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W

電影《起跑線》觀後感有感精品多篇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一

《起跑線》這部電影聚焦的是教育問題,比起我們大家都看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説的是大學教育,這部電影的點可能更多的是放在我們的義務教育這一方向。

男主角服裝店老闆拉吉,算是一個小有成就的男人。靠着他的服裝店,能開上寶馬住上豪宅,可以説是在中產階級裏面混的偏上游的那一種人了。但是,他的女兒馬上面臨上學了。印度的教育資源是極度不平均的,私立的幼兒園和學校有着更好的硬件設施和師資資源,雖然很貴,但是大家都是擠破了頭才能弄到一個入學名額。公立的雖然便宜,但是條件差,教室裏面連課桌都沒有,是隻有窮人才會去的地方。為了能讓女兒上好學校,夫妻倆不辭辛苦的弄到了學校旁邊的學區房,希望能夠在富人區生活,來讓女兒接近他們想要達到的那個階層。可是在諸多嘗試之後,他們發現原來上個幼兒園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困難,這時候採取常規手段,已經不太可能讓自己的女兒進好學校了。最後他們就瞄準了每個學校專門向窮學生開放的貧困生指標。

這部電影有別於最近幾部阿米爾汗的印度電影。聚焦的方面在男女平權這樣的話題上更多一些。電影主要的方向是教育,男女主的家庭設置就不太像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常規印度家庭的刻板印象。男主是一個有點怕老婆的耙耳朵形象,其實這樣的家庭,就比原來的那種傳統印度家庭更接近中國的家庭形象。所以這部電影在討論教育問題的時候,帶入感就會更強一些,它的語境和我們還是挺接近的。我們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

如何讓我們的教育資源平等,本身就是一個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我們當下的實際情況其實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社會的階層固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這一點,在電影裏面通過一些方面的展現是揭露的挺明顯的。例如平民窟的窮人,會説我家裏就是三代窮人,從我爺爺那一輩子就開始窮,所以我早就知道窮人怎麼生活了。窮人的孩子從小就沒有辦法獲得良好的教育,即便是能通過某種政策得到入學的資格。但也最終會被高額的户外拓展費用嚇得不敢入學。而富人呢,大家現在都不是傻大款了。從懷孕的時候就會開始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還沒進學校就已經掌握了幾門外語。自然而然的就會更強的競爭力。

印度的社會階級固化的可怕,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是能鮮明感受到的。而我們呢,我不好説跟他們一樣,但是很明顯,我們也是有這種趨勢的。不信,你們自己去查一下這些年來的大學聯考狀元。原來可能還有幾個寒門子弟,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是中產以上家庭出來的孩子,成績優異而且課外活動也同樣出色。最讓我記憶猶新最近的一個新聞,好像説的是兩個漂亮女生學霸什麼的。我就覺得挺蠢的,都什麼時代了,好看和學習早就不再是對立面了,還拿出來做新聞。更加讓我關注到的是,説這兩個女生其實原來成績並不好,但是後來出國去深造什麼的,終於成功。這意味着什麼,家裏肯定有錢。當你處於一個較高的社會階層之後,成績不好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你是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給錢,讓你去最好的學校,認識最厲害的人,只要你不是一個真的廢物,肯努力,成功就是理所當然的。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社會中很普遍的現象了,富二代早就不是我們早期的刻板印象中的二世祖(當然這種人還是會存在,而且也不少)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精英,中流砥柱。

而我們山區裏的孩子呢。雖然我們是九年義務教育,但是這九年的質量,其實是天與地的差距的。很現實的就是越來越少的人能夠上到名牌大學,且不説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一不一樣,你能接觸到的人,層次就會差別很大。這是直戳人心的。

電影很荒誕的安排了一段讓男女主這樣的富人,去平民窟那裏住一個月的荒誕戲份。就有點像《變形計》)雖然很戲謔,但是那種貧富差距帶來的巨大鴻溝被展露無遺。我們不説富人一定冷漠,窮人一定熱心。但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我們的帶來巨大反差,在電影裏觀眾是能很容易的感受到的。例如富人開party吃着魚子醬,但是窮人喝水都要靠搶。電影裏面有一段很觸動我的戲。就是在貧民窟的孩子被篩選出學校之後,看着爸爸在哭。他上去拉了一下爸爸問對不起爸爸沒事,孩子爸爸我們只是不幸運嗎?這個時候,我忽然感覺到很無力,因為我們已經看清了社會的發展方向,這種方向太不可逆了,我們似乎只能努力延緩它卻無法去改變它。

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電影的主角作為一箇中產階級。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焦慮,電影拿教育資源作為一個標杆。富人有權有勢,進學校能給學校帶來更多的好處,窮人有着某種形式化的指標。唯獨中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裏裏外外不是人,這不也是不公平嗎。富人因為富有所以更富,窮人因為窮所以更窮。這是我們明顯的社會大趨勢。教育就是很大的一方面。所謂鯉魚跳龍門,我們為什麼誕生科舉制。就是讓寒門有才之人,得以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得以有機會獲得教育。而現在這條路,似乎開始越來越難走了,下面的孩子無法通過教育來與上面的孩子競爭,教育已經不太能改編他們的原生階級。

《起跑線》這部電影,以寶萊塢習慣性風趣幽默的方式給我們扯開了印度社會的遮羞布。話題沉重,但是卻又不會讓人壓抑。我覺得挺厲害的。當然,這部電影,時刻不忘輸出那種真善美的價值觀。讓你覺得,這世界縱使有千般不堪,也有這些光,能讓你繼續去相信美好。我覺得電影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因為這些商業化的元素影響了它的批判性。但是我依舊推薦。因為即便是諷刺,也是能讓我們深思的,這就夠了。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二

週末,我和爸爸在天漢長街散步,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噢,去看場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的是一步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很有錢的夫婦,他們為了讓女兒上好的幼兒園,就買了一套全國最好的幼兒園的學區房。那裏住的人都是社會上層的人,都用英語對話。雖然主人公吉拉的妻子會説英語,但吉拉不會。因此大家認為吉拉一家只是土豪。所以他們一家在當地很受排擠。終於,學校開始招生了,但是學校認為吉拉是是商人,不會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校會留百分之二十五的學位給貧民。吉拉就想到一個好辦法,他們一家住進了貧民區。最後以假亂真進入了學校。可是,在貧民區一個多次幫助過他們的朋友的兒子,卻因此沒被選上。吉拉認為他冒充窮人,將真正窮人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搶走了。於是他帶着他的女兒離開了那個學校。吉拉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為他的正義感點贊。

在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個顧客談生意時,他的妻子給他打了一個電話,他便開車接她,説明他很愛他的妻子。而在開派對時,女兒要和他跳舞,他不顧形象,瘋狂地跳起舞來。為了讓女兒進好學校,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表現了他對女兒的愛。

同時,這個電影也形象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在電影中,有一幕,報名排起的長龍似的隊,刻畫出了擇校的殘酷。表達了大家對擇校的不滿。我認為應該改變這種現狀,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明。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三

印度的電影一般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起跑線》。

這部印度電影講述的就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一家人為了自己的孩子皮婭可以上最好的幼兒園,他們一家從普通居民區搬到富豪區。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説德里文法學校招收貧困學生,於是又搬到貧困區,最後如願以償地入學了。

看到這部電影后,我很不是滋味。上學難不只是印度的現狀,也是中國的現狀。

上週,正是許多學校一年級報名的時候,許多爸爸媽媽為了能讓孩子進入優質學校,徹夜守在學校門口,下雨了也不回車上,連去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生怕自己走了把位子給弄沒了,使孩子失去了進入學校的機會。

有一個家長,一見到人就問,可以把他家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嗎?聽説有了學區房就可以順利送進好學校,那位家長二話不説,就下定決心去買學區房,節衣縮食,還得還30年的房貸……想到這裏,我真想説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站在起跑線上去競賽,取得公平的結果。

《起跑線》觀後感 篇四

《起跑線》明明是一部喜劇電影,可是卻讓人悲傷到淚流滿面。

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印度德里(最好的學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招生即將開始,這個學校的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好多家長們都想盡各種辦法搶佔名額,服裝店的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也開始為女兒搶佔名額,他們的經歷簡直就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他們從普通居民區搬到富豪區,又裝成貧民到了貧民區。為了女兒想盡辦法進入好學校,最後如願以償入學。但得知是佔了貧民區好朋友家孩子的名額後,他選擇了退學,並讓女兒轉到了公立學校。

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裏很不是滋味。這不僅僅是印度的現狀也是中國的現狀。想想身邊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徹夜守在學校門口,這則消息都已被登上了新聞;還有我們鄰居,他們一家省吃儉用,賣掉自家房子,只為買學區房,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每個人都應該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競賽,你們覺得呢?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五

最近在家比較閒,因為不想出去,也不想整天看着手機消磨時間,便準備訂一張電影票去看,本來打算看最近想看的《飛馳人生》,結果發現最近的一場只剩15分鐘就開場了,雖然電影院離家很近,但還是不太能來得及,而其他場次時間也都不太合適,便想着在家裏看一個別的算了。

打開電影應用隨意地翻着,突然發現了一個叫做《起跑線》的電影,是印度拍的關於教育問題的電影,最近幾年印度關於社會方面的電影越來越多,便想着看一看。

本來我看電影是十分慢的,中途看不下去就喜歡暫停下次再看,所以才更喜歡在電影院看。可是這部電影我卻躺在牀上從頭看到了尾,一點都沒有停,這説明一點,無論電影本身是否用心,有深度,或是拍的好,至少它故事有趣,情節不緊不慢,節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覺得一段無聊一段才稍微有些意思。而且整部電影也充滿了有些搞笑的地方,儘管不是故意搞笑,卻通過奇妙的戲劇衝突起了搞笑的效果,劇情設置也十分有意思,雖然結局比較容易猜到,但是整體劇情也是一波三折,特別是希亞姆盲目相信男主一家,反而幫他做盡好事的那一段,既有幽默感,又為男主一家最後的轉變奠定基礎。

以前看電影,只看故事好不好看。而之後才意識到,電影是一個舞台,每一位電影大師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表演方式,我們很難僅僅通過評分去了解一部電影,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電影。好的電影,可以是給人歡笑,讓人感動,或是僅僅有一個簡單而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深思,讓人學習。或者,它代表了電影拍攝手法與敍事結構的進步,或是鏡頭的運用與色彩的調和有了創新。當然也不乏像這部一樣,勇於向現實開槍,頗具“魯迅精神”的電影。如今電影百花齊放,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我不是藥神》,希望以後的國內電影可以不只是情感派,也可以有技術派,有現實派。

《起跑線》觀後感 篇六

寫下題目,就有一種唸書的時候被要求看完電影寫讀後感的感覺。這幾天感覺都很悃,中午強迫自己走了1個多小時,晚上健身房30分鐘之後實在感覺不行,慶幸自己做了看電影的決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後都不會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談不上有多大的期許,只是覺得在健身房再多運動一會,估計就倒下了,還是休息一下比較適合我今天的精神狀態。電影院裏面也真的是隻有小貓三二個了,有時候感覺可以和陌生人一起為某些笑點大笑幾聲也是好的狀態。

談不上有多大的驚喜,只是有一些估計全人類都很有共鳴的東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裏面。教育這件事情,從來都談不上絕對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裏面,富有的有權力的人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教育,當然這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從機會本身來講,是的,他們在教育權力的認知和選擇上都更優先。電影的話只是一個投射,不是説貧窮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沒有人文關懷,在我的認知裏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享有同樣的層次不齊的面貌和人格。

電影好看,是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裏面,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多金、愛老婆、愛孩子然後傻到説我要揭穿你這個虛偽的假面,寧願讓自己的孩子不在這裏上學,所以才會覺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淚也覺得蠻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許那些樸實的夫妻之間的愛、人際間的關心、對子女成長的關心,才是讓我們覺得唏噓和珍重的點。影片的最後,只有那個一直説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不惜所有代價的老婆給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實這個就是返璞歸真了。而我們窮其一生,無非是在所有的金錢權力幸福的追尋中,最終找到這樣最簡單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繞一個大圈子,回到最簡單的命題。

什麼是最可貴的?是不論在貧窮還是富裕的情況下面,還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為“生意人”,男主當然不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愛的地方,是無論怎樣的改變,都沒有背離“愛”這個字眼,是對家人的愛,是對別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讓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階層”人士都顯得那麼的渺小。

教育公平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作為獨立的個體,改變階層也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電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説只有“愛”才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讓你打敗別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夠多的“愛”。當對方看到男主可愛的女兒選擇了原諒,當男主站在舞台的中央説出了全部的事實,其實不過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來年最重要的祕密,“愛”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七

清明假期,與妹妹一起去看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主要是圍繞孩子的教育展開。主人公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夫婦,住在小城市,生活過的比較富足。然而,隨着為女兒選擇學校,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在大城市裏買了房子,開始了為孩子上學的拼搏之路。如諮詢培訓班,學習面試的技巧;為了讓孩子能夠交到朋友,在家舉行party,結果事與願違。男主人公為了給孩子報名,半夜就去排隊,然而還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騰之後,孩子未被錄取,原因是他們的雖然有錢,但是因為是服裝店老闆而未被錄取。學校有給貧困生的名額,他們就又搬家去貧民窟。最後孩子被學校錄取,然而另一個貧民的孩子沒有被錄。主人公為了彌補,開始資助公辦學校。男主人公覺得他們剝奪了貧窮孩子上學的名額,於是去找校長説明情況。然而,結果卻是校長很贊成他的做法,願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願接受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在這最好的學校是待不下去,沒有足夠的金錢。故事的最後,男主人公在孩子們的畢業典禮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認自己過錯的同時也指出了教育被商業化了。最終男主將女兒送到公立學校就讀。影片主要反應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業化,有錢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全英文教學,而窮人的孩子只能送進進基礎設施很差的公立學校。

影片的結局是一種理想狀態,但現實中很多人還是拼盡全力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這反映的問題主要是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關於教育,現實當中有許多的問題,重點學校門檻很高,其背後就是經濟的較量。如高昂的擇校費。在應試教育的選撥制度下,分數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催生出了各種各樣、良莠不齊的輔導班,家長為孩子根據需要為孩子報班。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政府除了投入資金加強基礎設施之外,還要加大培訓落後地區的師資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從多方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三是家長們要轉變觀念。如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選擇興趣班和學校,不要盲目跟風。

《起跑線》觀後感 篇八

剛才,看了一個短片,叫《起跑線上的較量》,這部短片是講的是中國專家帶着自己的學生到日本武石國小交流,不與日本國小生交流,直接不知道什麼叫“輸在起跑線上”。

在日本,大人對小孩要求嚴格,不溺愛小孩子,武石國小的午餐既簡單,味道又一般,可是,孩子們都吃的乾乾淨淨的,不剩下一粒米,不放過一滴湯。專家剛進來的時候,看見一些比我們個子小的小孩子,他們看起來是一年級的他們提着一個比水桶還沉的牛奶箱進來了,當專家問他們是誰的時候,翻譯説,他們在幫食堂裏的廚子幹活兒,每天都會抽籤抽到一個班,有些時候,會連續好幾天都抽到一個班,他們也不抱怨。日本的小孩,在等着專家和他的翻譯以及他的學生們,如果他們不來,日本的小孩就不動筷子,日本的小孩非常懂禮儀。日本學生送給國家代表隊的禮物是一個用畫筆親自畫的帽子。一個日本女學生幫專家解開了牛奶的繩子,還幫一些中國學生解開了繩子,好懂得禮儀呀!中國的學生一解開繩子,就有日本學生來收拾瓶蓋和繩子。塑料包裝要放到1號垃圾桶裏,紙質包裝要放到2號垃圾桶裏。我們中國人問:“你們快樂嗎?”他們説:“快樂!”他們問我們中國人同樣的問題,國家代表隊的學生們卻有的沉默,有的説:“不快樂!”這一點,明顯看出了中國小孩子的不知足有多麼的嚴重。日本學生基本上所有人都把飯菜吃光了,雖然《憫農》這首詩是中國人寫的,但是看起來,日本人貌似比中國人瞭解這一句瞭解的更透徹!!!!!看到短片裏的中國學生剩飯剩菜有這麼多,作為中國人讀後感 ,我

都感到臉紅。吃完飯後,很多日本學生都自覺的搶着活兒幹,有的雖然是低年級小朋友,可是卻如此的有邏輯性!!他們不用老師分配幹什麼活,他們直接自己找活兒幹!這一點,他們的一年級都比我們五年級學生做得好!連一個一年級的女生都提着和水桶差不多沉的大號飯桶!

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向日本學生學習,不然,我們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起跑線》觀後感 篇九

在歐洲、美國,人們偶爾説錯一個英語單詞並不算什麼。這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到了印度,英語的地位便被抬高。如果一個印度人説不好英語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會為別人打工。

這部電影講述了拉吉和米塔這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皮雅從小能夠受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峯而費盡心血,甚至躲進貧民窟裏裝窮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已是深夜了,但皮雅幸福可愛、天真無邪的笑容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貧民窟裏的人情味兒也使我熱淚盈眶。

印度同我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也讓印度的貧富差異漸漸拉開。窮者窮入地下,達者優越如天上,極度的落差感讓人連連歎息。人們瞧不起公立學校的孩子,認為和他們在一起固然會學壞。

他們歧視他們,在聽到台上精彩的表演竟是公立國小的孩子們帶來時,戛然停住了掌聲。而德里文法國小的校長洛達,因為出生低微而在讀書時的名校裏受盡冷遇。她渴望着被人看好,而實際上卻是一個披着剛正不阿,不收賄賂的外衣,將教育經營成一門生意,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報復工具的表裏不一的人。我覺得她比不上公立國小的老校長,因為她根本不愛孩子,也並沒有享受教書育人的快樂,使權弄勢,早晚都得接受牢獄之災。

而正如電影中所説,富孩子瞧不起窮孩子,我也覺得“富人”應當覺醒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財富,亦沒有永久的貧瘠。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祖上。就像醒悟過來的拉吉夫婦那樣,一起為別人的成長而盡一份力吧!

其實小男孩也是幸運的,雖説他出身貧窮,可他卻有一個在落選時鼓勵他的好家長,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

許多時候,窘迫中總能流露出温情。同樣貧困的希亞姆一家對拉吉一家無不關愛,這也恰恰體現了人情之味,如沐涸澤。

如楊絳先生《老王》中,幸運者有責任幫助不幸者,而沒有嘲笑他們的權力。幸者應儘自己所能去幫扶不幸者,從而改變他們的處境,同時不幸者也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人平等,我想世界正是這樣的,不計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