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48K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多篇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1

扶貧工作就是一項解決民生實際問題,聯繫羣眾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開展扶貧工作,實現貧困地區脱貧奔小康,離不開黨的關心與支持,更離不開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奮鬥。做好扶貧工作,最需要走羣眾路線,最應持之以恆踐行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

一是加強動態管理。廣大農村基層,是扶貧工作的基礎,扶貧檔案的管理,科學的統計,精準的識別。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管理的具體體現。所以,有一個好的統計管理體系,是我們扶貧攻堅的重要資料。

二是加強扶貧工作隊員的管理。現目前,扶貧工作開展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駐村工作隊員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農村缺少的是發展的意識和路徑,農村不是沒有好的東西,可是因為缺少對外溝通的橋樑,導致越來越落後,所以,僅有加強對扶貧工作隊員的動態管理,讓他們發揮出橋樑作用,那麼扶貧才能更成功。

三是加強督促貧困户動起來。經過近幾年的扶貧,各項優惠政策湧入基層農村,農户受益頗豐,但也產生了負面性,貧困户越來越懶了,針對此類問題,我們僅有加強排查,加強督促,讓貧困户動起來,真正做到貧困户有事可幹,“逼”着他們幹,最終實現自我也能幹,這樣我們才能把扶貧做好,做成功。

四是讓主體貧困對象動起來,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貧困户不參與,不行動,都只能成為表面現象,僅有讓貧困户參與進來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關於扶貧我們是牽線人,主體是貧困主體,讓他們真的參與了,動起來了,那麼我們就成功了。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2

曾經的花裙子已在箱底落灰,換來的是奔波在鄉間農舍中她匆匆的身影;曾經的城市霓虹已遺忘在記憶角落,換來的是山路田間摘橘種茶。僅僅因為她是一名共產黨員,曾右拳高高舉起,面對鮮紅的黨旗許下過誓言。也就是這一片初心,讓她忘乎如水芳華、絢爛青春,甚是寶貴生命。

用青春為籌碼,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北師大碩士畢業,這個“響噹噹”的學歷並沒有讓黃文秀迷戀城市的海市蜃樓,她深知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她知道,黨需要她,家鄉的人民需要她,自願回到百色革命老區工作的她,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她想用自己蓬勃的青春感染百色沉睡的“過去”,勇敢的用青春這個籌碼振奮了每一位百色老百姓們的心。

用使命扛責任,走在脱貧攻堅的最前線。“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堅毅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責任。為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脱貧攻堅任務,黃文秀始終堅持在脱貧攻堅這場戰役的最前線。在工作中,黃文秀夜以繼日的召開脱貧攻堅“致富帶頭人”研討會,實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項目,帶領羣眾發展多種產業,傾其所有,盡其全力,為村民脱貧致富奔走,為打贏脱貧攻堅奮力。

用芳華立誓言,延續共產黨人“先鋒”精神。短暫的芳華,卻彌足珍貴。她的堅毅、堅決、勇敢、無私,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心。“每天很辛苦,但很快樂”這是黃文秀日記裏的一句話,正是因為她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了黨的理想之中,才會因為理想的更遠大而快樂和自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是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為的楷模。“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讓我們延續共產黨人的“先鋒精神”;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青年的長征需要“繡花”精神半朵

“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我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週年愉快。’”這是西南邊陲深度貧困地區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駐村期間寫下的一段文字。

如今,她因為遭遇山洪不幸犧牲,但她躬身扶貧一線,盡職盡責的精神猶如一盞明燈,指引着青年幹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復興夢的道路上前進。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一直鼓舞着一代代人,成為不少人的精神食糧和前進動力。

當前,已是和平年代,雖沒有戰爭年代中的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但也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時代矛盾。對於年輕幹部,尤其是奮戰在基層一線幹部而言,工作千頭萬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辛苦與繁忙、不解與衝突等不可言喻。然而,作為國家幹部,即使在基層最普通的崗位,都必須不忘黨的建設大業,端正心態,積極做好基層的“繡花針”。

“繡花針”精神代表着堅韌與細緻,執着與忠誠。在扶貧攻堅事業中,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基層幹部腳踏實地深入基層一線,與百姓同甘共苦,幫助百姓脱貧致富。雖然全國都在為基層減負,但服務扶貧一線的過程依然充滿挑戰與誘惑,挑戰來自基層一線貧苦的作業環境、複雜多變的工作對象、困難重重的脱貧項目和紛繁複雜的基層工作,誘惑來至於基層一線的低待遇與繁華都市的高薪資形成的巨大反差,它們時刻影響着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奮鬥方向。

此時,我們就要學習黃文秀高學歷高資質卻甘於躬身扶貧一線,任勞任怨的精神。因為,扶貧工作如長征之路,漫漫而修遠,需要我們腳踏實地朝着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苦幹實幹,以“繡花”的精神基層建功立業,不負青春昭華,繡出基層的美麗畫卷。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3

最近,一條“米26直升機給修路工地運送工程機械”的新聞在網絡刷屏,網友對這種大型直升機與小村莊同屏的畫面紛紛感到震撼。據瞭解,這是四川省大涼山的阿布洛哈村出村公路的施工現場,在經過艱苦施工後,最後一個沒有通路的建制村莊阿布洛村也快順利通車。

大涼山州的阿布洛哈村全村只有25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71.94%,截止到2019年11月25日,它還是全國最後一個未通公路的村莊。村民想要脱貧致富,怎麼辦,還是得修路。把天塹變為坦途,這條“致富路”,充滿着滿滿的為民情懷;這條“致富路”,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走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這條路,凝聚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最後一個沒通路的村莊,高達70%的貧困發生率,阿布洛哈村彷彿被打上了“貧困”的標籤。“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是中國共產黨作出的莊重承諾。不通路,就無法致富,人民羣眾的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口號就會成為空談。困難羣眾常唸叨“想致富,先修路”道明瞭羣眾心中通往美好生活的“心路”,中國共產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讓這條“心路”成為現實。在黨的堅定領導下,我們踏過金沙江水、穿過茫茫大山、戰勝白雪茫茫,就是要打通這堵住人民羣眾邁向小康生活的“最後一公里”,把交通閉塞的山溝溝變為鄉村旅遊、特色農產品的“金餑餑”。這條蜿蜒在大山中的“幸福小道”,凝聚着每一名困難羣眾的“大寫民生”。

這條路,體現着黨和國家人民至上的初心。“初心是什麼?”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一張試卷,在阿布洛哈村,初心就是修通這條出山路,帶領羣眾致富的踐行。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就是要為人民利益而奮鬥。阿布洛哈村民的經濟生活發展提速離不開農村的公路建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得靠一條條水泥路鋪墊。只有修通這條“致富路”,才可能為貧困地區羣眾打開脱貧致富大門,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説,阿布洛哈村出村公路修的是路,改變的是農村面貌,帶動的是經濟發展,聯繫的是黨心民心,體現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

這條路,是共產黨人追求全民脱貧、扶貧扶志的苦心。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對外通道公路,阿布洛哈村民的致富路走得很艱難,出村公路修通後,這一時間將縮短至30分鐘。出山的路代表可持續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金沙江畔的這個村落,終於有機會脱下這頂“貧困”帽子。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程,從鄉間小道到鐵路網絡再到高鐵提速,經濟社會發展得得靠路來加速,一條條路的建成成為提振羣眾致富信心的苦心“縮影”。無論是太行山上的掛壁公路還是金沙江畔的跨江險路,讓困難羣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充滿發展勁頭朝着小康生活前進,凝聚着共產黨人的苦心。在巍峨大山間,許多共產黨人拿出“萬水千山只等閒”的堅強意志,為困難羣眾發展好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做出鄭重承諾。現在阿布洛哈有的村民已經賣了馬,騎上了摩托車和三輪車,為未來的美好生活做足充分準備,人民羣眾的致富熱情越來越高漲。把這條出山的“小康路”和羣眾心中致富的“思想路”打通,阿布洛哈村民美好的明天也將到來。

把鄉間小道的泥土變為水泥,就可以把困難羣眾的“貧苦”變為“幸福”。每條“致富路”,就是不讓每一名困難羣眾“掉隊”,讓其在家門口就能搭上奔向小康社會的“幸福客車”,朝着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穩步前進。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4

一、支教目的

對於我來説,支教的目的在於實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毫無疑問我們生活在一次環境相對不錯的環境裏,經常會通過各種途徑瞭解到西部土地的貧瘠,教育資源的稀缺,孩子們學習環境的惡劣等等;也經常能看到各種支教的人的付出與努力,包括每年感動中國欄目中那些在偏遠地區堅持教育事業的人的感人故事,我時常覺得,幫助他們是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種責任。

奉獻愛心,快樂自己。希望能夠通過支教實習這樣一種形式,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將自己的愛心奉獻出去,告訴他們這個社會有很多很多關注他們的人,有很多很多富有正義感責任感的人願意幫助他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給他們一個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

錘鍊精神,鍛鍊品質。毫無疑問支教地區的條件是非常惡劣的,支教工作是繁重而辛苦的,希望能夠通過支教的工作不光給他們帶去温暖,也能夠鍛鍊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珍惜我擁有的一切;錘鍊自己的人格品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支教過程及內容

1、20__年6月20日提交報名表,6月25日參加第一輪面試,提交個人信息、完成教案設計、完成答卷,6月28日參加第二輪無領導小組面試,7月1日參加第三輪單獨面試。面試通過之後準備相應生活用品、捐贈物資、購買各種教學用品,完成分組。共11支支教隊伍,每個隊伍人數11-14名不等,分別前往西藏、新疆、蘭州、寧夏以及貴州進行支教活動。每隊設隊長一名,一般由往年較有經驗的成員擔任,副隊長兩名,由在面試過程表現優異的隊員擔任。我們隊伍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關橋鄉支教,我很榮幸的擔任了副隊長的職務。

2、20__年7月20日抵達蘭州會和,各自招募而來的支援者們如期到來,相互認識熟悉,為之後緊張的支教工作進行準備。初下火車,蘭州火車站沒有想象中的破舊,沒有想象中的灰暗,蘭州火車站人羣川流不息,乾淨整潔,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裏是蘭州,海拔20__米的地方,我們相聚在這裏,我眼中的每一個隊員洋溢着善意的笑容,我眼中每一寸土地充滿着別樣的生機。這裏是一切開始的地方,我們啟程。

20__年7月21日,我們出發趕往寧夏海原縣,公交車緩緩前進,城市的縮影的越來越遠,道路的兩旁開始出現奔湧的河流,青翠的山地,開始出現稀落的村莊,鋪滿西瓜的沙地。下午我們抵達關橋鄉,略做休整之後,散往各自隊伍所在國小,關橋、賀堡、方堡……

3、方堡國小坐落的村莊之中,背靠着田地,遠處是綿延的山,偶爾還能看到山上孤零零的樹影,學校裏面整潔,寬敞,出乎了我們所有人的意料,一切顯得淳樸自然,我們將在這裏度過20天的支教時光,實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這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想法。

在來支教之前,我們瞭解到,孩紙們是自願報名上課的,心裏總是十分忐忑,想着孩紙們萬一不願意學習,我來上課,豈不是很尷尬,但是當我真的見到他們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錯了,那是一張張渴望的臉龐,那是一面面燦爛的笑容,那是一雙雙純真的眼睛,在後來的日子裏也十分的明顯的感覺到了不同於城裏孩子的淳樸與自然,都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想大概如此。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5

?愛心助學扶貧心得】

從**到**的距離只有短短的4個小時的車程,而這兩地之間的貧富差距卻是十萬八千里。

自從上了大學,出去城市生活、學習,見識多了,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走的都是水泥路。因為習慣了這一切,於是就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從不心虛。但是,當我走在**農村的泥濘路上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以前的生活是那麼奢侈的;當我把一個個新書包交給受資助的孩子時,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真誠的謝意;當我和他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時,我看到了他們對食物的珍惜,“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再次呈現在我腦海中。我們同樣是炎黃的子孫,但不同的是對世界的看法。

**愛心助學之行是在8月1日的早上8點開始,一路上大家都是懷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對這次**之旅充滿期待。3個小時的車程過去後,就斷斷續續的可以看到農田出現在路邊,我看着眼前的一切,有一種錯覺,彷彿我又回到了逝去的童年,在陪着母親下田,看着父親插秧,那是十多年前的**。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人們在原來的農田上蓋起了一座座的高樓大廈,現在的**,已經佷難再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樁稼地了。而如今,我們身處**的農村,舉眼看去,除了山就是一片片的水稻田,現又正好碰上是插秧的日子,一個個單薄的身影弓着身軀在田裏幹活。對於我們的到來,也只是抬頭看了一下,我想,他們也許沒有過多的時間管別的事情吧,眼前還有很多農活沒幹完呢。

一個書包,一袋文具,在我們的眼裏也許算不上什麼,但當我把這些東西交到那些農村孩子手裏的時候,我聽到了那真誠的謝謝,感受到了他們那激動的心情。看着那位在攝像機前流下眼淚的小姑娘,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晚餐我們是在農民家裏吃的,青菜加上幾個特地為我們的到來而準備的肉,就是一餐。對於他們來説,也許這比過年吃的還要好。對我們來説,這是特別的一頓晚餐,同行的學生也許是受到了他們的感染,大家都沒有留下剩飯。

農村的生活是樸素而艱辛的,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回去賓館的路上,我們誰都沒有説話,也許每個人心中都各有所思吧。

有扶貧關的心得體會篇6

扶貧選人用人不準導致履職不力,其他地方同樣存在。“十三五”扶貧的大政方針已定,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開展扶貧,首先要精準選對人。達州市自亮“家醜”,既是對自己扶貧選人工作的一次反省與調整,也為全國扶貧選人提供了一面鏡子。

如果説精準扶貧告別“漫灌”、實行“滴灌”,那麼,駐村第一書記這支隊伍就是一根根“管道”,直接關係着扶貧成效。

只有精準選人,才能精準扶貧。“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級組織是羣眾脱貧致富的火車頭,村第一書記就是列車長。精準扶貧選派第一書記,要完善機制、細化標準、嚴格程序,劃定重點範圍、突出履職能力,堅持選賢用能、力戒濫竽充數。重點從大學生村官中選拔,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經受了鍛鍊、接受了考驗,增進了感情、增長了才幹;重點從後備幹部中選拔,他們胸懷使命感、肩負責任感,工作能力強、進取意識強,扶貧惠羣眾、自身也受益;重點從新提拔幹部中選拔,他們想幹事、能幹事,既幫助農民脱貧致富,又實現自己心中抱負。同時,注重因地制宜選拔,山區、庫區、老少邊區,資源稟賦不同、經濟基礎不同、人口素質不同、發展模式不同,應把脈對症選人,因人因地施策,與相關部門結對共建,精準滴灌、靶向扶貧。

精準選人用人,同樣也離不開精準監管。幹任何工作,能力不強當然會履職不力,但能力強也可能履職不力,原因是什麼?監督不力導致不作為。有的單位不“選”而“派”,一“派”了之,對選派幹部日常履職不管不問,致使有的選派幹部覺得“做多做少一個樣”,駐村少而回城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選派幹部幫助村裏跑跑項目、搞搞慰問,其他黨政事務很少過問,掛名不出力,在職不盡責;有的確實真脱產、真駐村,但與農民“坐不到一條板凳上”。選對人、用好人,必須健全管理、考核、保障、獎懲等配套政策和工作機制,念起監管“緊箍咒”,推動精準扶貧精準實施。

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扶持誰”“怎麼扶”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精準選人、精準監管,選派幹部才能全部身心駐在村,登門進屋察民情,撲下身子真扶貧,輸血造血挖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