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多篇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1

當前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着嚴峻考驗,社會道德淪喪,貪污腐化,拜金主義,黑惡勢力,不良影視……等等,嚴重影響着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正所謂“5+2=0”。學校德育工作如何開展,這是一個永恆的古老而又嶄新的課題。

學校德育工作要適應創建和諧社會需求,秉承中華傳統美德,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的德育手段,全面實施孝道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素質,做到舉止美、語言美、儀表美、心靈美,從而有效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和促進良好和諧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細化過程,強化結果,真正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因為在整個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為本,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方向,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諸多問題如形式主義、重説教、抽象等,缺乏實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上。

我們認為,增強德育的實效,必須搞清究竟要追求什麼樣的實效,片面的、膚淺的強調德育的實效,往往會導致德育實踐中急功近利,走向“唯行為化”,導致滿足於對學生行為的約束或在認知層面的規訓,漠視道德情感的化育和提升,忽視道德習慣的養成,道德信念的確立。所以,增強德育的實效性,首先必須搞清學生品德形成規律,形成過程。馬克思説:“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就是説思想品德的提升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覺悟”的過程,是“體驗”、“移情”、“理解”、“對話”、“反思”各環節相統一的過程。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其次必須獲得社會、家長、學生的廣泛認同。有較高的認同度,他們必然給予有效的、積極的配合,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內外部德育環境。

德育的目的是給受教育者帶來精神的洗禮、靈魂的超越、人性的迴歸和情感的純化,指向人的生成,通過點悟、滋養、薰染,轉變人的思想,形成人的德行。而我們的實施對象是正處於思想叛逆,自我約束能力差,個性差異極大的中學生羣體,要讓德育內容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內心,並進而轉化為他們的思想準則和人生信條,就必須找到一個適合所有學生的共同的跳板,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憑藉着這個跳板躍上思想新高。我們的跳板就是“孝道教育”。

《論語》記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闡述了“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學生內心世界或強或弱,或清晰或模糊,都有着一份對父母的愛,即使是最頑皮、粗枝大葉的男孩子,他內心深處對父母的那份體貼也是最真、最純的。我們就是把孩子中的這份真情,作為其良好品德形成的誘發點,由此出發,把弱變強,把模糊變清晰,加以固化並昇華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對事業、對學習追求崇高的道德信念。我們以“孝道”為突破口帶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我們的孝道教育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孝敬父母”,而是通過與學生實際、社會需求相聯繫,根據學校工作的具體特點為“孝道”賦予了新的含義。

首先,我們的孝道教育不是一個單一形式,而是涉及到學生思想、學習、生活、身體等各個方面的一種綜合性教育。

歷來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都不缺乏“孝敬父母”這一項,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學生並不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大多數人認為"孝敬”就是不頂撞父母,幫父母做點事,久而久之,“孝”字的含義,已經變淺、變淡、甚至變味了。不要説未成年的中學生,即使許多成年人,不論他已拿下博士、碩士證書或是身居高官顯位也不能準確地説出或做到名副其實的“孝”。

開展孝道教育的基點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孝道,怎樣做才是孝道。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將孝道教育劃分為“遵守法紀,讓父母放心;知書達理,讓父母省心;身體康健,讓父母寬心;學習進步,讓父母歡心;成就事業,讓父母開心”。這樣五個層面,讓學生自己對號入座,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應達到的層面,律己求索,拾級而上。我們明確地向學生髮出“形成好品德從孝敬父母開始”的號召,開展“講孝道、盡孝心、踐孝行、愛父母”活動,通過積極誘導、強化灌輸、持續訓練,讓學生體驗父母勞作艱辛,感受父母養育恩情,從而使其而懂得體諒、懂得回報,懂得做人。

其次,我們的孝道教育,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更是社會、教師、家長、學生的多向互動,多元素的參與進一步提高了育人的實效。

家庭教育的作用早已被認識和證明,但不可否認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脱節問題,因為兩者缺乏一個共同的契合點。我們的孝道教育就是這樣的一個點,學校教育包含它,家長心中認可它,學生應該學會它。他是一座橋樑聯繫着學校與家長,也聯繫着家長與學生。

我們曾做過一個調查:問問家長是不是曾經親口向孩子表達過他們對孩子的愛,也許緣於東方人含蓄的性格特徵,幾乎沒有一個家長曾對子女説過一句“我愛你,孩子!”,所有的家長都是在把愛化在行動中,從孩子出生到他升入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得孩子們認為父母做再多也只是理所應當,不能體會到那是父母愛的傳達和體現。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就是利用各種形式的活動,喚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真情共鳴,引導父母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舔犢之情,畢竟血濃於水,用父母的情去打動他們,感染他們,激活他們對父母的愛,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感念、去回報、去孝敬、去體貼。

在孝道教育中,家長既是教育者,也是受益者,這樣的教育家長更認可、更歡迎、更配合。家長與學校達成共識,才能夠建起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模式,在科學的理念指導下,帶着先進的思想,尋求有效的方法。

第三,我們的孝道教育,不是由外向內的對學生灌輸他必須去做什麼,而是讓他們從內心去體驗、去感受、進而明確自己應該怎樣做。

開展孝道教育的關鍵點是:“抓住學生的心”,把握他們思想深處已經存在的有可能主導其行為的東西,加以誘導,使之強化,並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內省、感悟,所謂“攻心為上”。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情況,開展故事會,座談會,演講會,蒐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製成名言卡,種種活動均圍繞一個“孝”字展開,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實現換位移情,進而審視自己,找出差距。

任何一項教育的實施都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校“孝道教育”系列活動的開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收集資料,渲染氛圍

在活動具體展開之前,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學校收集整理的了大量關於“孝道”的文章、專著或論述,如《孝經》、《二十四孝故事》、古代及現代的多篇《勸孝文》等,這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然後又在此基礎上編寫出了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盡孝三字經》,鼓勵學生背誦,並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其次,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氛圍。我們的學生一進校門就可以看到一條醒目的標語“形成好品德,從孝敬父母開始”,此外,在校園內的幾面牆上都書寫或懸掛着相應的標語,並利用櫥窗為學生展出“二十四孝圖”,各班還以“孝道”為主題佈置了黑板報和教室文化,這樣整個校園都體現着一種濃濃的“孝道”文化氣息,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無形中便會受到一定的薰陶。第三,讓學生自己蒐集一些與孝道有關的故事或格言,學生在尋找、摘抄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啟迪而有所感悟。

2、開展活動,調動興趣

變枯燥的説教為形象的活動,德育的效果才會更顯著。根據“孝道教育”的不同層面及內容,我校先後開展了“法律下我們同行”主題班會,“孝行”故事會,作文競賽,手抄報評比,“獻禮母親節”演講比賽,書法比賽等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活動,每月還根據當月的重要節日開展一次專題孝道實踐,如:“為父母做張賀年卡”,“我與父母比敬老”等等。這些活動學生都非常喜歡,並都積極主動的參與,這樣,在“孝”的觀念潛移默化的融入學生內心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鍛鍊,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了集體榮譽感,也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孝道教育就會開展得更順利。

3、敞開心扉,昇華感情

在我們的工作中,常常會聽到有的家長這麼説:“真不知道這孩子是怎麼想的。”其實這就是由於缺乏溝通引起的,本來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就有開始自我封閉的傾向而且叛逆心理也比較強,而我們多數農村家長由缺少與孩子溝通的技巧與正確的教育方法,這就很容易產生隔膜,家長與孩子之間生疏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隨之大打折扣。我們的“孝道教育”專門針對這一現狀,有目的的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讓他們通過“和爸爸媽媽説説心裏話”和“孩子我想對你説”這兩個主題活動敞開心扉,從而實現一種親情文字對話。可以説這一活動的效果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從家長方面説,雖然許多家長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可卻沒有一個家長拒絕參加。那一封封飽含情誼的信,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真切,或如涓涓流水細數孩子成長的點滴,或熱情洋溢給予孩子鼓勵,或飽含深情對孩子殷殷教誨,字裏行間藴含着無盡的希望與懇切。而每一個學生也都寫出自己心中最真的感情,有的感謝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有的為自己曾經的頑皮道歉,有的叮囑父母要注意身體,還有的記錄與父母一起生活中快樂的點滴。我們發現在每一個孩子的心裏都清晰的記着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那些平凡卻漾滿温馨的小事,孩子們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不論是家長的諄諄教誨還是孩子的深深謝意,濃濃的父子親情,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展現出來之後,霎時拉近了父母與子女間的距離,昇華了感情,也增強了我們教育的實效性。

4、評選標兵,化入心靈

作為孝道教育活動的階段小結性評價,我校每年進行一次“孝道之星”和“為國育才,教子有方”明星家長評比活動。通過主動申請——事蹟介紹——班主任鑑定(村委會鑑定)——民主評選這一正規程序,最終評選出成績優秀或進步較快的、品行優良的學生和教育方法科學有效的家長,學校還特別召開隆重的表彰大會,讓家長和孩子同台領獎,這對獲獎的學生來説是肯定與表揚,對於沒有獲獎的學生則發揮了很大的激勵與鞭策作用。在大會高昂、熱烈的氣氛中,孝道教育已真正化入到學生的心靈。

孝道教育的開展成效顯著。首先,通過孝道教育真正實現了學校與家長之間雙向互動、共同育人的目的,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和校園輿論氛圍,端正了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度,學風濃,校風正,為創建和諧社會和校園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學校教育教學成績顯著提高。我們的這一教育活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肯定,市、縣電視台,《唐山勞動日報》等媒體都曾對此進行詳細的報道,並給予很高的.評價。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2

無論在家裏還是在教會,我常聽到母親説古人的一句話“百善孝為先”。自從主席上任以來,大街小巷更是貼滿了“孝道”字樣,因為母親教育我們也常講“孝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為了我們吃得好穿得暖,整天沒日沒夜地去操勞,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都花在我們做子女的身上,可他們卻從來都不錯花一分錢。父母無私的愛和辛勤勞動灑下的汗水裏,都寄託着他們在子女身上的祝福和期盼。

那麼我們如何來回報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呢?我們應該讓父母少操心,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讓父母少一分擔心,多一份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關心和尊敬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做一個既貼心又懂事的好孩子。

記得有一次姥姥生病了,母親又忙於幹農活,我就主動擔起了照顧姥姥的任務。我把母親做好的飯菜端到了姥姥的身邊,姥姥需要什麼我就麻利地給她拿來,等姥姥吃完了我再端回去,最後把碗也洗得乾乾淨淨……母親進來時滿意地對我笑了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得到母親的讚許我也很高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讓我們永遠的記住孝心的存在,爭做人人誇獎的孝道好少年。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3

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為齊家治國之良箴。我國以孝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頑,減少罪惡。孝,並非只對父母敬養而言,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社會的盡責,也是孝的表現。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應用有連續性,人類上有祖宗,下有子孫,我們是聯繫祖宗與後代間的一環,我們應有職責是:將歷代祖宗所辛苦締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發揚光大,傳之子孫,億萬斯代如此。

由於近代社會結構變遷,家庭組織趨於小家庭制,[養兒防老]的觀念漸難適用,對老人安養巳引起社會有組織關懷,是以要鞏固家庭組織,加強家庭責任,注重祟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但願我們的子孫能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孝是中國幾千年傳統固有的美德,也是人倫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愛我,其養育之恩,可謂昊天罔極,然人類有時卻又是一種善忘的重物,俗語説:[養兒方知父母恩]可見為人子女者,很少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歷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當飲水思源,孝親報恩。

雖然英豪傑,俊才碩士,有其出類拔萃,非凡之成就,然究其本,從其出之始,便需要依賴父母生養培育,始克有成,草本乃天生自長,而人類無父母之培育,則無法成長,故父母於我,可謂恩難量,況動物之類,亦有如烏鴉之反哺,羔羊之跪乳…等孝行表現,動物之靈性雖不若人類之高明,然其孝與人同,足徵[孝]乃為天性,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可曾細思與比較過?

不幸,近百年來,歐風東漸,追逐物質文明,輕視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實屬可痛。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4

“百善孝為先。”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到今:黃香温席、卧冰求鯉、鹿乳奉親、換腎救母、背母求學……這樣的孝親故事數不勝數。不僅如此,我們身邊也正在發生着一件件孝敬長輩的感人故事。我的外婆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雙休日的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看望外婆。外婆已經年近七旬,兩鬢已有幾縷銀絲,皺紋早已不知不覺地爬滿了她的臉。但是每個雙休日,外婆都會帶上太祖母愛吃的東西,千里迢迢搭公交車去看探望她。太祖母已經是九旬老人了,滿頭的銀髮,臉上佈滿了一條條深深的皺紋,一笑起來一臉的褶子,滿口的牙齒幾乎掉光了。一見有人去她家,她駝着背,彎着腰,步履蹣跚地向前移動着。一邊走一邊説:“你們是誰啊!幹什麼來,來我家偷東西呀……”後面支支吾吾的,憑誰都聽不懂。因為太祖母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她不認識人。大家只能無奈地搖搖頭。可外婆卻絲毫不介意,每次一見太祖母,不管是否理睬她,外婆都走過去拉住她的手,親切地叫道:“姆媽!”而太祖母就呆呆地看了外婆一眼,漸漸地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高興地説:“三媳婦你來了。”可見得外婆經常來服侍她,已經在太祖母的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我也常常跟着外婆去看望外祖母。每次到了太祖母家,外婆總是先幫太祖母梳頭。外婆輕輕地把蓬亂的頭髮攏在一起,慢慢地梳,還細心地打了一個麻花辮,再盤上去,最後細心地用夾子一個一個地把辮子固定好。太祖母原本蓬亂的頭髮就變得十分整齊。太祖母顯得更有精神了。外婆又把從家裏帶去的飯和菜一口一口地餵給太祖母吃,把最大的蝦剝給她吃。太祖母一邊慢慢地咀嚼,一邊微微地笑着。待太祖母吃完飯後,外婆又連忙搬來了一把椅子,放到小院子裏,扶着太祖母慢慢地來到門前曬太陽。外婆再打來一盆温水,把毛巾先打濕,微微擰乾,輕輕地給太祖母擦臉擦手。恰逢鄰居走,總是忍不住誇外婆是個孝順的好媳婦。可外婆卻笑着説:“這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

每次跟着外婆的去太祖母家,我都深有感觸,也使我慢慢地理解了“百善孝為先”的意思。是啊!我們這些做小輩的就應該要孝順我們的長輩。外婆就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5

這次學習,蔡老師利用兩個課時闡述了怎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他説學習傳統文化不是要去背誦浩瀚的古典文集,關鍵在於落實。《弟子規》就是一部“日常行為規範”,可謂是經營人生的作業指導書。之前我們缺失了這堂課,現在開始學,“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還要立下堅定的意志去踐行。從我第一次接觸《弟子規》小冊子,到現在已經有3年多,從陌生到熟悉,加上公司食堂、衞生間都有張貼,説實在的,自己在做事情時往往會下意識的想到《弟子規》的相關內容,它起到了指引的作用,也是檢驗的標準。

這次對蔡老師闡述的關於培養下一代的問題,我十分贊同。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好,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率先垂範。簡單舉個例子,我父親從小不吸煙,我和哥哥也不吸煙,我想我兒子今後也不會去吸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