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談月亮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39K

談月亮心得體會多篇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1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於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於幻想,因為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説,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後,小説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説。小説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説的神祕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歎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級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着玩,隨手發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説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説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到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那股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豔羨。我也常常思考,為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為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麼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説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髮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麪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2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交易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拋妻棄子,身無分文的來到巴黎,在一間破舊的廉租房裏開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沒有蓄謀已久,不是頭腦一熱,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靈魂,被命為畫奴,終其一生只為畫畫。對於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對於朋友的接濟與善意,他理所應當的接受,還不斷打罵欺辱他們。這樣的奇幻,卻又有種魔力在震撼着我們,他技藝粗陋卻堅定地強調“我必須畫畫”,他在臨終前瞎着雙眼卻將生命的那種明豔、壯美、力量鋪陳在整個房間,又甘願將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託付在畫紙上,只有用顏料填塗才能擁有色彩。

坦白説,毛姆筆下的這種人是不存在的,相比於原型來説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為歌頌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變一切的時候也是經歷了諸多選擇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蘭卻是直截了當的改了行,讓人摸不着頭腦。但從全書來看,正因為他是斯克裏特蘭,所以他一定會這樣,對於世俗的拋棄,道德的背離,人際關係的逃脱,正證明着他不具有社會人的特質。一切的社會行為,包括給人做翻譯,和朋友的愛人建立情人關係,都是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務,是對社會的妥協。而他兩次搬遷,從高度文明的上流階級到魚龍混雜的底層階級,再到無管轄的自由狀態,隱居大山深處,都體現着他在想方設法逃離人類社會的枷鎖,所以如果用道德標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沒有意義的。

而這樣的斯特里克蘭卻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説我必須要去做什麼,是因為權衡利弊下這麼做更有好處或者更符合道德標準,但很少有事情是無緣由的必須要做,如果有這樣的人,在車流中一定要逆行,沒有任何理由,彷彿神明的旨意一樣,我們八成會覺得他瘋了,而斯特里克蘭卻正是這樣,在社會的洪流裏非要無故的逆行。

而支撐這種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像是一棵小樹,不斷的開枝散葉,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則是樹的主幹,在我們成熟以後沒有道理的去堅持,去喜歡,去奮鬥,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幹,在故宮修40年的表也不覺得無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幾年不能與家人通訊也覺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拋棄一切在西單的地鐵站歌唱。他們是幸運的人,但大多數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幹,最終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過着效益第一,職稱優先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偶爾還是迷茫,像是書中侷促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一樣。也許我們暫時不幸,沒找到可以為之奮不顧身的理想。但通過這本書,我想説的是,我們還有可能遇見理想,還有時間為之奮鬥,在斯特里克蘭完成生命裏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圖景時,那明黃和鮮紅交織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榮光,這種淋漓盡致的激情和意志彷彿命運交響曲結尾的休止符,無聲卻激昂迴響。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為堅持理想還是屈服現實舉棋不定的人,還沒遇到理想的人們,要敢想敢夢。

理想啊理想,我願為你臣服,獻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僕。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3

本書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死了。像梵高等死後成名的畫家一樣,他活着的時候不被世人理解,死後才成為傳奇。在被當成墮落的無法理解的瘋子之前,他在倫敦擁有一個世俗認可的完滿家庭,是個“完全沒有藝術細胞、極其無聊”的銀行職員。在某一天他突然拋妻棄子,去了巴黎,成了別人口裏忘恩的負心漢。當大家猜測這個平日裏規規矩矩低調的人,是不是被什麼狐狸精拐走,帶着這個疑團追隨作者的腳步,慢慢揭開思特里自我覺醒的半生。

思特里拋棄了原本安逸的家庭,住在巴黎最破舊最骯髒的街區,挨餓受凍,縮在自己的小天地裏跟油墨色彩打交道,跟美撕咬纏綿,創作出一幅幅別人看不懂也賣不出幾個便士、甚至他根本不打算用來換錢的“垃圾畫”。離開倫敦後的第一個衝突在於,思特里藉助在一個畫家朋友家,讓別人的妻子愛上他並因為得不到他的愛自殺,拆散了一個家庭後毫無自責感。女人?安逸?他不需要的。

而最後一個衝突在於,為了找到心中的藝術田園,他離開巴黎去了馬賽,而後又輾轉到偏遠的小島塔希提,跟一個當地的女孩結了婚生了子。難道在這個階段,他又需要家庭的安慰了嗎?並沒有,他説這個女人可以給他提供畫畫的材料,並且對他完全沒有所謂“需要承擔責任”的要求,最後他得了麻風病死去,病死的小屋四壁畫出了伊甸園的幻境,這讓之前不屑一顧的醫生髮自肺腑誇他是個天才,而臨終遺願他讓妻子一把火燒了這幅大作。熊熊大火燒燬了讓世人瞠目的藝術以及失明1年散發着腐臭味的思特里。他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終於在這一次被洗白了,可憐的思特里被上帝收回天堂去了。

前半段作者在對思特里的觀察和相處中刻畫了一個極其刻薄無恥的男人,後半段作者從很多人的口中打聽思特里的晚年,逐漸改觀了自己當初的看法,作者本身也在自覺,這點也非常有趣。故事大概就説這麼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4

在剛開始讀到這本小説主人公的時候,對他的外形,和個性的描寫總讓我聯想到梵高,原來小説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羅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誼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們在藝術上相互借鑑,共同學習,可分歧卻也無時不刻的存在着,最後倆人的友情在短暫的62天親密接觸後,以梵高的割耳鬧劇收場。

梵高瘋了,梵高死了,高更也從此離開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嶼tahiti;其實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差不多是瘋子一樣的天才,梵高是確確實實的瘋子,高更可能還差那麼一點兒就是瘋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藝術天堂,而梵高相對於他來説要幸運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巔峯時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請求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向日葵種子,由此可見他對梵高的懷念,我想他肯定後悔了,後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裏開了他,他對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讓人慶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島上完成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像何處去?》並沒有像小説中那樣被燒燬,而是幸運的留存了下來;

高更的晚年確實是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但是具體的情形誰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説中的描寫異常悽慘,可能是小説的緣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膽的猜想,和語言的加工,藉此增加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烘托吧。我覺得毛姆這篇小説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兩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個體互相矛盾,他們的命運和對藝術的執着又互相輝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對這段友誼給予些美好的詮釋吧!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5

生活中也許我們能夠忍受孤獨、寂寞,也能夠忍受謊言甚至背叛,但是卻無法忍受觀念不同,更無法打敗理想不同而產生的背離。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只是簡簡單單地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很久以前,我聽人説過一句話,夢想就是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這個夢想很遙遠,所以走着走着,一回頭髮現,不過是一場夢,而錢不一樣,攥在手裏,有一種真實感,它可以解凍你的生活必需,解決你很多麻煩。在這之前,我也這麼認為,可到後來才發現,夢想給人的勇氣,大到自己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就像《月亮與六便士》的思特里克蘭德。

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來是一位很普通的證券交易員,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過與大多數女性一樣,有點愛慕虛榮,兩個孩子也健康快樂。

他真應該滿足於人世的快樂,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但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有前途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人們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麼專長繪畫。別人都以為他瘋了,他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的畫作也完全沒有品味,除了個別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裏作畫。但最後他感染了麻風病,而且又成了瞎子。新婚妻子一直照顧他,幫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後來他身體潰爛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掛滿壁畫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確實是藝術的再創造,但是你我的身邊也許就有這樣的人。為了追求夢想,可以拋棄所有的榮華富貴,可以做出我們認為非常荒.唐和絕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可是對他個人來説,是一次壯舉,一次人生的涅槃。

在別人眼裏,這就是個瘋子,為了一場空想,將原本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可在這場孤獨的旅行中,他卻走的越來越堅定。

在我眼中,他的一生就像一條船,突然改變了自己的航海方向。在中年的時候,在生活和藝術中作出了選擇,即便這個選擇與之前的生活大相徑庭,但他還是選擇遵從本心,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後來的思特里克蘭德到了塔西提島,在那裏他娶了當地的土著姑娘愛塔,之後全心投入藝術的創作中,在他完成巨型畫作後,身體潰爛而死。在無盡的孤獨流浪後,他實現了靈魂的釋放。

再回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他在六便士和高高掛起的“月亮”(夢想)中,毫不猶豫地選擇“月亮”,離開穩定生活也代表一種流浪,可“月亮”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人斬斷後退的一步而走的橋,義無反顧的走接下去的路。

對於六便士和月亮的選擇中,當代人也經常會有這種困惑,這兩樣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其實處於對立面,很難存在共存,有時候懷揣着夢想卻選擇六便士,在生活的摧殘中,慢慢變成你厭惡的俗人。

那我只能説,你不是思特里克蘭德,在抬頭看到月亮的時候,你卻選擇了六便士,月亮在你心裏依舊高遠皎潔,可卻不屬於你。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6

作為老師,也要抽出時間及時的給自己補充能量,才能在今後的工作中慢慢的成長與進步。前兩天一個好朋友推薦讓我看看《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説這本書特別好看。正好自己去逛書店的時候碰到了這邊書,所以買來看一下,看完之後感觸還是很大的。

小説的主要情節時主人查爾斯作為一個股票的經紀人,家中有賢惠的妻子,有兒有女,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為他心中燃燒的沒有泯滅的火苗,他對畫畫的摯愛,他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時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沒有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夢想自己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所有人都會以為追逐夢想的道路非常美好,道路處處有驚喜,其實並不然,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會有荊棘,會有坎坷,這種夢想的追逐也不是喊幾句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去自我實踐。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大學時間的那一些渾渾噩噩的怎麼去度過自己的時光的,在大四的時候,我暗下決心自己要考研,每天嘴上喊着自己的口號,別人出去玩自己就在圖書館學習,其實捫心自問當時自己身在圖書館,其實自己的心早就不知道飛到哪裏去了,自己説着要追逐夢想,但是在自己實踐操作的時候並沒有自己下功夫,沒有去披荊斬棘的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夢想就離我越來越遠了。

夢想的實現,肯定是要經歷一定的苦難之後才會開出勝利之花,正如查爾斯,在追逐自己做畫家的路上,先是經歷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後身體上的疾病纏身加上心理上的挫敗感使他奄奄一息,這樣的挫折與苦難並沒有你使他迴歸自己的舒適生活,仍然堅持着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小的夢想,後來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上,還與一個土著的女人結了婚,但是後來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風,致使雙目失明,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卻畫出來了盛世之作。

看完這本小説,心情很複雜,不知道怎麼評價他的功過,在自己離開家的那一刻,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與妻子,但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但是那種鐵石心腸,我相信在生活中我是無法喜歡上這樣的一個人的,縱使他多有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心中有夢想,到哪裏都是遠方,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那簇火苗,堅定不移。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外面飄着雪花,我想到了很多,想到那些為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的偉人,想到了改變中國落後面貌一個個有目標的人,想到了原來自己,反思現在的自己。

捫心自問,安於現狀與追逐夢想,你會選擇哪個?

談月亮心得體會篇7

理想與現實並不是月亮與六便士的關係:理想不是飄渺的,一生作畫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實現了的現實。只有當一個以作畫為理想的人坐在證卷交易所,一個以商業成功為理想的人身處世外桃源,才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一説。因此,理想對應的不是“現實”(因為有的人的“現實”就是實現了理想),理想對應的是“不理想”。假如“理想”對應的是“現實”,就很容易產生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的誤會,把理想一味地理解成崇高偉大的月亮,把現實一味地理解成卑微渺小的六便士。所謂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的誤會就是這麼來的。理想並不直接等於崇高,有的人的月亮很苟且,有的人的便士很田野。有的人的月亮就是有的人的便士,有的人的便士就是有的人的月亮。——“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我們可以看出“理想”在全書中的比重,其實並不足以全盤佔據書名。並且,“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襯托“兩便士的關係”這一要旨,因為查爾斯與亞拉伯罕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首要的阻力都來自外界“兩便士”的人際關係,而他們都掙脱了這種束縛,達到了自我意識的解放。還有布魯諾船長,也是由於破產,“不願意在原先很受尊重的地方過着揭不開鍋的日子”,於是與妻子隱居到一處荒涼的海島,辛勤工作,將海島變成了宜人舒適的花園。“島上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但我們在那裏過得很幸福。世上很少有人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但公允地説,“理想”的奏鳴曲在小説的後半部分(三十九章打破了禁錮他的桎梏,發現了新的靈魂)進入了高潮,偉大如查爾斯的理想主義者,早已掙脱了“兩便士”的關係,達到了自我意識的解放(普通的理想主義者只是到達了這一步),而進一步探求理想的終極境界。查爾斯的晚期人生,理想主義的光輝到達了巔峯。從這一點來看,“理想”這一要旨的地位也是不可抹滅的。因此,書名為《月亮與兩便士》似乎更準確些。

親愛的讀者,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