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智慧教育平台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智慧教育平台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智慧教育平台心得體會 篇一

微課如何做?如何運用到教學當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剛一接觸,的確頭大。但是鍾紹春教授的報告,逐漸的讓我理出了頭緒。從國際大環境看,信息化的普及已經掀起人類歷史上第四次的工業革命,任何事物脱離信息,都變得滯後。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教育信息化如何做,如何去迎接信息化時代的各種挑戰,如何改造我們的教育、改造我們的課堂?智慧教育應運而生了,他為我們在一線上懵懂、困惑、不知所措的教師們,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在智慧課堂的教育模型下,學生將認同學習內容,主動、個性化、儘可能以探究方式學習,最終培養智慧的人。

為期四天的培訓,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專家現場講解,邊學邊做邊指導,少走了彎路,直奔主題。在這點上,真心感謝東北師範大學智慧教育團隊給我們提供的幫助!通過這幾天的學習,個人認為微課製作的思路大抵如下:

一、課堂知識還原生活

課本上的知識本就來源於生活,我們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學生不願意學,不想學的狀況呢?歸根結底,孩子們沒有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把知識還原到生活中,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使孩子們產生共鳴,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願意學,真心的想要學會。以這種飽滿的熱情去接受新知,必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務驅使,引領學生,發揮孩子的主動性

讓課堂上的每個孩子都要有相應程度的提升,但是學生興趣、認知水平、知識水平分類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的每個環節,都佈置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目標明確,讓孩子們自主的學習。

三、知識的獲取的多樣性

知識的獲取,無非三種方式:一是教師講授,二是學生看書學會,三是小組合作探究。有的孩子聽一遍就會,有的孩子看一遍書就會,有的孩子自己探索就能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無論哪種情況的孩子,都儘可能通過探究方式獲得新知,做不了的嘗試讀懂,實在不行就聽講。並讓其在各個環節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微課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每個環節佈置完任務,給孩子們提供三種可供選擇的微視頻,一個是引導孩子看書自學的,一個是講授式的,一個是提示孩子小組探究的。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微視頻,而且可以隨意的暫停或是重複看。教師真正實現主導作用,完全發揮孩子們自主探究的主體作用。孩子們自主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才是困擾自己的最關鍵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輔導,孩子們帶着問題去聽課,效果會特別的棒!先學後教,翻轉課堂;以學定教,事半功倍,效率格外的高。

四、知識的評測、提升與拓展

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各不相同,但是目的是一樣的:不單單是知識的獲取,而是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學科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要設置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根據測試結果,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和相應的學習內容進行個性化提升。

一堂真正的好課,不是教師發揮的多好,課堂氛圍有多精彩,而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收穫,實現不同認知能力的孩子都有相應的提高。個性化學習程度逐步深入,創新性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

微課的使用,真正實現了不同認知能力的孩子都有相應的提高,它不拘泥與某種形式,不受任何束縛,旨在引領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它必須依存與理念的正確引導,在智慧教育的引領下,微課正發揮着它無盡的能力,在信息化與學科深度融合的道路上,策馬揚鞭!

智慧教育平台心得體會 篇二

xx年8月29日上午在三樓小禮堂由鄭媚副主任給我們進行了一次主題為“智慧校園”的培訓,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知識。

智慧校園的提出,順應了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所謂智慧校園是一組硬件、軟件的組合,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生活進行融合。智慧校園為我們描繪了一副美好的藍圖: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同時,對於各項數據的分析,將為智慧校園的建設指出方向,甚至為學校的管理、教學及科研決策提供依據。

智慧校園的規劃首先要明確,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標準的、唯一的、統一的平台,所有的應用都將依賴這個統一平台。智慧校園是一組硬件和軟件的結合,在最底層提供硬件及核心網絡等基礎服務,中間層提供統一的數據接口,所有的應用通過數據接口與整個系統連接。

智慧校園的實施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在進行了科學的規劃設計後,智慧校園需要按照規劃分部實施。整個系統的實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學校信息化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軟件的建設與硬件無法適應,即已有的硬件條件包括設備網絡基本滿足需求,而軟件建設滯後,無法放大信息化對校園科研、教學和管理的促進作用。

通過“智慧校園”項目的建設,可以提高學校的信息服務和應用的質量與水平,建立一個開放的、創新的、協作的和智能的綜合信息服務平台。並且可以通過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實現各個系統的共享、整合,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已經為學校師生的學習、生活、科研提供了比較豐富的信息,而“智慧校園”應當在“數字校園”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信息資源的價值,實現智能化的推送,促進知識的智慧傳播與分享。智慧校園發展的定位,要讓信息化真正成為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手段。

去年,海口市建立了網上閲卷系統,從某些方面開始着手現代技術在學校方面的應用,給我們閲卷帶來了很多便利。相信如果智慧校園真的能夠得以實現,會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多方便的地方。

智慧教育平台心得體會 篇三

為加強“智慧教育”建設,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就推進以“精準作業”為突破口開展課堂精準教學。

一、課前慎思

在準備《什麼是周長》這節課時,我碰到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教材內容呈現的是三個板塊:①描邊線;②認識周長;③數週長,瞭解周長是有長有短的。但三年級部分學生對周長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節課教師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第一,我思考教什麼。

教周長的定義?教周長的測量?教周長的大小比較?那能撬動孩子主動學習的支點在哪裏?這節課能否讓學生感受周長?對於一些不規則的比較複雜的圖形,是否能“轉變”而巧求它們的周長呢?我想試一下。

第二,我思考怎麼教。

本節課周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六年級算跑到的周長。如果從三年級開始就懼怕周長的知識點,六年級的內容將更加排斥。我更希望學生能把數學看作玩具,玩數學。

省教研員斯苗兒在講座中講到,課堂的三個環節是:①你説説,我説説,大家都來説一説;②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③老師出一些好的題目診斷。所以這節課我要營造温暖、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玩中,在小組合作中理解周長。因此,“周長”這節課就基本成型了。

二、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用尺測法、繩測法測量圖形的周長。

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課上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知道什麼是周長嗎?你是怎樣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部分同學對周長有些瞭解,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很瞭解。接下去,同學們翻開書本第45頁,找找看什麼是周長,並和你的同桌説説。

[環節説明]利用你?f説,我説説,大家都來説一説;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初步感知“周長”

(二)形成感知

師:誰來説説?(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怎樣才算一週?這樣算嗎?這樣呢?這樣呢?(師拿數學書演示)哪位同學上來演示一下一週?誰看清楚了,誰還想上來演示?

[問題步步深入,瞭解什麼是一週。]

師:剛才我們找的是數學書封面的一週,你們也能從自己身邊選一個物體,找找他的一週嗎?找到和自己的同桌説一説。

師:現在老師要把數學書封面的一週搬到黑板上,仔細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週是(長方形)。

師:長方形是由什麼組成的?(4條邊)也就是説,數學書封面一週其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4條邊線。

師:你能找找你剛才從身邊選的物體的邊線嗎?誰來説説?

師:我們剛才找的物體一個面的一週,其實就是它的邊線。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週。它是4條邊線組成。邊線是有長度的,邊線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所以,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是指(圖形邊線的長度。)那數學書封面的周長要測量幾條邊?一定要4條邊嗎?

四、再次操作,加深感知

師:現在我們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小組彙報)

師:你表述的真清楚。而且學以致用,沒有測所有的邊,相同的邊只測一次。其他同學還有疑問嗎?

師:它的周長又該怎麼測量呢?

課件出示:

師:先獨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説一説。聽清楚要求:

課件出示:

①可能有哪些測量方法?你們準備用哪種?

②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③小組內如何分工合作?

(1)規則的→尺測法。

(2)不規則的→繩測法(化曲為直的方法在我們以後的學習中也經常用到)。

師:那你能用剛才這些方法測量出你剛才找的物體的周長嗎?把你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五、總結

師:同學們真棒,通過這次課的學習,説一説你有什麼收穫?

[環節説明]通過對這節課的'回顧,讓學生在總結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源於生活,感受數學學習的本質,培養數學理性精神。

課後反思:“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教學,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1、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週”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使其學得輕鬆愉悦,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麼是周長,而是先了解學生對周長有多少了解,做到精準教學。

4、作業的設計,層層遞進。精準評估學生學習結果;精準運用學生的評估結果。

鄭毓信教授提出,數學課中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能養成一種新的精神,通過實施精準教學,及時診斷和反饋教學質量狀況,為教與學提供依據、指明方向不正是朝這個方向前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