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W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多篇】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一

莊子與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兩位神人,這致使我對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兩人的著作《南華經》與《道德經》都是道教中的經典。這兩本書我大多在一兩年前背過,儘管有些章節記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還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誠之心,我不敢對此兩本經發甚議論,因為我不敢説我真懂了,但似乎參考別人的見解還是可取的,於是就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我以為莊子的精髓在於寓言,因為實際上《莊子》整本書可以説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它將現實生活和這些寓言結合在了一起,看似使莊子的思想顯得更接地氣。但我以為作對比閲讀的心得會比她這種方式收穫的更多。我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我的淺見。

比如關於“小大”的觀念,莊子在《逍遙遊》中是這樣闡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這段話説明了世間萬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有比較才有高下。這種小大之辯在《秋水》《齊物論》等章節中也都有體現。老子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講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與無用的論辯也是老莊愛説的。莊子關於這個話題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數都與樹有關。如《逍遙遊中》中:“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樣的,這樣的無用之用的論調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論依據。老子説:“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些只是莊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個故事都那麼耐人尋味。讀過《道德經》的人會覺得《南華經》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想如果於丹從這個角度入手,可能會寫出更好的書。至於她現在寫的這一本,我並不看好。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二

《莊子》曾經讀過幾次,不過都並未全部看完,只是大體看過,不過透過其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來,莊子喜歡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縱然窮困仍然不失做自己的決心!

這一點,或許我們不需要去如他那樣極端,但是不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人總需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這本書也是匆忙的看了一遍,總體的感覺似乎並不如直接讀莊子更好,裏面很多故事都被刪減了,想必也是為了作者的主題需要!

對於這樣一本書,確實能夠給很多人帶來一絲新意,在那忙碌的現實生活中,在那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帶來一絲自然的氣息!

不過真正的要了解莊子,或許還需要自己親自去讀《莊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瞭解這個人!

在我們這些層次上,或許我們根本不可能瞭解莊子,而唯有達到那個層次,我們才能夠了解莊子,而我現在做的不過是我這個層次水平眼中的莊子而已。

透過莊子的文章,我們不能否認,莊子對於道是有很深瞭解的,而他也很顯然是在依道而行的,而書中又很明顯他並不去現實中摻和,這説明了什麼呢?莊子時代的現實生活已經脱離了自然之道,正是如此,莊子才不會去違背自然之道,進入世間!這或許是另一種層次的修行,哪怕是一絲一毫都不違背自然之道,而我們所做的其實是什麼呢?

我們對於自然之道並不真正的瞭解,我們才會認為現實不能脱離,以莊子為鏡子,我們的修行實在是差的很遠,我們所能夠體驗的幾乎都是頭腦所給予我們的理性思考,而莊子做的恰恰是完全沒有頭腦的思考的心靈生活!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樣一個修行過程中,我們只是出於一個起點而已,尚且不曾搞清楚山和水,又如何知曉未知的真相呢?

知道是容易的,透過讀《莊子》我們就可以知曉很多道理,但是做到是困難的,這恰恰就是莊子的難能可貴之處,這就是為何《莊子》可以流傳幾千年,而我們的東西只能轉瞬即逝的原因!

《莊子》寫的是自己的心,寫的是自己的體驗,而我們寫的是我們頭腦邏輯,怎麼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呢?

通過讀《莊子》,我的心蕩漾了,我感覺到了心的存在,也希望更多人可以走向心靈之路,而不是思考莊子,而是做莊子!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三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四

閒暇時靜心品讀了餘丹教授的《莊子心得》,讀完後心裏沒有大波大涌的澎湃,也沒有沉睡中猛醒,倒像有千百條蟲子在胸中蠕動,竄動過每一條神經,彷彿要將身體及心境作個徹查,好讓靈魂動起來,晾在風裏,風掉黴塵與污濁。

餘丹教授的解讀,文字簡潔,説服力強,多以現實生活為支撐,便於理解。莊子思想映射幾千年,後人唯有在解讀中努力還原,包括餘丹教授在內的後來讀者,都只是在膜拜中受用,去淨化內心,去思慮人生,讀完後回想起來,胸中也只有一個漠態的梗概,無法真切去感知全貌,我想這就是莊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需要身體力行的踐行,我相信它是賦予有緣人的,這個緣需要虔誠,需要執着。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在他的文章中可以尋找到名利,功名,生死這些相對人生態度的大統一,人生是個恆古不變的話題,人類幾千年來都在用實踐解讀內心,都在思考這個話題,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我想有太多不同的解釋,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都在努力生活、生活繼而體現生命。

淡泊名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大眾詞彙。但真正又能有幾人能像莊子一樣活在名利之外呢?這是一個物慾澎脹,私慾成災的時代,社會呼喚淡泊,需要莊子思想的浸潤。我生活在一個偏遠貧窮的小縣城裏,説到貧窮分兩説,一是物質貧窮,二是思想貧窮,多年的積貧積弱,沒有刷新這個小縣城人的思維,大眾依然夜夜笙歌,飯局上酒杯中造就了無數豪傑英雄,朋友一紮堆,喝酒、唱歌、洗腳一條龍,口袋空了,半夜回家免不了再爆局部戰爭,但他舍利成名得到大眾肯定“某某耿直”。所幸的是,這種“耿直”延伸到了家庭,從主婦到小孩,也學會了夜貓子生活,子女是犯不着管教了,盡學着大人,舉家夜歸,在酒精的刺激下,似乎就有了“天地之間、捨我其誰”的胸襟了,家人也就在這種“會心會意的微笑中”找到了幸福的感覺,唯有苦了有老人的家庭,子女為其修了一條通向天堂的高速路。這種“耿直”似乎有其獨有的市場,得到升遷、拿下項目、承蒙關照都得益於“耿直”,名利場上,有名利雙收者,有舍利逐名者,有舍名逐利者,眼高手低者説:“我看破名利,追求淡泊”,內心空餘無限的悽苦與失落。唯有剝開名利場的面紗,見着血淋淋的傷口,以莊子思想外敷內服,才能療以頑疾,直達餘毒。

一世功與名,皆付笑談中。莊子以順其自然的心境理解功名,雖濟世之才,卻窮困聊倒,但逍遙自在,閒適野趣。現在人對功名的理解,沒有突破功名本身的瓶頸,得功名者,謂之才,不得功名者,謂之淡泊,才與淡泊本身就是功名的形式,唯有莊子不計功名才是真的達到順其自然之境,不刻意追求,不隨意屈從。在網上看到一大學教授的演講,從中能找到在當前中國這種教育體制下追逐功名會成為人的一種本能,從幼兒班到大學教育,都是在幹部體制下運行的,都會存在我國特色的官場潛規則,功名的追逐也就成了一種教育體制下存活下來的本能,這位教授的演講的痛心疾首的,其間盡是無奈和無助,説明大氣候還沒有逆轉,在我身邊也有好些人看破了功名,就像塵世中人看破了紅塵歸依了佛門,最終知曉平安是福,平淡是真,但這部分人盡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就像國人的鍛鍊意識一樣:“青年人沉睡、中年人覺醒、老年人奮起”,人太不容易滿足,看到的永遠是沒有得到的,已經得到的似乎就不值一提,所以長期會沉迷於功名的角逐,很難從中解脱出來,直到力不從心那一天,歎口氣後舒口氣,但判斷子女的標準依然用功名量化,強加給孩子成人的標準以實現自己未盡之遺志,悲乎、惜哉!莊子教我們看破功名,其中有大智慧,有大人生,它要糾正從國家到個人的盤根錯節的愚疑。

莊子説:超越生死。我們常説:“生者奮發、逝者安息”,更有甚者曰“好死不如賴活着”,這些詞句我對其的理解無法全面,都只能是以偏概全,因為我自身並不能達到莊子超越生死的境界,能遙知那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超越説明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人的生死也就是春夏更替,草枯草榮一樣,是一種規律性的更替,至於名利、功名就像植物的品種不一,只是一種生存狀態要去適應一種生存環境一樣,莊子説:我們的心境要遊離於形骸之外。現實生活中的人,永遠擺脱不了自我,自我中心意識嚴重,數着日子計算生與死,以物質取得的多少決定生命的質量,莊子思想中生與死的超越,我想應該是指超越人的內心,無所謂生,也就無所謂生的強求,無所謂死,也就無所謂死的遺憾,然後才能擺正生存的姿態,順乎規律生活,將得失、愛恨、名利置於形體之外。

莊子思想經過了幾千年的洗禮,評價已是多餘,它作用於不同個體,產生的效果會有不同,對自身心理感受的記錄我想無可厚非,有形的記錄,説明離莊子思想無形的境界還相去遙遠,將以此為勉,淨化內心。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五

鈎月清寒歎華涼,煮酒雲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於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脱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讚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脱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説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説:“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總有那麼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脱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