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2W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篇一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李 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繼往開來,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我們解決了過去長期想要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要辦卻一直沒有辦成的事情,這一切成就離不開總書記的正確領導。作為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總書記在陝西省延川縣樑家河村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僅僅是總書記個人寶貴的實踐經歷,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學習和深挖的精神寶庫。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在當年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總書記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他插隊去的陝北是全國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總書記屬於老七年級學生,只有15歲多。那時候的總書記什麼活兒都幹,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到1975年末,當初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總書記插隊的樑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個知青了。我們要從總書記的知青歲月裏找尋奮鬥的目標,弘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立足實際,克服困難,努力奮進,方能成長成才。

青春是用來奉獻的。‚近平還是那個為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後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線,最美的青春是奉獻,總書記把七年的打拼歲月奉獻給了黃土地、奉獻給了老百姓,這是青春裏關於理想信念和事業追求的最美的奉獻。這種奉獻足以啟示我們,要把奉獻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之中,把‚小我‛凝聚成‚家國‛,把點滴真情奉獻給祖國人民。要堅定信念,愛崗敬業,以無怨無悔的奉獻書寫人生價值,這樣‚有血有肉‛的青春,無上光榮。

青春是用來沉澱的。‚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再艱苦的生活環境都沒有動搖總書記追求思想進步的決心。他在樑家河的打磨錘鍊中通過學習和思考,積蓄成長力量,也正是樑家河的經歷為他的基層經驗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他了解民情、體察民情,從不曾忘記那片土地教會他的民生之義。15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迷茫、彷徨;22歲離開時,他已經有着堅定的目標、充滿自信。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到基層與羣眾説白話、打交道、講感情的精神,真正瞭解社會民生的真實狀況,瞭解基層民眾的疾苦,從而培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提高處置複雜問題的能力。只有到艱苦環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實踐鍛鍊中沉澱自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長才幹,為走好人生道路沉澱和積蓄力量。 領袖的成長經歷,深深鐫刻着時代發展的歷史烙印;領袖的品格風範,鮮明地展現着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氣質形象;領袖的智慧情懷極大地影響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前途。有人説,沒有樑家河的7年,便沒有總書記今天的從容執着和大氣磅礴。我們要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情歲月》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學習總書記不畏困難、艱苦奮鬥的精神,學習總書記心繫羣眾、為國為民的情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緊緊圍繞總書記這個核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2017年9月24日

學習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篇二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想讀本,是勵志成才的鮮活讀本。生動詮釋了作為一個青年人,特別是基層黨員幹部,必須要樹立樸實的信念崇高的信仰。它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必須向習近平同志看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服務於民、紮根基層。

一、強化理論學習。從書中我們看到知青習近平是一個以書為寶的有志青年,上山放羊揣着書,田間幹活揣着書,他熱愛學習,重視學習。唯有學習才能讓我們進步,才能讓我們開拓視野,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當前,在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時期,我們更應該發揚習總書記熱愛學習的優良品質,繼續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系列全會精神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用紮實的理論指導當前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二、提高政治站位。習近平到陝北插隊的時候還不到16歲,是全國1600萬知青中年齡最小的,而且當時的陝北條件艱苦,他能夠與羣眾一起放羊、鍘草、挑糞、攔河、打壩,積極發揮才智,大膽作為,解決了當地羣眾很多實際困難,同時任勞任怨,什麼苦難都能接受,在平凡而又艱苦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這一切足以説明,正確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經得住各種困難考驗,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前,我們正面臨脱貧攻堅戰的決勝時期,更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重要階段,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脱貧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落實,新形勢新要求新起點要求我們必須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能力,以決戰決勝的姿態打贏脱貧攻堅戰。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自覺堅定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擁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認同、政治上堅決擁護、行動上時刻緊跟。不折不扣嚴格落實好中央、省、市、縣委的各項決策部署,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意識,緊盯問題補短板,強化整改抓落實,擼起袖子加油幹,高效有序地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各項工作。

三、堅定理想信念。要學習總書記,做共產主義理想的忠誠信仰者和堅定踐行者,學有目標、幹有方向,時刻保持青年應有的激情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總書記經歷青年時期曲折經歷和艱苦磨難的考驗,正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指引,當前時期,年輕的我們更要進一步講政治、守規矩,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切實增強加快脱貧攻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始終把事業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大力倡導高度負責、艱苦奮鬥的苦幹精神,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改革創新、爭創一流的進去精神,把精準扶貧作為份內之事、應盡之責,把擔子擔起來,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在精準施策上出招、在精準推進上做功,在精準落地上見效,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牢記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更是我們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總書記在陝北插隊期間,為羣眾辦沼氣池、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等實事,不管多苦多累,羣眾需要什麼,他就無怨無悔幹什麼,這一切充分體現了他的赤子之情,能夠時時刻刻為羣眾着想,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情懷和擔當,作 ww 為年輕基層幹部,我們更應該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真抓實幹,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立足實際,竭盡全力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切實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

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學習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結合起來,持續學習、深入學習,進一步領會核心要義,刻之於心、踐之於行,始終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宗旨意識,把自己置身於羣眾當中,愛崗敬業、苦幹實幹,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增磚添瓦。

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篇三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近日,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瞭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在那段日子裏,青年習近平在艱難困苦中經歷摔打、挫折、考驗,做到了寵辱不驚、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真正實現了人生的昇華和超越。透過七年知青歲月,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總書記“知行合一”所帶來的極其強大的心靈感染力、理論説服力、實踐穿透力。這吸引着我、同樣也吸引着廣大青年走進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感悟總書記的青春奮鬥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示。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總書記指出,廣大團員青年堅定跟黨走,就是初心。不忘這個初心,是我國廣大青年的政治選擇,也是我國廣大青年的人生航向。總書記曾經説過:“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反覆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在談到青年成長道路問題時,每次必講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廣大青年要把總書記的要求和他青年時代的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真正牢固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遠大理想,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奮鬥精神。在七年知青歲月裏,別人做事從“零”開始,青年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深深體味了最苦、最難的生活,並在苦難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昇華。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四關”。每過一關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穫,不斷積蓄着人生昇華與超越的能量。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總書記從不諳世事的“知青”到自稱“是個普通農民”“是黃土地的兒子”,體現的是思想深處對農村和農民感情的深刻變化,證明已經完全融入了人民羣眾之中、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之中。作為生活在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須像青年習近平那樣,敢於吃苦、樂於吃苦、善於吃苦、不忘吃苦,在奮鬥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無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總書記學習,就是要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青年習近平到陝北插隊,只帶了兩個行李箱,裏面裝的全是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裏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羣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青年抓學習要“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特別是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這些要求很有現實針對性,廣大青年應當結合青年習近平讀書學習的事例,養成愛讀書、善讀書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中打牢自身成長的根基。

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篇四

歲月砥礪

理想肇基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這是一部由29名採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講述了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長史,又是一部幹事創業的奮鬥史,還是一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從政史。書中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習近平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堅強不屈的奮鬥精神、至真至樸的為民情懷、無私無畏的歷史擔當,充滿着大智大情大理,給人以深刻啟發和寶貴教益。社區黨員在閲讀之後表示: ‚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錘鍊出的‘敢於吃苦、樂於吃苦、善於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懷和品格,為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給養,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走好新長征路、接續奮鬥、奪取新的勝利的重要法寶,我們要倍加珍視、發揚光大。‛還有一位黨員這樣認為:‚總書記的成長故事,潤物無聲、富有滋養,讓人不知不覺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發、受到感染、受到召喚,讓讀者覺得可親可敬可信可學。‛歷史不能重複,偉人不可複製,但偉大的精神卻能穿越時空,給人以面對艱險的信心、勇氣和力量,給人以永恆的啟發和滋養。這正是讀者歡迎這部書和從中獲得情感共鳴的奧祕所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並沒有記錄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親歷者閒話家常中展露的歷史細節,鮮活還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變為堅定自信的‚黃土地的兒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長為意氣風發的黨的優秀幹部的成長曆程。而講故事的人,既有與總書記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陝北樸實的農民,還有當年與總書記有過接觸的各界人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進行原汁原味的再現。故事因為細節豐富所以真實,全書因為內容真實所以感人。讀到過‚五關‛的故事,讀到‚苦讀經典‛的故事,讀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讀到‚獎品換農具‛的故事,讀到與鄉親打成一片的故事,讀到做羣眾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點點滴滴,實在令人動容、令人莞爾。一位讀者這樣説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畫面感很強,語言生動樸實。書中每一個人物形象、每一個經歷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讀性強,感染力強。很多故事讓人身臨其境,印象深刻。‛

七年的知青生活,發生在總書記一生中最寶貴的年紀,這七年也構成了他走向未來的人生底藴。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在樑家河的土地上,總書記經歷過磨難,也得到了鍛鍊;備嘗了艱辛,也贏得了真誠,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獻給了那塊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堅強。剛到樑家河插隊就要先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當説,這四關過得很艱難,既要克服身體的種種不適,更要在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轉變和昇華。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習近平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在磨難中,鑄就了執着的信念、堅貞的品質、頑強的性格、堅韌的志氣。這也讓他獲得了人生的真諦:艱難玉成。讀書。與習近平一起插隊的知青戴明説:‚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的書裝滿了兩個箱子,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幹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讀書時會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閲讀比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他常常是以看一本書為主,同時又尋找相關的書籍作為佐證,不斷拓展書中的知識。其實,讀書就像吃東西,久而久之,讀過的那些書就融進了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信手拈來。今天,我們再來看看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能引經所典,都與他一直以來注重學習、注重讀書有關。正如2013年習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講到‚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為民。‚我到樑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這是1974年習近平放棄了招考工農兵學員的機會,對知青雷平生説的一段話。習近平在樑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幹、實幹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幹部、羣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剛到樑家河沒幾天就去弔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的包容、關心;把‚孃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衞龐;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和質量;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給了討飯的老漢;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他在知青時代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對人民羣眾的深情。擔當。大事、難事看擔當。樑家河的村民石春陽説:‚我們選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於擔當,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羣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一旦擔起了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幹事、敢幹大事,這就是習近平做事情時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不搞形式主義,立志辦大事,為羣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敢説、敢做、敢擔當。當今,總書記的治國理政,具有敢於擔當和戰略定力的品格,都與他在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所養成的擔當精神息息相關。信念。總書記説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有兩種人,一種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陝北老鄉‛。在他七年的知青歲月裏,雖然年青,但是單純;雖然粗獷,但是真誠;雖然平常,但是踏實;雖然艱苦,但是忠貞;雖然田荒,但是心齊;雖然地僻,但是人親;雖然枯燥,但是歡樂!他面對荒山和黃土,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壓倒,他經常説自己是‚老陝‛,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農民之中,定準人生的基調,為山溝裏農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灑在這塊熱土上,把理想交給了他的知青時代,這是他人生的起點,在這裏他繫好了‚人生第一粒釦子‛。

當我拿起《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我是帶着一種崇敬、一種敬仰去品讀的,字裏行間中體會着‚那時的歲月‛。無奮鬥、不青春。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使命,做為新時代的年青共產黨員,我們當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作為人生指針,校正座標、找準位置,做心靈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強者,坦然迎向屬於自己的充實而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 篇五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着不説話。”在顧城的詩裏,陪伴就是這麼簡單而美好。在我們的青春裏,也會有很多陪伴,除了人和事,還有志氣、勤奮、實踐與告別。

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家領袖。

青春需要志氣的陪伴。我們正青春,我們需奮鬥,青春彷彿是一種宣言,是一種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種態度,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青春更是一種勇氣,加速奔跑,帶着渴望奔向明天。一個15歲的青年,突然從大城市來到偏僻的窮山溝裏,住土窯洞,幹農活,白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晚上幾個知青躺成一排,擠在一個炕頭上。面對巨大的落差,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他沒有因為困難被打倒,而是在真正融入樑家河的農村生活、深切瞭解農民生活現狀後,立下了“為羣眾做實事”的理想。就是這份志氣,讓習近平總書記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放棄。

青春需要勤奮的陪伴。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人生不得勤奮,不明智理。在做知青的時候,聽説,為了找一本書,青年習近平跑了三十多里路。上山放羊時,他揣着書;鋤地休息時,他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在那個年代,社會文化很落後,再加上黃土高原的閉塞和淒涼,青年習近平以書為伴,在知識裏尋找心靈的慰藉。正是這種勤奮,這種對知識的渴求,讓他在當時的社會下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事物有自己的思想與看法。

青春需要實踐的陪伴。“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止矣”。在擔任村支書之後,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辦沼氣,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沼氣普及以後,樑家河點燃了陝北第一盞沼氣燈,當地人做飯、照明都可以用沼氣,沼氣池裏清出來的肥料,還可以給莊稼上肥,一舉多得。辦鐵業社和代銷點,起到了方便羣眾的作用,類似這樣的實事好事,他在短短兩年時間裏還做了很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正是這種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支撐他在陝北這塊紅土地上取到了父輩革命者締造的“真經”,完成了他最初的夢想。

青春也需要不停地告別。 海子説“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最後這個主題我想寫給自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不禁會問自己:如果換作是我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還能否堅持初心呢?在信息發達的當代,知識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但我們的思考卻越來越少。遇到困難,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不想再逃避問題,也不能再逃避,所以我想跟自己的怯懦和懶惰告別,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負青春。

讀罷此書,我思緒萬千,沒有這些陪伴的青春註定是蒼白無力的孤行。雨果有一句名言,“誰虛度了年華,青春就將褪色”,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揮霍的。而我終會找到克服困難的勇氣,鍥而不捨地努力,將想法付諸於行動,讓它們陪伴在我的青春裏,活出自己的精彩!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 篇六

是一部講人民領袖的書,是一部記錄人民領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鈕釦”成長經歷的書。這本書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主席在陝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讀後對於青年時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擔當、重實踐等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熱愛讀書方面,印象尤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讀書。在樑家河插隊7年間,沒書可看了他就四處借書,哪怕要走十幾裏山路;白天干活他隨身帶着書,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飯的點滴空閒讀;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就是以這樣的毅力和堅持,習近平主席當年讀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書籍。反觀現在我們,讀書條件良好,書目齊全、借閲方便,但有多少人堅持讀書。有調查顯示,中國人均圖書閲讀量僅為4.58本。我們都應像習近平主席那樣,抓緊大好時光,見縫插針地多讀書,讀好書。

利用有效方法讀書。 “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説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麼這麼説。”例如讀《共產黨宣言》時,習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譯本,分析其不盡相同的理解和各有側重的翻譯,在分析對比中真正學深悟透。我們只有像習近平主席那樣分析對比地去讀書,才能提高讀書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掌握知識間的關聯,也才能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素質。

重點書目精讀細讀。習近平主席對一些重點書目,總是花功夫認真研讀。比如他在讀蘇聯軍事著作時,將《蘇聯偉大衞國戰爭的重要戰役》圖冊攤開鋪在炕上,對照文章仔細尋找一個個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後又進行“兵棋推演”覆盤,力圖從紛繁雜亂的戰役經過中總結出兩軍對壘所展現的戰略思維和歷史發展的必然之處。這告訴我們,有些書,需要我們定下身來讀書,靜下心來鑽研,才能在讀書中提升自我。

廣泛閲讀各類書籍。習近平主席既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又讀中外歷史著作;既讀中國古代文學,又讀世界經典名著;既讀軍事理論,又讀國際政治。廣泛的閲讀不僅帶給習近平主席思維的拓展、視野的開闊和心靈的滋養,更帶給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驚人學識和兼容幷包、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我們只有在平時涉獵廣泛,才不至於“書到用時方恨少”。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 篇七

《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當時是由團中央帶領廣大青年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之風,特別是青年幹部,可以説是推薦必讀之書了,這本書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我本人由於各方面原因當初沒有特別在意,也就沒有做到相關的學習要求,現在想起來很慚愧,如今有機會我借到這本書,利用一些時間,很快讀完了,並且很有感觸。

我不是一個特別喜歡讀書的人,相反作為一個工科男生,對科技和本專業的相關內容更感興趣,所以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就讓我的同學、研友不太理解,認為我現在做的事情不合時宜,我能理解,因為作為一個還在任的學生幹部,有很多事情,並且還要上課,在這個時期其餘時間只能全部用來考研複習,才不會被別人甩在後面。我借這本書的初衷原本是換換心情,調整自己,讓自己的心態更加穩定,對複習有很多好處,後來逐漸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我不僅沒有選錯,而且我還“賺大了”。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這本字數在31萬字左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連載刊出的採訪實錄。這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全部以採訪實錄為內容的書,裏面共有19篇採訪實錄,採訪對象包含“當年的知青”、“當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從各個角度全面的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到1975年在樑家河插隊時的種種經歷。

1968年底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了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出現。正在北京八一學校讀國中的習近平還不滿16歲,沒有到去插隊的年齡,卻執意要隨高一兩屆的學生去陝西省延川縣插隊,最終分配到了樑家河生產大隊,開始了他在黃土高原上的七年知青歲月。在此期間,他經歷了“過四關”、“堅定執着”的入團入黨、在趙家河搞社教、修廁所、打壩,成為樑家河大隊支書後辦沼氣、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

這本書所描繪的情景,都具有很鮮明的時代背景,這七年處在“”期間,老實説,我對這段歷史細節知之甚少,這本書很大的充實了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當時國情在最基層、最貧困地區的真實表現。簡單概括總書記當年的成長變化就是,從一個為了減少“迫害”牽連選擇去陝北插隊的年齡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長為所在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一心努力為當地老百姓做實事的大隊支書。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 篇八

根據學習計劃,我用兩天時間閲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此書通過當年與總書記在插隊時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鄉親和知青面對面對話,向我們呈現了總書記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間在陝西延安樑家河插隊時的生活、學習、勞動時的點點滴滴。通讀全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時期的總書記身上三個閃光點:

酷愛學習,甘於分享。

在去延安插隊時,總書記給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書多、愛看書。在去延安插隊時就帶了滿滿一箱子的書籍,書籍種類繁多,涉及面廣,不管在窯洞、田間地頭,還是趕集出差,也不管白天黑夜,都書不離手,孜孜不倦地從書的海洋中汲取營養,而且長期堅持,這為年輕時期的總書記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知識積累,對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總書記還非常願意分享自己的知識,對樑家河大隊的社員,總書記通過講故事、辦學習班以及和年輕人聊天的形式分享自己豐富的知識,幫助生活在封閉小山村的社員增長知識;對有閲讀能力的年輕人,通過借書,分享書本知識,開闊社員視野。

安心插隊,成為黃土地的一份子

當年插隊的知青從生活優越的大城市突然來到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極其艱苦的陝北延安,絕大部分都受不了這份罪,無法安心勞動,更無法在內心融入當地的生活、生產,一心想着如何儘快離開。總書記能用心克服困難,順利過了“五關”,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參加勞動,多與社員交朋友,無私幫助有困難的社員,併發揮自己豐富的知識優勢,出謀劃策,迅速得到了社員們的認可,從一名“黑幫子弟”變成了社員眼中的“好後生”,黃土高坡的羣眾不僅接納了總書記,也磨礪了他堅定的意志品質。總書記也忘記了自己的知青身份,將自己完成當成了樑家河的社員,成為了黃土地的一份子。

為民辦實事,當好黨支部書記

在樑家河大隊當黨支部書記,應該是總書記從政的起步階段,在此階段,總書記時時處處為民着想,不但帶領社員打了5片壩地,還根據實際需要,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種烤煙、辦代銷店,大大方便了社員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讚揚,這一階段是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初步實施階段。兩年多的大隊黨支部書記工作經歷,是總書記為民辦實事治國理政精神的萌芽階段,之後在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委書記和黨的總書記任上,總書記無時無刻都在詮釋為民辦實事的執政理念。

本書語言樸實生動,形式新穎,使我們對一位大國領袖成長經歷的重要階段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直接的瞭解,對各級羣眾更加深入瞭解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想的形成、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一本非常難得的黨建教育讀本。

七年知青歲月心得 篇九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講述了總書記在1969到1975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户的經歷。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農村的時間最長,年僅15歲的習近平毅然決定放棄在北京優渥的生活條件,到陝西去當知青,到最苦最難的地方去磨鍊自己,到最貼近農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負。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他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主席,紮根在土地裏,枝繁葉茂在黨中央,用自己高大的身軀,樹立起中華兒女的榜樣。

分享片段---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幹出來的

近平離開中學走上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在樑家河,雖然艱難困苦,但這段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從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民同甘苦共患難,榮辱與共,由此培養了他一生都割捨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裏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裏——這可是哪一所高等學府、哪一座象牙塔裏都學不到的真東西。

那個年代,考試交白卷、得“鴨蛋”很光榮,但是近平沒有受那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他熱愛讀書,“痴迷”讀書,每時每刻都汲取知識。那時候,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待在屋裏就是昏暗的窯洞,出門就是漫山遍野的黃土。近平在勞動之餘讀書,也是一種充實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荒廢時光的好辦法。

無論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逆境當中,只要你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地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麼你無論將來成為工人、農 民、學者、醫生、教師,或者國家幹部,都能為人民服務,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樑之才。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考進醫學院,五年大學生涯,三年規培之路。這是新一代醫學生的真實寫照,如今的我們已經離開了校園,開啟了新的夢想,一摞摞的發黃醫學書,一支支廢舊墨藍筆,一張張塵封的病歷紙,一聲聲催命的電話鈴聲,一串串急促的腳步聲,一場場激烈的病例討論,這些都是我們的平常工作的真實寫照。醫路漫漫,唯有堅持,才能取得教授、專家那樣的稱號。

十一期間,不知道有多少住院醫師在醫院值班?漆黑的夜裏不知道有多少醫務人員在伏案工作,患者的入科教育,不知道你是否千叮嚀萬囑咐患者不要熬夜,不要勞累,而如今的你想起這些話語會有什麼想法呢?現實是什麼呢?我們收起自己的矯情,擦乾自己的眼淚,放下患者及其家屬的不滿,揉揉眼睛繼續工作,你們都很堅強,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在堅持,從來不向父母抱怨,不向社會妥協,牟足盡,一個個的向前衝,做不到總書記那樣的堅持不懈,但我們也不差,堅持在醫學的道路,快樂的穿梭在病房裏。主任們常説,住院醫師,只有在臨牀一線摸爬滾打、在病人身邊學習才能儘快地成長起來。沒有高強度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難以培養出合格醫師,年輕醫師沒有下夜班,你們要多看、多學、多問、多做,這樣才能早日成為值班醫生。我們經常會聽到輕輕鬆鬆是當不好一個醫生的,不努力永遠做不好醫生,換句話説,技術不夠硬,被患者抓住把柄,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看過不少真實而負面的消息,我們抱怨過無奈過哭泣過,但仍發現自己沒有改行的勇氣,還是想繼續做醫生。醫生的工作服務對象是患者,患者的救治需求隨時可能發生,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就決定了醫生工作時間不可能是“朝九晚五”。下班時間到了,醫生仍會繼續對病人進行治療。對規培醫師而言,規培期間是以學習者身份在工作,住院醫師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才能有更多收穫。如果因為待遇問題去“頹廢”自己,對病人不負責,那樣失去的很可能是自己的生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七年知青歲月,總書記從一個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沉穩自信、奮發有為的青年,他從樑家河大隊出發,從一個普通農村的村長邁向黨中央,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艱苦的環境,容易使人沉淪,但是如果志存高遠,自強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遠。永遠不要停止為夢想而努力!

美國總統杜魯門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銘:“責任到此,請勿推辭!”青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弘揚主人翁的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一名優秀的青年醫師。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做事在行,忌言之鑿鑿,作之寥寥。

七年知青歲月讀書心得體會 篇十

通篇感觸最深的就是沒有一個人不説“近平從不放棄學習,從不放棄讀書和思考,喜歡寫東西,講的實在”。“在樑家河插隊7年間,沒書可看了他就四處借書,哪怕要走十幾裏山路;白天干活他隨身帶着書,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飯的點滴空閒讀;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

”總書記讀書十分注重方法,“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説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麼這麼説。”一方面,看一本書時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同時尋找相關書籍作為佐證,從不同側面瞭解分析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形成獨到見解和觀點,經過反覆論證、消化吸收後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總書記用身體力行告訴我們“時間是海綿裏的水”,學習方法要辯證高效融會貫通。

更體現在他在樑家河、文安驛公社的實踐工作中,講道理人信服;做思想會鼓動;開展農村工作學以致用,有方法,而且能科學高效,那是農村的“現代企業管理”,為總書記三輪摩托換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而拍案叫絕,那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啊!讀書使人進步,作為企業管理者的一員,常常倡導“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員工”,但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做到,常常工作忙為藉口,碎片化的時間不會利用,喜歡簡介快餐文化,工作淺嘗輒止,絕對是“樑家河的老農民”,保守僵化不變通。

可以説總書記給我們樹立了在逆境中學習的楷模,用行動教會了我們讀書的方法。讓我理解了怎樣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何“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更喚醒我少時對知識的渴求,激發了我學習的熱情。

通篇感慨最多的就是總書記在困境中實現精神的昇華,作為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真是不容易不簡單:身負“黑幫子弟”的屈辱,面對300人口龍入淺灘的窮山溝,艱難困苦的“過四關,”八份入團十份入黨申請書的忠誠,不搞形式主義的為民辦事,高效辦事,執着辦事!真正做到“只有窯洞裏的一盞煤油燈閃着亮光”!理解《戰爭論》中的“慧眼”所指,總書記就是在有限的空間裏,紮根農村,做黃土地的兒子,走父輩的革命道路,實踐歷史的宏偉背景,做到了《孟子》中天降大任的要求,實現了《禮記。大學》中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推己及人,之所以喜歡這本樸實無華的書,之所以對總書記人格魅力的喜歡,是因為常常自詡我們這一代是“吃過農村生活的苦,享過改革開放的福,勇立時代發展的潮頭,悟透歷史發展的潮流”,兩相對照,我們的認識還遠遠在路上。

從小長在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供銷社,挑擔、打井、磨面掙工分,集體修水利,沼氣池,派飯派宿,煤油燈、工餘常常讀書的青年,拉嗓子的粗糧。讀書時朝聖過延安,喜歡書中親切的陝西口音,交往過延安朋友。彷彿就在昨天,歷歷在目;更有地主成分靠學習和寫作改變命運的表哥做身邊榜樣。改革開放成就就了萬千家庭的幸福,大學聯考、知識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我們就是黨領導的創新發展的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受益者。所有這些,離不開總書記在比我們更加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接地氣、解國情、近人民,知甘苦”,見微知著,心繫天下,有了報告中真情實意的“振興鄉村戰略”。再回到自己身上,大局意識不夠,很長時間“思想關”沒過,外部環境、社會風氣左右自己的觀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看作現實中得“樑家河”。總書記的精神境界,總書記的農村實踐,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是黨的宗旨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