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視劇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8W

電視劇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視劇觀後感 篇一

很久沒看電視劇,偶爾看了一集黃磊版的《深夜食堂》,有一種莫名的暖心感,雖然只是用一個個的小故事串聯整劇,談不上什麼扣人心絃的懸念,卻還是讓我想在這種氛圍裏多做停留。本,在我這樣看這部劇也不是很差很雷,但是對於這部劇的差評從微博豆瓣一直蔓延到了晚報的娛版,大概的理由是:1植入廣告太多。2模仿日韓版痕跡嚴重(比如連老闆臉上的刀疤都複製過了)。劇情脱離現實,比如在中國深夜的食客們會去光顧的並非是如劇中的食堂而是夜排擋。凡此種種的理由抨擊卻也引眾多爭論,而在我看此劇之所以會引很多爭論正是因為在劇情內容上觸及到了些什麼,才會引起那麼多可談可討論的話題。

如果有幸能事事遵循初心,那麼我想跳過中日韓劇情對比的話題,從我最初感到的那種莫名的暖心感説起,其實在我看到這個深夜食堂的顧客起初都是生活的失意者或者説是人生的失敗者,就算表面上的生活看上去光鮮亮麗,比如著名演員,著名作家等等,在其內心深處也往往會是暗流湧動荊棘叢生,更不用説那些自社會底層的人心中的疾苦與掙扎,好像每一個到深夜食堂的顧客之前都已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裏跋涉已久,早已疲憊不堪甚至遍體鱗傷了。於是這些失意者或失敗者都不約而同的到了深夜食堂,在這裏不僅能夠品嚐到怡人的美食,而且還是很多暖心的故事上演的地方,壓抑的心情會在這家好似有魔力的深夜食堂裏得以平復,受傷的心靈也會在這裏得到慰藉。

我覺得一個人身體上的殘缺或疾病是造成人生逆境的最大原因,而到深夜食堂的很多顧客都是殘疾人或者病人,有的因為身體上的殘缺帶行動和溝通不便而把人困在了社會底層,有的因為得了不治之症生命的句點被驟然設定,也許這就是現實。可是在深夜食堂的故事裏我能看到一種現實背後所隱藏的力量,比如在那個聾啞水手的故事裏,所有的旁人都不看好一個聽説能力有障礙又大字不識的人能把一個小孩撫養成人,可是如果不是拍成電視劇,誰又能完全讀懂一個溝通能力不完整的人想要去做好一事情的內心的堅持與執着,其實不光是在電視劇裏,我也接觸過很多現實生活當中的殘疾人,和他們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裏有種莫名的重量,好像責任心和使命感都特別強烈,如果給他們機會就會特別盡力的想要去把事情做好,這幾乎是很多殘疾人身上的共同點,我想或許他們因為身體有了殘缺有了障礙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許因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看不到或意識不到只有那些所謂的精英人士才能想到的複雜跟曲折,這就反而使他們身上保留了為人的初心,但這種初心並不能被理解為簡單,在逆境中生活的人誰都不簡單,只是因為沒有聽從屈服於那些自社會的看法和成見,而依然無畏勇敢,這樣的人格並非只是心靈雞湯裏的虛構,而是真實的藴藏在那些在逆境中奮力抗爭的殘疾人的內心當中的,我想説現實的含義或許是很多人所共知的那樣生硬冰冷,但現實不是真實的全部,在被價值觀捆綁的現實背後還有大片的屬於精神的疆土等待人們去開拓和發現。

當然上面説的只是《深夜食堂》裏眾多小故事裏面的一個例子,但從此便已看出這部劇要給觀眾呈現的並不只是服務行業都會碰到的小窗口大世界,而是這大千世界繁華霓虹的表象裏還未被現實完全吞沒的温暖的人心,雖然可能還是復刻了日版的部分劇情,我覺得之所以中日韓都會去拍一遍《深夜食堂》,是因為這三個國家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社會的高速發展期,這期間人們的物質生活大幅改善,而精神世界卻並未完全適應這個高速擴張的物質世界,貧富差距的真實存在讓人們習慣用價值衡量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事物,而《深夜食堂》的意義就在於通過食堂裏發生的小故事將價值觀與現實的綁定化解開,讓人們相信這個世界除了金錢與價值,温暖的人心也是真實存在的,相信愛可以改變世界!

電視劇觀後感 篇二

長篇小説終於寫成了,但因為寫的這部悲情小説的關係,心情一直很壓抑。就想找一部喜劇電視劇看看,調節一下心情。

找着找着,看到了一部女人進城,從編劇,導演到演員都不是太有名。潘雨晨主演的,很久之前看過她和高曙光演的一部婚外戀題材的電視劇,名字都忘了,演的很不錯。潘雨晨在裏面演的是一個性格温柔內向的小護士。在女人進城裏她搖身一變為一個叱詫風雲的女強人形象。性格差異那麼多,開始曾讓我一度以為不是她,後來看了演員表才確信。

電視劇裏確實有很多搞笑的場面。一羣男人進城打工半年,腰包鼓了,覺得自己能掙大錢了,了不起了。回來就對孩子老婆硬起來了,吆五呵六,看不順眼,終於把幾個女人惹急了,商量着要一起進城也掙個大錢給這幫男人們看看。潘雨晨演的是王紅豔,可以説是這幫姐妹中的大姐大。

但想掙到錢,談何容易呀!幾個女人從來沒有進過城,以為只要肯吃苦,城裏遍地是黃金,她們總可以滿載而歸。可是開始的一段時間對環境不熟悉,又被人騙,幾乎連飯都吃不上,更別提掙錢了。面對困難,幾個姐妹喊苦叫累,都後悔跟紅豔來到城裏。其實看到這些,最苦的是王紅豔,她把姐妹們帶出來,沒有讓她們得到最初想要的生活,身體受點罪算啥,可心裏的壓力誰又能替她分擔呢?累了一天的姐妹們都在大橋上睡着了,紅豔淚眼看着她們思緒萬千……

女人們都走了,男人們在家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們不願做飯,不願看孩子。一貫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使他們認為這不是男人該乾的活,況且他們也真的幹不好,已經意識到,男人在外面吃苦受累,女人在家也並不是只管享受的,她們把家裏的事情打理得緊緊有條,才讓他們這些在外漂泊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好好的幹活。雖然知道了女人的重要,但大男子主義和要面子不肯認輸的他們還是執拗的不給孩子做飯,以離婚和孩子的健康為要挾想讓他們的女人回來。

要強的女人也知道了在外面討生活確實不易,瞭解了自己的男人們賺錢的艱辛。而且因為男人們的不配合讓她們又時刻為家裏人擔心,心裏更多了一層負累。

在女人們最困難的時候,王紅豔的老公進城看她,別的女人都想回去了,紅豔卻還要強的不想回,她出來是想幹一番事業的,弄成了這樣回去,她太心有不甘了。老公表面上説她這個犟女人弄得家不家,地不地,孩子不孩子的恨死她了,可心裏卻又有多疼啊!男人離不開女人,女人更離不開男人,面對老公,心裏更疼的是王紅豔,性格要強的女人心裏往往更會受苦,只不過她們從不表現在表面上罷了。

一心想幹一番事業的王紅豔機會終於來了,她因為要工資,老闆把廠子頂給她了,自以為撿了個大便宜的幾個女人欣喜若狂。但天上哪有掉餡餅的好事,經過詢問律師,紅豔才知道,她不僅擁有了這個資產過千萬的的廠子,同時也擁有了它過千萬的債務。被殘酷的現實夯蒙了的王紅豔一度消沉,以為自己應該坐監獄,她怕連累家裏,要與老公離婚。

在家裏,多虧了村裏的領導這麼多天來一直在關心他們幾個沒有女人的家庭裏的生活,終於使幾個男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即將破裂的家庭走上正軌。所有的男人們在女人們遭受重創時都積極支持她們的工作了。紅豔的老公堅決不與紅豔離婚,他要和自己的媳婦甘苦與共。

在市裏領導,村裏領導及家人的支持下,王紅豔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還清了絲綢廠的鉅額債務,給村裏賺回了一箇中型企業,給自己的外出畫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電視劇看完了,我們認識到這個社會確實男女平等,男人能幹成的事,女人也都能幹成,相反女人能幹的事,男人卻不一定幹得了。為什麼傳統的思想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內呢?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換位置,而是因為這樣更適合而已。在這個人人勾心鬥角的社會上,誰生活的也不易,大家不要再給自己過不去了,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堅定信念,才能與艱苦的命運做鬥爭。

電視劇觀後感 篇三

這幾天在家看了一部歷史題材劇《昭君出塞》。看一部好的電視劇就像精神受了一次洗禮。頗有收穫!

西漢中葉,雄踞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陷入了連年內亂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漢關係又一次面臨着歷史的抉擇。匈奴傑出的首領呼韓邪單于,為了匈奴的統一,審時度勢,決意與漢朝盟好。而他的哥哥呼屠吾斯受一心追求權勢的顓渠閼氏蠱惑,冥頑不化,堅持與漢朝為敵,兄弟倆不得不分道揚鑣。與此同時,漢朝內部圍繞着皇權的鬥爭,在胡漢關係上,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時間天下動盪,危機四伏。在邊關長大的王昭君雖然才貌出眾,見識過人,但是她卻擺脱不了命運的安排,不得不以後庭待詔的身份進入宮禁森嚴的皇宮。在宮中她不為富貴榮華所打動,潔身自好,深得眾人欣賞。

在陰謀篡位的淮陽王、張博的策動下,呼屠吾斯出兵攻漢,大軍勢如破竹,漢廷一片驚慌。呼韓邪見狀決意發兵阻止戰爭。淮陽王趁火打劫,準備裏應外合,奪取皇位。與呼韓邪、呼屠吾斯爭奪匈奴大權的屠耆也蠢蠢欲動,暗中奪取王庭。

呼屠吾斯為了救顓渠閼氏,失去了優勢,戰爭越打越苦,最後夫婦二人兵敗而死。

邊患平定,為確保胡漢長治久安,呼韓邪決議與漢朝和親。元帝下詔後宮,徵尋願隨單于出塞者。昭君不願終生禁錮宮中,決議自願請行隨公主遠嫁匈奴。呼韓邪入漢,與昭君一見鍾情,共同的理想志願使呼韓邪與昭君走到了一起。

屠耆欲阻止胡漢和好,假借呼韓邪之名侵襲漢朝邊塞,消息傳來,朝野大譁,幸而被及時揭破真像,這才平息了事態。被指定和親的平都公主不願遠嫁匈奴,以死相威脅。呼韓邪向元帝表示願意迎娶一位普通漢家女子,元帝大感欣慰。皇后王政君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緊活動,想送昭君出塞和親。一直暗戀昭君的王莽為使昭君獲得幸福,不計私利勸説元帝,而畫師毛延壽更是把王昭君出塞當成自己的生命,在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淚痣,種種機緣,促使元帝決定讓昭君出塞和親。

未央宮,昭君上殿,豔驚四眾,元帝大為後悔。張博藉機鼓動元帝以漢俗為名留昭君在宮中,呼韓邪欲攜昭君出走,昭君深明大義勸阻了呼韓邪。

淮陽王向元帝建議瞞天過海,以平都公主假冒昭君。為阻止元帝妄為,王莽隨王政君來到甘泉宮,陳説利害,説動太后出面阻止。太后將昭君收為義女,經過一番鬥智鬥勇,呼韓邪和昭君終於辭別親人,離開長安。

途中遇到屠耆的襲擊,為救昭君,表哥趙遂重傷而死,眾人為其立了青冢。而一直對昭君傾心的江湖高手殷如墨,則一直追隨昭君來到自己的出生地匈奴。

回到王庭後,為確保匈奴的長久太平,呼韓邪帶人馬西征屠耆。殷如墨藉機騙昭君離開王庭,後被昭君識破,脱身逃走。但卻因此引起了呼韓邪和昭君之間的誤會。殷如墨自認與呼韓邪有殺父之仇,前來行刺,卻誤殺自己的父親日逐王先賢撣,後驚聞身世,從此遠居雪峯絕頂,發誓永不下山,苦修贖罪。淮陽王陰謀敗露,與張博飲鴆自盡。

晉廟大禮上,呼韓邪問昭君:你還想長安嗎?昭君説:我所有的一切都在匈奴,和你在一起。

昭君出塞後,漢匈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

觀看此劇,可謂心曠神怡。昭君的美不僅是外表,在精神世界也是無人能及,無人能比。她與呼韓邪的愛情更是讓世人羨慕不已,真是上天的安排,絕配!當然,劇中眾多人物的個性心思也是五彩繽紛,明爭暗鬥扣人心絃。而其中的景物也是很美的。特別是在草原的畫面:一片遼闊的景象,望無邊際,讓人看了不禁胸襟開闊。戰場上的英雄好漢也讓人佩服,同時也深感國家動盪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電視劇觀後感作文 篇四

丁元英——為什麼他可以扒拉靈魂

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電視劇《天道》觀後感。因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維和睿智,彷彿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而他為人處世與眾不同,不按常規出牌,個性極不入世,又讓人不可理喻。其實,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他只是一個善於撥開表象看本質的思辯者。之所以説“善於”,是因為他在不斷地經歷着覺和悟的過程。很少有人真正懂他,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和他站在一個高度、一個層面對話,因此他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讓人覺得悲涼;他精神的超現實某種程度也決定着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他的這種自我修煉有點出家人修行的味道,這也應了小丹那句“剃了頭髮就可以當和尚”。

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極具偏見的人”。“偏見”,也就是説有着對當下的主流文化不同的聲音。為什麼用“偏”字,本身就説明傳統文化對非主流文化的不包容性,才會讓人們覺得他怪,覺得他身上充滿了“不合時宜”。他有着長時間在國外留學和生活的背景,使他得以感受不同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從而比更多人有了抽身而出反觀中華文化的機會,對於傳統文化與現實的不適他有着更深刻的體會。而恰恰是這種普通人所沒有的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得丁元英對周遭的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恰恰由於有了“偏見”,他才會深刻反思一個人在主流文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規律的重要,他以對天道的認識和思辯,以對文化屬性的抽身反思,獲得了縝密的智慧;以毫無圓通卻真率的人品贏得了信任和廣泛的社會關係,從而使格律詩公司海外檢驗通過、市場順利打開;以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預料到了一樁樁事件、策劃了成功的扶貧商戰;而他的智慧和勞動又沒有用來為自己、為小丹有所圖!他的想法和行為,在這個金錢和權利已成為推動力的社會裏太鳳毛麟角了,太標新立異了,這樣的大智慧、大境界,有幾個人能夠理解?

丁元英與世俗文化的格格不入,還體現在有一種執拗,讀後感《電視劇《天道》觀後感》。通常看來,被認為處世成熟的人,也就是那種常常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現是可以從容變換的,而被人們認為“不合事宜”的人往往不屑於為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外在言行,因為他們認為那種改變是虛偽。當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説沒有辦法請假陪他時,丁元英的回答很直接,小丹不免嗔怪他不能順便裝着表示一下遺憾,丁元英就回答:“這就是圓融世故,不顯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這東西,今天缺個角,明天裂條縫,也就離塌陷不遠了。”可看出他那他不願意向世俗文化妥協的孩子氣般的執拗率真。

他其實是很善良的,希望人們能夠充分認識文化屬性,尊重客觀規律,抓住機遇勤奮獲取,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循循引導着身邊人。但他堅守一條,就是幫助不是給予,人必須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他幫人不是幫在表面,而是內心,是意圖改變人們故以為是的世界觀,讓自己的認識從主流文化中衝出來,轉變觀念,尊重天道,迴歸自我。因此,接近他、瞭解他的人,逐漸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認識了、理解了這種世界觀,不知不覺中,“覺悟天道,名開天眼”,就被他“扒拉了靈魂”。

通常我們會認為孤獨的人,內心愛的能力較弱。但從丁元英對小丹的感情來看,恰恰是孤獨的人,一旦真愛起來,是會強烈、專注到極致的。他真的把小丹視為知己,至情至聖:“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沒招沒術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給的那顆心了。”小丹回德國探親,思念驅使他不遠萬里飛特拉維夫,陪伴她遊耶路撒冷。當所有人都指責他對小丹臨別前電話的冷漠、質疑他對小丹的情感時,他沉默着,他的感情沒必要向任何人辯解、證明!“情感不需要證明,證明本身就是對情感的褻瀆”,這隻有小丹才能理解!他傷慟得吐血了,他是動了真情的啊!

但作為一個思索者,丁元英又是矛盾的。他“處處體現出對世俗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這種包容,其實就是自己堅信的真理無法融入實踐的一種無奈的姿態。他在格律詩創辦之初去五台山見佛,求的是個心安。他在邊緣思索,企圖清靜無為,……小丹的坦然赴死,觸擊了他靈魂深處的所謂居高臨下的包容!小丹搶先一步進了基督的窄門,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小丹所達到的,就是他一直希望而沒有達到的高度。佛講一門深入,道講清淨自然,基督講善惡有報。基督最瞭解人類,是基礎;佛最瞭解宇宙,是昇華後的更高境界;道教取法自然,或者規律。但是首先要了解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自然成就人,人也成就自然,人不能脱離自然獨在,當人希望改變自然、實現自我的時候,清淨無為就無地自容了。小丹要丁元英給她造一個神話,只是一個善巧方便,不如説她給丁元英指了一個安心的法門。她不怕失去他,因為丁元英的緣起為她打開了窄門,她成神了,所以她可以繼續講故事。丁元英如果想進窄門,也只能沿着小丹的路繼續走下,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若是繼續清淨無為的話,則永遠只是一個身處其中、卻欲冷眼旁觀的消極避世者,他的心將永遠不得安寧。