發做選擇,結果往往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現實中,每個人都知道節約糧食和節約金錢的好處,如果都這樣,那麼人人都會得好處。然而,由於“請客文化”的影響,覺得請客不把菜點到琳琅滿目,是很沒面子的,其他人都這樣做,自己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收穫負面的印象和評價,從而受到人際損失。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攀比,結果在收益很小的情況下,損失很大。每個人都知道最好的選擇是節儉、適度,但每個人都陷在困局裏出不來。更為嚴重的是,與“囚徒困境”不同,餐飲浪費損害的是公共資源、國家糧食安全。

炫耀性消費、揮霍型消費等不僅加劇政府財政的捉襟見肘,還會擴大社會不公的觀感。從社會生產關係的角度看,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在社會上弘揚一種節約節儉的風氣,有利於抑制不公平現象的滋生,有利於抑制“我有錢、我浪費”的不良社會風氣,也有利於抑制社會財富分配差距擴大化的趨勢。按照生存經濟學規律,對不同的消費方式進行分級徵税是遏制餐飲浪費的可行選擇。

此外,過度餐飲浪費會導致糧食需求的“虛假上升”,在糧食供給沒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就會拉高糧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供求原理,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事實上,在十八億畝耕地的紅線下,除非有革命性的農業技術出現,否則,糧食供給水平要實現一個質的飛躍,實為難以實現。

而且,糧價上漲與勞動力工資補漲會形成“協同效應”。從勞動力看,90後逐步開始就業,農民工勞動力新增供給明顯減少,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農民工工價的補漲是不可避免的,工價的補漲也必然帶來糧價的補漲,糧價的補漲反過來又會促進工價的補漲。而且,如果大量進口糧食,就會導致國際市場上的糧價飆升和鉀肥價格的暴漲,反過來促使國內糧食價格的飆升。

經濟學講究資源的優化配置。遏制餐飲浪費不僅符合“經濟人”的理性選擇,而且對於提升整個社會的福利是有幫助的,是有利於糧食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 周躍輝)

【黨史故事】老一輩革命家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本色和高風亮節,為全黨、全國人民作出了表率。

毛澤東同志歷來提倡節約,反對浪費,而且以身作則,率先垂範。1958年9月,他到安徽視察工作,見到當地領導,就“約法三章”:“第一,不要請我們吃飯;第二,我也不請你們吃飯;第三,按伙食標準用餐,不喝酒。這三條,希望大家能監督我們。”吃飯時,地方同志按照要求就上了一小盆小米粥,幾個小饅頭,一碟土豆燒肉,一碟韭菜炒雞蛋,一碟炒青菜和一碟幹炒辣椒,而且每盤菜的分量都不多。毛澤東吃得很香,吃完飯,他把茶水倒進碗裏晃了晃,然後把碗裏的幾顆米粒連同茶葉一起吃進嘴裏。他高興地説:“吃得很夠嘛,很舒服嘛!”又説:“哪天全國農民都能吃上我們這樣的飯菜,那就不錯了。”

周恩來同志堪稱勤儉節約的楷模,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從不捨得浪費一粒糧食、一片菜葉。吃飯時,掉在桌上的飯粒他一定撿起來吃掉。三年困難時期,周恩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説:“總理,您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糧了!”他説:“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1959年6月,麥收季節,周恩來到石家莊視察。在槐底村的麥田裏,他發現還有丟掉的麥穗,就蹲在地上撿了起來。當地幹部很難為情地説:“總理,這是撿過一遍的。”周恩來説:“撿過的沒撿乾淨還要撿嘛!丟了麥子太可惜,要發動羣眾再撿,一定要做到精打細收,顆粒歸倉。”當地幹部深受感動,表示一定要再撿,做到豐產豐收。

朱德同志出身貧寒,家裏眾多的兄弟姊妹勤苦勞作、省吃儉用供他讀書。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報答兄弟姊妹,他把每家的一個孩子接到北京讀書生活。雖然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當時工資不算低,但十幾個孩子的吃穿用度也常常讓他們捉襟見肘。有一次,祕書告訴朱德和康克清,這個季度糧食吃超了50斤,請示是不是從有關單位把這些糧食補上。朱德堅決不答應,説自己會想辦法補上虧空。後來朱德指導廚師用蔬菜和野菜做“菜糊糊”讓大家吃,並對大家説:“今天請你們吃這頓飯,是讓大家不要忘記過去戰爭年代那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現在國家經濟困難,我們要和人民一起共渡難關,能節約一點是一點。”就這樣,他和家人堅持用“菜糊糊”代替糧食,硬是一點一點把虧空的糧食補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