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精品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多篇(精品多篇)

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一

盧永根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他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他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間,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被央視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還決定,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最後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

盧永根,廣東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後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永根同志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協助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組織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光温條件反應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對我國各地區水稻引種、地方品種資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選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對盧永根的教誨記憶猶新:“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華南農業大學官方微信發佈的長文中,講述了盧永根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12年間,大刀闊斧推動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發展,選拔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温思美認為,盧永根院士對學校的長遠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到了1986年年底,整個大學的教師結構是個斷層,那個年代的職稱評選權力在上級,他為了推動學校年輕人才的發展和成長,專程去北京找當時的農業部長彙報,並且提出要在我們學校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中選拔一批任職年輕教師,破格提拔。”

“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盧永根同志生前無數次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把一生獻給祖國。學生們對他的印象也是如此:“從他的衣着、打扮來看,他就是一個很樸素的老人。我們平常一起吃飯都會遇到他,他就會拎個小飯盒,一起去飯堂。”

晚年罹患重病後,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忠誠於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和支持開展學術交流。同時,決定去世後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祕書長龍新望曾經在節目中深情回憶:“他用他虛弱的身體,顫顫巍巍地把整個牛皮紙包着的銀行存摺拿出來,來輸密碼。”

記者找到了此前盧永根在採訪中對學生勉勵的錄音。殷殷囑託中,赤誠之心滿是期待:“我非常興奮,非常感動,看到我們國家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希望他們在社會上繼續努力工作,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記者昨天(12日)聯繫華南農業大學,校方表示,根據盧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因為按照盧院士的意思,他想一切從簡,也不開追悼會,他也不想打擾他的家人和學生。”

昨天(12日)下午,不少學生自發來到華農院士廣場盧永根院士的雕像前,手捧花束深切悼念和緬懷。

老校長,一路走好!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 篇二

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籲,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提攜後學的大家風範。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

同時,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於當日發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

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範,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於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後,時時踐行着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詞。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瞭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文件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繫。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於創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温生態》一書,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於創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揚共產黨員樸素節儉的優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裏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2017年3月,他撐着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三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盧永根院士一生非常節儉,80多歲的老兩口依然像尋常百姓一樣,從來不用車接車送,而是揹着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其實,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國小。別人都認為他傻,自己的東西幹嘛往外捐啊!

大家説是“捐”,可盧永根不這麼認為,他卻説是“還”,他説:“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説:“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她不僅僅是還錢,把自己的身體都還了出去,他説自己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者必須要還回去。。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了無遺憾的離開了我們。

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這就是布衣院士的高風亮節,他把祖國和黨的利益看做高於一切,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國家和黨給予的,所以,他也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錢財也好,生命也罷,活着為人民做貢獻,死後還要捐獻遺體,真是傾其所有,為國為民。

想到社會上那些有一點點本事就驕傲的不行的所謂知識分子,想到那些,有一點點能耐就到處大肆宣揚的“飽學之士”,想到那些為了金錢走穴撈金的明星,再看看我們的布衣院士盧永根,你們有沒有感到汗顏。

祖國需要盧永根這樣的院士,也需要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學習他的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像盧永根教授一樣,我們偉大的祖國何愁不繁榮富強,何愁不傲立於世界之林。

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四

前幾天,單位組織我們觀看了盧永根先進事蹟短片,感觸頗深。盧永根,他是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被人們稱為“布衣院士”。他生於兵荒馬亂之際,為黨的事業奮鬥70載,盧永根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大時代的烙印;他的命運,也早與黨和祖國緊密相連。

“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盧永根用行動踐行着自己的承諾。

心中有黨。1941年,香港淪陷,當時讀國小六年級的盧永根在鄉下避難時親眼目睹了日軍的兇殘,民族意識開始覺醒。1949年8月9日,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晚年他們分兩次將畢生積蓄880萬餘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黨培養了我,我要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盧永根説。 2017年3月21日下午,身患癌症尚在治療期間,盧永根攜夫人徐雪賓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籤下名字。“舉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中國人是守諾的,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盧永根的命運自此與黨和祖國緊密相連,始終不渝地踐行着這份承諾。

心中有國。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他説:“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不僅自己心中有國,他還教育、呼籲廣大學子廣大科學家回國發展。盧永根擔任華農校長期間,在學校做了一場演講,那晚沒有燈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滿了學生。他對學生們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二者皆可拋。”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都要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回國。1994年給遠在加拿大留學的女婿寫信,信中説到“真正愛國的青年科學家都應紮根祖國”。擔任校長13年間,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樸素的房間,幾把老式座椅,節約的科學家將畢生積蓄還給國家。藥水充斥的醫院,花白的頭髮,虛弱的身體卻迸發巨大的能量與精神。他教會多少人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他教會多少熱愛黨、忠誠黨、奉獻黨。這讓我再次深思自己“為什麼入黨,入黨為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作為一名黨員我還差的太多太多,但是從今天開始,我會更加努力向這位老黨員看齊。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 篇五

8月12日,剛剛過完入黨70週年的“生日”,89歲的他安詳離世,走得坦坦蕩蕩。

積蓄,全都捐了,880多萬元,一分不剩,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後事,如他所願,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最後一筆黨費,老伴代交了,有1萬元之多……

這一生,他是那樣簡樸,簡樸到家裏連窗簾都不掛;可他又是那樣富足,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身後澤被萬千學子, 留下了閃光的無字豐碑。他曾説,生活過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無愧我心”。

他,就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布衣院士”。

“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後的時光,盧永根躺在病牀上,有些疲倦。可一説起當年入黨時的情形,他眼中立刻發出明亮的光。

“當時在香港,一個很小的房子,有面牆壁掛着黨旗。”老人的廣東口音有些顫抖:“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的一箇中產家庭,家裏有電話、出門有汽車。11歲那年,日寇佔領了香港,他被父親送回廣東花都老家避難,誰料想,這裏也被鐵蹄踐踏。

“老盧看到日本鬼子檢查‘良民證’,一不順從就一巴掌打過來。”老伴徐雪賓説,這一幕讓老盧永世難忘。親歷了國土的淪喪,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盧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這時,一道“紅光”照進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實,早在兩年前,17歲的他就瞞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加入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對祖國的命運自當不能袖手旁觀!”盧永根如是説。

“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87歲的老伴徐雪賓顫巍巍地笑了,有點羞澀地透露了一個小祕密:“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

新中國成立前夕,盧永根受黨組織派遣,離開香港,前去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我為什麼要拋棄安逸的生活而回內地呢?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盧永根説。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歲月時光無法磨滅盧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盧永根和老伴向黨組織鄭重申請:“我倆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對此,校黨委決定,由農學院黨委書記等幾名黨員參與,每月在病房開一次黨員學習會。

“我全程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直播,聽完總書記的報告,熱血沸騰,備受鼓舞……”十九大召開第三天,在病房黨員學習會上,盧永根笑得皺紋綻放,“彷彿回到剛入黨的那一刻”。

“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效力”

“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們沒白爬上來!”2001年10月的一天,廣東佛岡的一個山頂上,71歲的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開心得像個孩子。

爬山不容易,盧永根拄着枴杖,感覺很吃力。“盧老師,您別上去了,我們上去採回來!”學生劉向東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長環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沒辦法,學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齊腿深的草打得褲管刷刷作響。

野生稻,攜帶栽培稻不具備的抗蟲、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種質資源。連續幾年,盧永根帶着學生們奔波在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苦苦找尋……

盧永根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的助手。“抗戰時,丁老師帶着水稻種、番薯種,一直逃難到雲南,把種質資源保護下來。”盧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師去世後,盧永根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團隊完成了恩師未竟的事業,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首次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觀點……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多元。

這對師生,還有一段佳話。學術上,丁穎是盧永根的老師,是他的領路人,但在政治上,盧永根是先行者,是進步青年,他多次對丁老師説:“像您這樣先進的老科學家,應該儘早成為共產黨的一員。”終於,丁穎在6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高校論資排輩風氣嚴重,年輕科研工作者難以“出頭”。怎麼辦?時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盧永根決心要捅破這層“天花板”。他衝破重重阻力,破格晉升了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平均年齡40歲,最小的年僅29歲,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如今的這8名骨幹中,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盧永根的日記扉頁上,抄寫着艾青的詩句。

曾幾何時,在美國的姐姐苦勸盧永根一家移民,可怎麼也説不動他。盧永根説:“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效力。”他在給留學生的信中寫道:“外國的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幹活。”在他的勸導下,多名學生學成歸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學生的演講中,盧永根化用著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為什麼非要留在國內,他説:“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

“老盧啊,你身後,儲蓄怎麼處理?”2016年底,身患癌症的盧永根住院,老伴徐雪賓問道。

“捐!”盧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個字。

“好,我也是準備捐的。”沒有任何思想鬥爭,老兩口就做出了這個決定。

2017年3月14日下午,盧永根被人攙扶着,吃力地邁上銀行台階。他顫巍巍地打開黑色舊挎包,掏出了裏面的10多張存摺。周圍安靜極了,只見盧老吃力地在一張張憑證上簽字,一次次輸入密碼。不久後,他又在另一家銀行,捐出了其他剩餘積蓄。

8809446、44元!老兩口沒有留給唯一的女兒,而是成立了“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徐雪賓説:“我們的生活樣樣都得到滿足了,這些錢就是多餘的。”

樣樣都得到滿足了?走進老人的家,彷彿回到上世紀。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枱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機壞了修了再修……

“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盧永根説。“牀已經很好了,我們剛結婚時,4個條凳架上板子,就是牀。”徐雪賓很滿足。

出門,80多歲的老兩口揹着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叮叮噹噹拎着飯盒,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這已經不是盧永根第一次捐贈。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國小。

這些壯舉,大家説是“捐”,可盧永根卻説是“還”:“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説:“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不僅“還”錢,他們覺得連自己的生命都是黨和國家的,也要“還”回去。於是,雙雙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六

他,是中科院原資深院士,曾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他,因為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間,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還決定,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為黨和國家最後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就是“時代楷模”盧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奮鬥的布衣院士!

“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這些……還記得。”這是“布衣院士”盧永根在當選為“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時,回憶他於1949年8月9日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黨時的話語。

1949年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華南農學院學習,開始了他畢生傾注心血的農學研究事業。

盧永根深知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在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期間,他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打破了當時論資排輩的風氣,轟動全國。

盧永根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回憶説:“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盧永根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牀、舊電視。他説:“不捨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節儉的他,對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晚年罹患重病後,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而後又親手簽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他將此看作院士最後的科普工作,是他作為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最後堅守。

他逝世後,華南農業大學校方表示已經按照他本人生前遺願和家屬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盧永根院士的卓越品質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盧永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七

盧永根,廣東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1949年8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黨。1952年,作為學生的盧永根在華南農學院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資源,後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探索,盧永根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華南農學院和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盧永根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

盧永根:中國知識分子長期的優良傳統,就是憂國憂民,不光考慮自己,經常考慮老百姓的情況,考慮國家大事。

晚年罹患重病後,他和妻子徐雪賓將幾乎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忠誠於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和支持開展學術交流。同時,決定去世後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

記者短評:信念堅定,忠誠如山,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盧永根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這名永葆初心矢志奮鬥的“布衣院士”用畢生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老共產黨人的入黨初心,而這,也是激勵年輕一代在新時代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榜樣力量!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 篇八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17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户,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從此,他在教育領域開始了一輩子的堅守。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放棄安逸的生活回到內地呢?盧永根的回答簡單而真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正是帶着這份愛國的赤子之心,盧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不僅為科研奉獻了一切,也為廣大學子點燃了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份真摯的愛國熱情不僅值得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他不忘初心、忠誠如山的政治品格。盧永根同志有着70年黨齡,一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忠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於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放棄在港舒適的生活,在黨組織安排下回廣州讀書並積極領導地下學聯工作。他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矢志報國,在美國留學時,美國的親人曾竭力説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選擇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面對眾人的疑惑,他堅定地説,“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對黨忠誠、堅守初心,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作為最高目標,以黨和國家需要為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厚植家國情懷,始終篤定信念、胸懷祖國、胸懷人民,矢志不渝地奮鬥終生、許黨報國。

學習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盧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範。他的辦公室設施簡單,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牀、舊電視。從一線崗位退下來後,他還一直堅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學生一起在飯堂排隊打飯。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地節儉,卻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無私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將廣州花都祖傳的兩家商鋪贈與當地羅洞國小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於學校獎教獎學;還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修身立德、甘於奉獻,勤勉儉樸、淡泊名利,發揚傳承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一心為公、不謀私利的奉獻精神,用模範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着力解決羣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為民謀利、為民盡責。

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這就是正能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坦蕩胸懷,我們要向這位中華民族的楷模學習,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國熱情的中國人!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 篇九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説。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18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説。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説,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説,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 篇十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

為科學命題,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挽起褲腿,赤腳走在農田裏,一步一個腳印去尋找,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傑出的農業科學家。

初心永恆,大地為歸。不簡樸一生的他卻毫不猶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盡數捐出,獻給他鐘愛的農業教育事業,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他胸懷祖國,無私奉獻,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範。

近一段時間,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作為當代幹部羣體更是要深入學習盧永根同志的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新、勤奮耕耘,勇擔重任、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時刻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人生的價值,弘揚愛國奮鬥奉獻精神和忠誠執着樸實品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