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大國崛起》心得黨課【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7W

讀《大國崛起》心得黨課【多篇】

大國崛起心得黨課1

一是重視科學和教育。回顧五百多年來大國發展的歷程,思考九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都離不開重視科學和教育,尤其是德國。德意志民族誕生了黑格爾、康德、馬克思、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藝術界的偉人,而位於柏林的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精心培育下一代是歷屆德國政府的重要任務。二戰後德國迅速崛起,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創造了高度的物質財富和社會文明。德國再次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傑出的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術領域,這也奠定了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今天,德國生產的汽車、電子、通訊等產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國的青年學子都喜歡到德國留學,今天德國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令人歎服。

二是選擇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在於幾百年來,西方主要大國的強盛無不是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選擇了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放眼歐美大國,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制度創立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等,這些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以及德國俾斯麥的改革等無不如此。而位於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都曾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所以,國家的強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進步性。

三是靠實力説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單是叢林準則,亦是政權更迭和歷史發展過程的不二法則。大家都瞭解中國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為閉關鎖國,因而閉塞視聽,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稱我泱泱大國,豈懼蠻夷倭盜未開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們口中的蠻夷倭盜未開化的不屑之流,用堅船利炮,輕易就敲開了自詡的所謂泱泱大國的國門,慘遭蹂躪,備受屈辱。於國而言,實力就是綜合國力,乃政治、地域、科學、技術、軍事、經濟、人口等的概括和整體評價,井底之蛙看到的永遠是自己頭上的一洞之天。

同樣於企業而言,實力也就是核心競爭力。説起房地產,人們總是想到萬科;講到IT,大家自然會想到比爾·蓋茨;就連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還是肯德基。為什麼?因為身居業內翹楚,成就了唯其馬首是瞻的江湖地位,實力也是種話語權。所以,你不必驚訝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嗓門最大的那個傢伙,肯定是美國佬。

四是學習與創新。無論哪個大國的崛起,沒有一個不曾歷經過學習與創新這個積澱的過程。大國的崛起,也同時證明了學習與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永動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講了幾千年,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近代嚴復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是純粹的模仿,必須要與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否則,難免會墜入邯鄲學步的誤區。“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老夫子早已給出的理論指導和總結。胡錦濤總書記出訪瑞典時有一段深度的報道,文中大意是:瑞典是資本主義旗號下,最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國度,在人文道德、價值觀念、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等諸多方面,這個北歐小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1871年12月,日本派出48人的“巖倉使節團”歷時兩年,訪問了美歐12個國家。每到一國,團員們都本着認真學習的態度,對該國的情況進行細緻的研究,使節團回國之後,編輯了長達100卷、共2110頁的《美歐回覽實記》,以歐美之行的收穫為基礎,日本政府提出了“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指導國家建設的總方針,引着日本向強國之路邁進。日本在二戰後能迅速重新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與他們善於學習不無關係。

五是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國家興盛,需要人才。對於人才的重視,我們可以看英國的例子,當年牛頓去逝後,英國為這位出身低微的科學家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當時其他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西區目前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大國崛起》中,讓人讀出西區發展的緊迫性:

首先是要狠抓機遇,順勢而為,推進西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機遇對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是可有可無的,在《大國崛起》一書中,葡萄牙就是抓住了海上航線拓展的機遇,通過開展對外貿易,從而率先成為第一個崛起的大國,可見機遇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對西區而言,我們就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加快西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功能佈局的優化,加快建立具有西區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其次是以“科學發展觀”推進西區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蒸汽機、電的發明改寫了人類發展的歷史,也充分展示了創新給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深刻變革。從西區的發展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創新基礎和條件。特別是近年來我區深入實施科技強區、人才強區戰略,更是為我們積累了競爭力量。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比較薄弱。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全面提升黨政幹部的能力,也要提升廣大幹部羣眾的能力,以人的全面素質提升,提升全區各項事業的“核心競爭力”。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感悟,讀史催人奮進。《大國崛起》像一面歷史寶鏡,折射出世界經濟文明之光;《大國崛起》像一座明亮燈塔,照亮了世界歷史未來行程;《大國崛起》像一個接力棒,將崛起之棒從西方傳承到東方;《大國崛起》給世界各國提供瞭如何奮力崛起的前車之鑑。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應高舉改革開放大旗,走現代化發展之路,學習借鑑先進國家經驗,創自己獨特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早日實現大國崛起之夢。

大國崛起心得黨課篇2

5月14日下午,區科技局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進行“一把手上黨課”活動。局黨組書記、局長金祖輝同志圍繞“始終堅持貫徹羣眾路線 ,築牢為民務實清廉根基,紮實提升科技系統作風效能建設水平”給全體幹部職工上了一堂廉政黨課。金局長從四個方面闡述:1、深刻認識在新形勢下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堅持貫徹羣眾路線的重要意義。2、準確把握新時期開展羣眾工作面臨的的新情況、新特點。3、找準踐行教育實踐要求、提升機關服務效能的方法。4、科技系統努力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增強六大本領。金局長最後要求:全局的幹部職工要按照上級各項要求,一方面在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環節,要入腦入心,使自己在意識、能力、行動上有提升;另一方面在反對“四風”、建章立制上要有明顯成效,提高服務效能,積極踐行黨員的職責確保黨的羣眾路線教育活動取得實效。

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俞瑞雪同志組織學習習《關於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中的第一、第二部分,即充分認識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和準確把握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其餘部分俞局長要求大家按照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認真自學好,並寫好學習心得。

全體幹部職工還集中觀看了《大國崛起》專題紀錄片。

大國崛起心得黨課篇3

《 大國崛起》一書“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來“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本書按時間的梯度,根據9個國家的發展歷程,用9個章節分別加以描述。各個國家的誕生髮展都注意結合特有的地理文化及其民族特性加以剖析,讓讀者瞭解這些國家崛起的關鍵因素;也着重對那些縱橫馳騁在歷史星空、永駐各國青史的時代偉人、民族英雄進行濃重描繪,讓讀者領略偉人特有的時代意義;在勾勒各大國崛起歷程這一宏大歷史畫卷的同時,不忘從地緣政治、民族性格等角度探尋大國的興衰規律,給讀者以啟示。當然,這也是本書的最大目的—“研究世界性大國興起軌跡,總結大國崛起的個性特徵和基本規律,探索新形勢下中國發展的戰略選擇,為中國的發展尋找鏡鑑,以期有利於中華民族復興這一宏大目標的實現”。不難看出,此書受到眾多中國讀者乃至學者的喜歡有其必然之原由。

不過,從國際關係史專業的角度以及本書的編著目的出發,本書的內容編排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一是探尋大國興起的過程中,南征北戰、刀光劍影,“伐交”不斷,然而“攻心”卻略顯不足。換句話説,書中所描述的大國崛起歷史,更多的是突出以軍事與經濟力量為主的“硬實力”的重要性,而對美國以制度、人權價值觀等“軟實力”緩解崛起過程中國際體系的結構性壓力的分析卻不盡充分,儘管在法國那個章節中多次提及以“理性”、“人民主權”為主旋律的法國大革命精神對國際關係的衝擊力,但是法國大革命裏面是什麼精神內核,這些內核又以怎樣一種作用機制衝擊歐洲舊制度?這些問題並沒有得以詳盡地回答。其實,本書中書寫的9大國,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大國都是民主制度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推動西方國家政治進步、經濟發達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然是試圖站在人類文明歷史的高度審視大國的先進之處,像美國的《人權法案》、法國啟蒙運動及其影響下爆發的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實質就應該正面地、具體地加以闡述。作者已經總結出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忽略了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構架”,那麼跟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其潛台詞是否就是蘇聯的僵化體制、民主的缺失導致這個大國的輝煌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很重視蘇聯解體對我國發展前途的影響,由此我們一直在摸索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此同時,我國爭取把握住“戰略機遇期”發展自我,實現和平崛起。對此,中國似乎可以從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身上找到靈感。在美國學者約翰·伊肯伯裏的《美國無敵:均勢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美國在崛起過程中之所以沒有受到他國的集體攻擊,或者説沒有陷入“安全困境”,而且戰後美國的發展模式深受西方國家的青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在建立霸權、維持霸權過程中強調民主、人權觀念與自由制度等“軟實力”的栽培。“軟實力”將美國武裝成一個“仁慈的霸權(帝國)”,這頭“温和的大象”憑藉其先進的民主制度和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中形成一種“合作性權利”和吸引力,並與西方的工業體系融為一體,從而固化了美國網絡式的同盟關係。歷史雄辯地證明:一個國家,特別是那些正在追求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在其發展過

程中,凡是在內部能夠培育起良好軟實力的,均獲得了長期的紅利。基於本國的傳統文化,英國創設了議會民主制,從而奠定了英國現代化發展領先地位的基礎;美國通過聯邦制將人權民主、憲政精神推廣到廣闊的國土當中,為其建立和維持長週期的霸權打下堅實的基礎。温家寶最近提出,社會主義與民主制度並不矛盾,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而xx去年在美國耶魯大學明確表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xx在世人面前堅定地承諾:今後的中國,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可見,中國和平崛起的實現,少不了要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學習西方進步的地方。“軟實力”的建立對中國實現和平崛起具有巨大的戰略價值:一是中國弱化反向國際認同,爭取國際認同的需要;二是打破“中國威脅論”,消減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的結構性壓力;三是彰顯“負責任大國”,拓展世界大國應有素質的需要。因此,本書應該毫不避諱地對人權等民主政治、西方憲政的精神及其運作機制加以探悉。

二是“崛起”這個中心詞的含義不明晰。這不光體現在書中400餘頁、洋洋灑灑數十萬字但惟獨始終未向讀者展示什麼是“崛起”? 還從書中對於各大國壯大歷史長短的界定、時間跨度的把握上得以反映。對於前者,崛起的標準是什麼、其條件特徵是什麼?這兩個層面始終未有明確的表達。只是通過展示各大國的歷史特別是鼎盛局面給大眾一種直觀的認識—“崛起”就是國力的

提升、民族的振興。這個歷程或許還伴隨着武力征伐進而實現領土的不斷擴大、民族的統一,或者是某位政治家、民族英雄的英明領導下實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度變革。其實,崛起既然與大國聯繫在一起,就要歸納出其共同的標準定義。在此基礎上再來結合各國的實際詳談其特殊意義—復興、趕超、振興。對於後者,筆者的感覺是,作者對各大國“崛起”歷程的描述始終收筆於其鼎盛時期。當然,考慮到書本的篇幅、作者的出發點,這種“見好就收”的寫法自有道理;但是從霸權週期論等有關研究大國權力消長的國際關係理論以及當前的國際形勢看,書中某些章節,比如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等歷史的書寫就有待商榷。俄國經彼得一世、葉卡特琳娜二世等沙皇的內修外交和東征西戰後,實現俄國的偉大振興;而一戰則加速了當時處於內憂外患的沙俄這一“脆弱的鏈條”的潰裂,列寧領導下的“十月革命”起着劃時代的意義,他努力用一種新的治病方法來根治病入膏肓的國家肌體。從此俄羅斯人選擇了社會主義,並且在斯大林時期,建立了起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邦,構築社會主義陣營,成為兩極格局下敢於跟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蘇聯的解體當然是俄羅斯等聯邦國家命運的轉折點,對國際格局具有變革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當代社會主義運動轉向低迷狀態的開始。不過,蘇聯解體至今,作為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儘管因藉助“休克療法”實現“西化”而歷經滄桑、飽經磨難,但是近年來俄羅斯在普京的調度下,該國人民彷彿重新感受到往昔帝國曆史雄辯地證明:一個國家,特別是那些正在追求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凡是在內部能夠時代的輝煌,因而將普京視為“彼得大帝”。其實,靜看時下俄羅斯的戰略資源以及戰

略部署,誰都不敢忽視其發展潛力,俄羅斯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相比從前跌宕起伏的國際格局,她不也是在重新崛起嗎?可惜作者卻把蘇聯的瓦解作為收官之筆,這種歷史總結法難免有點過於“歷史”。

日本,在本書中的描寫甚為精彩。考慮到讓中國讀者瞭解日本民族屬性以及中日間“一衣帶水”和“源遠流長”交往歷史的需要,作者不惜揮重筆藉助歷代遣華使團以及鑑真六渡東瀛等典故刻畫從古自今的高層與民間的雙邊交往歷史。只不過讓讀者閲覽這段風風雨雨之後,仍舊免不了惋惜和神傷,因為到了近代,特別是經過日本的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脱亞入歐”速見成效,制度的變革性創造力讓日本傲立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位昔日的“學生”更是因而傲慢地開始忤逆泱泱大國—中國這位“老師”了。之所以勾起中國讀者神傷之情,莫過於那段刻骨銘心的侵華歷史,而作者也將日本的大國衰退時間點定格於軍國主義附體終究自食其果的侵略歷史之上,之後一概不談。對日本而言,興於明治維新、敗於侵略之路,世人並無爭議。只是基於本書的最大目的,戰爭必寫,那是因為中國很注重尋找崛起的和平路徑,但是我們也一樣不可忘記,要追尋和平崛起之路,實現以經濟科技為主導的現代化至為關鍵,而這個現代化進程我們仍舊要謙虛地借鑑日本戰後經濟迅速騰飛之道。時殷弘教授認為當代的日本表現出兩種發展傾向—經濟崛起和政治上揚!於是乎,將戰後日本的發展軌跡,尤其是經濟崛起之路進行到底,更科學、也更具意義,儘管時下日本經濟存在一些困難。

相比其他章節,美國崛起歷史的書寫或稱敗筆之作。平心而

論,美國的大國崛起之路對中國最具借鑑意義。因為在幾大國當中美國的建國曆史最短,但是其“雄起”的歷史最快。其中的道理極為深刻,崇尚自由的美利堅人驅逐英國殖民統治者之後,為消除剝削、解放黑奴,從而掃清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林肯總統不畏艱辛,力挽狂瀾。美國內戰終將莊園農奴制度消滅殆盡,從此美國的資本主義大路無遮攔。美國人沒有懈怠,他們敢於冒險、勇於拓荒,開始了“西進”運動的壯舉,為大國版圖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提高,在工業資本主義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美國高舉“門羅主義”築造在美洲的勢力範圍,將美洲作為日後實現擴張的後院。此後,敏鋭的美國人還藉助科技革命的東風,經濟不斷壯大。從“柯立芝繁榮”起,美國鑄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美國也因此有了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干預國際事務的能耐。在遠東,後起的美國一面藉助國際協議牽制野心膨脹的日本,一面打着“門户開放”的口號實現“利益均沾”,共同在中國這塊肥肉上分一杯羹。作者止筆於此,令人不解,因為在“理想主義”與“孤立主義”的交織影響下,此時的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干預程度其自身就存在爭議,完全意義上的國際戰略也還在醖釀當中。“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從“孤立主義”中驚醒過來,與蘇聯、英國等大國聯合共同抗擊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分子。二戰的恐怖效應,讓世人領悟到“理想主義”的普世價值,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在美國的推動下,聯合國這個全球範圍內最具代表性、公義性的國際組織誕生了。結合不久後美國所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以及一系列的國際安全機制,一個超級大國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換句話説,美國是在二戰後才真正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作者忽略後面之事,不能為讀者展

示超級大國崛起之路;沒有結合美國自詡為完美的民主制度和根深蒂固的“天定宿命論”、“理想主義”與“霸權穩定論”等國際理念書寫,不足以深刻全面展示美國的全球戰略,因而不能讓讀者瞭解美國崛起的精髓。

其實,只有界定好“崛起”的具體標準、明確其含義,並且剖析民主價值觀等軟實力的及其功能,才能客觀、科學地從時空兩個維度上精彩地勾勒出大國崛起的偉大篇章。不但有助於不同層次的讀者理解本書的內容精髓,還因為在釐清了“崛起”一詞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特有的時代意義後,才能為追求和平崛起的中國提供可行的發展藍圖和方案。

大國崛起心得黨課篇4

這裏吹吹,那裏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不可能永遠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現代以來,大國的興衰,此起彼伏,洶湧澎湃,演繹着一曲曲驚心動魄的歷史滄桑之歌。從大國的興衰之中,我們可以品悟、借鑑到許多知識、經驗,用以興盛我們偉大的祖國,使我們的國家能夠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歷史之風陸續吹遍了西歐一些國家,讓它們在歷史的舞台上叱吒風雲;而處在清末的東方之國,卻將這股風拒之於窗外,最終被無情的歷史之鞭抽打的遍體鱗傷,一邊呻吟,一邊在時代的後頭慢慢地踱動。

而這種拒人於門外的行動,正是由於人們的極端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給自足、狂傲自大、小農意識等思想,深刻地影響着每一代中國人,使他們在落後與先進的泥淖中苦苦掙扎,不知究竟走向何方。這些守舊的、落後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們閉關自守、以土地為中心的非商品意識,從而遏制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牽制了政治體制的變革與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時代的後頭。

大國的崛起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歷程,然而每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況。其中,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國家的興盛,思想文化上必須有一個突破,一個較前面歷史的新的突破。而無論這種突破是徹底的,還是不徹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為基礎的,還是承接未來的,都可以從思想層面上為一個國家的變革墊下厚實的基礎。

大國崛起心得黨課篇5

思想與科技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思想的改革,科技也只能侷限在某一個階段,要提升需要很長的時間;而科技得不到進一步發展,思想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均是建立在人們思想的解放之下的。

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人們的視野得到開闊,不再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思維上,從而又進一步反作用於思想,推動思想的革新。從大國興衰的歷史來看,不論是老牌的大國,如英國、法國,還是後起的大國,如德國、日本,都極大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19世紀末期德國漸漸趕上了英法並超過了它們,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科技在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於科技上明顯落後於德國,這可從一些重大的發明中看出。二戰後,日本和德國迅速崛起,都得益於兩個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依然掌握着世界的核心技術,正由於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迅速,因而這些國家至今仍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很難想象一個國家的繁榮崛起沒有科技的支撐會是怎樣,而這些科技的發展,必然要有一個支持它的政治體制。現在,隨着各國對高新技術的重視,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對科技的投入下了很大的功夫。就連小小的朝鮮,也日日叫囂着要發展核武器。而中國在科技的投入上卻不太令人樂觀。自主創新能力嚴重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中國人民很容易自滿,看到了發射幾顆衞星邊歡呼雀躍、激動不已,然而我們與那些大國想比,還是隔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科技的發展,主要是靠國家的力量。當年日本崛起之時,很多企業的發展均源自政府的支援,當企業做大做強之後,政府又輔之以政策性的指導。

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於人們思想的高度認識。由於骨子裏沒有切實際地認識到科技的力量,人們往往忽略科技在各行各業的作用。另一方面,儘管許多人重視科學技術,但存在大量的複製、克隆,而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進行自主創新,從而不能解決科技欠發達的實質問題。而且,很多人把一些資源花在一些無聊的但自認為很必要的官僚關係上。

三、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一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從長遠看,不是靠充裕的廉價的勞動力,而是取決於高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整體思想文化的提高。簡單具體來説,就是教育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教育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視的。目前這些發達國家的教育事業均比我國發達。教育對於一個國家的崛起,是長遠的推動力。

總之,一個國家的強大,一是靠思想這把利器,二是靠科技的超前發展。思想與時代同行,科技與潮流共進。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我們的國家會如漢唐一樣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