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於丹《在路上》有感(精選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第一篇:學習於丹《在路上》有感

學習於丹《在路上》有感(精選多篇)

學習於丹《在路上》有感---之與人與事融合的不容易

大學畢業後,一心紮在工作堆裏埋頭苦幹,認為終於擺脱那些討厭的書本了,總覺得只要把工作幹好比什麼都強。起初,憑着那種實足的工作幹勁、那種強烈的工作熱情和那種踏實的工作態度,確實也做出了一些工作成績,由鄉鎮辦公室調入縣直單位,再由縣直單位調入市直單位,並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和重用,感到工作的一帆風順。正當我還沉浸在跳出“農門”的沾沾自喜之中時,我發現與城裏的同齡人相比,別人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我卻恰恰相反什麼也不會,依然決然保持着原有的那種工作幹勁、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心想擁有這些此生足矣!

一直以來我忽略了“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的真理性,忽略了知識更新、觀點更新和方法更新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生的複雜性。很少看書學習,即使偶爾學習一下業務知識也是零碎的、雜亂的,從來沒有完整的、系統的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晃就是12年,漸漸地我感到了知識的匱乏和本領的恐慌,但想到又不去當什麼領導,也沒有什麼宏圖大志,踏踏實實在這個崗位上認真履職過好小老百姓生活就行了,並覺得一天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後只想看看電視、上上網放鬆放鬆,沒有拿起書來學習的動力,這也許是給自己找的一個完美的託詞吧。

現在想想真的覺得荒廢了很多寶貴時間,要知道生活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來到北京掛職後,我強烈感到了與人與事融合的不容易,猶如於丹老師在《在路上》談到小時候的那種感覺。她從小由於父母下放不在自己身邊,是其姥姥帶着她長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書堆裏打發着童年的孤單與無奈,缺乏與人與事融合的經歷。自己沒有上過幼兒園,因此上國小時,經常被同學欺負,她的那種孤獨、那種自卑、那種跟人之間的膽怯和不融合,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感歎人在這種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長,學習去融合是何等的不容易,這也正是我當下面臨的困窘。但因為她的好學,淵博的知識和善於把古典文化中有用的元素融入現實生活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也因她從小受到了俞振飛先生演的柳夢梅、梅蘭芳先生唱的杜麗娘的精神薰陶;還因她受到李鐵梅和劉胡蘭那種以信念為支撐的忘我精神的教育,深層次從骨子裏受到了他(她)們的諸多影響。她的生命就是柳夢梅、杜麗娘、李鐵梅、劉胡蘭等人物刻畫靈魂的昇華,使她長大後與現實如此和諧的融合併成為時下一個成功的人士。

而我,一個為知識產權事業傾注了近十年心血勤奮忙碌工作而忽略了學習的人,在沒有明白為什麼要走的情況下,在來不及與家人尤其是未滿9歲女兒作過多解釋的情況下,在沒有與單位交換任何意見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簡單作了工作移交,帶着無比的牽掛與憂慮,匆匆忙忙揹着沉甸的行囊、邁着沉重的步伐背井離鄉來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且還要在這裏工作生活一年。按理説,掛職學習應當是一個錘鍊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大好機會,應當慶幸才是,但是掛職學習更多的是招商引資。大家説招商工作難,我認為對於不熟悉招商工作業務、沒有招商工作經歷或招商技能、招商資源短缺的人來説更是難上加難,而面臨着要去與招商工作的融合、與掛職單位的融合、與周圍人情關係的融合,兩手空空僅憑一張嘴而且還不具有三寸不爛之舌厚着臉皮去企業招商,實現這些與人與事的融合更是難於上青天。

不是説工作難就退縮不幹了,而是要迎難而上,面臨招商工作巨大的考驗和空前的挑戰,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學習是首當其衝的任務,要深入學習當前市委、政府主要領導關於對全市的總體規劃或設想、產業發展方向和關於招商引資的相關政策;要大量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北京有關企業的信息;要善於與身邊的同事或通過別人介紹認識的人溝通交流、結交朋友掌握獲取一切信息的源頭。整天在車水馬龍、人潮洶湧的都市中穿梭不斷尋求鎖定新的目標,力爭促成項目的落地。想到這一切,要在北京吃、喝、拉、撒、睡一年,談何容易?除了要強化自身修煉外,最起碼還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作保障才是,哪有“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道理呢,連古人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重要性,何況現代人否?還真是有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當然,在這裏我沒有任何埋怨之意,只是為了消除某些人對掛職幹部的一點誤會罷了。奢望其或多或少理解一下掛職幹部拋家棄子來到北京不是為享受待遇,而是為響應號召;不是來享樂,而是來幹事(不一定幹成大事,但至少努力了);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顧全大局。

不管怎麼樣,我會因工作而快樂,也會為快樂而工作,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將堅定我的理想信念繼續走下去,不斷學習新知識充實自我,活出自己,學會包容、學會接納、學會與人與事的和諧融合!

第二篇:于丹講座有感

聽於丹教授講座有感

隨着屏幕的展開,于丹教授鏗鏘有力的聲音擲入雙耳。那精闢的見解,智慧詼諧的語言,很快吸引了我們這些涉世不深而對未來充滿着憧憬的懵懂的眼神。她平和的語氣,就像諄諄教誨的長者,感覺裏大眾特別近。其中,有好幾個篇章,于丹教授帶領着我們重温經典,從孔夫子那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以及人生之道。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于丹教授講孔夫子一生經歷時,引用了一個小南瓜的故事。某國科學家為了研究一個小南瓜在生長過程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一開始壓上幾十克的砝碼,接着幾百克的,但是小南瓜卻仍是頑強的生長着,等到最後,南瓜成熟的時候,科學家用刀很快地把其他南瓜切開了,但是當切到這個被重砝碼壓過的南瓜時,南瓜沒切開,而刀卻彈了回來。科學家沒辦法,只好用電鋸把它鋸開了。此時,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這個南瓜果肉的強度已相當於一株成年的樹幹。于丹教授説,我們要借鑑前人的經驗以及多經歷一些事情,儘早把自己的內心價值系統建立起來,形成強大的生命反張力。

此刻,我突然聯想到自己。自己所經歷的是如此之少,錯過許多年齡段應有的東西。國中時,不許玩電腦,因為容易入歧途,於是沒敢接觸,於是也缺少與最新事物接觸的機會;高中時,不許談戀愛,因為容易荒廢學業後悔一輩子,於是沒敢戀愛,於是也沒有了青春中那點青澀的回憶;大學裏,時間有了很多,也相對寬鬆了許多,卻總也不敢安排一些想做的事情,真怕荒廢了時間。責任牽着理性,理性壓制感性。

一直以來,外界不提倡做什麼,我就不做什麼。不是外界的阻力面目猙獰嚇人,也不是自己沒有主見,而是我們發現一些前輩們因做過這些事而失敗,再結合自己能力的實際大小來衡量。於是真不敢玩電腦、談戀愛了。有時候感覺自己特別笨,沒有多餘的力量去享受生活,也不敢有一絲鬆懈去浪費時間。當學生當了這麼多年,思維早已形成習慣。當我想做一件有意義卻要花老多時間的事情時,頭腦裏第一個站出來的反抗思想就是學習會下滑,學習的荒廢比不做這件事要糟糕一千倍。但是,又陷入兩個矛盾之間,如果青春中沒有了花樣的年華,那青春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聽完于丹教授講完南瓜的故事,我認同了生命反張力這個詞語,生命裏的確需要有歷練;當聽完于丹教授講完了孔夫子的自我回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明白了每個年齡段,都要有應該經歷的事情,應承擔的責任。一味地規避,一味地怕,這更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作為生命的載體,應當讓生命絢爛多姿。我想,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在對生命負責,是在享受生命,用心去做,把握好每一件事,不至於焦頭爛額,顧此失彼,則個人能力大小的不是障礙,就像楚霸王所説,“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當然,心靈的修養又與做事些許不同,心靈的修養是自己做的問心無愧了,剩下的一切就有上天來決定吧!可做事只盡心盡力還是不夠的,還得想出一些必勝的方法。

有擔當,敢擔當,是神聖的字眼。擔當起成長路上應有的難題,不妥協,不逃脱,不盲目,有力量,用一個坦蕩蕩的君子情懷去面對一切!

第三篇:《感恩路上》關於于丹教授講座觀後感

感恩路上

乘着晴朗的天氣,安然認真地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關於感恩的講座。

讓我最深刻的是于丹教授説到的大樹與孩子的故事。孩子在小的時候,因家裏窮沒法完成學業,然後像大樹求助,大樹獻出了果子助孩子完成學業。青少年時結婚大樹給樹枝他起房。中年時想環遊世界大樹給樹子他做獨木舟。老年時,什麼地方都去過了,回到只剩年輪的昔日大樹前陪着它曬太陽。

這個故事向我們講述了人需要感恩。可是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需要的是更早地學會感恩,而不是待你老時,你的長輩還接受得到你的感恩嗎?有。可寥寥無幾。待你老時,你又是否還有能力去感恩呢?因此,我覺得感恩應當從小做起。

于丹教授針對感恩這個問題,還列舉了古時候的孔融讓梨和當代的田世國為感恩母親的養育之恩偷偷地捐腎給母親。從而體現了“正為本孝為先”和“孝為德之本”的道理。

海到盡頭天作案,山登絕頂我為峯。是于丹教授的一次煉歷。她以身説法,以前上登上泰山後,在小夥伴們收拾行裝的時候,他又從充滿荊棘的後山再一次登上泰山頂,得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家作賦。並向廣大家長與學生闡述比課堂更遼闊的是千山萬水。她還説:“這個世界上只是固然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

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歷煉下舒展自己的生命,並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會,這就是我們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于丹教授舉了一個小例——一壺滾開的水,放入雞蛋後,雞蛋會被煮熟,整個都凝固起來,就像人心一樣,被社會磨練得整顆心都鐵實起來;放入胡蘿蔔後變成了胡蘿蔔泥,就像現實中的老好人;放入幹茶葉後,幹茶葉會綻放出美麗的一面,伸展出最美的姿態。這勾起了我無限的遐想,沉浸在了于丹教授的幹茶葉中。

一個人要想寫下無悔的青春,要想寫出人生瑰麗的詩篇,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聽完于丹教授的講座我對感恩與青春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高二 9班

張穎珊

第四篇:放鬆心境,感悟生活——學習於丹生活的藝術有感

放鬆心境,感悟生活

——看于丹老師評《生活的藝術》有感

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間已人到中年,回想自己這麼多年一路走來,總是在忙忙碌碌,追尋着所謂的人生價值,可是事實上,卻早已在巨大的社會壓力、家庭壓力中迷失了自我。每天想的總是怎樣努力賺錢改善生活,想的總是怎樣培養孩子使他不輸在起跑線上,生活不知何時已變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家裏發的脾氣越來越多,工作中懶散思想越來越強,快樂早已蕩然無存。午夜夢迴常常捫心自問:我的一生究竟為了什麼?

閒暇時間,認真觀看了于丹老師評論的《生活的藝術》,感慨良多。于丹老師説,當今社會的人,每天都在忙,卻殊不知“忙=心+亡”,我們只關注了手頭的工作,卻迷失了內心,所以要“且停停”。把心放得寬鬆一點,沒事的時候瀟瀟灑灑,事來的時候全力以赴,事完了,事情就完了,就放下了。用比較超脱的心情,去享受生活,感悟生活,才能領略到人生路途上的無限風景。

想起自己曾經聽到過的一個故事:三隻毛毛蟲在河邊的草叢裏商量事情。它們從遙遠的地方爬來,為的是河對岸那片著名的花園。那裏的花千姿百態,因此花蜜種類奇多,各有風味。它們也想去飽嘗一番。一個説,我們必須先找到橋,然後從橋上爬過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搶在別人的前 1

頭,佔領含蜜最多的花朵。一個説,在這荒郊野外,哪裏有橋?我們還是各造一條船,從水上漂過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儘快到達對岸,喝到更多的蜜。一個卻説,我們走了那麼多的路,已經疲憊不堪了,現在應該靜下來休息兩天。另外兩個很詫異。休息?簡直是笑話! 沒看見對岸花叢中的蜜都快被人喝光了嗎?我們一路風風火火,馬不停蹄,難道是來這兒睡覺的?話未説完,一個已開始爬樹,它準備折一片樹葉,作為船,讓它把自己帶過河去。另一個則爬上河堤的一條小路,它要去尋找一座過河的橋。剩下的一隻躺在樹蔭下沒有動。它想,喝蜜當然舒服,但這兒的習習涼風也該享受一番。於是就爬上最高的一棵樹,找了片葉子躺下來。河裏的流水聲如音樂一般動聽,樹葉在微風吹拂下如嬰兒的搖籃,很快它就睡着了。不知過了多少時辰,也不知自己在睡夢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總之,一覺醒來,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翅膀是那樣美麗,那樣輕盈,僅扇動了幾下,就飛過了河。此時,這兒的花開得正豔,每個花苞裏都是香甜的蜜,它在花裏面自由自在地飛翔品嚐。它很想找到原來的兩個夥伴,可是飛遍所有的花叢都沒有找到,因為它的夥伴一個累死在了路上,另一個被河水送進了大海。

一條橡皮筋拉得太緊也會有斷的危險,那我們為何還要將自己逼得太緊呢?在繁忙之餘,嘗試享受大自然的涼風,欣賞美麗的風景,再投入到剛才所做的事情,説不定有

意想不到的效果。強烈地追求成功,到頭來反而落空。順其自然,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事情吧,請相信,你擁有什麼樣的心,就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今天累了嗎?我們都應問一下自己,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生活是用來享受的。人生難得偷來半日閒,在週日的午後小憩一會兒,醒來後你的心情會像午後的陽光那樣燦爛。陽光般的心情,快樂的學習,愉快的工作,是一種多美的享受啊!擺脱痛苦,在輕鬆的環境下,每一個人的才幹才能夠很容易地顯現出來。毛毛蟲可以變成蝴蝶,醜小鴨可以變成白天鵝,那我們也可以成為厲害的人物,放鬆心情,順其自然,將是最好的妙方。

第五篇:讀于丹《論語》有感

讀于丹《論語》有感

早就聽説的于丹老師的大名,也經常從電視上看到她的一些精彩片段,終於有一天,手捧着于丹老師的《論語》,感懷着裏面精彩的隻字片語,細細品味其中藴含的深刻哲理,自己的心彷彿豁然開朗了很多。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麼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麼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説: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説:“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卻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更多請你搜索:)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麼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恆心”

不夠。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還是是缺乏“恆心”的表現。

有一句諺語説得好:兩朵雲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用恆心來面對所有的困難,才能跨越失敗,收穫成功。

我是一個啟英幼兒園的語訓教師,工作中也曾不斷地接受挑戰,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當生活的困難來到面前的時候,我選擇的是勇敢地面對,用自己的恆心來解決一切的難題。作為語訓教師,也曾經有過很多困惑,為課堂教學的不如意而苦惱,為家長的不理解而難受,為教研組的深入研究而焦躁,為幼兒園的工作而忙碌顧不上家庭。但是,當你用另一種視野去關注身邊人的時候,你發現,只要你不懈地追求,你就會獲得周圍的支持和鼓勵,你就會收穫另一種心情。所以,不要氣餒,不要煩躁,收穫一種心情,就會收穫一種成功。 于丹和她的《論語》,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於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