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安全教育課程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安全教育課程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安全學習心得感悟怎麼寫 篇一

驚聞———人身事故,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安全無小事”的深刻教訓。電力事業是個充滿危險的工作,但只要掌握電力運行規律、時刻保持安全生產的警惕性,防微杜漸,認真對待每一次工作任務,是完全可以馴服“電老虎”的。我們手裏的《安規》和種種安全生產的保障措施,就是給這隻兇惡的“電老虎”設計的層層牢籠和枷鎖。

———這次事故,正是因為參與工作的人員對於已經“馴服”的“電老虎”存在麻痺大意的思想,以為多年不發威的“電老虎”就真的成為“病貓”了。根本沒有把電力系統運行維護工作的危險性看在眼裏,這無異於擅自打開關押“電老虎”的牢籠和枷鎖,這隻兇惡的“電老虎”當然不肯放過任何發威的機會。

通過對《會議紀要》的學習,我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

1、安全生產,不是口號。

安全生產,這是我們電力工作者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或者看到的警句。但是這不僅僅是個口號,更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準則,是我們人身安全保障的唯一措施,不能因為以前的安全就忽略了以後的危險。忘記了這個準則,就是把自己加上作料送到“電老虎”的籠子裏。這也是造成“蚌埠5.12”事故的主要原因。這樣的態度,不出事故才是怪事。

2、服從指揮、聽從調度。

如果沒有各項安全保障措施,電力工作的危險程度要遠遠大於戰爭。因為戰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犧牲,而電力生產如果沒有安全生產措施的保障,任何人都躲不過“電老虎”的魔爪。打仗如果沒有運籌帷幄、如果沒有靈活指揮、沒有各兵種、各單位協調配合,就要輸掉戰爭。電力工作也一樣,如果沒有安全生產措施為武器、如果沒有嚴格的指揮,鬆鬆散散、各自為戰、不服從指揮,就很有可能造成自傷、誤傷事故,甚至發生羣死羣傷的惡性事故,同時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絕不亞於輸掉一場戰爭造成的後果。因此電力工作就要象軍隊那樣,紀律嚴明,指揮到位。“蚌埠5.12”事故就嚴重的存在組織不利、管理鬆散、現場混亂的情況,如此一來,怎能不吃敗仗?

3、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隨着安全生產法的頒佈,安全生產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啊,你個人不遵守安全生產準則,後果可能是對別人造成傷害,這就是“謀殺”罪!也可能是造成國家經濟損失,這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罪!即使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你也是“玩忽職守”罪。我們工作中的安全措施,如“兩票三制”,工作人員如果不能嚴格遵守,而是走走過場形式主義,就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就是威脅人身安全、國家財產,就是犯罪。“蚌埠5.12”事故中就存在工作票“代簽名”、“未簽名”現象、也沒有嚴格執行工作間斷、轉移簽名制度,就是沒有把遵守工作安全保障制度上升到遵守“法律”的高度。

為了吸取“蚌埠5.12”事故的教訓,學習會議紀要的精神,我以後要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遵守各項安全保障制度,履行安全生產職責,認真遵守“兩票三制”等安全保障措施,決不麻痺大意,為了家庭的幸福、為了事業的繁榮,而珍惜自己和他人寶貴的生命。

安全感悟 篇二

班會課上,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而受益匪淺的課,

同學們都非常專心致志,有時[捧腹大笑,有時深表同情。首先,老師讓我們看了一些關於交通的知識,哪些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我們不應該做的。其中有一些很滑稽的動畫,接着,老師設計了一個簡單實際的小遊戲,他先説出一些交通安全中存在的情況,再讓我們判斷是對還是錯,如果這道題是對的話就要擺出一個錯誤的手勢,反之就擺出一個正確的手勢,有些同學因為反應遲鈍,一時做錯了,同學們都笑了起來。下一個節目,老師讓我們看了一場短劇——《流淚的花季》,裏面的主角都是一些傷殘的小孩子,有的小孩子因為爸爸媽媽出了車禍而從此失去了世界上最親愛的人,有的小孩子因為去幫爸爸買煙而在過馬路的時候被大貨車撞傷了腿,有的小孩子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準備要結婚了,但由於一時失誤而被車撞死了,導致雙方的子女都有年老的爺爺奶奶供養…。

一次又一次的交通安全失誤,都使小孩子們的幼小心靈受到巨大的創傷,他們的人生道路才剛剛開始,就因為一場事故,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上天對他們是如此的不公平,不公平……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可以讓它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失去,這樣很不值得,一些平常很注意任何事,做事非常有原則的人,也許他們的警惕性會比較高,但也不可以隨便了事,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會以為自己一定會沒事,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一些平時對交通安全極度不留意,不關心的人,也許他們的交通意識比較淡薄,但到了適當時候,他們可能會變得十分小心,因為這樣的人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

總之,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們一出家門口,就要小心謹慎,左望右望,人人都知道”馬路如虎口”,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它。

為了自己的安全,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為了社會的秩序井然,請大家認真遵守交通規則,做好自己,造福社會。

安全感悟 篇三

在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但安全教育是一個沉重的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我國中國小非正常每年超過1.6萬人,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學生死亡,相當於每天消失一個班。

每個人都在談論安全,人們是安全的。為了預防事故的發生,我們必須樹立安全意識,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知識,安全與健康知識和應急躲避技能,從而提高我們的自我保護潛力。

因此,上個學期,學校把重點放在了“安全”的問題上,並做出了明顯的舉動,讓我們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温室裏的花朵不知道世界的危險;井底的青蛙不知道世界的豐富。其實,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缺乏安全意識的人,在上學前和放學後,不顧危險,三三兩兩地在門口的街道上玩耍。要知道,道路不是我們展示的舞台,學習才是我們人生的舞台。我們的校園很特別。街道兩旁有許多小攤販。缺乏安全意識的人一定喜歡沒有質量、沒有保證、沒有檢驗的“三不”產品。他們認為它們是香的,嫩的,光滑的,美味的和美味的。我們應該瞭解,大部分食品不符合衞生標準,容易出現嘔吐、噁心、腹痛等不良現象。此外,我們的校園面向街道的兩邊。車輛來來往往,灰塵滾滾,更不衞生。

同學們,生活是完美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擁有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為了校園的和諧,讓我們用心行動,為彼此的生活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安全感悟 篇四

事故已然發生,傷者正在接受着痛苦的治療,這次事故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從事故對當事人所造成嚴重深切感受到它的無情和殘酷,他的人生因此而改變,他今後的路不知該如何的走下去。

通過事故的學習,我在為他感到惋惜和同情的同時不僅在想,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該吸取什麼教訓,從而避免重蹈他的覆轍呢?從本次及歷次事故來看,事故現象雖有不同,但導致事故都與當事人的主觀因素有着較大聯繫,説白了,就是“三大敵人”在做怪。縱觀人們的實際工作中,“違章、麻痺、不負責任”現象確實存在,當上級來檢查或是要求嚴格些,下邊就收斂些,否則,風頭一過就又放鬆了警惕。些次事故主觀上即當事人安全意識淡泊,麻痺大意所致;客觀的原因諸如:工作負責人不負責、許可人許可隨意,監護不到位,危險點分析不足等等。

保證安全,首先就是要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這是保證安全的首要前提,如果我們的每一項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話,事故發生機率必然會大大減小,如在一項具體工作中,工作前,認真進行危險點的分析,辦理工作票,做好安全措施,開好班前會,將各項制度履行到位,也就是把環境的不確定因素、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事故的可能性隆到最低。

其次要提高思想意識,這是保證安全的根本。此事故中當事人的工作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技術水平不可謂不高(聽説是位高級技師),但還是出了問題,就是因為他思想上有了鬆懈,才犯了這樣的低級錯誤,陰溝翻船。提高思想意識,即: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把“三不傷害”確實貫徹到工作當中,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使安全深入人心,平時工作提高警惕,多注意觀察員工的精神狀態,發現不利因素及時調整。

另外,加強對規章制度及業務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業務技能,這是安全的重要保證,《安規》、《兩票三制》這些都是保障我們工作安全順利開展的法寶,對此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我們員工自身都應自覺的認真學習,掌握。業務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它,我們工作就好比初生的孩子不會走路,難免碰壁、摔倒。為了使我們的工作更得心應手,不致於盲人摸象,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以適應變化更快的知識需求。

還有就是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工作中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人人為工作着想,為安全把關。

總之,我們應該把各自好的想法落實下去,不應只流於形式,停留在口頭上。

安全教育課程心得體會 篇五

我是教育學院2020級本科生XX,學習了今天的主題公開課後,我感觸頗深。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沒有國家安全,哪有人民的幸福安康?國家安全實際上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對僅知道“皮毛”的民眾來説,加強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不能僅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這一天,而是應該天天都要繃緊“國家安全”這根弦,以防患於未然。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過去一講國家安全,就是指邊境疆土,此刻看,還要環繞國家利益這一更高層次來熟悉國家安全。當今世界,國家安全所涉及的並不僅僅是軍事問題。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國防和國家安全觀念,已不能完全滿足科學技術含量急劇增加的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因此,順應時代變革更新國家安全觀念成為時代所需。

國家的安全關係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當然國家安全也離不開人們支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積極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爭當擔當重任的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