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1W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多篇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1

林語堂曾説:“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閲《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後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説。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羣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後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於“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於是我們後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可是老子又説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説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説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係。

“道”生萬物,可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於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於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並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説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後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祕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夢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可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淨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鬥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於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覓求自我生存發展之本,於是不斷於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複雜,世間本無聖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聖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脱不了關係往來,免不了融於社會,所以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慾,一切人之願,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我內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的弊病在於過於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裏,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可是隻要我們採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穫。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歎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一樣,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一樣人不一樣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願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2

學習《道德經》這門學科雖然不久,並且資料也不是簡單易懂,但在張劍偉教授的精彩授課中,卻大致瞭解了《道德經》,和學習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這些知識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所以這對於我來説的確是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使我受益匪淺。張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加入了許多自我獨特的見解,他還進取向我們提倡每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我們彼此之間應當多交流討論。在此,我就來説説學習了《道德經》之後,自我的一些見解和討論成果吧!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道德經》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資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係、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係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説,“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説,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無為而治”。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於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税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説過:“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於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着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能夠沒有憂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夢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説:“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老子這一設想,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老子説過,人民為什麼過着飢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税多的緣故。“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國寡民的夢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着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老子學説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道德經》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説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僅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一樣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物極必反,是説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必須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説,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勝剛的,弱的戰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於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着進取意義的。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鬥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儘管如此,《道德經》中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

我們應當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對於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鑑意義。或許,在日後的生活中,《道德經》會助我邁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3

通過此次道德講堂的學習,我感觸良多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穫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裏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着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市民,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通過學習,瞭解社會主義事業道德的基本規範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深刻理解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實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信念,自覺進行職業道德修養,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把自己鍛鍊成為一個具良好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人。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明瞭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增強了搞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從而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己的遵紀守法意識得到強化,政治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組織紀律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但是道德講堂內容豐富,調理清晰,給我們從本質思想能動性上帶來積極作用;覺得這次對職業道德學習的內容,從淺引入,講解深刻,結合實際,生動有趣,使我深刻領會學習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使我更加熱愛本職工作,樹立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公路建設發展,對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從事公路行業人員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同時要遵守公路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要不斷學習提高公路工程職業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自覺樹立公路行業的良好形象,做到愛崗敬業,幹一行,愛一行,立志在本崗位多為公路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道德範疇很寬泛,每個人所説的一句話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崗位和職業也都肩負着不同的社會責任。

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正義感的社會人,都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極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認真踐行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使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等中華傳統美德一代一代地發揚光大。大家都這樣做了,個人素質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整個中華民族也就有了希望,在以後工作中,我也要始終遵守各種國家的法律法規及公司的各種規章制度,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自己的遵紀守法意識,使自己真正成為了一個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收費員,在工作中用微笑面對車户,用熱情問候車户,司機有困難時要熱情主動幫忙,樹立了一個良好的交通窗口形象。我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認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全心全意為過往車户服務。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4

今天,學校組織學習了一堂意義非凡的講堂——《道德講堂》,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講堂共有九個環節,其中五、六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

第五環節講述了一位母親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想救身患重病的兒子,她需要把自己一部分肝植入兒子的體內,才能讓兒子健康起來,可是母親有嚴重的脂肪肝,醫生不建議這位母親這樣做,要不母親也會有生命危險。母親為了她的兒子,每天堅持走好多路鍛鍊自己,最終母親如願以償的把自己的肝給了兒了,他們的手術很成功。從中我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世上的所有的父母都會無私的為兒女奉獻,那怕是用自己的生命都無怨無悔,只願自己的兒女健康快樂。我們做兒女的要懂得感恩,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無私的母愛。

第六環節講述的是雷鋒叔叔的故事,雷鋒為了幫一位老大娘找她的兒子,可兒子的地址寫的不太清楚,找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雷鋒不怕任何困難,總是那麼樂於助人,幫老大娘找到自己的兒子。

從中我體會到雷鋒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下去,他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在校做一名文明的學生;

在家庭中,我們是文明的孩子;

在社會上,我們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會公德。我們要從生活中發現愛、發現美。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的修養。好好學習,長大做一個對社會能用之人。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5

這段時期,全國全省範圍掀起了學道德模範的高潮。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是一種美德,是個人品質的一種根本體現,一個具有崇高品質的人,也同樣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處,它們都可以約束人。但道德對人的約束更多的取決於個人的品質。這是一個漫長的困難的過程。當今社會,權、錢、色等慾望讓人們不惜做出重大的犧牲而做出違法的事。因此在全社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道德觀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國家推出的道德模範分為5大類別: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見義勇為。我在課上向學生宣講如東的見義勇為模範葛紀軍時,講到他不畏歹徒,機智勇敢地和歹徒做鬥爭的故事;

講到誠實守信的南通第三人民醫院的院長拒收紅包,開展“無紅包醫院”活動,在全國引起反響。這些我們身邊的道德模範典型,不僅感染了學生,也感染着我們每個教師。作為“靈魂的工程師”的我們,有必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的人,更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人。

只有人人成為有道德的人,我們的社會道德風氣才會積極向上。學校是道德教育的原始之地,好的道德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教師更有必要在這道德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上好晨會課、班會課、以及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滲透思想教育,把道德教育的弦時刻繃緊。在這次全國性的學模範的過程中,讓我們學生學得更多,更透。

洗滌心靈,感悟道德,從而踐行道德,這是我們開設道德講堂的根本宗旨。“積小善為大善,積小德為大德”,我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向剛才兩位領導所提出的,成為道德的傳播者、踐行者和受益者,同時勇當道德建設的宣傳者、推動者和引領者,為我市建設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再作新貢獻。

道德課學生心得體會篇6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五千多年,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洗禮,孔老夫子的優秀思想已經家喻户曉。

前幾天,學校舉辦了一次《道德講堂》其主講張發廳長的演説讓我很受感動,他的一句“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種下守規矩的根”,讓我銘記在心。特別是那個老婆婆的小品,最後淚水從眼眶流了出來,雖説是演的,但用心去看的話裏面的感情很豐富,那個青年無意中殺死了老婆婆的孫子,而因此老婆婆的兒子為此突發心臟病死去,青少年判進了監獄,青少年因愧疚給她寄錢、寫信,可是在過年的前幾日,青少年的奶奶離開了他,唯一親人的離世使他陷入了悲痛中。大年三十那天,老婆婆來到了監獄本想把東西給他就走,結果被青少年的悔意打動了,並做了這位少年的奶奶,張廳長把中國優秀傳承文化帶進了監獄,讓那些犯人有悔改之意,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對我們做出了許多貢獻,給那些犯人重新做人的機會,並且同時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孝悌忠信,禮儀廉恥”中的“孝”是中華民族的身心靈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所謂孝,則首為孝敬父母,敬愛父母,百善孝為先;

“悌”在社會國家中要對兄妹,同事、同學、朋友尊重與其和睦相處,做人首要的是孝、悌,即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弟子規》有云:“親憎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母愛如水,父愛如山,父母親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謹慎地行孝,不敢讓父母掛念煩燥,這樣的孝並無困難,“親習我,孝方賢”遇到不喜歡子女,討厭子女的父母,子女還能一樣盡孝,這樣就難能可貴,現有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沒時間陪父母,因此有許多空巢老人,他們需要人陪伴,子女在其身邊。事業可以再創,錢可以再賺,但父母只有一個,他們此刻最需要的便是陪伴,所以我們應該趁他們還在的時候多孝順他們,陪伴他們,陪他們安享晚年。

“悌”現在國家普遍為獨生子女,即使我們沒有兄弟姐妹,我們也要對同學、朋友有兄弟般情意寬容大度,學會分享,不因財物小事傷其感情,要為對方着想,學會換位思考,兄弟姊妹朋友同學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其中了。

正所謂“無規矩,無以成方圓”,若無“規”則不成圓,無“矩”則不成方,我們要守規矩這樣才可以描繪出方圓,做事嚴謹,乾脆、利落,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規矩,在家裏則為家規,班裏則為班規,學校則為校規,在國家則為法律,從小父母教導我們要規規矩矩做人,如同一個方形內有個圓,方形的四邊與圓相切,這樣的圖形美觀,並有深刻的寓意,我們做人就像這隻有規矩畫出的方圓才最完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五千多年,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做人,教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同一粒種子,發芽,成長,長出了壯實的根,種下了守規矩的根。

我們應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以身作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