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多篇】

創新思維的名詞解釋: 篇一

狹義上,創新型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它往往表現為發明新技術、形成新觀念,提出新方案和決策,創建新理論;廣義上,創造性思維不僅表現為作出了完整的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思維過程,而且還表現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結論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的思維活動。

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 篇二

一提到創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離教材的活動,如小製作、小發明等等,或者是藉助問題,讓學生任意去想去説,説得離奇,便是創新,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於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別人提過,而關鍵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於這個人來説是否新穎。學生也可以創新,也必須有創新的能力。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瞭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 篇三

在本學期的“創新思維”課程中,時東兵老師分別向我們介紹了發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集中思維等創新思維方法。一學期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將對老師上課所講的發散思維與我自身感受進行闡述。

發散思維是思維形式呈發散狀的一種思維模式。其特點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在思維的過程中尋求多種條件和多種結果。

在“如何僅用一盒大頭針將蠟燭固定在門上?”,“一塊磚頭有多少種用途?”這兩個問題上我深刻的感受到自身思維模式的侷限性。思考問題時總是將重點過於集中在物體的主要屬性上,而常常忽略其他屬性。仔細思考看來,生活中許多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多數也是因為不能充分的拓展自己的思維。

由於我現在也是學校學生會的幹部,所以對學生會的工作也有所瞭解。在學生工作中也正是充分利用了發散思維,才使得許多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正如前幾天,由學生會舉辦、權益部主要負責的黃絲帶活動,使得一根小小的黃絲帶風靡整個校園。5月12日發生在汶川的8級大地震,使汶川人民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同濟大學號召所有師生為災區人民募捐,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而作為愛心的回饋,工作人員會在募捐同學的手腕上或書包上繫上小小的黃絲帶,於是校園裏到處都是黃絲帶的身影。其實一根黃絲帶的主要用途只是系或捆紮東西,最多也是用作裝飾品。可是當我們賦予它新的含義時它又增添了一條新的屬性,那就是代表對災區人民的一份愛心。正如用大頭針將裝大頭針的盒子釘在門上才得以讓蠟燭“立在門上”。

在學習方面,倘若我們實事求是地認真思考一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我們現在努力學習並奉為真理的科學,還沒有人們想的盡善盡美。它還存在侷限性、uaw 甚至錯誤。因為科學產生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而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又基於人類認識上的侷限性。同時,我們認識的世界,也僅是我們通過現有所有方法,認識世界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例如關於月球來歷的研究,人們通過分析從月球採集來的巖石樣本成分,發現與地球相同,就得出結論月球與地球來自同一宇宙塵埃團。甚至大膽推測月球是地球分離出的一部分。可是我們用來監測月球成分的儀器是我們根據地球巖石成分而發明的,已經事先設定好了元素的檢測範圍,只能檢測出與地球相同的元素,不能檢測出其他東西。面臨一個這樣發展階段的科學,我深刻的感受到發散思維的必要性。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妨大膽地提出新的解決方法,也許那正是人類思維盲點。

由於中醫至今也無法被西醫理論解釋清楚,雖然療效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中醫仍然無法得到一些其他國家醫學研究者的信服,發展甚是緩慢,甚至被冠以偽科學之名。中醫的神奇就在於我們只知道結論,卻無從找到原因。並且中醫典籍中許多重要器官在西醫的解剖中根本找不到,有的即使找到,在位置等基本的描述中也存在許多偏差。正如中醫中所謂的“氣”。更是將人體解剖由具體實物提升到精神層次。由於文化差異,這也是西方研究人員所不能理解的`。只有當我們勇敢地站在銀河系上重新審視人類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會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的高妙之處。從中醫現在的尷尬處境,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科學以及科學研究人員的思維侷限性。作為一名醫學生,對中醫的追求不只是對科學的追求,更是一種對愛國情愫的追求。我真心希望中國的醫學研究者能儘快樹立起一套完善的中醫系統理論,也許這套理論在短時間能並不會被接受,甚至被認為是偽科學。但是我相信如果真的有這樣的系統,它也一定是高於人類觀察極限所提出的假想系統,會比現在的科學系統更為完善。正如相對論理論與牛頓力學理論的關係。而這一切的實現需要一個醫學界的愛因斯坦,不但需要發散的思維,更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持續研究精神。

以上這些就是“創新思維”這門課引發的我在學習上,工作上的深入思考。由於現在我還學術淺薄,對於中醫方面只是淺談一下自己的想法,不敢妄下斷言。希望時老師多多指正。

創新思維學習心得 篇四

本週學習了《第二曲線創新》這本書,本書是李善友老師經過多年的摸索,所總結出的創新理念的一本書,書裏有很多理論確實對認知、對生命的成長有很多指導意義。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長”出來的

把眼前的事做到極致,美好的事物就會呈現出來;那個美好的事物不是設計和規劃出來的,而是慢慢做出來、長出來的。這就是一種生物態的思維模式。很多美好的體驗都是在成長、探索的體驗中,自然生出的。

二、從“經驗”上升到“思維模型”

什麼叫思維模型?

以前的認知叫“眼見為實”,我們眼睛所獲取的信息佔全部信息的80%,然後把這種信息提煉成具象的“經驗”來指導未來。但個人的經驗邊界太窄了,也無法跨領域。這是農業社會的模式。後來發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就是把經驗再抽象化(升級),拓寬了邊界;在思想裏邊再提煉一個模型(工具)出來,這個東西就叫思維模型。這是現代社會的模式。

什麼叫多元思維模型?

就是通過結合多個學科的知識、不同的維度,來觀察事務,分析問題,這樣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最好的多元思維模型,來自於基礎學科的基礎理論”(芒格)。就像下圍棋,一個專業的圍棋選手,一定會去練定式,定式練得越多,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反應就越快;又像學畫畫,對工具、筆觸的理解越多越深,畫得就會越好。所以要多學多思,學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線、第二曲線與分形創新

創新是漸進性的,我們把它描述為第一曲線;在説第二曲線之前,我們先説“分形”。“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比如樹葉、雪花、海岸線,都是大自然分形的體現。

同樣的,如果我們放大第一曲線,就會發現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產品和部件,都可以發現存在很多小的S曲線。其中的一條S曲線,通過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曲線,這就是第二曲線。這種在第一曲線成長出來的創新,就叫“分形創新”。(這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就能出來”的具象。)

四、如何識別破局點、擊穿破局點

當任何一個領域發生快速(比如十倍速)變化的時候,就是有可能的破局點要出來的時候;就像互聯網(手工辦公到電腦辦公)、智能手機(人人機不離手,美團從PC端全面轉入移動端)。我們要在其中單一(關鍵)因素髮生快速變化時,做出預判。

一旦發現這個破局點、這一關鍵要素,我們就要用十倍的資源投入其中,善友教授稱之為“單一要素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