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紅色電影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8W

紅色電影觀後感(多篇)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一

為大力弘揚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全力打造“三地一城”、縱深推進“四個”建設,經研究決定,從2011年12月起在全縣開展“弘揚蘇區精神,爭創一等工作”宣傳教育活動。為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週年座談會、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弘揚蘇區精神,爭創一等工作”這一主題,廣泛開展教育和實踐活動,切實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服務意識、公僕意識、責任意識、落實意識和創新意識,為打造“三地一城”、縱深推進“四個”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基礎、輿論支持、文化條件和精神動力。

二、活動內容

(一)廣泛宣傳,提高對蘇區精神的知曉度

着眼蘇區精神人人關注、人人知曉這一目標,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推動蘇區精神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不斷提高蘇區精神的知曉度。

1.開設專題宣傳。縣電視台、《桃江源》、《手機報》和黨務公開網開設“弘揚蘇區精神,爭創一等工作”、“紅色故事”等專題、專欄,及時報道活動動態,推介活動典型。設置大型宣傳牌、懸掛橫幅標語、刊出宣傳專欄(蘇區精神宣傳標語見附件),着力營造濃厚的活動氛圍。

2.組織宣講活動。組織“三送”幹部和邀請老黨員、老戰士、老模範,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和農村,開展蘇區精神宣講活動,在全縣興起學習宣傳熱潮。

3.開展文藝演出。編排以反映蘇區精神為主題的節目,組織開展廣場專題文藝演出和春節送戲下鄉等羣眾喜聞樂見的活動。

4.舉辦書畫展覽。面向全縣徵集、創作反映蘇區精神、展示發展成就的詩歌(散文、小説)、美術、書法、攝影等精品力作,在春節期間展出。同時組織書法家在春節前開展送春聯下鄉活動。

(二)深入教育,提高對蘇區精神的認同感

着眼推動人民羣眾深入理解蘇區精神的豐富內涵這一重點,組織力量,深入開展“四個一”活動,切實提高人民羣眾對蘇區精神的認同感。

1.品讀一批紅色經典。廣泛開展以“讀紅色經典,學革命歷史,樹崇高信念”為主題的讀書活動,在縣電視台繼續開設《品讀經典尚德崇文》專題,通過品讀紅色經典,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羣眾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紅色歷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堅定革命信念,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

2.觀看一批紅色電影。在影視頻道展播優秀紅色電影,讓廣大黨員幹部羣眾感受紅色經典魅力,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各級基層黨組織充分利用黨員電教和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組織黨員幹部觀看紅色影片,強化黨員幹部對革命歷史的記憶,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爭創新時期第一等工作。

3.撰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為擴大學習教育效果,全縣黨員幹部要結合所觀看的紅色電影或品讀的紅色經典撰寫一篇觀後感或讀後感,評選出優秀觀後感或讀後感,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將蘇區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

4.開展一次紅歌傳唱活動。以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新時代為內容,在縣電視台繼續開設《學紅歌唱紅歌》專題,並將選編的100首紅色經典歌曲編髮給全縣黨員幹部羣眾,組織開展紅歌傳唱活動,唱響和諧盛世新氣象。

(三)積極引導,提高對蘇區精神的踐行力

着眼使蘇區精神成為打造“三地一城”、縱深推進“四個”建設的內在動力,積極創設載體,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黨員和幹部羣眾對蘇區精神的踐行力。

1.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活動。春節前夕,組織縣領導和有關單位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戰士、老同志、老黨員,革命烈士遺屬、傷殘軍人,全國、省、市勞動模範和被中央、省、市授予其他榮譽稱號的先進模範人物進行走訪慰問。

2.開展“三走進三傾聽”活動。傳承蘇區幹部好作風,結合“三送”活動,廣大黨員幹部主動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羣眾,傾聽想法、傾聽需求、傾聽呼聲,具體做到“五問”:問村、組生產和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問幫扶困難家庭困難情況,問外出務工人員在外打工和創業情況,問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情況,問村、社區基層組織和黨員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3.開展“學傳統、找差距”活動。結合“一述雙評三爭創”考核機制,進行“三對照三查擺”(對照蘇區優良傳統,查擺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照年初各項目標任務,查擺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照黨紀政紀和廉政準則規定,查擺廉潔守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4.開展理論研討活動。圍繞“弘揚蘇區精神,着力打造‘三地一城’,縱深推進‘四個’”這一主題,在全縣組織開展理論研討活動,並擇優在《社科》予以刊登。

三、活動要求

1.加強領導。各鄉(鎮、場、公司)、各部門、各單位要充分認識開展“弘揚蘇區精神,爭創一等工作”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擺上重要日程,建立統一領導、齊抓共管、廣泛參與、全力保障的工作機制,紮實推進宣傳教育的各項活動。

2.精心組織。活動牽頭單位要及時與各責任單位協商,認真研究制定詳細的活動子方案。各鄉(鎮、場、公司)、各部門、各單位要不斷創新活動載體,加強輿論引導,及時向縣屬新聞媒體報送工作信息和典型經驗,縣屬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活動的宣傳力度,並積極向上級新聞媒體報送,讓“弘揚蘇區精神,爭創一等工作”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縣上下形成良好氛圍。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二

當第一束光照耀這個大地時,色彩便開始譜寫它的歷史。然而色彩最初運用在藝術上,主要是在繪畫中,從史前壁畫開始至今已經幾千年,而彩色電影的出現卻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雖然在電影中運用色彩的歷史不長,但是不可否認,色彩的表現是電影藝術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運用色彩來表現影片的內容,不但可以使影片獲得強烈的藝術效果,形成獨特的風格,更可為電影增加厚重的內涵,使觀眾得到強烈的審美洗禮。然而也正是由於融入了導演的主觀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畫面色彩關係更為熱烈,更加具有視覺衝擊力。

1 彩色電影概述

1927年,電影藝術從無聲進入到有聲的時代,讓電影藝術更具有現實感和感染力。隨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術後,在電影業中也開始被滲進本文由收集整理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試驗影片出現在1895年埃居鬆的短片《列奧·弗列爾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電影先驅者梅里愛曾經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讓每個畫師負責一分鐘膠片的着色,從而在他的影片中獲得了多種色彩;然而美國第一部超級賣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膠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緒:亞歷山大大火一場戲是紅色,夜景是藍色,外景的愛情戲是淡黃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術首次被馬摩裏安在《浮華世界》中運用,讓電影由黑白電影到了彩色電影,不但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同時也為電影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將成為電影史上繼有聲電影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它不單給電影帶來了新的創作手段,也開拓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在電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讓真實再現自然之外,還可以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時也是導演的觀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現。中國的電影發展相對來説是比較晚的,從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電影導演在色彩運用上不斷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戰以後,色彩的運用在電影創作中日趨成熟,然而伴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影像的色彩空間也被無限制的擴大,並且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我們觀賞電影經驗的一部分。色彩現已真正為電影影像插上了藝術的翅膀。

2 色彩在電影藝術中的價值體現

當電影從黑白片進入到彩色片的時代,意味着電影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彩色影像也就成為銀幕空間的主體,色彩從此成為電影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銀幕色彩具有還原自然現實的再現功能。電影中的色彩可以襯托人物,渲染環境和背景氣氛,也可以使畫面更顯真實和美感。同時也可以豐富鏡頭語言的因素,更具有視覺的衝擊力,也擴展了電影的發展空間。

作為藝術語言來講述故事的電影無非有兩種形式——聽覺語言和視覺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無疑是作為視覺語言元素被編碼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語言元素一樣,具有象徵、比喻、重複和省略等語言修辭功能;另一方面,這些修辭功能是通過視覺語言的特殊表意系統來完成的。因此現代電影導演更注重影片視覺造型語言傳遞信息的作用與功能。

色彩作為電影視覺語言元素,其語言修辭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徵和換喻。在銀幕上,以具體直觀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內容,喚起了觀眾對從來未見過的世界的想象。像愛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裏表現起義成功,他把在戰艦上飄揚的旗幟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紅色。 “紅色的旗子”在整個影片裏從一種現實形象到變成一種觀念,紅色是典型的象徵,它象徵着起義的成功和革命的勝利。

換喻是以一種事物的形象特徵來比喻另外一種事物的抽象含義,使原來事物形象的含義得以深化。電影《幸福的黃手帕》最後掛滿整個銀幕黃色手帕的出現,即是對出獄男人期待妻子認可的換喻,也是對家中妻子期待丈夫歸來的換喻。這時黃色呈現出的不僅僅是視覺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過視覺語言的表意,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確切地説是妻子與丈夫之間,甚至可以説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間心理期待的極大滿足。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三

近日,在單位的組織下,我觀看了反映中央監察委員會誕生的紅色電影《忠誠與背叛》,其中王荷波、楊匏安等老一輩革命家對革命事業的忠貞,對共產主義的堅強信念,衝擊了自己的內心,給了我全新的洗禮。

影片中,紀檢監察戰線革命先驅在惡劣的環境下既同窮兇極惡的反動勢力頑強戰鬥,又同黨組織內的背叛行為堅決鬥爭,他們堅定追尋真理、救亡圖存的信念,成就了我們偉大的事業,也成就了被無數人謳歌的經典故事,至今仍在激勵着、影響着無數人奮力前行。

毫不諱言,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無數次被打動,這種打動不是來自影院立體環繞的聲響,也不是唯美大氣的影像畫面,只是透過聲光影,感受到信念的力量,潛入並鐫刻在心靈的深處。

劇中,有一句台詞反覆出現: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久存在。這是信念!在中國共產黨五大會議上,王荷波、楊匏安等人根據黨員數量擴大,動機不純、投機分子增多,背黨、叛黨行為得不到處理的形勢,據理力爭,堅決提議建立中央監察委員會,並獲得通過,這是信念!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排除干擾,對黨內腐敗分子、投機分子羅易、徐雲天等人作出有力處理,純潔了黨的隊伍,嚴格了黨的紀律,增強了黨的戰鬥力,這更是信念!

信念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沒有信念,很多事就不好做或者做不好。反過來,我們擁有怎樣的信念,也就決定了擁有怎樣的人生和事業高度。

的確,和王荷波、楊匏安所處的那個時代相比,我們遠離戰火,走進和平,享受着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然而,黨的紀檢監察事業始終戰鬥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大到反腐倡廉“三個並存”、“兩個依然”的形勢,小到查辦案件面臨的壓力,執行紀律遭受的誘惑等等,破壞信念,衝擊信念的暗流,蠢蠢欲動。作為一名年輕的紀檢監察幹部,信念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説是要樹立“四個對”的信念!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四

戰爭是可怕的、是危險的,因為它使百姓們遭殃——讓百姓們失去兒女,讓兒女們失去父母,還有的百姓因為戰爭而犧牲……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閲讀。

紅色電影《太行山上》觀後感電影《太行山上》後,感受着血腥慘烈的戰爭場面所帶來的強烈的視覺衝擊,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義與邪惡,堅忍與殘暴的激盪,我們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歷史。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保衞這片熱土浴血奮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我們也經受了一次彌足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

這部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軍官在奄奄一息的時候,望見一個日本軍官在肆意的殺害我們的戰士時,他努力使自己站起來,舉起手中的刀向那個日本人砍去,沒有想到卻被敵人從後背插了一刀,鮮血猛地溢了出來,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顫巍巍的舉起,載着八路軍對日本人的深仇,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大恨,使勁向那個日本軍官刺去。把中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我不禁為那位軍官氣吞山河的壯舉所感動,從心底裏為他叫好!因為有了無數個像這位軍官的英雄壯舉,才創造出我們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這時,我深深地感到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阿!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這些無名的戰士前仆後繼、戰死沙場,就是為了自己祖國能夠和平,為了家人、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們不惜拋頭顱,撒熱血,艱苦抗戰,誓死保護國家,時刻把國家利益、羣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蹟讓我們感到多麼驕傲和自豪!

如今我們過着平靜的生活,可誰曾想過美滿的生活是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而許多人卻不好好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環境。想到我自己平時碰到一些小困難,就灰心喪氣地總想依靠別人。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想:“別費心了,明天去校園問問同學或老師不就……”;在家裏,爸爸媽媽讓我幫忙乾點家務活,我也總是厚着臉皮不去做,總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説爸爸媽媽也拿我沒辦法,只好自己動手了。日久天長,我變得既懶惰又膽小,幹什麼事都沒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園舉行大隊會,老師叫我上台講家庭禮儀故事,剛開始我不去,老師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結果可想而知,給老師和班級丟臉了……在偉大的八路軍叔叔面前,我是多麼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須要學習八路軍叔叔勇於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他們將激勵我前進!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輝煌貢獻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將來,必須會有一隻叫“中國”的雄獅響徹雲霄,震驚全世界。

回首歷史,我們要銘記;應對現實,我們要珍惜;展望未來,我們要奮鬥。

《湘江北去》觀後感湘江水滾滾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鬱,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顏已老。懷想當年,潤之一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人生無處不青山。喊出那個年代青年的最強音:不死,求己,堅韌,猛進。恰同學少年,因為心懷天下的鴻志,因為嚐遍民間百姓的疾苦,因為堅信中華民族的復興。孔老夫子説過:苛政猛於虎。湖南有個張敬堯,全中國有個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民不聊生,生離死別,慘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縣

這樣一個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潤之為首的愛國青年發起了愛國求真的運動,他們練體魄,讀新刊,充實自己的思想,猶記得他們於嶽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壯懷激烈。救國救民可不是意氣用事,需要武裝思想,於是毛澤東,肖子生等熱血青年到北京求學,經過了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接觸,經過了對馬克思主義的閲讀和思考,他們逐步對救國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澤東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動,已經能自我控制。透過對李大釗先生贈與的書籍的深刻研讀,加上對廣大湖南農村的社會調查,更加堅強了毛澤東的革命信念,他們反覆思想鬥爭中決定俄式的發展模式最貼閤中國的國情。只要主義真,砍頭也不怕。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位秀麗而堅韌的女性――楊開慧。她是毛澤東最堅強而柔軟的後盾。一身紅袍,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在1930年,楊開慧被國民黨捕捉坐牢,應對嚴刑拷打,她堅貞不渝,大義凜然:我死不足惜,願潤之的事業早日成功。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傑出女性,很讓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遠。湘江北上,是一個歷史的起點,中國命運的起點。正是湘江邊的一批熱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懷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堅信正義永存,光明永存。對此,我想起了魯迅的一句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近代中國飽經恥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四萬萬人齊落淚,天涯何處覓神州我們為什麼如此只為夢中的神州,只為驅除鬼怪,只為振興中華。所以湘江北去僅是個開始,中華復興之路仍在繼續,你,我,還有千千萬萬的當代青年,加油!

紅色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學院組織我們看了一場愛國電影——《金陵十三釵》。

整場電影的環境和氛圍都極其壓抑。日本軍人滿南京城的屠殺。它講述的是舊中國弱勢羣體在那個年代的悲慘遭遇:14個教會學生,14個秦淮妓女,一個神父的養子和一個洋人殯葬師,一齊出此刻了一個天主教堂。

這部電影拍的十分細膩,妓女豐潤扭動的翹臀、洋教士與妓女的調情、孟父親壓抑的偉大的父愛,李教官的隱忍痛心,妓女為救女孩不顧生死的血脈情……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齊,是一場無聲的控訴。它想要宣泄,想要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愛找一個出口。什麼能夠讓難區人民逃離南京,什麼能夠帶領大家躲避戰爭然而,在那個年代,有的只是殘酷。但是,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還有一樣東西:民族情。

從演員上,最讓我稱奇的便是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釵》是先在外國首映的,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響並不高,因為他們不懂得這種情懷,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妓女就比學生低賤,不懂得犧牲,不懂得隱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從一個貪財嗜酒的洋人殯葬師蜕轉成為一個為靈魂祈禱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盡致,看着他為十三釵祈禱的背影,我真的願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願意相信最後的最後,大家都平安無事。

而從資料上,對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幾個國民黨軍人在即將走出南京城的時候為了保護一羣逃亡的教堂女學生果斷的扳動了槍膛,發生了激戰,學生走了,正準備離開的時候卻引來了坦克,十幾個人太渺小了,但是應對敵人的坦克,他們沒有辦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體帶着手榴彈去近距離炸燬,一個小編隊,沒有防彈衣,只有浸泡過水的被褥,一條直線,前面的人一個一個倒下,最後一個炸破手衝擊到了坦克的面前,整個場面一向有槍聲在迴盪,教室一片安靜。就是這幾個小人物,沒有人明白他們的名字,和很多軍人一樣,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是一種大愛,軍人特有的愛。

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是那羣從“秦淮河”躲出來的風塵女子,誰説妓女無情,誰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不錯,她們是有自己的私心,進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隻但是是在那種狀況下的本能反應。她們同樣也是有愛的,豆蔻為了為浦生彈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險,用生命與尊嚴做賭注,只為找回缺失的四條琵琶弦……更加可貴的是,這羣被人們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卻個個穿上女學生的衣服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兵的慶功會。她們害怕死亡,更不明白會應對什麼,不明白結局,但是她們卻勇敢地走上了軍車,此時此刻對生命是一種震撼,她們或許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或許沒有機會去實現了,她們是偉大的,正是在大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抗爭和救贖。這部電影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感到震撼,因為它融入了國家的命運,表現的是民族的精神。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五

建軍大業觀後感範文1

8月1日當天,電影《建軍大業》在北京市王佐鎮正式開機。開機會前,一份《建軍大業》的內部演員名單在網上流傳開來,其中鹿晗飾演鄧小平、舒淇飾演宋美齡、鄭爽飾演楊開慧、馬天宇飾演林彪、王凱飾演張國燾,演員陣容令人咋舌,不少網友感歎片方用人之大膽。

目前除了馬天宇飾演林彪得到確認、張國燾演員變更為吳樾,其他演員陣容仍未得到證實,但不排除鮮肉加盟。此外,劉燁將繼《建黨偉業》之後再度出演毛澤東,而周恩來的扮演者為朱亞文。“小鮮肉”歐豪、劉昊然則分別飾演葉挺、粟裕。

談到為何啟用年輕的面孔,導演劉偉強解釋道:“領袖們和將領們在當年革命時也都是一些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年輕和對國家的熱血忠誠,才造就了建軍的偉大事業。”同時,劉偉強希望這些年輕演員能讓電影更具有觀賞性。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透露電影《建軍大業》經過長達五年的精心籌備,在服裝、道具和場景佈置上以最大程度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為中影“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將延續《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兩部前作的宏大風格。

執導了系列前兩部的導演韓三平此次擔任影片總策劃及藝術總監,黃建新擔任影片監製,與香港導演劉偉強共同完成該片。

韓三平坦言,《建軍大業》的前提是一部熱血青春片,“電影裏的領袖們都非常非常年輕,他們才二十多歲就為了國家民族的命運浴血奮戰,其實是非常勵志的。所以我們找來了劉偉強導演,來解決我們以往同類型電影不好看的問題。”

黃建新也認為,劉偉強的加盟勢必會為影片帶來全新的國際化敍事,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這部電影。對此劉偉強表示壓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點就起牀想要怎麼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輕人的激情,拍好這部電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員,還確定了飾演陳獨秀的於和偉、飾演向警予的馬伊琍、飾演瞿秋白的白客、飾演蔡和森的劉循子墨、飾演周逸羣的李岷城、飾演陳賡的樑大維。

對於網上流傳的名單,片方負責人表示並不準確,今天只是公佈部分演員,其他演員還沒定也未進組,會陸續公佈,一切以官方統一出口為準。另外,據鹿晗經紀公司壹心娛樂的內部消息,鹿晗因為檔期問題,可能無法接下這一角色。

建軍大業觀後感範文2

給中國的獻禮影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演員陣容有多強大家喻户曉吧,可以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第三部《建軍大業》即將開拍,在小鮮肉當道的影視圈,該電影會是什麼陣容呢?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獻禮作品。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建軍大業觀後感範文3

電視劇《建軍大業》,是由張多福執導,黃海冰、郭廣平、李信睿、周惠林等主演的革命歷史劇。

《建軍大業》主要講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前後,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為代表的先驅們,積極開展了創建人民軍隊的探索和實踐。

為真實再現19世紀20、30年代人民的真實生活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劇組先後轉戰七八個拍攝場地,足跡縱貫祖國南北。

劇中,“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由李信睿扮演。相對首次出演重大歷史題材的影片,還是飾演鼎鼎大名的元帥,李信睿深感壓力的同時也倍感榮幸。

之前他曾多次出演過軍人形象,不過這次卻與以往大有不同。這是他第一次出演有歷史原形的人物,還是將帥之才。雖是年輕時期的聶榮臻,但也不能失了大將之風,既要有軍人的禮儀形態,又要保持元帥的風範,兩者兼顧,缺一不可。這對李信睿的演技是一大考驗,既不能太鬆弛也不能太緊繃,要求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現場,李信睿獲得了導演的認可與肯定,等《建軍大業》播出以後,是否可以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一起拭目以待。

建軍大業觀後感範文4

由郭廣平等主演的《建軍大業》已經圓滿殺青。該劇由張多福導演拍攝,是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而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劇中,演員郭廣平“三度”飾演偉人周總理。

該劇主要講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前後,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先驅們,積極開展創建人民軍隊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此次郭廣平在戲中飾演從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的周總理,他胸懷坦蕩、光明磊落,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奉獻給革命事業和自己的人民。郭廣平將為觀眾詮釋偉人的一生。郭廣平曾動情的表示“他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是我最敬佩的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建軍大業》將致敬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將打響新年戲第一炮。對於參演此劇的郭廣平來説,無疑是演藝生涯的又一次昇華。期待好劇,期待郭廣平的又一個好角色。

建軍大業觀後感範文5

近日,演員黨偉宣佈自己已經完成了重大革命歷史獻禮片《建軍大業》中個人戲份的拍攝任務,正式殺青,該劇由中央電視台、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榮譽出品,彙集了眾多實力演員,自開機以來便受到了萬眾矚目,黨偉在劇中出演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一角。

電視劇《建軍大業》講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前後,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為代表的先驅們,積極開展創建人民軍隊的探索和實踐的紅色經典故事,黨偉在劇中出演的“張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1927年12月12日在廣州起義戰鬥中被敵人

槍擊身亡,獻出自己29歲的年輕生命,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位犧牲在戰鬥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在拍攝張太雷犧牲的戲份時,黨偉感觸良多,他們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烽火歲月中無悔地奉獻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這種感覺就是震撼,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種威懾人心的力量”。

黨偉去年收穫頗豐,從《冰刃》裏的侵華日官,到《楊家將》中馳騁疆場的羅華,再到《戀戀仙緣》裏上演前世今生愛恨糾纏的“董永”,從古代到現代,從鐵馬疆場,到古今愛情,黨偉憑藉純熟的演技,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黨偉直言,“自己想當一名純粹的演員,用銀幕上的百變形象,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

紅色電影觀後感 篇六

[關鍵詞] 張藝謀;電影;服飾;色彩

電影注重的是視覺效應,一部好的影片,首先在視覺上俘虜觀眾,能讓人有興趣欣賞,有耐心看下去,需要很深的技巧和功底,可以説十分艱難。可是有一個人能憑藉自己多年的拼搏與奮鬥,如今舉手投足都影響着中國的電影界,成為中國電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張藝謀無疑是眾多後輩的老師與楷模。一部部叫好又叫座、膾炙人口的影片奠定了他在中國電影史的地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張藝謀就用自己的風格與特點,製作出一個又一個的經典影片,詮釋着自己的個性與見解。這些電影都有着讓人津津樂道的人物和濃郁的藝術色彩,如果稍加留意,觀眾們就會發現張藝謀在服飾顏色的運用上,有着大膽和驚人的氣魄,能夠既融合場景,又凸顯本色,將銀幕塗繪得色彩斑斕,卻又醉人心脾,沒有絲毫的唐突,反而有着讓人嘖嘖稱讚的獨到魅力。

服飾的色彩在影視劇中十分重要,它雖然只是色彩這個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沒有了它,影視作品就好像少了靈魂一樣,變得蒼白乏力,沒有美感可言。因此一部影視作品,如果服飾運用得出色,那麼它向我們傳達的震撼效果簡直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顏色可以分為冷暖兩個體系,在電影作品中,這兩種色彩的搭配運用,讓影片表現出了更多的韻味和深意,配合燈光、舞美等藝術元素,綜合起來,一部超強震撼的畫面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張藝謀喜歡在視覺上做文章,在服飾顏色的使用上沉穩而又大膽,一方面尊重時代,遵守傳統理念,一方面又勇於推陳出新,敢於嘗試不同的挑戰。隨着市場經濟的日漸繁榮,張藝謀在影片中的思維也一直包含着兩個層面:既要製作華麗,有着十足的商業元素,保證票房收入和觀眾口碑,另一方面還要色彩濃郁,有着民族風情和“中國風”格調的流行元素,給電影賦予了新的意義。

一 、張藝謀的中國紅情結

紅色能夠讓人精神振奮,心潮澎湃,在中國,紅色是傳統意義上的吉祥、喜慶、熱烈、奔放的象徵,能給人一種温暖的感覺,並且紅色更能代表中國,中國紅在世界上也都享有盛譽。張藝謀對紅色有執著的偏愛,在其所執導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見端倪,《紅高粱》是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整部影片的色調都是咄咄逼人、刺激着荷爾蒙的紅:火紅的高粱地、迎娶新人的紅轎子、“我奶奶”的紅襖、紅褲、紅鞋、頭頂紅蓋頭,強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聯繫在一起。紅得鮮豔,紅得喜慶,紅得讓人想入非非、熱血沸騰。他大膽運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審美價值,使用了紅色這一極其明豔強烈飽滿的顏色,為觀眾創造了一個紅色的世界。到了電影的結尾處,鞏俐身上穿着小紅棉襖,鋪天蓋地的紅高粱漫天飛舞,,抬頭是血紅的太陽,血紅的天空,所有的紅色交織、融合在一起。我們似乎被包圍在血海之中,壓抑得無法呼吸,紅色在張藝謀的鏡頭中給我們另一種暗示,觀眾通過視覺感受到了某種情感。如果説紅色在張藝謀的作品中多次出現,甚至可以説是惟一的基色,也不為過。

經過數載的打磨,張藝謀對色彩的掌控越來越嫻熟,運用得也越來越有心得。《英雄》中的服飾顏色,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紅色,而是巧妙地過渡到了鮮紅、硃紅、深紅等同一色調的不同分支,顯得成熟大氣而且不失內涵。紅色的故事都是很強烈的、有點扭曲的情緒,紅色的誇張和敍事的情緒是一致的,其中有一場雨中對打的戲,張藝謀苛刻地要試驗出灰色面料的乾濕顏色效果,要求干與濕之間需要有變化,哪怕是最細微的地方,還好他身邊有這麼強大的團隊,表現得非常專業。一個紅色,設計師就染出了上百種紅來進行挑選,其試驗了各種面料的混織法與染色法,日日泡在染坊裏,以求不同的紅色。

在一張劇照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張曼玉的服裝領口、腰帶以及外衣就是用三種紅色來進行過渡,表現出人物的與眾不同。而李連杰雖然也是紅色,但是又有別於張曼玉的那種瑰麗和鮮豔,而是多了男性的力量與沉穩。於是通過這一種紅色,就在劇中演變出了無窮無盡的變化,雖然在我們看來,只是一種顏色,然而通篇看來,張藝謀可算是將紅、藍、黑、白等顏色運用到了極致,達到了高度的和諧感與震撼感,讓人驚豔。不過總體來説,還是紅色最出彩,也許這是張藝謀最最擅長也最最喜歡的一種顏色。

二 、濃郁的黃色風情

黃色在中國古代是專屬於帝王的顏色,象徵着尊貴與權力,那個時候的老百姓是沒有膽量穿黃色的衣服的。在影視作品中,為了符合歷史情節,導演們都會對劇中的人物服裝給以相應的顏色。可是如果整部劇裏都是金燦燦、耀人眼目的黃色,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呢?是會給觀眾帶來超強的震撼,還是會因為顏色太過單一而導致觀眾的視覺疲勞?張藝謀憑藉自己對於藝術的高度自信,拍攝了這部爭議不斷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實是摒棄以往服飾色彩的一次革新,當曾經的那些顏色都已經運用到了極致,如果還依舊運用以往的色彩而沒有創新,對於導演來説就等於踏在原地沒有進步。於是在宮廷鬥爭的緊張氛圍當中,金燦燦耀眼的光芒,琳琅滿目華麗異常的皇家顏色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影片將金色發揮到了極致,也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

為了表現大氣,將唐朝的瑰麗服飾原封不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導演沒有拘泥,而是決定找來刺繡師傅,通過一針一線親手在龍袍上繡出了龍形的圖案,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令人咋舌。整個龍袍厚重異常,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手工製作的金線,盡顯奢華尊貴。所以當演員們後來穿上這些衣服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每一處細節都經得起推敲,併為此大加讚賞和折服。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些明晃晃的黃金鎧甲,還有那些胸脯高聳半遮半掩穿着豔麗的宮女以及上萬條圍巾。觀眾們在剛剛觀看的時候,一時還難以接受,覺得服裝設計得好像是一個暴發户,宮女的性感造型太過綺靡。不過由此所導致的蝴蝶效應也很大,批評聲帶動了一股熱潮,論壇的數落聲,電視節目的討論聲,甚至還有商家看到商機模仿宮女的內衣,也在悄然上市,這些都為張藝謀帶足了人氣。不過張藝謀畢竟是張藝謀,他不為別人的評價所左右,他能夠把握自己,讓自己的作品充滿着濃郁的藝術氣息,讓你無論在什麼時候,談到他的作品的時候,都會由衷地讚歎那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

三 、張藝謀對其他顏色的理解

張藝謀曾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上攝影課時,老師告訴我們,構成電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線、構圖、運動。我自己認為,從生理上説,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波動。”服裝作為色彩最直接的運用,不僅可以把劇中人物的情緒、情感傳達給觀眾,而且也傳遞着角色的信息,什麼場合,什麼情緒,什麼思維。幫助觀眾逐漸進入創作者的情感世界。

從單一的紅色到紅色與其他顏色的對比,再到多種色彩的不同詮釋,張藝謀在色彩造型這條路上不斷求新求變,每一次都力圖把色彩的表意推向極致,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英雄》算是服飾色彩的一次集中爆發,因為影片的投資很大,為了讓影片的配色華麗奢靡,張藝謀也算是挖空了心思,請來設計師精心製作了多款的服裝,以映襯影片中細膩入微的造型。

在《英雄》的一段故事裏,影片中主人公的服飾着意用了冷色調的藍與綠。當幾位刺客在刺秦的過程中,一位刺客最終獻出了生命的這段故事情節裏,從演員的服飾到自然景物,都處理得大有深意。兩位刺客的服裝一位淡藍,一位淡綠,暗喻着淡淡的憂愁與傷感。最後死去的刺客被安放在湖心亭上,背後是青山,腳下是綠水,無形中在色彩上讓人物服飾與自然景色構成了一種和諧,創造出一片悲涼的基調。

到了《十面埋伏》,華麗色彩逐漸地有些衰落了。如果説《英雄》好像一塊調色板,將五顏六色都物盡其用,發揮到了巔峯水準,那麼《十面埋伏》無疑難以望其項背,總體感覺是有些沒落了。但是即便如此,在總體的大方向上來看,仍然不失為一部有着濃郁藝術魅力的經典之作。在影片中,挺拔垂直的一片竹海,每棵竹子上的捕快們紛紛滑下。女演員飛揚的翠綠衣裳、在天與地、竹與人之間凝合成一片壯觀的綠色海洋,那片綠看得讓人心動也讓人心碎。

服飾色彩在配合全片的基本色調之後,在細微之處更加精心處理,不僅服裝的樣式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在顏色的搭配和處理上也大下工夫,有許多的點睛之筆。但是這麼多的色彩儘管出色,對於普通人來説,也許是一個仰視的高度,可是對於張藝謀來説,其彙集天下顏色,卻不能超越自己,思路似乎止步不前了。

四 、迴歸民俗本色

藝術原本就是來源於生活的,通過加工創作,賦予了高於生活的基調。張藝謀在其視覺實驗的道路上,不再拘泥於個性的張揚,而是超越了自我,將運用到極致的服飾顏色,迴歸到民俗的道路上來,可謂效果喜人。

小瀋陽的桃紅粉豔喜人,閆妮的葉綠駭俗乍眼,再加上毛毛的亮藍和程野的橘子黃,幾個人彷彿在扭着東北的大秧歌,雖然有些俗不可耐,可是組合起來,卻又搭配得相當成功,在畫面上就給人一種喜慶。這些或許從民間的年畫版畫、紙活皮影中汲取靈感的服飾,有着濃郁的鄉土文化。這些配色絕非是誰的發明或者自創,而是中國民眾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揚,在不斷沿襲的結果下,所偏好的色彩。這些色彩的運用與之前張藝謀的作品相比,沒有了精心雕琢的設計氣息,而是迴歸到中國特色的傳統。

或許是張藝謀在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的巔峯之後,終於悟到,只有民俗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真正屬於中國的電影,因為那是老百姓的色彩,老百姓喜歡了,就是成功了。褪下那些華麗的服飾,張藝謀還原了最本真的自己,其魅力,依然無可抵擋。

[參考文獻]

[1] 王慧。張藝謀電影中服飾色彩的衝擊功效[J].科教創新,2010(02).

[2] 陳靖霞。淺析張藝謀電影的畫面色彩與象徵表意[J].文藝生活,2010(10).

[3] 邊哲。張藝謀電影色彩視覺美[J].電影文學,2007(13).

紅色電影觀後感範文 篇七

[關鍵詞]色彩;藝術;電影;情感

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斯托拉羅曾經説過:“色彩語言是電影語言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電影中使用色彩來表達不同的主題和思想內涵,就像用光線來描繪現實景物一樣精準。”張藝謀導演也曾表示:“在電影藝術中,色彩是最能夠引起人們思想共鳴的元素。”由此可見,色彩對於電影來説具有重要意義,它具有最直接的美學意義,可以通過人的視覺將相關藝術信息直接傳遞給大腦。同時,色彩也是一種跨越國界的藝術語言,它可以破除傳統語言和地域的限制,讓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共同領略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色彩不但可以精準地刻畫人物形象,創造特定的藝術氛圍,而且還能夠表現電影的思想主題,闡釋人物的情感變化,更是創造影片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

一、主色調在電影中的運用

在電影藝術中,色彩的運用受到了歷史和文化的深刻影響,不同的色彩象徵着不同的意義。一部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主色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該電影價值取向和故事背景的具體表現。從廣義上講,每一部電影都有一個特定的主色調,例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色、《黃土地》中的黃色、《瘋狂的石頭》中的青色、《海角七號》中的藍色,等等。這些電影主色調的運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成功地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境界。

紅色是火焰的顏色,象徵着活力、希望、温暖,紅色給人帶來的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就是熱烈和激情,它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色彩,因而在電影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紅色在中國有着特殊的意義,中國人對紅色的這種特殊情感在電影藝術領域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在中國,將紅色的韻味表現到極致的當屬張藝謀導演,他對色彩的運用有着極深的造詣,非常重視色彩在電影中的表現力,總是力圖用色彩的語言來表達出特定的文化內涵。《紅高粱》中的高粱酒、《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燈籠、《菊豆》中的大染坊、《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色小辣椒,等等,都展現了一種熱情的生命活力和視覺衝擊力,給人一種親切、祥和的感覺,同時,這些火紅的色彩也形成了典型的中國文化標誌。紅色還意味着躁動和革命,很多革命題材的電影中均是以紅色為主色調,象徵着鬥志和決心,頌揚革命先烈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的紅色精神,對故事的情節和背景也起到了有效渲染作用。在電影《活着》中,紅色的皮影戲、紅色的宣傳標語、中的大紅燈籠、紅色的主席畫像以及紅色的袖章等都非常吸引觀眾的眼球,很好地營造出了那種革命的氛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藍色具有憂傷的意味,歌德在《色彩理論》中指出,藍色是一種奪人的虛無,是一種特殊的能量,是寧靜和蠱惑這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在著名的電影大師基耶洛夫斯基的影片《藍色》中,到處都充斥着藍色,例如藍色的游泳池、藍色的水晶飾品,等等,藍色的單純色調一方面給觀眾帶來了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又給影片的主人公營造了獨特的藝術背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海角七號》中的藍色海洋則象徵着一場偉大的愛情,儘管受到了時空的限制,但是卻無法割斷這對青年男女之間深深的思念。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代表着生機盎然和希望,與紅色相比,綠色更能夠讓人的內心感到平和,是一種令人賞心悦目的優雅色彩。在電影《十面埋伏》中,翠綠色的竹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官府追兵的服裝同樣也是綠色,與竹林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微風吹拂過後,綠色的竹林沙沙作響,意境悠遠,營造出了武俠爭鬥時候的神祕氛圍,武林高手們在竹林間穿梭飛舞,各種動作在綠色的背景下顯得格外優雅,激烈的打鬥雖然少了分血腥,卻變得更加驚心動魄。

黃色是一種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顏色,在中國古代,黃色的使用受到了統治者們的嚴格限制,只有具有特定身份的達官顯貴才有資格使用,因而,黃色是權威的象徵,意味着皇權的至高無上。例如,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不論是宮內的裝飾,還是宮廷廣場內的,都是黃色的,極盡奢華。在影片的最後階段,傑王子率領身穿黃金色鎧甲的軍隊攻入皇宮,那鮮明的黃色在夜幕中分外醒目,再加上軍隊進攻過程中勢不可擋的氣勢,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黃色還代表着土地和沙漠,象徵着一種原生態的樸實。在電影《黃土地》中,黃色被大量運用,出現在了很多特寫鏡頭中,例如,在蒼茫的原野上,黃土地無限延伸到天際,土地上沒有夾雜其他的色彩,看不到綠色生命的半點痕跡。正當觀眾為這單調的顏色感到壓抑時,遠處傳來了鑼鼓的演奏聲,粗獷的樂曲打破了這片黃土地上的寧靜,讓人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在這裏,黃色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西北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西北人豪放的性格特徵。

二、色彩在電影中的審美價值

色彩能夠使人產生想象,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澱後,特定的色彩會表現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甚至階級性的文化特色,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價值內涵。張藝謀在拍攝文藝片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紅色的運用,在眾多的色彩中,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當屬象徵着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中國紅。中國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體現的是祥和、喜慶和生命的張力。張藝謀導演成功地運用了紅色的特殊審美價值,給觀眾營造了一個極具親和力的紅色傳統文化氛圍。在電影《紅高粱》中,張藝謀導演大膽地將紅色運用在人物造型、場景設置的方方面面,整部電影被中國紅所浸透。例如,紅高粱、紅太陽、紅衣服、紅辣椒、紅燈籠、紅兜肚、紅轎子、紅蓋頭,等等。在這部電影中,紅色不但象徵着吉祥如意,而且還象徵着民族的血性,同時也流露出了濃厚的西北地域風情。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色也得到了大面積的運用,在這部電影中,紅色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它象徵着權勢、希望、野蠻和慾望,等等。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女主人公身穿紅色棉襖,帶着紅色的圍巾和髮卡,講述了一場真摯而又單純的愛情故事,觀眾們從那一抹紅色中不僅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而且還看到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執著,這也是影片賦予紅色的特殊含義。隨着時代的發展,電影中的色彩理論也在與時俱進地發生着變化,然而,張藝謀導演一直對紅色情有獨鍾,意欲將紅色的文化內涵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電影《山楂樹之戀》中,開滿紅花的山楂樹、紅色日記本和紅色臉盆以及老三送給靜秋的紅色衣服,等等,都為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伏筆,並且具有更為深刻的隱喻。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的情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老三和靜秋之間的愛情在艱難地發展着,儘管在故事的最後兩人並沒有終成眷屬,但是卻展示出了最純真最寶貴的愛情力量,令人無限感動。張藝謀導演擅長塑造經典的女性形象,用紅色表現剛柔並蓄的美感,並在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手段賦予其新的含義。在很多張藝謀電影中,紅色與時代背景、人物命運、人性善惡等緊密相連,可以説,只有成功解讀了電影中的紅色元素,才能夠真正理解張藝謀電影中的深刻內涵。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張藝謀導演傾力製作的一部古裝影視作品,它主要講述了皇室中的各個成員在重陽節前夕種種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故事。這部電影給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視覺印象就是金黃色。張藝謀導演選擇黃色作為影片的基準色調,一方面切合了電影名稱,另一方面力求通過黃色的大量運用來展現古代皇室中奢華的生活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在這部電影中,張藝謀導演用嫻熟的藝術手法讓皇室內部的慘烈爭鬥與奢華的皇室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暗示着華麗的皇宮裏隱藏着鮮為人知的血腥、暴力、骯髒和黑暗。通過金黃色的運用生動地展示出了權力對於親情和人性的腐蝕作用。在影片中,三王子為了爭奪皇位,用殘忍的手段殺死了他的哥哥。大王極為暴怒,並在金碧輝煌的殿堂裏將三王子活活打死。傑王子率領黃金甲軍隊攻入皇宮與大王的軍隊展開殊死拼殺,燦爛的黃色被鮮血染紅,此時,黃色隱喻着虛偽和墮落,表達了對爭權奪利和壓抑人性的批判。陸川導演在電影《南京!南京!》中摒棄了華麗的色彩,特意用黑白的影像來對歷史真相進行發掘和還原。黑白色的影像雖然沒有彩色影像那般華麗動人,卻是表現歷史真實感的最好顏色,在這部災難題材的電影中,黑白色具有更強的感染力、表現力,那種災難的環境氛圍被黑白色渲染到了極致,給人一種壓抑和窒息的感覺。

三、色彩對人物情感變化的闡釋

色彩藝術在電影中具有獨特的魅力,一部出色的電影除了需要具備完整的結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外,還要將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主題思想融入影片的色彩元素中去,以增強影片的藝術美感,形成獨特的風格。人物的情感變化具有多變性和隱匿性,色彩藝術的加入有助於更加精準地將人物的情感變化表現出來,因此,色彩對人物情感的變化具有重要的闡釋作用。電影《無間道2》是成功運用色彩藝術對人物情感變化進行闡釋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代表着正義力量的香港警察與代表着邪惡勢力的黑社會鬥智鬥勇。其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場景即警方卧底陳永仁在因公殉職的警官陸啟昌的墓碑前敬禮。此時,卧底陳永仁心情非常複雜,他擔負着巨大的責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與黑社會勢力的日夜較量中,他的心理近乎扭曲。在這種情況下,陳永仁仍然堅守着信念,堅持與黑暗勢力抗爭下去。他站在草地上,神色凝重,然而周圍綠色的芳草卻生機盎然,象徵着希望,即使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只要堅守信念,決不放棄,就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在這裏,綠色的加入令觀眾眼前一亮,也反映出了電影主人公陳永仁堅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

在電影《2046》中,眾多人物的情感都非常細膩,心理活動也非常複雜,導演王家衞用獨特的眼光將多種色彩融入場景中,很好地闡釋了人物的情感變化。在這部電影中,很多鏡頭都是灰色調的,反映了身處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真實心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早已被世俗生活磨去了個性的稜角,變得處世圓滑,同時又迫於生計而到處奔波。因此,這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並不是五彩斑斕的,而是灰色的。儘管他們身處繁華的大都市中,然而他們的生活卻顯得與周圍的燈紅酒綠格格不入。因此,最能夠反映這些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色彩就是灰色,而且灰色與都市裏其他的鮮亮色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繁華的都市似乎與他們毫無關係,而只能在浮華之下忍受生活的壓力,這也反映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理上的一種無奈。

[參考文獻]

[1] 王磊,盧嘉。色彩構成[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2] 崔茵。論張藝謀電影的畫面色彩與內涵[J].劇作家,2008(02).

紅色影片觀後感 篇八

關鍵詞:模因論;紅色文化模因;變異

紅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羣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藴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鬥的強大推動力。

電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和文化載體,具有影響面廣、信息傳播快捷、受眾多的特點。紅色文化要得到更好的繼承和傳播就要充分利用電影這一媒介。在建國初期,紅色文化通過電影媒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比如20世紀的《上甘嶺》《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等影片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成為人們難忘的紅色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改革開放以後,紅色經典呈現出下滑的趨勢,紅色影片的影響力一度遞減,紅色文化通過電影媒介傳播受到嚴重衝擊。而最近《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等影片成功與市場相結合,成為既賣座又叫好的紅色影片,掀起了紅色浪潮,激起了新的“紅色文化熱”,引起了人們對紅色文化傳播新的思索。本文試圖以模因論為指導,分析以《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為代表的新時期紅色影片,探討紅色文化模因的變異及在影片中的成功複製傳播。

一、模因論

模因論是在新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用於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一詞最早出現在Dawkins於1976年出版的經典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根據Dawkins的觀點,模因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那些不斷得到複製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等都屬於模因。Blackmore在《模因機器》一書中指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複製’,它就可以稱為模因了。”由此可以得出,模因要靠複製才能得以生存。Heyligbe認為,模因的複製和傳播要經過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同化是指被呈現的模因要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記憶是指模因必須在記憶中停留一段時間,否則不能稱為模因。表達是指將記憶模式的模因轉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傳播是指模因需要依靠有形的載體或者媒體來進行傳播。這幾個階段是循環往復的。每個階段都進行選擇,有的模因在選擇過程中被淘汰。模仿是模因的主要複製方式,但模因不是無意識的模仿,而是有選擇、有意識的思維活動,有其客觀的複製程序與傳播途徑。而模因究竟能否複製成功要受到長壽性、多產性和複製忠實性這三個要素的影響。當然,許多時候,模因的成功傳遞還與人的認知取向和偏好、注意焦點、情感狀態、行為願望及時代背景等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可以説,模因具有保留性、變異性和選擇性。每個模因既是對以前模因的複製和繼承,又會在複製和傳播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變異,在變異中求得發展。

二、紅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複製繼承

影片中的紅色文化模因謳歌了中國革命,謳歌了中國共產黨,表現出革命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藴含的是對信念的堅守,對理想的執著,對光明的嚮往,以及英雄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勇於奉獻和敢於犧牲的崇高精神品質。這種精神不僅凝聚着珍貴的歷史記憶,而且已經積澱為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紅色影片一直繼承並堅守着紅色文化這一內在精神實質及內涵,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南征北戰》《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等影片中,那些充滿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質的人物形象充滿了自信、向上、樂觀的革命精神,構成了一幅真正的時代英雄畫卷。上世紀50年代《上甘嶺》《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等影片充滿了強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理想主義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80年代的《巍巍崑崙》《百色起義》《開國大典》等影片弘揚了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新時期的代表作《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一如既往地謳歌了我們的民族英雄,弘揚了值得現代年輕人學習的勇於奮鬥、敢於獻身的革命意志。所以紅色文化模因一直保留了它所藴含的精神實質和內涵,這也是年青一代要堅守和傳承的精神財富。

三、紅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變異

新中國成立以來紅色文化模因得到了很好的複製傳播,紅色影片中的許多優秀代表和民族英雄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人們難忘的“影像記憶”。紅色文化模因所傳達的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幫助五六十年代人培育了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主義情懷和情結。但改革開放以後,影片中的紅色文化模因隨着思想及消費的多元化一度陷入相對沉寂期,進入到“休眠”狀態,沒有得到成功的複製和傳播,成了弱勢模因。而隨着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獻禮的重點影片《建國大業》於2009年9月全國公映,最終獲得了4.3億的高票房,向建黨90週年的獻禮片《建黨偉業》於2011年6月15日在全國上映,首映周5天就取得全國1.1億元左右的高票房,紅色文化模因成功地在影片中複製傳播,成為強勢模因。那麼紅色文化模因為什麼能夠“復活”成為強勢模因呢?其原因是紅色文化模因在自我複製中進行了變異,這種變異順應了人們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時代因素,使其成功進行了複製與傳播。

首先,紅色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人們的認知因素。在模因複製過程中,認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Black-more認為,導致模因分化為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類自身的特點,如感知系統的特性、注意和記憶的機制等。很大程度上那些廣為流傳的模因並不是它們有用,而是因為它們容易被人記住。在我國的電影發展史上,紅色影片曾經一度像是一種記錄式的宣傳片,只是把教科書用“蒙太奇”的手法包裝了起來,通過畫面對歷史的還原和記錄,謹慎的敍事和嚴肅的説教讓觀眾銘記歷史,達到宣傳紅色主義的目的。這樣的紅色文化模因只符合了政治的需求,而欠周全考慮觀眾的認知因素,所以沒有複製與傳播的動力和潛力。而《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兩部影片大大突破了傳統技法,儘量避免“政治説教”的印跡,在“觀賞性”和“故事性”上下了大工夫,設置多處劇情懸念,充滿驚險危機和緊張情節,不僅生動立體地還原了歷史上的關鍵性人物,還最大限度上尊重並再現了歷史,增強了劇情的吸引力。這樣使得紅色文化模因更容易被觀眾和市場(宿主)注意,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提高了紅色文化模因複製的成功率。

其次,紅色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人們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創造紅色文化強勢模因的驅動力,成功的模因往往能夠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如《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兩部電影站在客觀的角度,避免了將英雄人物進行“高、大、全”的臉譜化處理,對於亂世梟雄、亦正亦邪的風雲人物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扣幾頂帽子就草草了事。在領袖的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領袖的內心世界,把領袖人物還原成一個個普通人。比如《建國大業》裏聽到馮玉祥將軍遇害的消息後,踢翻洗腳水,大發雷霆;西柏坡會議時,各人大常委面對攝像機時的千姿百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以往的紅色影片中很難看到的,這樣也使其紅色文化模因更符合人們的情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這兩部電影在情節設計上也更為細膩,更生活化,比如《建黨偉業》中在表現和的愛情故事時,極盡浪漫之色。和在片中以“潤之哥哥”和“開慧妹子”稱呼,當兩人第一次相遇時,比畫了身高後爆出了一句“哥哥你好高啊”,頓時給影片增加了一股清新之氣。影片中和相互依偎看煙花的場景,除夕夜奔跑在走廊的慢鏡頭等情節的設計更貼近“80後、90後”的情感,讓“80後、90後”看到和的甜蜜愛情後很感動,像是在看一部愛情片,既有時代感,又很有歷史真實感。這些紅色文化模因的變異賦予了鏡頭中的人物更豐富的歷史內涵、人文內涵,在尊重客觀歷史的前提下,增加了影片的娛樂性,這樣使其紅色文化模因符合了觀眾(宿主)的情感喜好及行為願望,加速了紅色文化模因的成功複製。

最後,紅色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時代因素。當前中國電影處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受到了國外商業大片和市場化的衝擊。而長期以來紅色影片與商業化的矛盾,使得紅色影片在某種程度上生存更為艱難,發展止步不前。所以紅色影片必須順應時代趨勢進行積極的調整和改變,以適應市場化的要求。《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大膽嘗試創新,影片中紅色文化模因在自我複製中為了順應時代背景,結合了商業元素髮生了變異。而正是商業元素與紅色文化完美地結合促成了紅色文化模因在這兩部影片中得以成功地複製傳播。首先這兩部紅色影片採用了全明星創作模式,這是以前紅色影片少有的。兩部電影都是超常規模的明星陣容,彙集了內地、香港及台灣的明星,組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盛大的主創陣容,觀眾幾乎平均每隔幾分鐘就能看見一張熟悉的明星臉。這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明星就是商業市場的潮流中,影片迎合了觀眾的審美取向。大量明星的出現提高了紅色影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使紅色文化模因更容易複製成功,廣大的觀眾羣體也加速了紅色文化模因的傳播,使其教育功能、審美功能、歷史功能得以更好發揮。其次這兩部影片在發行層面上遵循並把握了市場規律。兩部影片在製作發行的各個環節都以市場為主導,以“向祖國獻禮”的姿態,主動地面向市場。前期全方位地宣傳,選擇最能產生效益的商業檔期上映,發行中大量拷貝,並舉行盛況空前的首映禮等,徹底改變過去紅色影片靠組織、靠包場的行政方式和與市場脱節的做法。這樣使其紅色文化模因順應了時代背景,順應了觀眾、市場和社會(宿主)的價值取向及注意焦點等,促進了紅色文化模因的複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