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1

“習慣鑄造人格”,若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鑄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歡讀書,現讀書已成為我養成的良好習慣,我願意將我的讀書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我喜歡讀書獲得的快樂。因為讀好書就像與名人聖賢促膝談心,聆聽教誨,何不充實?讀書如與知音閒聊神侃,心不設防,口無遮攔,何不舒暢?與作者思想碰撞,偶有靈感之花,茅塞頓開,何不驚喜?俗話説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覽羣書如得知音無數,有知音的理解與共鳴,何不滿足?讀書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無一不曉,如何不聰?

如何讀書才能樂?必須是不為功名利祿而讀,若你是為升官發財而讀書定是無樂可言。快樂的讀書應是“乘其興之所適”。古人云:“讀書太樂則散漫,太苦則枯燥乏味。”這兩者都可能導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讀書的真樂。讀書不能盡信書,也不能沉迷於書中不能自拔。書,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認識,情緒各有偏頗。如有的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談闊論、天馬行空。如果長期沉迷於某一類書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書能移性情,故君子應博覽羣書、相互參照,以免偏聽不明。情志誤譴。讀書若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有樂必有苦,正所謂好書難覓、知音難求。這何嘗不是一種痛苦呢?讀書之所以苦,是因為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卻往往晦澀難解、意深難測;又因為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譁吵鬧,讀書的冷板凳難坐;還因為與遙遠的知音無緣對話或相見恨晚,書友天南海北難相聚。讀書成了一種孤獨。

讀書使我結實了許多知音,從書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2

在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後,我深深地被了海倫.凱勒堅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馬克吐温曾經説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出身19個月就成了聽不見和看不見,連説話都困難的海倫.凱勒,當她完全失去了活着的信心。就在這時,她認識了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來到她的生活中,使海倫.凱勒似乎感受到了生命是什麼,發現生命,觀察生活。於是她克服種種困難,從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為世界慈善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用心寫字,讓世界震驚。

失明的海倫,能發現這麼多東西,而健康的我,卻常常忽略生活的美。

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的時間,我會用我的眼睛做什麼呢?我沒有失明過,不懂得黑暗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於是,我閉上眼睛,在屋子裏走。

當我閉上眼睛的第一秒,我的心不知為何突然涼了下來。我感覺世界由明朗一下子變得漆黑,心裏就沒了數,顯得很不安穩。當我準備向前邁一步時,我卻發現平常滿不在乎的走路現在也變得如此困難,我發覺我不敢邁,我害怕,害怕自己會摔倒,害怕什麼東西會碰到自己,傷害到自己。這還算好的,我還可以用耳朵聽,但凱勒呢?她既看不見,也聽不見。那她面臨多大困難,面臨多大危險,我們怎能知道,怎能瞭解,又怎能體會!

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既能看到充滿陽光的'世界,又能聽到各種美妙的聲音。我們還有什麼遺憾呢?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我想:雖然凱勒看不見,聽不到,但在她心裏也有她自己想象出的世界,那是凱勒的世界,它只屬於凱勒自己。我相信她的世界也會充滿陽光、充滿笑聲。海倫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過的,卻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遺忘的凱歌!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3

工作之餘,某些時刻總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拿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慢慢品讀。不僅可以舒緩因忙碌工作而煩躁不安的心情,還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完善自我,何樂而不為呢!

最近發現的這一本好書,正是我們剛踏入社會崗位不久的新人需要仔細揣摩和學習的,它的道理淺顯易懂卻又耐人尋味,讓我受益良多,它就是當代中國偉大文學作家季羨林的——讀書與做人。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有讓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的感覺。在這本書裏,季老先生把讀書與做人這兩個影響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因素詮釋得樸實而又精準。人類繁衍至今傳承的文化是從何而來的,正是通過書籍一代代相傳才得以保留。它把古人積累下來的智慧寫入書中,後人通過讀書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行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季老先生説,讀書是一件好事,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

從小到大,家裏長輩就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好好做人,以後要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正是我們讀了書,有了學問,才能在社會上有了立足之地,才能維持生計、扶持家庭,也只有如此才能説為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人的一生,如果要談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小到對家庭負責,大到對社會、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説到做人,很多人會説但卻不會做。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人很多事,特別是在最長的工作時段更能考驗一個人的脾氣和性格,我們在工作上難免會有工作不順心,被領導批評的時候,這時候並不能表現出我們的真性情,而是應該保持冷靜,保持心平氣和。這就讓我學會了容忍,容忍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種美德,正如古人所言“小不忍則亂大謀”,當代人所説“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道理,道理誰都懂,但要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容忍可以平息很多怒火,很多爭端,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當今社會需要揚善除惡,我們不能站在社會高度層面上揚善,卻可以從日常生活點滴中踐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告訴我們在社會大環境下有我們該做的事,也有我們不該做、不能做的事。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都在提倡行善積德,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僅能造福他人,成就一番佳話,也能讓自己開心,樂在其中,我想這也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4

讀書於我而言,是一種審“苦”。這種審苦,像一位評論家形容波德萊爾的寫作狀態: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給自我解剖。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鏡、右手持刀;最終發現刀是鈍的、身軀是虛空的。

“我”在石板上銘肌鏤骨地“觀”着。鏡子呢鏡子還是鏡子。我從小人書開始“讀書”生涯。村裏的大小孩,從國中學校借回小人書。有些大小孩還爬到教師家或供銷社裏去偷小人書。借回來的第二天就要還,於是一本小人書在村裏輪流讀到天明,輪不着的乾瞪眼。讀國小的我放學回家,主要任務是放牛,讀小人書的機會比其他人多。當時用得最多的一個短語,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風”。在這“春風”中,我感覺到了父輩們一生的“悲慘”。這種“悲慘”感越來越強烈,最終成了未成年的我關注農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讀高中時,我拼命地思考農民的命運。讀的書越多,越深入,越感覺到世界的廣大、知識的無涯、思考的無窮,而人在其中的命運也越切近,越飄渺。我不知不覺走上抽象之路。當年的“農村之思”遠了,“人的命運”這個維度卻刻骨銘心了。為何讀書我説不清楚,因為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讀書已經是存在本身。但我明白:我讀書之所及,無不是“人的命運”,人在鹽米油醬醋中的命運,在世界中的命運,在人類中的命運。我關於人的命運的關注就這樣地由近及遠、由此及彼地展開了。

我信奉叔本華的理論:喜歡閲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僅有閲讀那些需要自我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讀書的人。我認為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一個沒有比較艱深着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艱深,不是因為它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是因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複雜。我的閲讀也是如此。我喜歡閲讀艱深的着作。在閲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向認為,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為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本事,也沒有生成本事。

閲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閲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改革年代,但在理解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我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説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我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一樣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稱之為差異閲讀法。我很少單純地閲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一樣的許多書放在一齊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一樣的書來辯論。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5

當我鄭重地翻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小説之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創作的。主人公魯濱遜懷着雲遊四海的遠大志向,踏上了航海的征程。他越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了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

他從絕望的裂縫中得到生命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鬥勇。

曾有人説過,“作為一個人,首先應該學會的便是如何生存。”魯濱遜並未作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和我們一樣在生活着。但這些瑣碎的細節卻又是魯濱遜同困境對抗的過程,而這些困境又是幾乎每個人都曾體會到的:黑暗,飢餓,恐懼,孤獨。魯濱遜的經歷之所以具有傳奇性是因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對抗困境的時間被拉長了。

如果我是他,當船遇到暴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難和波折,因為我有自信。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我會像他那樣去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積極自救,因為我有那個能力。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的站出來,與他們搏鬥,因為我有那種膽量。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淒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我們是否有去珍惜,甚至還有人會去輕生,多麼愚昧的舉動啊.想想魯濱遜,他為了生存下來,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去,一直堅持不懈地拼搏着.而對於那些人們,我不知他們領悟到了什麼.生活中是存在着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這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應該去挖掘去體會,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

我崇尚着我的生活,儘管它很普通。我熱愛生活,我要用我笨拙的筆去畫,畫出一張最美的生活!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6

?童年》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

五年級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篇7

先請大家猜個來自《森林報》的謎語----春天叫人愉快,夏天教人涼快,秋天叫人吃個痛快,冬天叫人暖和過來,是什麼呢?對了,是森林。《森林報》是一部比故事書更有趣的科普讀物,它的作者維·比安基,生於1894年,逝於1959年,是俄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像一個老練而又風趣的報紙總編輯,更像一個充滿童心童趣的導遊,通過《森林報》中春、夏、秋、冬四列火車,以12月份為序,向我們真實生動地展示了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和愛恨情仇。

閲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森林是紛繁多彩、引人入勝的,森林裏到處都有驚喜和感動。所有的動植物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擔負着繁衍後代的神聖使命,他們處在自然之中,又是自然的一部分,無時無刻不在為生存而訓練、逃避和獵殺。動物們要學習生活必備的本領,還要學會合作。“鶴和琴雞都有一塊真正的訓練場,供自己的孩子們學習。”“誰先發現了敵人,就得尖叫一聲,警告大家,讓大家趕緊四散飛逃。要是有一隻鳥遇到禍事,大家就一起飛起來,大吵大叫,把敵人嚇退。”

所有的動植物在與自然的搏鬥之中成長或者消亡,他們既能面對殘酷的現實,又不忘享受生命的快樂。“兩隻小熊上了岸,看來倒是洗完澡挺痛快似的:火盆似的天氣,他們穿着毛茸茸的厚皮大衣,正熱得要命呢!在冷水裏浸了那麼一下,他們涼快多了。”盡情地享受這份開心和愜意吧,生活之中或許充滿了磨難和競爭,但也充滿了驚喜和快樂。

讀《森林報》,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對於生命的尊重。“那隻熊娃娃是個又可笑、又可愛的小傢伙……後來熊娃娃十分親熱地依戀着這個小個子獵人。”恩格斯説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正因為如此,森林裏的人們在夏日裏想方設法捕捉野禽,又在冬日裏給苦於覓食的禽鳥準備糧食;在秋日裏捕捉肥美的魚兒,又在冬日裏結着厚厚冰層的河面上敲上幾個冰窟窿,防止魚兒會集體憋死。

讓我們一起坐上《森林報》這列神奇的列車,徜徉於森林之中,感受一切生命生長和奮鬥的美,也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