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育雲課堂》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3W

《美育雲課堂》觀後感(精品多篇)

《美育雲課堂》觀後感 篇一

就美育來説,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早在民國期間,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美育興國”的念,兼容幷包,融合中西,承繼傳統,面向未來,創造出當代的美育體系。王國維則是將中國的美育推一個新的高度,他的美育學説就像“一顆耀目的鑽石,每一個晶瑩剔透的切面都閃爍着令人心旌搖曳的彩”。可見,美育從未被人遺忘,這是一種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

而美育的現實狀況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人無視,從而導致藝術斷層。在剛落幕的中國國際時裝上,中國藝術家們的品味受到國外媒體的羣嘲諷刺。難堪之餘,這不禁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民族的審美水平。季羨林老先生曾説過:“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老一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審美狀況,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都無法得到滿足,誰有精力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改革以來,市場經濟猛烈衝擊着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趨於功利化和實用化,物質主義氾濫,長期以來美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素質呈現出病態化的發展。但現在,我們不僅擁有地上的六便士,更有了看天上的機會,就更應重拾對美育的重視。生活不僅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更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花。

我們的社會太急功近利,心浮氣躁。那些能沉下心來研究美學的學者反而遭到嘲諷,有些人對淡泊明之以鼻,對寧靜致遠不屑一顧,對藝術不求甚解。為什麼在資源技術匱乏的年代能打造一部讓人拍案叫《紅樓夢》,如今卻很難拍出一部好電影?是因為當時的劇組追求質量,力求完美。為什麼顧愷之能作出浪漫,詩意盎然的《洛神賦圖》,而如今連小小教科書的插畫都飽受吐槽?是因為顧愷之以“痴黠參半,保身”的處世哲學,以達到他藝術的成就。

在這樣的現實意義下,將美育列入考核體系,顯得刻不容緩。總説“弱化功利,強化意識”,但在如形之下,沒有了體系的規範,重振美育從何談起?那些“產生不公”“加重負擔”的説法更是無稽之談。的宗旨正是塑造全面完整的個體,將情感提升到一個可以超脱自如的地步,其本質就是感受和感動的能而缺少美育的感染,有再多的知識也只會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不是完善的人。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成於樂”正是強調了美育對人格培養的重要。連最基礎最重要的人格都不完善,何以談“加重負擔”?

美育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對美育的理解與實踐都不盡相同美育的根本,一直是如何培養完善的人,但願我們在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時,能深刻體會到“水光瀲灩好”的意境;在聆聽奧立佛·圖森的《秋日私語》時,也能感受到秋天的温馨浪漫。

《美育雲課堂》觀後感 篇二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範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説: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裏。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