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西南聯大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2W

西南聯大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西南聯大》觀後感 篇一

昨天用了較長時間把中央電視台記錄片頻道播放的《西南聯大》五集看了一遍,有許多感慨。“回首抗戰歲月,中國的大地上,由東向西,真是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大遷徙,這其中有無數讀書人高昂着頭顱、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過如此大規模的文化大轉移?世界上有哪個民族遭受過這等苦難?世界上又哪有過這麼一羣讀書人,把大學當作捍衞國家榮譽與民族精神的第二戰場”?這就是西南聯大帶給我們的震撼。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開始後1937年11月1日,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史上只存在了8年,但因其英才輩出,又產生了無數故事與傳奇,成為了中國大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

它存在於中國教育史上的特殊時期,所以那裏的師生、那裏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

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信念。在談論西南聯大,大家一定會想起從那兒走出來的一批優秀中華兒子,如:聞一多、吳大猷、李政道、鄧稼先、錢鍾書、費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而最最可貴的是在國家危亡時刻、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所凸顯現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貴精神氣質,是硝煙瀰漫的戰火中,眾多師生絃歌不輟,堅持到底,穩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

精忠報國、為國獻身的精神。一大批聯大師生在抗戰的艱苦環境下,克服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困難,堅持教學育人。1100名學生直接參戰,他們有的在前線作戰,有的服務保障。記得有一幕,為了戰場需要,一批翻譯人員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則在後方支援抗戰,用科技支援前線,開展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因為如此聯大畢業率不到50%。

感慨三

堅韌不拔,奮發努力的精神。在吃不飽穿不暖,天天挨敵機轟炸的環境下,堅持學習,堅持科研、堅持著作,從不放棄。讓我印象很深的這樣一幕:金嶽霖先生花費數年心血撰寫的70萬字的手稿因躲避轟炸中丟失,所有的心血付之東流,他不氣餒,從頭開始,沒有參考資料僅憑記憶,白天教學、晚上一盞油燈,實踐着西南聯大校訓——“剛毅堅卓”。

感慨四

甘願吃苦、樂於清貧的精神。抗戰時期,全國人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生靈塗炭、餓殍遍野,聯大學生,吃穿住都成問題,敵機轟炸,所有人天天都面臨着生死的威脅,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也沒能影響到聯大師生做學問、學知識。他們抱定知識救國的決心,孜孜不倦,捨身忘我,確實值得現代學生好好學習。有一個鏡頭:聞一多帶領幾百名學生從長沙行走1600公里來到了雲南,他們邊走邊學、邊走邊體查民情、邊走邊討論,把隊伍當成了移動的課堂。在那麼惡劣的條件,那樣的環境他們都能如飢似渴地堅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子們還有理由整天遊戲、抖音,荒廢學業嗎。

餘秋雨説過:只有經典,才能將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把歷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貴靈魂的訊號傳遞給你。觀看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在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西南聯大的艱苦卓絕、感受那不滅的精神和一個個崇高的靈魂時,從他們身上給予我們的是前行的力量和頑強生長的動力。

西南聯大的觀後感 篇二

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科技創新掀起了一番熱潮,也因業務上的需要,寒假時間也特地觀看了《西南聯大》、《假如國寶會説話》、《書迷》、《創新中國》四部紀錄片。換做平時,我對這些枯燥無味的紀錄片是不感興趣的,因為我此刻正在愜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無需憂慮,可仔細看看中國一路走來的艱苦歷程,才能真切感受這種安逸的珍貴。

看完,我覺得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有強大祖國的庇護,有穩定的生活和工作。而當時的老師和學生為了中國的教育甚至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不畏艱難,從北平、天津等地先後前往雲南,為的就是保存號文化的種子,國家的明天。西南聯大之所以會出現,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關係。她的成立當然也離不開那些為了中國教育事業而做出巨大貢獻的聯大教授。梅貽琦、蔣夢麟、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養了鄧稼先、楊振寧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和新中國的棟樑。

有時候我們總是説,設施條件不好,影響教和學。西南聯大當年卻是以幾間茅草屋、幾支粉筆在日軍狂轟濫炸之中培養出無數國之棟樑。故,物質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教育的理念是否先進,教育的信念是否堅定。如果你把教書當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條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書當做一種職業,你就會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書當做一種情懷,你便會用這種情懷去教育每一個孩子。我想《西南聯大》中的教師便是那個有情懷的老師吧。

《西南聯大》觀後感 篇三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不得不説,看完《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之後,我被它的氛圍感染了。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文人言語之間,描繪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還有時代文人可敬可歎的風骨。所謂風骨者,置生死於度外,千金不改其志,萬難不屈。國難當頭,又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各地愛國青年離開家鄉,求學歸來。

他們用先進的思想與傑出的才華,挽救水深火熱中的中華民族。他們在大學中傳播西方先進文化,探索知識,衝擊着舊中國的思想、文化、家庭與教育,同時還組織反抗着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躲避戰亂,三所一流大學齊聚昆明。“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在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等人的帶領下,三校團結到了最後。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情況之下,我們不再是一盤散沙,在有多少困難,都要克服,最後要把它聯合到底。

正是這些大師,正是這些民族脊樑,把西南聯大辦好,培養了一代代像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在學術上有相當成就的人才。“但我們若着眼於文化的更可貴的一方面,則八年多的西南聯大,始終都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長成,這非特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佳話,亦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光輝的事情”。

這部紀錄片,最終反映了西南聯大為什麼如此成功,同時也提現了我們作為大學生的使命。西南聯大與許多優秀的前輩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敬業勤學的精神,現在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認為現今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學者之謂也,應有學實也。我們應該反省自身,堅定信仰,無畏無懼,忍辱負重,教書育人,著書立説,科研立國,為中華之崛起而奮力拼搏!

《西南聯大》觀後感 篇四

剛毅堅卓是西南聯大的精神。“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人才輩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楊振寧教授等等,他們都生活簡樸,住着簡陋的樓房,吃着簡單的食物,雖然物質生活清貧困苦,但是他們學識淵博,飽含對國家的熱忱之情,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努力。

國家動盪不安,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紛紛與日寇做着各種鬥爭,因而遭到報復,學校被炸,學生被抓,教授入獄。儘管日本人殘酷無情,但作為中國人,上至校長,下至學生,每個學校沒有一個人屈服。在戰亂紛飛的年代,懷揣着甘為天下先的遠大抱負,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絲毫不懼侵略者的殺戮,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人!

《西南聯大》觀後感 篇五

看完《西南聯大》紀錄片後,感觸頗深。是抗日戰爭的烽火催生了這樣一所優秀且特殊的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它的誕生無疑是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磨難的,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遷校,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來到了長沙成立了臨時大學,最後來到了雲南昆明,雖然現在已不在,但這所大學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是無法抹去的,在雲南師範大學裏仍有西南聯大的舊址與博物館,供人們來回憶與紀念。

這部紀錄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無一不在向我們講述着西南聯大的歷史。三校聯合沒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的校長,他以清華的教學體制來管理西南聯大,成果也是顯著的。當然不少優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被稱為“好教授”的韓詠華改變院系進入了社會科學院關注教育;國文老師沈從文教學吸引不少學生願跨過整個昆明城來聽一堂課;聞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寫生,採集素材;雖有助教但仍親自批改學生作業的朱自清;吳宓,陳寅恪,鄭天挺,吳大猷,華羅庚,楊振寧,鄧稼先等一批愛國志士為了中國的勝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時候的西南聯大並沒有太多資金,學習環境也是非常艱苦,一間茅草房就是一間教室,一把羊椅就是書桌與凳子,40多個人一間宿舍,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教學樓,階梯教室,四人宿舍,多麼舒適的環境,可竟很難再出現像以前那樣的教授,我們是否該深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而即使如此他們仍堅持着“剛毅堅卓,明德睿智”的校訓,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從不懈怠。在他們那個時代時刻都擔心着日本人的突襲,只要警報器一響就拿着裝滿手稿的公文包到處躲避,而金嶽霖在一次空襲中忘記跟着人羣躲避,仍在教室裏手握筆。不得不讚歎這些教授們對於文學的態度,沒有絲毫怠慢。曾有人説,那些偉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鐘,而生產一名這樣的人,則需要幾十年。不禁惋惜下一次這樣的偉人出現還需要多長時間。曾有人這樣比喻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有着這樣優秀的大師,也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大師。

而新時代的我們不應該是迷失的一代,國家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不應該沉迷於虛擬的遊戲世界,應該多思考我們可以為我們的民族做些什麼,而不只是在被窩裏幻想着今天的計劃卻從未實行過。以前的`西南聯大教學制度也是非常嚴厲的,大一時期是不分個院系的,所有的學生一起上課,但如果有的科目沒有及格就不能升級,而不像我們現在的大學一樣,即使有的科目沒有過還是可以補考重修。

“千秋萬世,長樂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