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3W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多篇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1

毛姆於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國小説家。毛姆10歲時父母雙亡,由在英國任牧師的叔父撫養,後在英國接受教育。1889年他拒絕做神職人員而去了德國,接觸到叔本華哲學,立刻與之產生共鳴。1896年發表第一部小説《蘭貝斯的麗莎》,開始創作生涯。1901—1905年他在巴黎定居,開始寫劇本。三年後倫敦公演了他的4部劇作,引起轟動。一戰時他成為英國諜報人員,戰後周遊世界,蒐集素材編寫故事。二戰時他被派往美國。50年代他榮譽不斷,先後獲牛津大學名譽學位,女王授予的榮譽勛章,並當選英國皇家文學會副主席。最終於1965年逝世。

?人生的枷鎖》旨在向讀者指出:一個人一旦來到世上,就得經歷各種各樣生活的艱辛——尤其是在青年時期,就得受到種種人生的枷鎖,諸如家庭、宗教,學校,杜會、愛情(包括性愛),金錢等的束縛。小説展示的是一幅充滿恐怖的現實世界”的晦暗畫面。畫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小説的基調是低沉的,結論是“生活沒有意義,死亡無足輕重。”

菲利普·加利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殘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拗。他自幼雙親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童年;進寄宿學校之後,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跨入社會,又在愛情上遭到殘酷打擊。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叢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並在身心上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

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正是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所造成的。小説中主人公菲利普最後省悟出的人生“真諦”,實際上也就是作家自己審視了人生、社會之後所得出的結論:生活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改變成另一個樣子。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掙脱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無所追求、無所迷戀的自由人。顯而易見,毛姆之所以選定“人生的枷鎖”作為小説的標題,其用意也就在於此。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2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資料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於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季羨林談人生問題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説教。該書融合了季羨林先生在不一樣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資料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年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全書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將季羨林對人生的感悟、理解與智慧箴言集於一書。在書中,季羨林以自我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90餘年漫長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感悟。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我着想而不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就應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3

生活中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加林因為隊長的一句話丟掉了工作,又因為隊長祕書的一句話,得到了個工作,最後還是要靠巧珍的求情獲得工作,人生完全被動,看似造化弄人,其實也並非完全無法掌控。當然,首先有時代的原因,在那個時代,法制法規沒有完全健全,特別是社會底層人民,走後門、拉關係比比皆是,這是時代的悲哀。我們總認為如果沒有隊長兒子的頂替,高加林沒有丟掉教師的工作,巧珍的愛情也就沒有機會表白,他們的命運或將不一樣;但我們同樣可以想象,如果高加林考上了大學,名正言順的當名教師,他的工作也就不會因為隊長的一句話而丟掉。而另一方面,如果高加林真正的強大,即使當了農民,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又或者如果真正的強大,就能客觀的分析黃亞萍的愛情,他能否要得起。正是,他心內的軟弱,或者視野的狹窄,讓他對得失看得太重,對所謂世俗的成敗看得太重,要靠着巧珍的愛情才有勇氣當農民,剛剛工作有點起色,就迫不及待的想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轉來轉去,丟掉愛情,失去事業,回到原點,唯一的收穫,因為是心底的踏實吧。

就像作者説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去盲目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所謂的現實,就是即成的事實,也就是要為曾經的自己負責,對得起良心,試想,即使高加林一路高升,與亞萍愛情事業雙豐收,巧珍的身影也不會輕易在他心中消失吧?就像《漂亮朋友》裏的喬治。迪魯瓦一樣,在世人看來如此成功、風光的婚禮上,他心裏想的卻是剛剛吵架分手的情人,難道這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人生,不應該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蕩,應該像一粒種子,不管到哪裏,都要生根、成長。做人,要像一棵大樹,不管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根都要深深的扎進土裏;幹都要挺直,不隨風而倒;莖偶爾可以彎曲,葉可以隨風致意,但都改不了我成長的意志。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4

這幾天在家裏讀了路遙先生的《人生》,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物描寫和故事情節使我回味無窮。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着很多重要的岔路口。一開始高加林在學校做老師,由於高明樓給他兒子走後門,所以三星才把高加林換了下來,高加林的人生在那一刻也走到了最低點,然而他並沒有頹廢巧珍的出現是他重新振作了起來,幸運女神再次傾向了他。後來在馬佔奎的幫助下加林到了縣裏去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此同時他也面臨着一個重大的選擇:巧珍?亞萍?在地位的誘惑下加林違背了他的良心而選擇了黃亞萍,這次錯誤的選擇不僅使他沒能最終和黃亞萍在一起而且還使他被停職重新回到了農村。

高加林的這一些事説明了一個問題:他的人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他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在我們的人生路途中同樣充滿着許許多多的選擇,同樣關係着我們的命運。小到考試中的一道選擇題,身邊朋友的選擇;大到自己工作的選擇,人生目標的選擇,我們都一定要慎重的走出每一步。

也許你會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出這麼多選擇。那是因為我們在不斷的成長,身邊的的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身邊交流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選擇就是我們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們通過不斷的自主選擇,自己也在選擇中得到鍛鍊,在做出正確選擇的時候吸取成功的經驗;在做出錯誤的選擇的時候吸取失敗的教訓;只有通過不斷的自主選擇我們的選擇能力才會不斷的提高,我們的人生才會跟家的豐富多彩。既然人生選擇這麼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一些方法學會如何進行正確的選擇。首先我們應該在選擇之前認清自己的真實需要,選擇自己最適合,最喜歡的一條道路;然後我們應該根據選項查閲相關資料,全面的的瞭解這些選項的具體情況;最後如果我們一次選擇失敗了也不要放棄,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我們要從中吸取失敗的教訓,以便下次的選擇更加完美。

人生的選擇就是這樣模模糊糊,讓人看不透以至於有些擔心和後怕。但是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們要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的鍛鍊自己,這樣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5

關於人生的話題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説:十五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連而立之年還未經歷,又何談不惑(自我封閉一下)。

一直讀季羨林的《談人生》,季羨林談自己對生命意義、做人處事、名譽、朋友、壓力、困難、愛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種境遇的看法,那麼我的一生怎麼樣完成?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則通過小説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應該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説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

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黃亞萍任性而敢於追求,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時時左右他的行為。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説是朋友推薦的,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什麼,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説“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自己,最強大的是內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擇也就很多。在面對成績,成功時要保持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後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為優秀的通訊幹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歷會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於折騰,敢於寂寞。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6

忙裏偷閒,細細品讀了《慢生活》這本書,對書中的觀點深以為然!

是啊,如今的世界是忙亂的、競爭的、也是無序的。“快”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在一千多年前用詩詞表達了自己嚮往田園生活的心情。而在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東籬南山之樂,已成為傳説中難以企及的奢侈。連“睡覺睡到自然醒”都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於是,越來越多的過勞死令人觸目,越來越多的**現象更令人驚心!

觸目與驚心、哀歎與痛惋之餘,我們不得不思考,是什麼,把這些奮鬥者,這些精英們送上了絕路?

在讀過《慢生活》之後,我才驀然醒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殺了他們!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急於成功而疲於奔命,彷彿是奔跑在轉輪裏的小白鼠,急三火四地往前衝,累得精疲力竭,卻不明白只不過是在原地踏步。等高負荷、高強度讓身體再難以支撐,等明白自己付出與所得根本不成正比,等發現自己的勞作與收穫竟然事倍功半時,往往已透支了健康,身體之廈千瘡百孔,而那預期中的成功卻彷彿海市蜃樓般,變得更加虛無飄渺了,於是又摧折了信心,精神之堤更是轟然坍塌!於是悲劇就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這是怎樣的錐心之痛啊!更在提醒我們--陳舊的觀念必須更新了!

?慢生活》如一股清泉,通過閲讀那優美動人的文字,感受作者為我們構架的那個輕鬆、愉悦的環境,使生活在快節奏中、處於精神高壓下的我們,開始被動地重新思索自己的生活,開始尋求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運動、慢讀書、慢休閒、慢音樂、慢社交、慢情愛--這全新的理念提醒我們,在緊湊、高效、高質量的工作之餘,抽出20分鐘到半小時來,放慢腳步,在健康跑中親近自然,在和諧氛圍人親近家人,讓沿途風景滌去心中的憂煩,在親情愛情中中體味生活的真髓,會讓身心在和諧的節拍中得到放鬆,輕鬆地再啟航時,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高!

朋友們,感覺慢生活吧!像《慢生活》所説的那樣,在生活上把心態放平和,慢而不怠,急而不躁,讓工作中要有條不紊,讓生活有張有弛!既要在快樂輕鬆中享受工作的快樂,在工作中品味生活的真諦!生活需要從容,需要夢,而感受慢生活就是這樣的一種從容、做夢的形式,當你一任自己深陷在這份從容與夢想裏時,時空顛覆,忘卻營營,日常的繁忙和瑣碎都已摒棄在外了。

從容淡定,快意人生,相信我們的世界從此與眾不同!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7

?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優秀小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小説發表時,曾經激動過許許多多青年的心,曾使無數的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一部寫人生的作品。小説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走上了一條交織着酸甜苦辣的人生之路。高加林的追求和理想,帶着鮮明的時代色彩。他的命運,觸發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究競應該怎樣認識複雜的人生。小説的感人之處不僅在於真實地塑造了高加林,劉巧珍等一系列的感人形象,更在於作者對現實生活所作的客觀描寫。小説中寫到了高加林上山勞動、趕集賣饃、集體勞動,同學相會,漂白色的粉事件、拉糞爭端,騎車逛城,與巧珍分手,巧珍出嫁等諸多場面。這些場景的描寫,不僅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同時表現了人物的命運發展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作者很善於在場面描寫中渲染氣氛製造矛盾,抒發情感。比如巧珍與高加林騎車逛縣城的大膽之舉,誰讀了不會為他們歡欣鼓舞?高加林去城裏拉糞引起爭端的場景描寫,誰讀了會不像高加林一樣憤怒?高加林與劉巧珍分手和劉巧珍出嫁的場景描寫,讀了不會潸然淚下?而這些場面描寫之所以產生這樣大的藝術感染力,又是和真實而典型的細節描寫分不開的。當然,作品中出色的地方很多,關鍵在於閲讀能否加以領會。

?人生》這部作品表現了改革之初,城市和農村的變化和發展,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彼此間的影響及現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衝突,文明與落後,新的思想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衝突等。小説通過高加林對人生和理想的追求,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可以説,《人生》是一部在改革開放時期,在農村和城市交叉地帶,為青年人探討人生道路的作品。

?人生》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內容和現實內容的優秀小説,它表現了農村和城市變化發展過程中,現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衝突,文明與落後,新的思想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衝突。它真實地展現了一幅幅城鄉生活面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小説的描寫技巧十分出色。景物描寫不僅能抓住特徵,而且能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推動情節的發展。場面描寫在展示社會風貌之時,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細節描寫真實,生動,給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描寫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徵。心理描寫細膩真切,生動感人。

?人生》通過描寫高加林對人生和理想的追求及其命運的變化,很容易觸發我們對人生進行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人生的道路。

人生苦了心得體會篇8

“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的卻是“準90後”女孩黃文秀對青春的無悔選擇。興許,在偌大的體制當中,身為第一書記的她僅僅是為基層默默奉獻的“路人甲”之一,甘於放棄更優厚的待遇,把本屬於獨自內心深處的“鄉愁”變為為當地羣眾解憂濟困的實招,這是黃文秀最為質樸的“初心”。

紮根一線撕下女孩“文弱”的標籤,不懼怕入户連吃“閉門羹”,實地勘察跑項目、做方案,在職責範圍內為農户申請產業獎補,看似一樁樁不起眼的“小事”,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心頭的“大事”,一年“駐村期”,她用心用情書寫下了平凡卻偉大的“實績”:實現88户418人脱貧,完成屯內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安裝17盞路燈,集體經濟增收6萬多元。為實現心中的“小目標”,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辦法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經驗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鍍金”只“打鐵”。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沒有書生氣的黃文秀,用實際行動走到了羣眾“心裏”,用心幫扶、用情交流、用智突圍,在革命老區的她,堅信“山溝溝”也能有“好兆頭”。拿起書本可以出謀劃策,撲下身子可以兩腿沾泥,作為一名具備高學歷的“第一書記”,黃文秀從沒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感,更沒有把一線作為仕途的跳板,而是像體温計一樣,實時監測着各個貧困村、貧困户的動態情況,掌握貧困羣眾的第一手信息,為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可操作條件。打鐵需要鐵打的人,在城鄉間奔忙,在村屯間穿梭,把脱貧作為奮鬥事業的她牽住了百坭村發展的“牛鼻子”,把常人眼中的“艱苦”化作幹事的熱情,堅信只有帶領村民們一起衝破交通、產業和教育的屏障,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子”,如今步入百坭村,道路平坦了,用水清潔了,產業興旺了,晚上也亮堂了……往昔破舊的村貌換了個模樣。

知行合一説易行難,黃文秀正是用對扶貧事業的純粹擔起了組織的重託,用“點點__”燃動了村民對過上好日子的期待。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無論在硝煙瀰漫的戰火年代,還是充滿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今天,一名共產黨員該如何在輕若鴻毛與重如泰山之間作出抉擇?從不叫“苦”的黃文秀,在她的入黨申請書裏寫下了答案:“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