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初1心得體會作文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5W

初1心得體會作文多篇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1

國小作文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國小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國小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甚至有的學生提起作文就感到為難,害怕。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國小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 從小抓起,做好鋪墊和銜接。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應該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説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所以,從這時起,語文老師就應該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意識,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讓學生能通順地説一句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圍繞一個意思説幾句相連的話,這樣堅持下去,就會增強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為三年級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揭開作文神祕的面紗。

國小作文教學實際是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新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國小生作文是“寫話”和“習作”的結合。這既符合國小生學習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認識規律,又符合國小作文教學的實際,國小生的作文實質是練習用筆來説話。當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學生已經學會或基本學會了用口語,現在只是讓學生學會用筆來説話,實現口頭到筆頭的轉化,把寫變成了一種由內到外的自由傾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從而形成一種寫作主體,寫自己的自得之見,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筆,寫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這樣就從心底裏排除了“作文難”的障礙,減輕了學生心靈的壓力,有利於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

三 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向着認定的目標前進。作文是現實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題作文要結合現實生活,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點明中心,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和興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題目不當,脱離實際或者公式化,學生作文就會感到無話可説。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説真話吐真情,不説空話、假話,作文和生活是緊密聯繫的,作文要靠生活積累,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他們願意寫作文,愛上寫作文。

四、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閲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活動,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五 閲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閲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閲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讀課外書,,不斷接受文化薰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閲讀能力或者説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就寫不出好的作文,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閲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鑑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熱愛寫作,學生把寫話、習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自覺需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特別是思維的加工和整理能力,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2

提起作文教學,我想很多老師都和我一樣在平時教學中有所抱怨。而我自己,也常常為怎樣進行作文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習作水平而苦惱。今日,拜讀了由張文質、竇桂梅老師主編的《國小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國小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一書薈萃了20位名師的20堂精彩作文課堂實錄,精到的評析與反思讓我如身臨其境,感受名師的親和力以及特色的教學語言。感歎名師們作文教學水平的高超之餘,更多的是他們設計的很多課例,對於我們的日常作文教學,有很好的借鑑作用,這對自己和孩子都有受益。

大文豪巴金曾説過:“寫作就是無技巧地再現生活。”而對於每一個語文老師來説,肯定都有這樣的感受:對於熟悉的材料,學生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反之,則愁眉苦臉、焦頭爛額,寫出的文章也純粹是空洞無物。張化萬老師説得好:“真,是寫好作文的出發點,也是作文的生命。”仔細想想,學生沒有“真”的生活,又怎能“再現生活”呢?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和感受,談何“內容真實具體”呢?因此,空洞無物、蒼白無力也就是必然了。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是發展智力、培訓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靈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作文也是這樣,只有學生對作文產生內在的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去探求,才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動力,發揮聰明才智,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習作水平。從本書來看,名師們無一不採用了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方法,在教學中採用“活動習作”形式。名師們按照作文要求,創設各類習作情境,加上適當的活動組織,吸引孩子們主動參與到習作活動中。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到參與中,自然而然依老師的要求聽、説、想、做。老師們以這種不着痕跡的形式教給孩子觀察方法,並有了自己的獨特體驗,萌生表達感受的慾望,習作之時自然處處皆能下筆了。

於是,名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活動作文”的形式:根據習作的要求,積極創設情境,恰當地組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就會全身心投入,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去説、去看、去想。在活動中,老師會不露痕跡地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強化學生的所見所聞,以及各自的體驗和感受。學生親身參與了活動,並有了獨特的感受,表達時也就有內容可説,自然也就沒有了畏懼心理,自然就會萌生表達的慾望。

在“活動作文”的過程中,名師們都把活動劃分成為幾個環節。每進行完一個環節,教師就會及時引導學生細緻觀察,並以口頭和文字的形式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最後再將各個片段組織成文。這樣在活動中寫作,學生筆下記錄的是“現在時”,印象還很深刻,感覺也還新鮮,所以寫起來會更容易,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

名師們的課堂中,還有一個值得可圈可點之處:説寫緊密結合。學生們經歷完一個環節後,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們反覆地練習説話。在説的過程中,細緻地進行引導,及時地進行點評修改,力爭讓學生把這一環節的內容説清楚説具體。在充分的説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動筆寫。這樣就有力地保障了寫的質量,也降低了寫的難度。

要指導學生們説、寫具體,也並非易事。各位名師均下足了功夫,使之落到了實處。最重要的是重視活動中的觀察,教給觀察方法,強調多角度、立體地進行觀察。像何瑩娟老師就巧妙地由一個“聰”字,讓學生明白了觀察時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口勤説話,心多思考。”學生有了細緻入微的觀察,自然就能將活動寫具體。

此書中的20節作文課,每節都有其特色,都讓人回味無窮。而課堂上名師們的作文評析藝術,更讓人嘖嘖稱讚。每一節作文課上,教師都會請班上的孩子們站起來朗讀自己的習作,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機會。評析包括生評和師評,並且都是隨機的。教師都很善於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同學的習作,儘量找出同學習作中的優點和可取之處。虞大明老師認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對於國小生而言,‘自信’和‘快樂’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試想,即使是對於一個在寫作上水平很普通的學生來説,自己的每一次作文,同學們總能從中發現點點滴滴的優點,他該會是多麼的滿足?他還會懼怕習作嗎?肯定不會!他一定會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習作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在評析過程中,名師們除了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外,還很注重通過點評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他們會認真傾聽學生的習作,並及時地指出學生語言或表達方式上的不妥之處,為其他學生如何規範語言提供了參照。

回顧自己的習作教學,平時光注重習作前的指導,而忽略了習作後的賞析、點評,着實是一大敗筆。不過,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吸取名師們的優秀做法,在習作點評這方面強化落實,切實激發學生寫作自信心,提高寫作水平。

沉浸在名師們鮮活而靈動的作文教學課堂,吸收名師們作文教學的精髓,結合我班孩子們的實際,建構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這是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的追求。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3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着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我跟隨新課改步伐實行了“六步”教學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

一、課改中的收穫

課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把課程實施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教師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推動和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在課改實施中,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説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為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為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數學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學習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平等和諧、合作交流,求知進取三種良好的教學氛圍。

(2)創設問題情境。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學生樂學、愛學、興趣濃厚。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

2、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數學。有趣、來源於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並站起來説:“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問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化,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湧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為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裏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裏、家裏、校園裏、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如 “説説你身邊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位置、統計、加減乘除關係等數學信息,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

4、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課改中,我遵循着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着眼於兒童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合作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羣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習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並儘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困惑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總之,不管課改之路有多少困難,我都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砂河二小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4

三年級剛剛接觸“正式”作文,比較陌生。很多學生對作文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嘴”的感覺。學生寫作文難,老師教作文更難。作文課上孩子們冥思苦想,抓耳撓腮,只能寫出乾巴巴的幾句話。大多數學生寫出的作文,常常是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批改起來非常困難。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以及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三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仿寫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大多數老師反對仿寫,而我不那麼認為,仿寫雖不利於學生創造,寫出來的作文大同小異,也可以説是千篇一律。但從訓練角度來説對學生有益。老師教課文就是教學生學思路、方法、語言表達。剛開始學生不會寫作文,讓他們仿寫幾篇有什麼不好?能仿寫也是一種進步,仿多了自然就學會寫。特別是典型例文仿寫,我主張全面習作訓練。

一、仿語言的表達形式

我認為仿語言的表達形式就像是用同一個詞語造不同的句子,雖然用的是同一個詞語,但造出的句子卻是各不相同的。貌似“千篇一律”實則“百花齊放”。

下面就舉一個我在教學中的例子

在教學寫人這篇習作時,剛開始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

“我的同桌長着一雙又細又長的眼睛,長着一張圓圓的臉,他很可愛。他穿着一身紅色的衣服,他愛看書,他待人非常好我們都很喜歡他。他長着厚厚的嘴脣,他腦袋圓圓的,他有兩顆又長又大的兔子牙。”學生之所以會寫出顛三倒四,前言不對後語的作文,就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語言。發現問題之後,我在黑板上寫出了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

“我的同桌( ),他那( )的臉蛋上長着( )的眼睛。他的嘴脣( )一笑( )。他穿着( )的衣服。我的同桌喜歡( ),比如( )。”學生模仿我的語言表達方式後,很快就寫出來一小段通順的話。學生修改後的作文如下:

⑴我的同桌陳蘇,他那圓圓的臉蛋上長着一雙又細又長的眼睛。他的嘴脣厚厚的,一笑就露出兩顆又長又大的兔子牙。他經穿着一身紅色的運動服。我的同桌喜歡看書,他的書包裏每天都裝着好幾本課外書,有〈安徒生童話〉有〈同步作文〉……他一有空就拿出來看。

⑵我的同桌楊航,他那白白的臉蛋上長着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的嘴脣薄薄的特別能説,一笑起來嘴邊就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非常可愛。他經常穿着一身藍色的牛仔服。楊航特別喜歡玩,每次下課鈴一響,他總是第一個衝出教室……

上面兩位學生的作文,雖然表達形式一樣,但是他們寫出的內容不一樣,用的詞語、句子也不一樣。因而他們寫出的人物也各有特色,能突出自己的個性。求異建立在求同的基礎上。因此我認為起步作文最好儘量使用相同訓練材料,訓練的時候,教師語言給一半,留一半,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語言表達。這樣儘管形式相同,故事情節相同,但是語言和細節卻大不一樣,讓語言百花齊放。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扶着走——放開走”吧!

二、仿寫作方法

學生的思維是自己的,也是培養訓練出來的。學會了同一種方法,並不意味着就是同一種思維。如果老師能夠很好的去激發,去鼓勵,去引導,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也是五彩紛呈的。

仿怎麼“構段”,如最基本的總分;仿怎麼“謀篇”,如最基本的總分總寫法。這些都是三年級學生完全可以學會的。

?北大荒的秋天〉這一課的第四小節是總分的寫法。作者先用一箇中心句“原野熱鬧非凡。”概括全段,接着分寫了大豆是怎樣熱鬧的,高粱是怎樣熱鬧的,榛樹葉子是怎樣熱鬧的。在學生明白了這種寫作方法之後,我立刻進行了小練筆,指導學生進行仿寫。

?1〕下課了,操場上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他們笑着喊着,奔跑追逐,玩的多開心呀。

?2〕大街上真熱鬧呀!

?3〕春天到了,公園裏的花真美呀。 。

學生仿寫的非常有條理,也很完整。

三、仿觀察方法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就是緣木求魚。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接觸事物,仔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才比較真實。

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在學〈石榴〉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看關於石榴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對石榴生長過程和景象有比較直觀的瞭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石榴籽的形狀等有比較感性的認識,並拿出石榴讓學生觀察、品嚐,加深印象。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觀察水果、描寫水果的方法。(先寫外形—樣子,再寫顏色,最後寫味道。)在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仿照書上的觀察方法,説説從那些方面觀察。接着我又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這次作文寫得非常成功。

兩學期以來,我經常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並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長期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來也不象剛開始那樣費勁了。

積累語言學生才有話可説,有詞可寫;學會觀察學生寫出的作文才真實、深刻;學會仿寫學生才能掌握寫作的方法,寫作的技巧。所以對於初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來説“仿寫”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是寫作的起步教學。仿寫不是抄寫,而是讓學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語言的表達形式。當學生能獨立寫作時,老師就不能再讓孩子們一味地仿寫了。這時學生應該放開心靈,放開手腳,放開筆墨,不拘格套,大膽的去寫,這才是真地“百花齊放”。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5

古今中外的著名文藝作品得以流芳千古,給萬千讀者雋永的藝術魅力,無不是在初稿後經過作者反覆的嘔心瀝血的修改才獲得成功的。所以,作文教學中必須把作文評改作為一個重要環節抓緊抓好。下面,我就個人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如何對待學生作文評改的心得談談自己的看法。

1、歸還學生的評改權,自評自改是學生提高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文章是改好的,這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但 “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文的本人。”葉聖陶先生説:“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新頒佈的《課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自評自改並不是放任自流,同樣應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不等於教師“放手”。學生是寫作的主體,主體的基本特徵是獨立的、積極的、自主的、創造的,而不是無節制的放任。教師在宏觀上引導方向,在微觀上予以具體指導,使得學生的評改活動朝着有序有效的良性方向發展。在活動之初,教師要細緻地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評改依據,這樣,學生才能有興趣參與進來。

在自寫自評的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寬鬆、自由民主的氛圍。教師不能用權威性壓服學生,要提倡學生靠自己動手動腦的行為來獲得寫作經驗。只有這樣,學生在評改實踐中才能產生學習的快感和自豪感,並享受探究寫作經驗的快樂,他們的寫作的興趣才會大增。

2、互評互改也是提高學生自由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説明分項、分等評議和評分的標準,組織學生互批互改。例如:採用五人一組輪值評議,交替評議的方法,每次由一名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朗讀文章,指出其中語句、字調、標點的錯誤,提出自己的評改意見,其他四名同學提出補充或評改意見,少數服從多數,由輪值學生打出等級,寫出評語。這樣在他們的評語中就可能有善意直言的批評,有真心實意的讚揚,有熱情友好的鼓勵,有傾心誠摯的交流。但無論長短都融合了一個“情"字,體現了讀者對作者的負責,體現了學生之間真誠純美的交流。把評改權還給學生,這並不否定語文教師在作文批改方面的主導作用,它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無論是構思寫作,還是評改交流,都突出了一個“自主”。這樣就尊重了學生的判斷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老師只做組織者和參與者,這樣就極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兩全其美,各得其所,何樂而不為呢?

3、教師評改,講求藝術

教師在評改學生習作時,應堅持鼓勵性原則。試想一下,如果教師給學生的評價是:“內容乏味,空洞無物,語言表達太羅嗦,找不到好詞好句,離優秀習作太遙遠了……”這樣的評語對這一位習作者來説,打擊太大了,會使他失去習作的信心,認為自己不是習作的“料”,只會對習作產生厭煩、害怕的情緒,那還指望他進步嗎?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時,不能老做醫生,將學生的作文批得體無完膚;也不做難服侍的婆婆,用規矩套路束縛學生;而是像一個園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時施肥澆水,幫助幼苗迅速地發育成長。要給學生成功和快樂,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哪怕是點滴進步,他都會歡欣鼓舞,大加褒獎,“這個詞用得妙極了”“這句話把……寫得十分具體、形象”“你這篇作文詞通句順,我為你的進步高興,願你再接再勵”,如此等等、學生讀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樂。教育家贊科夫説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評改中這種效應尤其明顯。

4、家長評改,啟發創作

家長評改是一個大膽的舉措,因為現在家長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完全有品評的能力,而且他們從事於不同職業,有着各種不同的見解,這樣不僅是有效減輕教師勞動量的得力助手,也是開拓學生、教師創作思路的指路明燈,讓作文更加貼近生活。可也有人的認為這可有可無:因為家長哪有“閒情”啊!其實不然,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只要能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的孩子的習作,更有助於幫助孩子樹立寫作的信心,再者,父母與子女更容易溝通、交流,更有利於習作的提高。如其中一篇“關於6· 11洪災的記實”文章,學生由於沒機會親臨搶險現場,習作顯得華而不實,後經各自曾參加各種搶險的家長的點拔,材料雖是耳聞,但真實、驚險,這是教師無法批閲出的成效。

5、網絡評改,以點帶面

多媒體網絡平台突破了作文評改的時空限制,縮短了師生交流溝通的時間,提高了評改的效率。藉助於網絡教學系統,教師彷彿長出了“三頭六臂”,及時有效地監控每一個學生的寫作情況,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指導成為可能,使學生在習作中即評即改,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評與改的信息通過網絡迅速傳遞,學生在寫作同時就可以通過網上評改,獲得反饋意見,並立刻對自己的習作做出相應的修改。

藉助多媒體網絡還為作文的教學注入新活力,開拓了新天地。它可以讓學生進行大面積的評議和修改作文,既可以師生對話,也可以生生對話,又能針對普遍現象,直觀地以點帶面進行作文要求的評改,還能完成習作修改的個別化輔導。除此,還可以查詢調用網絡中作文資料,為自己、他人的習作作補充修改,互相評議,互相欣賞,共同進步。評改中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自已習作中毛病,一邊評議別人作品,一邊修改自己習作,雖是“依瓢畫葫蘆”但收穫也頗多。

6、跟蹤反饋,鞏固落實

上述幾種評改機制完成後,應作跟蹤管理,檢查學生是否對別人的評價作出應答——認真修改。這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節。因為很多學生不能認真對待評語,沒有細緻品讀,導致馬虎修改,甚至不改。這樣,就失去評語的意義,也就沒有達到評改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從作文評改環節的創新入手,改變過去重寫作不重評改的常規,採取多元化評改機制,激發習作興趣,培養作文能力,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使他們各個都去征服這座“高不可攀”的山峯,實在令人欣喜!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6

越到高年級,學生對習作更有一些難度,不僅是家長們不知道對自己孩子的習作從何指導,而且更是我們老師都會感到有些困惑,現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發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同行共勉:

一、留心觀察生活

俗話説: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接觸生活,學會多留心觀察,養成習慣,讓他們有話可説,有內容可寫。我在教學實踐中,常聽一些學生説最怕的就是寫作文,每次寫作文時一拿起筆起來就感覺頭疼,總是覺得得沒東西可寫;有的還説不知道該寫什麼,從何寫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個人認為這就是平時同學們缺少觀察,沒有真實感,因此無從下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觀察,讓他們不斷積累豐富的題材,逐漸寫出真實的內容,這樣才有待於他們習作興趣的提高。

二、不斷積累素材,學以致用

平時,班上很多同學都不喜歡愛看課外書,特別是一些課外書籍一拿到手裏,就覺得是負載累累,感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負擔,所以每次圖書管理員發到他們手裏的課外書,不是把它放在一邊,就乾脆不要,這免得把它搞丟了反而要賠償,所以就覺得是心裏負擔。然而平時不愛看課外書的同學每次寫作文時,往往連句子都寫不通順,寫作文時想一句就寫一句,感到無話可説,無內容可寫,有的或者剛開了個頭,敷衍了幾句,就草草收場。為了不斷讓學生積累素材,學以致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正如俗話所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篇,其義自見”的道理。只有書讀多了,才會豐富自己的習作素材,也只有習作素材豐富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三、為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倡模仿

模仿其實是借鑑的一種形式,但模仿並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應當是靈活創造性的借鑑,在班上特別是對於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我覺得應該提倡模仿和借鑑範文,這樣逐步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沿着寫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漸地提高寫作表達能力。如果他們剛開始時的機械模仿,我們也應該加以適當的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產生寫作的興趣和慾望。如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範文,學生學了課文,我覺得可以模仿其寫作,特別是課文中的很多表達方法值得借鑑、學習,這樣使學生能學以致用。雖然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步,但還是不能一味地模仿,如學生習作水平較差或作文開始起步時,可以進行模仿,如果入門以後,必須脱離仿寫,讓學生走創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寫法,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自己的習作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四、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多説多寫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學生很會説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在寫作文時卻絞盡腦汁都寫不出多少內容來,這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説”的機會較多,幾乎不費多少力氣,然而他們“寫”的機會卻很少。這樣光説不寫,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嗎?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時,我們重在指導學生説練結合,多寫多練,並且,不但要説得好,而且要寫得好。所以我們平時上完一篇課文,應有針對性地佈置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小練筆,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有時先讓學生思考,下課後再讓學生練習,要求寫在小練筆本上,比如,有的寫讀後感,有的寫續寫部分,有的進行改寫訓練,有的進行課外拓展等等,經過多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的寫作水平相應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寫作的情緒也會日漸高漲。

五、儘量多些表揚,少一些批評

每當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當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識、感知,所以無論孩子寫得怎樣,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畢竟孩子都有其自己的閃光點,都有其好的一面。但我們在表揚之後,應委婉的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知道自己作文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樂於多讀多寫。在習作批改中,我們往往看到有些學生的作文內容並不太好,但在用詞、造句方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看到這些我們應給予表揚和讚美,讓學生產生其寫作興趣,如果我們在評學生的作文時,批評的多,表揚的少,那無形之中就像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似的,這樣就會挫傷他們寫作的熱情,使他們失去自信,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每次遇到寫作就會產生牴觸情緒,這不利於孩子寫作水平的提高。

六、鼓勵學生勤寫片段,多記日記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當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勤寫片段,多記日記,以及寫心得體會之類的一些小練筆等等。平時我們要要求學生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在平時的生活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不僅使學生能認知生活、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樂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強調每位學生至少每週寫兩篇隨筆或日記,可以對生活中的一些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可以寫寫自己的心裏話,也可以是寫一段有關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片斷,這樣,學生不但養成了愛寫隨筆、日記的好習慣,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筆後,習作素材的積累既得到了豐富,寫作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七、經常鼓勵學生創作,推薦發表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的確如此,在習作教學中,學生的興趣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寫出優秀作文進行發表。為了讓學生能寫出更多優秀作文,我們首先得讓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記錄新人新事,從班內到校內,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然後進行合理的選材和組材,寫出優秀作文,上送學校播音室及學校報刊編輯小組,讓其優秀作文得以播出和刊出。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而且讓他們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所以每次學校要求學生寫一些徵文時,我都會引導學生要鄭重對待,以便使自己的習作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多讀多寫,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初1心得體會作文篇7

今天我聽了一節關於作文教學的課,真是受益匪淺。

語文教學需要語文老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而鄒老師這一個有關作文教學經驗的介紹,恰恰告知我們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怎樣抓住適時的機會提高學生語言表

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用愛激發寫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説:“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為人所化。教育總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深處。”學生有極大的可塑性,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滿懷信心去關心他們,用愛心去撥動他們的心絃,用智慧,去叩開品德不良學生的窗户,為他們錯奏的青春旋律正音,幫助他們重新譜寫一曲優美動聽的青春之歌。鄒老師對於作文有難度的同學便降低要求,只要這樣的同學的文章中有一個好段,一個好句,哪怕一個好詞,鄒老師都會及時給予鼓勵,極大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再聽鄒老師面對學生有進步的學生給予的話語“你真是一個小才女”“你怎麼能想出這樣的詞,真是太棒了”……作為一個孩子當他聽到從老師嘴裏發出肺腑的激勵語怎能不開心,怎能不願意作文呢?

二、用心創設寫的情境

大部分學生害怕作文、應付作文、抄襲作文,面對作文無可奈何,對寫作不感興趣,帶着一種牴觸、無可奈何的情緒去寫的,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就會使學生厭惡作文,寫出的文章乾巴巴的,從而永遠失去

學習作文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機會。歸其原因就是這樣的學生的內心是空的,一個內心是空的學生怎麼又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呢?鄒老師作文經驗介紹裏所説的小遊戲、品食品、做積累……又給我們提供激發學生寫作的平台,同時也使我知道只要我們願意給孩子搭設一個感興趣的平台,他們便會在作文中書寫中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用法豐富寫得內容

葉聖陶老先生説:“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於傾訴他們的生活積蓄。”凡是緊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題,功底再差的學生都能有話可寫,甚至有的學生還會有超常的表現,相反,寫作內容若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學生的寫作就只能是憑空捏造、生搬硬套,作文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鄒老師引導學生會作文的一妙法便是適時利用現時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時機:一場雨、一場雪、班級突發事件、班級和學校組織的活動……引導學生隨時隨地作文,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怎能

不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呢?

讓學生愛寫作文,會寫作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追求,今天的劉老師運用短短的四十分鐘幫我們更清新地明確從事此項工作實施策略,今後我會將所聽、所感、所想於自己實踐相結合,引領我的學

生共創愛寫更會寫的藍空。

貼近學生生活,激發真情實感

-----聽作文課的一些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寫作能力等,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寫作能力的培養 卻常常讓 老師和學生都叫苦不迭,老師們抱怨學生下筆無物,沒有真實感受,學生們則真的文章空洞,無話可説。

10月27--28日 ,我聽了十一節作文教學課,可謂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但都不乏一個共同特點:注重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入手,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和主動意識,進而使學生產生表達的興趣和願望,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爭相表達,下筆滔滔不絕,真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這一理念。

通過這幾節課,我有以下收穫:

一、作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新課標指出:習作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我認為要想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一定要做足熱身工作,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或者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或者是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如陳小妮老師《小動物素描》的教學中,首先從現今學生們最熟悉和喜愛的小雞入手,將學生的思維自然的吸引住,產生進一步學生的興趣,羅秋老師《二十年後再相會》老師課前的歌曲也很好的拉近了師

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較快進入學習情境,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就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貼近生活是作文教學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要讓學生説真實、實話、心理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真實的生活還原給學生,當真實的.生活情境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時,他們會倍感親切,自然紛紛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的發言就會變得靈活,生動起來,韋春柳老師《吹泡泡》這一課就是這樣,他由學生們喜歡的遊戲入手,讓學生先玩遊戲,再引導學生寫出遊戲過程,一切水到渠成了,李曉老師的《感受母愛 體驗真情》則是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入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只有貼近了學生們的生活,才能讓他們真正做到有話可説,表達真情實感。

三、關注細節,有效引導,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當學生將真實的生活還原到課堂中時,只是一個個零散的片斷,怎樣讓這些片斷化成生動的文字呢?需要老師們的真效引導了,應該把握住這些細節,以語言、行為、動作上的鼓勵,引導幫助學生展開大膽的想像,例如韋春柳老師《吹泡泡》這一課有這樣一個環節:在輕快的音樂中,老師用語言引領,學生想象你想讓泡泡飛到哪去?在想象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充分大膽的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接下來的語言表達可以説得心應手,此時再動筆去寫,就早已成竹在胸了,老師們的有效引導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習作能力。

有了鮮活的生活,真實的情感,大膽的想象,學生不會再無話可説,但寫作還需日常生活的不斷積累,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好習慣,鼓勵學生少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積累好詞佳句,並在習作中嘗試運用這些語言材料來記錄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正做到文采飛揚,同時,要想給學生有效的引導,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也要不斷加強,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讓自己成為一條涓涓細流,才能保證為學生提供新鮮的生活源泉。

綜上所述,我想在實際教學中,只要能貼近生活,注重有效引導,挖掘真實感受,作文教學將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