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97K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多篇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篇1

榮獲“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的10位工匠,以精湛的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自崗位上敬業奉獻。無私忘我,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藝雙馨”。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業績,讓人敬畏和感動的真人真故事,平時的敍述就是歲月裏無限追求的刻錄。

大國工匠紀錄片中展示了中國製造領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追求完美和極致、視工藝為為生命的“工匠精神”。弘揚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通過收看《大國工匠》,深受啟發、鼓舞和震撼,激發了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只有熱愛崗位,鑽研技能,腳踏實地,才是大家的成功之路。

這些大國工匠,基本都是奮鬥在生產一線的傑出勞動者,他們的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着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為之震驚,為之歎服。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為建設文明和諧富裕的幸福新邯鄲不懈奮鬥!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篇2

一個國家的富強,不僅僅是國家的富強,政府的富強,同樣也是人民的富強。而《大國工匠》這部記錄片,正好給我們詮釋了國家富強的另外一面。

在新的時代中,新時代的烙印下,父母們不停的讓孩子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在潛意識中就絕對的認為,只有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國中、高中、大學,人生才能出人頭地。而這一的思想是絕大多數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説這一種思想的錯誤,卻也不能認為它完全的正確。在大學生多如牛毛的這天,時代的進步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不能僅僅靠着虛體經濟的支撐,一個國家的底氣,除了他們擁有的高素質高文化的國民之外,還需要一羣不畏艱苦在國家科技技術第一線熬夜奮戰,努力創新的技術工人們。他們有的是大學生而更多的是一個未曾上過學,並沒有什麼出色學歷的普通人,可他們依靠自己出色的技術,在為國家帶來一筆筆不菲的財富,讓國家日益富強,讓國際能站在國際上。

每一位在不同崗位上的技術工人,用他們的刻苦專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創造着一個個不可能而卻又可而為之的奇蹟,也在詮釋着360行,行行出狀元的至理名言。

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技術強國”這四個字,給新時代的我們指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八個工匠“八雙勞動的手”所締造的神話。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着傳承和專研,憑着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製造”。

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工匠精神還是説浮躁的社會,讓我們忽略了這種精神的存在。

“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證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才渴望拓展人生價值。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篇3

很久以來就對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聞,近日有幸拜讀,讀罷掩卷,心中感觸良多,我被書中精彩紛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闡述震撼着,現將感想列出一二,與大家共同探討。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過深層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時候會想:反正都是發那麼多工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是更舒適愜意嗎?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樣平衡?等等……此書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這些問題,並告訴我們,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機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它不只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獲得,擁有工匠精神無論對自己還是和對企業,都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喬布斯曾説:“工作將佔據你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從事你認為具有非凡意義的工作,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份工作”。不可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它可能默默無聞,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從而確保了企業的正常運轉。試想,若沒有這種精神,企業將會怎樣?作為公司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認識到“今天我以公司為榮,明天公司以我為榮”,“我是公司中的一員,我應該對公司負責”。如果不作奉獻的話,整個公司最終將會失去贏利的機會,受損失的不僅是公司,還有公司的成員,當然也包括自己。所以,為了公司的利益,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摒棄那種“馬馬虎虎就可以”的想法。一份職業,一個工作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同時,一個工作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我曾經聽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説:“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這個故事生動的表明,只有踏踏實實做好小事,才有做大事的能力,只有兢兢業業圓滿完成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公司的興旺乃至整個社會的繁榮才有可能實現啊!

總之,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態度,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才會為企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篇4

談起大國工匠,就想起這句話,就如同從前,書信很長,馬車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一樣。工匠幾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進去,對待作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沒有親眼見過他們做作品時的場景,只是在書裏的隻字片語中瞭解到大國工匠,他們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現在我們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質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對職業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務精神嗎?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裏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給梁惠王宰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庖丁即廚師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藝非常精湛,就連梁惠王也不由得的誇讚他,其實他也沒做什麼特別偉大的事。忠於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韓愈《師説》中的一句,“術業有專攻。”我所以為的工匠精神,也莫過如此了吧:不僅僅以自己的工作來養家餬口,對自己手中的東西,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更上一層樓的精神。

在古代,中國作為手工業出產大國,瓷器、玉雕、繡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雖然匠人的地位並不高,但他們所創造的,卻是舉世無雙的寶物。就拿瓷器來舉例子,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如果沒有工匠不斷的推陳出新,又怎麼會有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脱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工匠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由最開始的素瓷,到後來潔白無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祕色瓷、琺琅彩。這不知多少工匠傾注了全部心血進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也許,工匠精神的另一層含義也告誡我們,不僅也對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來之不易的成果,總結下去前人摸索出來的經驗,傳承不斷推新的文明。

周杰倫有這樣一首歌“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以前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啊,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爐的那一瞬必須是煙雨天,釉色才會漸變成夢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過天晴的瓷器極為珍惜。工匠,是有工藝專長的匠人。等待僅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只有執着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獨具匠心,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作品。

大國工匠心得體會一千字篇5

“榫卯”一詞想必大家應該有所耳聞,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是大國工匠一代又一代淬鍊出的精粹。“榫卯”工藝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實用上的價值,更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黨員領導幹部應該以“匠”為鏡,琢煉“爍金以為刃”的巧勁、凝鍊“凝土以為器”的韌勁、錘鍊“作車以行陸”的驍勁,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榫”與“卯”。

精明強幹,做鬥“榫”合縫的實幹家。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幹工作最忌做虛功、出虛招,使假把戲、搞走過場,再詳密的計劃,再宏偉的藍圖,如果不落實,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實幹精神,橫亙古今,就像一個紐帶,維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變化,滄海桑田,直至今日,依然是國家大力推崇的重要精神。工作“狂人”楊漢軍用10天,1.8萬公里,3趟航班,24場公務活動等一連串數字構成了“鐵軍”部長人生最後的“忙碌曲”。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應該學做一隻會捕鼠的“貓”,真正把心思用在幹實事上,把精力灑在抓落實上,把功夫花在解難題上,不鶩虛聲做人,不馳空想做事,定下來的事情堅決執行,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黨旗添光彩。

一心為民,做丁“卯”合位的貼心人。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民生問題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人民才是立國之本,興國之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作為黨員領導幹部,不能只將人民羣眾掛在嘴邊、寫在稿上,要繫於心間,見於行動。我們只有走出辦公室,走向田間地頭,走進農家田舍,才能千淘萬漉“解”民情;只有始終保持暖心解憂的熱情、耐心解釋的擔當、用心解決的行動,將心比心,才能萬家報德“民心”歸;只有常樹責任心、常懷仁愛心、常敦好學心、常攜律己心,切實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才能百尺竿頭“民政”興;要始終保持“千磨萬擊還堅韌”的闖勁,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始終如一堅守為民情懷。

開拓創新,做獨具“匠”心的創造者。

創新是一種推陳出新的選擇,創新是一種敢為人先的鋭力,創新是一種不忘初心的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創新都能成為改變其命運的關鍵。”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有捨我其誰的壯志,具備不斷拼搏的境界,不能拘泥於“本本”,不能禁錮於“條條”,不能侷限於已有成績,不能依賴於成功模式,只有打破墨守成規,才能闊步向前,只有捨棄循規蹈矩,才能大展鴻圖。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廣泛深入基層一線,拜羣眾為師,從羣眾中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用羣眾的方法解民之“難”,用羣眾的智慧便民之“利”,用羣眾的觀念優民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