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4W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多篇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篇1

從劉鐵芳先生寫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對於教育的執着和對於教育的理性思考。我從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評價這本書的話——

“寓凝重、深邃、透徹的理性思考和濃情温暖的人文關懷,於或輕盈靈動、或細膩雅緻、或明快練達的文字之中。同時,該書更有一種歷經波濤洶湧、大浪淘沙之後的豁達、平實與質樸。宛若一位歷經人間悲歡、遍嘗人生艱辛與輝煌之後陡然看破紅塵世故的老人,那樣地平靜、閒適,那樣地厚重、深沉,那樣地超然物外,那樣地天高雲闊、雲淡風輕。字裏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當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當我試圖透過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來源時,我發現,用“智慧”與“真情”真的是最為恰切不過的了。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於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髮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於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

我覺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沒有這麼好的文采來表達我內心的震撼,只能藉此表達我的感受。我對“名師不可仿”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確我們學校經常請名師來學校上示範課、作講座。“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的確值得學習,他們的成長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鑑,但他們的示範課的招式卻不可簡單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以後我努力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努力成為一位優秀的國小教師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篇2

最近有幸拜讀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閲讀肖川美文,我只想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一根方向性的標杆,用真愛做好本職工作。

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着,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衝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純教給她如何讀、寫、算,那又有多少意義?”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隻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人人呼籲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教學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着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習生活值得過”?

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瞭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瞭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着興趣來學習的話,那麼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慾。對於小孩子來説動力和求知慾就是新鮮感。這樣的新鮮感,恰是形成“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的必要條件。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又該怎樣做呢?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只有教師本身的成長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麼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藴。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藴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閲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閲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後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書中我們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並且要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在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時,也為自己構築一個精神的家園。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篇3

人們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讚美教師的無私奉獻,和不為回報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些老師就像是課堂上的“消防員”,學生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火速解決問題,應接不暇。其實,老師再多也多不過學生。班級裏實行一些相應的管理機制,就會讓班級裏的同學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實行班級小組自主管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老師角色轉為“總監”,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角”。

由於英語教學的課時分配和課程特點,英語課堂管理具有短暫性和週期性。那麼,對於我們英語老師來説,教師的在英語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就是組織課堂教學和優化教學課程所表現出的一種教育機智,是教師創造力的表現,是激活和保持課堂活力的必備能力。

在一次公開課上,説到英國著名作家説過的一句話,一時忘了這個作家的名字,一連將此句話重複了三遍以上,可怎麼也想不也不起來。此時的我已經滿頭大汗淋漓。其實,當時只要拐一個彎,換個角度,改口説:“一位英國著名作家説過—”不就行了嗎?也可以把包袱丟回給學生,給他的學生猜猜這句話是誰説的,猜不到可以讓他們課後查資料再來告訴老師。

課堂是人的課堂,要把學生當作人來平等對待,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允許他們犯錯誤,然後正確地引導,富於教育機智地處理問題。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篇4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肖川博士專為廣大基礎教育領域內的教師所寫的一本詩意化的教育學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話來説,他的書是為教師而寫就的,他力圖反映出教師的需要與趣味。該書旨在我們廣大教師理解與領悟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提供一條別樣的路徑——通過人人皆能讀懂的教育隨筆的自由形式,言説出人性化的教育所應具有的理性智慧與率性真情,加深教師對教育內涵的進一步理解,增強教師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全書瀰漫着人文主義的濃香氣息和發散着現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緻的幀裝設計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畫式插圖與淡淡的墨香的襯托之下,《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愈加顯示出讓人有急不可待的閲讀衝動。

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始終貫穿着肖川博士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嚮往、求索與感悟的深摯情懷,而且還貫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會理想及人生理想的這兩大主題。

面對日益功利化的當今教育改革的價值趨向,作為知識分子一員的教師更需要堅定社會道義與民族責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為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為民主社會培養和造就自主發展的好公民的終極價值。

他的觀點正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辨證唯物主義思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讀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猶如與智者對話,它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諦和責任,也讓我們進一步懂得了怎樣關注教育、人事、社會與時代。

讀教育智慧心得體會篇5

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好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集結了100個教育案例,王曉春老師對這一百個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點評。讀完書給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師的點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向我們解釋瞭如何解決班級管理問題;如何對待特長生、學困生、問題生;教師發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師與家長的關係等。

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一點啟示:批評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搞清孩子們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而且有把握不傷害孩子?當你理解了孩子,批評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

案例《爬樹**》講的是學校剛剛種植了許多小樹苗,一位二年級的老師對學生們説:“大家要愛護小樹苗”可第二天在樓上看見本班意學生使勁地搖着一個小樹苗,老師頓時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評他一頓,可轉念一想,還是看看究竟。老師走到搖小樹的學生前,看到一個口袋掛在小樹*上,老師幫學生把口袋拿下來並説:“你這樣搖,小樹會受不了的,他也會流淚,也會疼的?”學生聽了重重地點了點頭。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就找來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個人來幫忙。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應該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也就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孩子進步。這條思路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探究學生問題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這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