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莊子讀書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7W

于丹莊子讀書心得【多篇】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一

《莊子》曾經讀過幾次,不過都並未全部看完,只是大體看過,不過透過其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來,莊子喜歡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縱然窮困仍然不失做自己的決心!

這一點,或許我們不需要去如他那樣極端,但是不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人總需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這本書也是匆忙的看了一遍,總體的感覺似乎並不如直接讀莊子更好,裏面很多故事都被刪減了,想必也是為了作者的主題需要!

對於這樣一本書,確實能夠給很多人帶來一絲新意,在那忙碌的現實生活中,在那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帶來一絲自然的氣息!

不過真正的要了解莊子,或許還需要自己親自去讀《莊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瞭解這個人!

在我們這些層次上,或許我們根本不可能瞭解莊子,而唯有達到那個層次,我們才能夠了解莊子,而我現在做的不過是我這個層次水平眼中的莊子而已。

透過莊子的文章,我們不能否認,莊子對於道是有很深瞭解的,而他也很顯然是在依道而行的,而書中又很明顯他並不去現實中摻和,這説明了什麼呢?莊子時代的現實生活已經脱離了自然之道,正是如此,莊子才不會去違背自然之道,進入世間!這或許是另一種層次的修行,哪怕是一絲一毫都不違背自然之道,而我們所做的其實是什麼呢?

我們對於自然之道並不真正的瞭解,我們才會認為現實不能脱離,以莊子為鏡子,我們的修行實在是差的很遠,我們所能夠體驗的幾乎都是頭腦所給予我們的理性思考,而莊子做的恰恰是完全沒有頭腦的思考的心靈生活!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樣一個修行過程中,我們只是出於一個起點而已,尚且不曾搞清楚山和水,又如何知曉未知的真相呢?

知道是容易的,透過讀《莊子》我們就可以知曉很多道理,但是做到是困難的,這恰恰就是莊子的難能可貴之處,這就是為何《莊子》可以流傳幾千年,而我們的東西只能轉瞬即逝的原因!

《莊子》寫的是自己的心,寫的是自己的體驗,而我們寫的是我們頭腦邏輯,怎麼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呢?

通過讀《莊子》,我的心蕩漾了,我感覺到了心的存在,也希望更多人可以走向心靈之路,而不是思考莊子,而是做莊子!

讀于丹莊子心得 篇二

這個暑假,我一直在靜靜地品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覺得自己的內心淡定了許多。我的座右銘是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覺得人就應該在這個物慾喧囂、浮躁的社會靜下心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是不同的,我們關鍵是應該做好的自己。

回首自己走過的歲月總覺得是那麼匆匆忙忙。我們生命裏的這段光陰,跟整個時間流程相比,的確是微不足道的。用莊子的比喻來講,“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也時常在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最最有價值呢?

莊子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人的狀態。”是的,今天的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做人有擁有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因為該屬於自己的誰也拿不去,不屬於自己的它也不會來。自己常常想,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價值就是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家長信賴的老師,這就是我最欣慰的。但是有時候總是過於急躁,不允許學生犯錯誤,當學生做了違反課堂紀律,作業出現錯誤,我總是很生氣,有時甚至大聲指責。其實想想學生們真不簡單,我剛剛批評過他們,他們竟然會對我親切地微笑,並親切地喊我“韓老師”。

在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世界上,想想做國小老師也是比較幸福的,因為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最純潔的心靈,不需要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只要我們付出愛心、耐心,就會獲得最真摯的情感。作為一名老師,當然都盼着自己的先生最優秀,希望他們的成績出類拔萃,好像這樣才更光彩。這是一種積極追求向上的心態,但如果過度了,就會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使他們討厭老師而最終對學習產生倦怠。所以,我們為人師者的心態不僅僅決定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影響着祖國未來和希望呀!

感歎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我有時也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但羨慕又有什麼用呢?人還是應該面對現實,找準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執着不斷前進。凡是一件事如果動機過強,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越來越喜歡看體育比賽,那不僅僅是欣賞,更是一種挑戰,有多少優秀的選手正是因為壓力太大,沒調整好心態,而失去了登上最高領獎台的機會,其實有時候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呀!我的第一次國旗下演講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它磨鍊了我。我們學校組織老師輪流演講,當我登上演講台,真有點搖搖欲墜的感覺。剛剛開始時,我就覺得有些小緊張,又想到周圍這麼多的師生,後面還有校長們,就更緊張了。我提醒自己“不要緊張”,但無濟於事,演講快結束了,我的心才漸漸平靜下來。我想可能自己想演講得好一些,結果適得其反。當我讀了莊子《達生》篇裏木匠的故事,明白了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也就是我們在做事時,別想太多,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也就實現了真正的超越。與我們的同事天天相處,我們需要的是寬容和理解,正如於丹所説:“真正的爭鬥,取得勝利,不在於勇猛,不在於技巧,而在於德性”。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信賴的老師,我們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三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體會 篇四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於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五

莊子與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兩位神人,這致使我對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兩人的著作《南華經》與《道德經》都是道教中的經典。這兩本書我大多在一兩年前背過,儘管有些章節記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還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誠之心,我不敢對此兩本經發甚議論,因為我不敢説我真懂了,但似乎參考別人的見解還是可取的,於是就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我以為莊子的精髓在於寓言,因為實際上《莊子》整本書可以説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它將現實生活和這些寓言結合在了一起,看似使莊子的思想顯得更接地氣。但我以為作對比閲讀的心得會比她這種方式收穫的更多。我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我的淺見。

比如關於“小大”的觀念,莊子在《逍遙遊》中是這樣闡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段話説明了世間萬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有比較才有高下。這種小大之辯在《秋水》《齊物論》等章節中也都有體現。老子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講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與無用的論辯也是老莊愛説的。莊子關於這個話題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數都與樹有關。如《逍遙遊中》中:“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樣的,這樣的無用之用的論調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論依據。老子説:“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些只是莊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個故事都那麼耐人尋味。讀過《道德經》的人會覺得《南華經》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想如果於丹從這個角度入手,可能會寫出更好的書。至於她現在寫的這一本,我並不看好。

于丹莊子心得體會 篇六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裏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隻舞動着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裏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覆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嚮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脱,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嚮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於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七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八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九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啟示最大的是于丹關於《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説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十

鈎月清寒歎華涼,煮酒雲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於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脱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讚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脱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説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説:“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總有那麼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脱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