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13K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多篇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篇1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一聽《悲慘世界》這個題目,就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淒涼的,不過,這個世界也有温暖的時候。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在官員坐在家故事一開始時,喝玩樂也能在一天中,光有錢有什麼用啊,沒住處有錢得到100多法郎,社會真是太貪腐了。冉阿讓四處奔波,他只有少得可憐的錢,卻沒住處還不是要被人家認為你很窮的啊,再説就算他找到住所,主人也不一定會招待他,因為每個人都會擔心他會偷自己家的東西,沒人敢收留他。但就在這時,麥裏哀主教像神一樣出現在他面前,他不僅用豐厚的食物來迎接冉阿讓,還讓他住了一晚上,世上確實還是有好人的啊。不過,在晚上,冉阿讓又動起了偷東西的腦筋,麥裏哀主教對他那麼好,他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差點還殺害了麥裏哀主教,賊還是賊啊,他還偷了麥裏哀主教的一些很值錢就遭到了很不好的命運,所以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確實很悲慘。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麪包,被法官判了五年刑,由於他四次想逃,但都被抓住了,所以又加刑到十九年,以前的.社會真是太不公平了,上級官員偷幾塊大面包都沒事,而普通老百姓,偷一塊小小的麪包用來填飽肚子都要被判那麼長時間的刑。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一共才得到100多法郎的報酬,他可一共做了十九年苦役的啊,一共才得到100多法郎,而上級裏吃的東西,不過這還是由於嫉妒心而造成的,但麥裏哀主教卻説送給冉阿讓了,想想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把這麼貴重的東西送給一個做了十九年苦役犯的人嗎?肯定不會。冉阿讓也因為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自己也從壞的道路中找到了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路,做起令人尊敬的市長來。

有一次,冉阿讓在他辦的工廠中出現了一位名叫芳玎的人,她的生活非常痛苦,非常悲慘,很窮,但她卻想盡辦法讓她的女兒好過點,賣掉了自己的牙齒、頭髮和她自己,母愛真是太偉大了,為了自己的女兒過得好點,連自己都不要了。冉阿讓聽説了之後,趕着馬車去德納第夫婦那兒,用重金接回了珂賽特,用自己最後的積蓄,最後的力量,讓珂賽特過上了好生活,自己卻去世了,冉阿讓現在確實有一顆助人為樂心啊!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原來壞人並非一直都是壞人,只要我們付出一點愛,再窮再在社會底層的人,也都會被我們的愛所感染,讓世界越來越美好的。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篇2

?悲慘世界》是一卷輝煌的畫卷。在這裏,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污納垢的下水道?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一次又一次在書中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篇3

讀罷法國文豪雨果的長篇小説《悲慘世界》,心中千思萬緒……

文中的主人公——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地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最終,有一位慈悲為懷的主教向冉阿讓伸出了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用自己的善心,用自己內心的温暖,引導着冉阿讓走出泥沼,一點一點的感化了那顆冰冷自私的心。

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但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主教用生命換來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善良可親,漸漸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就如文中的德納第,為了錢財不惜一切的奸詐商人,一會兒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法掩蓋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又如文中的那個可憐的女人芳汀,為了自己的女兒而變成了一根蠟燭,慢慢耗盡生命與青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仍為女兒想繼續燃點的母親,純樸得相信了太多那些當時世界上的黑暗陰暗的人,直至死前都沒有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至愛女兒的神聖靈魂。

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

其實作者雨果想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任何刻意的偽裝最終都會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做一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寫到這裏,我不禁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光明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不再是一個沒有人情温暖,醜惡,黑暗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篇4

這部名着向我們比較全面地展示了100多年前法國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畫卷,催人淚下,發人深省。

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勤勞而窮苦的老實人,因不忍外甥和外甥女捱餓偷了一塊麪包,居然被判5年刑;獄中因擔心寡姐一家生活無着而多次越獄,被加刑至19年。長期的牢獄迫害使他產生了報復社會的思想。出獄後就偷了好心留他宿的米里哀主教的銀器,還強佔了一個小孩子的錢。而主教不僅沒告發他,反而又送他一對銀燭台,還勸他以德報怨,廣濟厚施。

在主教的教誨下,冉阿讓被殘害多年的善心萌發,脱胎換骨。流浪到一個城市後,由於他對一項技術的革新,發了大財,建了工廠。發財後,一心一意賙濟窮人,受到廣泛好評,被提拔為市長。一個可憐的小女孩珂賽特的母親芳汀,因為失去工作,養不起孩子,被迫做了妓女,也受到了冉阿讓無私的救助。然而好景不長,他偷盜主教銀器和強佔小孩子錢的事終於案發,又一次被捕入獄。當然結果就是,被他賙濟的窮人又開始過起了悲慘的日子。

本書的作者雨果認為,這是可惡的法律造成的。

他在本書的序言裏説:“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雨果認為,造成社會悲慘的原因是法律和習俗的壓迫,即使是正義的法律和正義的執法者,也是造成社會悲慘的原因。雨果在書中試圖告訴我們:如果不因一點盜竊行為逮捕大慈善家冉阿讓市長,這個社會就是另一個樣子——正義的法律在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同時,卻製造了更大的悲慘。這樣的認識我們不能不説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説,這是作者在認識上的侷限。

雨果是一個追求自由,讚美革命的人,他還認為,沒有自由平等也是造成社會悲慘的原因。他有點浪漫主義的幻想,他樂觀地認為,如果社會給人以自由平等,再加上慈善,那麼這個社會就將非常美好,不再悲慘。我們還得説,這也是作者的侷限。

實際上,造成社會悲慘的不是法律,不是壞習俗,不是沒有自由平等,而是經濟制度,根源是經濟制度,與政治關係不大。悲慘不悲慘是經濟上的事,經濟上的事就應該從經濟制度上找原因,不要從政治上找原因。張三有病,不要治到李四身上。經濟制度分為私有制和公有制兩種,私有制是私有制社會的根本制度,公有制是公有制社會的根本制度。

私有制恰恰是造成私有制社會悲慘的根本原因,只要這個制度存在的地方,社會就是個悲慘的社會,世界就是個悲慘的世界,無論發生不發生民主革命;只要這個根本原因不除,世界就會永遠悲慘下去,不管人民是不是自由平等。2000年前的專制社會,私有制是存在的,所以2000年前是個悲慘的世界,並不是只有100多年前的法國是悲慘的世界;100多年前的丹麥,私有制是存在的,所以有“賣火柴的小女孩”,並不是只有100多年前法國的珂賽特是個可憐的小女孩;今天……一千年後,如果私有制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仍然是悲慘的,一模一樣的事情仍然會發生,與有沒有民主,有沒有自由平等無關。

雨果在本書的序言裏還説:“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句話正確嗎?當然正確。

如果年青的冉阿讓不因貧窮就不會去偷麪包。然而,雨果並沒對這句話深究下去。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貧窮、飢餓和黑暗?怎樣消滅貧窮、飢餓和黑暗?他沒深究。或者他深究下去了,但是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答案——他認為自由平等和慈善可以消除貧窮、飢餓和黑暗。

他不知道,造成貧窮、飢餓和黑暗的是私有制,不消滅私有制,貧窮、飢餓和黑暗就會永遠存在下去,悲慘的故事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私有制裏,固然也可以提出自由平等的口號,自由平等固然也可以被做得有模有樣,但是沒有公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平等是無本之木,是空中樓閣,是虛空的。

私有制裏,在民主革命之後,專制等級雖然被廢除了,雖然沒有法律規定的等級和各種限制了,但是自由平等是受金錢限制的,有一分錢就有一分錢的自由平等,有兩分錢就有兩分錢的自由平等。五星級酒店,窮人可以進嗎?雖然法律允許,但是窮人仍然不能進。儘管在等級制度下,法律是不允許下等人進的,這個制度很可惡,可是民主革命後廢除了等級制度,窮人仍然不能進,這樣的自由平等難道不是虛空的,口號式的?私有制裏的民主革命,固然能廢除不合理的法律,但是廢除不了富人的金錢。

慈善能改變悲慘的世界?雨果在書中説道:“社會上層的博愛總敵不過下層的貧窮”,這就是説,來自政府的慈善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的。那麼來自民間的慈善呢?雨果比較推崇冉阿讓的慈善行為,看來他認為這是可以的,可能他認為如果所有資本家都能像冉阿讓那樣慈善,那麼這個社會就美好了。實際能不能這樣呢?

不要説所有的資本家並不是都有善心的,即使都有善心,也是做不到的。幾千年以來的私有制,在財富的分配上,一直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潛規則,這個潛規則就是:不允許勞動者富裕。為什麼?因為有識之士認為,如果勞動者報酬高了,一年的工錢兩年都花不完,一輩子掙的夠兩輩子花的,那麼勞動者就會失去勞動的動力,他們可能要去旅遊,要修養等等,這樣就沒有人創造財富了,資本家也招不到工人了,這是很可怕的。

所以只能給勞動者極低的報酬,讓他們僅夠養家餬口的,花完還得掙,只能不斷地勞動。大家都知道放魚鷹的,放魚鷹的人,是不給魚鷹飽食吃的,魚鷹吃飽就不捉魚了。而魚鷹也是這麼認為的嗎?當然,放魚鷹的人絕對不可能站在魚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以,一些人乾脆就明目張膽地高喊:“貧富分化利於社會發展”“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是最美好的”。

因此,私有制社會是不允許大家都富裕的,是不允許人民在經濟地位上平等的,或者説,一部分人的貧窮和悲慘,是有識之士或私有制這個社會,早就規劃好了的,是必須存在的。開頭本文就説過,冉阿讓是一個勤勞而窮苦的人,為什麼説他勤勞而窮苦?30多年來我們一直受到的教育都是勤勞致富,按理來説勤勞是不能和窮苦掛上鈎的,應該只有吃喝嫖賭、遊手好閒和窮苦才能掛上鈎。可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廣大勤勞的工人和農民都是窮苦的,為什麼?就是魚鷹原理。這樣,我們還能指望私有制消除悲慘嗎?它抹粉似地救助的悲慘沒有它製造的多。

今天來看,這部名着雖然有一些侷限,但是進步意義還是很大的。它用現實主義手法給我們描繪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並積極探索解決辦法。僅僅它的現實主義,僅僅它對底層人民悲慘生活的描寫這一點,就足夠許多作者學習的了。我們都讀過很多小説,也看過許多戲劇、電影,但是以底層人民為主題的,反映底層人民悲慘生活的,我們很少見過,我知道我,只在30多年前看過幾本。四大名着是不是?不是。尤其是現在,言情的、玄幻的、搞怪的、搞笑的、打鬥的,汗牛充棟,可是就沒有這方面的。作者都沒有社會責任感,都只想賺錢發財了,總是迎合低級趣味。底層人民佔大多數,為什麼就沒有寫他們的現實的書?請作者們多些現實,少些浪漫,有點社會責任感。當然,出版不了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悲慘世界的心得體會篇5

天終於將《悲慘世界》看完,一部催人淚下的書,一部反映現實的經典名著:在一個大**的時代,感人的愛情,對人性的追問與還債。在這裏,好人與惡人的轉變更多是社會與制度的催化,愛潘妮與伽弗洛什更有着其人性美的一面,冉阿讓一生都在贖罪,沙威也最後一刻才有所悟,馬呂斯明白冉阿讓的身世去探望,冉阿讓的離去更讓悲劇走向高潮。讀完此書我為書中的情節傷感,並默默流淚。

清明假期的最後一天宅在家裏,讀完了《悲慘世界》最後一章。再讀這部震撼人心的輝煌巨着,好像有一個燃燒的宇宙在胸中澎湃,我知道以我的水平還不能透析此書的精髓,而且對於十九世紀的法國也沒有太多的常識,只是通過書籍有一點支零片甲的認識,所以我無力對本書進行更有高度的刨析,也無權對未知的社會和現實進行批判,僅對書中雨果大師塑造的人物簡單的發表一下個人的感想。

冉阿讓本是一個善良的人,在困苦中照顧姐姐的孩子,因為孩子飢餓而去偷麪包,當然他更可以向店主施捨,也正是這一念之差使其成了苦役犯,幾次想逃跑更使刑期一加再加,最後十九年,出來時已是一具中年人。因為其黃色身份證被旅店一再拒絕,但在米里埃主教收留後其卻想着偷銀器,並搶了一個煙囱少年的40蘇工錢。當主教對警察説這是送給冉阿讓,並暗示其棄惡從善後,冉阿讓內心轉變,並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惠及天下”。當他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後,一切善舉也是在向米里埃主教致敬。但偷主教的銀器與搶煙囱少年的工錢使其終生都在受到良心的譴責與沙威的追捕。

冉阿讓得到救贖是因為對芳汀的同情並收養珂賽特,使其從惡棍德納第手中逃脱,但始終被德納第跟蹤。在巴黎起義時將馬呂斯從地溝裏營救,但始終沒有向其説明此事。冉阿讓一生都在贖罪,沙威在最後一刻才有所悟,並跳河自殺來將自己解脱;馬呂斯明白冉阿讓的身世去探望,冉阿讓的離去更讓悲劇走向高潮。

更可悲的是,德納第一生行惡,最後卻憑藉販賣冉阿讓的隱私,將冉阿讓一生的密祕向馬呂其説明,打消馬呂斯對冉阿讓身世的疑慮,得到一筆資金,在美洲販賣黑奴,也算是善終。

對於一個善良之人為何被劃為苦役犯的行列,作者也對此作了明確闡述:歸根結底是社會與制度的問題。社會的動盪與不會,階級間的紛爭也促成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苦。利益集團間爭鬥無非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底層民眾只是這場政治秀的看客與最終的難者。

首先,主人公冉阿讓自始至終在我心中產生的感情是複雜的,讓我的心緒難以平息。我不想高歌或讚揚他被米里埃大主教感化而成為一個高尚偉大無私的人,我堅信他的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可是僅僅因為一片救命的麪包,他生命中最旺盛的十九年就在服苦役中度過,而且苦役犯的帽子他就要戴一世!但是當時的政府和法律毫不留情的給他定了罪,剝奪了19年的自由。可是他不是不肯工作,不是懶惰,社會連一片面包都不能通過勞動提供給他,那麼,誰又給社會定罪了呢?獄警剝削他做苦役的收入,法官受賄,官員貪污,貴族和皇室坐享其成,他們明猖暗盜誰又定了他們的罪呢?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社會毒瘤,是國家的寄生蟲,古今中外從未消失滅絕過,他們的偷盜理直氣壯!是的,要想有一個安定的社會所有的時代都必須依靠法制社會的存在,但是我認為,不管怎樣的社會,怎樣的法律一旦沒有做出公正公平的判決,只是偏袒某一階層的利益,隨意踐踏人民大眾的人權,那麼他所作出的判決都是可恥的!無效的!這種審判無疑是一種謀殺!冉?阿讓的人生無疑是悲慘的,一個苦役犯的頭銜就意味着被社會拋棄,被世人厭惡,甚至被否定了人性!不管社會再怎樣殘酷無情的摧殘他排擠他,但是卻無法扼殺這個人的靈魂,善良、良心、正義、責任、勇敢和堅忍,社會把它打壓到了最底層,但是他的靈魂卻超脱出來,高貴的壓倒一切醜惡的道貌岸然。也許有人會同情這個悲慘的人,可正是這個悲慘的人用他一生遭受的厄踹沖洗當時黑暗醜陋的社會,他的靈魂閃閃發光,社會逮撲了他,他卻反過來救贖了社會,這個人物是浪漫的,美好的,他走出監獄的後半生,大主教仁慈博大的光環引導他直接來到上帝的腳下,上帝是誰?上帝是善,他告知世人只要良心還在,只要靈魂與肉體還沒有分離,不管人生怎樣悲慘,命運怎樣多舛,人心還是要向善的,這就是人性的光彩!

書中幾個人物太具典型意義。

冉阿讓,用簡單的歸納便是:壞人中的好人,好人中的壞人。他一念這差,使自己成為苦役犯,偷盜主教的銀器與搶劫煙囱少年的工錢;其良心發現,後半生又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贖罪與良心的譴責。

沙威,一個刻板的警察。在他眼裏壞人永遠是壞人,好人永遠是好人,但冉阿讓的將其解救,並答應去警察自首,使沙威良心發現,但他只能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不想背叛法律,但又不想被良心與正義的審判。

伽弗洛什,一個野孩子,總喜歡搞些惡做劇,平時曲不離口,挑逗窯姐,説髒話,偷吃的給同是野子,支持革命,併為革命獻出自己的生命,結束生命時卻還唱着小曲。

愛潘妮,一個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女孩子,父母雖是惡人,她也會做些小壞事,但其內心卻是善良的,她愛上了馬呂斯,不讓父親去搶劫珂賽特與馬呂斯,為了愛她可以為馬呂斯去死,卻不肯將珂賽特的地址給他,死時只求一個吻。

芳汀,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工,一時的放縱懷上了他人的孩子並被拋棄,為了孩子們生活費而賣掉自己的頭盔,牙齒,乃至最後“全賣了。”她是社會最底層掙扎的典型。

德納第,一個一生都在行惡的人。對於他來説無惡不成戲。

?悲慘世界》中無論是展現壯烈的歷史或探究人類的心靈,總是起於苦難而通向光明。這種光明是民族的閃耀,更是人性的綻放。這種光明勢必會在滌盡泥沙的歲月汪洋中永存使人堅強的力量。

馬裏於斯,這個年青的孩子,喜歡他是從他為了I衞父親的榮譽與外公決裂的開始的,很欣賞他愛憎分明敢作敢當的個性,但是更加欽佩他在遭遇生活的困苦時的節氣,不為金錢和物質向外公低頭,在三四年的奇妙可怕的考驗中,他始終保持着自己的氣節,不墮落,不氣寐,自強不息成長為一個堅韌不拔的可愛年輕人。正如書中寫的:貧窮常常是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逆境是傲骨的母乳,苦難能餵養出高尚的人格。

安灼拉,生就阿波羅一樣美男子的容貌,卻有着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人類犧牲的精神,像他和公白飛這樣的熱血青年是用來膜拜的,他們信仰高尚的理想,這種理想雖然遙遠而偉大,但是他們絕不空想,敢於為偉大的理想奮鬥戰鬥。縱觀人類歷史,那些為了人類進步文明發展獻身的人,往往都是與自己的家族和社會地位背道而馳的人,他們生來就有高貴的地位,優越富足的物質條件,但是他們要推翻的社會體制在當時恰恰是他所處的階級,他們背棄自己的階層流血犧牲為什麼?是為了那些沒有覺醒或不敢覺醒的人民大眾,為了理想的人類社會,為人人都享有人權,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而戰,他們可能就是天使而根本就不是凡人。當讀到這些鮮活的年青人在街壘戰中死去的章節,我留在書中的心都碎了。

加夫羅什,這個巴黎街頭的流浪兒,他是快樂積極樂觀善良的化身,誰能想像這是泰納迪這對兇殘自私齷齪的夫妻生出的兒子,是不是再次證明人性本就是善的呢?這個孩子生來就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更不要説教育了,他還是個兒童時就被拋棄在社會的最底層自生自滅,但是這孩子仍然頑強的活着,最可貴的是在骯髒的街頭忍飢受凍成長起來的孩子,卻有顆金子般的心。他在自己的歌聲裏勇敢的死去,作為讀者我只能沉默。

沙威,如果説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我倒更想稱他為一部政府的機器,如果説非要憑一個悲劇人物,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選他,他做為他所服務的機構已然成為社會的猛犬,他不懂得善良也沒有感情,這才是一個可憐的人!

埃蓬尼,這個本來也會像她父母一樣邪惡的姑娘,為了愛情而改變,為了愛情而死,她比珂賽特更加能説明愛情力量的偉大。

珂賽特,上學時讀簡裝本《悲慘世界》時,只陶醉在她和馬裏於斯的愛情完美收場的快樂裏,在我眼裏她就是灰姑娘的另一個版本,是這本書的主角,但是現在對於我來講,她是這本書中個性最不鮮明的人物,僅僅起到貫穿的作用,不説了。

斷斷續續用了一個月時間讀完這套全譯本,直至現在心頭腦海還有無盡思緒,借用作者的序言結束我的這篇讀後感吧。

——只要依仗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給人類的神聖使命製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貧窮是男人沉淪,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愚蒙——的不到解決;只要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